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教案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3、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教学难点】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教学后记】
课题:逍遥游
主备:朱春芳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
1、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3、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教学难点】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逍遥游(节选) - 苏教版必修五教案一、课文背景《逍遥游》是唐代墨子的一首诗歌,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赞美了自然的神秘与奇妙。

本篇教案以苏教版高中必修五《古代汉语》课程中的节选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古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心和探索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以及《逍遥游》作品的诞生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学习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手法,并掌握丰富的启示性思想;3.通过朗读、感悟、借鉴、表达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自然和世界,并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心。

三、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1)课文重新编辑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何人云尔身为盗,/ 将军百战何所赢?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蜡怜光滑,/ 伤铜惜器破。

/ 君子云尔何见?/ 奴仆故相摩。

(2)课文解读本课文选择了唐代墨子《逍遥游》诗歌的节选,通过解读诗歌呈现出古人对自然界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学生应该通过朗读和思考,在领会古人感悟的基础上,加深对自然之美的认识,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2. 学习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的描绘和对比来加强语言效果。

在《逍遥游》中,墨子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使诗歌表达更加深刻、生动和形象。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带领大家学习比喻的常见方式:1.直喻比喻:用比喻的对象来说明另一件事物,比如“将军百战何所赢?”中的将军;2.暗喻比喻:不明显地点出被比喻的对象,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的明月;3.排比比喻:用同样的比喻去重复描绘同一个事物,比如“灭蜡怜光滑,伤铜惜器破。

”中的灭蜡和伤铜。

3. 学习课文启示《逍遥游》的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鉴赏启示和人生哲理,如“长风破浪会有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这些启示性思想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的文意和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能够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和逍遥的向往,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的文意和主旨。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庄子及其思想。

(2)介绍《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分组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文章中的一段话。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文章中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翻译、背诵和短文写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来检测学生对《逍遥游》文意、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逍遥游苏教版必修五 教案

高中语文逍遥游苏教版必修五 教案

逍遥游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本文要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整体感知,粗知文意1.作者简介。

注释①。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某某某某县)人。

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辩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选择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2. 对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庄子》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逍遥游》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难点词语和句子。

3. 讲解难点:讲解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

4. 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导他们进行课后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逍遥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教案: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哲学有所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自我,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主旨等。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

3. 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如“逍遥游”的含义、自由与约束的关系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课文《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2)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4. 哲学思想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2)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修辞手法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说明,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哲学思想探讨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逍遥游》的文本。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解读课文中的诗意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欣赏并解读课文中的诗意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句子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课文中的诗意和哲理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的主旨和结构。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解读课文中的诗意和哲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和练习题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逍遥游》的原文和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逍遥游》的背景资料、相关论文和评论。

高中语文 逍遥游(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逍遥游(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逍遥游(节选)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本文是其节选。

它表现了庄子的人生态度,代表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他散文的风格和成就。

教材选的是文章的总论部分,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都是有所“待”的,都算不得“逍遥游”。

然后阐明正面主张,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就是逍遥游。

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启发人们应该具有旷达的、超越庸常的生命追求。

另外,本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笔法上变幻无穷,语言上有叙事也有议论,句法上有夸张、比喻、拟人等,使用寓言故事来讽喻。

作为一篇文言文,要领悟它的思想内涵,读懂文字是基础,所以教学的重点是疏通文言字词。

难点是帮助学生领悟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批判地吸收庄子思想。

思路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自主式学习和教师组织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再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内容。

最后感悟探讨庄子思想,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述,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水平,适当鉴赏写作技巧。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使用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像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像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4.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高三语文 《逍遥游》文言文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三语文 《逍遥游》文言文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三语文《逍遥游》文言文复习教案苏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一)文学常识作者庄子,名周,____________(时代)人,曾做过蒙漆园吏,一生自甘贫困,从事著作,有《》一书。

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实词含义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齐谐》者,志.怪者也3、水击.三千里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野马..也,尘埃也7、则其负.大舟也无力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9、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10、而后乃今将图南.11、我决.起而飞12、枪.榆枋13、适.莽苍者14、三餐而反.15、腹犹果然..16、小知.不及大知17、小年不及大年.18、朝菌不知晦朔..19、众人匹.之20、未有知其修.也21、故夫知.效一官22、且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23、旬.有五日而后反24、而御六气之辩.(三)虚词用法1、去以.六月息者也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3、其.视下也,则若是则已矣4、置杯焉.则胶5、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6、而后乃今培.风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8、之.二虫又何知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10、彼且.奚适也11、彼且恶.乎待哉(四)课内外名句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苏教版必修5)

《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预习课: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一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二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某某某某东北)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

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逍遥游》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逍遥游》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逍遥游》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5一、专题内涵解说: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体验人类文化经典中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精华,认识到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是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而思考人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追问。

本专题的文本均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思想厚重,学习本专题,不仅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本专题包括两个板块:“心连广宇”、“伟大的情思”。

第一板块,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认识宇宙万物,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

王羲之面对人生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他的达观和自我排遣的情怀;而庄子则描绘了一个非经验、超现实的宇宙,让我们的精神“逍遥游”。

第二板块,与伟人对话,帕斯卡儿谈到思想的重要性;罗素则说到一个脱离平庸的人所具有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境界。

二、教学目标:⒈学生能了解古今中外经典中关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论述,感受作品的思想光辉,提高人生境界。

⒉学生能结合背景,读懂《逍遥游》和《兰亭集序》,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⒊学生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帕斯卡儿和罗素文章的观点,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⒋学生能诵读积累文言文和作品的名句,对其评析、仿写,并在读写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建议:本专题采用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提供重点探究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思辨的眼光研讨语文文本,与伟大的思想进行碰撞,体验人类思想的巅峰状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一板块:心连广宇《逍遥游》、《兰亭集序》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辨色彩的文章。

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逍遥游》、《兰亭集序》的核心观点。

教学时,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把两文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逍遥游》、《兰亭集序》两篇文章的语言各有特色,一篇汪洋恣肆,一篇清淡雅洁。

课堂上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边品味边展开想像和联想,打破时空与年龄的界限,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又可通过诵读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541《逍遥游》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41《逍遥游》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4. 1《逍遥游》共2课吋笫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一、设计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Z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

《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

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

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

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

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英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八、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

今天,我们就來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鲍(kun)鹏按(tuan)齐谐(xie)坳(ao)堂迁徙(xi)北冥(mi'ng)夭删(e)沮(ju)丧榆榜(fang)斥鎬(yan) 舂(chong)米晦朔(shud)泠(ling)然蓬蒿(hao) 翱(白o)翔恶(wR 乎待哉穷发(怡)之北知(zhi) 效一官决(xud)起而飞数数(shud)然很(can) 媳(hui) 蜩(tiao)2、通假现彖(1) 北冥有鱼, 其名为鲍(冥通“溟”)(2)三很而反(7食通“餐”,反通“返”)(3) 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 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 旬有五口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3、虚词、实词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矣(斯:贝I」,就)莫Z夭阚者(夭阚:阻塞)Z九万里(Z:到……去)Z二虫(Z:这)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是鸟也(是:这)扌专扶摇(技:坏旋着往上飞)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4、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5、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教学难点】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北冥( míng)鲲鹏( 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 íng)万仞(rân)蓬蒿(gǎo)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四、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五、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

(等于翻译课文)明确: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如?明确: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六、附录,以下内容最好在课文梳通中加以落实。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

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

”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知,通“智”。

年,寿命。

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

匹,比。

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

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

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7、“汤问棘也是巳。

”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

棘,汤时的大夫。

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

原文是: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

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

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

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

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

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先看第一板块。

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

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

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

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

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

”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

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

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

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4、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板书:蜩与学鸠否定以突出大鹏四、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