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与气象条件
夏季常见疾病防治知识讲座
![夏季常见疾病防治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653a7150647d27284a73512c.png)
夏季防暑防病知识讲座炎热的夏天也来临了,为了让大家渡过一个快乐并安全的夏天,下面给大家介绍夏季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急救常识。
一、中暑的预防与急救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热的气象条件下,人们长期在户外活动,就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发生中暑。
中暑是典型的气象过敏反应。
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有湿度、日照、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制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有关。
(一)中暑的几种临床表现1.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口渴、全身无力及行走不稳。
这种中暑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指除以上症状外,还发生体温升高,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或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症状。
3.重症中暑:也称热衰竭,表现为: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突然昏倒或大汗后抽搐、烦躁不安,口渴、尿少、昏迷甚至意识丧失等症状。
(二)中暑的预防中暑是夏季常见的急诊,加强预防可以大减少发病率,中暑的预防应注意几点:1.充足的睡眠。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充 1沛的体能,并达到防暑目的。
2.科学合理的饮食。
吃大量的蔬菜、水果及适量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补充体能消耗。
切忌节食。
3.做好防晒措施。
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带好帽子、衣着宽松。
4.合理饮水。
每日饮水3升至6升,以含氯化钠0.3%-0.5%为宜。
饭前饭后以及大运动量前后避免大量饮水。
(三)出现中暑症状的处理1.立即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有利于散热。
2.补充水及电介质。
3.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于病人的头部太阳穴;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等药物。
4.重度中暑病人除以上3点处理外,应立即转送医院救治。
二、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预防进入夏季及一年一度的梅雨期,气温上升明显,天气变化较大,适合肠道传染病病原菌生长繁殖,肠道传染病进入多发季节。
南昌市呼吸道和脑血管疾病与天气类型关系的初步分析
![南昌市呼吸道和脑血管疾病与天气类型关系的初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dc593cb90d6c85ec3ac6df.png)
南昌市呼吸道和脑血管疾病与天气类型关系的初步分析喻迎春,刘熙明,雷桂莲,刘志萍(江西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江西南昌330046)摘要:使用南昌市4家大医院(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肺科医院、南昌市第一医院、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999年呼吸道和脑血管两大类常见疾病的住院病例数,挑选出发病高峰期,对照相应日期的天气图进行分析,发现夏季的低气压和其它季节的冷空气是诱发或加重呼吸道和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气温或气压的变化对疾病的诱发或加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关键词:呼吸道脑血管天气类型关系分析中图分类号:P49;R56;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33(2003)02-0040-0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并注重如何根据天气来趋利避害。
天气的变化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对某些疾病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如当锋面过境时,能使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当然,天气过程对疾病的影响也不仅限于锋面的活动,其它天气过程对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
李青春等发现:北京地区1月、12月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峰期,8月为次高峰期[2]。
而刘熙明等发现:南昌地区呼吸道疾病多发于3、4月,脑血管疾病则在秋末冬季易发[3]。
我们通过选取南昌市呼吸道、脑血管2种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及相对应的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力图得出疾病与天气过程的关系,从而为医疗气象预报服务提供理论参考,使这项预报服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疾病资料是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肺科医院、南昌市第一医院、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4家大型医院的1999年1月1日~12月31日呼吸道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慢支、急支)、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脑梗塞、脑出血)两大类疾病的逐日住院病例数,分别有2 223例和1 550例。
气象资料来自江西省环境预报中心,包括1999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地面和500 hPa高空天气图。
医疗气象
![医疗气象](https://img.taocdn.com/s3/m/d8f1bc2d58fb770bf78a55cd.png)
如通径分析,分类回归树等方 法,并用回归分析拟合出预报方 程达到了研究和分析的目的。20 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大学小儿 科主任Derudder教授首先用现代 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 系。
2)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 概率统计学科中应用较多的一个 分支,在医疗气象研究领域统计 学方法是应用最多的,利用统计 学方法能够得出某一种气象因素 或几种气象因素某一种疾病或几 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在还没有 弄清气象因素影响健康的机理机 制之前,统计学是重要的研究方 法之一。
• 常见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a) 季节病 凡疾病的发生或慢性疾患的恶化有明显的 周期性气候特征的,称为“季节病”。季节 病中除少数疾病如中暑、痢疾等发病在夏季 外,多数季节病大都发生在冬半年,如慢性 气管炎、肺心病、哮喘、心肌梗塞、肺炎、 感冒、精神病等。
b) 气象病 疾病的发生和非周期性的天气变化有关的, 称为“气象病”,如关节炎、瘢痕痛、脑出 血、胆结石、肺结核、咯血等。还有些疾病 既具有季节病的特点,也具有气象病的特点。 现在一般常用气团、锋面、反气旋和气旋等 天气系统作为指标,来研究诱发疾病的原因, 如在冬季冷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附近的大气 常常产生逆温,使污染物浓度不易较快稀释, 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判别方程法 这种方法以判别分析来预测 疾病的高峰,采取方程或方程组,用一季节的 实际气象资料值代入判别方程,确定概率区间, 从而预测疾病的可能出现与否。 回归估计法 这种方法是找出几个对某种 疾病影响较大的气象要素作为因子,建立回归 方程,用历史观察资料代入方程,求出概率。 然后,只要把每天观测到的实际资料代入方程, 若计算出的数值大于概率,则表示疾病可能发 生或发作。
医疗气象
邓梅 12720492
1、医疗气象的发展 2、医疗气象研究内容 3、医疗气象学常用研究方法 4、常见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5、气象治疗疾病的几种方式 6、医疗气象预报 7、对策 8、致谢
煤矿工人职业危害及常见疾病
![煤矿工人职业危害及常见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6949750fed630b1c59eeb5c0.png)
煤矿工人职业危害及常见疾病
中国煤矿90%为井工开采,在煤炭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生产性粉尘(包括煤尘、混合性粉尘、岩尘)、生产性毒物(包括三硝基甲苯、铅、苯、砷化氢、汞及其化合物等)、有害物理因素(包括地温与高温、噪声与振动、放射线等)、有毒有害气体(包括沼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氨、磷化物)、不良气象条件(包括通风、采光、照明、气温、湿度、风速)、水质(包括矿区水源、工业用水)等职业危害因素,造成了部分作业人员患有不同程度的矽肺、煤工尘肺、职业中毒、中暑、放射性疾病、局部振动病、噪声聋等职业病。
煤矿职业危害防治主要是减少或消除煤尘(粉尘)、硫化氢、一氧化碳、砷化氢、苯、氨、磷化物、汞及其化合物、放射性、地温与高温、振动与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危害。
常见疾病:
1、煤矿工人肺尘病:煤矿工人肺尘病为在采煤过程中长期接触烟煤或无烟煤粉尘而致煤尘在肺内弥漫性结节样沉积。
2、煤矿井下工人慢性胃炎、关节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等疾病的患病率坡高。
3、煤矿工人的皮肤病:煤矿井下作业工人的工作环境、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长期缺少阳光照射、煤矿除(防)尘措施和煤矿职工卫生状况等对煤工皮肤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井下作业的采掘工在毛囊炎、痤疮、皮肤瘙痒症、胼胝等皮肤病患病率明显增高。
经研究显示,煤矿井下工人慢性胃炎、关节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等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非煤矿井下工人的对照组;其中慢性胃炎、关节炎患病率最高,且工龄越长,检出率越高。
常见慢性病也是危害煤矿井下工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患,应加强和重视并对其预防。
冬季常见高发病
![冬季常见高发病](https://img.taocdn.com/s3/m/72cfa9b7caaedd3382c4d31a.png)
冬季常见高发病冬季常见高发病冬季寒冷,人的抵抗力下降,也是很多疾病的高发期,那么有哪些呢?我和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下面文章对您有帮助哦!:手脚冰冷到了冬天手脚冰冷的女性大有人在,北方城市,在供暖来临之前,我们即使在室内也必得穿戴整齐,厚厚的棉衣棉裤手套毛袜一样也不能少,否则,就要冷得牙齿打架。
这是因为神经末梢距心脏比较远,天冷后血管收缩造成血液供给不足导致的。
再加上没有规律运动的习惯,缩手缩脚是再自然不过的秋冬季反应。
如果说怕冷还算是身体的正常反应的话,那么如果你冷到手指或脚趾头看上去苍白或发紫,甚至感到麻木或刺痛,那么,就该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对策:平时注意不要吸烟,避免摄入过多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浓茶、可乐等等,多吃性温热和活血的食物,多穿保暖的衣服,多做伸缩手指、手臂绕圈、扭动脚趾等暖身运动,避免长时间固定不动的姿势和精神集中,尤其是持续使用电脑达7小时以上。
当然,如果能让自己在秋风瑟瑟的季节动起来,更是一种最自然且效果立竿见影的好方法。
:消化性溃疡秋冬也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发季节。
气温骤降,使人体胃酸分泌和黏膜阻力有所改变,往往引起溃疡病的发作。
40岁以下者多为十二指肠溃疡,老年人则胃溃疡多见。
多数人有腹痛、反酸、上腹部不适、呕吐等,少数人伴有黑便。
对策:平日要注意生活饮食规律,避免长期和高强度的精神紧张,避免烟、酒、咖啡等刺激因素。
如有条件,经常为自己准备些养胃的汤水就更妙了。
最简单的养胃方法就是把办公桌上的咖啡换成有暖胃功效的红茶或乌龙茶。
:关节炎有关节炎的膝盖就跟气象台一样,天气一变冷,膝盖先知道。
一般地说,当日温度变化在3度以上,气压变化大于10百帕以上,相对湿度变化大于10%以上,感到关节痛的人就会明显多起来。
关节附近多是肌腱、韧带等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本来血液供给就相对不足,再加上四肢比较经常地暴露在外,所以更容易散失热量,使关节僵硬而疼痛不止。
对策:平时除了注意肢体保暖外,更可利用护膝、护肘等用品。
幼儿上呼吸道感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幼儿上呼吸道感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9e0f99804d2b160a4ec078.png)
幼儿上呼吸道感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摘要:利用2017~2018年滦南县妇幼保健院5岁以下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和同期滦南县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月降水量资料,对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月变化曲线呈“M”型,1月或2月和7月为峰值,4月、10月和11月为谷值;发病人数夏季最多,冬季次之,秋季最少;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月降水量的6次7项多项式方程曲线拟合效果最好。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气象条件;关系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严重时可引起支气管炎及肺炎,也可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肿瘤及心力衰竭等慢性疾病。
上感最常见的是普通感冒,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
上感发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是典型的“季节病”或“气象病”之一。
滦南妇幼保健院是一家集妇产科、儿科为主,兼备内科、外科的二级甲等综合保健医院,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该院5岁以下幼儿上感发病人数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幼儿上感的发病规律,为当地医疗气象服务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研究资料和方法选取资料为2017~2018年滦南县妇幼保健院5岁以下幼儿上感发病人数和同期滦南县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月降水量资料,幼儿上感发病人数资料来源于滦南县妇幼保健院门诊病历,气象资料来源于河北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图表分析制作选用Excel2007软件完成。
2结果分析2.1幼儿上感发病人数的月、季变化分析滦南县妇幼保健院2017~2018年幼儿上感发病人数呈“M”型,1月或2月和7月发病人数为峰值,4月、10月和11月发病人数为谷值。
2017~2018年平均上感发病人数7月最多,占全年发病人数的15.9%;10-11月最少,仅占全年发病人数的3.9%。
冬季疾病知识
![冬季疾病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7f4dda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4.png)
冬季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以下是一些冬季常见疾病的知识:1.流感: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
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包括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2.呼吸道感染:冬季气温较低,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呼吸道
感染,如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等。
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方法包括注意保暖、加强锻炼、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3.心血管疾病:冬季气温较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
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包括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等。
4.摔伤:冬季路面湿滑,容易导致摔伤,尤其是老年人。
预防摔伤
的方法包括穿防滑鞋、注意行走安全等。
5.冻疮:冬季气温较低,皮肤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血液循环不
畅,引起冻疮。
预防冻疮的方法包括注意保暖、保持皮肤干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
![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https://img.taocdn.com/s3/m/c606baf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6.png)
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L作业场所气象条件要素气象条件主要是指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与气压,在作业场所由这四要素组成的微小气候和劳动者的安康关系甚大。
作业场所的微小气候既受自然条件影响,也受生产条件影响。
1)空气温度:生产环境的气温,受大气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在纬度较低的地区,夏季容易造成高温作业环境。
生产场所的热源,如各种熔炉、锅炉、化学反应釜,以及机械摩擦和转动产生的热量,都可以通过传导和对流使空气加热。
在人员密集的作业场所,人体散热也可以对工作场所的气温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25。
C的气温下从事轻体力劳动,其总散热量为523kJ∕h,在35。
C以下从事重体力劳动总散热量为1046kJ∕h o2)空气湿度: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来自各种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气放散,如造纸、印染、缭丝、电镀、屠宰等,可以使生产环境湿度增加。
潮湿的矿井、隧道以及潜涵、捕鱼等作业也可以遇到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气湿作业环境。
在高温作业车间也可遇到相对湿度小于30%的低气湿的作业环境。
3)风速:生产环境的气流除受自然风力的影响外,也与生产场所的热源分布和通风设备有关,热源使室内空气加热,产生对流气流,通风设备可以改变气流的速度和方向。
矿井或高温车间的空气淋浴,生产环境的气流方向和速度要受人工控制。
4)热辐射:热辐射是指能产生热效应的辐射线,主要是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见光。
太阳的辐射以及生产场所的各种熔炉、开放的火焰、熔化的金属等均能向外散发热辐射,既可以作用于人体,也可以使周围物体加热成为二次热源,扩大了热辐射面积,加剧了热辐射强度。
5)气压:一般情况下,工作环境的气压与大气压一样,虽然在不同的时问和地点略有变化,但变动范围很小,对机体无不良影响。
在某些特殊作业中,如潜水作业、航空飞行等,人们需要在异常气压下工作,此时的气压较正常气压相差很远。
如海面下的压力,每下沉10.3m,则增加98kPa(l个大气压),而海拔8000m 的高空气压只有270mmHg(lmmH9等于133.322Pa),氧分压则仅为56mmH9o2.作业场所异常气象条件的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工作地点气温30。
雨水节气常见疾病有什么
![雨水节气常见疾病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31e0ab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5.png)
“雨水”节气将至,随着降雨增加,加之天气寒冷,昼夜温差较大,不少有骨关节炎的中老年市民不免开始担心“老病复发”。 90%的关节炎病人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甚至比天气预报还灵。
对于空气中的湿度上升、冷热无常,都可能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加重,甚至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关节疾患。黄浦区中心医院骨伤科主任邱德华教授分析说,根据传统中医以及其延伸的气象医学认为,雨水过多、湿气侵入会诱发相关致病因子,在受寒或着凉后,人的防御多的春季,身体偏热的人容易凭感觉减少外衣,结果湿寒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因此,以前患过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更应注意保暖避湿,避免受寒。在饮食方面,改变过量饮酒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防止关节恶化。
其次,劳逸结合十分重要,老年人以及日常工作生活需要久坐、伏案的人,要坚持体育锻炼,特别要注意舒展全身筋骨,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有助于骨骼活动,避免让关节由于过度疲劳而经受长期压力,降低患关节炎的几率。
雨水节气常见疾病二、季节交替之际预防感冒
“雨水”之季的气温变化较大,虽然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春捂秋冻”中的“春捂”也是有讲究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捂好腿和脚。很多人习惯减衣时先减去几条裤子,其实,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较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受寒后伤肺,容易引起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因此要特别注意,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中老年人和儿童。
在此提醒市民保持每天查看天气预报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通风,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
雨水节气常见疾病三、寒热交替 肠胃病高发
最近上海天气阴冷,经常小雨,本来就胃口不好的小朱总感到胃不舒服记者发现,最近雨天较多,随着进入“雨水”节气,降雨增多,寒湿之气最易困扰脾脏,因此,在“雨水”前后特别应注重养护脾脏。
北方人和南方人易得的病都不一样
![北方人和南方人易得的病都不一样](https://img.taocdn.com/s3/m/1f513b2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9.png)
北方人和南方人易得的病都不一样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显著。
在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北方人和南方人易得的病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北方人和南方人常见的易得病,并分析其成因与预防措施。
北方人易得的病:1. 冬季疾病:北方冬季严寒,人们常常会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易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此外,由于北方地区燃煤取暖,空气污染也成为北方人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之一。
2. 营养不良: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人们喜欢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以保暖,这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溃疡等。
同时,北方人常常以面食为主食,膳食中蔬菜摄入不足,易患维生素缺乏相关疾病。
南方人易得的病:1. 暑热病: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常年高温,容易导致中暑、日射病等暑热疾病。
尤其是夏季,南方人的身体容易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而出现中暑的症状。
2. 湿热病:南方气候湿热,容易滋生各类细菌和病原体。
湿热环境也会加重皮肤炎症的发生率,如湿疹、痤疮等皮肤病。
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他们易患疾病的类型。
预防措施:1. 强化免疫力: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个人免疫力的提升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合理的饮食搭配、适量的体育锻炼、良好的睡眠习惯都能够帮助增强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南方人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细菌,因此保持个人卫生尤为重要。
勤洗手、使用干燥清洁的毛巾擦拭身体,能够有效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
3. 适应气候环境: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在面临不同气候环境时,要学会适应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北方人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南方人则要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避免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4. 合理饮食: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应该注意合理饮食。
北方人可以适当增加蔬菜摄入,南方人则要多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综上所述,北方人和南方人易得的病与气候、环境、饮食等因素息息相关。
通过加强免疫力、个人卫生、适应气候环境和合理饮食,可以有效预防这些易患疾病的发生。
气象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象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f38e49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d.png)
气象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气象学作为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学科,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天气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而对健康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结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气象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1. 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对人体的生理状况有直接影响。
高温天气会导致人体脱水、中暑等问题,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寒冷的气温则容易导致人体降温过快,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等。
此外,空气湿度对呼吸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高湿度会加重人们的呼吸负担,容易导致哮喘等疾病的发生。
气压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气压降低时,血液中的氧含量减少,易引发头痛、疲劳等不适症状。
2. 气象因素对人体心理的影响气象条件对人体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阳光的充足与否、天空的明暗、降雨的频率等都会对人们的心情产生影响。
阳光充足的天气可以促进人们的情绪愉悦、提高工作效率;而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则容易导致人们情绪低落、出现压抑感。
此外,气象因素的变化还会对人们的睡眠质量产生影响,高温或寒冷的天气、闷热的环境往往会导致人们入睡困难,从而影响健康。
3. 气象因素对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的影响气象条件对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病原体在不同温度、湿度、气压条件下的存活能力不同,从而直接影响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更容易繁殖,从而增加疾病的传播风险。
此外,气象因素还会影响空气质量,降雨后空气湿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食物中毒等疾病。
4. 气象灾害对健康的影响气象灾害是气象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台风、严寒天气等。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系列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洪涝灾害容易导致饮水、卫生条件恶化,从而引发水源性疾病;台风和严寒天气则会增加交通事故和冻伤的风险。
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3ef66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a.png)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3, 12(2), 267-274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crl https:///10.12677/ccrl.2023.122027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环境因子 相关性研究何明琼1,刘 丽2,敖银银3*1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2武汉大学医院,湖北 武汉 3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1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7日摘 要通过对武汉市某社区医院2013~2019年每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就诊病例数据和同期气象、PM2.5平均浓度数据的分析,研究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 武汉市一周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与周平均气温、周平均最低气温、周平均最高气温、周平均日照时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68~−0.73, σ = 0.01),与PM2.5周平均浓度存在正相关(P = 0.49, σ = 0.01)。
2)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的10月至次年3月,高峰期出现在寒冬12月中下旬至1月上旬。
发病率冬季 > 秋季 > 春季 > 夏季。
3) 建立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预测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呼吸系统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气象因子,PM2.5,预测模型Research on Correlation between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Mingqiong He 1, Li Liu 2, Yinyin Ao 3*1Hubei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 Wuhan Hubei 2Wuhan University Hospital, Wuhan Hubei 3Hubei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 Wuhan HubeiReceived: Jan. 23rd , 2023; accepted: Feb. 21st , 2023; published: Feb. 27th , 2023*通讯作者。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43320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6.png)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检查方法,帮助农民和专业人士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疾病和有害生物。
2. 环境调查
2.1 气象条件观察:记录温度、湿度等气候信息。
2.2 土壤分析:了解土质情况以判断是否适合特定种植或培育环境。
3. 外部表征观察
3.1 叶片外形与颜色变化:注意叶子大小、形态异常以及黄化、枯萎等问题。
3.2枝干状态: 视察树木枝条强健程度, 是否出现裸露区域.
4.内部组织剖析
4.1根系结构:挖掘泥土揭示整个根系系统,并进行评估其完整性;
良好的养份吸收能力是一个良好体魄标志;
4.2茎材硬实 :轻敲试验可知道果园中苦楚蛀飞行活动密集地方;
4.3果实状态 :观察是否有病害和虫蛀的迹象, 如若发现应及时处理.
5. 症状分析
5.1 叶片异常:根据叶子上出现的斑点、凋萎等情况判断可能存在的疾病或虫害。
5.2枝干问题: 视察枯死部位,如无法恢复则需进行修剪.
6. 虫类检查方法
6.1捕捉昼行性飞行物种:使用粘贴纸夜间吸引并固定在植袭中;
飞来者会因为黏附而暂停活动;
6.2地下控制:利用鱼池沿边设置灌溉系统以防止土壤湿度过高导致地面生长。
7. 常见草木材料感染方式与预防对策
8 .本文档涉及附件:
- 图表一:常见作物叶片变化示意图(详细记录不同类型作物叶片形态)
9 . 法律名词及注释:
- 农业法第三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农田环境的义务。
”
- 植物检疫法第十七条:“对于发现有害生物,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
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文献与实验研究
![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文献与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cbdf7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7.png)
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文献与实验研究一、综述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在不同的季节里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与季节性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可能的机制。
季节性气候变化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寒冷季节,人们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并且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
季节性气候变化还会影响人体的睡眠质量和生物钟节律,从而导致情绪波动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季节性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季节性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因、性别、年龄、体重、饮食习惯等都会影响个体对季节性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在实验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不同季节里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标,以及进行动物实验来探讨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一些研究发现,季节性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导致血压波动。
还有研究发现,季节性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更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季节性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存在显著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从而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探索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这一标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本文旨在从文献和实验两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我们要了解季节变化的基本特征,即四季更替,这是地球自然运行的结果,也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有研究表明,季节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如影响人体的温度调节、睡眠模式、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高温作业常见疾病
![高温作业常见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5f58070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a.png)
高温作业常见疾病热衰竭临床表现热衰竭:是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足而导致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先有头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出汗,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体温多不高。
热射病典型症状热射病:由于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典型症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
热痉挛临床表现热痉挛:是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特征为:明显的肌痉挛使有收缩痛,痉挛呈对称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痉挛甚剧,患者神志清,体温正常。
常见的高温作业有哪些(分类、分型…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一)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1、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等车间2、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车间3、陶瓷、玻璃、建材工业的炉窑车间4、发电厂(热电站)、煤气厂的锅炉间等(二)高温高湿作业,如:1、纺织印染等工厂2、深井煤矿中(三)夏天露天作业,如:建筑工地、大型体育竞赛等。
高温作业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范围,则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大脑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高温作业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范围,则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
高温作业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的丧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
[理学]四、气象要素与人体舒适度
![[理学]四、气象要素与人体舒适度](https://img.taocdn.com/s3/m/ae1b4e5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4.png)
一定的气象条件,可以使病毒、病菌活化、 大量繁殖,有利于传播.加之人们健康状况不佳、 饮食卫生条件较差,与致病因子接触的机会增加, 易发生疫病流行.
第四节 气象环境与疾病
气候除了直接影响健康机体外,还同疾病有密 切关系,通过疾病影响人类的健康.
从疾病的地理分布就可看出各种疾病因子的分 布是不同的.虽然热带气候有利于细菌和病毒 及其传播者孽生,被当作许多疾病的主要地带, 但也有一些疾病主要在温带和寒带盛行.疟疾 一般只在年平均温度高于17℃的较潮湿地区. 猩红热则是冷湿气候区的典型疾病.它只在冬 季月份盛行,而在夏季和热带则不存在.
专家们发现,即使对气象不敏感者,当天气变 化时也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有30%的人对天气 变化有过敏现象.过敏率13~24岁占24%,21~ 50岁33%,51~60岁50%,其中女性占总数的 75%.
天气变化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很多,表现:注 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困顿乏力、激动、焦 虑、抑郁沉闷、头痛或偏头痛、呕吐、失眠、 出汗、面部潮热、抽搐、战栗、工作效率低、 食欲减退、腹泻、尿频、心悸、呼吸困难、疤 痕痛、风湿痛等等.在气象敏感者中,上述各种 症状的发生率平均为20.8%,而不敏感者,各种 症状的发生率平均为5.5%.
0级 0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2° 2级 8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 3级 16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6° 4级 23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9° 5级 32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1° 6级 40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4° 7级 56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6° 8级 64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7° 据统计表明:当相对湿度低于60%时,气温要高 到35℃以上才感觉到热;但相对湿度达到7080%时,气温31℃就开始有热感,如果相对湿度 超过了80%,空气中的湿度更大了,身上的汗水 不易蒸发,人们就会感到闷热难耐.
气象环境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气象环境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668f5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c.png)
气象环境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气象环境因素也与脑卒中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气候变化、气温变化、大气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深入研究气象环境因素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对于预防和控制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象环境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化对脑卒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变化、湿度的变化和气压的变化等方面。
研究发现,气温升高可能会导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上升,尤其是在高温天气条件下,脑卒中的风险更大。
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也与脑卒中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相关性,高湿度和低气压可能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2.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影响气象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已被证实与脑卒中的发病率有关。
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包括脑卒中。
研究表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升高与脑卒中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细颗粒物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质对脑卒中的影响更为显著。
3. 气象环境变化与情绪气象环境变化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情绪,进而影响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研究发现,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加会导致人们的情绪波动,而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气象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人们的睡眠质量下降,长期睡眠不好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二、脑卒中的防控策略1.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针对气象环境因素与脑卒中的相关性,需要加强公众的健康意识,提醒人们在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不利环境条件下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特别是脑卒中高危人群。
2.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气象环境的监测,建立气象环境与脑卒中的相关性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 个体防护在气象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个体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避免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停留过久,佩戴口罩减少吸入空气污染物,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规律的生活作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与气象医学
什么是气象疾病
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
季节、气候、温度与节令的变化,
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或旧病重发,如夏日之中暑,冬令之冻伤,而流行性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也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环境太潮湿极易患上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疾病,对人类尤以女青年威胁最大。
“水土不服也是一种气象疾病,它是由于环境改变后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调不到与其所处气候环境相适应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
什么是气象医学
气象医学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大气物理学和大气化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医学气象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我国对医学和气象问题的认识较早,在二千多年前这门科学便已萌芽。
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内经》,即有对气象医学的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明确指出陈旧的疾病,在春天易于复发。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经文虽简,但意义深奥。
大意是,疾病有其内在的规律,得病后症状呈周期性加重与缓解情况之表现,由于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病情的周期性消长。
气象医学的应用
1.雷雨疗法
研究发现,每场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
研究人员还作过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晴日里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
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
所以医学家模拟雷雨的神奇作用,把负氧离子引进了病房。
结果发现,当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控制在9:1的时候,对气喘、烧伤、溃疡以及其它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可使室内细菌减少,有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作用;同时,对过敏性鼻炎、萎缩性胃炎、神经性皮炎、关节痛等病症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2.冰雪降温
当患者体温超过38℃时,把冰袋或雪袋放置于头部,再配合冷水或酒精擦身,其降温效果常常比药物还要好。
用这样的方法降温,可明显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氧的耐受力,能有效地防止高热惊厥。
局部冰敷对局部红肿热痛有消炎止痛作用,尤其早期使用,可使疖、痈、局部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等疾病的炎症反应减轻,加上药物治疗,病症可以尽早痊愈。
3. 预防传染疾病
很多传染病有明显的的季节和气候特征:如乙脑的年发病率与当年4月份平均气温及当年7月份的降水量呈负相关;疟疾发病人数与各月雨量有正相关的关系。
然而由于在未发现病原体以前,往往误认为是天气造成这些疾病的直接原因,而现已查明,病原体、媒介物等都可受季节与天气的影响。
气温、降雨量两个气象因素对同期蚊虫密度的影响,蚊虫密度还受到其它诸多因素如水温、湿度等的影响,可用于蚊虫虫情的预测。
一般地说,蚊虫在10℃以下出现滞育,0℃左右失去活动力,-10℃左右体液冻结死亡,10℃以上有吸血活动,25~32℃最适宜生长繁殖;温度太高也不利蚊虫生长,如持续37℃以上数天,蚊虫滋生地的积水会蒸发干,蚊虫无法产卵繁殖后代,造成数量减少,密度降低。
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
便可以通过阻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4.健康咨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知风云变幻对健康大有益处。
交通事故对健康的威胁近年来逐步上升,而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与气候也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一旦下雨,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平均比晴天事故次数增加30%以上,以下中雨(一日降水量10.0至2 4.9毫米)时段发生事故最高,而后才下降。
在上海,气象专家、医学专家联合打造“个性化气象健康咨询”,即气象专家提供天气变化的预测报告,医学专家再根据不同的天气环境,提供相应的健康咨询。
常见病与气象条件
季节病
哮喘
痢疾
中暑
感冒
气象病
肺结核
胆结石
脑出血
咯血
关节炎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
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
季节性过敏性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但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
近十余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哮喘患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一亿哮喘患者,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
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据测算全国约有1千万以上哮喘患者。
而在冬春之交,脑中风就更容易发生。
这是因为,身体在低温状态下,人体外周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心脏负荷增加,增加脑出血和脑梗死发作的机会。
并且,因为寒冷,身体需要消耗能量以产生热量,心脏负担加重,增加了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容易诱发心源性脑卒中。
另外,天冷的时候,人活动减少,脑部、心肌、内脏的血液灌流也相对减少。
冬季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春季天气转暖时,尤其年轻人活动后,不能及时补充水分,或因工作生活节奏紧张,顾不上饮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容易形成血栓,也增加了中风发作的机会。
在这个时节,气温变化无常。
天冷了,年轻人往往不注意及时增加衣服;天暖了,又急着脱去棉服,很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而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气喘,都会加重原有脑血管疾病的病情,或诱发脑中风的发作。
1.注意防寒保暖,切忌早早脱掉棉服。
2.坚持体育锻炼。
年轻人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如户外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等,多到户外晒太阳.
3.注意合理饮食。
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油腻食物,禁忌烟酒,膳食总体上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4.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谨防过度疲劳。
年轻人容易情绪激动,感情用事,而极度愤怒或紧张都可诱发脑卒中,因此,要注意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悲伤、恐惧。
呼吸系统暴露在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中,在自然界中又存在各种细菌、病毒、粉尘等物质。
正常人每天大约有1万立升的外界空气通过上呼吸道吸入肺内,上述物质就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空气中的细菌及过敏源随呼吸进入肺内毛细血管网,损伤肺小血管导致疾病的发生。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除外在致病因素的影响,内在机体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的组织代谢机能减退,支气管周围的弹性纤维网减少,因而对呼吸道的清洁能力降低,而容易发生感染。
另外由于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免疫功能减退,周身脏器功能的衰退,如吞咽功能减低,异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有损于呼吸道的通畅;心、肺、脑、肝和肾脏功能减退,都使机体的内在因素发生很大变化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由于上述原因,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容易转为肺炎.而老年肺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可以有低热、轻咳、呼吸快、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精神萎糜,血白细胞总数不高,胸片肺内多为小片状阴影
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首先应以预防为主。
避免受凉,按时起居,避免劳累过度。
保证饮食营养,增强机体素质。
减少出入公共场合及与流感病人的接触,减低被感染的机会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已有其他脏器疾病者更应抓紧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除常规的消炎、止咳、祛痰及平喘治序外,应加强支持疗法,即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
多饮水,食用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及有营养的物质,给予静脉补液。
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排痰以及保持呼吸道通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3)肺炎球菌性肺炎
(4)气胸
(5)慢性支气管炎
(6)哮喘
气象要素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
气温
气温对人体的影响较大,皮肤的温热感受器可通过传导、对流或红外线(波长780 —7300mum)放散感知外界气温,传入下丘脑,能使血管收缩或扩张保持体温衡定。
气温能影响脑垂体(抗利尿,促甲状腺及促性腺),甲状腺及肾上腺以及胰(胰岛素生成及血糖水平)。
从而引起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
紫外线
UVB部分中297~302mum波段具有较强的抗佝偻病作用,UV~C 部分(<29%)在2000m以上和高山较多,皮肤蛋白吸收波长295mum以下UV的能力较大。
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黑色素氧化;皮肤中vit.D及组胺增加;增加胃酸分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及钙、镁、磷含量上升;促进蛋白代谢,使基础代谢率下降;促进甲状腺、肾上腺、促性腺功能。
湿度
干燥的空气对人体的影响:粘膜干燥及弹性减少,容易产生微小的裂口,纤毛活动减小,使排泄异物功能减退;粘腊功能降低;血流减少,使吸入空气加温能力降低。
湿度还能影响细菌和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长,湿度大时革兰氏阴性细菌易于繁殖,湿度小时,革兰氏阴性细菌及流感病毒易于繁殖。
气压
海平面的氧分压为159mm水银柱,在2000m降低至125mm水银柱,血氧饱合度在海平面时为96%,到3000m降至85% 。
1500m 以上的高山可使心率加速,血红蛋白增加,周围血液循环和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改善,肺呼吸功能加强,肾上腺功能增强,血中纤维蛋白无增加,胃酸分泌减少,降低对有毒药物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