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第一册泛读第4单元1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课文原文
再别康桥课文原文再别康桥课文原文《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课文原文,一起来看一下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首先,关于教学终点的选择和教学起点的辨认。
作为现代抒情诗,其教学内容自然是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这也成为本课的主问题。
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诗人的情感。
同时,体察教学的起点非常重要。
《再别康桥》不仅出现在初一年级的教材中,也出现在高一年级的教材中,二者的起点存在明显的区别。
对初一学生而言,现代诗还是陌生事物,他们只能读出整体上的感悟,在深入文本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搭建走进文本的台阶。
所以,本课教学内容不仅是感悟诗歌的情感,而且还要介绍一些阅读现代抒情诗的方法。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这一方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
所以,在学生品析诗句的过程中,我一直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
为此,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自学活动,即小组自主学习第5—6节,在讨论其情感的基础上,以朗读的方式将这种情感呈现出来。
可以说,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一把钥匙。
但同时,仅仅依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还难以在字里行间体悟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往诗歌的语言里走,所以,我分别采用了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法,对整节内容进行改写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发挥想象,将简短的诗句转换为画面,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之中。
《再别康桥》朗读指导
《再别康桥》朗读指导《再别康桥》朗读指导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惆怅,惜别重读:【】轻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补充: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 /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_表示是重音,其中有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不再一一标出。
诵读技巧点拨:康桥,即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作者曾留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作者把自己的复杂情感熔铸到景色描绘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在语言中亦具有抑扬顿挫、委婉悦耳的音乐美。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再别康桥》逐节讲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逐节讲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再别康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再别康桥全文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再别康桥原文阅读与赏析
《再别康桥》助读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再别康桥》课文及赏析
3
意境描绘
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离别情感,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动人的意境。
主题和意义
主题
离别、怀念和人生变迁是《再别康桥》的主题。
意义
诗歌通过留学生的身份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表达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离别与成长的主题, 让读者产生共鸣。
赏析和解读
自然意象
哲思抒怀
通过描绘康桥的美丽景色和静谧 氛围,与作者内心情感形成对比。
通过对往昔友情和学业的怀念, 反映了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不 舍和思考。
季节转换
表现了时光的变换和季节更迭用于中、高中文学教材中, 帮助学生理解离别和成长的主 题。
文化价值
作为经典的诗歌作品之一,被 广泛传播和研究,代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的精品。
人文关怀
通过诗中的情感抒发,唤起人 们对生活中离别和怀念的关注 和思考。
《再别康桥》课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是由郑愁予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其深情和细腻的表 达方式而广受赞赏。
课文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是郑愁予在离开剑桥大学时创作的,诗中透露着作者离别的伤感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再别康桥》内容概述
1 离别之情
描写了作者离开康桥的内 心感受和对过去时光的回 忆。
2 康桥的美景
描述了康桥的自然风光和 令人陶醉的氛围。
3 追忆往事
通过回忆过去的友情、学 业和生活点滴,表达了对 美好岁月的怀念。
作者简介
郑愁予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48年,曾在剑桥大学留学,文学作品多次荣获重要奖项。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1
结构
由四个六行三句的诗节构成,形式独特而有韵律感。
2
表现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腻而富有感染力。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朝代】现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吟成了宛如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般的抒情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下面是课文赏析,希望你能喜欢。
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吟唱过,以至名篇充栋。
徐志摩的《在别康桥》也算是此中的一篇吧,诗歌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历来为人所称颂。
我们感动于这样一首小诗,不是因为它有着多深刻的思想性,就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新意,用飘逸的笔调坦示了诗人的心灵世界,颇有一枝独秀之工。
康桥,也称剑桥,是英国的一座文化名城,犹以剑桥大学知名与世。
了解徐志摩一生的人就知道,作者青年时期满怀抱负,脱离了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社会,店铺。
先是东渡太平洋至美国就读政治经济学,想去探求所谓西方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
但在那庸俗势利的美国社会里,诗人亲身感受到的是比国内更加无聊和令人窒息的空虚。
诗人是不甘与此状的,正如他写的一样:“我当初也并不是没有我的信念与理想,有我的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则……往理性方向走,往爱心与同情心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再剖》),于是在1921年,诗人又离开美国,远涉大西洋来到了英国,这古老、宁静的康桥学府便成为作者西游的精神归宿了。
在康桥的一年里,作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沉醉于河水、林木、花鸟、小径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
这在他当时的“绝对的孤独”的生活中,多少填补了其内心的一点遗憾。
正因为如此,他对康桥正如对家乡一样的亲切。
1921年开始,他多次亲临康桥,先后作了诗歌《康桥,再会罢》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而这首《再别康桥》算是第三篇了。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倾吐了他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满怀来春重临康桥的希望。
在《康桥,再会罢》中,作者写道:“康桥,再会罢,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在这首诗的最后还写了“最难忘”的几种事物,如“春阳”“秋夕”等,诗人激越的唱到:“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好景不长,这以后,作者先是与妻子张幼仪离婚而遭到师长与大多数同仁的斥责,同时,在文学事业上,他的那一套资产阶级的文艺观点不断地受到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的抨击,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作品付之于冷漠的态度。
再别康桥内容分析1
《再别康桥》内容分析一、第1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二、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1、第2~4节中,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
这几段中两个暗喻用得很好: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令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的轻涌、清澈。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全文简析
《再别康桥》全文简析《再别康桥》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原文及拼音版本
《再别康桥》原文及拼音版本《再别康桥》原文及拼音版本《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原文及拼音版本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再别康桥》zài bié kāng qiáo再别康桥qīng qīng de wǒ zǒu le轻轻的我走了,zhèng rú wǒ qīng qīng de lái正如我轻轻的来;wǒ qīng qīng de zhāo shǒu我轻轻的招手,zuò bié xī tiān de yún cǎi作别西天的云彩nà hé pàn de jīn liǔ那河畔的金柳,shì xī yáng zhōng de xīn niáng是夕阳中的新娘;bō guāng lǐ de yàn yǐng波光里的艳影,zài wǒ de xīn tóu dàng yàng在我的心头荡漾。
ruǎn ní shàng de qīng xìng软泥上的青荇,yóu yóu de zài shuǐ dǐ zhāo yáo油油的在水底招摇;zài kāng hé de róu bō lǐ在康河的柔波里,wǒ gān xīn zuò yī tiáo shuǐ cǎo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nà yú yīn xià de yī tán那榆阴下的一潭,bù shì qīng quán shì tiān shàng hóng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róu suì zài fú zǎo jiān揉碎在浮藻间,chén diàn zhe cǎi hóng shì de mèng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篇1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实用语文课程标准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保证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特制定如下:《实用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一、《实用语文》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实用语文》(三)开课对象:适用于本院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四)开课学期:六学期(五)开课专业:(3+2)初等教育(六)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实用语文学科是一门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七)教学目的:实用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类专门人才。
(八)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96 学时(每册)学分数:10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以第一册为例):《实用语文》第一册教学内容课程篇目课时类型课时数第一单元放声诵读领会大意《荷塘月色》《读沧海》《故乡的榕树》《绿色的挽歌》《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讲授16课时第二单元读出轻重筛选概括《风景谈》《纪念刘和珍君》《读书人是幸福人》《现代人的智能》《一碗清汤荞麦面》讲授16课时第三单元积累运思《村》《故都的秋》《伯格曼法则在北极》讲授16课时《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骨灰撒放记》《自甘做牛与叫人做牛》第四单元诗歌鉴赏扩展诵读《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再别康桥》《雨巷》《我爱这土地》《赞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愿意是急流》《啊,船长,我的船长》讲授16课时第五单元先秦文言作品阅读《采薇》《氓》《庄暴见孟子》《劝学节录》《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讲授16课时第六单元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常识口述实践8课时第七单元书面交际常识实践8课时书面交际书信的写作与阅读合计96课时(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1、考试形式:笔试加平时成绩笔试80%+平时成绩20%=期末总成绩;2、考试时间:笔试90分钟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3、试卷结构:题型、试题的分值:选择题、填空题、现代文阅读赏析、文言文阅读赏析、作文写作(基础知识占65%、作文35%)。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再别康桥》是高一上册里的一篇课文,下方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欢迎大家浏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光阴《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虑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因而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徐志摩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二、诗歌内容:①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点,分别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意象的选择有甚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拔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旭日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量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旭日照耀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晃,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同。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表示。
而到早晨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课文内容
《再别康桥》课文内容《再别康桥》课文内容《再别康桥》清新隽永的诗如音乐,节奏轻柔委婉,伴着情感起伏跳跃。
徐志摩用他含羞草般的触觉去感知爱情。
这浪漫随不能成为现实,但却能如康桥般静静流淌。
全诗共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写康桥之美。
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清荇、榆荫下的一谭,构成了一幅宁静、秀美的大自然的画面。
在世人的眼中,康桥美得如同“西天的云彩”。
事实上,康桥的自然景观固然美,但并非天下第一、举世无双。
这种景色在英国、在欧洲、在中国其他地方也能找到。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独钟、深深眷恋呢?恐怕有两个原因。
第一,康桥之美是与诗人在此生活过的美好青春回忆交融在一起的,并因诗人必须离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价值。
第二,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自然景观因人文氛围而更显其美。
因此,诗人描画的自然美的背后有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撑。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桥在诗人心目中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也是诗人信念与理想的象征。
总之,康桥之美不能单从自然景物的客观方面去理解,他应该是客观景物与诗人个人经历、主观情感甚至政治文化理念的一种契合。
其次是写出了诗人的心绪之乱。
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
当然,这种纷乱的思绪在诗中的表现是通过意象的象征和暗示的语言含蓄的表达的。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心头的感觉是波动荡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静。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彩虹是诗人“理想”即“梦”的象征,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淀”,这是诗人心绪之乱的主要投射的象征性写照。
结合诗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反感与消沉的思想情绪,可以体察到他那种热情衰退、理想幻灭、愁思欲罢不能、情怀欲舒难展的心绪。
再次是写离别之怅,康桥曾寄托着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多少甜蜜的梦想,多少青春的岁月。
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问中所说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种甜蜜的洗礼,……我敢说的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界是康桥帮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再别康桥》课文详细解读
《再别康桥》课文详细解读《再别康桥》课文详细解读再别康桥徐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
“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
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
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
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软泥上的青(1)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注](1)青:绿色的水草,,xìnɡ。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
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
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那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4节,写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文原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文原文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结构精巧,意境新颖,韵律和谐,章法整饬,辞藻华美,风格妩媚,富有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的诗歌。
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的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本课前,我的教学设想是在学生已掌握意象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本诗的意象,通过品味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念后,再品析这首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感受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美。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在课前,我把讲学稿上的共同探究,合作探究部分的四个问题分为六个小问题。
然后把这六个小问题分配到六个小组去,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所分配到的学习任务。
但在让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时,我发现许多学生积极地参与性并不高,每个小组都有那么几个学生是独自看书,不发表意见的。
只有小部分的学生积极的参与。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极其努力地鼓励并要求他们积极地参与了。
字词注释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再别康桥》的朗诵法
《再别康桥》的朗诵法《再别康桥》的朗诵法诵读技巧是指诵读过程中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技术和能力,诵读的基本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诗歌属于四大文学体裁之一。
其内容集中而括,感情强烈且想象丰富;形式上,语言精练而表现力强,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美。
因此说,诗歌是非常适合于诵读的一种文体。
现代诗歌不像古典诗歌那样严格。
它的句数、字数、平仄、句子的长短等,均可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确定。
但现代诗歌同样要讲究意境、韵律、语节等。
诵读时应该深入意境,因境抒情,把握节奏,读出现代诗的“精神与形体的调和美”。
在诵读诗歌时,要注意两点:深刻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熟练掌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平仄和押韵)。
下面,我们以徐志的《再别康桥》为例,来分诵读这首诗的技巧。
《再别康桥》就像是一首萧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题目和作者可以用平淡、正常的语音和语速读出来:“再别康桥,作者徐志。
”较长的停顿之后,轻声读出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其中读到三个“我”时,都要作短暂停顿,“走了”与“正如”要连读,以表现出诗人感觉在康桥的时间太短,不忍心离去之情。
也因此,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都要稍作停顿。
诗的第一节在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二节的节奏要比第一节快一些。
其中要在“心头”作略为明显的停顿,其他的停顿按照正常情况,另外,“金柳”与“是”,“艳影”与“在”要连读,以此诵读处理来表现出诗人对金柳及其倒影的喜爱与难忘。
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
诗的第三第四第五节,诗人的感情不断地走向激动、高亢,所以,诵读的速度应逐渐加快,语调也应该持续提高,要在第五节的最后一句达到全诗的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 槱森,金庸的表兄,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26年任中央大学 (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 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
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
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
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
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
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
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
退出
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 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阅读赏析(二)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 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 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 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 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 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 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 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 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 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 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 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 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 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 退出 的最好描述。
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 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 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 斐尔小说集》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 ,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 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 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 退出 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
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
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
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
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
感体验。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
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
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
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
学习建议
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三、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