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

合集下载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令人遗憾的是,洛克菲勒大学当日晚些时候证实,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加拿大细胞生物学家拉 尔夫·斯坦曼于9月30日(上周五)逝世,享年68岁。洛克菲勒大学称:“4年前,拉尔夫·斯坦曼被诊断患有胰 腺癌,他利用自己发明的基于树突细胞的免疫疗法,延长了生命。”欣慰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树突状细胞 (DC)在治疗癌症等病症的广阔前景 。
谢谢观看
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大部分实体瘤内浸润的DC数量多则患者预后好。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 应的核心是产生以CD8+ T细胞为主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这也是DC作为免疫治疗手段的基础。
树突状细胞(17张)DC抗肿瘤的机制如下:①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 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 的CD4+ Thl反应。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 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②DC与T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 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颗粒酶B和FasL/Fas介导的途径增强NK细胞毒作用;③DC分泌 趋化因子(Chemotactic Cytokines, CCK)专一趋化初始型T细胞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了T细胞的激发。保持效 应T细胞在肿瘤部位长期存在,可能通过释放某些抗血管生成物质(如IL-12、IFN-γ)及前血管生成因子而影响肿 瘤血管的形成。
树突状细胞
血液细胞
01 简介
03 来源 05 荣誉
目录
02 分布 04 功能
树突状细胞(也称DC细胞)是由加拿大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 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树突状细胞分类及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获取方式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分类及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获取方式的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2期2019年3月Vol. 10 No. 2Mar.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树突状细胞(DC )虽然数量少,但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却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

研究表明DC 由不同的亚群组成,具有不同的处理抗原的能力和激活不同效应淋巴细胞等能力。

其中,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 )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DC 亚群。

DCreg 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不同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DC 在体内分布广泛,且含量少,生理情况下半衰期短,建立成熟的DC 培养技术,特别是如何获取足量的DCreg ,是目前免疫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就DC 的分类和DCreg 体外获取方式进行综述。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剂;凋亡;基因工程技术【中图分类号】R392,R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2-0014-04·综述·众所周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最主要的功能是抗原提呈,它也被认为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

几十年来,在学者的不断探索中,不同的DC 亚群及其免疫功能被认识。

DC 不但能提呈抗原、激活免疫反应,更重要的是其还能诱导自身免疫耐受。

正因如此,DC 开始作为免疫治疗的一种新手段,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领域崭露头角。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不同部位、不同发育阶段的DC 往往具备不同的细胞表型,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发挥不同的免疫作用,成为不同的DC 亚群。

其中,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 DC ,DCreg )则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亚群,它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自身免疫耐受,成为免疫学界关注的对象。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

03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的方法
基于表面标志的分选方法
总结词
基于表面标志的分选方法是最常用的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方法,通过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的 特异性结合,将目标细胞从混合细胞群体中分离出来。
详细描述
这种方法利用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表面特有的抗原标记,如CD11c、CD123等,通过与相应抗体 结合后进行磁性分离或流式细胞仪分选。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有效地分离出纯度 较高的目标细胞。
02
通过分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可以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为免疫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03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还有助于开发新的免疫疗法和疫苗,为人类健康 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的应用
在疫苗研发中,通过分选特定类型的树突状细胞,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 疫苗,提高免疫应答的效果和持久性。
基于细胞活力的分选方法
总结词
基于细胞活力的分选方法是根据细胞活力的差异,将活力较高的树突状细胞及 其前体细胞分离出来的方法。
详细描述
该方法利用不同细胞活力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染色或标记技术,将活力较高的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选择性地分离出来。该方法能够保证细胞的活性,有 利于后续的实验和应用。
基于细胞大小和密度的分选方法
免疫荧光染色
利用特异性抗体对分选后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 色,通过显过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评估分选后细胞 的纯度和功能状态。
分选结果的应用前景
疾病治疗
利用分选得到的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进行疾病治疗,如肿瘤 免疫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药物筛选
将分选得到的细胞用于药物筛选,以发现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药物 分子。

小鼠肺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小鼠肺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B L / 小 鼠肺组织经 I A Bc 型胶原酶消化 、 密度梯度离心 、D l 免疫磁珠分选纯化 D s流式细胞术鉴定分选 D s C 1c C, C 纯度 , 倒置相 差显微 镜观察孵 育细胞生长状态 , 扫描 电镜和透射 电镜观察 D s C 超微形态 , 流式细胞术 检测肺 间质 D s C 1cC 1bC 8 C 的 D l、 D l 、D 6 和 I 表型。结果 : 一 分选获得 的肺问质 D s C 经鉴定 , 纯度 为 9 .9 ±5 6 %, R MI 4 培养基 中生长状态 良好 , 25% .2 在 P 10 6 少数 细胞 形成小 细胞集落 。D s C 超微形 态观 察显 示细胞 表 面多见 长 1 a 集 的树枝 状 突起 , 胞器 不 发达 , ~2b 密 m 细 细胞 核 形不 规则 。 9 %以上肺间质 D s o C 为未成熟状态或前体 D s低表达成熟标 志物 I b C 8 , C, . 和 D 6 并具 有异质性 , 4 %起源 于髓 系细胞分化 。 A 近 0
中 国 免疫 学 杂 志 2 1 年 第 10 —8 X.0 1 0 . 1 o:0 3 6 / . s .0 04 4 2 1 .9 0 2 s

免疫 学 技术 与 方法 ・
小 鼠肺 间质 树 突 状细 胞 的分 离 、 纯化 与鉴 定①
王 宏伟 陆 江 阳 田 光② 刘 茜 赵 敏 杨 毅 康 佳 蕊
( 解放 军 总 医院第 一附属 (0 ) 34 医院病 理科 , 京 10 4 ) 北 0 0 8
中国图书分 类号 R6. 3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8X(010.840 0044 2 1 )90 1. 5
[ 摘
要 ] 目的 : 建立肺间质树 突状细胞( C ) D s的分离 与纯 化方法 , 为肺 间质 D s C 的相关 研究提供实验基 础。方法 : 性 雄

树突状细胞简介

树突状细胞简介
吞噬功能较低;
可有效诱导巢居的静息性幼稚T细胞发生增生。
2. DC的表面标志
DC表面表达与病原微生物结合的受体(PRR)、FcR 等,
参与捕获抗原和免疫复合物。 DC 高表达 B7-1 和 B7-2 ,二者与 T 细胞表面 CD28/CTLA-4 相互作用,这是DC高效提呈外源性抗原,并提供T细胞第二 活化信号的必要分子基础。
志和形态各异,但一般均高表达MHC-II类分子,具有较强
的摄取抗原的能力,能在体外自发地与 T 细胞形成 DC-T 细 胞簇,激活未致敏T细胞,启动初次免疫应答。
按DC的来源,可分为淋巴样DC和髓样DC
淋巴样DC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组织中的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主要与B淋巴细胞功能有关。 髓样DC主要分布于T细胞富含区,与T细胞功能有关。按 其分布部位又可分为:
③流出淋巴液和血液中成熟过程中的DC;
④次级淋巴组织中的成熟DC。
近年研究发现, CD34+HPC 在 GM-CSF 和 TNF-α作用下沿 三条不同的路线向成熟的DC分化。
CD34+HPC 分化为 CD1a+ 前体 DC ,分化成含 Birbeck 颗粒、
表达 Lag 抗原、 E-Cadherin 的郎格罕氏细胞 (Langhams cell,LC)和间质DC。
FDC是淋巴结浅皮质区和淋巴滤泡内的重要APC,其表
面具有树枝状突起。 FDC 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它主要通过表 面的FcR和CR将免疫复合物结合在细胞膜上,进而提交给B 细胞。 FDC在抗原提呈过程中的作用:
使免疫细胞识别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
2.并指状细胞 (interdigitating cell, IDC)

flow cytometry流式细胞术原理及树突状细胞的检测 苏州大学

flow cytometry流式细胞术原理及树突状细胞的检测 苏州大学
+
Single cells sorted into test tubes
信号
荧光信号 FL1,FL2,FL3, FL4 线性,对数
散射光信号 前向散射光(FS): 细胞大小 侧向散射光(SS): 结构复杂程度
直方图(HISTOGRAM)与 点图(DOT PLOT)
FL2 COUNT
FL
只允许某些波长的光通过
630 nm BandPass Filter
White Light Source
Transmitted Light
620 -640 nm Light
二向色性滤片 DICHROIC FILTER
一定波长以上通过,该波长以下折射
Dichroic Filter/Mirror at 45 deg
HISTOGRAM
பைடு நூலகம்FL1
DOT PLOT
GATE设门
界定分析区域:REGION
十字门:QUA
矩形门:REC
A
自由门:AMO
线性门:LIN
A
A
建立直方图之间的关系
方案PROTOCOL
选定参数 构建直方图 区域,GATE, 停止,存储,打印 放大倍数,阈值,流速。。。。
免疫荧光(IMMUNOPHENITYPING) 单标记
常用荧光染料的特性
荧光染料 激发波长 (nm) 发射波长(nm) 用途
颜色
FITC
488
525
免疫荧光 绿色
PE(RD1) 488
575
免疫荧光 橙色
ECD
488
620
免疫荧光 橙红
PeCy5
488
675
免疫荧光 深红
PI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一)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一)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一)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引发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

DC分为两类:专职的树突状细胞和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后者又被称为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

DC的分选方法DC的分选主要有FACS和MACS两种,其中FACS是一种流式细胞术,是通过对单个细胞进行快速分析而获得的信息来实现分选的。

而MACS则是一种磁性负选技术,通过对细胞进行表面标记,然后利用磁力将要孔洞筛选的细胞排除,从而达到分选效果。

DC的分选应用DC分选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免疫治疗、疫苗开发、细胞治疗、抗肿瘤免疫疗法等领域。

以疫苗开发为例,目前世界上许多疫苗都是利用DC分选技术进行制备的,自体DC疫苗用于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DC的前体细胞的分选DC的前体细胞是指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也是其诱导免疫反应的先导因素。

因此,研究DC前体细胞和分选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表明,DC前体细胞可以通过将白细胞留置法与FACS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选。

在这种分选方式下,首先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随后使用FITC标记抗体对前体细胞进行表面标记,再使用CD14和CD15标记前体细胞,最后使用FACS将细胞进行流式分选。

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分选的前体细胞对于获得免疫治疗的成功非常关键。

总之, DC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细胞类型之一,DC的分选技术是研究DC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免疫治疗、疫苗开发和细胞治疗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DC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机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答案是()A:IgAB:IgDC:IgGD:IgM答案:C2.提示新近发生感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的抗体是()A:IgDB:IgMC:IgAD:IgG答案:B3.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A:恒定区B:轻链C:骨架区D:高变区答案:D4.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A:特异性不高B:不易大量制备C: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D:易发生交叉反应答案:C5.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聚乙二醇的作用是()。

A:纯化抗体B:产生抗体C:促进细胞融合D:筛选杂交瘤细胞株答案:C第二章测试1.抗原-抗体反应形成明显沉淀物的最佳条件为()。

A:抗原显著多于抗体B:抗原略多于抗体C:抗原抗体比例合适D:抗体略多于抗原答案:C2.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

A:范德华引力B:氢键C:疏水作用力D:静电引力答案:C3.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A:解离后的抗体生物学活性改变B: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仍可与其他抗原结合C:抗原抗体结合牢固,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D:解离后抗原的生物学活性不变答案:D4.以下因素中,不影响免疫凝集反应发生的是()。

A:温度B:湿度C:酸碱度D:离子强度答案:B5.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检测的是()。

A:反向间接凝集试验B:直接凝集试验C:间接凝集试验D: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答案:B第三章测试1.患者,62岁。

近一年来经常感冒,自觉乏力,活动后加剧,消瘦明显,常有口腔溃疡、白斑。

拟作HIV抗原检测,可选择()A:细胞毒试验B:ELISAC:溶血空斑试验D:MTT比色法答案:B2.2检测可溶性抗原可采用()A: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B:ELISAC:直接凝集反应D:免疫组化技术答案:B3.测定淋巴细胞功能可采用()A:沉淀反应B:凝集反应C:免疫酶技术D: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答案:D4.T淋巴细胞能形成E花环是因为细胞膜表面有()A:CD3B:CD4C:CD2D:CD8答案:C5.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检测的是()A:间接凝集抑制试验B:直接凝集试验C:间接凝集试验D: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答案:B第四章测试1.定居于神经组织巨噬细胞称为()A:小胶质细胞B:破骨细胞C:肺泡巨噬细胞D:库普弗细胞答案:A2.以下不是选择鸡红细胞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的原因()A:清晰可见的细胞核B:无细胞核C:梭形D:个体大答案:B3.M1型巨噬细胞作用为()A:抗感染B:促进组织修复C:抗炎D:促肿瘤答案:A4.树突状细胞起源于体内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PPT课件

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PPT课件
目前常用于检测人类NK细胞的表面标志有 CD16(又称Leu抗原): 是NK细胞表面的一种低亲和IgGFc
受体 (FcRIII) CD56(又称Leu19或NKH-1抗原) CD57(HNK-1、Leu-7) CD2(OKT-11、Leu-5)、CD8-、P58、P70、P30等。 24
3. NK细胞的活化受体和抑制受体
MHC抗原 MHCI(所有T细胞)、MHCII(活化T细胞)
分化抗原
CD3、CD4、CD8、- CD25、CD28、CD45等
9
3. T细胞亚群
❖ TCR双肽链的构成不同:TCR、 TCR
❖ CD分子表达情况不同:CD4+(MHCII )、 CD8+
(MHCI)
❖ TCR+T细胞的功能不同:调节性T细胞(Th、Ts)
(1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 LAK)
其主要特征为:
具有LGL的形态特征;
能杀伤对NK细胞不敏感的实体瘤细胞,具有广泛的杀瘤谱;
仅能被IL—2等细胞因子诱导而产生;
LAK细胞前体及效应细胞均为非黏附细胞;
对放射线敏感。
-
29
目前尚未发现LAK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许多实验表 明,LAK细胞的前体细胞主要是NK细胞。
一、淋巴细胞
-
4
(一)T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
1. T细胞的分化发育
多能造血干细胞
Three phase
CD4-CD8-(DN) CD4+CD8+(DP) CD4+/CD8+(SP)
淋巴样干细胞 胸腺外
前T 胸腺
成熟T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V1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V1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V1正文:树突状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组织和周围组织中。

近年来,研究人员深入探究树突状细胞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发现分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技术树突状细胞的分选技术有多种,包括磁珠分选法、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流式细胞术等。

其中,磁珠分选法和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这些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低细胞产率、样本污染等。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树突状细胞分选技术。

该技术利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特异性结合,选择性地分选出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使得分选效率和细胞纯度大幅提高。

二、分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意义分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选出纯度高、细胞活性好的树突状细胞,可为检测、诊断、治疗和预防某些疾病提供更加可靠的实验依据。

其次,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一类极具潜力的细胞,可通过分选技术得到,进一步培养为树突状细胞,作为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

最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技术对进一步探究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物学特性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1、疫苗研制树突状细胞可用于疫苗的研制。

在病原体感染后,树突状细胞可识别病原体并进一步激活人类免疫系统,诱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人体产生抗体,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2、免疫治疗树突状细胞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通过将病人的树突状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分选出来,进一步培养并激活,再注射到病人体内,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有助于治疗癌症等疾病。

3、临床检测树突状细胞可用于临床检测。

通过检测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功能状态等指标,可以了解免疫系统是否正常,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四、结语总之,分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是研究人员深入探究树突状细胞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关键步骤。

医学专题树突状细胞简介

医学专题树突状细胞简介
第三讲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
2021/7/19 星期一
1
引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由美国学者 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 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DC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最 大的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进行增殖, 与此相比,M、B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 因此,D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 具有独特的地位。
2021/7/19 星期一
16
四、分布及分类
DC广泛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中,根据其分布部 位不同可分为三类:
①淋巴组织中DC,包括滤泡DC、并指状DC和胸腺DC; ②非淋巴组织中DC,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 ③循环的DC——隐藏细胞(veiled cell,VC)。 不同部位的DC其生物学特征及命名各异。
2021/7/19 星期一
20
4.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
LC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是重要的APC。LC形态较扁 平,表面有丰富的MHC-I、II类抗原和FcR、C3bR。CD1+LC 胞浆内有Birbeck颗粒,此为LC的重要特征。皮肤中活化 的LC很少,通过体外培养活化后,其表面标志可发生变化, 一般在有GM-CSF、IL-1存在时,LC的MHC-II类分子和CD40 表达上调,同种异体刺激能力增强,隐蔽的突起展开且数 量和长度增加,胞内酸性细胞器和Birbeck颗粒减少甚至 消失,特征性的CD1a标记也可能消失。
2021/7/19 星期一
2
对DC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了解机体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而且可以通过调节DC的功能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 肿瘤、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的认识和防治措 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1.下述关于nk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1.下述关于nk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1.下述关于NK 细胞的正确叙述是A.IL-3 能增强其杀菌活性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C.可通过ADCC 效应杀伤靶细胞D.表面具有mIg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2.发育早期的NK 细胞的特有标志是A.CD3 分子B. IKAROS 基因C.CD16 分子D. CD56 分子E.CD15 分子3.促进NK 细胞杀伤活性的是A.KIRB.KARC.CSFD.TCRE.CDR4.天然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包括A.树突状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造血干细胞E.NK 细胞5.吞噬细胞主要包括A.NK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B.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NK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和APC6.作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是A.内皮细胞B.NK 细胞C.Kupffer 细胞D.APCE.肥大细胞7.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包括A.分泌特异性抗体B.抗原提呈作用C.介导Ⅲ型超敏反应D.介导Ⅰ型超敏反应E.特异性细胞毒作用8.关于中性粒细胞正确的叙述是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B.含有嗜天青颗粒C.主要功能为巡视、清除病原微生物D.在慢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E.可与IgE结合9.关于巨噬细胞的正确叙述是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B.具有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C.静止时表达高水平MHC-Ⅱ类分子D.具有ADCC效应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10.NK细胞的受体包括A.KAR和KIRB.TCR和CRC.KAR和BCRD.KIR和CRE.CDR和KIR11.关于NK细胞正确的叙述是A.与T、B细胞来源于共同前体细胞B.个体发育上更接近B细胞C.CD3为早期发育的特有标志D.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E.由髓样前体细胞分化而来12.NK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包括A.特异性杀伤作用B.ADCC作用C.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D.吞噬靶细胞E.诱导急性变态反应的发生13.具有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A.Th细胞B.CTL细胞C.TCRαβT细胞D.NK细胞E.T s细胞14.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需要A.补体B.抗体C.细胞因子D.MHC分子E.TCR15.既具有吞噬杀菌作用又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巨噬细胞C.树突状细胞D.B细胞E.NK细胞16.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 肿瘤B. 超敏反应C. 移植排斥反应D. 反复感染E. 免疫增生病17.最早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 中国B. 美国C. 日本D. 俄罗斯E. 英国18. 脾脏和淋巴结生发中心主要由哪类细胞聚积形成?A. T淋巴细胞B. B淋巴细胞C. 粒细胞D. 巨噬细胞E. NK细胞19. 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 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B.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黏膜免疫系统C.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D.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E. 胸腺和骨髓20.淋巴结的功能不包括:A. T细胞进行阴性选择的场所B.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C. 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场所D. 清除异物E. 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参考答案1C2D3B4E5B6C7B8C9D10A11B12B13D14B15B16A17C18D19B20A。

吞噬细胞知识点总结

吞噬细胞知识点总结

吞噬细胞知识点总结一、吞噬细胞的类型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系的前体细胞。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常见的吞噬细胞,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专门用于抗原处理和呈递的专业抗原提呈细胞,广泛存在于淋巴器官和黏膜皮肤等处。

中性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清除异物和病原体的作用。

单核细胞系前体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它们是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和异物的能力。

二、吞噬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吞噬、溶解、消化和呈递。

当异物或病原体侵入机体时,吞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作用将其摄入细胞内,并在溶酶体内进行消化,形成溶酶体内吞途径。

在消化的过程中,吞噬细胞可以将抗原片段呈递给T细胞和B细胞,激活和调节免疫应答。

此外,吞噬细胞还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和再生修复过程。

三、吞噬细胞的诱导吞噬细胞的诱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调节因子、信号通路、免疫球蛋白受体和炎症因子等。

在寻找能刺激吞噬细胞的途径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细胞因子、生物材料和毒素等方法,以及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途径。

四、吞噬细胞的信号转导吞噬细胞的信号转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吞噬突触形成、胞吞体形成、内吞作用、溶酶体内过程和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等。

在研究吞噬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吞噬细胞的活化和抑制机制,探讨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和影响因素。

五、吞噬细胞的异常吞噬细胞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免疫调节失衡等。

在了解吞噬细胞的异常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吞噬细胞的功能和调节机制,从而找到相关的干预方法和治疗策略。

六、吞噬细胞的临床应用吞噬细胞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抗感染疾病、免疫调节、肿瘤治疗和再生修复等。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药物干预和细胞治疗等方式,利用吞噬细胞的功能作用,提高免疫应答和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1)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1)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1)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细胞类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负责识别和捕获病原体,并引导其他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这些细胞的前体细胞可以从骨髓中分选出来,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

下面,本文将介绍关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的相关内容。

一、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

它们能够捕获病原体的抗原,并将其通过MHC分子展示给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

这种过程被称为抗原递呈。

通过这种方式,树突状细胞帮助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打击感染。

此外,树突状细胞还可以产生细胞因子和化学信使,调节其他细胞的行为。

二、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分化而来。

这些前体细胞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逐步分化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在骨髓中,前体细胞会经历数轮分裂和分化,形成多个分化阶段。

其中,CD34阳性的前体细胞被认为是树突状细胞的主要前体。

三、树突状细胞的分选方法分选是从组合细胞群中精选出所需细胞的一种方法。

对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其中,流式细胞术和磁珠分选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利用细胞表面不同的标记物质将细胞精确地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

对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常用的标记物质有CD11c、CD123、CD1c等。

流式细胞术具有高精度、高通量等优点,但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2.磁珠分选磁珠分选是利用特定抗体包裹在磁颗粒上,与目标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并将其分离出来的方法。

对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常用的抗体有CD11c、CD14等。

磁珠分选具有操作简便、纯度高等优点,但会受到样品数量、鉴别细胞表面标记物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是研究免疫系统中该细胞类型功能的关键步骤。

流式细胞术和磁珠分选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掌握这些技术方法对于研究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单核细胞亚群分类

单核细胞亚群分类

单核细胞亚群分类单核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它们起着调节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和维持组织稳态的重要作用。

单核细胞亚群是指在单核细胞中具有不同功能和表型特征的亚群。

本文将对单核细胞的常见亚群进行分类和介绍。

一、巨噬细胞(Macrophages)巨噬细胞是单核细胞中最重要的亚群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巨噬细胞具有高度的吞噬和杀伤能力,能够清除病原体和细胞垃圾,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巨噬细胞在炎症和组织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调节细胞。

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树突状细胞是单核细胞中另一个重要的亚群,它们主要存在于皮肤、黏膜和淋巴组织中。

树突状细胞具有高度的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能力,是启动和调节免疫应答的关键细胞。

树突状细胞通过捕获和处理抗原,将其呈递给T细胞,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应答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是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关键细胞。

三、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s)巨核细胞是单核细胞中的一类特殊亚群,其主要功能是产生血小板。

巨核细胞具有大而多核的形态特征,通过分裂产生大量的血小板释放到血液中。

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巨核细胞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倾向。

四、浆细胞(Plasma Cells)浆细胞是单核细胞亚群中的一类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

当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免疫刺激时,浆细胞会被激活并开始大量合成和分泌抗体,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浆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对于保护机体免受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五、骨髓前体细胞(Bone Marrow Precursor Cells)骨髓前体细胞是单核细胞亚群中的一类细胞,它们是单核细胞的前体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成熟的单核细胞。

骨髓前体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的单核细胞,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嗜酸性粒细胞是单核细胞亚群中的一类粒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清除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呼吸道炎症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呼吸道炎症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3!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呼吸道炎症中的作用陆爱珍!王立波!!!摘!要"!树突状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体内有各种树突状细胞亚群发挥不尽相同的作用(树突状细胞在肺内呈网络状分布(在诱导肺部I F ",I F !免疫反应中以及诱导肺部免疫耐受中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树突状细胞-I F ",I F !免疫反应-调节性I 细胞-免疫耐受L ,+5’&4&00,22)+5&47’.2,&+4>,&+12)33)4&.+.1’,7=&’)4.’*4’)04!!#+*(E %-’’8+3<!*(U 6>H -D/A B :-’B 6.4-=D *A /B 6A G F -C *5*’-’$%*)C A -’d =16=D *B /)6.@&C /’#’*O -A =*B G ’M %/’0%/*!###3!’$%*’/!%974’)04"!K :6Q >=7=H H :B B ;’R =7F 7F :E >:?7F :7:>A E :6:=7T ’<B ?T ?<=S A 7?B >A B :=67F :=G G O 6:>:;<A 6;:;@K =N N :>:67;O U 7T <:;A N Q :6Q >=7=H H :B B ;<B ?T 6A 7:P ?H 7B T 7F :;?G :>A B :=67F :=G G O 6:>:;<A 6;:;@K :6Q >=7=H H :B B ;?>:>:7=H O B ?7:B T Q =;7>=U O 7:Q =67F :B O 6E ’?6Q <B ?T 7F :=G <A >7?67>A B :;=6=6Q O H =6E I F ",I F !=G G O 6:>:;<A 6;:?6Q =G G O 6:7A B :>?6H :@!C ,*(.’57"!K :6Q >=7=H H :B B ;-I F ",I F !=G G O 6:>:;<A 6;:-9:E O B ?7A >T IH :B B ;-’G G O 6:7A B :>?6H :!!本世纪5#年代初’07:=6G ?6和4A F 6正式报道了树突状细胞%K 4&(这类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均比较特殊’此后的研究发现K 4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即抗原递呈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进展’对K 4的分布)亚群)作用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本文就K 4及其在呼吸道炎症中的作用作一综述(!!L ;的概述!D !!K 4的亚群及功能!K 4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有很高的异质性(按照来源’K 4一般可分成髓系K 4和淋巴系K 4(!D !D !!髓系K 4!又称K 4"’和单核C 巨噬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该前体细胞是4K 3/[4K ""H [’又分为两种不同的亚类’4K 3/[4K ""H [4K "?[4D )[4K "/c 和4K 3/[4K ""H [4K "?[4D )c 4K "/[’这两种亚类前体细胞在有&_C 40+和I (+C 0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为两类中间体细胞’这两类中间体细胞可进而沿着不同的途径发育成为不同的K 4(4K 3/[4D )[4K "/c可发育成为郎格汉斯细胞%B ?6E:>F ?6;H :B B ’D 4&’4D )为一种皮肤归巢受体’D 4表达,C H ?Q F :>=6’D ?E 抗原和1=>1:H V 颗粒’D 4的产生依赖于I &+C %(4K 3/[4D )c 4K "/[的前体细胞发育成为间质K 4和单核C巨噬细胞/"’!0(未成熟K 4"表达高水平的ID 9")I D 9!)I D 9/)I D 92)I D 9*’在肽聚糖%.&(&)磷脂壁酸%D I )&和D .0的刺激下被活化’发育成熟’分泌’D C "!’诱导I F "反应(未成熟的K 4"可诱导4K /[的I 细胞分化为调节性I 细胞%I >&’分泌’D C "#或I &+C %’诱导免疫耐受/30(!D !D "!淋巴系K 4!又称K 4!或浆细胞样K 4%<B ?;G ?H T7A =Q H :B B ’.K 4&’因其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类似于浆细胞而得名’其表面标志4K /[4K ""Hc 4K 3c 4K 3"[4K %*[4K /29)4K "!3[’4K "!3是’D C 39的0链’.K 4的存在和发育需要’D C 3(K 4!主要有以下2个特点//0"!K 4!和其前体细胞几乎不表达髓系K 4的抗原’如4K ""H )4K "3)4K 33等/20-"K 4!前体在&_C 40+和_C 40+培养条件下不分化为巨噬细胞-#K 4!前体和K 4!在发育成熟阶段几乎不出现吞噬和巨胞饮作用-$与假定的鼠淋巴系K 4一样’人K 4!前体的存活及成熟依赖于’D C 3’而不是&_C 40+/20-&K 4!前体细胞有高水平的<I 0表达/%0(健康个体内’.K 4并不存在外周组织中’而存在于淋巴器官内如胸腺)骨髓)脾)扁桃体)淋巴结等/5C $0(在炎症组织中’.K 4增加’有研究表明’在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内’经抗原刺激的黏膜或肿瘤内均可发现.K 4/"#’""0(未成熟的K 4!表达I D 95)I D 9$(病毒与I D 9结合后’活化K 4!前体’分泌’(+C 0,%’具有抗病毒作用(在’D C 3存在的条件下’K 4!发育成熟’分泌’D C *(成熟K 4!可活化6?=S :4K /[I 细胞’诱导I F !反应(也可以活化4K *[I 细胞形成4K *[I >细胞’4K *[I >细胞分泌’D C "#’诱导免疫耐受/30(成熟的K 4"和K 4!都不分泌’D C /和’D C "3/"!0(!D !D #!其它!0H ?V :B 等/"30报道’在人类可能存在第三类亚型的K 4’这类K 4可被单克隆抗体_C!$/!国际呼吸杂志!!##5年!第!5卷!第"期!’6789:;<=>’8?6@!##5’-A B @!5@(A @"K4*识别’高表达4K"%’而其它两类K4不表达4K"%(另外’我国学者&:U:>7等/"/0发现’在小鼠脾内存在一种Q=N N K4%Q=N N:>:67=?7=A6?BK4&’由成熟K4发育分化而来’其表型与未成熟K4相似( Q=N N K4能活化I细胞’但不能引起I细胞增殖’并且’Q=N N K4可以抑制成熟K4对I细胞的增殖作用(!D"!K4在体内的迁移!未成熟K4位于周围组织’高表达4492’局部炎症组织释放9)(I,0) _’.)_4.等趋化因子’与4492结合后’趋化未成熟K4迁移到炎症局部’摄取抗原’在迁移的过程中’4492表达下调’4495和4h49/表达上调’4h49/为0K+C0的受体’引流淋巴结内释放0K+C 0’趋化K4进入引流淋巴结’4h49/可作为判断K4成熟的标志(除了趋化因子受体外’4K*5),C钙黏素)基质金属蛋白酶也参与了K4在体内的迁移( "!L;在肺部炎症中的作用"D!!静息状态下K4在肺部的分布与功能!K4存在于人或鼠整个肺组织’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脏层胸膜(在整个支气管内皮构成一个完整的4K"?[K4的网络(在人肺中’K4主要位于支气管上皮和上皮下组织以及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中’在上皮中约3#L的K4是4K"?[’上皮下组织中K4与I细胞形成特征性小簇/"20(K:G:Q7;等/"%0研究发现人肺中存在3种K4亚型’髓样K4"/1K4)[ %U B A A Q Q:6Q>=7=H H:B B?67=E:6&,X D)C K9[0)髓样K4!%1K4)3[,X D)C K9[&和.K4%1K4)![, 4K"!3[&(X A B7等/"50在研究哮喘动物模型中发现肺内表达_X4-类分子的细胞主要为气道K4和间质K4’这两种K4呈现明显的异质性(间质K4位于肺泡壁和小静脉周围’无明显的迁移能力’并且体外实验证明’间质K4捕获)加工)递呈抗原的能力往往被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某些介质所抑制(相反’气道K4在气道黏膜上皮细胞间构成巨大的防御网络’能有效捕获沉积在肺气道内的抗原(静息状态下’气道内K4的密度是2##)"###,G G!/"*0’气道内K4的密度与抗原的暴露程度相关(当气道受到一些非特异性炎症刺激如D.0)细菌)病毒感染等后’血液中K4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进入气道’从而使气道内K4明显增多’密度升高(分离出的新鲜肺K4的抗原递呈作用很弱’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也很低(但是’在没有外源性抗原刺激的情况下’这种K4在体外培养一段很短的时间后’能自发地活化(这提示肺组织本身含有一些抑制性信号’抑制K4的活化(目前已知肺泡巨噬细胞能分泌(J和I&+C%’从而保持肺K4处于未成熟状态( "D"!K4在肺部I F",I F!反应的作用!哮喘是一种以I F!免疫反应为主的疾病’K4作为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诱导I F!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静息状态下’气道上皮细胞分泌.&,!和’D C"#(.&,!在生理浓度"#c$)"#c%G A B,D即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D C"!的产生’促进K4!的发育’启动I F!反应/"$0(’D C"!<5#是异源二聚体’由</#和<32以二硫键连接而形成(.&,!抑制K4产生’D C"!<5#有两种机制"!上调K4的表达-"增加’D C"!</#的表达’形成’D C"!</#同源二聚体’这种同源二聚体是’D C"!<5#的拮抗物和’D C"!的受体相结合’阻断了’D C"!<5#和’D C"!的受体相结合(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反应’释放的炎症介质如.&,!进一步促进K4!的发育(’D C"#作用于K4’减少_X4C-分子及几种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另外’’D C"#处理过的K4减少了’D C"%)I(+C 0)’D C%)’D C"!的合成(1O>E:>等/!#0在给予J-)和4<&经皮给小鼠注射后’诱导了I F"反应’再给予J-)致敏和激发’小鼠发生了类似哮喘的I F!反应的炎症’此时I F"和I F!微环境同时存在(K?F B等/!"0用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后’诱导了I F"反应’再给予无害性抗原致敏和激发’小鼠出现了哮喘性炎症’可见I F"反应未能拮抗I F!反应’反而加重了I F!反应( K?F B等/!"0又将这种K4过继给6?=S:的小鼠’再给予无害性抗原致敏和激发’6?=S:的小鼠发生了类似的哮喘性炎症’这提示K4在I F"反应存在的情况下’加重I F!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K4在肺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在非炎症状态下’机体对吸入的无害性抗原表现为免疫耐受( 07:=6G?6等/!!0认为外周免疫耐受是由未成熟K4诱导的(他们将未成熟K4滴入小鼠气道内’在’D C "#存在的条件下’诱导了免疫耐受(而滴入成熟的K4’则诱导了强烈的I F!反应(但是’)V U?>=等/!30和I;=7A O>?等/!/0认为’肺部K4诱导的耐受是由成熟K4诱导的’因为耐受依耐于K4的表面分子4K*%和’4J0D’K4与I细胞表面的4K!*和’4J0结合’诱导I细胞分化成I>’I>分泌’D C"#或I&+C%’抑制效应性I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引起免疫耐受(Q:X::>等/!20的研究表明’肺内存在.K4’其表型为4K""H=67&>C"[1!!#[4K/291[’低表达_X4C-分子’高表达.K C D"(用特异性抗体清除.K4后’小鼠肺内I F!型细胞因子增加’而.K4本身对I细胞的增殖无影响’这间接提示!#2!国际呼吸杂志!!##5年!第!5卷!第"期!’6789:;<=>’8?6@!##5’-A B@!5@(A@".K4可能是通过影响G K4的功能影响I F!型细胞因子的生成(将荷有抗原的这部分K4过继给6?=S:的小鼠’再给小鼠J-)和氢氧化铝致敏和激发’小鼠并未发生哮喘性炎症’而是引起了免疫耐受(此研究亦表明.K4引起I>的生成’引起免疫耐受(I>细胞/!%0对K4也有反馈作用’通过与K4表面的J h/#D结合’抑制K4的活化(体内也存在静息状态下表达4K/[4K!2[的自然I>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可抑制K4的活化(#!结语生理条件下’呼吸道的免疫微环境是以I F!倾向为主’这种倾向与机体对吸入无害性抗原发生免疫耐受有关(哮喘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对吸入的无害性抗原产生了过强的I F!免疫病理反应’而正常人发生的却是免疫耐受(K4是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诱导I F",I F!反应’免疫耐受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前认为’提高I F"反应可拮抗I F!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哮喘的作用’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哮喘炎症中’I F"环境和I F!环境可以共存’甚至已存在的I F"环境可加重后来的I F!炎症’提示I F"环境并不能拮抗I F!反应(近年来’关于K4与I>细胞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实验提示哮喘的发生可能与耐受不足有关(未来如果能将K4与I>在免疫耐受中的具体机制阐明’通过对K4与I>作用诱导耐受’将为哮喘患者带来福音(参!考!文!献"!X:6>=0’->:G:H K’M?G?7F)’:7?B@I F:Q:6Q>=7=H H:B B <A<O B?7=A6;A NG A O;:B T G<F6A Q:;@8’G G O6A B’!##"’"%5"5/"C 5/*!!吴励@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上海免疫学杂志’!##!’!!""/2C"/*@3!张临友’杨英男’杨宝峰@树突状细胞亚群及其功能@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5"!%#C!%/@/!王明军@树突状细胞和I F细胞分化的关系@上海免疫学杂志’!##"’"!""3!#C3!"@2!&:U:>7)’+?;;U:6Q:>0’a:>6:>M’:7?B@I F:Q:S:B A<G:67A N_ H:B B;=6<:T:>d;<A7H F:;=;>:;7>=H7:Q7A;<:H=?B=N:Q Q A G:C ?;;A H=?7:Q B>T<7;@)G8.;7F A B’"$$$’"2/""253C"2*!@%!1>O6A B D’9:;.’K,;;=6E_’:7?B@’Q:67=N=H?7=A6A N?H A G G=77:Q IH:B B<>:H O>;A><A<O B?7=A6=6?Q O B7F O G?6<:>=<F:>?BU B A A Q@8 ,P<_:Q’"$$5’"*2"*52C**/@5!+A6E D’_:6E A Y Y=_’)U U:T(a’:7?B@.>A Q O H7=S:=6N:H7=A6A N <B?;G?H T7A=QQ:6Q>=7=HH:B B;R=7FF O G?6=G G O6A Q:N=:6H T S=>O;7T<:"=;7>=E E:>:QU T4K/#B=E?7=A6@8-=>A B’!##!’5%"""#33C ""#/"@*!1:6Q>=;;C-:>G?>:(’1?>7F:B:G T4’K O>?6Q’’:7?B@X O G?6 7F T G O;H A67?=6;’+(C?B<F?C<>A Q O H=6E4K""H%C&G T B A=Q4K""H %[&’?6Q G?7O>:=67:>Q=E=7?7=6E Q:6Q>=7=HH:B B;@84B=6’6S:;7’!##"’"#5"*32C*//@$!-?6Q:6?B U::B:0’X A H F>:=6X’_?S?Q Q?7(’:7?B@X O G?6 7F T G O;H A67?=6;!Q=;7=6H7Q:6Q>=7=HH:B B<A<O B?7=A6;@1B A A Q’!##"’$5""533C"5/"@"#!+?>V?;D’1:=;V:M’D O6Q C8=F?6;:6+’:7?B@.B?;G?H T7A=Q Q:6Q>7=HH:B B;%6?7O>?B=67:>N:>A6C?B<F?,U:7?C<>A Q O H=6E H:B B;& ?H H O G O B?7:=6H O7?6:A O;B O<O;:>T7F:G?7A;O;B:;=A6;@)G8 .?7F A B’!##"’"2$"!35C!/3@""!8?F6;:6+D’D O6Q C8A F?6;:6+’K O66:8+’:7?B@,P<:>=G:67?B B T =6Q O H:Q>:H>O=7G:67A N<B?;G?H T7A=Q%4K"!3F=E F&Q:6Q>=7=H H:B B;=6F O G?66?;?B?B B:>E T@8’G G O6A B’!###’"%2"/#%!C/#%*@"!!9=;;A?6_4’0A O G:B=;-’M?Q A R?V=(’:7?B@9:H=<>A H?B H A67>A BA NIF:B<:>H:B B?6QQ:6Q>=7=H H:B B Q=N N:>:67=?7=A6@0H=:6H:’"$$$’!*3"""*3C""*%@"3!0H?V:BM’_?T:>,’+:Q:>B:4’:7?B@)6A S?BQ:6Q>=7=HH:B B <A<O B?7=A6=6F O G?6U B A A Q"J6:C;7:<=G G O6A G?E6:7=H=;A B?7=A6 U T?;<:H=N=HG)U%_C K4*&?6Q=6S=7>A<>=G=6E A N H T7A7A P=HIB T G<F A H T7:;@,O>8’G G O6A B’"$$*’!*"/#*/C/#$3@"/!4?Ah I’a?6E D8’4F:6I‘’:7?B@0<B:6=H;7>A G?Q>=S:;G?7O>: Q:6Q>=7=HH:B B;7A Q=N N:>:67=?7:=67A>:E O B?7A>T Q:6Q>=7=H H:B B;6?7O>:=G G O6A B A E T@(?7’G G O6A B’!##/’2"""!/C""33@"2!周智敏@树突状细胞与肺部疾病关系研究现状@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3$2C3$*@"%!K:G:Q7;’M’1>O;;:B B:&&’-:>G?:B:6M‘’:7?B@’Q:67=N=H?7=A6 ?6Q H F?>?H7:>=Y?7=A6A NF O G?6<O B G A6?>T Q:6Q>=7=HH:B B;@)G8 9:;<=>4:B B_A B1=A B’!##2’3!""55C"*/@"5!X A B7.&’_H a=B B=?G)0@9?7G A Q:B A N>:;<=>?7A>T =6N B?G G?7=A6@_:7F A Q;_A B1=A B’!###’"3*"3#3C3#$@"*!X A B7.&’0H F A6C X:E>?Q_)’.F=B B=<;_8’:7?B@’?C<A;=7=S: Q:6Q>=7=H H:B B;N A>G?7=E F7B T G:;F:Q6:7R A>VR=7F=67F:F O G?6 ?=>R?T:<=7F:B=O G@4B=6,P<)B B:>E T’"$$*’"$"2$5C%#"@"$!孙立锋@树突状细胞与支气管哮喘@临床儿科杂志’!##/’!!"""$C"!"@!#!1O>E:>_0’e O B:E:>4D@)6?67=E:6C=6Q:<:6Q:67U O76A7 ?67=E:6C;<:H=N=HI X">:;<A6;:<>A S=Q:;<>A7:H7=A6=67F:G O>=6: ?=>R?T=6N B?G G?7=A6G A Q:B@8)B B:>E T4B=6’G G O6A B’!##/’""/""3#"C"3#*@!"!K?F B_,’K?U U?E F M’D=E E=77K’:7?B@-=>?B C=6Q O H:Q I F:B<:> 7T<:">:;<A6;:;:6F?6H:?B B:>E=HQ=;:?;:U T:N N:H7;A6B O6E Q:6Q>=7=H H:B B;@(?7’G G O6A B’!##/’2"335C3/3@!!!07:=6G?69_’X?R=E:>K’(O;;:6Y R:=E_4@I A B:>A E:6=H Q:6Q>=7=H H:B B;@)66O9:S’G G O6A B’!##3’!""%*2C5""@!3!)V U?>=J’+>::G?6&8’b G:7;O K I’:7?B@)67=E:6C;<:H=N=H >:E O B?7A>T I H:B B;Q:S:B A<S=?7F:’4J0C’4J0C B=E?6Q<?7F R?T ?6Q=6F=U=7?B B:>E:6C=6Q O H:Q?=>R?T F T<:>>:?H7=S=7T@(?7_:Q’!##!’*""#!/C"#3!@!/!I;=7A O>?K4’K:V>O T N N9X’b G:7;O K I’:7?B@’67>?6?;?B :P<A;O>:7A<>A7:=6?67=E:6=6Q O H:;=G G O6A B A E=H?B7A B:>?6H: G:Q=?7:QU T N O6H7=A6?B B T Q=;?U B:Q4K/[I H:B B;@8’G G O6A B’"$$$’"%3"!2$!C!%##@!2!Q:X::>X8’X?G G?QX’D?G U>:H F71(’:7?B@,;;:67=?B>A B:A NB O6E<B?;G?H T7A=Q Q:6Q>=7=H H:B B;=6<>:S:67=6E?;7F G?7=H>:?H7=A6;7AF?>G B:;;=6F?B:Q?67=E:6@8,P<_:Q’!##/’!##"*$C $*@!%!_A77:74’b F B=E XX’.A R>=:+@4O77=6E:Q E:"H O>:A N H A B=7=;U T 4K/[4K!2[>:E O B?7A>T I H:B B;@8’G G O6A B’!##3’"5#"3$3$C 3$/3@%收稿日期"!##2C""C#/&!"2!国际呼吸杂志!!##5年!第!5卷!第"期!’6789:;<=>’8?6@!##5’-A B@!5@(A@"。

batf3基因

batf3基因

BATF3基因介绍BATF3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的一种关键基因,它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ATF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于转录因子家族,它参与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对于免疫系统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ATF3基因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BATF3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结构与功能BATF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基因转录因子,主要存在于树突状细胞中。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特殊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在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BATF3蛋白质的存在对于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发挥起到了调控作用。

BATF3蛋白质通过结合DNA,并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影响了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

BATF3基因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树突状细胞发育树突状细胞是由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它们具有高度的抗原呈递能力,是身体主动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BATF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有密切关系。

研究发现,禁止BATF3基因的表达将导致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免疫应答调控树突状细胞在抗原呈递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ATF3基因在调控树突状细胞抗原处理和呈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禁止BATF3基因表达的小鼠在抗原处理和呈递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免疫应答的减弱和免疫功能的异常。

因此,BATF3基因对于免疫应答的调控至关重要。

免疫相关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BATF3基因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某些免疫肿瘤中,BATF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BATF3基因的异常表达也有关联。

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BATF3基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BATF3基因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树突状细胞的简要特征
除了上述的表面有许多树突状突起以外,此类细胞的细胞质 内无溶酶体,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也很少有其他细胞器。
树突状细胞的共同标志是Flt3受体,还表达抗原提呈分子 MHC类、黏附分子(CD80、CD86等)、细胞因子受体(IL-7R、 GM-CSFR等)、与吞噬相关的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TLR 等)。
1.DC由造血组织迁移至外周非淋巴组织
在外伤或者炎症因子的刺激下,单核细胞系统释放趋化 因子诱导骨髓等CD34+ 前体细胞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流。此 时的DC具有强的摄取、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但是抗原 提呈能力极弱。同时,在血流种的DC高表达趋化因子受 体(CCR),从而对受损部位表达的各种CC产生趋化活性穿过 血管壁进入外周组织并在组织局部捕获抗原。
2.DC由非淋巴组织迁移至淋巴结
在外周非淋巴组织中捕获抗原的DC表达各种CCR而进入 淋巴组织。
3.进入淋巴结(LN)的DC定居于T细胞区
进入LN的DC表面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对T细胞区高浓 度CXC亚类趋化因子反应性明显增强,使得DC向T细胞区迁移。 DC完成迁移并定居于LN后便停止合成MHCⅡ类分子。成熟DC (mDC)在CD40L的作用下能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从而有效激活 初始T细胞并产生免疫应答。
四.DC的分类
产生I型IFN的浆细胞样DC(pDC)
存在于身体各组织中常分为
常规DC(cDC)
髓样DC(MDC):源于骨髓髓样干细胞的DC,又称DC1
据来源分
淋巴干C
滤泡状DC(FDC):存在于淋巴结、脾脏。
并指状DC(IDC):存在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
参与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诱导免疫耐受和参与免疫调节
参与B细胞的发育分化及激活
第二部分
DC发育过程中的各 种前体细胞的分选
DC的分化发育过程
Stem cell (Lin-,c-Kit+,CD34+,Sca-1+)
pro-DC (Lin-,Iab-,Flt3+,CD11c- c-Kit+)
pre-DC (Lin-,IAb-,Flt3+, Sirp-α+CD11c+)
据分布位置 胸腺DC:即胸腺并指状DC
朗格汉斯细胞(LC):表皮和胃肠上皮未成熟DC
循环树突状细胞:循环于外周血及迁移形式的DC
未成熟DC:大多数的DC为此类,强处理Ag弱提呈能力
据成熟程度
成熟DC(MDC):高表达提呈和细胞黏附分子
五.DC的生物学功能
受体接到的内吞作用
Ag提呈
DC捕获 抗原途径
CD8+ DC (Iab+,CD11bCD11c+,Sirp-α-,CD45RA-)
CD8- (CD11b+)DC (IAb+,CD11b+,CD11cSirp-α+,CD45RA+)
谢谢!
α
α
α
MHCII类提呈的分子机制
MHCII类分子途径
APC摄取外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在内体被 降解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黄安飞
第一部分
树突状细胞的基本知识
1973年Steinman和Cohn发现一群外形奇特 的细胞,为其表面有很多树突状突起,故命 名它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后 发现这种细胞具有强大的活化初始T细胞的能 力,且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其通 过对抗原的吞噬消化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 物(MHC)将抗原提呈至细胞表面而被T细胞 识别,从而激活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
抗原肽-MHCI复合物经Golgi等转运 至细胞膜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新合成的CD1分子与细胞内的脂质结合后转 运至细胞表面
进行内化,或者CD1在内体或者溶酶 体与外源性脂质抗原结合
CD与脂类抗原复合物再被转运至细胞膜表面 参与抗原提呈
位于外周淋巴器官的B细胞依赖区的FDC课参与B细胞的 分化、发育、激活及记忆性B细胞形成和维持。其主要作用 为:
激活CD4+T cell
MHCI类提呈的分子机制
MHCI类分子分子途径
病毒等合成病毒蛋白
病毒蛋白被蛋白酶 体降解成抗原肽
抗原肽与抗原加工相关转运 物(TAP)结合而使由TAP 二聚体组成的ER通道打开
MHCI在ER中合成组装 激活CD8+ T cells
抗原肽在ER中与MHEI分子 结合形成复合物
二.树突状细胞的来源
体内树突状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由骨髓样干细胞和 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在体内,骨髓样前体细胞有分化为巨噬细胞、粒细胞以及在 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作用下转化为DC 的潜能。体外可以GM-CSF、TNF-α等不同因子的组合诱导下产 生DC。
三.DC迁移过程及机制
巨吞饮作用
吞噬作用 通过MHCⅡ提呈并激活CD4+ T cells
DC对抗原的处理
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 T cells 通过CD1途径被加工和提呈
DC的功能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激活初始T cellS:DC提供初始T细胞活化的抗原还提供共刺激 信号
参与T细胞的胸腺内发育 参与T细胞的分化发育 参与外周T 细胞的分化
1.促进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反应 2.参与B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表达和V区基因重排 3.高表达FcR、CR等受体,有利于附着一定量抗原通过 长时间刺激记忆性B细胞使其保持免疫记忆 4.促进B细胞表达B7分子,并发挥抗原提呈功能 5.通过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直接调节B细胞生长于分化 6.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CD40+ B细胞生长与分化
MHCII在ER中合成 且与Ia相关很定链 结合成九聚体
与来自Golgi的(αβIi)3九聚体 形成MHCII类分子腔室(MIIC)
Ii被降解在MHCII的抗原结合槽 中留下一个小片段称二类分子相 关的恒定链多肽(CLIP)
HLA-DM辅助是CLIP离开MHCII分 子并使抗原肽结合到抗原结合槽
转运至细胞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