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咸宁实习报告(最终)

咸宁实习报告(最终)

指导老师:团队编号:31小组成员:实习路线:通山-咸宁-江夏-武汉实习时间:2013年12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目录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1)第二章实习区出露地层 (4)第三章实习路线描述 (7)3.1 扬子海相盆地 (7)3.2 断陷盆地 (10)3.3 前陆盆地 (8)第四章实习区域构造演化 (11)4.1 加里东运动 (11)4.2 印支-燕山运动 (11)4.3 喜山运动 (11)第五章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 (12)5.1 烃源岩 (12)5.2 储集条件 (12)5.3 盖层条件 (13)5.4 圈闭条件 (13)第六章问题及建议 (14)主要参考文献 (15)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实习区位于扬子板块中扬子区块江汉盆地南部,如图1-1所示,为江汉盆地南部构造单元划分图。

实习路线穿崇阳-通山冲断背斜带和土地堂复向斜带,尚未到达巴洪冲断复背斜带。

其中崇阳-通山冲断背斜带和土地堂复向斜带以咸宁断层为界,土地堂复向斜带与北部巴洪冲断复背斜带以乌龙泉断层为界。

图1-1 江汉盆地南部构造单元划分图(引自实习指导书)图1-2为实习区平面构造图和南北向剖面图,从中可见实习路线所穿过的构造单元及各构造单元的界限。

在崇阳-通山冲断背斜带中,可见很多基本是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的发育,土地堂复向斜带则少见。

这是因为受印支-燕山运动南北向的挤压造山作用,使得本区崇阳-通山冲断背斜带和北部巴洪冲断复背斜带强烈褶皱造山,土地堂复向斜处于南北两个构造单元的对冲带中。

自晋宁运动华北板块基底形成后,本区经历四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包括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

华北板块基底形成后,本区进入扬子海相盆地沉积时期,沉积了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地层后,在志留系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发生垂向的抬升和沉降运动,导致本区缺失下中泥盆统地层。

在扬子海相沉积盆地继续沉积了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和下中三叠系地层后,本区经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发生南北向的挤压造山作用,发育大量的逆冲断层,本区开始进入前陆盆地沉积时期。

3工程地质

3工程地质

3工程地质3.1区域地质概况3.1.1地形地貌及不良地质现象简阳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南倾斜。

堤防河段位于浅丘区,地形比较平缓,海拔高程370-420m,北高南低,相对高差20-50m。

属构造剥蚀地形地貌。

侧向冲沟较发育,河谷呈宽缓对称“U”字型。

地形地貌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明显,泥岩出露处形成缓坡,砂岩出露处常形成陡坎或陡崖。

经勘察,工程区内未发现滑坡等危及工程安全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其不良物理地质象在工程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河水对岸边的冲刷掏蚀、河谷淤积堆积及对岩土的软化等作用。

3.1.2地质构造及地震堤防工程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西部,龙泉山褶皱带东侧,威远旋扭式辐射状隆起构造的北部边缘地带,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区。

本区的明显特征是第四纪以来区域地壳运动较微弱,断裂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也较P3),微弱,区内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露地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下段地层(J1为一套内陆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岩,岩层微向北西倾斜,倾角1~3°。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1/100万《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加速度区划图、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工程区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3.1.3水文地质条件堤防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埋藏条件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层中,含水不丰}富,透水性较弱。

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渗入补给,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

二是基岩风化带中的裂隙水,其含水、透水性均较差。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简阳施家镇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分析,地表水、地下水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水泥泥拌制品不具侵蚀件。

3.1.4地层岩性)l、第四系(Q4ml):在场镇或居民聚居河段两岸局部分布人工堆积杂填土,一1)杂填土(Q4种为修建房屋、道路等建设弃渣料,另一种为生活垃圾,含有机质和腐植物,有臭气。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是位于南海东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系指N12°以北的区域, 包括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台西及台西南和中建南、双峰及笔架等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和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混合叠置区[1]。

珠江口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1°00′~118°00′,N18°30′~23°00′, 东西长约800 km, 南北宽约100 ~360 km , 海域面积为17.7×104km2。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管理,中海油以E113°10′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西2部分,即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和神弧隆起,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

该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勘探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 且石油年产量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1]。

图1珠江口盆地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及裂陷带与隆起带展布(据傅宁等, 2007)1.2地层发育作为被动大陆裂谷盆地的珠江口盆地,与中国其他裂谷盆地一样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共性,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后,本地区在中生代褶皱基地上共发育了九套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古近系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万山组及第四系(图2),各地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差异,导致其地层发育的不同。

具体分述如下:1.神狐组(古新世一早始新世,65.0-49.OMa,Tg-T90)神狐组沉积于盆地裂陷初期,地层与燕山期花岗岩基底呈不整合接触,在珠一坳陷仅有局部地区钻遇到。

岩性为一套杂色含凝灰质砂岩夹紫红、棕褐色泥岩,沉积相为浅水湖泊相和火山岩相。

2.文昌组(中始新世,49.0-39.OMa,Tg-T80)文昌组沉积于盆地裂陷一幕,与下伏神狐组存在明显的岩性突变,在大部分地区直接超覆于前古近系基岩上,地层底界面为T90反射层;文昌组沉积末,由于珠琼二幕构造运动,断陷整体隆升,使文昌组上部地层遭受强烈剥蚀,顶面T80反射层具有全区不整合特征。

地质图说明书G

地质图说明书G

×××地质图说明书目录绪论……………………………概述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第四章…………………………….变质岩第五章…………………………….构造第六章…………………………….矿产资源第七章…………………………….地质灾害第八章……………………………..构造发展史第九章……………………………..结束语绪论本工作地区为低山丘陵地段,主要河流有希力特河,敖尼尔河等,河流总体由西向东流动,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沿河谷分布,形成该地区相对肥沃的土地,易于耕种。

本区的地质研究主要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方面进行,通过野外10条地质路线116个地质点的观察描述,完成了地质调查图件的编制工作。

主要工作量:完成地质编图100km2;绘制1:25000地质剖面1条(位置见地质图);完成地层柱状图1份;相关图例1套。

下面对该地区的地质内容分九章加以介绍。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在本区出露有岩浆岩,火山岩,变质岩以及奥陶系,侏罗系和第四系的地层。

主要地层单元包括:奥陶系上统裸河组,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更新系上统大黑沟组以及全新统的现代河流冲洪积物。

缺失泥盆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

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该区内主要以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1700m。

其次为奥陶系的变质砂岩以及变质程度较低的板岩,厚度约为1000m,本区奥陶系和侏罗系出露面积最大。

本地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海西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岩体的展布与NE向断裂大致平行。

除侵入岩之外在本区大范围分布侏罗系的火山岩,岩性主要有玄武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岩屑角砾岩、流纹岩、晶屑凝灰岩等。

本地区的构造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包括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断层,张性断裂等。

在本地区变质岩的出露也相对广泛,主要由奥陶系裸河组的变质细砂岩与泥质粉砂质板岩组成。

黄寨文字

黄寨文字

南宁市宾阳县黄寨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编号:南机施勘字[2010]001勘察证号:203016-ky南宁市机械施工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绪言 (1)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2)第一节测区所处构造位置 (2)第二节地形地貌 (2)第三节测区地质 (2)第四节测区构造与地震 (2)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3)第二章库区地质概况 (3)第三章工程区地质概况 (3)第一节地形地貌 (3)第二节地层岩性 (3)第三节地质构造与地震 (4)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 (4)第五节岩体风化特征 (4)第六节近坝库岸稳定性 (4)第四章大坝坝体填筑质量与评价 (5)第一节大坝浸润线位置及反滤排水情况 (5)第二节大坝填筑土特征 (5)第三节土工试验成果的统计及评价 (6)第四节大坝填筑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9)第五节大坝体工程地质评价 (9)第一节坝基岩层特征 (9)第二节坝基和坝肩的处理及评价 (9)第三节坝基和坝肩岩土层的透水性指标及评价 (9)第四节坝基和坝肩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10)第五节坝基和坝肩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10)第六节坝基和坝肩工程地质评价 (11)第六章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第一节地形地貌 (11)第二节地层岩性 (11)第三节水文地质条件 (11)第四节物理力学参数 (11)第五节工程地质评价 (12)第七章输水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12)第八章结论及建议 (12)附图:1.区域地质图1:50000 (1张)2.工程区工程地质图及钻孔位置平面图(1张)3.地质剖面图(2张)4.柱状图(5张)附表:1.土工试验成果报告(1张)2.单轴饱和抗压试验表(1张)绪言黄寨水库位于宾阳县四镇乡风荷村黄寨屯,于1957年10月动工兴建,1958年3月竣工,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为一体的小(1)型水库。

水库集雨面积为5.2km2,原设计总库容为663万m3,设计灌溉面积为6200亩,实际灌溉面积为6100亩,枢纽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等,水库工程等级为Ⅳ等,主要建筑级别为4级;水库垮坝影响下游人口为6000人,耕地9000亩。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2009-3-171 自然地理简况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段,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47′30″~122°42′18″、北纬34°22′54″~38°27′00″之间。

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

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内陆部分自北向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

全境南北最宽处约420km,东西最远距离约700km,陆地总面积约15.71万km2。

全省分划为17个地级行政区,下辖139个县级行政区。

自然地理是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反应,地质构造格局控制自然地理的发展。

现代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多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结果。

山东省位于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中,海拔高度除一小部分山地超过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0m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

境内中部山地隆起,东部、南部丘陵起伏,西南、西北低洼平坦,形成了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

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m,为省内最高点;最低处是黄河三角洲,海拔2至10米。

境内山地丘陵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34%,平原盆地区约占64.59%;河流湖泊区约占1.07%。

按照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全省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三大地貌分区。

按照地理位置,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可称为鲁中南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由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组成(二者以位于山东与河南分界处的黄河段为界),它们统称为鲁西地区;鲁东丘陵区可称为鲁东地区(或胶东地区),由鲁东北(胶西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组成,二者大致以牟平——即墨和青岛——五莲一线为界,鲁东南地区包括威海地区(牟平——即墨线以东)和日照地区(青岛——五莲线以南)两个地理区。

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知识

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知识
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研究新构 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查明引进灾害的地 质构造背景及具体构造部位;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 面的资料,对活动性断裂应尽量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 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 供依据。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金等),查明矿产赋存层 位。
2.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此种地质调查类型又称区域地质调查。传统上运用比例尺为1:20 万、1:10万。一般的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的间距分别为2km、 1km左右。
但该类型地质随着近年来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更新而在规范要 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我国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 数据库之数据已由过去1:20更改为按国际1:25万分幅进行;国土 资源部现将1:25万地质图定位为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的基础地质 图件。
第二章 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
三、野外踏勘 踏勘目的是从整体上对工作区地质情况如各岩类发育以及分布
概况、地质构造类型和样式及复杂程度等进行概略了解.并对 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同时还要了解测区自然 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社会经济、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工 作条件和状况,为编制设计以及经费预算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设计编审 通过野外踏勘、遥感解译与前人资料研究,针对测区实际情况 并根据主管单位下达任务书中的要求编写设计。设订书要求在 任务书下达后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 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 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设计书的主要内容与立项论证报告类 同,但编写时要从实际出发且要留有余地。实施过程中若有较 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批准。
第一章 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知识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峨眉台地北缘断裂的地形地貌特征峨眉台地为山西断陷带南部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之间的一个近东西向隆起。

台地东部顶面较平坦,海拔700m左右;台地西部顶面略向西倾斜,并发育有稷王山、孤山两座海拔分别为1279m和1411m 的山峰。

整个台地被黄土覆盖,据台地周边较大冲沟中揭露有上新统砂砾石层推断,台地在晚第三纪时仍处于沉降状态,第四纪开始隆起,南、北两侧均发育断层。

紫金山是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之间一个规模较小的掀斜断块山,最高峰海拔高仅1100m左右。

山体北侧发育断裂,即峨眉台地北缘断裂,山体向南缓倾,延伸运城盆地。

峨眉台地北缘断裂位于峨眉台地及紫金山北缘,整体呈近东西至北东向展布,断裂东端转向北北东,总长120km,也是临汾盆地南部河津—候马凹陷的南部边界控制断裂。

2010年1月24日,在断裂西端发生4.8级地震,历史上,断裂沿线及附近地区仅记录到3次5.0-5.9级地震,未有6级以上地震记录。

从断裂对地形地貌的控制作用及出露情况将峨眉台地北缘断裂分为四段。

1.东北段(南柳以北)该段断裂走向北东—北北东,与断裂其他部分整体呈近东西走向不同。

断裂展布于山前黄土台地前缘,断裂两侧地形反差明显。

野外调查表明,山前黄土台地顶面平整,略向盆地内倾斜,台地顶面距盆地高150-200米。

台地前缘在安峪与东晋峪之间呈稳定的45°方向展布,东晋峪以北呈30°方向展布。

以赵家坡至野沟和南常至南坡两段,台地前缘陡坎线性特征最为明显。

由于整体台地及前缘地带被黄土覆盖,冲沟内植被发育,多个观察点均未发现断层露头。

至吴寨以北,在断裂延伸方向,地形上已无明显北北东向陡坎,跨过浍河,地形已呈东北向西南缓倾的黄土台地,说明断裂未跨过浍河。

2.中东段(史店—南柳段)该段断裂整体呈向北凸出的近东西向弧形,展布于紫金山掀斜隆起北缘,是整个断裂沿线断裂两侧地形反差最强烈(可达400-500m)的段落。

紫金山主要由太古界涑水群片麻岩组成,北侧山前发育不明显的断层三角面,南侧为向南缓倾的斜坡。

渤海湾盆地辽河油田石油地质综合分析

渤海湾盆地辽河油田石油地质综合分析

摘要翻译、文献收集(XXX)引言(XXX)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XXX)第二章、成藏条件(XXX)第三章、油气成藏年代、时空配置(XXX)第四章、典型油气藏解剖(XXX)第五章、成藏主控因素(XXX)第六章、成藏模式及油气藏分布规律(XXX)第七章、结论及参考文献(XXX)水平有限,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老师!渤海湾盆地辽河油田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摘要综合运用石油地质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前人己有的研究成果,以大民屯凹陷、西部凹陷和东部凹陷的油气差异富集为主线,通过对凹陷地质结构、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和主要成藏要素的对比,明确了辽河坳陷内三大凹陷油气差异富集的主要原因。

同一凹陷内生油洼陷的分布、发育特点控制了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

油气藏受生淮洼陷的控制较为明显,油气大多围绕生汕洼陷呈环状展布。

另外,断层的类型对油气的富集层系和样式具有重要影响。

大民屯凹陷的早期断层较为发育,晚期断层较少,从而使油气集中分桁于潜山和沙三段地层:东部凹陷的早期断层较少, 继承性和晚期断层较多,导致汕气主要分布于沙三段以上层系,而潜山油气藏较少;西部凹陷各时期的断层都较为发育,从而造成了油气具有从潜山到东营组多层系富集的特点。

由于三个凹陷断层大多没有断至新近系,因而新近系油气藏富集程度转低。

关键词辽河坳陷,地质结构,成藏要素,成藏模式,主控因素翻译(刘书灿)Abstract Based on the petioleum geology means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rougli the compar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tectonic evolution, stmctiire styles, elements of pool fonning aii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a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ference richness in the depression(DamintimDepression.Depression and Eastern Depression) of Liaohe Subbasin were discussed.In a depres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ivoir emichinent were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generating sag. Most oil and ga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oil generating sag as a ling, hi addition, faults1fonning phases and activity intensity mak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oil-bearing series and reservoiFs type. In Damintun Depression, the early faults1 activity were very stiong but the late faults1 activity were very weak, so the oil and gas mainly gathered in the buried hill and Es3・In Eastern Depression, the early faults* activity were veiy weak, but the iiilierited faults1activity were veiy strong, so the hydiocaibon mainly gathered in Es3 and the upper stiata. Ill Western Depression, there are lots of faults in all of the stage, so the oil and gas stored in vaiious strata・ Because there are few faults in Neogene strata, theNeogene oil and gas is veiy less.Key words Liaohe Subbasin; geological structure; elements of pool fonning; acciunulatio model; main controlling・辽河油田开发范围主要包括辽河盆地陆上、滩海和外围盆地,三大领域共发育35个大小不等的中新生代盆地。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 研究区位置研究区位于大庆长垣上,研究范围是整个杏北地区高三组油层,地震工区面积约342.7Km2,重点研究高三组储层及成藏条件(图1-1)。

图1-1 研究区位置图1.2 区域构造演化1.2.1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松辽盆地是一个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时期的断坳盆地,发育于晚侏罗世,受断陷控制,沉积了巨厚的火山岩和陆源碎屑岩,后期抬升遭受剥蚀,形成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的区域不整合。

早白垩世后,受盆地坳陷作用控制,整体下沉,沉积范围广布全盆地。

松辽盆地演化经历了完整的兴衰过程,包括隆起、断陷、坳陷和萎缩四个演化阶段。

(1)隆起阶段(T—J2)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使中亚海槽收缩回返,三叠纪-中侏罗世地幔上拱,处于隆起剥蚀状态,盆地初始形成。

(2)断陷阶段(J3—K1d)断陷早期火石岭组沉积,受燕山运动二幕影响,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由于主断裂发育,导致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此期间各断陷相对独立,水体较浅,主要为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喷发和火山碎屑岩沉积;断陷中期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沉积时期,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水体扩大、加深,形成沉降中心,沉积了一套暗色泥岩为主的含煤陆源碎屑岩及滨浅湖-半深湖相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建造;断陷晚期-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也称为断坳转化期),受燕山运动三幕影响,基底断裂重新活动,形成了中央断陷带、中央隆起带和东部断陷带两堑一隆的构造格局,构成了松辽盆地的雏形,属快速充填补偿式沉积,为盆地进入坳陷式沉积奠定了基础。

此期间地壳以整体沉降为主,水域扩大,沉积物覆盖了侏罗世诸断陷,随着地壳下降、坳陷发育,完成了断陷向坳陷的转化。

(3)坳陷阶段(K1q—K1n)松辽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松辽盆地主要的生油和聚油期,该期盆地发育为统一巨型坳陷盆地。

泉头组沉积时期,沉积范围逐渐扩大,为披覆式沉积,以河流相红色泥岩为主;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为非补偿式沉积,湖盆发育、水体扩大、变深,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兴盛期,以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为主,形成主要生油层和区域盖层;姚家组一段和嫩江组三、四、五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衰退期,湖盆面积缩小,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层沉积特征的主干断层(川 级断裂),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
东向。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 段,甚至泰一段。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
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
断陷东部狭窄,边界断裂活动强,火山活动频繁,构造复杂,拉伸绝对量小,以二阶断阶结 构为主,随重力蠕动滑移,形成向边界断层方向迁移的边缘地堑和反向调节断层。
仪征运动、吴堡运动、三垛运动这三次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控制着整个凹陷从断 陷形成、发展、消亡及向坳陷转化的全部过程,并构成了三个次一级的断坳转化过程,将新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一、区域构造特征
榛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
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
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
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
吴堡事件导致阜四段上部地层在大部分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其残留厚度在不同地区有 较大的差别。
表1-1-2溱潼凹陷地层简表
注:心武,士葩辉録岩■亠歳匸业油就△.见油(气)亂示
阜二段(Ef2)在榛潼凹陷中,与阜一段上部均为半深湖相暗色泥岩呈连续沉积,为一完
整的暗色泥岩沉积层,以灰黑色、黑色泥岩为主, 中下部夹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状灰 岩、油页岩及灰白色粉细砂岩, 属半深湖-深湖相沉积。 西部的金湖凹陷大部分地区除了阜 二段上部的“脖子-七尖峰”外,多或少有砂岩或生物灰岩沉积,厚度为0〜350m。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1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1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2009-3-171 自然地理简况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段,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47′30″~122°42′18″、北纬34°22′54″~38°27′00″之间。

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

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内陆部分自北向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

全境南北最宽处约420km,东西最远距离约700km,陆地总面积约15.71万km2。

全省分划为17个地级行政区,下辖139个县级行政区。

自然地理是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反应,地质构造格局控制自然地理的发展。

现代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多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结果。

山东省位于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中,海拔高度除一小部分山地超过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0m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

境内中部山地隆起,东部、南部丘陵起伏,西南、西北低洼平坦,形成了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

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m,为省内最高点;最低处是黄河三角洲,海拔2至10米。

境内山地丘陵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34%,平原盆地区约占64.59%;河流湖泊区约占1.07%。

按照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全省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三大地貌分区。

按照地理位置,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可称为鲁中南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由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组成(二者以位于山东与河南分界处的黄河段为界),它们统称为鲁西地区;鲁东丘陵区可称为鲁东地区(或胶东地区),由鲁东北(胶西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组成,二者大致以牟平——即墨和青岛——五莲一线为界,鲁东南地区包括威海地区(牟平——即墨线以东)和日照地区(青岛——五莲线以南)两个地理区。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一节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东北高,西南低。

海拔高程270~800m,相对高差450m左右。

地貌单元属构造剥蚀堆积类型,具低山深丘峡谷地貌特征。

由于岩层倾角较缓,受侵蚀切割形成阶梯状岭谷地貌,山顶宽阔平坦,或成圆顶状。

台地边缘深槽峡谷发育,平面上呈现不规则锯齿状,台面宽度数十至数百米,台面地带多为泥岩分布,地形平缓,风化作用相对较强;台地边缘岩坎部位多为砂岩,抗风化能力较强,多形成陡崖。

工程区河流呈树枝状,水系发育,巴河为主要干流,上源于平昌县城江口镇处分为通江河、南江河两支,均发源于陕西省米仓山南麓。

前者为主流,发源于陕西省南郑县广家店乡境内的大红岩,海拔高程2500m。

由北向南流,经陕西省的广家店、碑坝,入川后经平溪、涪阳、通江县城诺江镇、广纳、云台至平昌县城江口镇与南洪河汇合后称巴河。

继续南流经白衣、石梯、文崇至渠县三汇镇汇入渠江。

河长368.4km,河道平均坡降1.74‰,控制流域面积19927km2。

流域形状呈扇形。

第二节地层岩性工程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四川省盆地分区通江小区,由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和侏罗系上统内陆河湖相碎屑岩组成,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以冲洪积、残坡积、崩坡积为主。

现将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中生界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紫红色、暗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黄灰、灰紫、青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

砂岩集中于顶部及下部,厚1280~2169m。

该组地层广泛分布于枢纽区。

——整合——2、中生界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红色、鲜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泥质砂岩不等厚互层,夹薄层细砂岩。

底部及中部各有一层青灰色块状钙质细砂岩,厚5~10m左右。

岩石均含钙质,常有斑点状或薄层状之硬石膏赋存于泥岩粉砂岩之中,厚度283m。

该组地层广泛分布于九节滩水电站库区。

——整合——3、中生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下段(J3p1)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砂岩。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1)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1)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1.地理位置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在亚洲地层分区中,处于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陆缘区的交接位置。

白垩纪时期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沉积了厚达万米的非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碎屑岩地层,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陆相白垩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

松辽盆地为一近北东向、北北东向的菱形盆地,周边为丘陵和山脉所环绕,西部为大兴安岭山脉,东部为张广才岭,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盆地内部则是松花江、嫩江和辽河水系冲积形成的平原沼泽。

规模: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

2.大地构造背景中国东北部及其邻区包括四个构造单元:北部是北亚大陆区,由西伯利亚地块和中西伯利亚地块组成;南部是中朝大陆区,由塔里木一中朝地块组成;中部是北亚陆间区;东部为环太平洋区。

而中国东北地区就处在西伯利亚、华北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所夹持的区域,由多个微板块主体在前中生代拼合成统一的复合板块,并在中新生代时期,在板块的东缘受到环太平洋板块拼贴和洋壳俯冲作用(Dobretsov etal., 2004;郊瑞卿,2009),北缘受到蒙古一鄂霍茨克海缝合带俯冲一碰撞作用的多重影响。

区域构造变形经历了前中生代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板块拼合造山作用及其之后的中、新生代板内构造作用改造,具有不同的构造指向和复杂的变形样式(郊瑞卿,2009)。

前人从构造演化角度,根据块体边界主缝合带构造特征和块体内部构造演化,将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为(郑瑞卿,2009) : 1)华北板块北缘;2)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3)大兴安岭微板块:甘南逆冲拆离构造及华力西期板块俯冲带和乌奴尔逆冲拆离构造带;4)额尔古纳微板块:喜桂图旗逆冲拆离构造带和额尔古纳基底隆起带;5)兴凯徽板块;6)佳木斯徽板块;7)那丹哈达增生地体(Wang and Mo, 1995;任纪舜等,1990;李锦轶等,1999;邵济安和唐克东,1995;张贻侠等,1998;张梅生等,1998;任纪舜等,1999;李锦轶等,2004b;谢鸣谦,2000; Liu etal., 1998; Wu et al, 200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一、引言地质是地球的历史和结构的科学,区域地质概况则是对特定地区地质特征的综合描述。

了解一个区域的地质概况对于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地理位置与范围本次所研究的区域位于_____,地理坐标大致在_____至_____之间,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千米。

该区域地处_____板块的_____部位,周边与_____等区域相邻。

三、地层特征该区域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从古老的地层到较新的地层均有出露。

其中,最古老的地层为_____,主要由_____组成,其形成年代大约在_____。

这套地层经历了长期的地质作用,遭受了_____等变质作用,岩石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往上依次为_____地层,它们的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和形成时代都各有特点。

例如,_____地层主要为砂岩和页岩的互层,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为_____;而_____地层则以灰岩为主,可能与当时的_____环境有关。

四、岩石类型区域内的岩石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主要有_____,其形成与_____构造活动有关。

这些岩浆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多集中在_____部位,其岩石特征表现为_____。

沉积岩广泛分布,涵盖了砂岩、页岩、灰岩、砾岩等多种类型。

砂岩通常呈_____颜色,颗粒大小_____,反映了其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_____;页岩则具有_____的特点,往往指示了_____的沉积环境。

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大理岩等,它们是在_____等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结构和矿物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

五、地质构造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的构造形式有褶皱、断层和节理等。

褶皱构造较为发育,其中规模较大的褶皱有_____,其轴向为_____,核部地层为_____,翼部地层为_____。

褶皱的形成与_____时期的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断层也广泛分布,根据断层的性质和位移方向,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解释参数模型资料解读

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解释参数模型资料解读

第一章 苏里格气田西区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及鄂托克旗境内,区域构造隶属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西邻天环坳陷(图1-1)。

区内地表为沙漠、草地覆盖,地形相对平缓,高差一般在20m 左右,海拔1200m ~1500m ,为内陆性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最高温度达30℃;冬季严寒,最低温度为-15℃,年平均气温7.2℃,昼夜温差大,冬春两季多风沙,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70mm 。

区内交通较为便利,青银高速、109国道、307国道横贯东西。

苏里格气田西区,西气东输、陕京、长呼、靖西、长宁等多条集输管线分别在气田的南侧或东侧穿过,集输条件非常便利。

第一节 区域地质简况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沉积盆地,盆地本部面积约25×104km 2。

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变质岩系,沉积盖层大体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陆表海、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湖盆及新生代周边断陷等五大阶段,形成了下古生界陆表海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图1-1 苏里格气田西区位置图系碎屑岩及中新生界内陆湖盆碎屑岩沉积的三层结构。

盆地主体除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外,地层基本齐全,沉积岩厚度约6000m。

目前在盆地内发现了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三套含油气层系。

早古生代以来,加里东运动使鄂尔多斯地块抬升为陆,遭受1.3亿年的风化淋滤剥蚀,形成了奥陶系岩溶地貌和碳酸盐岩岩溶孔隙型储层。

晚古生代区域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海陆交互及陆相碎屑岩为特点的沉积组合,石炭—二叠系下部煤岩与暗色泥岩属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气源岩之间及其上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海相滨岸砂岩及潮道砂岩等构成了上古生界的主要储集岩体。

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底部的铝土质泥岩横向分布稳定、岩性致密,为下古生界风化壳气藏的区域盖层,同时分隔上、下古生界两套含气层系。

晚二叠世早期沉积的上石盒子组河漫湖相泥岩则构成了上古生界气藏的区域盖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构造特征溱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

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

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西北部与吴堡低凸起以斜坡相连,东北方向较开阔,过梁垛与白驹凹陷、海安凹陷相连,西南部较狭窄,是凹陷的收敛部位。

面积约1200km2,新生界最大厚度约6000m。

溱潼凹陷是一个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下第三系为南断北超、南深北浅的半地堑盆地结构,其上发育上第三系、第四系坳陷。

图1-1-1 溱潼凹陷区域构造图(据华东石油局,2002,简化)溱潼凹陷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图1-1-2)。

南部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km,整体走向北东,部分被近东西向(个别为近南北向)断层错断。

南部断阶带断裂系统十分发育,除有控制凹陷边界的大断层(Ⅱ级断裂)外,尚发育有次一级控制着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的主干断层(Ⅲ级断裂),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东向。

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

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在阜宁组内断层上陡下缓,最大水平断距4000m以上。

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自西向东分布有莫庄、祝庄、草舍和红庄四个断块体。

在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已发现溪南庄油田和红庄油(气)田。

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甚至三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在此段的高断阶上地层遭剥蚀程度较高,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

西段主要为三阶结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图1-1-2 溱潼凹陷南北向剖面图深凹带沿港口-储家楼-时堰一线发育,其轴线与断层平行,在凹陷内发育北西向构造高点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草舍-戴南-史家堡构造高点带,将深凹带分为时堰、储家楼两个深凹。

深凹带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在5500m以上,历次构造运动表现不明显。

北西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地区,这种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的地区,而且叠加作用加剧了各凹陷的沉积沉降,使这些交汇地区的生油岩厚度变大,埋藏加深,母质变好,温度、压力加大,生油气强度增高,成为油气生成的最主要地区。

该带又是整个溱潼凹陷的油源所在地。

各深凹的深浅、大小与断阶的规模呈正相关,轴向与主干断层平行。

且深凹的位置多发育于断阶带两组不同方向断层的结合部。

两深凹之间发育有构造高带。

斜坡带位于叶甸、边城、史家堡一线以北,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

内斜坡带为斜坡带靠临深凹带的部分,发育一系列向深凹方向下掉的南掉正断层,下构造层地层在该带北部具逐渐减薄的趋势,而戴南组则在该带减薄甚至尖灭,已发现戴南、台南、兴圩、草殷4个油田。

坡垒带是为一普遍发育两条倾向相反的同生构造高带,具有垒状结构特征,但组成坡垒带的断层并非连续分布,该带戴南组基本缺失,下构造层地层埋藏相对较浅,是下构造层的有利成藏区,已发现茅山油田。

外斜坡带发育一系列反向正断层,除戴南组外,阜宁组也有部分缺失,已发现殷庄油田。

按断裂对不同构造单元的控制作用,规模的大小及形成时间,苏北盆地内的断层分为四个级别。

Ⅰ级断层为控制盆地边界断裂;Ⅱ级断层是控制隆起与坳陷、凸起与凹陷边界断层或凹陷内有相当规模,能控制地层沉积的断层。

该断层形成时间早(在仪征运动已有活动),活动时间长,断距大(一般600 m~1500m),延伸长,一般超过40km,断面上陡下缓,呈犁式形状;Ⅲ级断层为凹陷内部控制沉积分带的断层,其规模较大,一般延伸10~30km,断距100~500m,断层形成期为吴堡、三垛期,仅在新生界内部发生,对油气的分带聚集起明显控制作用;Ⅳ级断层为凹陷内部的小断层,延伸不过10km,断距约100m,对油气成藏起控制作用(中国石化集团新星公司华东分公司,2002)。

溱潼凹陷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既分布有有控制凹陷边界的Ⅱ级断裂,还分布大量控制构造特征和地层的沉积、剥蚀的Ⅲ级断裂(主干断层),断层走向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为主,如断阶带上的分支断层及控制坡垒带形成的南掉或北掉断层等。

凹陷内的局部断层断距在40 m~200m,它们把凹陷分割成形状各异的断块构造,这些断层一般从吴堡运动开始发育,三垛运动时期最为活跃。

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东向。

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其侧向就自然被阜四段、阜二段、泰二段界岩,这类断层可以较好地控制油气的分区、侧向运移和聚集,亦称为控油断层(中国石化集团新星公司华东分公司,2002)。

苏北盆地是在经历了前扬子板块、稳定地台和西太平洋活动边缘等阶段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以第三系为主体的陆相含油气盆地。

新生代以来,整个苏北盆地受到近水平右旋扭力的作用(张渝昌,1980),盆地内坳陷呈现雁行排列特征。

溱潼凹陷主要受拉张作用影响,其拉张方向与凹陷长轴方向基本垂直。

主要经历了仪征、吴堡、三垛三次构造运动,这三次构造运动形成了盆地早期断陷(湖盆扩张期)—晚期断陷(湖盆收缩期)—坳陷期三个沉积发展演化史。

仪征运动(89.2~68.1Ma)是发生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泰州组沉积前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奠定苏北盆地基础的重要事件,该事件后,盆地进入了早期断陷发展期(E1t-E f),泰州组沉积后,在拉张应力下作用下,边界断层F1沿推覆断面拆离,形成箕状断陷雏形(图1-1-3A)。

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水侵自东向西,湖面由小到大,水体由浅到深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沉积了一套以暗色泥岩为主的湖相生油岩系建造,该层系通常称为第一(下)构造层。

吴堡事件(68.1~47.8Ma)是吴堡运动末幕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阜宁组沉积后,使统一的凹陷沉积的盆地解体,转入以盆地内各凹陷为主体的充填式的晚期断陷期沉积,该事件主要表现为以断裂升降为主及对下伏地层的剥蚀,形成北东向为主的一系列南断北翘的凹陷,因此,上覆戴南组、三垛组称为第二(中)构造层。

吴堡运动期以断裂拉张活动为主,并伴有轻度褶皱,由于边界F1活动加剧,水平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发生剪切断裂,派生出F2断层,形成向凹陷陷落的断阶,其发生和发展方向受F1断层控制;除边界断层F1和F2的活动外,由于顺层剪切力与底部拉张力和阜宁组同沉积的重力作用,在断块内产生了与边界断层倾向相同或相反的剪应力,导致剪切破裂而发展成4组与边界断层倾向同向,2组与边界断层倾向相反的调节正断层(图1-1-3B);沉降中心也随之向边界断层方向迁移。

在拉张沉降的同时,基底隆起块体发生掀斜,北斜坡逐渐抬升,吴堡低凸起显露,箕状断陷构造格局形成。

图1-1-3 苏北溱潼凹陷应力演化模拟图(据施泽进,1994修编)三垛事件(47.8~29.4Ma),三垛运动期随着沉降、沉积和断裂变形及伴随的大规模岩浆运动,加剧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派生出边界分支断层F3,沉降中心再次向边界断裂方向迁移(图1-1-3C)。

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和剥蚀,结束以后,断陷盆地转入了稳定的坳陷期沉积,三垛事件后的上第三系盐城组及第四系东台组沉积地层称为第三(上)构造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该构造层以河流—泛滥平原相沉积为主,总体上具有东厚西薄的沉积特点。

该沉积时期构造断裂活动趋于停止,因此对油气的保存有重要的意义。

晚第三纪到第四纪,已完全进入了坳陷发展阶段,边界断裂基本不活动,盐城组和东台组沉积覆盖全区(图1-1-3D)。

据施泽进等(1994,1996),溱潼凹陷断陷活动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断陷西部受通杨隆起推覆山带、泰州凸起和吴堡低凸起三面挟持,边界断裂活动较弱,断陷狭窄,拉伸绝对量小,以二阶断阶结构为主,内部调节断层少且均为正向正断层,地层也不齐全。

断陷中部开阔,地层齐全,沉积厚度大,覆盖面广,边界断裂活动强,持续时间长,拉伸量大,断阶以三阶结构为主;沉降中心随多条正、反向调节断层组成的地堑向边界断层迁移,并控制沉积。

断陷东部狭窄,边界断裂活动强,火山活动频繁,构造复杂,拉伸绝对量小,以二阶断阶结构为主,随重力蠕动滑移,形成向边界断层方向迁移的边缘地堑和反向调节断层。

仪征运动、吴堡运动、三垛运动这三次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控制着整个凹陷从断陷形成、发展、消亡及向坳陷转化的全部过程,并构成了三个次一级的断坳转化过程,将新生代地层划分为三大构造层。

如表1-1-1所示,其中下构造层为古新统泰州组、阜宁组;中构造层为始新-渐新统戴南组、三垛组组合,由于该构造层直接覆盖在生油系第一构造层之上,其沉积范围,沉积厚度及沉积的岩性直接控制下覆生油岩系的有机质保存和有机质的持续演化,同时他们又是油气的重要储集场所。

上构造层为中-上新统盐城组及第四纪东台群组合,他们对盆地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分布规律分别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施泽进等,1994)。

表1-1-1 苏北新生代盆地断坳发展关系(据施泽进,1994)二、地层与生油层的分布特征溱潼凹陷自下而上可分为白垩系浦口组(K2p)、赤山组(K2c),下第三系泰州组(E1t)、阜宁组[包括阜一段(E1f1)、阜二段(E1f2)、阜三段(E1f3)、阜四段(E1f4)],戴南组[包括戴一段(E2d1)、戴二段(E2d2)],三垛组[包括垛一段(E2s1)、垛二段(E2s2)],上第三系盐城组[包括盐一段(Ny1)、盐二段(Ny2)]及第四系东台组(Qd)(表1-1-2),最大厚度约5800m。

凹陷内共发育6套烃源岩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戴南组一段、阜宁组四、三、二、一段和泰州组。

其中阜四段(上部)、阜二段和泰二段(下部)分布有优质烃源岩,阜一段为较好的烃源岩,戴一段和阜三段为差的烃源岩。

溱潼凹陷烃源岩主要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累计厚度1500m。

戴南组(E2d)分上、下二段,主要岩性为粉、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组成,部分地区有薄层湖相的暗色泥岩,厚约0~100m。

阜二、阜四段是水进型沉积,具分布范围广、暗色泥岩厚度大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