《赤壁赋》优秀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整理的赤壁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赤壁赋教学反思(一)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

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语文课导入语案例解析-精选文档

语文课导入语案例解析-精选文档

语文课导入语案例解析-精选文档

语文课导入语案例解析

导入语是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使用的言语,它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从而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和教学环境。精彩的导语不仅能有效地清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启动语文课堂的思维程序,调整学生的思维、情感,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联想能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情感进入亢奋状态,为进入多彩多姿的语文天地,进入课文意境,和作者思想产生共鸣铺平道路,为完成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对于导入语的使用绝大部分教师是十分重视的,几乎每一节课的教案设计都会把它作为重点进行仔细思量,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更是煞费苦心。下面我们来分析两个课堂教学实录,都是高中语文课文《赤壁赋》导入语。(其中金、王都是上课教师的化名,SS是全体学生的代称。)

金:期中考试前我们曾经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词――

SS:《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生马上自行背诵词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金:同学们记得很牢,背得也很投入,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苏轼在这首词中豪迈奔放却又抑郁不得志的情怀。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80年,因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被人们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这里游览眺望,或者泛舟于江中。“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板书),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望着滚滚东去的

基于真实的情境,开展专题阅读教学——以苏轼的作品为例

基于真实的情境,开展专题阅读教学——以苏轼的作品为例

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

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

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

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

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积极倡导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有计划的、系统的专题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一方面,专题教学基于教材又不受限于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整合相关资源,通过专题阅读,拓宽阅读的广度,加深阅读的深度,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专题教学的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在专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学习任务群创设“真实的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围绕专题,组成学习小组,自行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并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研讨,最终展示成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共享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教育论文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教育论文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教育论文

案例

(一)一位教师讲授《后赤壁赋》,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从字音字义、虚词实词讲到语句翻译、篇章结构,再到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苏轼前后期思想的对照,最后告诉学生全文的感情线索:乐——叹——空。整整一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主宰了绝大部分时间;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学生则被灌得云里雾里。此番情景好比一名尽职的导游在给游客滔滔不绝地讲解风景名胜的来历和典故,至于游客能否参透其间的文化内涵,就与导游无关了,哪怕其中有添油加醋之嫌,谁也不会较真(比如本课中苏轼在文末表露出的思想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成佛家的“空”吗)。

【点评】

语文课这么上是要累死人的,因为任何一篇课文,只要我们愿意讲下去,就总是讲不完,而让学生读懂一篇叙事写景抒怀、情理趣俱佳的美文根本无需老师越俎代庖。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课堂不是老师为了展示自己博学而大开“讲”界的地方,老师灌得越多,学生被榨得越彻底。

(二)“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位老师把我带进了雨果《巴黎圣母院》的选文教学。整节课老师一直试图让学生沉浸在思考当中,所以不断地发问:课前同学们预习文章了吗?我们来看看全文哪一句最感人?同学们思考好了吗?哪一段话写得最好?同学们思考得差不多了吗?为什么这段话好呢?换一个词语行不行呢?这个问题很难吗?……老师打机关枪似的抛出一个个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还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便开始另外一个,或者自问自答,赶场子一样。再看问题本身,解读这样一篇外国经典名著,教师根本就没有抓住重点和核心,只是按照传统的教汉语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方法,便显得过于牵强和生硬。

科技元素引入《赤壁赋》教学中——教案分享

科技元素引入《赤壁赋》教学中——教案分享

科技元素引入《赤壁赋》教学中——优秀教案分享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教学也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如何将科技元素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很多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介绍一位教师在赤壁赋的教学中引入科技元素的实践案例,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教学背景

该教师所在学校位于深圳市,是一所中学。他所教授的学科为语文,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授课中,他发现学生们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较低,很难认真阅读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他想通过引入科技元素,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该教师决定在赤壁赋的教学中引入科技元素。赤壁赋是唐代文学大师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和东吴名将周瑜之间的一番谈话。从中不仅可见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折射出他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该教师觉得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历史画面,增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为达到引入科技元素的目的,该教师决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3.1 制作VR场景

该教师联合电脑专业的同事制作了一段赤壁之战的VR场景,学生们可以通过VR眼镜的观看,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景象和氛围。制作时,该教师的同事为VR场景添加了逼真的音效和视觉效果,如船帆摆动、水波荡漾、箭矢飞射等,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压力。通过VR场景,学生们主动踏入了历史画面,感知到历史的现场感,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3.2 制作3D动画

学习任务群:重塑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学习任务群:重塑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学习任务群:重塑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以“部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学习任务群:重塑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朱平许芳红

摘要:“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从学习任务群的角度来说,这是重塑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认为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一是把握教材逻辑,构建目标体系;二是立足单篇文本,打通单元教学;三是设计学习任务,落实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我与地坛》单篇文本教学案例,《赤壁赋》《登泰山记》整合教学案例,从实践角度谈及重塑阅读教学方式。

关键词:部编教材;目标体系;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①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通过“任务群”的展开,保证学生能向“未知”进行不同方向的探索。②从学习任务群设计的角度来说,要使新教材、新高考引领下的语文教学卓有成效。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需要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把握教材逻辑,构建目标体系

“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认为教师要充分认识某一单元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段占据什么样的位置,通过这一单元,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学到怎样的程度。③所以,教师在教授某一单元时,要反复研读学习提示,明白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把握单篇课文教学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构建清晰的单元教学目标体系。“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部编版语文教学案例

部编版语文教学案例

部编版语文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介绍

本次教学案例的主题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教学》。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部编版教材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案例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古诗词的美,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教学案例选取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赤壁赋》一文。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古代散文,文辞优美,意蕴深远。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四、教学方法选择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体验。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安排

1.导入:通过播放与《赤壁赋》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知识讲解:讲解《赤壁赋》的背景、作者及文学地位等基本知识。

3.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深入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布置与《赤壁赋》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原创】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以古典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原创】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以古典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

—以古典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语文是高中阶段的基础科目,古典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一教学内容。群文阅读需要教师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从高中语文阅读的角度进行思考,将同类型文本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从根本上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应用质量和效率。

一、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具体方式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法主要有四个特点,分别为开放性、主体性、探究性、交互性。开放性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分别为议题、教学结构、师生互动、教学评价,而主体性指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性贯穿教学全过程,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指的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学生在学习阶段以及师生在集体建构阶段。如教师在《采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应用群文阅读进行教学,但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学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以此从海量的教学材料中找到真正符合核心文本的文章,满足群文阅读教学应用的基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文本进行探究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本进行探究。在集体构建环境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文本,并且进行讨论、交流、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交互性指的就是相互交流,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交互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交互,第二层指的是多文本之间的交互。群文阅读本身就是将多文本组合在一起,这些文本虽然内容各异,但其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此才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教学思路

㈠教材介绍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

㈡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重点文言实虚词语文常识:苏轼“赋”

2.学科能力

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教育性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㈢教学总体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第二课时文学鉴赏。

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㈠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㈡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

2.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㈢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2.课件准备:配乐赤壁泛舟图

㈣过程

1.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导入正课。

2.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

①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②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

③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

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赤壁赋课程设计

赤壁赋课程设计

赤壁赋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用法;

2. 学生能够分析《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3.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认识到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技能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赤壁赋》,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升写作技巧;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作品,感悟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学生通过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赤壁赋》,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导入:《赤壁赋》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认识作者

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 章节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赤壁赋》课前导言部分。

2. 课文阅读与分析:

- 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句、修辞手法,分析课文文学特色;

- 章节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赤壁赋》正文部分。

3. 课文鉴赏与讨论:

- 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修辞、意境等方面鉴赏《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案例

《赤壁赋》教学案例

《赤壁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习赏析《赤壁赋》的诗意表达和情感描写;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赤壁赋》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引入《赤壁赋》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步骤一:读整篇赋文

教师带领学生读一遍《赤壁赋》,重点理解整体结构和蕴含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自由诵读其中的篇章,感受其中的诗意和情感。

步骤二:解读篇章

教师将《赤壁赋》分成若干个篇章,让学生依次解读各篇章的内容和意义。其中,重点解读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的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赋文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步骤三:学习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以《赤壁赋》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赋文中的词句、节奏和意象等要素,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步骤四:文学鉴赏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讨论《赤壁赋》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情感共鸣。要求学生分析赋文中的美学元素和艺术表现手法。

步骤五:产生写作

教师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篇短文、诗歌或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

步骤六: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并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感想和收获,互相学习和启发。

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和创作的质量、深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步骤七:延伸学习

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

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

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结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进行探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情怀”,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是该任务群三个单元中唯一以文学性散文为主的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依次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苏轼《赤壁赋》和姚鼐《登泰山记》。郑桂华老师认为,这五篇文章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都有一个主观的观察和记录的主体——“我”,也都存在一个被观察、被记录的客观对象——山水、林园、动植物。往往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主体与客体会形成一种“观照—反映”关系,在主体对客体的观照过程中,双方互相作用,或者万物皆着我的色彩,这就是范仲淹所批评的“以己悲”状态,或者情绪随着景色变迁,这就是范仲淹所批评的“以物喜”状态。

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并不陌生,知道散文的特点,了解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并且在统编必修上的第一单元,初步接触了“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但在细读文本,并且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和作家经历、审美心理,读出有深度、有价值的个体感悟等方面依然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前,找到学生的困难所在,并提供各文本创作的背景,提供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

单元目标:1.了解有关“散文”文体的核心知识,感受作品的景物特点、意境氛围等。在阅读中体会物象、意境与作者情感的关联性——分析写景文字,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2.从物象、意境、语言、情感、艺术手法等某一方面入手,尝试学习撰写文学短评,体味不同作家的语言之美,发现语言的精妙。3.通过群文阅读和对比阅读,分析语言特点,把握散文的“这一篇”和作者“这一人”在表达上的独特性,体会不同作家的风格特色,感悟作品所蕴含的作家性格气质。4.通过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作家心态等关联思考,知人论世,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哲理的体悟,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

关于《赤壁赋》的教学反思

关于《赤壁赋》的教学反思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

关于《赤壁赋》的教学反思

导语: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即备课,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知识储备,三备学法。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为您整理的关于《赤壁赋》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反思一:赤壁赋教学反思

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可以说,《赤壁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理解,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证明,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留下我的QQ:6127678,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

必修二《赤壁赋》(王万能)

必修二《赤壁赋》(王万能)

东 坡 赤
位于湖北黄冈,长江边有一状似鼻子的红色 岩石伸入江中,当地人称为“赤鼻矶”,后误传 为“赤wk.baidu.com”。
因为苏东坡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壁 故此后被人称为“东坡赤壁”,亦称“文赤壁”。
关于赤壁
三 国
位于湖北 嘉鱼县东北, 三国时东吴击
赤 破曹操大军的
壁 古战场,又称
“武赤壁”。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
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 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 的方式阐述观点。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 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 声律和谐;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壁 图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Rén xū) 2、桂棹(zhào)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5、嫠妇( lí ) 6、愀然(qiǎo) 7、山川相缪( liáo) 8、舳舻千里(Zhú lú) 9、旌旗( jīng)
第一次贬谪时期 是苏轼创作发生重大转 变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最具有个性和魅力的 文学作品,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背景提示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 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 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 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 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 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 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 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 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 赋》。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教育论文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教育论文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教育论文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教育论文

案例

(一)一位教师讲授《后赤壁赋》,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从字音字义、虚词实词讲到语句翻译、篇章结构,再到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苏轼前后期思想的对照,最后告诉学生全文的感情线索:乐——叹——空。整整一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主宰了绝大部分时间;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学生则被灌得云里雾里。此番情景好比一名尽职的导游在给游客滔滔不绝地讲解风景名胜的来历和典故,至于游客能否参透其间的文化内涵,就与导游无关了,哪怕其中有添油加醋之嫌,谁也不会较真(比如本课中苏轼在文末表露出的思想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成佛家的“空”吗)。

【点评】

语文课这么上是要累死人的,因为任何一篇课文,只要我们愿意讲下去,就总是讲不完,而让学生读懂一篇叙事写景抒怀、情理趣俱佳的美文根本无需老师越俎代庖。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课堂不是老师为了展示自己博学而大开“讲”界的地方,老师灌得越多,学生被榨得越彻底。

(二)“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位老师把我带进了雨果《巴黎圣母院》的选文教学。整节课老师一直试图让学生沉浸在思考当中,所以不断地发问:课前同学们预习文章了吗?我们来看看全文哪一句最感人?同学们思考好了吗?哪一段话写得最好?同学们思考得差不多了吗?为什么这段话好呢?换一个词语行不行呢?这个问题很难吗?……老师打机关枪似的抛出一个个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还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便开始另外一个,或者自问自答,赶场子一样。再看问题本身,解读这

赤壁赋案例分析

赤壁赋案例分析

《赤壁赋》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的主题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中唯一的一篇宋文,我们知道,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二)案例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的背景与主题

1、案例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我校的一个省级课题,因此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是我们在省级课题之下的一个子课题。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文学习园地。

2、案例的主题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

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

面。

案例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