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战役经过和战略意义。
2.掌握大别山战役中我军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别山战役的背景、经过、战略意义及革命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大别山战役图片、相关视频等。
2.教学素材: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战役故事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大别山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简要介绍大别山战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大别山战役经过(1)播放大别山战役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
(2)讲解战役经过,包括主要战斗、我军英勇事迹等。
3.分析大别山战役的战略意义(1)引导学生理解大别山战役在我军战略中的地位。
(2)讲解战役胜利对全国解放战争的影响。
4.传承革命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大别山战役中体现出的革命精神有哪些?(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革命先烈英勇事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革命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扬革命精神。
6.作业布置(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发扬革命精神。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大别山战役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是否能够将革命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如何检验?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大别山战役的背景、经过、战略意义及革命精神。
2.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3.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的纪录片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如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丰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通过课文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通用3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通用3篇)《千里跃进大别山》篇1教学目的要求: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2. 简介历史背景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课件演示:地形图“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3. 两个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和讨论两个相关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重要性和相关案例。
2. 案例资料:两个相关案例的详细资料。
3. 分组名单:将学生分成小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案例一: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3. 案例二: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4.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5. 课堂小结: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重要性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观察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地点和遗址。
2. 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见证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开展课后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某一特定方面。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如有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和过程进行优化。
九、教学资源: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千⾥跃进⼤别⼭》是⼀篇解放战争题材的⽂章,对于学⽣和我都⽐较遥远,⽐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中刘邓⼤军的英勇,从⽽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军向⼤别⼭挺进。
经过连续⼗⼏天的⾏军作战,8⽉23⽇晚上,先头部队⼗⼋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集中兵⼒在刘邓⼤军后⾯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条⼏⼗⾥长的防线。
当⼗⼋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早已把渡⼝两岸的船只统统拖⾛、砸毁了。
河⽔有⼀丈多深,⼈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长陪同,⼤步⾛了过来。
邓⼩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地图,和其他⼏位⾸长⼀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家不约⽽同地望着刘邓⾸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段,从这⾥打开⼀条通路。
”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指在地图上⼀画,接着说,“不管敌⼈有多少飞机⼤炮,我们⼀定要迅速前进,⼀定要实现跃进⼤别⼭的战略计划!”他叮嘱肖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级⼀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的飞机⼤炮多么厉害,⼀定要杀出⼀条⾎路,跃进⼤别⼭。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每颗⼿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就打,绝不留下敌⼈的⼀个据点,绝不留下⼀个顽抗的敌⼈。
漆⿊的夜空被战⽕照亮了。
冒着敌⼈冲天的炮⽕,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如猛虎出⼭,杀向敌⼈。
他们攻占了⼀个村庄,⼜扑向另⼀个村庄;拿下⼀个据点,⼜进攻另⼀个据点。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课文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理解题目。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人物;(3)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3)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革命历史的尊重和敬仰;(2)引导学生认识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精神;(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决定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发起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役,历经艰苦斗争,最终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
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此次战役的胜利,使我国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人民解放军面临的困境和英勇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启示,促进学生思考;3.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历史场景;4.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历史事件;5. 口头报告: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启示;(4)多媒体教学: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图片和视频;(5)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历史事件。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曹禺。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在大别山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通过讲述他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他们在困难环境中的顽强生存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情感和命运,表现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立体,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他在大别山区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不惧危险,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英雄。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大别山区的艰苦环境和革命斗争的艰辛。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感受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阅读《千里跃进大别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革命事业的信念。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精深、感人至深的伟大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总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伟大作品,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这部小说对我们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更让我们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5.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分组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4. 情景模拟材料: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布置和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思考。
2. 讲解背景: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和困难。
3. 过程描述: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和成果等。
4. 历史意义: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 精神内涵:深入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案例分析: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反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反思本节课教材内容选取于解放战争时期,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很远,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了十八旅战士到达汝河时遇到的自身的困难、人为的困难和自然因素的困难。
从而明确刘邓大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刘邓首长下达了进攻、迅速、勇猛的作战方针才显得由为英明。
也正是在刘邓首长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号召下,强渡汝河成功,实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展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风采。
课上,采取读读、想想、画画的办法指导学生理解感悟。
通过对中心句的品读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努力将学生带入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抢渡汝河的战斗中,体会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课上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和想像训练。
力求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做人,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品赏佳句,体会跃进精神1.朗读全文,讨论:刘邓大军能够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可以集中概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找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句,并紧扣这一句,分析它三次出现的不同背景,理解它的含义:第一处是刘伯承首长的叮嘱,是首长对战士们的勉励;第二处是说明这句话已深入到了战士们的心田,变成了大家的决心和行动;第三处是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又再次证明了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反思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反思《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篇解放战争题材的文章,对于学生和我都比较遥远,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用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文中刘邓大军的英勇,从而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士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在课上我围绕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边读边悟,主动探索,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刘邓大军的勇,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探究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语文A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语文A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语文A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语文A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 1《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中的一则谚语“狭路相逢勇者胜”,关联前后,牵动全篇。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这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谚语,然后引导他们紧抓这则谚语,解形势,明策略,画勇者,议胜利,在有所发现的愉悦气氛中组织教学。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特定的时刻由司令员提出来,传开去,无形中成了作战的命令、嘹亮的号角、催征的战鼓,鼓舞着广大指战员。
比这时,可以相机引导学生紧抓谚语,运用课文语言描绘勇者形象——战士们“如猛虎下山,杀向敌人”;“攻占了……又扑向……”;“拿下了……又进攻……”;通路打开了,“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课文中的两个比喻,惟妙惟肖地画出了我军指战员的勇者形象,他们勇猛无比,所向披靡。
在他们面前,任何强敌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课文就更加情绪激动,心中充满了对十八旅的无限崇敬。
语文A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 21996年4月25日,开封师专大礼堂,我参加河南省首届优质课大赛,执教《千里跃进大别山》。
此时的我,比起两年前,经历了几次打磨,成熟了许多。
我在教学上朝着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向努力。
课堂开始仍然很顺畅,我抓住“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条主线,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并且学习了“狭路相逢”一部分。
课文营造的“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水深无船”的紧张形势,学生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
课堂似乎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紧张氛围,大家的心绷紧了。
我不禁暗自得意:自己真是一个创设情境的高手。
没想到,意外很快出现了。
课文内容为:肖旅长和李政委正在河边商量对策,一位参谋跑来报告:“刘司令和邓政委来了!”我的意思是,面对紧张的形势,我军正束手无策,此时,刘邓首长的到来无疑是给全军带来希望,带来必胜的信念,这是来了主心骨,也是来了定海神针,所以参谋必定是兴奋的,激动地喊。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本以大别山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贾平凹。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大别山区的艰难生活和成长历程。
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揭示了大别山区的艰苦生存条件和人们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大别山区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绘了大别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的山峦叠嶂、风景秀丽,以及山区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对大别山区的描写,展现了大别山区的美丽和壮丽,使读者对大别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艰苦生存条件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艰苦生存,但他们依然乐观向上,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作者通过对大别山区人们的描写,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使读者对大别山区人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揭示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大别山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对大别山区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大别山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绘了大别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艰苦生存条件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揭示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
通过对大别山区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大别山区的美丽和壮丽,使读者对大别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使读者对大别山区人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向读者展现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大别山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4. 学生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小组合作法: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4. 实践活动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创作。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 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5. 讨论课文: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6.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和口头报告。
7. 总结与反馈:总结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思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阅读理解测试: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效果,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估的方式和反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和相关网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理解测试题目。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3.在阅读中学习抓住动词与比喻句的方式运用到场面描写中,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二、教学难点1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体会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教学的重点。
三、说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收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战斗意义及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在解放战争时期,由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领导的这支部队当时被称为刘邓大军。
这是一支英勇奋战的军队,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让人荡气回肠的战斗中。
板书课题[课初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刘邓大军有个初步的印象。
再利用地图知道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奠定基础。
] 大别山位于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区,在武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二、初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1.师:同学们,我们课前已经熟读了课文。
现在就来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没有读错的字音。
2.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三、精读课文,理解“勇者胜”的内涵。
(一)学习3自然段,理解“紧急情况”。
师: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3段,刘邓大军在汝河北岸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师:面对着这样的紧急态势,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弘扬伟大的人民战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5. 人民战争精神的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相关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民战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同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基本知识: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意义等基本知识。
3. 分析历史事件:选取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4. 弘扬人民战争精神:讨论人民战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等环节的表现,培养其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检验其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论坛、博客等。
4. 实地资源: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经过。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史料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史料分析法: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革命史》等相关教材。
2. 史料资料: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史料和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困境和共产党的战略部署。
3. 讲述经过:详细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过程,包括跃进的路线、时间和重要战役。
4. 分析意义:解释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如改变战争形势、扩大解放区等。
5.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信息,加深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史料时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写的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感想和体会的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实物和资料。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反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反思
我们五年组的小课题为《如何抓好课堂纪律》,而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根据我组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准备了这节课,下面我就这节课来谈谈我的反思。
1、抓好课堂纪律要注意“严中有度”。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注意严
得适当。
有的教师“以罚为严”,有的教师“以凶为严”。
那样可能会压抑情绪使学
生没心思学习。
所以,本组想改变原来的态度,走进学生,了解学生,试着接近学
生,和他们交流。
所以,在本堂课上,我力求做到亲切自然、和蔼可亲,用语言、
眼神、动作等去鼓励他们。
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抓好课堂纪律要强化、连续。
课堂40分钟、分分秒秒都很宝贵,所以,
教师不能对纪律要求时紧时松。
教师每上一节课时,都要维持好课堂纪律。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接古诗的方式,组织课堂纪律,每当我说出一句古诗的时候,学生们接下一句古诗并且立刻坐好,而且能意识到有同学课堂纪律不规范,要坐好了,老师在提醒他们。
3、抓好课堂纪律要发挥先进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本节课中,我表扬课堂纪律好的学生,其他学生在听见我表扬了这位同学之后,都立刻端正的坐好,所以,表扬表现好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1、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不到位。
2、在课堂上还没有做到放手,在介绍大别山的地理位置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搜集资料并进行汇报。
3、评价语言较少,缺少生生评价。
这些都是我今后在教学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以描写农民在大别山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为主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斗争历程的文学作品。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别山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和改造的艰辛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力量。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大别山区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到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转变。
其中,主人公刘峰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代表,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挫折后,最终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而作为刘峰的妻子方蓉,在丈夫的影响下,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成为了一名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妇女。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大别山区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和转变,以及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小说中还展现了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支持,以及他们共同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场景。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大别山区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和困难。
大别山区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生产条件极为艰苦。
然而,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顽强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通过阅读《千里跃进大别山》,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事业的光辉历程。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农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支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1. 简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新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
2. 使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详细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
2.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详细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意义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具体实例,深入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看法。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探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模板
1996年4月25日,开封师专大礼堂,我参加河南省首届优质课大赛,执教《千里跃进大别山》。
此时的我,比起两年前,经历了几次打磨,成熟了许多。
我在教学上朝着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向努力。
课堂开始仍然很顺畅,我抓住“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条主线,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并且学习了“狭路相逢”一部分。
课文营造的“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水深无船”的紧张形势,学生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
课堂似乎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紧张氛围,大家的心绷紧了。
我不禁暗自得意:自己真是一个创设情境的高手。
没想到,意外很快出现了。
课文内容为: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在河边商量对策,一位参谋跑来报告:“刘司令和邓政委来了!”
我的意思是,面对紧张的形势,我军正束手无策,此时,刘邓首长的到来无疑是给全军带来希望,带来必胜的信念,这是来了主心骨,也是来了定海神针,所以参谋必定是兴奋的,激动地喊。
然而学生说则说了,懂也懂了,但读——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开始像念字,一字一顿的,我教他们像“说话”的语气,进而像“喊话”,然而要“喊”出紧张又兴奋的语气就不容易了。
一下子,似乎陷入了窘境。
怎么办?我的额头又渗出了汗,因为有些胖,前些年上课,我总是爱出汗,尤其是遇到不顺的情况。
这不,又来了。
“老师,我来!”一只举起的小手引起了我的注意。
对呀,何不“物归原主”,把球踢给学生,让他们想想办法?
“你来!”我信心十足地叫起了他。
这个同学的想法未能获得成功。
但——我已经决定放手让他们想辙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嘛!况且我实在已经“黔驴技穷”了。
“我来做导演!”一位大眼睛的男同学终于想出了“鲜招”。
他拉着一位同学(即参谋的扮演者)面向台下,开始引导:“你看到了吗?那里就是汝河,肖旅长和李政委正在河边站着呢!(台下影院入口还真有几位站着听课的'老师的身影)你快喊,喊呀!”
“肖旅长、李政委——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来了!”“参谋”望着台下远处,急切而兴奋地喊起来!
台下又是掌声,我也兴奋得手都拍红了。
这个聪明的导演,精妙的引导!
令人惊叹!我不禁当着全体教师同学的面,向这个同学深鞠一躬,向他致谢!
教师一定比学生强吗?不一定。
有时候,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办法,会有意料不到的结果。
从这节课后,我在课堂上经常放手让学生去“做事”。
当然,多是有意为之,鲜有“无奈之举”。
反思:
这是一次无奈的选择,当时我真急了,只好把“球”踢给了学生,没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课后,常常反思,为什么这不曾预约的精彩竟是来自老师的无奈之举?课堂上我曾经有意识地放过手吗?“学生为主体”已讲了多年,谁都会讲这句话,然而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真的自主了吗?自立自主、自己做主,我们的学生做了多少主呢?
请看今日的课堂:
提出问题是老师操纵的——虽然表面上让学生自由提问,颇为热闹。
但明眼人都知道,教师的“梳理”才是暗含玄机。
一番甄别比较,最后抛出的要解决的问题还不是老师的“囊中之物”?
解决问题是老师引导的——巧妙设疑、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滴水不漏,真是缜密而科学!可是缺的是一条——真实。
有时我甚至觉得“精心设计”一词多么有讽刺意味!
课堂辩论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只言不语地发言,一见苗头教师马上接过,开始侃侃而谈,真不知谁在辩论?何曾能见过学生发言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滔滔不绝?
课堂总结是教师预设的——让学生作总结如何?许多人不愿意尝试。
大家会说,学生还没有那个认识,语言水平不到家,总结不到位。
是啊,不给机会,何时到位?也许放一下手他们会还我们一个惊喜呢?
课堂,真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啊!
其实,真的不必这样,如此费神,越殂代疱,却出力不讨好。
何
必呢?
以后,许多时候,我宁愿“懒”一些,放手给他们,算了。
编者语:课堂上,当教师遇到处理的事情难以预料时,当教师面对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当教师遇到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
而教学机智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还源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技巧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诚恳、爱护的态度等。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特级教师周步新从两个教学片段谈她在遭遇这些情况时对课堂的把握。
分享她的经验,启迪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