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人体内最活跃,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是人体对免疫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之一。DC 广泛存在于血液、淋巴、肝脾及皮肤黏膜等组织,能激活功能性淋巴细胞,并产生细胞毒作用,提高机体免疫水平。DC对抗原和弱抗原都有很高的呈递效率,只需少量的抗原及DC即可激活T细胞,因此成为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研究中的热点。

1DC的来源与分化发育

DC 的产生分两个阶段:从祖细胞分化为未成熟DC和未成熟DC受外界刺激( 如细菌产物、坏死物及及各种细胞因子) 分化成熟。

1.1DC的分化

体内DC 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按来源其分化途径分为两条: ①髓系分化途径。称为髓系DC( myebiod,DC1) ,最终分化为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两个亚群。DC1 由髓样干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 ng factor,GM-CSF)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下诱生为DC。亦有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也称为DC1 前体细胞,在GM-CSF、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4,IL-4) 作用下或穿越内皮细胞并吞噬异物后分化为DC。②淋巴系分化途径。为淋巴系DC( lymphoid,DC2) ,最终分化为类浆细胞DC。DC2 的前体细胞不表达髓系抗原,也无吞噬、吞饮抗原能力,低表达GM-CSF,高表达IL-3 受体,在IL-3 刺激下分化为DC2。目前对DC 亚群及分化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体外培养的方法,体内天然DC 亚群的分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

1.2DC的表型变化

DC的发育分为成熟与未成熟阶段,两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和细胞表型。正常情况下,体内多数DC 处于未成熟阶段,其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外周组织,高表达吞噬相关受体( Fc 受体、补体受体、甘露糖受体) ,而不表达或低表达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CD14、CD54、CD40、CD80) 。未成熟DC 有较强的抗原内吞和加工处理能力,而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较弱。经过抗原摄取、炎性因子活化等一系列过程,DC 由未成熟转变为成熟,成熟DC 则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 mplex,MHC) Ⅱ类分子和CD54、CD40、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CD8 3、CD25为成熟DC 的特征性标志。成熟DC 的抗原呈递能力及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强,而抗原摄取能力弱。DC 的成熟过程同时伴有迁徙,在外周组织中摄取抗原后,通过延长树突状突起,改变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等方式进入淋巴结及淋巴管中成熟,并激发T 细胞反应。

2DC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2.1外源性抗原的摄取与加工

未成熟DC 具有极强的内吞能力,通过膜皱缩和形成大囊泡,形成液相内吞作用,可使极低浓度( 10‐10 mol /L) 抗原得到呈递,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对糖基化抗原进行内吞。被DC摄取的抗原分子经过MHCⅡ类途径处理、加工成为抗原多肽,再以MHCⅡ类分子/肽复合物形式呈递在DC表面,并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24‐48 h) 的免疫激发功能。未成熟DC 对吞饮速度快,吞饮量大,是体内抗原的主要摄取者[2]。

2.2 DC在免疫激活的作用

摄取抗原后的DC逐渐成熟并表现出很强的免疫激活能力。在与T 细胞的互动中,除提供MHCⅡ类分子/肽复合物的第一信号外,还高表达B7-1、B7-2、CD40分子,为T 细胞提供充足第二信号,来促进T 细胞的激活。实验证明,DC还可参与B细胞的生长、分化与抗体生成。通过诱导T 细胞生成B 细胞刺激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其分泌IgG、IgA、IgM[3]。

2.3诱导自身免疫耐受

DC是体内唯一能激活静息型T 细胞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细胞,并且能通过点状放大刺激,激活T 细胞增殖。因此,在诱导T细胞活化或耐受过程中,DC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成熟DC 诱导免疫激活的能力较弱。有学者推测,未成熟DC很可能在免疫耐受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无直接证据支持这一理论。有观点认为DC的不同成熟状态有着不同的功能,DC的不同成熟状态不仅决定T 细胞的激活程度,而且决定T细胞的反应类型[4]。存在于非淋巴组织中( 如肝、肾、皮肤、血液等) 的DC 是一群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摄取、处理和一定的呈递抗原能力。由于缺乏B7等共刺激分子,不能活化T 细胞,反而使T 细胞功能失活,诱导T 细胞耐受,被认为是“耐受性DC”。

2.4抗原提呈

DC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巨吞饮及吞噬作用捕获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多数在富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 MHCII) 类分子的细胞内隔室中被降解成多肽,并与MHCII 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DC 表面,提呈给分化抗原4 阳性T 淋巴细胞( CD4 + T) ,少数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 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分化抗原8阳性T 淋巴细胞( CD8 +T)[5]。

2.5与辅助性T 淋巴细胞( Th) 细胞相互作用并参与免疫调节

Th 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按其产生细胞因子种类,Th可分为辅助性T 淋巴细胞1(Th1) 和辅助性T 淋巴细胞2(Th2)细胞,Th1和Th2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平衡在维持机体免疫自稳中有重要地位。Th细胞的前体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中间阶段辅助性T 淋巴细胞(Th0),在不同微环境中Th0细胞选择性分化为Th1和Th2细胞。髓系DC 通过分泌白介素12(IL-12)促使Th0向Th1分化,并介导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系DC通过分泌白介素4( IL-4)促使Th0向Th2分化,并介导体液免疫应答。DC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多种趋化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及趋化免疫细胞[6]。

3 DC 抗肿瘤免疫机制

人体的抗肿瘤免疫流程:①肿瘤相关抗原的摄取与呈递;②激活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T 细胞;③引导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T 细胞至肿瘤部位,杀灭肿瘤细胞。机体抗肿瘤免疫主要依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免疫应答来杀伤肿瘤细胞,CTL并不能识别完整的肿瘤抗原分子,只能特异性地识别来源于肿瘤抗原亲本、由MHC分子呈递的抗原多肽。在大部分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表面的MHC 抗原肽、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较低,不能有效地诱导T细胞活化,故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协同作用[7-8]。

作为体内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DC 在抗肿瘤免疫中起到“中枢性”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以下环节: DC 浸润入肿瘤组织;DC对肿瘤抗原的摄取、加工和呈递;DC的活化以及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诱导T细胞活化。除诱导细胞免疫外,DC还可以增强体液免疫: 一方面,DC通过促进抗原特异性CD4+ Th 的产生,促进抗体生成;另一方面,DC直接作用于B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淋巴系DC 中的类浆细胞可分泌Ⅰ型干扰素,直接诱导初始和记忆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IgM[9]。

DC可以通过与某些肿瘤细胞相互接触,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10]。肿瘤抗原致敏的DC可释放一种具有抗原呈递能力的囊泡小体exosomes,该小体内含有大量MHCⅠ、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显著刺激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增殖,并诱导抗原特异性C TL 反应[11]。

研究表明,在肿瘤患者体内,DC的数量下降,功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不能有效摄取、处理、呈递肿瘤抗原,使机体的免疫反应处于抑制状态,从

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另外,DC浸润、迁移和活化的局部微环境的变化,导致DC 不能进入肿瘤组织,不能有效地识别肿瘤提供的“危险”信号。DC迁出肿瘤组织困难,会抑制DC表型和功能的成熟进程,从而抑制免疫反应的产生。肿瘤局部DC的数量和功能状态与肿瘤进展部的预后明显相关[12],因此通过人为方法保证DC的高效运作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

4 DC 的培养

正常人体内DC数量少,不能满足科研和临床的需要。体外诱导培养DC技术的进步使DC疫苗抗肿瘤治疗成为可能。体外诱导培养DC技术的进步使DC 疫苗抗肿瘤治疗成为可能。

目前用于治疗的DC多来自骨髓或外周血CD34+ 造血祖细胞、外周血DC及单核细胞,其中以单核细胞来源的DC应用最广。获取DC的方法有: ①将来源于骨髓或外周血C D34+造血祖细胞在体外与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共同培养,获得大量DC[13]。②单核细胞在GM-CSF和IL-4共同作用下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并在外来因素刺激下进一步分化为成熟DC[14]。③Flt3 配体能动员DC进入外周血,显著增加外周血中DC 的数量,进而直接从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到大量DC[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