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秦镜与秦人毁镜习俗蠡测
出土秦镜与秦人毁镜习俗蠡测
出土秦镜与秦人毁镜习俗蠡测马利清【英文标题】Simple Investigation of the Unearthed Mirror of Qin Kingdom and the People's Custom of Destroying Mirror【作者简介】马利清(196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京100872【关键词】秦镜/毁镜习俗/蠡测秦镜的特点是弦纹镜占绝对多数,陕西地区出土者是典型秦文化传统的镜式,标准化程度相当高。
从战国晚期到秦代延至汉初,秦统一后流布全国各地。
秦镜出土时残损比例超过80%以上。
将秦镜的残损简单地归结于其质地薄脆已不足以解释如此高比例残损的原因,秦墓中对随葬铜镜的位置的讲究、对铜镜残片有意识的分别摆放,都显示出秦镜的残损很可能是在使用铜镜随葬时人为打碎的,故推断秦人在使用铜镜随葬时有毁器的习俗。
考古发现揭示,毁镜习俗与地域和民族有关,在陕西、甘陇秦人腹地比较流行,其他地区则仅见于屈肢葬的秦人墓葬中。
在时间上,毁镜习俗的流行也只限于秦文化崛起的过程中,随着秦亡汉兴,这种古老的习俗似乎也渐行式微。
这种习俗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民族中也能见到。
在历代铜镜的研究中,对秦镜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一环。
一方面是由于秦人铸造和使用铜镜都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尤其是楚国,直到战国末期才逐渐兴起,秦统一六国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些新的镜式,但为时极短且未及扩展,导致秦镜总体上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是出土的秦镜大多数不完整,有的甚至因残损严重而无法复原,故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以为秦镜质量低劣,在铸镜史上无足轻重。
同时限于材料的贫乏,对秦镜的研究鲜有问津。
笔者曾对陕西关中、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先后发表的一批中小型秦墓出土的铜镜加以梳理,撰文对秦镜分期和秦代铜镜的特点略加探讨[1]。
近年,西安咸阳等地发掘清理了大批秦墓并及时发表了材料,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塔尔坡秦墓》、《任家咀秦墓》、《西安北郊秦墓》、《西安南郊秦墓》、《西安尤家庄秦墓》、《陇县店子秦墓》等,其中多有出土秦镜的材料。
淮南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批战国铜镜
淮南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批战国铜镜作者:汪茂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淮南市博物馆通过征集、发掘出土、案件移交、接受捐赠等途径,入藏战国铜镜近百面,加上原有的馆藏,共收藏有战国铜镜120面。
新入藏的战国铜镜种类有素地镜、纯地纹镜、龙凤纹类镜(包括虺纹镜等)、山字纹镜、草叶纹镜、兽纹类镜等,数量大、种类多,其中不乏精品,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及铜镜铸造技艺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淮南市博物馆;铜镜;战国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2.002楚国是先秦时期雄踞南方的大国,存续约800年,其强盛时位列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战国晚期楚国自考烈王(熊完)二十二年(前241)迁都寿春,经历了楚幽王(熊悍)、哀王(熊犹)和负刍四世王,负刍五年(前223)为秦所灭。
淮南及寿县(寿春)地区作为楚都18年,战国晚期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遗存有大量战国铜镜。
近十多年以来,淮南市博物馆致力于战国铜镜的收藏、展示工作,通过征集、发掘出土、案件移交、接受捐赠等途径,馆藏战国铜镜新增近百面,加上原有的馆藏,现收藏的战国铜镜总计有120余面,其中完整或修复完整的有110面。
尽管这些铜镜的品类、质量还存在许多不足,但从一座市级博物馆看,能有这样一批种类丰富的战国铜镜,也是令人欣慰的。
110面战国铜镜中,多数为楚镜或楚式镜,也有少量具有典型特征的秦镜和中原、北方风格的战国铜镜。
110面战国铜镜中,素地及有简单纹饰的铜镜23面,其他地纹及有简单纹饰的铜镜3面,龙凤纹类铜镜(包括虺纹镜等)45面,山字纹铜镜14面,纯地纹铜镜6面,草叶纹铜镜15面,兽纹类铜镜4面。
择要介绍如下。
1 素地镜素地及有简单纹饰的铜镜23面,具体可分为全素镜、素地细弦纹镜、素地宽圈带纹镜、素地单线连弧纹镜、素地凹面宽带连弧纹镜等五个类别。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一)青铜工艺1、汉代铜镜(1)汉代铜镜在战国铜镜基础上继续发展,铜镜的作用不仅是照面梳妆,还用于辟邪驱鬼,也是占卜工具和舞具。
此时多数铜镜的特点体现为体薄、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另较多铜镜铸有铭文。
(2)汉代铜镜各时期的装饰纹样①西汉西汉前期的铜镜纹样继承战国铜镜的传统,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镜铭产生,多为〝长相思,勿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吉语。
西汉中期,主要流行简化蟠螭纹镜、边缘有连弧纹的草叶纹镜及星云镜等。
西汉后期,铭文作为主要装饰,出现有日光镜、昭明镜等。
②玉莽前后王莽前后,流行规矩四神纹镜。
此镜因背面图案有规则的“T”“L”"V”形,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故而得名,外国学者称为TLV镜,但所谓的字母形状实际是古代六博的棋格,故又称“四神博局镜〞。
③东汉东汉出现连弧云雷纹镜,最流行的是蝙蝠纹镜、夔凤镜、兽首镜以及直行铭文双曾镜等,铭文如“长宜高官、位至三公”等。
2、汉代铜灯汉代灯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也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从各地汉墓中出士的灯具来看,这时的铜灯形式多样,主要类型有盘灯、虹管灯、行灯、筒灯、吊灯等。
(1)盘灯盘灯是指有灯盘的铜灯,样式各异,有豆形灯、多枝灯、雁足灯、龟雀灯、朱雀灯、铜羊灯、羽人灯等。
(2)虹管灯A、虹管灯又称釭[gāng]灯,其特征是灯体有一根较长的虹管,把燃灯产生的黑烟吸入装水的灯体,使之溶解在水中,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环保且对健康有利。
B、长信宫灯是西汉虹管灯的代表,其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长信宫灯体现了实用、审美、工巧的完美统一。
C、虹管灯还有其他多种样式,如铜牛灯、凤鸟灯、雁鱼灯等。
(二)秦汉漆器1、秦汉漆器的种类与造型:(1)种类:秦汉漆器品种更多,几乎应有尽有。
饮食器有杯、盘、碗、鼎、盒、孟、勺、壶、钟、樽、彷等;出行用的有车伞、杖等:居室使用或陈设的有几、案、枕等;其他还有占卜的式盘,盛化妆品的奁,丧葬用的棺、椁、镇墓兽以及兵器等。
关于铜镜的古籍
关于铜镜的古籍关于铜镜的古籍铜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器物。
它不仅仅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铜镜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被用来反射人的形象,记录历史事件,甚至是作为贵族阶层的象征。
因此,关于铜镜的古籍记录也相当丰富,下面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镜史》《镜史》的作者是根据史书和诸子的记载,整理出了中国古代的有关铜镜分布、铜镜的起源、制法、设计、题诗等内容的著作。
它由196篇组成,分为八章,法币篇、铸造篇、图案篇、题诗篇、器样篇、名影篇、出土篇、遗存篇。
其中,法币篇详细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铜镜的形制、图案等特点。
铸造篇则介绍了各种铜镜的制作工艺、制镜的技法、制作材料等。
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不同铜镜上印刻的各种以诗、赞、题为主的文字和图案。
《镜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铜镜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铜镜的形制、图案和制作工艺等,还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诗词、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
《古钱法》《古钱法》是唐代学者王维创作的一部钱币学专著。
它共十卷,其中第四卷是关于铜镜的,主要记录了铜镜的制作、流通、收藏及铜镜的铸造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一书的铜镜部分中,王维详细讲述了铜镜的形式和制作方法,例如,用饰模、铸模和刻模等方法来制作铜镜的技术问题。
同时,他也介绍了铜镜在历史上的流传情况,以及铜镜制作地点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古钱法》的铜镜部分是唐代最早的把钱币学和铜镜的研究结合起来的专著。
除了对铜镜的专门研究外,它也是中外钱币学的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之一。
《松窗十二钗》《松窗十二钗》是南宋女词人陆游撰写的一本古代卫生论著。
这是一本卫生知识普及书,内容包括饮食、锻炼、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它包含了12个短篇小说,每个篇章中都有一个女性病人的故事,描写了她们患病、治疗和康复的过程。
其中第五篇《铜镜脚痙篇》主要介绍了铜镜在治疗脚痙病方面的作用。
《松窗十二钗》倡导亲近自然,注重卫生,其中品德教化非常重要,而它的“铜镜脚痙篇”该篇又强调了对于身体健康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即是根据铜镜的形状和平衡性进行运动。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铜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常见日常用品,也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物件。
它不仅是人们清洗整理美容的工具,更是承载了古人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古代铜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美容习俗、礼仪规范、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铜镜的起源、制作工艺、使用方法、美容仪式等方面展开讨论,探寻古代铜镜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
一、古代铜镜的起源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铜镜主要是用来祭祀,用于迷信的崇拜和祈祷。
商代的铜镜,多为由铸造。
周代的铜镜则多数为锻造而成。
铜镜由于制作过程繁琐,手工精细,所以在整个古代,它一直都是富贵之物。
而且,铜镜也曾长期是在宫廷中使用的物品,比如商纣王、后来的汉高祖、唐太宗等,在他们的陪葬品中,都有铜镜。
铜镜的普及则出现在西汉和东汉时期。
据《史记》中载,当时铜镜在民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后陆续进入到了战国晚期。
汉武帝时代,贵族妇女的嫔妃,公卿的家眷们,都使用铜镜。
直到唐宋时期,铜镜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铸造和锻造两种方式,而在中国古代,锻造铜镜的工艺更为广泛。
首先要选用优质的青铜作为材料,然后通过高温熔化,将青铜液体装入模具中,待凝固后再冷却成型,再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最终完成一个完美的铜镜。
古代铜镜的镜面制作很有技巧,镜面的光滑度是关键,它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美丽形象。
制作镜面的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次的打磨和抛光,以保证镜面的光滑平整。
在古代,锻造的铜镜是以多种工艺构成。
中国古代的铜镜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例如陕西舍利山铜镜,泼法的铜镜和影硔法的铜镜。
而让这些铜镜得以区别的,无非是每一种铜长都在铸造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制镜方法和不同的附加装饰技术。
三、古代铜镜的使用方法在古代,铜镜是妇女们的日常用品之一。
在当时的女子结婚的时候,新娘要从大门离开家族时,就要拿着铜镜一直抛掷到后山的山崖中,这在古代被视为一个严肃的习俗。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
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逐渐显现。
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
“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
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
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
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
“美丽中国”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47
4.古代铜镜与辟邪习俗 以镜辟邪,镜辟不祥,是2000多年 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信仰和传统民俗。 铜镜的辟邪功能,在古代典籍中有记 载。 《西京杂记》中记载秦始皇时期咸 阳宫中的一面镜子:“高祖初入咸阳 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 九寸,表里通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 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 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 之,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 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 动者则杀之。”这或许是最早出现的关 于以镜辟邪最为神奇的记载了。 铜镜又被道人、方士奉为驱邪照妖 的法宝。后汉郭宪《洞冥记》载:“望 蟾阁十二丈,上有金镜,广四尺。元 封(公元前110~105年)中有 国献此 镜,照见魑魅,不获隐形。”晋·葛洪 《抱朴子》:“道士以明镜九寸悬于 背,老魅不敢靠近。若有鸟兽邪物,照 之,其本形皆现镜中。”难怪古代修道 炼丹的道士们,总是镜不离身,把其作 为护身的法宝呢! 汉代铜镜中还有“刻镂博局去不
46
“大”、“太”、“泰”三字同 源。《广雅·释诂一》说:“太,大 也”。而“太”、“泰”互为通假。故 镜铭中的“大山”、“太山”亦即“泰 山”。 汉镜中“上大山”、“上太(泰) 山”、“上华山”的这类铭文,与古人 的山岳崇拜意识密切相关。 《逸周书·职方解》中就有:“东 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正南曰荆 州,其山镇曰衡山……河南曰豫州,其 山镇曰华山……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 沂 山 …… 河 东 曰 袞 州 , 其 山 镇 曰 岱 山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东 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河内曰 冀州,其山镇曰霍山……正北曰并州, 其山镇曰恒山……”把大自然中的山岳 封为山镇,并例行祭祀,这是古代社会 自然崇拜观的具体反映。 后来,这九大名山演变成了五岳四 镇。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 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镜铭 中的“泰山”、“华山”即其中的东岳 与西岳。唐代铜镜中不但出现了“五岳 灵”的铭文,还饰有与之对应的五岳图 形。
强国挑战答题技巧
79、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人,南宋人,被尊称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80、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宪法性文件是(美国独立宣言)
81、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
82、20xx年4月13日,与法国科学家安娜德尚、于克德戴共同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得舍贝里将的中国科学家是(陈竺)
5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开展情报信息工作,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情报信息的鉴别、筛选、综合和研判分析。
54、谈到人生追求,我们经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它们分别是(宋词、唐诗、楚辞)
55、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
30、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写的(墨经)
31、(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松江华亭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3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顾炎武)
33、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准时消退火灾隐患
17、有阅历的汽车师傅都会告诉徒弟,冬天洗车最好用(冷水)
18、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及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
19、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和《联合国宪章》签署,第一届军运会于1995年9月4日至16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
69、(泉州)位于福建东南,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联合国唯一认定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70、被称为世界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的著作是(天工开物)
71、南齐医药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将人文原则的”三品’分类法改为依药物自然来源和属性的分类法,开拓了本草学的新理论体系。
匈奴在秦汉时期的毁镜习俗
匈奴在秦汉时期的毁镜习俗摘要:本文尝试通过对秦汉时期出土铜镜残损状况的比较分析以及各自发展轨迹的探讨,寻觅匈奴毁镜习俗的源流,认为匈奴毁镜习俗与秦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鲜卑毁镜习俗则直接来自匈奴,随着南匈奴归汉与拓跋鲜卑的入住中原,毁镜习俗逐渐走向没落。
关键词匈奴毁镜习俗匈奴,西汉作hun,俄文作FYH。
先秦先秦史籍或称为夷,混夷,獯鬻,荤粥,淳维,王莽称为匈奴为恭奴。
匈奴原为中国的一个民族自殷周一来即见与汉文史料的记载。
到战国后期,匈奴始露头角,他们起初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阳山山脉一带,以后逐渐分布带外蒙古,匈奴这个民族称始见与战国晚期,从战国晚期至南北朝初期,他在我国北方存在了约7个世纪。
匈奴这个族称虽然始见与战国但这个族体却又长期形成的悠久历史。
在匈奴存在的时期,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有时为“敌国”,有时为“潘邦”,有时为中原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不管处于什么状态,他对我国的历史,特别对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都发生和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具有开创性和阶段性。
因此它的历史和发展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匈奴实行土葬,从匈奴墓葬与同时代的夏族或汉族墓葬相比匈奴的葬俗还是比较简朴的。
他们的实物和人殉葬,也表现出较汉族落后,因为这时汉族已普遍使用名器匈奴服丧之俗以“无封树丧服”看来,也比较简单他们也有哭泣甚至棃面的习惯,这种棃面举哀之俗在以后的北方民族中,如突厥,回纥等,也存在着。
下面我给大家讲述的是匈奴丧葬习俗里面的毁镜习俗,毁镜习俗大致主要流行秦汉时期的匈奴帝国,公元2世纪以后南匈奴中开始衰落之后这种习俗随着鲜卑人占据匈奴故地,开始在鲜卑墓葬中继续流行,公元4世纪以后也随着鲜卑的南迁中原而消失,可是鲜卑的毁镜习俗是从匈奴而来的,那么匈奴的毁镜习俗从何处而来?从匈奴的铜镜种类看,基本以西汉时期中原铜镜为主,匈奴似乎自己并不产镜,镜与毁镜现象显然并非出自本之,故有学者,简单的得出结论:匈奴的毁镜习俗源于汉朝但问题是汉朝是否盛行毁镜习俗?我觉得一些汉镜残损的原因可能是受到盗墓者的砸毁扰动或压塌所致,另外也不排除其中部分可能为埋葬过程中环境问题,自然锈蚀所致,真正可以认为是有意毁坏的情况也不例外,尤其到东汉时期,即便有人认为的毁镜也是近于尾声了,所以认为毁镜来源于汉朝的观点显然是值得考虑的而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铜镜尚不普及的秦人毁坏铜镜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古铜镜鉴定鉴别文化
古铜镜鉴定鉴别文化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较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
古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
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
可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
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批量铸镜虽然开始于秦朝。
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收藏得到。
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
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
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
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
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
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
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
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秦镜的特点与识别
秦镜的特点与识别秦镜出土实物较少,传世品大多无确切年代依据和相关材料背景。
如梁上椿《岩窟藏镜》所录战国秦镜。
因此有人误认为秦镜就是秦代铜镜,其实,秦镜是指秦人铜镜。
秦人历史悠久,先祖轩辕黄帝被认为是镜的发明者和最早使用者。
秦朝建立后,确定了铜镜名称,不再称“鉴”,出现了巨型“秦王照胆镜”。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学者把先秦铜镜统称为“秦式镜”,并沿用至今。
存世秦镜约百余枚,有墓葬发掘品和传世品,发掘品主要来自西安半坡、咸阳塔儿坡和黄家湾、陇县店子、凤翔高庄以及西安市区的秦人墓葬,但数量较少,有人认为秦人不重视铸镜,铸镜规模不大;另一种观点是秦国辖地范围局限于关中地区,铜原料来源受限制,加上连年战争,秦国青铜制造业规模不大,只能满足少量需要,铜镜自然就少。
秦镜特点秦镜出土位置多在尸骨头部、肘部、腰部、腿部周围,有的用丝绸包裹,放在奁或盒内,取照幽冥之义。
形状多为圆形,早期镜体较薄,以素镜居多。
按纹饰可分为11大类:素面镜、弦纹镜、蟠虺纹镜、夔龙纹镜、卷云纹镜、连弧纹镜、凤鸟纹镜、羽状地纹镜、狩猎纹镜和兽纹镜。
素面镜、弦纹镜和卷云纹镜是秦民族自身文化的产物,其他纹饰镜借鉴了楚镜风格,但秦人对纹饰加以改造,融入自身的审美元素,呈现出简单、大方、自由、不对称特点,卷云纹镜仅见于陕西秦墓,是秦人独特纹饰;有云纹地纹的秦镜基本上都是秦代铜镜,是秦人统一过程中出现的创新镜式。
其特点:一、全素镜、弦纹镜居多,占半数以上,是我国铜镜的原始形态。
全素镜形制以圆形较多,偶见方形,镜身薄脆,形体较小,直径多在7-10厘米,厚度0.1~0.2厘米,质地较粗,边缘无做作,镜面中间薄,边缘略厚,镜面大于镜背、应是铸造过程中制范、浇注、冷却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弦纹镜是秦镜中数量最多的种类,均为圆形。
按纹饰可分为4式:全素镜、一圈细凸弦纹、二或三圈细凸弦纹以及二或三道粗凹弦纹,最多有五周弦纹,其中一周少见,时代约为春秋晚期,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下;二周弦纹最多,为细凸弦纹,且只见于秦墓,楚墓没有发现,应该是典型的秦镜;三周弦纹较晚,呈宽带状,多见于战国中晚期至秦代墓葬,沿用到西汉初年,形体较大,直径多在10厘米以上,制作比较精美。
中国铜镜考试试卷
中国铜镜考试试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小题。
铜镜文化的魅力马今洪①铜镜,是映照颜容的用具,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最早的铜镜出现于公元前20世纪,后历经春秋战国的发展、汉唐的辉煌鼎盛、延续到明清直至近代。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与成熟,铜镜的纹饰精美华丽,铭文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文习俗,而且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②星纹镜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镜之一,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
齐家文化铜镜以星纹为装饰,图案拙朴,镜缘处有两个小孔,具有早期铜镜的特征。
铜镜在甘肃、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出现后,首先在与甘青地区生态环境相同的今长城沿线地区传播;此后,大约在商代晚期传入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向西传到天山东部的哈密、吐鲁番一带。
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
此时,商周以来青铜器中占主导地位、具有等级象征的礼乐器逐渐衰落了,而日常生活用具特别是铜镜,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成较为详备完整的工艺体系,标志着中国铜镜从早期的稚朴走向成熟。
④这一时期铜镜的镜体一般比较轻薄,形制大多为圆形,也有少量方形。
弦纹钮是战国铜镜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形式为桥形钮,背上均有一至四道凸起的弦纹。
⑤以长沙为中心的南方楚文化区域,所出土的铜镜被称为楚镜,楚镜大约起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秦和西汉早期的铜镜仍延续了楚镜的一些风格特点。
其中,山字纹镜是楚镜中最独特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镜类。
山字纹是指镜背的主题纹饰形状呈山字形,来源于青铜器上勾连雷纹的基本构图,但作了结构性的改变,成为一种新颖的几何形纹饰。
⑥汉代是铜镜发展的繁荣时期,其生产规模和铸造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铜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⑦汉镜的形制规整,镜型比较厚重,一般为圆形。
镜钮多数为半球钮,这种钮制成为以后镜钮的基本形式。
镜背纹饰在表现手法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采用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东汉出现重列式图案,这是“轴对称”式的新风格,改变了“中心对称”的传统样式。
中国秦汉史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
中国秦汉史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中国秦汉史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8月 11日至1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
来自英、韩、日等国和港、台地区以及大陆21省市的21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秦汉时期,西安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因而在国内外秦汉史研究学者的眼中,西安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20年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就诞生在西安这个历史与文化荟萃的古城。
这次210位秦汉史学者重新回到西安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本身就具有隆重的纪念意义。
这届年会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成立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不仅与会代表人数多,而且提交论文数量多,质量高。
会议共收到论文(含提要)175篇,内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秦汉政治与制度;②秦汉学术与文化;③秦汉简牍与考古;④秦汉农业与科技。
一、秦汉政治与制度是历来关注较多的课题之一,有27篇论文就秦汉时期的分封制、官吏的任命、迁选与休假制度,汉代官吏的职能、职别的区分和管辖权限,关于汉家“霸王道杂之”的界定,秦汉时期的丧葬与祭祀、昭穆制度、人物评价等进行了讨论。
涉及到秦汉官制问题的论文有14篇。
李开元《西汉王朝支配阶层与其主流社会的变迁》根据汉初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仕进出身统计数据,对军功受益阶层及其主流社会的变迁作整体考察。
宋杰《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反映的郡吏生活》探讨了其中的墓主职务与工作、房钱支付以及郡吏居住、休假制度等。
岳庆平、邹水杰《西汉令长研究》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西汉令长的出身与迁转、去官或免官与起家、试守与兼摄等问题。
廖伯源《汉初县吏之秩阶及其任命——张家山汉简研究之一》探讨汉代地方官吏县吏的秩阶及其任命问题。
田延峰《论汉代特进》指出汉代特进反映了汉代官僚等级制的变化趋势。
李炳泉《两汉农都尉考述》对两汉农都尉的设置时间、数量及其属官、属吏关系进行研究。
相关论文还有卜宪群《秦汉九卿源流及其性质问题》、汤其领《汉代“ 三公”制考略》、张鹤泉《东汉时代持节问题探讨》、沈刚《汉代廷尉考述》、陈文豪《论汉代能“治剧”者与剧郡、剧县》、罗仕杰《甲渠侯任期复原及其分析》、金烨《秦汉的“ 书记”》、东晋次《关于前汉代“诸公”一词浅析》等。
关于铜镜的传说故事
关于铜镜的传说故事
关于铜镜的传说故事,最有名的可能要数“秦镜高悬”的故事了。
据《西京杂记》记载,秦始皇在咸阳宫安置了一面宽四尺、高五尺九寸的铜镜,这面镜子正反两面都能照人,不仅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还能看出哪些人心术不正。
秦始皇经常用这面镜子检验近臣、访客是否有叛逆之心和不轨之意。
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秦镜高悬”,用来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不徇私情,也比喻人料事清楚、见解深刻。
此外,还有一个与铜镜相关的著名故事是“破镜重圆”。
南朝陈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将自己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了太子舍人徐德言。
那时隋朝已在北方崛起,陈朝不堪一击,徐德言知道在即将到来的动荡中,他难与妻子长相厮守,遂将一块铜镜破为两半,作为信物,期待有朝一日能够重逢。
陈朝灭亡后,乐昌公主入隋朝名将杨素之家,徐德言则颠沛流离。
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徐德言发现有位老人高价售卖半个镜子,与自己怀揣的半个镜子刚好能拼成一个完整的镜子。
他请老人带一首诗给乐昌公主,乐昌公主读后悲泣不已,杨素得知事情原委后让徐德言夫妇团聚。
这个故事中,铜镜不仅是照人的工具,更是情感的寄托和信物。
30道中国铜镜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中国铜镜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中国铜镜最早出现于(B)时期。
A. 夏B. 齐家文化C. 商2. 古代铜镜主要的用途是(A)。
A. 照容B. 祭祀C. 装饰3. 以下哪种铜镜不是唐代常见的类型(C)。
A. 海兽葡萄镜B. 花鸟镜C. 神兽镜4. 铜镜背面的装饰图案通常被称为(A)。
A. 纹饰B. 图案C. 花纹5. 战国时期的铜镜主要流行(B)。
A. 圆形B. 方形C. 异形6. 以下哪种不是铜镜的制作工艺(C)。
A. 铸造B. 打磨C. 雕刻7. 铜镜上的铭文主要有(A)作用。
A. 纪念、装饰B. 辟邪C. 显示身份8. 汉代铜镜中常见的图案有(B)。
A. 龙凤B. 四神C. 人物9. 唐代铜镜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以(A)最为著名。
A. 海兽葡萄镜B. 花鸟镜C. 神兽镜10. 铜镜在宋代以后逐渐(C)。
A. 兴盛B. 普及C. 衰落11. 铜镜的背面通常会有(A)。
A. 钮B. 边C. 孔12. 以下哪种不是铜镜的材质(C)。
A. 铜B. 锡C. 铁13. 铜镜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A)。
A. 文化特征B. 经济状况C. 科技水平14. 古代铜镜的大小通常以(B)来衡量。
A. 重量B. 直径C. 厚度15. 以下哪种不是铜镜上常见的装饰元素(C)。
A. 花卉B. 动物C. 建筑16. 铜镜的保存环境需要(A)。
A. 干燥B. 潮湿C. 高温17. 以下哪种不是铜镜的鉴定方法(C)。
A. 观察纹饰B. 测量尺寸C. 品尝味道18. 铜镜在古代被视为(A)的象征。
A. 美好B. 邪恶C. 神秘19. 以下哪种不是唐代铜镜的特点(C)。
A. 造型精美B. 工艺精湛C. 颜色单一20. 铜镜在古代社会中不仅是生活用品,也是(B)。
A. 艺术品B. 礼器C. 玩具21. 以下哪种不是铜镜的别称(C)。
A. 鉴B. 照子C. 盘子22. 古代铜镜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A)是关键环节。
秦汉铜镜特征的鉴别
秦汉铜镜特征的鉴别经过长期的战争,秦灭六国,中国历史进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国力雄厚,经济繁荣,手工业大发展,铜器铸造业中铜镜也异军突起,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新品种。
秦代为时较短,秦镜出土极为稀少。
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古代铜镜以汉镜出土为最多而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在制作形式和艺术手法上亦有很大创新。
汉镜的纹饰,内容广泛,气势雄伟,视野开阔,感情强烈。
天上人间,神仙世界,奇禽异兽,五彩纷呈。
汉四乳禽兽纹铜镜奇禽异兽是汉镜最主要的内容。
西汉初年沿袭战国镜,以蟠虺()纹、蟠螭纹为主,地纹衬托主纹,但龙蛇的形态和构图发生了一些变化,由缠绕式变成了间隔式,或用叶纹将蟠螭间隔开来,或在它们的身躯上压上一条圆圈带。
形的蟠虺纹更简化、更鲜明。
钮座外的圆形圈带或方格里,开始出现铭文,多为3?4字的吉祥语,特别是出现了“、”图形的规矩纹和以它们为界限布置纹样的新构图。
西汉中叶汉武帝时期,是汉镜与战国镜的分水岭。
虽然当时铜镜上仍不时出现蟠螭纹、蟠虺纹,但其主题纹饰是在四个大乳钉纹之间排列众多的小乳钉纹,这些小乳钉又以各种线条相连,形成了似天文星座的图形。
此外,还流行四乳四虺镜,在四乳钉间配置四条粗壮的形虺纹。
同时,早期弓形弦纹钮已发展成半球形钮,星云纹镜的钮常呈峰峦式,出现了柿蒂形钮座,镜的边缘宽而平,镜身也普遍厚重。
西汉以后,铜镜纹饰题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奇禽异兽这些人们想像中的神物,已逐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走兽、家禽、飞鸟和野牲等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
汉代以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禽兽为主题的铜镜中,规矩镜的数量较多。
这种镜子一般为圆钮,钮座外置一方格,方格有的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铭文。
镜内方格又区分为四方八等分,与古代博棋盘上所画的格图相似,有些学者称其为“博棋纹镜”。
八等分中有四方图纹为四神,另四方为羽人禽兽,被称为“四神规矩镜”。
东汉时期,还有一种构图很特别的变形四叶纹镜,钮座外像蝙幅形的叶瓣向外呈放射状,将镜背分成四区,四区中配置禽兽纹,有的是夔纹和凤纹。
匈奴墓葬出土铜镜及毁镜习俗源流考
匈奴墓葬出土铜镜及毁镜习俗源流考
马利清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6)006
【摘要】匈奴墓葬中出土铜镜基本上均为残片,且均是来自中原地区以汉镜为主的式样,但其最早的实物属于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弦纹镜.本文尝试通过对秦汉时期出土铜镜残损状况的比较分析以及各自发展轨迹的探讨,寻觅匈奴毁镜习俗的源流,认为匈奴毁镜习俗与秦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鲜卑毁镜习俗则直接来自匈奴.随着南匈奴的归汉与拓跋鲜卑的入主中原,毁镜习俗逐渐走向没落.
【总页数】7页(P76-82)
【作者】马利清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9
【相关文献】
1.围屏石榻的源流和北魏墓葬中的祆教习俗
2.隋唐墓葬出土的死者口中含币习俗溯源
3.金代铜镜纹饰之文化习俗考
4.匈奴墓葬中的铜镜研究
5.陕北地区汉代墓葬出土铜镜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密码》之铜镜系列
《中国历史密码》之铜镜系列铜镜,是我国古代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以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而成,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不但是青铜艺术中的瑰宝,也是极受当代人追捧的文化藏品。
今天我们跟随《中国历史密码》来探寻古代铜镜。
上古时期,人们还没有使用铜镜,那时候的镜子,是盛了水的大盆,叫作“监”。
此时,监都是由瓦制成的,到商周时期,才开始出现铜镜,但瓦鉴依然流行。
秦汉时期,随着铜镜铸造技术的日臻成熟,其优势逐渐凸显,“以水作鉴”渐渐被人们淘汰。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涵盖了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以铜为最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等等。
隋唐以来,铜镜的样式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带柄的、四方的,各式花纹应有尽有。
明朝末年,用玻璃作镜子开始流行,清乾隆后,玻璃大兴于民间,铜镜的使用日益衰落。
至民国初年,仅有少数边远地区的人还用铜镜照镜子,玻璃镜子取代铜镜成为主流家居用具。
海兽葡萄镜海兽葡萄镜又称瑞兽葡萄镜,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乡县,直径21. 3厘米。
该器物将葡萄、瑞兽等外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背面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是唐朝铜镜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主要流行于唐高宗、武则天及唐玄宗开元时期。
该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是中国铜镜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196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
镜背装饰四只口衔绶带的鸾鸟优雅飞舞,是唐代极为流行的纹饰题材,表达吉祥长寿的祈福之意。
该镜纹饰华美,是唐代平脱镜中最精致、最完整的艺术珍品。
金银平脱:唐代制镜技术的一种新工艺和华贵的装饰万法,它是将金银锤打成极薄的薄片并錾刻花纹,然后用漆粘合在镜背上,经过反复涂漆、抛光等多道工序,使金银片与漆面平齐,显示出金银图案。
因做成的器物美观华贵,成为皇家贵戚、达官显贵的重要装饰品和馈赠物。
两千年前的“咸阳”镜
两千年前的“咸阳”镜
有“咸阳”二字的铜镜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显示地名的铜镜是少之甚少的,特别是有“咸阳”二字更加难得,此镜为王莽居摄年间,铭文以“秦中作镜居咸阳”起头,说明在陕西制作,也有可能制作的工匠在咸阳安居。
规矩镜:直径19.1厘米
此镜铭文比较独特,有地名的铜镜在全国范围相对较少,特别是咸阳二字也为仅见,铭文为:秦中作镜居咸阳,当法天地日月光,上有仙人予凤皇,含珠持壁食玉英,崔文王侨骑鹿行,昭此镜者家富昌。
方格内铭文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是天干地支代表,镜钮周围四字为,大泉宜利。
是王莽时期推行的货币制度,也反应到了铜镜上。
产品直径:15厘米,纹饰饱满线条流畅,铜镜缘云纹一周,纹饰区域以飞禽走兽布局,配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方位,还有一仙人骑鹿,制作的活灵活现,此镜铭文充满地域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秦镜与秦人毁镜习俗蠡测马利清【专题名称】先秦、秦汉史【专题号】K21【复印期号】2010年01期【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第146~152页【英文标题】Simple Investigation of the Unearthed Mirror of Qin Kingdom and the People's Custom of Destroying Mirror【作者简介】马利清(196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秦镜的特点是弦纹镜占绝对多数,陕西地区出土者是典型秦文化传统的镜式,标准化程度相当高。
从战国晚期到秦代延至汉初,秦统一后流布全国各地。
秦镜出土时残损比例超过80%以上。
将秦镜的残损简单地归结于其质地薄脆已不足以解释如此高比例残损的原因,秦墓中对随葬铜镜的位置的讲究、对铜镜残片有意识的分别摆放,都显示出秦镜的残损很可能是在使用铜镜随葬时人为打碎的,故推断秦人在使用铜镜随葬时有毁器的习俗。
考古发现揭示,毁镜习俗与地域和民族有关,在陕西、甘陇秦人腹地比较流行,其他地区则仅见于屈肢葬的秦人墓葬中。
在时间上,毁镜习俗的流行也只限于秦文化崛起的过程中,随着秦亡汉兴,这种古老的习俗似乎也渐行式微。
这种习俗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民族中也能见到。
【关键词】秦镜/毁镜习俗/蠡测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6-0146-07在历代铜镜的研究中,对秦镜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一环。
一方面是由于秦人铸造和使用铜镜都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尤其是楚国,直到战国末期才逐渐兴起,秦统一六国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些新的镜式,但为时极短且未及扩展,导致秦镜总体上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是出土的秦镜大多数不完整,有的甚至因残损严重而无法复原,故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以为秦镜质量低劣,在铸镜史上无足轻重。
同时限于材料的贫乏,对秦镜的研究鲜有问津。
笔者曾对陕西关中、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先后发表的一批中小型秦墓出土的铜镜加以梳理,撰文对秦镜分期和秦代铜镜的特点略加探讨[1]。
近年,西安咸阳等地发掘清理了大批秦墓并及时发表了材料,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塔尔坡秦墓》、《任家咀秦墓》、《西安北郊秦墓》、《西安南郊秦墓》、《西安尤家庄秦墓》、《陇县店子秦墓》等,其中多有出土秦镜的材料。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陕西地区已出土秦镜达151面,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秦镜(大约201面)中占近80%。
陕西地处秦文化腹地,特别是咸阳和西安郊区秦墓出土铜镜数量较为集中,秦本土文化的特征表现得极为鲜明。
这些考古新发现使我们对战国晚期至秦代铜镜的铸造工艺、使用和埋葬习俗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可能。
陕西境内出土铜镜数量较为集中的有这么几处:西安市北郊尤家庄及其附近的197座中小型秦墓,共出土铜镜16面[2];咸阳塔尔坡381座秦墓出土铜镜25面[3];任家咀242座秦墓出土2面,但报告中所附墓葬打破关系表中另见M257还登记有一面铜镜残片[4];西安北郊119座秦墓共出土12面[5];西安南郊茅坡光华胶鞋厂93座秦墓出土2面,茅坡邮电学院162座秦墓出土12面,潘家庄世纪星城62座墓出土16面[6];《长安汉镜》公布西安1988-2001年发掘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1100余座墓出土铜镜336面,其中出土秦镜35面[7],主要是1996-2000年西安市电信局第二长途通信大楼工地、明珠花园小区、陕西交通学校、陕西移动通讯公司、西安万杰华祥医院、中新电力设备厂等墓地出土。
此前已公布的秦镜还有:1978年陕西凤翔南指挥村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2面铜镜[8];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出土铜镜4面[9];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出土铜镜1面[10];西安半坡战国墓出土铜镜5面[11];临潼上焦村秦墓出土1面[12];西安西北林学院古墓出土1面[13];1975年咸阳黄家沟战国墓出土6面[14];咸阳市杨陵区秦汉墓地出土1面[15];扶风县博物馆藏铜镜中有战国晚期镜2面[16];陇县店子224座秦墓出土3面[17];《陇县出土的历代铜镜》收录春秋战国镜2面[18];汉中杨家山秦墓M3出土1面[19];周世荣《中华历代铜镜鉴定》一书收录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铜镜1面[20];一九五六年秋河南陕县秦末汉初墓葬出土铜镜3面[21];上村岭秦墓和汉墓出土3面[22];陕县东周秦汉墓秦至汉初墓葬共出铜镜11面,其中1面为汉代草叶纹镜[23];三门峡火电厂秦人墓出土铜镜4面[24];河南泌阳的一座秦墓出土铜镜1面[25];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镜6面[26];云梦龙岗M10出土1面[27];江陵岳山发掘的十座秦墓中出土铜镜2面[28];荆州高台M1出土秦镜1面[29];湖北宜城楚皇城战国秦汉墓出土战国晚期秦镜1面,秦汉时期弦纹镜1面[30];湖南长沙杜家山M799出土1面,长沙左家塘皮件厂M1出土1面,长沙乾塘坡地质局工地M5出土1面,长沙烈士公园M18、溆浦马田坪M24、长沙九尾冲M12各出1面,汩罗县永青村M36出土2面。
另外一些原报告定为汉初的墓葬,高至喜先生认为很可能是秦代墓,均出有秦代风格铜镜,包括长沙桐梓坡M26出土1面宽弦纹镜、M71出土1面云纹地蟠龙纹镜和1面龙纹镜。
湖南早期西汉墓也有出土典型秦镜之例,如梅子山M1、太乙寺M12都出有素地宽弦纹镜,可认为是秦在汉初的遗留物[31](P47);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M13出土1面[32];四川成都羊子山秦墓出土1面[33]。
上述发现的秦镜种类包括素面镜、弦纹镜、蟠螭纹镜、夔龙纹镜、凤鸟纹镜、连弧纹镜、菱形纹镜、羽状地纹镜、卷云纹镜、狩猎纹镜和兽纹镜共11类。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978年凤翔南指挥村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蟠虺纹镜,直径11厘米,另一面素镜时代为春秋中期;其次为陇县店子标本M49:1双圈兽纹镜,弓形钮,镜体平直,背中部有素带一周把纹饰分为内外二区,区内有三个回首、吐舌、卷尾、卧姿的虎形怪兽,身躯布满粟粒纹,直径8.5、厚0.2cm,原报告定为战国中期。
任家咀M182:4纹饰与之相似,内外区之间和外区与边缘之间各有一周素带作为分割,内区分布三头回首、吐舌、卷尾的怪兽,不同的是外区还有五头竖耳、吐舌、长尾上卷、卧姿的怪兽,八头怪兽身上布满粟粒纹,镜体大小相若,直径8.4、厚0.1cm,报告定为战国晚期。
这两件铜镜应该时代相近,属于秦镜中时代略早的。
另外咸阳黄家沟M41所出铜镜也可能较早,但不会早到迁都咸阳之前,发掘简报定为战国中期[34]。
比较上述陕西地区几处大宗秦墓出土铜镜的情况,从数量上看,陕西陇县店子224座秦墓出土3面,出土铜镜的墓葬占墓葬总数的1%;陕西凤翔1981年公布的高庄46座秦墓中出土铜镜4面,1986年公布的西村战国秦墓42座出土铜镜1面,秦旧都雍城出土铜镜的墓葬比例不到6%;咸阳任家咀242座春秋战国秦墓出土铜镜2面,加上1件未予统计、仅在墓葬登记表中公布的残片,所占比例仅1%;塔尔坡381座秦墓出土铜镜25面,出土铜镜的墓葬所占比例为6%;西安半坡1957年公布的112座战国秦墓出土铜镜5面,所占比例为4%;尤家庄197座秦墓出土铜镜16面,所占比例为8%;西安北郊123座墓出土秦镜12面,所占比例近10%;潘家庄世纪星城62座墓出土铜镜16面,所占比例为25.8%。
这些墓葬的发掘材料即使有一些主观选择上的因素,但仍可看出铜镜分布时间和空间的规律。
从时代上观察,凤翔高庄46座秦墓仅出4面铜镜,属于战国时期的仅1面;塔尔坡381座秦墓出土铜镜25面,可肯定为战国晚期早段的仅1面,余皆为战国晚期晚段至秦代;地理位置靠西的陇县店子224座秦墓仅出铜镜3面,1面为战国中期,时代较早,数量少;1996-2000年西安出土35面秦镜均为战国晚期晚段至秦末汉初;尤家庄197座秦墓出土的16面铜镜中13件为战国晚期至秦末汉初,其中仅3面略早,属于战国晚期前段,该墓地属于战国晚期之前的第一期墓葬中不见铜镜。
西安北郊出土的12面铜镜均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的,潘家庄出土的16面铜镜均在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的,最晚可至西汉初期。
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安半坡出土5面铜镜在战国墓葬中算是数量较大的一宗,西安尤家庄、潘家庄秦墓出土铜镜比例较高,或与其时代较晚、地处秦都咸阳的长安乡密切相关。
总之,上述秦墓出土铜镜的基本特点是时代愈晚、地理位置愈近都城及其以东地区,铜镜的数量愈多。
见于上述统计的201面秦镜中,陕西地区出土的秦镜共151面,其中可以确定为战国晚期以前的仅见秦公1号大墓2面、陇县店子1面,任家咀1面可能与之相当,黄家沟1面时代也略早,其余多为战国晚期偏晚阶段至秦代,下限可晚至汉初。
从近年来秦墓出土铜镜的情况来看,至少在战国晚期秦的铸镜业已有一定的规模。
从秦镜的种类看,时代越晚种类越丰富,兼容并蓄的秦文化艺术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秦镜的共同特点是弦纹镜占绝对主体地位,在陕西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典型秦文化传统的镜式。
从战国晚期到秦代延至汉初,秦统一后流布全国各地。
已出土的弦纹镜数量最多,延续时间较长。
塔尔坡25面秦镜中弦纹镜占21面,1996-2000年西安出土35面秦镜中弦纹镜占29面;江汉地区可确定为秦代的10面镜中有6面弦纹镜;西安北郊出土的12面秦镜中10面为弦纹镜;西安南郊潘家庄世纪星城出土的16面铜镜中有弦纹镜10面,3面残破纹饰不辨,报告认为根据质地看亦似弦纹镜;西安南郊茅坡邮电学院出土的12面铜镜中1面为素面,弦纹镜11面,其中的1面为弦纹间卷云纹;尤家庄出土16面铜镜中弦纹镜占13面,占出土铜镜总数的81%,其他三类铜镜各1面,占不到20%。
秦式弦纹镜一般均为弦纹钮,主纹为细凸弦纹或宽带状同心弦纹。
已发现的此类弦纹镜的弦纹数有一周、二周、三周,个别者为五周。
其中一周者少见,二周者最多,均为细凸弦纹;三周者时代较晚,呈宽带状。
秦镜的标准化程度相当高,以尤家庄秦镜为例,均为二周细凸弦纹,镜与镜之间造型和纹饰变化不大。
弦与弦之间往往等距分布,最外弦与边缘之间的宽度往往小于钮与内弦、内弦与二弦之间的距离,布局讲求均衡美观。
尤家庄秦镜再一次以实物资料证明了秦弦纹镜的整齐划一、形制大小相若、图案等距布置的特征,无一不合秦简《工律》的要求:“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
”这显示了战国晚期到秦统一期间,大规模的战争、迁徙移民以及以法律形式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小小铜镜,为研究秦代社会法律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新的佐证。
这种镜式在秦末汉初已不占主体地位。
尤家庄和茅坡邮电学院秦墓各出土1面素面镜,亦为战国晚期秦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