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三农”问题是指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
“三农”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甚至是政治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农民问题:农民是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之后,与城市居民相比较的弱势群体。
经济上,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收入低、负担重;政治上,地位较低,表达渠道不畅、政治权利实现不充分;同时,劳动力素质不高、分散等。
农业问题: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基础产业,关乎国民生计。
主要包括制度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
农村问题:与城镇相比,农村在制度与技术上不完善,如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基础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社保较低等。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型社会向以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
主要包括城市的城市化与农村的城市化。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进而又提出新型城镇化。
河北师范大学的学者王琨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首先由一个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然后以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城镇化,建设以提升城市文化、升级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城镇或者城镇群。
”
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是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镇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又成为“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
一是城镇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首先,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农业问题的解决。
随着城镇化不断加深(如表1),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据农村农业部统计,截止目前,有3亿农民涌向城镇,改变了传统农村人多地少的局面,有利于开展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与产业化。
现代农业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逐渐依靠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城镇化有助于实现“三产”融合,使农村与城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起来。
如锡盟苏尼特牛羊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经过品牌宣传与包装,小旗县的牧业产品,获得北京、上海等地区餐饮行业的青睐,成为多个地区的供销来源,是城镇化进程中,牧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典型例子。
其次,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农村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以及城乡差距过大。
于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目标:“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变,从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与医疗卫生状况。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后,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最后,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农民问题的解决。
农民问题是关键,主要表现为收入低、生活方式落后。
收入低,一是受自然条件影响,如光照、水源、种子等;二是受市场影响,农产品附加值低,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农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等。
城镇化,一方面,有利于技术与人才向农村转移,一定程度上克服农业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城镇化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农产品的需求者,因此,刺激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缓解农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农民到市民这一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补充了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所以,城镇化对促进农民收入、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成为妨碍“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
首先是过度城镇化。
一是城镇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从2010年到2018年,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数稳定在287到297之间。
总量上看,变化不大。
在400万人口以上、200万—400万人口、100—200万人口城市数的数量,迅速增加。
这是由100万人口及以下城市数,人口迅速膨胀导致的(如表2)。
城镇人口规模迅速膨胀,一是造成巨大的城市压力,医疗卫生资源、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住房紧张问题,比如住工棚、租房,住工棚难以有立足之地,形成候鸟式的住宿,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租房,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开支,同时,也带动了城市房价的水涨船高。
二是城镇建设形
象化。
宽阔的街道、高楼大厦的林立,城市建设“钢筋水泥化”现象严重,有些地区缺乏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一味模仿,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失去便宜租房机会,或在城乡结合部租住,住房环境得不到保障。
表2.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统计表
城镇化类型2010年2018年增长数量
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
数
287 297 10
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4 20 6
200万—400万人口的
城市
30 42 12
100—200万人口的城
市
81 99 18
50—100万人口的城市109 88 -21
20—50万人口的城市49 40 -9
2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 4 8 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次是半城镇化现象。
所谓“半城镇化”,是指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一方面,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土地向郊区拓展,土地城镇化加速;另一方面,农民进入城市,但农民的户籍身份未改变,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买房立足;但大部分农民形成候鸟式的进城,人口城镇化速度低于土地城镇化。
根据《中国建设统计年鉴》,2010年建成区面积为40058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为6.7113亿人;2018年建成区面积为58455.66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为8.3亿人。
2018年与2010年相比,建成区面积增加约45.93%,城镇常住人口增加约23.67%。
半城镇化会导致:一是农民在城市不会长期居住,增加城市生活成本,而返回农村居住,又会暂时占用农村土地。
同时,农民不敢也
不舍得放弃农村土地,农村土地流转不畅,撂荒现象发生。
二是农民收入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仍较大。
农民进城,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贡献人口红利,但工资较低;而留在农村的农民,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困难。
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相对于第二三产,依然较低。
三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半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但整个家庭迁移城市成本过高。
所以,农村儿童与老人大量滞留。
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落后于城市,养老体系不完善,造成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根据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报告,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的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
原因是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实施以及各地推动返乡创业就业、就业扶贫和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
根据民政部数据,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口约4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最后是城镇化形式化。
即城镇化重结果,忽视过程。
农村存在土地流转不畅,规模化经营不足的问题。
部分农民认为:土地流转之后,生活成本增加,需要购买蔬菜、鸡鸭等,以前都靠自给自足实现。
由于农民的守旧意识与情感因素,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
同时,进城务工的多为青壮年,剩下的农村劳动力面临老龄化、素质低等问题。
土地流转不畅,必然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