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缇萦上书》讲解

合集下载

从“缇萦救父”看汉文帝德主刑辅法制思想

从“缇萦救父”看汉文帝德主刑辅法制思想

从“缇萦救父”看汉文帝德主刑辅法制思想摘要:”缇萦救父”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是一个妇儒皆知的典故,也是汉文帝在位十三年的一大案例。

也正是因缇萦上书才使汉文帝于此年宣布废除肉刑。

肉刑,连坐等酷刑止此基本告结,形成了中国法制史上跨跃式的一大进步。

但”缇萦救父”案例的意义远不止此,在这个案例中还孕育了汉文帝德主刑辅的法制思想观念。

关键词:德主刑辅;法制思想“缇萦救父”案例起因是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齐国看守太仓的官员,淳于意犯了罪,按照当时律令应解押京城长安受审处刑。

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就跟随父亲而去,一路风餐露宿,伺汤奉药,才使父亲没有倒毙路途。

到京城后,缇萦上书于文帝,书中写道:小女的父亲是个小官,在齐为官时,人们称赞他办事廉洁公正,现在偶然触犯法律要被处死,我所忧伤的是被处死的人不能再生,受过肉刑的人不能再恢复原状,就是以后想要改过自新,也失去了能改过自新的机会。

小女情愿投入官府为奴婢,来赎救父亲要受的肉刑,使父亲可以得到重新做人的机会。

汉文帝刘恒是汉初的第三代国君。

惠帝死后吕后乱政,文帝被太尉周勃等大臣从山西迎回。

继位前一直生活于民间,深知下层群众疾苦。

文帝继位前的汉初,虽说推行黄老无为而治,但法律上基本沿袭秦法,以肉刑为主,广泛适用死刑及连坐的刑罚制度。

文帝深感苛法对群众的危害,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文帝看了她的申诉书很是感动,特意下了一道诏旨,诏旨开宗明义,先赞圣王虞舜时代的古代圣王虞舜时代的特殊法制,在罪犯衣帽上画上某种图形,或给罪犯穿上与常人不同式样和颜色的衣服就表示对他某种处罚,而天下大治,民不违法,在这里文帝赞古喻今,指出德治胜于刑罚,为德主刑辅法制思想奠基张本。

德主刑辅指的是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以刑法制裁为辅助手段。

德主刑辅的明确提出者为著名儒家学派代表人董仲舒。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德育故事》2集《二十四孝》

《德育故事》2集《二十四孝》

《德育课本》二集第一册孝篇一、【皇英妇道】皇英二嫔。

舅姑顽嚚。

恪尽妇道。

佐夫事亲。

【原文】唐尧二女。

长娥皇。

次女英。

尧因四岳荐虞舜。

乃妻以二女。

以观其内。

舜父顽、母嚚、弟象傲。

二女事舜于畎亩之中。

恪尽妇道。

瞽瞍与象谋杀舜。

使涂廪浚井。

舜以告二女。

二女虽知之。

必曰往。

及舜代尧居帝位。

娥皇为元妃。

女英为次妃。

事瞽瞍犹若初焉。

以帝女之尊。

下嫁农民。

其舅姑又为顽嚚。

且日欲杀其夫者。

乃明知欲杀其夫。

而仍劝夫往。

奉命惟谨。

传称其谦谦恭俭。

思尽妇道。

以帝女而兼为帝妃。

事瞽瞍犹若初焉。

於戏、有虞二妃。

万世之师矣。

【白话解释】唐代尧皇帝有两个女儿。

大的名叫娥皇。

次的名叫女英。

当时尧皇帝因为朝里的四岳官举荐虞舜。

就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他。

来看看他的品行究竟怎么样。

舜的父亲和母亲。

都不是善良的人。

舜的弟弟名字就叫象。

更是傲慢得很。

他们姊妹两个人。

服侍舜。

虽然在田野里。

也是很尽妇道的。

舜的父亲瞽瞍和象。

想谋杀舜。

叫舜去修米仓。

穿深井。

要趁势弄杀他。

舜就去告知他们俩姊妹。

他们虽然晓得瞽瞍和象的阴谋。

可是仍旧叫舜去做。

等到尧帝把皇帝位子让给舜。

娥皇做了皇后。

女英做了次妃。

他们服侍瞽瞍。

仍旧同从前一样的恭敬。

二、【缇萦上书】淳于少女。

名曰缇萦。

上书赎父。

悲泣陈情。

【原文】汉淳于缇萦。

齐人。

太仓令意之少女也。

意有五女、无子。

会坐法当刑。

诏逮系长安。

临行。

骂诸女曰。

生女不生男。

缓急非有益。

缇萦闻而悲泣。

随父至长安。

上书、愿入身为官婢。

以赎父罪。

俾得自新。

文帝悯其孝。

诏除肉刑。

意遂获免。

秦定叟谓人家父母。

生女不喜。

只为缓急非有益五字。

但生男未必有益。

顾用情何如耳。

若缇萦者。

虽谓之有子可也。

能存缇萦之心。

则为缇萦不难。

即不为缇萦。

亦相去不远矣。

【白话解释】汉朝时候。

有个双姓淳于名叫缇萦的。

是齐地方的人。

就是做太仓县官淳于意的最小女儿。

淳于意生了五个女儿。

没有儿子。

有一次、淳于意犯了法。

当受刑罚。

皇帝把他解到长安地方去。

淳于意临去的时候。

缇萦上书

缇萦上书
小 缇 凌 乱 。 一 年 轻 女 子 ( 公 之 女 缇 萦 ) 随 囚 为 难 我 们 , 女 子 感 谢 不 尽 。 ” 萦 屈 身 行 仓 步 车 , 着 行 囊 、 瓶 。 押 解 军 官 骑 马 领 先 , 礼 。两 位 军 官作 搀 扶 状 , 中 连 说 : 不 用 , 背 水 口 “ 步行 的士兵 们疲 惫 前行 。
●未 央 宫北 阙 , 仗 严 整 , 卫 肃 立 。 仪 侍
简 。 烈 日下 , 萦 额 角 沁 出 汗 珠 。 公 车 令 缇 ( 责 接 待 士 民 上 书 的 官 员 )在 属 官 陪 同 负
露 不 悦 , 一迟 疑 、 身 欲 出。 缇 萦 上前 , 缇 萦 跪 地 , 光 坚 定 , 手 捧 着 卷 起 的竹 略 转 目 双
双眼 , 入 深思 。 陷
为 人诊 病 。求诊者 往 来 络绎 。有人 候在 门
外 。 仓 公 为 患 者 诊 脉 。 缇 萦 捧 着 水 杯 请 父 亲 喝水 . 公挥 手 示 意退 下 。 仓
● ( 年 前 齐 国 国 都 临 淄 街 市 。 仓 公 不 眠 。 处 传 来 鸡 叫 声 。缇 萦 披 衣 而 起 , 数 远 走
达长 安 了。” 萦 行礼 致谢 。 缇
● 长 安 , 阙壮 丽 , 市 繁 华 。 延 尉 府 城 街 衙 门 前 , 卫 森 严 。军 官 走 出 廷 尉 府 。街 角 侍 站 着 缇 萦 。 两 位 军 官止 步 。 缇 萦 行 礼 。 军 官 甲 说 : 姑 娘 , 尊 的 案 子 已 交 接 “ 令 完 毕 , 们 要 回 去 复 命 了。 这 一 路 上 , 娘 我 姑 的 孝 心 让 人 感 动 。我 们 也 知 道 令 尊 是 被 判 得 重 了, 人 微 言轻 , 是 爱莫 能 助啊 。 ” 可 也

《缇萦救父的感恩励志故事》

《缇萦救父的感恩励志故事》

《缇萦救父的感恩励志故事》
缇萦,一个西汉时期的小女孩。

就是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姑娘,用自己的孝举使父亲免遭酷刑。

缇萦,为了救父,甘愿进宫为奴,书写了一篇感恩励志的华章。

今天为大家带来缇萦救父的感恩励志故事。

缇萦的父亲淳于意是位有名的医生,为了救治更多的贫苦百姓,淳于意毅然辞官,开始了自己悬壶济世的行医生涯。

对于穷苦人民,他常常不收诊金,甚至是赠医施药。

但他也是位嫉恶如仇的忠义之士,他不愿被那些为富不仁的官绅、豪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因此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富户豪绅,他们勾结官府,网址罪名,将淳于意逮捕入狱。

淳于意膝下无子,只有5个女儿。

他感叹自己无子,大难之际毫无依靠。

他最小的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感慨,决定想尽一切办法让父亲免受“肉刑”。

她不顾艰辛,跟随拘押父亲的囚车一路来到长安。

然后她写了一封书信,再三央求皇宫门前的卫士将书信转呈给皇帝。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书信,不禁感慨万千。

他本来就是一位仁君,早就想废除这一酷刑。

现在看到缇萦为了使父亲免除“肉刑”,居然甘愿入宫为婢,他被缇萦的孝心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决定和群臣商议废除肉刑。

就这样,缇萦的父亲就被赦免了。

如今,缇萦救父的感恩励志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

放眼当今社会中那些虐待父母、不赡养父母的行为,缇萦的品行是多么地高尚与难能可贵。

我们当从缇萦救父的故事中有所感悟,牢记孝道,做一个孝敬老人的孝子贤孙。

经典故事-缇萦救父

经典故事-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文帝四年的时候,有人上奏告发淳于意,因为犯了罪判了刑,用驿站的车马押解向西前往长安。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跟在后面哭泣。

淳于意愤怒了,骂道:“生儿女不生男孩,有了紧急情况没有可以使用的人!”在这时候,小女儿缇萦为父亲的话感到悲伤,就跟随着父亲向西去。

她上奏书说:“我的父亲为官,齐地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如今犯了法,判了肉刑。

我深切地悲伤处死的人不能复生,受肉刑的人不能接上肢体,即使想要改过自新,这条路也没有多少人能走过去,终究不能做到。

我愿意交出自身,做官府的奴婢,用来赎父亲的肉刑之罪,使他能够改变品行,自己重新做人。

【说明】缇萦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

她住在山东。

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

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

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

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

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

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由于缇萦的仗义执言,犯人就不必受刺字,割鼻或砍肢之苦,对推动古代刑罚由野蛮走向相对宽缓人道作出了贡献,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

她不怕千辛万苦,为父申冤的孝心,使她成为孝道的典范。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先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吧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救父(1) [缇萦救父]国学礼仪小故事孟母三迁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

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

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

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

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

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

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

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

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黄香扇枕温席黄香(56-106),东汉大臣,9岁时母亲病死,从母亲生病到死,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由于劳累和悲伤,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cuì),周围人赞扬他是难得的好孩子。

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量关心、体贴、照顾父亲。

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热,蚊子还很多。

为让父亲睡好觉,天未黑小黄香便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使劲把父亲的床席、枕头扇凉,把蚊子扇跑,使父亲能够安寝。

在寒风刺骨的冬夜,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在父亲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钻到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焐暖后,再让父亲睡下。

小黄香热爱父母,体贴入微的照顾父母,人们交口称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他的“扇枕温席”传为美谈。

缇萦救父缇萦(Tíyíng)是汉文帝时一个“太仓长”淳于(Chúnyú,复姓)意的小女儿。

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女孩,她的父亲是一位村里的木匠。

一天,父亲出门工作时不慎受伤,需要紧急救治。

但是家里的情况并不宽裕,医药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缇萦决定要救治父亲,她想到了一个办法。

她听说村子里有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但是这位医生收费很高,一般人根本无法承受。

缇萦想到了自己的绣花技艺,她决定用自己的绣花作为交换条件,请求医生救治父亲。

于是,缇萦拿着自己精心绣制的绣花找到了医生。

医生看到缇萦的绣花,大为赞赏,表示愿意用医术来换取这幅绣花。

缇萦心中一喜,她带着医生匆匆赶回家,医生为父亲进行了精心的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父亲的伤势渐渐好转。

缇萦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感激。

父亲也对缇萦的勇敢和智慧深表感激,他说,“有你这样聪明懂事的女儿,父亲真是非常幸福。

”。

缇萦的故事在村子里传开了,人们都为她的孝心和勇敢所感动。

有人说她是个孝顺的好女儿,有人说她是个聪明的小姑娘,更有人说她是个勇敢的女孩。

缇萦并不在意别人怎么说,她只是希望父亲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父亲的伤势渐渐好转,缇萦也继续过着快乐的生活。

她知道,只要有爱和勇气,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缇萦的故事,成为了村子里的佳话,人们用她的故事来鼓励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缇萦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是最伟大的力量,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用爱和勇气去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愿我们都能像缇萦一样,拥有爱和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中国道德故事——缇萦上书救父

中国道德故事——缇萦上书救父

中国道德故事——缇萦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期。

有一位叫缇萦的小姑娘。

她的父亲复姓淳于,单名意。

是当时管理仓库的官员。

汉文帝四年,有人向朝廷诬告淳于意,他因此要被押送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去问罪。

淳于意做官的地方离长安非常远,当时的交通非常不便。

很多罪犯在被押送的路途中因病死在路上。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上路时,女儿们哭哭啼啼地前来送别。

淳于意看到此情此景,悲伤地说:“我没有一个儿子,在紧急关头,没有一个顶用的人。

”她最小的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话,伤心极了。

她大声地说:“我跟您去长安,我在路上尽力照顾您。


到长安后,缇萦写信给汉文帝说:“我父亲做官清廉,现在反被人诬告。

我愿意入宫为奴婢,为父亲赎罪,请皇上开恩赦免我父亲。


汉文帝看到缇萦的信。

见她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孝心,受到感动,便下令释放了淳于意。

缇萦救出了父亲,父女俩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孝顺父母,在父母遇到危难之时要挺身救助父母。

中国历史故事-缇萦是谁缇萦救父是怎么回事 缇萦最后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缇萦是谁缇萦救父是怎么回事 缇萦最后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缇萦是谁缇萦救父是怎么回事缇萦最后怎么死的初见缇萦的名字,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名字的含义,缇的原意是指丹黄色或是红黄色,作名词用时指“橘红色的丝织物”;萦原意为回旋缠绕。

这样看,缇萦就是一个十分美丽且富有诗意的名字,在一块柔软丝滑的丝织品上,红黄纵横交错的的绚丽色彩,多么美的意境。

缇萦不仅名字美,她的心灵更美。

“见死不救”的淳于意淳于缇萦,女,西汉临淄人,著名医学家淳于意之女,缇萦的父亲有五个女儿,缇萦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儿。

作为父亲最小的女儿,淳于缇萦自然是受尽百般宠爱,而女儿尽管从小在父亲的宠爱之下成长,却没有养成娇生惯养的性格,相反淳于意的这个小女儿,聪明伶俐又善解人意,勇敢果断敢作敢为。

缇萦因为敢于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代其受罪而誉满天下,那么,缇萦为什么要上书皇帝呢?缇萦救父是怎么回事?要想知道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得先把目光聚焦到缇萦父亲淳于意的身上。

缇萦的父亲淳于意,复姓淳于,名意,是临淄人。

淳于意年轻时爱好医术,拜名医公乘阳庆为师,学习医术。

阳庆没有儿子,就把淳于意当作传承医术的徒弟悉心调教,这个乘阳庆十分有意思,他的教授方法也很独特,他让淳于意把之前学到的所有的药方全都忘记,然后把自己辛苦研制的秘方都告诉了淳于意,接着又传授给他黄帝和扁鹊的脉书,以及五色诊病之法。

三年后,淳于意得到公乘阳庆的真传,医术非常精湛。

他能够预知人的生死,一经下药,无不应验,因此名声大噪。

经过他治愈的人有很多,比如齐国中御府长叫信,他久病不起,淳于意为他把脉,诊断他只是热病,暑热多汗,脉搏衰弱,是不会危及到生命的。

淳于意还推测他的病因形成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在寒冷的天气在河里洗浴,身体发热造成了,话已出口,立即得到病人的赞同,信声称去年他曾到过楚国,在过河时自己的马受到了惊吓,连人带马都掉到了河里,全身衣服都湿透了,身上也一阵一阵的冷,冷过之后又像火一样发热,直到现在都不能见寒气。

淳于意于是就给他抓了一些驱寒的药,服食了二十几天,就恢复得像原来一样了。

缇萦上书I一个关于智慧、勇气和毅力的故事

缇萦上书I一个关于智慧、勇气和毅力的故事

缇萦上书I一个关于智慧、勇气和毅力的故事公元167年(汉文帝时期),适逢盛夏,这一日,天气异常炎热。

齐地,临淄城外,几个官兵正待押解一名囚犯去往京都长安。

这是一个中年男子,只见他面色凄然,此时正与家人无奈作别。

望着哭成一团的五个女儿,他悲从心起,却欲哭无泪。

他喟而叹曰:“哎——可惜我没有儿子,遇到要紧的事情,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听了父亲的话,女儿们更加伤心、恸哭不已。

此人姓淳于名意,曾在齐地临淄任太仓令,为官三年,清正廉明。

后来,淳于意辞官学医,师从阳庆,潜心研习黄帝、扁鹊脉书及五色诊病诸法。

由于他医术高明,救死扶伤,深受民间敬重。

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前来求医问药。

由于求医者众,淳于意又常常出诊,天长日久,便招致一些不满和怨愤。

时年(前167年),淳于意为一个患者诊治时,终因其已病入膏肓,不治而死。

他被诉诸公堂。

当世名医,被判肉刑。

因其曾经为官,必须押送至京城长安去行刑。

临行之时,女儿们去送别父亲,悲苦之情,路人无不掩面拭泪。

小女儿缇萦,年方十五,听了父亲的哀叹,决议追随进京,照顾父亲,为父申冤。

此一行,道路迢迢,父女俩风餐露宿,两千余里,饱尝辛酸苦楚。

跋山涉水数十天后,终于到达了京都长安。

金秋绚丽,无暇欣赏。

缇萦为救父亲,冒死上书当朝皇帝,请求舍身为奴,替父赎罪。

上书写到:“我的父亲曾在齐地为官,人们都说他清廉公平。

如今犯了法,判了肉刑。

我深切地悲伤处死的人不能复生,受肉刑的人不能恢复原状,即使想要改过自新,也失去了机会。

小女子情愿舍身官府,为奴作婢,用来赎父亲要受的肉刑之罪,使他父亲可以得到重新做人的机会。

”文帝见到上书,感其孝悌,与大臣庭议之后,免除了淳于意的肉刑。

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制定,颁布了新的刑法。

由于缇萦上书救父,促成了肉刑的废除。

犯人就不必受刺字、割鼻或砍肢之苦,对推动古代刑罚由野蛮走向相对宽缓人道作出了贡献。

她不怕千辛万苦,为父申冤的至孝之心,不仅仅使她成为孝道的典范,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

美德故事——缇萦上书

美德故事——缇萦上书

美德故事——缇萦上书
缇萦上书
西汉文帝时,齐国临淄(山东淄博)地方有个读书人,名叫淳于意。

他年轻时喜爱医学,医术高明,名噪一时。

后来,淳于意在临淄当了管理仓库的太仓令。

有人上书告他,说他犯了法。

当地的官吏判处他肉刑。

肉刑有三种:在脸上刺字、割掉鼻子、砍去一只脚。

按照法令,判处肉刑的人都应当押到京城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生了五个女儿。

当差役押他到长安去的时候,五个女儿跟在后面哭个不停。

淳于意看着她们叹道:“唉!我不幸没有儿子,就生了你们这些女孩子,一旦遇到急难,一点也派不上用场。

”他最小的女儿名叫缇(tí )萦。

听了父亲的话,缇萦非常难过,坚决要求跟随父亲一同前往长安,代父受刑。

差役没有办法,只得让她前去。

缇萦到了长安,要求入宫去见汉文帝。

侍卫不让她进去。

她就写了一封请愿书,交给侍卫,请求帮她呈上去。

她在请愿书中说:“我的父亲在齐国做太仓令,当地的百姓都称赞他的廉洁公正。

如今他犯了法,要受肉刑的处罚,我非常悲痛。

一个人死了不能复生,受了肉刑,肢体断了,也不能再接上。

纵然他想要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

我情愿自己当官府的奴婢,来赎父亲的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请愿书,很是感动,就赦免了淳于意,从此废除了肉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念着佛号,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缇萦上书为父求情汉文帝感其孝心废除肉刑法

缇萦上书为父求情汉文帝感其孝心废除肉刑法

缇萦上书为父求情汉文帝感其孝心废除肉刑法
淳于意是西汉初临淄人,精于医道。

由于求医者众,他不常在家,病家常失望,日久愤懑异常。

汉文帝十三年,有权势之人告发淳于意,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

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肉刑(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由专车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

淳于意有5个女儿,都跟着囚车不停哭泣。

淳于意哀叹:“生女儿确实不如生男孩啊,危急时分没有人能够帮忙。


缇萦资料图
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非常悲伤,就跟父亲向西行。

到长安后,她给皇帝上书:“我的父亲在齐地为吏,当地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他触犯法律,应当获罪受刑。

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

我愿意舍身去做官府的女奴,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

”汉文帝为她的孝心而感动,废除了肉刑法。

缇萦救父儿童古典小说

缇萦救父儿童古典小说

緹縈救父儿童古典小说 缇萦者,奇女子也,生于汉文帝前十三年。

因赎父刑罪而名传,略载于二 十四孝,又见〈资治通鉴汉纪〉–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 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不可复生, 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同由)也。

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 刑罪,使得自新」…天子怜其意,竟赦免之。

夫「孝」之定义广也,缇萦所为「孝」之意义大矣。

盖古人有过,教未施 而刑已加焉,上位者以好恶断案,轻者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倘幸身 免,非残即废(今而言属极重度肢障者)。

甚者有不可罹之忧患,夷全家、灭 三族,至困厄流离以死者,不可胜数。

例有司马迁上谏汉武帝误判李陵降匈奴 (应为李绪之误),因触怒武帝而遭肉刑(腌割生殖器)之罚,(李陵知全家被 夷后,终降于匈奴),嗣后汉武帝悔听讹言,即复其太史令职,惜刑先至体已不 全矣。

今缇萦为赎父刑罪而上书请愿,不顾个人死生之危急,仅存救父之善念,方 其用心与力之劳,无异众志成城之胆量。

噫! 古之孝者其不可凭也盖如此,今 为人子女者, 坐而言孝, 孝未躬亲, 又岂知缇萦者必有所恃, 而冀其能幸免于难, 诚皆可悲也。

方今社会何病哉! 孝始不立,事终不成。

惟其不立,尊亲敬长渐隳,伦理 道德败坏;惟其不成,颓废慵懒成风,名利争夺未休。

直言之,不患孝无终始, 而患不及,莫患孝之不及,而应虑悖孝之根如风吹草长,相沿成习。

吾人以为 「孝」好发于贫穷潦倒、相依为命、凝亲聚情之家,君不见二十四孝者皆粗工劳 碌、布衣散发、纯朴憨厚之人;而「悖孝」常犯于诡谲奸诈、忘恩负义、名利争 夺之族,例有隋炀帝弑父杀兄以夺帝位,顷亦有新闻报导,众子女为遗产之争而 有控母告官之举云。

夫「孝」之流最清浅,若水溅溅鸣石涧,不择时皆可出,盖求孝得孝,吾欲 孝,斯孝至矣,惟「久病无孝子」,岂无例外之例? 夫「悖孝」之潮最污浊, 若水汾汾冒沙滩,不择地皆可现,虽日有孝心,月有孝意,年有孝念,或因婆媳 不合、工作繁忙,兼有千山万水之隔,歉无法躬身事亲。

孝的十分钟宣讲

孝的十分钟宣讲

孝的十分钟宣讲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

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回报还记得从古到今那些感人肺腑的孝心故事吗?他们的这种行为、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缇萦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着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

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

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

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感恩是有意义的。

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

花木兰替父从军古时候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那时北方战乱频频发生,朝廷下达了征兵的命令,花木兰的父亲虽是位老将军,但他年龄大了,体弱多病,花木兰非常心疼父亲,就偷偷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经过多年的战场拼杀,她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他时常牵挂着父母,于是战争结束,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后来她就荣归故里,继续在父母身边尽孝!陈毅元帅虽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些孝敬父母的行为都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和效仿的。

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彰显。

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又给了他们什么呢?其实父母亲的需求并不多,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

当父母还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当父母还在的时候,多抱抱他们;当父母还在的时候,多关心和孝敬他们。

是他们,为我们洗了无数的尿布;是他们,花了无数时间和精力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教我们学习等等,过去,我们的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现在,他们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

关于缇萦救父的故事

关于缇萦救父的故事

关于缇萦救父的故事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

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

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

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

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

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

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

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

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

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

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

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

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

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

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

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

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

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缇萦上书_见习报告

缇萦上书_见习报告

一.见习目的:更好地理解我国汉代的刑罚制度及“德政”政策二.见习感受和体会:缇萦上书”促使汉代废除肉刑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罪应当判刑,朝廷下令将他逮捕押送长安。

他的小女儿缇萦非常伤心,就跟着父亲到了长安,希望能有机会解救父亲。

上书送到汉文帝那里后,文帝一方面被她的孝心所感动,同时也觉得肉刑不人道,不利于犯人改过从善。

文帝的诏令下达后,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对法律做如下修改:判“完”罪的犯人,改为完为城旦舂,服四年刑;应当判黥刑的人,改为髡钳城旦舂,服五年刑;应当判劓刑的人,改为笞三百下;应当判斩左趾的,改为笞五百下;应当判斩右趾的、以及杀人后先自首的、官吏因为接受贿赂而枉法的、主守自盗的、已经被判有罪又犯有笞罪的,都判处死刑,予以弃市。

汉文帝废除肉刑,既顺应了民心,又为农业生产保全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

它是自从肉刑产生以来进行的第一次重大的变革,使绵延了两千余年的肉刑体系彻底瓦解,使中国刑罚由野蛮走向文明。

对犯人来说,它给予了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们有可能复归社会,使其及后代不至于被社会长期歧视,。

它使刑罚理论出现了真正的变化,那就是开始考虑教刑罚的教育功能。

汉文帝废除肉刑,赢得了“仁政”的美名,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和赞扬。

汉文帝以笞刑、劳役刑和死刑代替肉刑,为后来的封建制五刑奠定的基础。

“而少女缇萦为救父不畏艰难和强权,勇敢地上书皇帝,又为汉文废除肉刑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肉刑的废止。

缇萦上书救父不仅成为中国孝道的典范,而且对于推动古代法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废除肉刑的皇帝。

废除肉刑,作为中国刑罚史上著名的改革措施而引人注目,是刑罚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进步,是刑罚制度从极端野蛮残酷向相对宽缓人道逐渐过渡的一个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缇萦的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在当时封建法制的束缚下,缇萦的上书对法制的进步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重大价值,值得肯定。

缇萦救父(资治通鉴卷零一五之五)

缇萦救父(资治通鉴卷零一五之五)

缇萦救父(资治通鉴卷零一五之五)西汉朝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按律令当处以肉刑。

淳于意被被逮捕拘押在长安诏狱之中。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

他的小女儿名叫缇萦。

为了帮助自己的父亲,缇萦向汉孝文皇上书说:“我父亲在齐国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奉平;现在他犯了罪,按律应判处肉刑。

我感到悲痛伤心的是,人死不能复生,受肉刑者不能再恢复原样,即使今后再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

所以我情愿没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

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

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孝文帝收到缇萦的上书后,对缇萦很怜悯和同情,对感动于她的孝心。

于是孝文帝下诏书说:“《诗经》说‘恺弟君子,民之父母。

’现在老百姓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即使想改过向善,也无路可走了,朕很是怜惜他们!肉刑或切断人的肢体,或摧残人的皮肉,或使人终生无法生育,这是多么残酷和不合仁德之道!难道这符合为民父母的本意吗!现在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去代替它;此外,应规定犯罪的人各依据罪名的轻重,只要不从服刑的地方潜逃,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他。

有关部门按此以此制定出有关的法令!(《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

’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

具为令!)”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根据孝文帝的诏令,奏请制定这样的法律条文:“原来应判处髡刑的,改为罚作城旦和城旦舂;原来应判处黥髡刑的,改作钳为城旦、钳为城旦舂;原来应判处劓刑的,改为笞三百;原来应判处斩左脚的,改为笞五百;原来判处斩右脚以及杀人之后先去官府自首的,官吏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罪名已被处置但后来又犯了应判处笞刑的,全都改为公开斩首。

齐太仓女(推诚上书)

齐太仓女(推诚上书)

齐太仓女(推诚上书)《列女传·辩通传·卷六之十五》关键词:终除肉刑提示:“缇萦救父”,是中国孝文化中,非常经典的故事。

缇萦的父亲生了五个女儿,犯了事,被押解进长安,接受酷刑,临行前感叹:“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

”最小的女儿缇萦,挺身而出,随父亲一路颠沛,到达长安。

到长安,缇萦上书皇帝:“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使得自新。

”少女的孝行,深深地触动了汉朝皇帝,于是下令废除肉刑……齐太仓女者,汉太仓令淳于公之少女也,名缇萦。

(这里讲的是“缇萦”的故事。

“缇萦救父”是经典的孝女故事。

缇萦,汉代,齐临淄人,父亲淳于意是齐临淄太仓长。

缇萦是他的小女儿。

)淳于公无男,有女五人。

(淳于意生了五个女儿,没有生男孩子。

从古至今,只生女孩,不生男孩,被认为是一生中的不幸。

其实生五个女儿有人疼,生五个儿子,不孝,不如生女儿好。

)孝文皇帝时,淳于公有罪当刑。

是时肉刑尚在,诏狱系长安,当行会逮,公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

”(淳于意获刑的故事见于《汉书·刑法志第三》,当时实行的是酷刑,摧残肉体,将要被押解到长安去。

临走,淳于意骂他的五个女儿,生这么多女儿有什么用,关键时候,没有人出头。

女孩子难以出头露面,这是事实。

但是不等于女孩子就不能出头露面。

男孩子应该出头,不能出头的,也有,上不得台面的也不在少数。

当今社会,阴盛阳衰,男孩子越来越女性化,倒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缇萦自悲泣,而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

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使得自新。

”(小女儿缇萦,毅然决然随父亲去长安,大胆地上书皇帝汉文帝。

她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拿自己的命,去换父亲的命,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样的真诚。

父亲是个好官,偶然犯事儿,请您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吧。

)书奏,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不犯,何其至治也?(“章服”是礼服,在上面刺绣日月星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缇萦上书】
淳于少女,名曰缇萦。

上书赎父,悲泣陈情。

汉淳于缇萦,齐人,太仓令意之少女也。

意有五女,无子。

会坐法当刑,诏逮系长安。

临行,骂诸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

”缇萦闻而悲泣,随父至长安。

上书,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俾得自新。

文帝悯其孝,诏除肉刑,意遂获免。

秦定叟谓人家父母,生女不喜,只为“缓急非有益”五字。

但生男未必有益,顾用情何如耳。

若缇萦者,虽谓之有子可也,能存缇萦之心,则为缇萦不难。

即不为缇萦,亦相去不远矣。

讲解:在西汉的齐国(在今山东淄博市),有个被人称为淳于公的太仓令淳于意因为犯了罪要受刑。

在当时,受刑就是受肉刑,这是残害人身体的刑罚。

按照汉朝的法律,官员犯罪要解送到京师长安去受审。

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在当地有点小名气。

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会拍上司的马屁,就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个贵妇得了重病,请淳于意到家诊治。

贵妇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但是贵妇家人再三恳求,淳于意只好勉强给她服了几服草药。

不久,贵妇病重逝世。

贵妇的家人一口咬定是淳于意错开药方,把病人置于死地,并把淳于意告到了官府,昏庸的官吏不分青红皂白,判淳于意有罪,须受肉刑。

当时肉刑有三种: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

由于淳于意曾做过官,所以要被押送到京师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离家那天,感叹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现在自己有难,谁也帮不上忙。

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

她决定陪父亲去长安,替他申冤,家人再三劝阻都没用。

当时汉朝的皇帝是汉文帝。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汉高祖在世的时候她是个不得宠的妃子。

她担心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

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所以文帝当皇帝后,不像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那样骄奢淫逸。

汉文帝为人比较仁厚,作风也俭朴,他重视民意,准许人民有冤情可以直接奏章申诉,这让淳于意父女在绝望中见到了一丝希望。

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缇萦随父亲好不容易到了长安,淳于意被押入狱中,等待处罚。

缇萦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她靠着敲打皇宫外设置的报警用的“路鼓”,才得以向汉文帝上书申诉。

上书汉文帝,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就仔细阅读起来。

缇萦的奏章是这样写的:“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

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

他如今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

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

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到了小女子缇萦的上书,觉得这个小姑娘说得有道理,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并自我责备道:“据说舜帝在位的时候,若有人犯罪,便在其衣服上做记号,或让犯人穿戴与众不同的服饰,以此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和羞辱。

惩罚虽如此之轻,可百姓却没有犯法的,这是多么高明的统治啊!现今的法律中有三种肉刑,即黥刑、劓刑和刖刑,戕害人的生理,但作奸犯科的行为却依然屡有发生,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无非是我的德行不足以服人,且对百姓的狡猾不明。

为此,我感到非常的惭愧。

所以说,若不对百姓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他们走向犯罪。

《诗经》上说:道德修养很高的君子,如同百姓的父母一般。

现在有人触犯了法律,尚未对其进行教育,便施以肉刑,即使他们之中有人想改恶从善,却也没有机会了。

我非常同情这种人。

肉刑到了断人肢体、毁人肌肤的地步,终身也无法去掉,这种刑罚使人痛苦不堪,多么不道德啊!难道身为百姓父母的君王就能对此称心如意吗?现在下令废除肉刑,已经定罪尚未施刑的要予以纠正,不再施刑。

此外,犯罪之人无论量刑轻重,只要在服刑期间不逃亡,期满后即可免罪成为平民。

要注意完善这条法令……”
于是,文帝便给御史大夫(最高监察长官,相当于副丞相,位列三公)冯敬下了一道诏书,要他修订有关律法,废除肉刑。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

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

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

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

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

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缇萦为一介女子,但在父亲遇难时能挺身而出,上书感动汉文帝废除肉刑,不仅救出父亲,也帮助百姓免受肉刑之苦,她的孝心与智勇双全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淳于缇萦不但是中国中世纪里人们孝道的典范,而且推动了当时的刑罚由野蛮走向人性化,其在中国刑罚发展史上所作的贡献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