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论文参考题目1、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研究2、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初探3、我国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改革路径4、公共事业组织管理中的财政监管问题研究5、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出路的探讨6、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事业发展关系研究7、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作用分析8、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9、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探微10、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1、公共事业管理的伦理价值建设研究12、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模式选择13、公共事务责任的分担与利益分享—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14、试论公共事业存在的制度基础15、我国传统体制对公共事业组织发展的影响分析16、新形势下政府与公共事业组织互动关系发展的现实困境17、我国政府对民间组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8、浅析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19、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构成及特点分析20、公共事业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分析21、公共事业组织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分析2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特点分析23、公共事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探析24、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事业发展的影响25、公共组织管理研究(例如学校管理,学校各职能管理,科研管理或者教学管理等,也可以是其他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的管理).、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市场化路径研究(比如医疗保障的市场化、消防服务的市场化等)26 、试析公关在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中的运用27 、浅析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的承担28 、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探析29 、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分析30 、公共事业管理效率评估中的困境分析31 、试析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2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电子化服务初探33 、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初步思考34 、试论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障碍及对策35 36、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体制及改革 37、试论教育产品的公共性 38、关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39、从教育公正透视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 40、发展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41、论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42、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43、西方教育券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44、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45、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完善46、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目标模式47、促进科技事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48、陕西省公用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探索49、陕西省文化市场管理创新研究50、陕西会展业问题与出路51、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52、陕西体育产业发展研究53、陕西传媒产业发展研究54、西安文化企业的调查分析、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55.56、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及其优化分析57、试论和谐社区理念下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构58、浅谈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建设59、试论绿色社区的作用特点及动力机制60、西部地区社区管理模式探究61、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障碍和对策研究62、转型期我国社区服务的困境与对策63、试论社区服务的多元化主体建构64、试论市民自治与社区管理方式的变革65、进一步推进我国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对策思考66、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67、对转型期我国社区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68、试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69、城市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以××市为分析个案70、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多维模式探析71、对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72、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创建的若干问题研究73、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若干思考74、试论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75、试论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条件和机制76、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理念、问题及建议77、浅析社区在提供公共物品中的作用(包括城市的街道办和农村的村委会等自治组织)78、浅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79、试论社区文化与建设和谐社区80、现代物业管理模式创新探微81、浅析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现状82、西安市社区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研究83、西安市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84、西安社区文化发展中的思考、非营利组织与我国公共事业的改革与发展85.86、国外第三部门(NGO)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87、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88、试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状况89、试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90、中国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的制度化途径91、非政府组织(NGO)的历史和现状研究92、非政府组织(NGO)的现代作用探微93、试论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94、简析非政府组织(NGO)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作用95、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其作用分析96、农村民间组织的职能分析97、浅析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98、对政府采购自主创新职能的思考99、试论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方式变革100、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101、以人为本的管理学意义研究102、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103、中国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构建初探104、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的启示105、公共问题: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106、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107、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108、德鲁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探析109、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110、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关系之辨析111、我国构建治理型公共行政模式的障碍性因素分析112、我国政府在公共事务多中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分析113、试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114、试论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路径、试论公共伦理及其现代意义115.116、试论公共人力资源公共精神的塑造及其现实意义117、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研究118、学习型组织对公共部门管理效率的启示11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研究12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研究12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122、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123、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124、浅析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125、新公共管理视野下中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126、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127、试论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128、试论领导者人格影响权理论模式与实践探析129、试论信息化时代的领导方式变革130、试论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知识管理者的素质构成131、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决策体制研究132、试论领导者素质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133、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实践研究134、现代组织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解析135、领导信用——现代领导的生命线136、关于塑造现代学习型领导者的理论思考137、领导方式的革命——对西方领导学中授权运动的思考138、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学思想139、人文精神与领导力研究140、知识经济时代领导方式的变革141、浅谈提高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142、试论提升领导力143、情商-领导者的必备素质144、论领导者的危机决策策略、两性领导风格理论研究评述145.146、新时期领导者领导方式和方法创新探析147、领导者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调适148、论领导能力的“可持续发展”149、浅析团队角色理论及其指导性150、公共政策的人性假设分析151、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152、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53、试析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54、试论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及其实现途径155、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研究156、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57、电子政务时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158、电子政府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159、试论公务员廉政建设160、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探讨161、我国公务员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62、公务员的公共精神研究163、试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困境及其出路164、公务员奖惩制度与公务员廉政建设165、中国公务员制度中激励机制完善之我见166、试论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退出机制167、浅析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8、城市营销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分析169、试析“经营城市”理念及其实践意义170、城市管理的方式变革解析171、试论如何发挥我国城市竞争力172、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面临的问题和出路研究173、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174、城中村改造中的困境与出路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75.176、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177、农民工维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178、浅淡公共关系传播的意义179、试论公共关系与名牌战略、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组织危机管理的作用分析180.。

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形成和广泛流行于17-18世纪,那正是市场经济勃兴和市民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兴政治势力崛起的时代,其政治思想的主题是在重商主义和专制主义国家的重压下解放社会和个人,为此需要限制和控制国家权力,争取和坚守社会的独立及其对国家的监控,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

但是,按17-18世纪政治哲学的表述方式,"公民社会"(civilsociety)概念与国家(state)概念基本上是重合的,所以有时它还被称为"政治社会"(politicalsociety)。

它的内涵可以从它与另两个概念的对照中来得到界定:一方面,在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场合,它指具有公共政治权力和法律的社会,也就是形成了国家的社会。

"自然状态"是无政府的社会,"公民社会"或"政治社会"是有政府的社会。

另一方面,在将"公民社会"与建基于其上的政府相对照时,"公民社会"是社会共同体本身,而政府是掌握其政治权力的机构。

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呈现如下一些新的趋向或特点:(一)公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同时也由于它的广泛应用而强化了其多义性和模糊性特征有的学者将当代公民社会定义归结为"二分法"(two-part-model)和"三分法"(three-part-model)两种。

所谓"二分法"即国家与社会二分法,公民社会在此指独立于国家的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

所谓"经济领域--公民社会三分法,公民社会在此指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三分法"即国家--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及其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继承了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的思想传统,将非国家性质的私人经济关系包括在公民社会之中,后者则将其作为独立的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剥离出去,更突出志愿性社团组织在公民社会的中心地位。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一直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城市社区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公民参与社区治理。

在过去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和管理部门往往是权力的核心,而公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随着社会对民主、参与和透明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公民参与成为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可以加强社会信任和社区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实现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加强公民参与,促进城市社区治理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改革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公民参与的形式、影响因素及现有研究进展,以期为城市社区治理的改善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字数:214】1.2 研究意义城市社区治理是指城市居民在社区内的自我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过程。

公民参与是城市社区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有助于促进社区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

研究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当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时,他们会更加关心社区的发展和利益,从而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关系。

公民参与能够提高城市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让居民参与到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从而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公众利益的政策。

公民参与有助于增强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和透明度。

通过公开的参与机制和程序,居民可以更加直接地参与到社区决策过程中,提升社区治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研究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意义,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社区民主化的实践路径,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公民参与的形式以及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进一步总结和评估现有研究的进展情况。

关于改良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关于改良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四、 政府加强对公民社会 的扶持
在 我 I , 公 民社会 发 展最 人 的 境 莫过 于 资金 的 短缺 , 所
以公 社 会对 政 府支 持 和 扶持 的最 人 需求 就 是 财 政利 税 收 l :
用, 改变 党 干 ¨ 政 : 对 公 社 会 的 旧 念 。党利 政 府 以及 政府 管 的政 策扶 持 , “ 要 建设 一个 与政 府 合作 型 的 公 社 会 , 政府 先 门从 思 想 念 _ l : 还没彳 丁 足够 的 准符 柬接 纳 公 民社会 , 这 跟 要 对 公 社 会秋 极进 行 扶持 , 除 了政 治 J : 的 信任 外 , 最 要 的 巾l I 、 I 传 统 文化 和 什 会 土 义 情 是 分 不 开 的 。 巾 历 史 的 政 扒 持 便 是财 政资 助 。 ”皿 然 非孺 利 的 『 u J 组 织 可 以通 过志 愿 肖 。 : K划对 人 实行 的是 专制 统 治 , 不 代 我 反 映群 众 利益 , 所 的募 手 ¨ 和 社会 筹款 来 获得财 政 收入 , 但 是 存我 … K驯 从 于 f j 款 以不 需要 群众 L 『 u J 组 织 对政 治 的参 与 , l I . 历 史. 卜 不 少群 众
关于改 良我 国公 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口 王筠涵 谢 波
在÷ 令 际 人环 境 巾 , 绝 人 多数 的 …家 都选 择 了法 治 , 而 摘 要 在 当今 的 民主 时代 , 公 民社会对 于政 治建 设 , 公 民 利益表 达 、 公共 政策 和公 共服 务有 着 巨大的作 用 , 然而, 我 国的公 民社会 发 展并 不 乐观 , 主要 是 当前 我 国 公 民社会 发展 的制度 环境 存在 各种 弊端 , 改 良和 完善 我 国公 民社会 发 展 的制度 环境 是我 国公 民社 会制度 环 境发 展 的主要 任 务 。 关键 词 公 民社 会 制度 环境 政 府 中 图分 类号 : C 9 1 2 . 2 文献 标识码 : A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贾耀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近年来,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

尽管如此,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公民社会概念入手,探析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意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公民社会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若干问题研究公民社会(CivilSociety)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的产物。

目前,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学术界对中国公民社会一些重要范畴和概念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所以,在讨论中国公民社会的相关问题之前,有必要首先明晰公民社会的内涵与外延。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公民社会,又被称为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它们是英文Civil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

“这三个不同的中文称谓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

“市民社会”最为流行,是对civilsociety的经典译名,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译本。

但这一术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许多人将它与资产阶级社会等同,把这里的“市民”误解为“城市居民”。

“民间社会”的称谓较中性,多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近代的民间组织时加以使用。

而“公民社会”则是改革开放后学者对civilsociety的新译名,这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civil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即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笔者采用俞可平先生的定义,即“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

”二、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意义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公民民主权利的坚强后盾。

当前我国限制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当前我国限制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公 社会 义称/ 第 三部 门, 它 是 家或政府 之外 的所有 公 民 社会 或 [ 问灭系 的总 和 , 其组 成要 素 是箨利 非 州家或 非政 府所 属 的公 民组 织 , 包 括非 政府 组 织( NG O ) 、 公 的志 愿 r 社团、 协 会、 朴 区组织 、 利 益 团体和 公 民 白发组 织起 来 的运 动 等 , 具 有 非

、 非 营利 性 、 十 门 对独 立  ̄ l - k l l [ J 愿 的特 点 。 ’
我…民『 u J 组织 中陇 火 的组 织基 础包 括 各利 学会 、 协会、 研 究会 、 以 业 体 以及 与 同常 生活 彳 『 更 密切 联系 的人大 小 小的 结
社博 . 构 建 了在 团 家、 I 1 场、 家 庭 关系 巾 的l } 十 会 领域 , 特 别是 困 家权 力 和 市场 利益 之 外的 社会 E J 组 织 系统 , 包 括社 会运 动 、 各 种 形式 的 社会参 与及 其 关 价值 和文 化模 式 的发育 , 形成 了我 围的公 社 会 。0 我 略制 度 环境 总 的 来说 是 支 持 i 鼓励 公 【 社会 发展 人 的。宪 法保 障 了 公 民的结 社权 , 还 有干 n 关规 范公 社 会 组 织 的法 法 规利 政 策 。 但是, 现 阶段 还是 存在 严格 控 制
当前我国限制公 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口 王筠涵



或、 胎死 腹 巾或 者转 为 = 介 = 业组 织 。
摘 要 当前 我 国公 民社 会的发展 情 况不是很好 ,本 文对 限制公 民社会 发展 的制度 环境进 行 了分 析研 究。
关键词 公 民社会 第 三部 门 制度 环境 中图分 类号 : D 9 2 1 文献标 识码 : A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与问题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损害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对策一、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上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公众的生活质量,恶化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因此,社会公德的现状不容乐观。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不互帮互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度被称为礼仪之邦。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周公提出了以礼治国,从而实现大治。

后又有孔子将礼仪之道发扬光大,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义、礼让。

可见,中华民族具有文明礼貌的优良传统。

但是,现代的公民在文明礼貌方面却屡屡出丑,损害了我国国民的形象。

200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人民时评——“这样的提醒让人汗颜”,文章中谈到:“8月21日,外交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明确了驻外领事官员的职责,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

《指南》提醒我国公民出国时的注意事项,如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合参与他人的争吵等。

文明礼仪本来是个人修养问题,现在却要由外交部门发文提醒,实在令人汗颜。

近年来,诸如大声喧哗、不讲卫生、不守秩序、贪小便宜等陋习,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形象的问题。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城市化进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作为农村转移就业的主要群体,农民工在城市中承担着大量基础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劳动工作,为城市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面临诸多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方面的困境。

由于农民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城市户口、稳定工作和社会保障,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面临着来自疾病、意外伤害和失业等风险的巨大压力。

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讨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分析、现行政策影响、改进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建议。

1.2 研究意义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其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乎农民工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利于深入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但由于户籍限制和其他因素,农民工在城市中依然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低薪、缺乏社会保障、受歧视等。

通过深入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可以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

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的贡献应得到应有的回报和保障。

通过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可以发现和解决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再分配,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国民正确爱国意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其核心在于我们的爱国意识!爱国意识是我们每位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素养,是不断发展壮大中华名族的前提和基础。

而现在我国普遍存在着爱国主义意识与行为的淡化和淡漠。

我国是多民族,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历史悠久的大国。

自秦汉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后,中华民族就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发展形式。

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经历朝代更换,荣辱盛衰,外敌入侵,团结抵外,国共争权等。

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中华大地历经磨难,饱尝艰辛,千锤百炼;而中华民族一直不衰不屈并愈加坚韧!靠的就是爱国意识的激励。

从古到今,历史长河中积淀下多少爱国诗句与爱国心声。

民族英雄林则徐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诗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倾诉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心声,就是这种真真切切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忘我的奋斗,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积淀。

新世纪,我们申奥成功,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处处体现了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在新中国历史上我们更加值得铭记的一年——2009年。

这一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旧貌换新颜,记载下了我们这60年来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谱写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在这一年里,举国沉浸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巨大喜悦和振奋之中;同时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国民的爱国意识空前的高涨,我们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应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近一两年中,中日友好关系直线下滑,最最根本原因在于钓鱼岛事件。

维护我国领土完整,我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抵制日货的示威游行事件。

这里我们要提到的就是国民正确的爱国意识与行为。

2010年10月16日,中日谈判的崩盘导致了古都西安大规模的抗日游行,该事件拉动数万人数,规模庞大而且进行了一系类的错误行为,打我们的同胞,砸同胞的店,毁同胞的的车,还美其名曰是为了爱国,是为了抵制日货,是为了展示自己国家的团结!可是呢?我们这样做收到了什么效果?只是让跌入冰点的中日关系再度降温,只是让那些居心叵测的外媒抓住把柄。

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区别

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区别

17世纪英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重建,不仅确立了立宪君主制,重新调整了民族国家体制,而且初步形成了现代公民社会的轮廓。

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得到了调整。

经过工业革命和随后的政治及社会改革运动,英国现代公民社会最终确立。

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则是西方十七世纪以来发展出来的概念,它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

之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诞生了现代公民社会,这种公民社会是对现代西欧公民社会的一种超越,是一种新型的公民社会。

二、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区别(一)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涵义演变1.市民社会的涵义在西方学术史上,市民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几种典型的用法。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civil society指的是一种“城邦”。

西塞罗于公元1世纪将其转译成拉丁文societascivils,不仅意指“单一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

“第一个真正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社会相对概念进而与国家做出学理区分的是黑格尔。

他沿用了市民社会一词并赋予了它新的涵义。

”马克思没有对市民社会做伦理上的评价,而只是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做客观的分析。

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上,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是高于国家的,把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颠倒了过来。

出于对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经济因素的纠正,葛兰西主要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界定市民社会。

他认为市民社会是制定和传播意识形态,特别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各种私人的民间机构,包括教会、学校、新闻舆论机关、文化艺术团体、工会、政党等。

1)相对独立和自治于国家和政府政治行政领域的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以及非政府的参政议政领域;(2)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和非政府的参政议政领域中活动的具有相对独立自治地位,并按照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规则调节内部的相互关系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组织系统。

”可见,中国公民社会既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领域,也可指在这一特定社会领域中活动的主体。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分化现象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分化现象
( 6) 过去五年来, 中国的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 以 至于一些研究提出, 中国的社会分化比一些最贫穷的 非洲国家还要严重。虽然中国有着世界最高的经济增 长率, 但同时中国也几乎变成了一个最不公平的社会。 经济发展的利益主要由城市居民、企业家、政府官员们 享受。按照官方划分贫困的年收入标准人民币 600 元, 去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又有增加, 增长了 80 万, 总数达 到 8500 万。这是中国改革 25 年来的第一次, 而且发生 在中国经济以每年 9%递增的大背景之下。[7]
根本不是什么机遇。同时, 不平等的积累也使 “ 起点公 平” ( 只在逻辑的原点上存在) 变得没有真实性或现实 性“。 起点公平”这个概念来自于公平赛跑的隐喻, 有如 在田径场上人们正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但是在市 场中却很难找到这个起跑线。特别是当财富作为家产 为子女所继承时, 出身富有的人和家境贫寒的人, 在一 开始进入市场时就完全不平等, 而且这个不平等还不 仅限于财富多寡, 同时还包括意义广泛的社会资本, 如社交圈层、人际关系等, 正如美国社会 学 家 奥 肯 所 说“: 成功靠的是你认识谁, 而不是你懂得什么 , 这 种 成功是机会不均等的明显事例。而且, 当真正的问题 是靠你爸爸认识谁, 就显得特别不公平。”[9]
所谓财富不平等的累积性是指市场主体的个体差 异必然导致财富分配上的差异, 使财富更多地积聚到 少数私有者手中, 因而财富的积累同时也就是不平等 的积累; 又由于市场机遇与个体财富的多寡密切相关, 一定的机遇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资本才是有效的机遇, 拥有更多资本的人也就拥有更多的机遇。因此, 不平等 的积累必然使 “ 机遇平等”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话, 因为 更多的机遇对于资本匮乏甚至没有资本的人来说, 就
关键词: 社会发展; 贫富分化; 腐败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150(2 2007)01- 0005- 08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开展中存在的咨询题与对策摘要:非营利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组织,在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体系中,代表来自市场和政府之外的力量。

在公共治理中,非营利组织发扬着独特的功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缘故,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咨询题和困境,因此,分析咨询题产生的缘故并寻求解决方案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当前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

我国非营利组织要走出困境,需要非营利组织自身、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害词:非营利组织;咨询题;对策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忙,随着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和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定发生变更;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开展,以社会治理和公共效劳为要紧内容的公共治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定发生变化。

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它成为公共治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别意义。

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无视非营利部门的开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

然而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时期,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华的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微小。

一、非营利组织的全然概述〔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征1.非营利组织的全然概念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回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众多瞧点,其进手点和侧重点各有差异,要紧包括:(1)按它的提出者T.列维特〔Levitt,1973〕等人的定义,非营利组织是指“非公非私的、既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私营企业的第三类组织。

〞[1]即用剩余法,把非营利组织瞧成除了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以外的一切社会组织的总和。

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摘要】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现状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针对现行政策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就业市场稳定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研究认为,加强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推动创业创新、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

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究,完善政策,促进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就业、社会保障、我国、问题研究、政策建议、研究成果、未来展望、政策制定、就业现状、保障制度、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社会保障问题、实施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人们的就业观念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当前,我国面临着就业压力逐渐增加、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着普惠性不足、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方面的不足。

研究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就业市场的状况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还有助于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促进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就业现状、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以及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入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推动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对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研究背景,可以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本文研究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以厦门PX事件为例。

在当代社会,公民参与已经成为一股全球性的政治“春风”,尤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现代政府公共决策和从事公共管理活动方式的一股强劲力量。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确保公共政策对民意的有效回应性和科学性,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

但是,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更是面临着诸多纷繁复杂的困难和阻碍。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作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是政府调整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工具,公共政策所反映、调节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

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制定是针对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并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包括目标确定、方案设计、方案的评估、可行性论证、方案选择五个方面。

公民要求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以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三)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出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

在厦门PX事件中,公民参与的缺乏导致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不透明和不科学。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公民参与来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同时,政府也需要更多地倾听公民的意见,建立公开透明的政策制定机制,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平衡和分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公共政策制定的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对政策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的趋势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深入具有积极意义。

公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从而促进政策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在当今社会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公民,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自然科学知识使我们能够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而社会科学知识则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背景和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自然科学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等。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背景和重要性。

社会科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了解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同时,社会科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思维和判断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强调它们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的价值。

通过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理解和应对现实问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公众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视,并鼓励个人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具备科学素质的中国公民,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内容结构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概述。

这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相关背景信息。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部分将包括背景介绍和重要性及应用两个小节。

在背景介绍部分,将探讨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要性及应用部分将详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对于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公民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体系,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所不同。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它对于全社会的稳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公平性。

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够分享社会福利并且获得公共资源,这样可以防止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避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对公民的一种维护和保障,这样可以让公民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和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加公民对国家的信任与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可以提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

通过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现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等方面。

在社会保险方面,我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基本形成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社会救助方面,我国设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等多种救助制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社会福利服务方面,我国的免费医疗和义务教育等社会福利服务制度也相对完备。

但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首先,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还不太广泛,许多人仍然处于缺保障的状态。

其次,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还不够完备,一些特殊群体仍然不能得到有效救助。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国在未来加大力度来解决。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未来思考未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首先需要进行补短板。

dse考试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及格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dse考试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及格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dse考试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及格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于DSE考试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目的简要介绍。

可以谈及该科目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以及该科目所涵盖的主要知识领域和能力要求。

在香港的中学教育体系中,DSE考试是学生取得资格进入香港大学和其他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则是DSE考试的一门核心科目,它旨在培养学生对个人责任、民主法治、全球视野等方面的认知和能力。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目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参与到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议题中。

该科目涵盖的知识领域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与法治、社会组织与变迁、经济运作等等。

学生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培养出积极进取、思辨力强、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具备全球视野的公民素养。

在DSE考试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目的考核中,除了传统的知识和理解的考查外,还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概念,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因此,通过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目的学习和考试,学生将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社会学科知识,并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未来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DSE考试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目在香港的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提供了普及的社会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公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门科目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及格标准也应当兼顾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是引言。

在引言中,我们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

在正文中,我们将提出一些关于DSE考试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及格标准的要点。

第一个要点将涵盖一些关于该科目考察内容的介绍,包括公民的基本知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民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作者:苏琳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民社会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并扮演重要角色。

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又经历了国家与社会同结构、国家与社会统一和国家与社会分离三个阶段。

分析了这三个阶段的各自特点,又探讨了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最后探究出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公民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最终通过公民社会与政府良性合作达到善治。

关键词: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组织;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D648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64-03一、公民社会的概念(一)古典意义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学中的传统概念,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而“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集团。

”[1]109在古希腊社会,人们如果想成为城邦真正的公民,就必须从家庭这个私人领域跨入到城邦这个公共领域。

在古希腊,城邦是国家和社会的结合,国家和社会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相互融合。

“公民社会在西方思想史上,既是作为西方历史经验的一类社会实体,又是西方思想文化传统及其话语谱系中的一种解释模式。

”[2](二)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统一的情况不复存在,国家与公民社会开始分离,二者各自独立。

“16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市民等级在王权保护下获得了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自由,私人领域的相对独立开始了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进程。

然而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不受限制的王权对工商业活动和私人领域的侵犯又必然妨碍公民社会的顺利发展。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代议制民主原则,为私人领域的独立存在和工商业活动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上和制度上的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过程。

”[3]各国学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公民社会应从政治学层面上去理解,他们更加强调“公民性”,还有另一些人侧重于从社会学层面上理解公民社会,他们强调的是“中间性”。

“从公民社会这一术语的大多数用法来看,其主要思想是,公民社会是出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大众组织,它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家的自主性,它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

”[4]此时的公民社会被看作了一个自治的社会,现代公民社会理论坚持的是国家与公民社会二分法,对公民社会的定义已经不同于以往,它是指“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

”[5]17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分法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公民社会研究取得的巨大成果。

二、我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历史与现状(一)传统社会——国家与社会同结构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中央集权国家,从秦以来就建立了以政治国家为根本的一元社会结构,一直以来,封建君主都是国家和社会的统治者。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公民社会一直在政治国家的主导之下,与政治国家融为一体。

直到近代,公民社会才有了其相对的独立性。

虽然在一些行业中,很早就有了行会组织,但是这些行会组织更具有帮会组织的特色,不同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组织。

“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观,都拘囚锢蔽在官僚政治所设定的樊笼里。

”[6]39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接近瓦解,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但却遭到了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打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或多或少不受政府控制的公共机构(如社仓、普济堂、育婴堂、敬节堂)和多功能的地方自育组织(如善堂等)地构建浪潮,首先兴起于晚明,并在整个19世纪晚期的中国各城市中更为密集地构建起来。

”[7]394“社团组织的力量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它们的较为狭隘的利益也得到了实现。

”[7]398此时的法律并没有允许社团的结合,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舆论的推动,还是出现了许多社团。

社团组织在清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清末社团的数量,迄无完整的统计。

据估算,辛亥革命前,仅商会、教育会、农学会就有2 000多个。

”[8]274(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与社会统一我国公民社会从1949年开始起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上台执政,此时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治上照搬苏联模式,高度中央集权。

此前的一些民间组织,除了在革命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团体以民主党派的形式保留下来外,共产党自己也创办并发展了一些政治团体。

“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长到近100个;地方性社团发展到6 000多个,这些社团成为当时我国公民社会的主体。

”[9]但是1966年以后,“文革”浪潮阻碍了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正常运行,直到1976年,这十年间,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处于断层期,公民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呈现出瘫痪的趋势。

这一时期,原有的许多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被取缔,政府也不再允许新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建立,社会力量被弱化,政治国家侵吞了公民社会,这种情况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改善。

(三)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分离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公民社会在我国已经开始出现萌动的征兆。

”[10]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大的变迁,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社会借此机会飞速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一些民间组织的出现。

此时的国家开始还权于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在经济领域内,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自主权,给予社会独立于政府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

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11]可以说,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自由,给公民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国家政策的转变为公民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的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实现对国家决策进行正面意义上的影响,亦即积极参与。

这是中国公民社会从私域向公域的扩张,亦即中国公民社会除获致的相对于国家的独立身份以外又挣得的参与身份,进而显示公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

”[12]这样一来,公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会促使公民社会迅速成长起来。

三、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一)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已经成功由国家与社会统一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分离,公民社会有了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公民社会组织兴起。

“民政部的近期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为35.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9.4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2万个;基金会1 193个。

然而,学者们认为实际数量远不只如此。

清华大学民间组织研究所的估计在200万至270万之间,中央编译局俞可平研究员则估计为300万个左右,估计最多的高达800多万个。

”[13](二)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当前我国公民社会发展速度很快,长远来看,公民社会的前景良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公民社会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社会组织数量不足虽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组织雨后春笋般出现,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是,“2006年9月的统计表明,中国每万人不到2.5个社会组织,而美国为52个,法国为110个,阿根廷为25个。

”[14]可见,尽管增长速度快,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也很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上,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明显不足。

2.社会组织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的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大,是不可否认的现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在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

在所有公民社会组织中,全国性的公民社会组织仅占0.5%,这些全国性的社会组织绝大部分分布在区县级以上的城市里。

而且在江浙沪等发达城市和地区,社会组织的分布比较广,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总数不到全国的1%,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组织的地区分布极其不平衡。

3.社会组织的不成熟“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一般具有四种特点:非官方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自愿性。

”[15]可是在我国,社会组织的非官方性体现得并不明显,许多社会组织都具有双重身份,许多社会组织内部的官员仍是由政府任命,甚至直接由政府公务人员领导社会组织。

一般而言,社会组织需要自筹经费组织活动,可是我国社会组织的经费来源却大多是政府拨款。

这样一来,社会组织的非官方性、相对独立性等都遭到破坏,在政府的干预下,社会组织难以成熟。

四、促进我国公民社会成长的途径(一)坚持制度创新法律制度的保障对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16]制度环境给公民社会成长的每一步都带来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之前的任何时代都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因此,我国历史上公民社会发展能够为当前公民社会发展提供的经验微乎其微,又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不同,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创新,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我们应该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公民社会的发育提供政治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公民社会目前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法治问题,应该加强立法,并鼓励公民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

进行相关的制度和规章设计,使公民社会的发展能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协调。

(二)巩固公民社会的发展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关重要,中国要发展公民社会,就必须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企业和个人公平、平等的理念,这样有助于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养出真正的公民,公民都关注并参与社会事务,有助于形成民主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