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功法指导:耳针的选穴处方原则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针具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二)选穴方法(穴位分布见图1、图2)1.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图1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正面)图2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背面)(三)刺法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
根据需要选用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
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
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
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
如采用耳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
宜留置2~4天。
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一)头风(原发性头痛)本病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所致。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本技术适用于原发性头痛的急性期。
【治则治法】通络理气止痛。
中医针灸学之耳针
中医针灸学之耳针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大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
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
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
耳与脏腑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关系密切。
耳廓表面的解剖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郎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耳穴分布的特点、规律、主治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常用耳穴的部位和主治(表解)穴名、定位、主治耳尖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三角窝后1/3的上部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疼痛、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胃耳轮脚消失处呕吐、前额痛、牙痛、失眠小肠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心动过速大肠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腹泻、便秘、咳嗽、牙痛、座疮肾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哮喘、月经不调肝耳甲艇的后下部肋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近视、单纯性青光眼脾耳甲腔的后上部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性眩晕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处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心、气管区周围处咳嗽、胸闷、声音嘶哑、皮肤瘙痒症、荨麻疹、便秘、戒断综合征三焦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内分泌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座疮、间日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耳背沟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高血压、皮肤瘙痒耳穴的诊查疾病发生时往往会在相应耳郭的区域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阳性反应),如皮肤色泽、形态改变,局部压痛明显,耳穴电阻下降等。
耳针疗法操作规范
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一、概念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二、操作方法
1根据贴敷部位选好体位,做好解释工作。
2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三.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简述耳穴的取穴原则
简述耳穴的取穴原则
耳穴取穴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位准确、按摩适度、个体差异、针刺技巧等。
耳穴的定位是取穴的首要原则。
耳穴定位是根据人体经络系统和反射区的分布规律进行的,因此要准确找到各个穴位的位置。
一般来说,耳朵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穴位。
在取穴时,要结合耳廓的形状和特征,找到准确的位置,以确保针灸的效果。
按摩适度也是取穴的重要原则之一。
按摩耳穴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缓解疾病的作用,但按摩的力度要适度。
如果按摩力度过大,可能会造成耳朵组织的损伤,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因此,在按摩耳穴时,要注意力度的掌握,适度用力,避免过度刺激。
个体差异也是耳穴取穴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不同人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取穴时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有些穴位对于某些人可能效果显著,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效果不明显。
因此,在取穴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灵活调整。
针刺技巧也是耳穴取穴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针刺时,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速度。
针刺的角度要与耳穴的位置相匹配,深度要适度,速度要缓慢稳定。
另外,要注意针刺时的卫生问题,保证操作
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总结起来,耳穴取穴原则包括定位准确、按摩适度、个体差异、针刺技巧等方面。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然,耳穴取穴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则和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通过科学的取穴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耳穴的疗效,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第六章 特定部位刺法(耳针法)
(三)耳郭区划定位标准与耳穴
1.耳郭基本标志线(图6-6、图6-7、图6-8)
耳轮内缘:即耳轮与耳郭其他部分的分界线,是指耳轮与耳舟,对耳轮 上、下脚,三角窝及耳甲等部的折线。 耳甲折线:是指耳甲内平坦部与隆起部之间的折线。 对耳轮脊线:是指对耳轮体及其上、下
脚最凸起处之连线。 耳舟凹沟线:是指沿耳舟最凹陷处
外侧面 中为对耳屏2区
对耳屏
后为对耳屏3区
内侧面 为对耳屏4区
8.对耳屏部分区与耳穴
9.耳甲部分区与耳穴(图6-16、图6-17)
耳甲部总计分为18区共有21穴。 将BC线前段与耳轮脚下缘间分成3等分 前1/3为耳甲1区, 中1/3为耳甲2区, 后1/3为耳甲3区。
ABC线前方,耳轮脚消失处为耳甲4区
过15区最高点及最低点分别向 外耳门后壁作两条切线,切线 间为耳甲16区。
9 耳甲部分区
15、16区周围为耳甲14区
将外耳门的最低点与 对耳屏耳甲缘中点相连, 再将该线下的耳甲腔部 分为上、下2等分, 上1/2为耳甲17区, 下1/2为耳甲18区。
10 耳垂部分区与耳穴
耳垂部总计分为9区共有8穴。
三角窝隆起:三角窝在耳背呈现的隆起
耳甲艇隆起:耳甲艇在耳背呈现的隆起 耳甲腔隆起:耳甲腔在耳背呈现的隆起
(一)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背面 (2)
对耳轮上脚沟:对耳轮上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对耳轮下脚沟:对耳轮下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对耳轮沟:对耳轮体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耳轮脚沟:耳轮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对耳屏沟:对耳屏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 BC线:从B点向C点作一条与耳轮脚下缘
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
BD线:B点与D点之间的连线。
3.耳轮部分区与耳穴(图6-10,表6-1)
耳针
细目二耳针耳针,是在耳郭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灵枢·厥病》记载:“耳聋无闻,取耳中。
”唐代《千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的记载。
历代医学文献也有用针、灸、熨、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以望、触耳郭诊断疾病的论述,并一直为很多医家所应用。
这说明我国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为了便于国际研究和交流,我国制定和颁布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
要点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1.耳与经络的关系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就记述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闻述。
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
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
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
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人耳。
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2.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
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
”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厘正按摩要述》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进一步将耳郭分为心肝牌肺肾五部。
同时,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
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
医学知识之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
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千金方》说:“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杂病源流犀烛》说:“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
而《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
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无所视,耳无所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
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如《灵枢·本脏》说:耳“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2.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说明耳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的耳穴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
在手足六阳经经脉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于耳郭周围。
手足六阴经经脉循行,虽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过各自的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地上达于耳。
针灸推拿学--耳穴
耳与脏腑的联系
肾开窍于耳: 《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
能闻五音矣。”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心寄窍于耳: 《素问·金匮真言论》 “南方赤色,入通于 心,开窍于耳”
《证治准绳》“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 因寄窍于耳,故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 之客。”
耳穴部位和主治
耳轮
• 耳郭不只是一个孤立的听觉器官,其与脏 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观察、 触摸、探测耳郭可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 还可通过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
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 耳与经络的联系 • 《灵枢·口问》:耳为宗脉之所聚
手阳明别络入耳中 足阳明经上耳前 手太阳经入耳中 足太阳的支脉至耳上角
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 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等。
5.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
肥胖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6.其他
耳穴有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 输液反应,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 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四)操作方法
• 压丸法 • 压丸法安全、无创、无痛,且能起到持续
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腹
胸
颈
主 治 作 用
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即对耳轮6区前端
胃肠痉挛、心绞痛、 胆绞痛、输尿管结石、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神门
角窝上
(降压点)
内生殖器
主 治 作 用
在三角窝中1/3处,即三角窝3区
哮喘
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 即三角窝5区
主 治 作 用
盆腔炎、附件炎
在耳垂正面下部, 即耳垂7、8、9区
主 治 作 用
中医美容常用耳针方法及应用
中医美容常用耳针方法及应用一、耳针方法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耳朵是人体的一个微型反射区,通过在耳朵上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耳针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在耳朵上刺入金属针头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耳针方法的常用穴位及其应用1. 神门穴:位于耳尖最高点的凹陷处,对于治疗面部皮肤松弛、面部浮肿等问题有良好效果。
2. 肾上腺穴:位于耳廓下方凹陷处,对于改善肤色暗黄、疲劳乏力等问题有疗效。
3. 肝脏穴:位于耳廓内侧第一层凹陷处,对于调节内分泌、改善皮肤病等有帮助。
4. 脾脏穴:位于耳廓内侧第二层凹陷处,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改善皮肤问题。
5. 肺脏穴:位于耳廓内侧第三层凹陷处,可改善皮肤过敏、呼吸道问题等。
6. 心脏穴:位于耳廓内侧第四层凹陷处,可改善心血管问题、提升面部气色等。
7. 胃脏穴:位于耳廓下方的凹陷处,对于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消化问题有积极作用。
三、耳针方法的应用案例1. 抗衰老:通过在耳朵上刺激神门穴和肾上腺穴,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改善皮肤弹性,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2. 瘦脸:通过刺激耳廓内侧的肾脏穴、脾脏穴和心脏穴,可以促进代谢,减少面部水肿,从而达到瘦脸的效果。
3. 美白:通过刺激耳廓内侧的肝脏穴和肺脏穴,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肤色暗黄,达到美白的效果。
4. 祛痘:通过刺激耳廓下方的胃脏穴,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减少毒素的积累,达到祛痘的效果。
四、注意事项1. 耳针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操作。
2. 在进行耳针治疗前,需要对耳朵及针具进行消毒,以防感染。
3.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感,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4. 耳针治疗的效果需要一定的周期,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总结:耳针作为一种中医美容方法,通过在耳朵上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耳针穴位包括神门穴、肾上腺穴、肝脏穴、脾脏穴、肺脏穴、心脏穴和胃脏穴等。
针灸技术耳针法
针灸技术耳针法- 耳针法 -【概述】耳针法是通过对耳郭特定区域(即耳穴)的观察(或检测)和刺激达到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在针灸医学的各种刺灸方法中,耳针是较为独特的疗法。
耳针法有自己的刺激区,尽管集中在小小的耳郭上,但耳穴数量之多,仅次于体穴。
特别是它还具有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的优点。
应用耳部某些区域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起源于古代中国,但是,真正获得巨大进展,并形成一门较为完善的疗法,则是在现代。
其中,法国的P.Nogier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表了他的耳穴图,对耳针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耳郭的主要结构耳郭是外耳的一部分,耳穴则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的诊治点,为了便于读者熟悉耳穴的分布情况,简单介绍耳郭的主要表面解剖结构如下。
耳郭前面分布(1)耳轮:耳郭边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2)耳轮脚:耳轮前上端伸人耳腔内的横行突起。
(3)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小结节。
(4)耳轮尾:耳轮末端,与耳垂相交处。
(5)对耳轮:耳郭边缘内侧与耳轮相对的、上有分叉的平行隆起部分。
(6)对耳轮上、下脚:分别指对耳轮上端分叉的上支和下支。
(7)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8)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9)耳屏:耳郭外面前缘的瓣状突起。
(10)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1l)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2)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3)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l4)耳甲: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的凹窝。
其中,耳轮脚以上部分的耳甲称耳甲艇,以下部分称耳甲腔。
(l5)耳垂:耳郭最下部的无软骨的皮垂。
(16)外耳道口:耳甲腔内,被耳屏遮盖的孔。
耳郭的背面分布(1 )耳轮背面:因耳轮向前卷曲,此面多向前方,又称耳轮外侧面。
(2)耳舟后隆起:耳舟背面。
(3)对耳轮后沟:同对耳轮相对应的背面凹沟处。
(4)三角窝后隆起:三角窝的背面隆起处。
耳穴疗法的取穴原则
耳朵全息图与反射区! - -臨床經驗上,耳穴點壓的療效最佳,其次是足療,再其次是手療,最後才是體穴。
耳穴疗法的取穴原则再全面了解病史的基础上,分清疾病的主次,恰当地进行取穴,可根据相应部位,中医辨证,耳穴功能和临床经验的原则来取穴。
、
耳穴疗法的取穴准绳
再全面了解病史的基础下,分清疾病的从次,恰当地进止取穴,可根据相当部位,中医辨证,耳穴功能和临床经验的准绳来取穴。
(1)根据相当部位取穴:内净、肢体、器官等发死病变,正在耳郭相当部位有压痛点(或反当点),可做为取穴的根据。
例如胃病取胃穴,踝关节扭伤取踝关节穴等,可用钝尾探棒查觅出压痛点。
(2)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取穴:根据中医净腑教道,肝取胆,口取大肠,肾取膀胱,脾取胃互为表里,果此肝病又取胆穴,口净病取大肠穴,肠炎取肺穴。
根据肝开窍于目,口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的中医理论,果此眼病又取肝穴,中耳炎取肾穴,鼻炎取肺穴。
根据肝从筋,口从血,脾从肌肉,肺从皮毛,肾从骨的理论,果此皮肤病又取肺穴,骨科病取肾穴,肌肉病又取脾穴。
(3)根据中医理论取穴:皮量下穴有调理大脑皮层的功能,果此神经零碎的病症要取皮量下穴,交感穴有调理自从神经的功能,果此内净病痛要取交感穴,平喘穴有调理呼呼中枢及抗过敏的功能,果此哮喘要取平喘穴。
(4)根据临床经验取穴:经过大量临床理论,分结了医乱疾病的有效耳穴,如眼穴、肝穴、脾穴能医乱麦粒肿;神门穴、皮量下穴、热穴及相当部位(如踝关节扭伤,相当部位的耳穴非踝),能医乱扭伤;颈椎穴、颈穴、神门穴、中死殖器穴能医乱落枕;枕穴、额穴、枕大神经穴、神门穴、皮量下穴能医乱尾痛。
耳穴疗法取穴原则
耳穴疗法取穴原则
取穴原则一般根据下列5个方面考虑。
一、按相应部位取穴:即根据人体的患病部位,在耳郭的相应部位(耳穴)取穴的方法。
如胃病取耳穴“胃”,肩关节周围炎取“肩”穴,胆囊炎取“胰胆”穴等。
这种取穴方法,是应用耳穴治疗疾病时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许多疼痛性疾病、急性病,患病部位的相应耳穴,绝大多数可以找到敏感点,刺激这些敏感点,往往可以获得立刻缓解甚至消除病痛的效果。
二、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
三、按经络学说取穴: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
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
四、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耳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是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如交感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命名的,又如肾上腺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肾上腺的功能而命名的。
因此,必须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耳穴。
五、按临床经验取穴:按临床经验取穴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个(或某些)穴位对治疗某病有效,取而用之。
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
穴,胃痛,取“腕”穴,甲状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结节”放血,老花眼。
取“枕”穴等。
所以,每个病症取穴的多寡,应根据病情和上述5点取穴原则,进行全面考虑后选用,专家特别提醒每个人个体情况有所不同,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选择,有关治疗详细情况欢迎您在线免费咨询。
针灸学:耳针
针灸学:耳针第六节耳针耳针,是在耳郭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熨、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和以望、触耳郭诊断疾病的记载。
为耳针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实验依据。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耳穴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制定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1.耳与经络的关系2.耳与脏腑的关系心:“寄见于耳,荣华于耳”(《千金方》)肾:“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肺:“肺主声,令耳闻声”(《难经·四十难》)肝:“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脏器法时论》)脾:“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二、耳郭表面解剖分为二轮三脚四间窝,二屏三切四分一。
见表5-25和图5-14。
表5-25 耳郭表面解剖名称部位二二轮耳轮耳郭卷曲的游离部分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下脚三部分组成二屏耳屏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二根上耳根(对耳轮体)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下耳根(耳轮尾)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续表名称部位三三个切迹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轮屏切迹对耳轮与耳屏之间的凹陷处三个脚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四四个凹窝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问的凹沟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四个一一个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一个外耳道口耳甲腔前方的孔窍一个耳背沟(耳甲)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
《中医针灸学》头针耳针疗法
《中医针灸学》头针耳针疗法膏药穴位埋线针刀宫氏脑针线雕美容减肥四维一体疗法头针疗法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的一种疗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明代张介宾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
由于“头为诸阳之会”,人之手足三阳经以及督脉,均上行头部。
因此,针刺头部的有关刺激点,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调整脏腑、躯干和四肢的功能。
1.刺激区的部位及主治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以下两条规定线。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中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图10-83)。
眉枕线:是从眉上缘中点至枕外粗尖端的头侧面连线(图10-83)。
(1)运动区: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
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面运动区,亦称言语一区(图10-84)。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2)感觉区:位于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图10-85)。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部、颈顶部疼痛和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
(3)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图10-85)。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4)晕听区: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图10-85)。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细目一:头针原则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14条原则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旳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直线,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习题】额中线旳定位是,在头前部A.从上星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B.从上星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C.从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D.从神庭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E.从眉冲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对旳答案』C2.额旁1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l寸。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l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l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治疗左侧中枢性面瘫,应选择旳头穴线是A.右侧顶颞前斜线下1/5B.右侧顶颞前斜线下2/5C.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D.右侧顶颞后斜线下2/5E.右侧顶颞后斜线中2/5『对旳答案』B7.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预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l寸,与其平行旳线。
即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l.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耳针诊疗操作规范
耳针耳针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
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这些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已有不少记载。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耳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那分。
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下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部分耳轮与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
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四)耳穴的临床应用1.耳穴处方的选穴原则(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阑尾炎选阑尾穴,肩痛选肩穴,咽喉痛选咽喉穴等。
(2)按中医理论选穴: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疾病所出现的症状辨证取穴。
如耳鸣选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目病选肝穴,因“肝开窍于目”;失眠选心穴,因“心主神”,失眠多与心神不宁有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在皮毛”等。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十二指肠溃疡选十二指肠、交感,心律失常选心穴,月经不调选子宫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选耳尖,癫狂选神门,牙痛选齿穴等。
选穴须注意精练,一般以选用2—3穴为宜。
一侧有病取同侧,两侧病或脏腑病选双侧穴,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耳针的功能主治和操作规范
耳针的功能主治和操作规范1. 功能主治耳针,又称为耳针疗法或耳针压豆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耳朵上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具有以下功能和主治:•缓解疼痛:耳针能够刺激耳朵上的穴位,通过神经反射和内分泌调节等机制,使身体释放内源性的镇痛物质,从而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颈肩痛、腰背痛等。
•调节内分泌:耳针刺激穴位能够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平衡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改善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相关疾病,例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
•提升免疫力:通过刺激耳针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改善睡眠:耳针刺激特定穴位,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
•减轻焦虑和抑郁:耳针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释放身体的紧张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戒烟和减肥:耳针疗法在戒烟和减肥等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刺激穴位,减轻戒烟和减肥引起的不适症状,帮助戒断烟草和控制体重。
耳针疗法作为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相结合,提供更好的疗效。
2. 操作规范耳针的操作规范是确保疗效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不规范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穴位刺激不准确,影响疗效,甚至引起刺痛、感染等不良反应。
以下是耳针的操作规范:2.1 准备工作在进行耳针疗法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消毒:彻底清洁双手,并进行必要的消毒,使用无菌手套,保证操作过程的卫生。
•单次使用:确保所使用的耳针为单次使用的,避免交叉感染。
•具备知识:操作者应具备耳针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耳朵上的穴位位置及其功能主治。
2.2 穴位选择和刺激•穴位选择:根据病情和需要治疗的疾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刺激方法:可以使用手法刺激或使用特殊的耳针器具进行刺激。
•刺激力度:刺激力度需适中,根据患者的感觉进行调整,避免过度刺激或刺激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心律不齐用小肠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时,“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应用2-3穴左右,多用同侧,亦可取对侧或双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