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总结
学习黄元御用药的一点心得
学习黄元御用药的一点心得如果你在学习黄元御用药的时候,没什么思路,不妨看看这个。
朋友们,当你在学习《四圣心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黄元御到底用过多少味药?实际上,在《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中,黄元御提到的药约共有450多味。
但是,在《四圣心源》中,黄元御只用了约81味中药,就把《四圣心源》的理论给讲明白了。
换个角度说,有300多味药,黄元御根本没有详解其用法。
不仅如此,诸如生麦芽、金钱草之类,这些发现的比较晚的中药,黄元御更是不可能讲解其用法。
那么,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没有讲到的中药,我们该如何实践、使用哪?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黄元御是如何组方、用药的。
下面举例说明。
《四圣心源》有文: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
这句话,你若细细品味,会发现桂枝、丹皮皆治肝木,也就是说,桂枝、丹皮的功效、用法是类似的。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继续往下阅读。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浮萍汤:丹皮芍药甘草大枣生姜浮萍。
你看到了吧,桂枝汤中,治肝木用的是桂枝、芍药;而浮萍汤中,黄元御治肝木,用的是丹皮、芍药,原因其实很简单,若太阳经病发于夏日,但热无寒,不宜桂枝辛温,故以丹皮代桂枝。
麻瑞亭左升肝木,用的也是丹皮、芍药。
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丹皮芍药甘草生姜苏叶。
桂枝丹皮紫苏汤,黄元御用之治痈疽,其中,治营血(肝司营血)用的是桂枝、丹皮、芍药。
由此可见,黄元御治肝木(肝司营血),用桂枝、丹皮的时候,或单用一味,或兼用两味,以治不同的病症。
黄元御的组方、用药原则之一是——某些药性、用法类似的药,或单用一味,或兼用几味。
对于《四圣心源》中没有提及的中药,我们可以按照此原则来实践、应用。
譬如天冬,《四圣心源》中未载其用法。
然而,天冬与麦冬,皆可清金润燥,止渴生津,且天冬之力,十倍麦冬,我们可以参照麦冬的用法来用天冬。
又如生麦芽,张锡纯谓其“善舒肝气”,而桂枝的作用也是舒肝达木,我们可以参照桂枝的用法来用生麦芽,在某些情况下,生麦芽、芍药也可左升肝木。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一气周流,就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治病思想,我们都是他的徒弟,从这一方面说,他是我们的祖师爷。
我店里供奉的就是他的画像,今天主要来介绍一下祖师黄元御。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出生于昌邑市黄家辛戈村,清代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学术精湛,极力奋进,著述宏伟,标新立异,敢创新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学者。
他从习医开始至去世只有二十一年的时间,除去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外,竟能完成著作十四部之多。
纵观黄氏著作,剖析其学术思想,他推崇岐伯、黄帝、越人、仲景,并称之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
他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精辟的见解,确有“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感。
代表作品《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周易悬象》主要成就著述《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著述《道德悬解》、《周易悬象》乾隆御医,乾隆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久真堂祖师爷被后人誉为“黄药师”、“医门大宗”、“一代宗师《四圣心源》内容简介:《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
黄元御用药精选
黄元御用药精选对药性的理解与把握,需要更多的广度。
1、蛇床子:味苦、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
暖补命门,温养子宫,兴丈夫玉麈痿弱,除女子玉门寒冷。
2、苍术善行,白术偏入戊土,而纳粟之功多,苍术偏入己土,而消谷之力旺。
脾胃双医,则宜苍术、白术并用。
3、肉苁蓉滋木润燥,善滑大肠,而下结粪。
其性从容不迫,未至滋湿败脾。
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
暖腰膝,健筋骨,滋肾肝精血,润肠胃结燥。
4、何首乌,味甘,性涩,气平,入足厥阴肝经。
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瘰疬痈肿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疟如神。
何首乌滋益肝血,荣舒筋脉,治中风左半偏枯之病甚佳。
辅以燥土暖水之味,佐以疏木导经之品,绝有奇功,而不至助湿败脾,远胜地黄、龟胶之类。
5、延胡索、蒲黄、续断、茜草这些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都入足厥阴肝经。
6、锁阳、丹参、泽兰、益母草等等,这些都是入足厥阴肝经的,足厥阴肝体阴用阳,你有些时候很难定性,总的来讲,它还是偏温一点,水中生木,木生的火,既为火之源,肯定有点温热之性。
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也就意味着有相似的作用,但各有千秋,能掌握到这点,就能一切惟你所用。
7、三棱、莪术、钩藤、苍耳子、羌活、天麻、荆芥、秦艽、菊花、青蒿、龙胆草、夏枯草等,这些入足厥阴经的也可以放到一起来谈一谈。
这是一种整体的认识,这些药物都会与肝发生点关系,也是通过调肝发挥相应的价值,但又各有不同。
析:肉苁蓉、何首乌滋补而不腻,不助湿败脾。
四物汤,生地、川芎、白芍、当归,这四味儿药都是调肝经的,也就是足厥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几味儿,以后思路可以更扩展一些了,加上了首乌,入肝经,而且还有扩充性的作用,药物与药物,真是得一味儿一味儿地把玩。
这样才能用药如神。
不在于多,在于精,抓住药物的精髓。
个网交流:原创作品,简单、真实、核心、本质,用智慧思维破解中医药,让更多人掌握、运用中医药。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最新版】
目录
一、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概述
二、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
三、黄元御对糖尿病的认识及理论依据
四、总结
正文
黄元御是一位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糖尿病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首先,黄元御认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紧密相关的。
他主张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调节情绪等方式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他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强调药物的合理运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其次,黄元御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理论依据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脾、肝、肾三脏的功能失调。
他主张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来治疗糖尿病。
总之,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提供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方法,这些方法既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又符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
第1页共1页。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黄元御,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工作,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被誉为“黄派”。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现代中医学得以迅速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元御在中医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医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黄元御在医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主要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上。
他认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将人的生命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他提出了“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观点,强调了“五行”、“阴阳”等概念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结合,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中药学的研究与创新黄元御在中药学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主要包括对中药的药效、药物组成、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中药的药效与药物组成密切相关,只有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物组成,才能更好地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他还提出了“四气调五味”、“同类相配,异类相斥”等中药配伍原则,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中医教育的推广与发展黄元御在中医教育方面的推广和发展主要包括对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他认为,中医教育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将中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现代化、科学化的学科。
他在中医教育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总的来说,黄元御在中医学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誉为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今后的中医学发展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想!四圣心源经典语录!
一,黄元玉的中医理论思想就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人体就是一个小整体,人体也是一个小范围的一气周流!
二,黄元御的理论基础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用药观点偏于温阳,反对苦寒。
三,祛邪药物,实际上取消根本在于自身正气,正气足,则能耐受药力发挥作用,选择祛邪扶正的顺序和力度,顺着仪器这边的方向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药物,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四,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五,一气周流的本质,升上去变温热为阳,降下来便寒凉为阴,都是这股气而已。
六,仪器的规律是升已而降,降已而生。
循环往复,变化不已,而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子时,阳动,水气开始动开始升,七八点钟成了木气,一气周流的变化规律,适合天地万物,升降沉浮实际上也是气的变化形式,四季是中土之气的变化。
七,一气的动力是下焦的元阳,肾中之阳,后天一气,根源在中土。
八,木气不能升太过,因此要金克来降。
无论相生还是相克,其根源在于中土这股气,具体实现这个一气周流,还是要靠四象,五脏各种功能。
中士对于整个一气有无形的引力。
木火之气上升,就是脾土气上升外在表现。
戊土气降,表现出来肺金和肾水收藏之气
九,阴出阳,血变成气,阳入阴,气变成血。
一个人血虚,补血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升的力量,左脉细,虚、气虚,右部寸脉偏软,虚,也要健运中土。
十,气聚成形。
木气聚集在内脏层面就是肝,在外周,就是指甲,筋。
每天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健康生活!。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展开全文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九月。
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在注疏经典方面,著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在阐发经旨方面,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说意》;在融汇创新方面,著有《四圣心源》;在本草方面,著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学理论的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其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从医经历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不幸偶染目疾。
又因庸医误治,致使左目失明。
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他的著作中屡有记述。
首先见于《素灵微蕴》,此书《序意》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
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
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
”此书的《杝元赋》里又说:¨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
”此书卷四《目病解》中,黄元御还以自己的目病治疗过程为例,用“医案”方式,写出了这段被“庸医损目”的经过。
文中记道:‘‘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
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
三日后白睛如血,周外肿起,渐裹黑珠。
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
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
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
乃意外有风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
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
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上,如轻雾蒙笼。
伊谓恐薄翳渐长,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 黄氏学术思想源于《内》、《难》、《伤寒》,处方 用药多遵仲景,但在处方用药时非常重视药物的配伍, 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药难治诸 证,必须配伍得宜,才能发挥其作用。对茯苓一味, 黄氏在临床上应用颇多,对其配伍应用多有研究,如 健脾燥湿可单用茯苓,配甘草健脾利水,配桂枝健脾 舒肝,配干姜温中燥湿,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配砂 仁行气消郁等等。对于白术的配伍说:“白术性颇壅 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 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春旋补而旋行, 则美善而无弊矣。”(《长沙药解· 白术》)对润肝养血 之药,认为易助湿抑阳,如伍用桂枝则“化阴滞而阳 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化”。如何首乌“滋肝养血, 则魂神畅茂,长生延年,理有必至,但宜加以扶阳之 药,不可参以助阴之品。”(《玉楸药解· 何首乌》)只 有配伍得宜,才能相辅相成,组成良方而获妙用。
• 一、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
• 二、师易火,熏脾胃,崇尚温阳补土。
• 三、源《内经》,重六气,以六气统六经 •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一、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
• 黄氏出生于诗书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性情清高,意志 坚强,做事很有毅力,少负奇才,刻苦学习诸子百家之论,欲成旷世 之才,以功名高天下,为一代名相,治国济世。甲寅雍正十二年,三 十岁时,不慎患目疾被庸医所误,用药损其左目,是以悔恨感伤,遂 绝进仕之路,立志学医,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尊黄帝、 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尤以仲景首重阳气的观点对其影响最 大,成为其学术思想的主流。人之为病“阳盛而病者,千百之一,阴 盛而病者,尽人皆是。”(《素问微蕴· 脏象解》)又曰:“人莫不病发 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四圣心源· 六气解》)大倡贵阳贱阴之说, 黄氏认为:人身立命,全赖阳气,唯阳气旺盛,化生精血液以养五脏 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生机振奋,则邪气不能外侵, 七情不能内扰,神安体健,禀受天年。故此黄氏在辨证中处处以顾护 阳气为先,对于贵阴贱阳,滥用寒凉滋润的流弊深恶痛绝,指出: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 理之至浅,未尚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 此今古之大祸也。”(《四圣心源· 六气解》)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摘要:
一、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二、糖尿病的概述
三、黄元御的糖尿病分类
四、黄元御的糖尿病治疗方法
五、黄元御的糖尿病预防方法
六、总结
正文:
【一、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在我国古代医学中,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富贵病,是饮食过于丰盛导致的。
著名医学家黄元御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糖尿病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二、糖尿病的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受阻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血糖。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等。
【三、黄元御的糖尿病分类】
黄元御认为,糖尿病可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类。
上消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中消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多食,下消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多尿。
【四、黄元御的糖尿病治疗方法】
黄元御主张治疗糖尿病应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类型和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
【五、黄元御的糖尿病预防方法】
黄元御认为,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饮食上要清淡,避免暴饮暴食;运动上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心态上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六、总结】
总之,黄元御对糖尿病的研究和总结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元御四圣心源药性总结
黄元御四圣心源药性总结黄元御|四圣心源药性总结
人参,桂枝=扶阳达木。
阿胶,当归=滋木清风。
人参,干姜=助阳补火。
柴胡,鳖甲=软肝散结。
甘草,茯苓=培土泻水。
山药,山萸=敛肾之泄。
黄连,白芍=清心除烦。
白芍,贝母=清胆降肺。
附子,川椒=暖水温肾。
姜,苏叶=以解表邪。
附子,砂仁=暖水行郁。
知母,白芍=泻热清风。
干姜,附子=暖脾温肾。
防风,附子=去湿温寒。
干姜,砂仁=温中破滞。
大黄,芒硝=泄脾湿热。
桂枝,丹皮=舒肝行瘀。
紫苏,青
解表发汗。
桂枝,芍药=疏木清风。
苏叶,生姜=解表发汗。
桂枝,首乌=达木荣肝。
桃仁,鳖甲=化瘀散硬。
陈皮,杏仁=理肺降气。
黄芩,白芍=泻胆而清相火
茯苓,半夏=去湿降胃。
泽泻,丹皮=泻脾
清肝热
桂枝,白芍=达肝敛胆。
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
龙骨,牡蛎=藏精聚神。
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
麦冬,贝母=略清肺热。
元参清金益水,牡蛎敛神藏精。
麦冬,石膏=清其心肺。
柏叶
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
阿胶,发灰=滋肝行瘀。
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泻其木邪。
黄元御的学术思想
黄元御的学术思想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一直想不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伴随着黄元御的阅读过程的。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啊,有很多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并非是真正的火啊!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光说理论没用,给各位举个例子吧。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
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
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
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硬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去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四圣心源》用药的框架总结
黄元御《四圣心源》用药的框架总结(一)五象概论:1.中土,象:缓和,柔和,中正庸和。
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
代表药物,甘草。
2.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
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
代表药物,当归。
3.丁火,象:充分饱满,清透无形,气定神闲,有冷静、沉稳之势。
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
代表药物,朱砂。
4.辛金,象:清凉,清透,敛降。
味辛,气腥。
代表药物,麦冬。
5.癸水,象:收藏,蛰藏。
味咸,气腐,腐败的腐味。
代表药物,补骨脂。
(二)一气周流戊己斡旋,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气象为收藏。
(三)五象对应药物及其药象1,中土中土药: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
中土之己土药:生姜,干姜,苍术。
中土之戊土药:白寇,黄连,半夏。
甘草,象:缓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大局。
人参,象:柔润,直补五脏之精。
白术,象:补益中土,略转枢轴。
大枣,蜂蜜,象:柔润,滋补中焦阴精。
生姜,干姜,苍术,象:偏于升发,推散湿气白蔻,黄连,半夏,象:偏于敛降,收湿气化茯苓,象:平淡,平和,泻湿。
甘遂,象:峻猛化湿、消痰2,乙木乙木药:当归,乌梅,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乌梅,阿胶,象:直补乙木之阴精,雨露飘然。
川芎,象:升发乙木。
细辛,象:从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接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
麻黄,象:直接散到体表。
柴胡,象: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往外散。
龙胆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
3,辛金辛金药:麦冬,百合,山药,天麻,川椒,黄芪,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巴豆麦冬,象:清透清润,敛降辛金。
百合,山药,天麻,象:柔润,气味清透,敛降,补益辛金本气。
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沉降,潜降,下降。
辛金戊土不降引起的发烧,石膏是最好的退烧的药。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造成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伤。
黄元御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
黄元御强调,对于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关键在于控制血糖水平。
他认为,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和蛋白质的摄入,并避免高糖和高脂食物的摄入,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除了饮食控制,黄元御还提倡增加体力活动。
他认为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黄元御还推荐进行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质量,提高代谢率。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也是必要的。
黄元御建议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
同时,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定期复查是很重要的。
总结起来,黄元御认为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控制、体力活动和药物治疗。
重要的是患者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以控制糖尿病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读书——黄元御理论,贵阳贱阴,补火泄水
胃,⾏于经络,⽽统于中⽓。
中⽓旺,则肝脾左升,⽽不下泄;肺胃右降,⽽不上溢。
中⽓虚败,肺胃逆升,则上流于⿐;肝脾郁陷,则下脱于便溺。
”⼜说,“下⾎之证,固缘风⽊之陷泄,⽽⽊陷之根,全由脾胃之阴湿”(见《长沙药解》卷⼆)。
⽓机升降,全在于中⽓旺盛,脾虚寒湿,则升降悖逆。
⽽且⼼肾相交,与脾升胃降,关系⾄为密切,是以“⽔⽕不交,则热⽣于上,⽽寒⽣于下,病在上下,⽽实缘于中⽓之败。
⼟者,⽔⽕之中⽓也。
戊⼟不降,故⽕不交⽔,⽽病上热;已⼟不升,则⽔不交⽕,⽽病下寒。
升降之倒⾏者,⽕衰⽔盛⽽⼟湿也”(《长沙药解》卷四)。
脾胃为什么能升能降,⽽为升降之枢?这主要是由它的特性来决定的,是因为“⼟居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之正,不酸不⾟,不苦不咸,其味⽈⽢。
不腥不燥,不焦不腐,其味⽈⾹。
味为阴⽽⽓为阳,阳性动⽽阴性静。
以其味⽢,则阴静⽽降;以其味⾹,则阳动⽽升。
升则⼰⼟左旋,⽽⽔⽊不陷;降则戊⼟右转,⽽⾦⽕不逆。
”⼜说:“盖中⽓者,交济⽔⽕之枢,升降⾦⽊之轴,枢轴输转,⽔⽊升⽽⾦⽕降”(见《长沙药解》卷⼀)。
中⽓⼜为经络之根本,荣卫⼜为中⽓所变化,所以说:“中⽓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中⽓之枝叶,根本既茂,枝叶⾃荣;枝叶若萎,根本必枯。
肝脾主荣,肺胃主卫,皆中⽓所变化
也”(《长沙药解》卷⼀)。
(如视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宋甲其。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元医宗师”。
黄元的医学理论在《黄元御医案》中得到了展现。
这部医学文献主要是黄元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案例,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详细讲解,弘扬了他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
《黄元御医案》的内容包括了黄元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应用、舌诊、脉象等方面的经验总结。
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黄元御医案》的一些讲解:
经验传承:《黄元御医案》传递了黄元的宝贵医学经验,涵盖了多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医学学习者和从业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临床案例集。
辨证施治:该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不同,个体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与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相一致。
重视整体观念:《黄元御医案》中突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身体各系统的相互关系,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非
片面对症治疗。
养生保健:除了治疗疾病,该书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内容,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反映了中医的预防和保健理念。
舌诊、脉象:书中对舌诊、脉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诊断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医辨证的基本手段。
总体而言,《黄元御医案》是一部有益于理解中医临床实践和学习黄元医学思想的文献。
当然,理解古籍需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和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深入研读。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李玉宾张仲景《伤寒论》成书以来,注解者众,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黄元御《伤寒悬解》对仲景伤寒,剖析明了,纲举目张,观之灿若星辰,谓之悬解,名副其实也。
《伤寒悬解》详剖缕析,大而备矣,而黄氏仍感意犹未尽,乃将《伤寒悬解》之精意,抽出概而言之,著成《伤寒说意》,言其要义者也。
《悬解》读熟,则《说意》自出,黄氏反复言之者,当亦为方便后学计也。
仲景《伤寒》,详于方证而略于说理,是以后人不得门径而入。
黄元御三年研读,恍然而悟。
医理明彻,则洞若观火,条分缕析,伤寒解矣。
《伤寒悬解》明于说理,高于他人多矣。
黄元御首先在驳斥王叔和的伤寒例中,提出了本气为病的观点:“病传阳府则为热,病入阴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
”这就为《伤寒悬解》全书的结构确定了主线,传经传变规律皆以本气为主,不随外邪而改变。
《伤寒说意》所谓“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不以风寒温热而异同也”,正是此意。
对伤寒传经这一千古悬案,黄元御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从六经气化的角度指出,伤寒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
伤寒中风,不传藏府则有之,无不传经之理。
阴阳和平,藏府可以不传,经无不传之理。
六经经证,总统于太阳一经,凡中风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桂枝,伤寒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麻黄。
惟入藏入府,则阴阳偏胜,愈期不齐,而法亦百变不穷矣。
黄元御从经络藏府的角度来区分传经与否,外在经络则必传有定期,解而有时,入藏入府则传无定期,解无定日。
这样整个伤寒论的篇章结构就此判然分明。
阳明篇皆言府病,其经病,皆有府证也。
三阴篇皆言藏病,并非经病也。
少阳经证,乃藏病府病之连经,而非止经病也。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半表之阴虚,则自阳明之经而入于阳明之府,半里之阳虚,则自太阴之经而入太阴之藏。
对于伤寒传经不解而入藏入府的原因,黄元御也做了明彻的阐释。
人之本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虚之人藏阴内盛而为寒,阴虚之人经阳外盛而为热,是传府传藏之由来也。
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总结
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总结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总结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调理中气者,才是治疗之根本。
附:昌邑城里田龙章请黄元御治气臌。
他的病历是:“初秋病痢,服药数剂,痢愈而腹胀,得食更甚,胁内气冲作痛。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01各位读者朋友们,兔年大吉!简希医话开始新年的周更。
首先是有关中医基础的专题: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个人生平。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黄元御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也是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任乾隆时期的御医,乾隆皇帝曾手书“妙悟岐黄”以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以概括其一生的成就。
黄元御出生书香门第,为明代名臣之后,家族中多有考取功名,在朝为官之辈。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
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
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其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最终令其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
黄元御遭此劫难,其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
哀痛之余,当地名医、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他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苦读历代中医典籍。
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黄元御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由此,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黄认为除“四圣”经典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黄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不得不说,这是个宏愿。
与能粗通经典不同,古来对“四圣”经典的注释和解说,汗牛充栋,无计其数,名家辈出。
重新考订,正本清源,树立中医行业理论标杆的做法,非经年累月,皓首穷经不可得,关键还必须得站得住脚,经得起同行的推敲。
关于黄元御的一点感想
关于黄元御的一点感想我是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踏入中医之门的,当时读来感觉很有道理,阴阳五行,脏腑生克,讲解的透彻详晰,各种病症也剖析的明明白白。
并且文辞华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让人流连忘返。
可是读完这本书,要开方治病的话却仍然感觉漫无头绪。
而且纵观中医历史,虽然清代有“叶薛徐黄”之称,但似乎后世对黄元御却颇多贬损,能司其法用其方治病者寥寥无几,比较出名的也就麻瑞亭而已。
而《麻瑞亭治验集》里各方化裁所述不详,在我这个初学者看来似乎立方用药太过随心所欲,难为初学者轨范。
所以后来我便以为黄氏大概跟现今的很多中医教授一样,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治起病来平平无奇。
这两天读清代吴达的《医学求是》,算是对黄元御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以黄氏理论为指导,读诸家之书不为所混而反为所用,观其治案都历历有章可寻,确实深得黄元御理论之精髓。
他对黄氏的评价也很中肯,摘录如下:“能读黄氏之书,可以司轮机而为舵工矣。
且能得其奥妙,而诸书之说不为所混而反为所用。
临证之时,如舟师之详求水道,避沙啫礁石而验风帆,无有不成一代名医者。
但黄氏因世多某方治某病之书,误后人入便宜之门,无根之学,害人实甚。
故立方略示端倪,而辩证则不厌其烦,另作药解以明其义。
唯初学读之,设或得其皮毛,食而不化,未尝不足以误人。
”立方略示端倪,辩证不厌其烦。
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仔细想来,黄氏的理论确实高屋建瓴,以他的理论为指导,对疾病的治疗原则,用药方向的把握是不会错的。
但是具体的方药则要察色按脉,辨证处方,这就需要对中医的方剂和药物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行。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里也说过:治病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大概对这些医学高手来说,用药实在是基本功,难在辩证清楚。
所以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详于辩证,而略于处方用药。
所以初学者读黄氏书能迅速理解中医的理法,却难于掌握中医的方药。
而读别家书,掌握了别家方药,顺带也接受了别家理法,要再接受黄氏理论,却也难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总结(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436人已读
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
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调理中气者,才是治疗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