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DOC)教学提纲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一、“二十四节气”考点汇总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2、历史进程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
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5、节气内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
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之意。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芒种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日期是每年的6月5日至7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全国基本都进入夏季,降水大幅增加,气温显著升高。
《礼记·月令》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意思是说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时节,全国不分南北,都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即最高气温达到35℃及以上)。
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了梅雨季节,这时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对降水的需求比较高,适当的降水对农业生产有利,但如果降水过多则有可能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思是大麦、小麦等有芒的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急需抢收。
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称“芒种”。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管理,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农谚指导农事,“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芒种下种大暑莳”、“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等等。
芒种时节,我国各地的习俗不同,流传最广的风俗之一是送花神。
此时百花凋零,民间在此时举行送花神的仪式,表示饯送花神归位,同时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在江南还有煮梅的风俗,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来源于此。
2017重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之二十四节气
(1)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2)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清明反映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故本题选B。
(二)下列属于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节气是( )。
A、立夏
B、夏至
C、小暑
D、大暑
解析: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一、二十四节气的历史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第三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1)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学习资料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学习资料【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学习资料】春天,是大地苏醒的季节;夏天,是烈日炎炎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冬天,是寒冷的季节。
而在每一个季节的过渡点,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气息,那就是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古人根据太阳直射点变化规律而制定出的时间划分方法,以反映天气变化。
它们与农事活动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记时、划时的依据,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园学习资料中,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活动和节日庆祝来让孩子们认识和学习二十四节气。
在以下的几个节气中,我会为你介绍一下如何设计幼儿园学习资料。
立春:迎接春天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阳历二月初,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在幼儿园学习资料中,我们可以通过播放有关春天的歌曲、观察春天的花朵和小动物,让孩子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份种子搭配的游戏,让孩子们在园区内寻找与春天有关的种子,并通过亲身体验种植的过程来学习植物的生长。
谷雨:预示大地回暖的节气谷雨是阳历四月中旬,代表着农民朋友正在忙于田地里的播种工作。
在幼儿园学习资料中,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和手工制作,让孩子们了解农民为我们提供的美味谷物。
比如,在面粉中添加食用色素,让孩子们亲手揉面,制作出五彩斑斓的面团,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对农作物的认知。
小满:让孩子们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小满是阳历五月中旬,代表着农作物已经成熟。
在幼儿园学习资料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参观农田,观察大片金黄的麦田,感受丰收的喜悦。
同时,还可以进行丰收游戏,让孩子们区分并认识各种农作物,并通过收割庄稼、分拣蔬果等活动来加深对农作物的了解。
大雪:探索冬天的寒冷世界大雪是阳历十二月初,天气已经变得十分寒冷。
在幼儿园学习资料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寒冷世界的探索之旅。
可以观察雪花的形状、堆雪人、滚雪球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冰雪的乐趣。
同时,可以进行冬季食物的制作,如烤红薯、做羊肉串等,让孩子们感受到寒冷天气下的温暖。
公共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
此时也是害虫开始活跃的时候,农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害虫,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03 夏季六节气特点分析
CHAPTER
立夏:夏季开始及养生方法
标志夏季开始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气温 逐渐升高,万物进入旺季生长阶段。
VS
养生方法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果及粗粮;保持充足 睡眠,避免疲劳过度;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增强身体免疫力。
练等运动。
大暑:一年中最热时期及防暑措施
要点一
一年中最热时期
要点二
防暑措施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尽量避免在中午时分外出;出门时涂抹防晒霜、戴帽子和 墨镜;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和清凉油;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 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
04 秋季六节气变化规律探 讨 CHAPTER
立秋:秋季开始及收获准备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
麦类作物籽粒饱满
小满时节,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田间管理
加强麦田的田间管理,注意防治病虫害,确保小麦丰收。
芒种:抢收抢种和田间管理技巧
抢收抢种
芒种时节,南方地区开始抢收稻子,北方地 区则忙于播种大豆、玉米等作物。
田间管理技巧
做好作物的排灌工作,防止涝灾和旱灾;加 强中耕除草和施肥,促进作物生长。
气现象。
人们应尽量减少外出活 动,如需出行要注意防
寒保暖和安全。
农业方面要采取有效措 施防止作物受冻害影响 产量和品质。同时还要 加强畜禽养殖的保温工 作以确保安全越冬。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应用
01
02
03
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模板
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模板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模板引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特点,有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教学的大纲模板,旨在提供一个指导教师进行节气教学的框架。
一、背景介绍1.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其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节气与自然界的关系:解释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界的关系,包括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和地球的四季变化。
二、节气的分类和特点1. 阳历节气和农历节气:介绍阳历节气和农历节气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应用。
2. 节气的特点:分析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包括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
三、节气的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1. 观察与实践: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节气的特点和含义。
例如,在立春时观察春天的气候变化,或在冬至时体验传统的冬至饺子制作。
2. 文化传承:通过讲述与节气相关的传统故事、民俗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清明节时讲述《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或在中秋节时教授制作月饼的方法。
3. 艺术表现:通过绘画、剪纸、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让学生表达对节气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芒种时让学生绘制描绘夏天的画作,或在小寒时指导学生制作冬季主题的剪纸作品。
四、节气教学的评估与反思1. 评估方式:设计适合节气教学评估的方式,例如学生的作品展示、口头表达、小组讨论等。
2. 教学反思:对节气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不足和改进方向。
结语: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模板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指导框架,帮助教师规划和组织节气教学活动。
通过教授二十四节气,学生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
《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节气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本大纲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通过讲解、实践、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节气知识,感受节气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物候特征及农事活动;(2)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民俗活动;(3)认识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生活的观念;(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内容1. 二十四节气概述(1)节气的历史渊源(2)节气的命名规则(3)节气的分类及特点2. 二十四节气知识(1)节气的时间及物候特征(2)节气对应的农事活动(3)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3. 二十四节气文化(1)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节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3)节气与宗教信仰的关系4. 二十四节气实践(1)节气观察记录(2)节气农事活动体验(3)节气民俗活动体验5. 二十四节气探究(1)节气变化的科学原理(2)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节气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节气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节气观察、农事活动体验、民俗活动体验等实践活动。
4.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究节气变化的科学原理和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5.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节气知识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节气知识的掌握程度。
常识小考点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立夏:夏季开始,炎热将至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 节气,标志着夏季的 正式开始。
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开 始发生变化,更倾向 于清淡、爽口的食物 。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 ,雷雨增多,农作物 进入旺季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
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意味着小麦 即将成熟。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 粒开始饱满。
THANKS
感谢观看
此时,气温逐渐下降, 天气变得更加寒冷干燥
。
人们需要注意保湿和防 火,同时也要注意预防 感冒等冬季常见疾病。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积雪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降雪量开始增多,地 面积雪。
此时,天气更加寒冷,人们需要更加注重保暖和防寒 。
同时,大雪也是冬季进补的好时节,人们可以适当地 食用一些温补的食物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
此时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农民们需要加强田 间管理。
芒种:有芒作物成熟,播种最忙时期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有芒的 作物如大麦、小麦等已经成熟。
同时,这也是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
的最忙时期。
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夏至:白昼最长,炎热至极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在立秋时节,人们会感受到一丝秋意,尤其是夜 晚和清晨时分。
处暑:炎热结束,暑气消退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通常 在立秋后的半个月左右。
此时,天气逐渐转凉,炎热 的夏季即将过去。
人们会感受到明显的凉意,尤 其是早晚时段,需要注意保暖
。
白露:清晨露水,寒意渐浓
1
白露时节,清晨时分地面和叶子上开始出现露水 。
二十四节气知识点提要
节气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词语释义节气可作两个意思理解: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
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
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二十四节气。
称二十四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泛称。
节气一般是按农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
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启蒙教育 二十四节气
启蒙教育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记法,用来纪念和指导农事活动。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情况,结合气候、物候、农事等自然现象而制定的一种时间标志。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包含6个节气,共24个节气。
这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情况,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事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四节气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渐渐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记法,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指导着农事活动,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方面面。
比如,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吃春饼,以示迎接春天的到来;在清明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在立夏这一天,人们会吃冷面,以示迎接夏天的到来。
这些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当今社会,二十四节气已经不再仅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导,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因此,在启蒙教育中,引导孩子了解和学习二十四节气,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
他们可以了解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情况,结合气候、物候、农事等自然现象而制定的一种时间标志。
他们可以了解到,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他们可以感受到,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记法,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他们可以感受到,二十四节气已经不再仅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导,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教师资格笔试之文化素养之二十四节气
教师资格中学笔试之文化素养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辽阔劳动人民依据农作物和气候的变更而总结出来的时令变更规律,在我们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是在文化素养局部的一个高频的考点,笔者关心大伙儿全方位的掌握这些节气。
首先要明白二十四节气分别是哪些:春季:立春、雨水(正月);惊蛰、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夏季:立夏、小满(四月);芒种、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秋季:立秋、处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
接着,明白该如何出题和应对:第一种形式,问:以下节气中那个属于(不属于)春季的节气。
现在我们只需要以口诀的形式加以经历即可: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寒(大寒)。
第二种形式,问:以下哪个节气是代表寒来暑往的。
经历时,记住第一列和第四列的即可。
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图示如下:第三种形式,问:以下节气哪个节气是代表温度变更的。
经历的时候找到节气里面带暑的和带寒的。
分别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第四种形式,问:以下节气哪个表现降水变更的。
只需要找出带雨字和雨字头的。
分别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注意,寒露带了寒也带了雨,要紧表现降水变更】霜降、小雪、大雪。
第五种形式,问:以下哪个节气反映了农事活动。
分别如下:惊蛰(小麦起身)、清明(小麦拔节)、小满(小麦青枯)、芒种(小麦收获)最后,祝福大伙儿考试顺利,能够在如此的题目出现的时候分分必争。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二十四节气.doc
在公共基础知识的备考中,很多考生头疼的一个板块就是常识,为什么是它?首先常识包含的知识体系很庞杂,其次内容形式多样不好把握。
所以在有限的备考中要抓住重点去突破。
这一期主要介绍中国人文常识的一个高频考点,二十四节气。
说道二十四节气,我们都会想到一首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几行字,包含了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指干支纪年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 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指导我们一年当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那么它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很多人张口就会说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其实不然。
节气的确立最初和古代的封建帝王有关系,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央专制集权体系全面建立起来,帝王不但要掌管全国的自然资源,还要掌管时间和历法,节气的确立是为了服务于帝王,而非农民。
把四季的变化归结为阴阳的消长,统治者施行奖罚,祭天,战争等等都和特定的节气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二十四节气来规定统治者一年当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才是二十四节气存在的最核心内涵。
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演变,渐渐的节气就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了一起,因为农业的生产和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这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否则一次的疏漏就可能带来全年的颗粒无收。
例如春分节气适合播种,因为从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的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如果在春分前播种很有可能种子就被冻死了,那今年的收成就无法保障。
再比如说到了清明节前后,我们都知道要出去踏青扫墓了,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的位置继续向北偏移,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也开始生长,出门游玩不会轻易感冒。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 ,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 份 ,每 15 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精品文档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教学大纲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教学大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形成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二十四节气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活动和生活习俗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和起源进行介绍。
学生们需要了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而制定的时间划分方式,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介绍。
学生们需要了解每个节气的名称、时间和特点。
例如,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表示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夏至是夏季的中点,表示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冬至是冬季的中点,表示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通过学习每个节气的特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习俗。
在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我们应该介绍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收割、施肥等。
学生们需要了解每个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对应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智慧和经验。
最后一个部分应该是对二十四节气与生活习俗的关系进行介绍。
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着农事活动,还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例如,立春是中国传统的新年开始,人们会进行祭祀和祈福活动;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吃饺子等。
学生们需要了解每个节气与生活习俗的关系,以及这些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通过以上的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能力,以及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她是我国古人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正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管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宣传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
宣传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宣传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观察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特点。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宣传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育部制定了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意义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了二十四个节气,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划分,更是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悟,是中国人对自然界和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
二、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特色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色,通过对每个节气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春饼、踩春踏等活动,以庆祝新春的到来;而霜降则意味着寒冷的到来,人们会吃羊肉等温暖身体的食物。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三、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的制定目的和意义教育部制定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独特魅力。
通过教学大纲的指导,学生们可以系统地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了解它们的起源、意义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四、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包括了对每个节气的介绍、起源和意义的讲解,以及相关的活动和体验。
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同时,教学大纲还鼓励学校和社区组织相关的庆祝活动,以增强学生们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五、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效果二十四节气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讨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与孩子一起体验和庆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
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也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答案】B
【解析】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
(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第三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1)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第四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1)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2)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清明反映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故本题选B。
2.下列属于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节气是( )。
A、立夏
B、夏至
C、小暑
D、大暑
【答案】D
【解析】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故本题选D。
3.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有误的一项是( )。
A.立春一谷雨一惊蛰一清明
B.立夏一小满一夏至一小暑
C.立秋一处暑一白露一寒露
D.立冬一大雪一冬至一大寒
【答案】A
【解析】
根据第二部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得知,二十四节气的排序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故本题选A。
4.判断题:
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推算的,春分和秋分分别是春季、秋季的一半。
【解析】
√。
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推算的,是一年中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的总称,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一半。
5.下列说法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
B、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
C、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
D、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解析】
A项错误,小满过后,我国各地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温度升高,降水进一步增多,呼吸疾病减少;
B项错误,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接近夏季,春困的感觉应该减少;
C项正确,处暑天气由热转凉,北方尤为明显,中暑人数减少;
D项错误,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但仍处于初春低温时期,蚊蝇较少。
故正确答案为C
6.下列诗句描写的情景和季节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A、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季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春季
C、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秋季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季
【解析】
根据诗句描写的情景对应季节、根据节气对应季节是近两年常考的方式。
C项错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七言绝句《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并非秋季。
本题为选非题,股正确答案是C。
立春:春饼和春卷(咬春),迎春花开
雨水: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
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柳树发芽,杏花开放,鱼跃水面
惊蛰:祭拜“雷公”;桃花开;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二月二,龙抬头;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
春分:海棠花开
清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踏青
谷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浮萍茂盛生长;牡丹花开,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立夏:芍药花开
小满: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苦菜花开
芒种:小麦成熟,谷黍播种;南方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合
欢树开花;螳螂破壳出生;端午节
夏至:鹿角脱落
小暑:小暑和大暑指热的程度;西瓜成熟;荷花开
大暑:气温最高;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萤火虫飞舞
立秋:早晚开始变得凉爽,但是白天依然炎热;天气不会立即凉爽,会有短期的回热现象,俗称秋老虎
处暑:“处”是“躲藏,终止”;
白露:桂花飘香
秋分:动物开始准备冬眠,建造自己的住所;中秋节
寒露:重阳节
霜降:木芙蓉开花;一场霜降,不耐寒的植物停止了生长,霜降一过百草枯
立冬: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
小雪:
大雪: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至: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北方;九九歌: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一九数二九,一直到九九。
小寒: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