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关于_银贵钱贱_的认识与困惑

合集下载

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者。

由于他在鸦片战争中的影响和作用,他的生平事迹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清朝就有人著书、编年谱,详细记载他的活动和思想,并汇集林则徐的诗文、信札、奏稿,编辑文集。

民国后,关于林则徐的传记、资料也出版了不少。

但真正对林则徐进行科学研究和大规模地编辑出版林则徐文集应当说是建国后开始的。

建国后,除大量出版与林则徐研究有密切关系的鸦片战争史料外,还出版了《林则徐集》的奏稿、公牍、日记、书简等,为林则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史学界一致认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高度的爱国精神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分歧是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

杨国桢认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属于地主阶级范畴。

丁名楠等则认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已从本阶级的思想中游离出来,升华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属于人民的范围。

至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们则有下列的阐述: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张斌荣,俞祖华等人认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那就是:“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首先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拮据,国库空虚。

其次,鸦片贸易使整个地主阶级更加腐朽不堪。

再次大量鸦片的涌入导致吸食者的明显增加,必将危害清王朝的统治,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

”戴逸、张代春、徐飞等人主要认为林则徐禁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是:“首先林则徐所在地位具有特殊性。

其次,这也是林则徐民本思想发展的结果,在政治实践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民心可用,民心可恃。

再次,林则徐还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了我国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坚持的‘抵御外侮’的传统思想。

”当然这样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与林则徐的家教良好,父亲对其进行严格的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其从小就树立了爱国的思想分不开。

成弓认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鸦片不可能做到另行禁止。

林则徐的读后感(精选)

林则徐的读后感(精选)

林则徐的读后感(精选)林则徐想必大家对这个名字不陌生吧!没错他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赫赫有名的大清官,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他拒贿拾遗的光荣事迹吧!一次林则徐在巡视澎湖时歇了一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了一盆红色玫瑰,说请林则徐帮忙物色个比较合适的花盆。

然后林则徐觉得有异状,便故意失手打破花盆发现一封信和一个红袋子,袋子里是一只金老鼠,少说也值一两个城吧!可是林则徐却丝毫不为所动,反将此物上缴国库。

让大家都颇为震惊。

不仅如此林则徐还有出门大规: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

怎么样实在是够清廉吧!因此林则徐不愧为清廉的代表人物啊!总之我非常敬佩他因为有句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林则徐却举出了典型的反例。

可相比之下现代社会反而清官是少之又少,而普遍的现象是大官大贪污,小官小贪污。

这种官给人民国家社会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说的彻底一点这些人根本不配做老百姓的官。

因为他们没有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是一味地想着自己的家庭。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向林则徐学习,学习他认真、负责、对待工作态度严明、为别人着想的精神!这样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着很好的作用。

做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别人会看重你;做一个清廉的人你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在此我向大家呼吁!好好地向林则徐学习这样你的生活会多一份意义多一份色彩!林则徐想必大家对这个名字不陌生吧!没错他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赫赫有名的大清官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他拒贿拾遗的光荣事迹吧!一次林则徐在巡视澎湖时歇了一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了一盆红色玫瑰说请林则徐帮忙物色个比较合适的花盆。

然后林则徐觉得有异状便故意失手打破花盆发现一封信和一个红袋子带子里是一只金老鼠少说也值一两个城吧!可是林则徐却丝毫不为所动反将此物上缴国库。

让大家都颇为震惊。

不仅如此林则徐还有出门大: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

关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变化的探索

关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变化的探索

关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变化的探索鸦片战争前夕,银贵钱贱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动摇着王朝的统治。

无论是当时人们还是目前的史学界,普认为,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卮外洋,是导致这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这无疑是正的。

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略了样一个问题,即鸦片战争前夕银贵钱贱产生于什么时间?它是与片走私贸易泛滥同时出现呢?是早就出现了呢?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是鸦片走私贸易导致白外流引起的?还是由于中社会经济内部的因素引的?弄清这一问题,有利于我们全面地示银贵钱贱产生的原因,准确地判银钱比价上涨的幅,又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了解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的看法。

清代币制因循明代,行银钱本位并行的货币制度。

在常经济生活中,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作为一商品的等价物,二者在商交换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但代银钱之间的比价却比较复,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有不的比价形式。

归纳起来,有三种型:一是”例价”,定例。

为清政府规定的银钱比价。

初政府力图通过行政段,使银钱比价整齐划一,明规定”每钱一千,值银一两”[(1)],让人们遵执行。

但清代币制是与自然经相适应,以块状形式流通市场,具有轻重互异、成不齐、大小不一等缺陷。

因,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这一定例同虚设,从它制订之起,基本上没有执行过。

正于此,不管后来银比价如何变化,清政都没有调整定例,可见现实意义不大。

这就决定了们在判定银钱比价的上涨幅度时,能以定例作为起点。

二是”时价”即市价。

为市场上商品交换中银之间的比价形式。

市场上银钱比价变化极为复杂,它总是远离清政的定例,与其自身的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相应,形成自己的变化轨,构成银钱比价的基本形。

它客观地反映了钱比价变化的情况,研究银钱比价升降应以这一比价形为基础。

三是”折收”即折价。

为清政府在税征收中的比价形式清政府规定赋税一概征银,地方实际收入为钱,户纳税必须按市场钱比价以银折钱。

在折价中,碎银成银锭所费损耗”火耗”运输途中所需费用”耗”等,均要税户承担。

林则徐《禁烟奏折》

林则徐《禁烟奏折》

林则徐《禁烟奏折》林则徐再,臣接准部咨:“钦奉上谕:‘据宝兴奏:近年银价日昂,纹银一两易制钱一串六七百文之多,由于奸商所出钱票注写外兑字样,辗转磨兑,并无现钱,请严禁各钱铺不准支吾磨兑,总以现钱交易,以防流弊等语。

著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会议具奏,并著直省各督抚妥议章程,奏明办理。

’钦此。

”臣查钱票之流弊,在于行空票而无现钱。

兼兑银之人本恐钱重难携,每以用票为便,而奸商即因以为利。

遇有不取钱而开票者,彼即啖以高价,希图以纸易银,愚民小利是贪,遂甘受其欺而不悟。

迨其所开之票积至盈千累百,并无实钱可支,则于暮夜关歇潜逃,兑银者持票控追,终成无着。

此奸商以票骗银之积弊也。

臣愚以为弊固有之,治亦不难。

但须饬具五家钱铺连环保结,如有一家逋负,责令五家分赔,其小铺五家互结,复由年久之大铺及殷实之银号加结送官,无结者不准开铺,如违严究,并拘拿脱逃之铺户,照诓骗财物例计赃,从重科罪,自可以遏其流。

但此弊只系欺诈病民,而于国家度支大计,殊无关碍。

盖钱票之通行,业已多年,并非始于今日,即从前纹银每两兑钱一串之时,各铺亦未尝无票,何以银不如是之贵?即谓近日奸商更为诡猾,专以高价骗人,亦只能每两多许制钱数文及十数文为止,岂能因用票之故,而将银之仅可兑钱一串者忽抬至一串六七百文之多?恐必无是理也。

且市侩之牟利,无论银贵钱贵,出入皆可取盈,并非必待银价甚昂然后获利。

设使此时定以限制,每两只许易钱一串,彼市侩何尝不更乐从,不过兑银之人吃亏更甚耳。

若抑银价而使之贱,遂谓已无漏卮,其可信乎?查近来纹银之绌,凡钱粮盐课关税一切支解,皆已极费经营,犹藉民间钱票通行,稍可济民用之不足。

若不许其用票,恐捉襟见肘之状更有立至者矣。

夫银之流通于天下,犹水之流行于地中,操舟者必较水之浅深,而陆行者未必过问;贸易者必探银之消息,而当官者未必尽知。

譬如闸河之水,一遇天旱,重重套板,以防渗漏,犹恐不足济舟。

若闭闸不严,任其外泄,而但责各船水手以挖浅,即使此段磨浅而过,尚能保前段之无阻乎?银之短绌,何以异是!臣历任所经,如苏州之南濠,湖北之汉口,皆阛阓聚集之地,叠向行商铺户暗访密查,佥谓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

林则徐关于_银贵钱贱_的认识与困惑

林则徐关于_银贵钱贱_的认识与困惑

不能乐价居奇, 此民间所以称便也。[ 5] ( p691) 当时在中国流通的 洋钱 有荷兰的 马钱
( 又名马剑) , 西班牙的本洋, 西欧的 十字钱 和 美国的银元。 马钱 、十字钱 和美国的银元流 通数量和范围有限, 只有 本洋 流通范围最广。
本洋 的产地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 # # 墨西哥, 铸 造于 1535~ 1821 年间, 原 定成色为 937/ 1000, 后来降低到 902/ 1000; 在中国流通的 本洋 分 为大、中、小三号, 以大的为主, 重量为七钱二分, 中号为 半元, 小 号相 当与 大本 洋的 四分 之 一。
银贵钱贱 的真实原因。 诚然, 洋钱 大量出现在中国商品市场上必
然会影响中国当时的银钱并用制度, 但影响毕竟 是有限的。因为, 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 便 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铸币、辅币、价格标 准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 又恢复原来的条块的 形式。[ 6] ( p123) 洋钱 进入中 国也必然脱掉 其民 族服装, 还原为条块形态, 经过检验成色, 权衡轻 重, 才能按它的实际含量进入中国流通之渠。中 国当时所实行的银两制度对于 洋钱 的进入必 然起着限制作用。有人对于 洋钱 的浮额作过 比较精细地分析, 在广州的兑换率是, 一百块西 班牙银元相当于七十四两银锭; 一百块新西班牙 银元相当于七十二两银锭。而银锭的纯度一般 是 94% , 旧西班牙银元的纯度只有 90% , 加上西 班牙银元重量不足, 因此一百块旧西班牙银元有 纯银41 600谷( g rains) , 而七十四两标准银锭则 有42 120谷, 比西班牙银币多 520 谷, 或者说多 1. 25% 。[ 7] p291) 也就是说, 洋钱 对于 银锭的浮 额一般在1. 25% 。对于国际贸易来说, 这种商品 利润并不高。对于金融投机商人来说, 也是不合 算的。由于在中国没有铸造银元的机器, 他们如 果利用 洋钱 套利的话, 既要负担往返的运输费 用, 又要付出加工费, 还要经受海洋贸易的不测 风险。因此, 我们认为, 利用 洋钱 与纹银之间 的微小差价进行套利活动即使存在这种可能性,

林则徐读后感

林则徐读后感

林则徐读后感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者,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有关林则徐的资料和著作,让我对他的思想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林则徐是一位有远见的改革者,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还积极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交流。

在治理上,他倡导清廉政治,反对腐败现象,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而奋斗。

林则徐的思想和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仅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他的改革理念和实践精神,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通过阅读林则徐的著作,我深刻感受到了他的崇高品质和卓越才能,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而奋斗,这种崇高的精神和情怀,值得
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林则徐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想看《林则徐》,想写《林则徐》,得因于散文家梁衡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一文,“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的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从前对林公的认识止于历史书上的虎门销烟,只知他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对于林公的生平,对于林公销烟之前的步步青云以及销烟之后的宦海沉浮都不甚了解,看了梁衡先生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才知晓林公的一腔救国热忱与获罪后的无奈。

1785年,林则徐生于福建侯官,祖父与父亲都是一介穷秀才,并且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早早地就开始教育林则徐。

林则徐三岁时,父亲林宾日就口授四书五经,四岁时跟着父亲在书馆读书,六岁写八股,十四中秀才,二十中举人,二十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官场。

幼年艰苦的家境培养了林则徐日后在任何条件下也不向困难低头的坚毅品格,而父亲林宾日即使自己经济拮据,步履维艰也要周济其他穷苦人家的行为以及清贫自守的品质也造就了林则徐的善良与正直。

这也就能解释林公为何能说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样的话,能解释林公为何宁可冒被贬被弃之险也断不与那些苟且偷安的懦弱朝臣同流合污的行为。

二十三岁时,林则徐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幕府,精心栽培,林则徐的从政经验便得益于此。

虎门销烟之前,林公的成就主要集中于水利漕运当面。

1814年,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林则徐注意到中国的漕运问题并想出了一系列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他将自己的这些设想撰写成了《北直水利书》。

36岁,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治黄河水患。

调任浙江杭嘉湖道,兴修海塘。

40岁,辞去江宁布政使,全力整治三江(黄浦江、吴淞江、娄江)。

44岁,重竣福州小西湖。

46岁,治荆州洪水。

47岁,治黄河。

50岁,主持疏浚白茆河、刘河,兴办了徒阳运河、练湖、七浦河、泖河、皮大河等几十处水利工程。

其间,林则徐还四次担任乡试考官,监试文闱,为国家慎选人才。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材料题集锦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材料题集锦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一课鸦片战争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1)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2)清朝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的危害,请求严禁鸦片。

道光帝感到问题严重,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3)林则徐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8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1)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

(2)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即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由原来的1000文抵1两到1500文抵1两,再到2000文抵1两。

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

(4)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消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拒绝毒品方面:(1)要充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并积极宣传。

(2)坚决不接触毒品。

(3)发现家人、朋友、同学有接触毒品行为的,要主动帮助他们远离毒品。

在养成文明生活方式方面:(1)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积极进取。

(3)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崇尚科学。

(5)积极服务社会,乐于助人。

(6)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占领中国市场。

第一.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第二.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的商品没有市场。

虽然英国输入的工业品都是大机器生产的,价廉物美,但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没有市场。

原因一: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使中国老百姓很贫穷、没有钱去购买。

简述林则徐的商品经济思想

简述林则徐的商品经济思想
出 了 把鸦 片 贸 易 和 一般 的对 外 贸 易 加 以 区别 , 以吸 收 。
为 多 , 势断难 骤遏 。习有鉴 于此 , 则徐认 其 林 为“ 若论 拔本 塞源 , 应将 洋钱 全行 禁 用 , 理 方
对鸦片‘ 贸易的祸 酋英国和其 他资本 主义 国家要 加以区分开来 的主张。他说 :窃以封关禁海之 “

明思想。 在当时情况下 , 主要表现为借商力购米
救荒。
2听从 民便 中稍 示 限制 洋钱 作 为 国际 货 币 .

保护正当的对外贸易 , 扶持商业资本
但由于清王朝货 币制度的落后 ,外国铸 币
作为一个 不妥协的禁烟派 ,林则徐对禁止
林则徐晚年主张“ 富于民” 支持云南铜 ( 藏 , 银元 ) 为百姓所乐于接受 , 广为流通 , 已是不争
广 从 于是 , 的思想 ,虽然这种情怀并没有得到最高层 的认 识 。 林则徐把商业 当作封建农般经济的补充 , 之 , 泛 流通 , 而 大 大减 少 纹 银 的外 流 。 说
} = 可, 但他突破了地主阶级 的思想局限性 , 顺应 了 明林则徐重农且扶植商业 。i 南于商业资本 外国银币即使不能够不禁 而废 ,也会 自然减少 历史发展的潮流 ,对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 发展 的现实 , 使林则徐产生羹简、 用商业的开 在 中 国 的流 通量 。 利 借鉴作用。
来 。如果外 国商人不夹带鸦片 , 可以照常通商 , 济思想的一个特 色,顺 应了中国封建_ 会晚期 滋就主张禁 白银出口的同时也禁洋钱流通 。林 丰 十 强调保护 常的通商 贸易活动。关于鸦片走私 商鼎经济发展 的趋势 ,体现 了反对 资本 主义侵 则徐认为不可一 味禁止洋钱流通 , 只能“ 设法以

论林则徐的官督商办思想

论林则徐的官督商办思想

在 20 04年 1 2月出版的《 晚清官督商办研究》z [ ] 专
著亦作如是观 。陈勇勤 先 生则提 出“ 林则徐最 先 提 出官督商办模 式 ” ] 点 , 未作 深入 分析 。 [的观 s 但 鉴此 ,本文谨 就林则徐 官督 商办 思想 的缘 由、 内 涵及意义进 行探讨 。 林则徐提 出官督商 办的缘 由 道光二十 九年 二 月二十 日 ( 8 9 3月 1 14 年 4
论林则徐 的官督 商办 思想
林友 华
( 闽江 学院公 共经济 与金 融学系 , 福建 福州 3 0 0 ) 5 1 8
摘 要 : 对 云 南银 铜 矿 囚管 理 混 乱 而 衰 败 不 堪 的 弊 端 , 则 徐 经 逐 细 访 查 , 真 调研 , 张 放 手 让 商 民 集 资 承 针 林 认 主

日) 时任云 贵总督 的林 则徐撰 写 了《 , 查勘滇 省矿 厂情形试行开采折》 ] 23 o [( 第 4 r) 云南铜矿银 9 o ,就 - 矿 的经营 管理 问题 作系统 阐述 。 创造 性地提 出官
督 商办 的主张 ,书 写 了 中 国近代 化 滥觞 的新 篇 章。
使 清政府 的财政 困难 , 其是银 荒危机越 来越严 尤 重, 迫切 需要开发银矿 以解燃眉之急。 云南也是当
办矿业 处 于亏 损停 产 , 以为 继 的 困境 中 , 国 难 而
是技术落后 , 效率低 下。找矿凭经验 , 开采 靠 手工。必然造成 开矿 风 险大、 成本 高 , 效率低 , 甚至 入 不 敷 出

计 民生又 急需大量 的铜 银材料 。因此 , 清政 府不 得不考虑矿业 的 民营 问题 。14 8 4年 , 政府谕令 清
业 的主 流 经 营 方 式 , 映 了一 种 历 史 的必 然 。 反

林则徐家训及读后感

林则徐家训及读后感

林则徐家训及读后感一、林则徐家训。

林则徐的家训中有这么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从这句话里,能深刻地感受到林则徐对于子孙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物质财富传承的关注。

他的意思很直白,如果子孙像自己一样有能力、有品德,那留钱给他们没什么必要,因为钱太多反而可能会让他们丧失远大的志向。

要是子孙不如自己,那更不能留太多钱,不然愚蠢加上财富,只会让他们犯更多的过错。

这家训充满了智慧的远见,把财富和子孙成长之间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

二、读后感。

读完林则徐的家训,我就觉得这老爷子简直太酷了。

在那个很多人都想着把万贯家财留给子孙后代,好让他们一辈子衣食无忧的年代,林则徐却像个清醒的“叛逆者”。

你想啊,现在好多家庭,父母拼命挣钱,就想着给孩子多留点儿。

什么房子啊、存款啊,一股脑儿地想堆到孩子面前。

结果呢?有些孩子就变成了“啃老族”,整天无所事事,就等着坐吃山空。

为啥呢?就是钱太多了,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奋斗了,志向就这么一点点被消磨掉了。

就像那些中了巨额彩票的人,突然有了那么多钱,好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好了,最后反而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再看看那些本来就不太懂事的孩子,如果突然得到一大笔财富,那简直就是灾难啊。

他们可能拿着钱去胡作非为,交一些坏朋友,染上各种坏习惯。

这就像给一个还不会开车的人一辆超级跑车,那不得在人生的道路上横冲直撞啊。

林则徐的家训就像是给我们现代人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他告诉我们,真正爱孩子,不是给他们金山银山,而是教会他们怎么做人,怎么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培养他们的志向和品德。

这可比留多少钱都靠谱多了。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在教育孩子或者对待自己的生活态度上,都得学学林则徐。

别老想着钱钱钱的,多去想想怎么能让自己或者下一代成为一个有志向、有品德的人。

这才是真正能够让家族或者个人长久发展的秘诀呢。

要是我们都能像林则徐家训里说的这样做,那社会上肯定会少很多游手好闲的人和为富不仁的事儿,多一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这世界该多美好啊!。

虎门销烟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探微-爱国主义论文-政治论文

虎门销烟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探微-爱国主义论文-政治论文

虎门销烟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探微-爱国主义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百余年来,用刀与火、血和泪所渲染浸透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悲壮历史,从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便揭开了序幕。

林则徐的英名也从此昭垂史册。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给中国近代社会无疑增添了一丝丝美丽的色彩。

在中国近代史上,他可谓是的先驱,不论是面对外敌的入侵还是本国者的挑战,他都临危不惧,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怀。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为了我们国家的尊严和繁荣富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具体的、丰富的、有意义的。

他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者。

一、经世致用、体察民情的爱国主义思想林则徐1811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盐运使、布政使、按察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他在任督、抚时,清理冤狱,救灾代赈,兴修水利,整刷吏治,办事严肃认真,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被人民称为包青天.他从名惟邦本的思想出发,主张知民情向背而顺导,一再表示要为民请命.他关心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考察,爱惜民力,主张在灾区减征缓征钱粮漕米,暂纾民力。

1823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史时,由于水患严重,吏治腐败,灾民汹汹将变,有人主张灾民,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非常不合适,会损害到人民的利益。

他主张轸灾黎而保富民,他把救灾兴利与整修吏治结合起来,不仅使灾民解决了生计问题,而且为清王朝成功地制止了一场农民起义的爆发。

林则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中流砥柱,为了给封建统治补天,他肯于关心民事,甚至不惜犯颜谏上,为民请命。

1833年他在任江苏巡抚时,灾情严重,民生维艰,而朝廷仍然催人们上交赋税,他要求朝廷延缓时间,放宽期限,等着来年新的粮食下来再交税,然而道光帝并不听取他的建议,认为他办事不利,林则徐抗疏力争说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

朝廷之度支及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放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

读《林则徐》有感汇总五篇

读《林则徐》有感汇总五篇

读《林则徐》有感汇总五篇读《林则徐》有感1我在看了《林则徐拒贿拾遗》的故事后,我知道,林则徐是个他为人公正,大公无私,不偏私,不贪污,很受人民的爱戴的清朝官员。

虽然每个人都要钱,但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钱,林则徐是绝对不收的。

如,人家为了在林则徐那里讨点好处就送来一只金老鼠,事实上要损害大清__的利益,林则徐断然拒绝,这就是一种为国为民的思想和精神,在古代是难得的清正廉洁的品质。

与古人相比,现代那些领导、官员,为什么这样腐败,不说别的,就说最*发生在大兴煤矿的事件,就有206人命死于矿难。

最*调查所得的是这次矿难背后原来是勾结,草奸人命,极度腐败,欺上满下。

再说另一个事例,就是重庆的长江大桥,“嘭”的一声,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生命掉到水里,白白死了,这件事背后就是当地官员一个个“贪”字。

偷工减料,所以造成今天这个血的'教训。

古人都可以做到这么廉政,为什么现代官员这么腐败,现代的科技这么发达,科学这么进步,而人的品德为什么会向后退呢?这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林则徐》有感2徜徉于历史的长河,听历史的低吟与呐喊,看人生的悲欢与离合,品先哲对个人与祖国的诠释,思叶对根的情。

道光十九年的天空似乎依旧在回荡着阵阵欢呼声。

你屹立于虎门之前,凝视着两万多箱祸国殃民的毒药倒入到石灰池中。

通过池中冒出的阵阵白烟中,我似乎看到你嘴角泛起的涟漪。

这一仗你胜了,虽然是那么的艰辛。

然而在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黑暗社会中独睁慧眼得人似乎总要被命运摔打。

就在销烟后不久,英军便兵临城下,腐朽的王朝为了向英国谢罪竟将你发配新疆。

接到圣旨是,你并不为之动容——你已经料到会有这样的后果;然而当你面对十里长街那夹道送别的父老乡亲时,你在微笑中流下了热泪。

你笑,也许是能为国家除掉一些祸国殃民的'毒害而感到欣慰吧;你哭,也许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被人采纳吧,也许是为《海国图志》不被世人所重视吧,也许是为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奈吧。

林则徐笔下的盐城县

林则徐笔下的盐城县

林则徐笔下的盐城县道光⼗六年(1836年)农历⼗⽉初九⾄⼗五,林则徐以署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之尊,从淮安府城东门悄悄雇船东下,微服私访。

他仅带⼀位随从张福,亲⾃考察建湖与盐都的河⼯项⽬。

⼀个管理着江苏、安徽两省的省部级⼤员,如此勇于任事,事必躬亲已属难能可贵,更加可贵的是,他在七天的私访过程中做了⼤量的社会调查,掌握了许多施政的第⼀⼿资料,⽽且作了详细记录,对鸦⽚战争前⼣的盐城县做了全景式的描绘。

举凡官情、社情、舆情悉数收录,对盐城县当时的吏治、刑狱、赋税、社会治安、鸦⽚吸⾷都有详细的问询,最后不厌其烦地全部记录在他的《巡河⽇记》中,为我们留下了⼀笔珍贵的史料。

《巡河⽇记》虽仅6000多字,信息量之⼤,令⼈吃惊,⽐《盐城县志》更加直观、亲民、详细。

笔者试作粗浅解读,与诸位共享。

林则徐为政清廉当官赔钱林则徐的主要调查对象是当时的盐城知县“孟令”。

⽂中有⼆⼗处提到了他。

询问他本⼈的操守,是否肯问事,断案是否收钱,赋税可有盈余。

笔者查阅了光绪《盐城县志》,这位县太爷,姓孟,名⼴沅,浙江⼈,进⼠,道光⼗五年(1835年)来盐任职。

政声闾巷内,民意笑谈中。

船主吴太及县衙旁⾯馆、茶馆客⼈认为孟太爷“操守颇好,⼈极公道,有同情⼼,断案不要钱,在任尚须赔钱。

”在他的治理下,“城厢内外,⼈民尚⽆菜⾊,亦⽆乞丐,市廛亦旺盛,⼈亦颇循良。

衙门前尚清静,未见有枷号之犯,据所见所闻,颇有政简民淳之象。

”光绪《盐城县志》⽆独有偶,做官赔钱的不⽌盐城县孟令,同属淮安府的清河县陶令则更惨,赔得⼀塌糊涂。

林则徐在其⽇记中记道:“清河陶令,差事多,缺分苦,甚见掣肘。

”“上半年⼊都,借债1500银,以凭作押,及回清江算还,约需2000余银,⽆处张罗,甚为拮据,亏得本府周⼤⽼爷代为担认,始得有凭赴省。

”这位陶县长穷到连上京觐见,到省述职都要靠典当筹措旅费,以致官凭被押,可见当时的官员不好当。

县令怠政衙役弄权审断刑狱本是知县的重要职责,亦是部分贪墨县令的⼀⼤财源。

近代史论文3000字鸦片战争历史

近代史论文3000字鸦片战争历史

近代史论文3000字鸦片战争历史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3000字论文关于鸦片战争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3000字论文关于鸦片战争范文篇一:《试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观念的变迁》论文关键词: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论文摘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发生了转变,其总的表现是逐渐抛弃传统观念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转向现实主义。

这四个方面的转变在当时是相对徽小的,但是它们开始了中国传统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思想家们面临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不得不改变传统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变迁。

我们试图从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这四个方面来讨论鸦片战争前后传统观念的转变,以求教于方家。

一、夷夏观念的转变和学习西方思潮的渐起鸦片战争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西方的英、法、荷等国乃是“未受教化”的“蛮夷之邦”,“腿不能打弯”、“一扑即不能起”、“不善陆战”等主观歧视的观念在很多高级官员中非常普遍。

他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抱盲目鄙视的眼光,视之为“奇技淫巧”,甚至连比较开明的梁廷榕也认为:“天朝全胜之时,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彼之火炮,始自明初,大率因中国地雷飞炮之旧而推广之。

夹板船,亦郑和所图而与之者。

即其算学所称东来之借根法,亦得诸中国。

但能实事求是,先为不可胜,夷将如我何!不然而反求胜夷之道夷者,古今无是理也。

”梁廷榕的观点在当时颇有代表性,他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因为西方先进科技都是源于中国,而且向西方“蛮夷小国”学习有损中华国威,于理不通。

在英军的坚船利炮面前,“天朝上国”被远隔重洋的“蛮夷小国”轻松击败,这对时人特别是亲历了鸦片战争的部分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思想震撼。

试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试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大 众 文 艺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及制度的落后,朝廷内部的分裂,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以及官吏贪污腐败和将帅官员怯懦溃逃。

关键词:鸦片战争;失败;原因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目的就在于强迫输入鸦片,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侵占基地据点,扩大海外霸权,对中国进行殖民奴役。

因此对于英国侵略者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中国人民为了反抗英军侵略进行的自卫战争,则是正义的战争。

然而,一个拥有4亿人口、80余万常备军的泱泱大国,竟然败给一个远涉重洋、先后投入兵力不到2万的英国。

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一、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及制度的落后我们的民族文化,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就已经初步成型。

而大约在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以后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

两千多年以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可是,看似如此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缺陷与弊端。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那些缺陷与弊端愈演愈烈。

晚清时期,资在世界各地已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相对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当时中国却仍然停留于封建制度当中。

而中国当时落后的制度却也让民族文化的缺陷与弊端展露无遗。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1.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悟涵 3.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如秦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二世而亡,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形成君主专制。

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近代史人物论文2000字近代史人物论文“林则徐

近代史人物论文2000字近代史人物论文“林则徐

近代史人物论文2000字近代史人物论文“林则徐《试论林则徐的货币思想》【摘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银荒”。

为了扭转现状,林则徐提出了自己的货币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洋钱的态度,提出自铸银钱,对钱票的认识和看法,严禁私铸、收小钱等。

虽然他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但其思想价值却不能被忽视。

【关键词】林则徐货币改革自铸银钱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银荒”,从而造成“钱贱银昂”“商民交困”的状况。

为了稳定货币,挽救国家财政,林则徐提出了一系列货币改革主张。

一、听从民便,稍示限制“洋钱”洋钱之入中国久已,因其具有计算简单、携带方便、成色重量准确等优点,以致“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

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当“银荒”现象出现时,很多人认为是由“洋钱”导致的,并提出对“洋钱”实行抑价或禁止其流通的建议,以防止白银的外流。

对此,林则徐反对以“骤平洋钱之价”和“骤禁洋钱流通”的办法解决“银荒”危机。

关于“抑价”问题,林则徐认为,“各处情形不同,时价亦非一定,若不详加体察,欲使银价骤平,诚恐法有难行,转滋窒碍”。

他以江苏为例阐明自己的立场:“江苏商贾辐辏”,洋钱“行使最多”。

平价之时,一枚洋钱可换纹银七钱三分;价昂之时,可至七钱六分七分以上。

这一现象在“闾阎市肆久以通行”,“恬不为怪”;若勒令定洋钱之价,“恐民间生计因而日蹙停闭,即抗阻不行,仍属于公无裨”,“一旦价值亏折,贫民见小,尤恐情有难堪”,故此时抑价多窒碍。

关于禁止“洋钱”流通问题。

林则徐认为:“银钱贵在流通”。

他说:洋钱之所以流通广泛,“盖民情图省图便,寻常交接,应用银一两者,易用洋钱一枚,自觉节省,而且毋须弹兑”。

众商民也认为:“百年以前,洋钱尚未盛行,则抑价可也,即严禁亦可也”。

然“自粤贩愈通愈广,民间用洋钱之处转比用银为多,其势断难骤遏”。

故林则徐认为,“今若创立例禁,则于商民买卖,海关税务,未免皆有窒碍”。

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重难点分析内容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获胜,中方被迫●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1.归纳法。

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

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_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_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一节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学生看书]……[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学 月 刊 2006年 第9期林则徐关于“银贵钱贱”的认识与困惑王宏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北石家庄050091)[关键词]林则徐;银贵钱贱;杰科布[摘 要]林则徐最初认为“银贵钱贱”是鸦片透漏白银出境造成的,但是到了1846年,当他看到西安市场上银价“忽低忽昂”,在不了解“杰科布定律”的情况下,最后他还是陷入一片迷茫之中,留下了“其理亦不可解”的感叹。

[中图分类号]K2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20214(2006)0920035207Lin Zexu’s Cognition and Perplexity aboutthe R eason for“Silver Expensive and Coin Cheap”WAN G Hong2bin(History Depart ment,Hebei N ormal Universit y,S hi j iaz huang050091,Hebei,China)K eyw ords:Lin Zexu;silver expensive and coin cheap;the rule of J acobAbstract:At first Lin Zexu thought the reason for“silver expensive and coin cheap”was that a large amount of Chinese silver had run out of China because of the coming of the foreign opium.But in1846,without knowing“the Rule of J a2 cob”,he was conf used completely when he saw the price of silver in Xi2an was“high or low in a very short time”,and had to say“couldn’t know the reasons either”at last. 林则徐是清朝道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具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思想倾向。

在经济方面,他主张重本而不抑末,对于当时在金融领域里发生的各种流通现象,他非常重视商人们的意见,处理方法十分谨慎。

过去,人们在研究林则徐思想时,比较注意他的早期主张,很少关注他的后期看法。

事实上在不同时期他的看法是有变化的。

一 关于“洋钱”的看法与处理办法1833年,给事中孙兰枝奏陈江浙两省“银贵钱贱”,商民交困。

他认为导致中国“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鸦片走私透漏白银出境,二是洋钱在江浙地区大量流通。

因此,奏请禁止鸦片走私,限制洋钱流通。

同年9月4日(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御史黄爵滋也上奏指出,中国内地向来有仿铸外国银元的现象。

“盖自洋银流入中国,市民喜其计枚核值,便于运用,又价与纹银争昂,而成色可以稍低,遂有奸民射利,摹造洋板,消化纹银,仿铸洋银。

其铸于广东者,曰广板;铸于福建者,曰福板;铸于杭州者,曰杭板;铸于江苏者,曰苏板,曰吴庄,曰锡板;铸于江西者,曰土板、行庄。

种种名目,均系内地仿铸,作弊已非一日,流行更非一省。

则今日内地之洋银,即内地之纹银也。

既禁纹银出洋,又准以洋银易货,则商民知纹银有禁,而洋银无禁,将尽以纹银铸为洋银,不过一炉火转旋之间,遂可置身法外。

是一面禁之,一面纵之,臣恐内地纹银且相率化为洋银,而纹银自是益日少而日贵也。

”[1](p43)为此,他上奏道光皇帝,建议刑部设法禁止“洋银”出洋,禁止各地仿铸“洋银”。

道光皇帝将孙兰枝和黄爵滋的奏折先后发交沿海各省督抚,要求他们体察情形,妥议章程,禁止“洋钱”流通;谕令两江总督陶澍和江苏巡抚林则徐,“悉心筹议,体察情形,务当力除积弊,平价便民,不得视为具文。

”[2](p15)林则徐在江南做官多年,对于当地的货币流通状况是清楚的。

他认为江南地区的“银贵钱贱”现象与“洋钱”的广泛流通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赞成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抑制“洋钱”的市场流通。

在奏折中他这样说: 惟是银钱贵在流通,而各处情形不同,时价亦非一定。

若不详加体察,欲使银价骤平,诚恐法有难行,转滋窒碍。

即如洋钱一项,江苏商贾辐辏,行使最多,民间每洋钱一枚大概可作漕平纹银七钱三分,当价昂时并有作至七钱六七分以上者。

夫以色低平短之洋钱而其价浮于足纹之上,诚为轻重倒置。

该给事中奏称以内地足色纹银尽变为外洋低色银钱,洵属见远之论。

无如闾阎市肆久已通行,长(涨)落听其自然,恬不为怪。

一旦勒令合平价,则凡生意营运之人,先以贵价收入洋钱者,皆令以贱价出之,每洋钱一枚折耗百数十文,合计千枚即折耗百数十千文。

恐民间生计因而日绌,非穷蹙停闭,即抗阻不行,仍属于公无裨。

且有佣趁工人,积至累月经年,始将工资易得洋钱数枚存贮待用,一旦价值亏折,贫民见小,尤恐情有难堪。

[2](江苏奏稿卷,p16)在林则徐看来,“洋钱”与纹银兑换“价虽浮而人乐用”,正说明白银采取铸币形态便利流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洋钱在本地流通既然受到市场欢迎,人们“图省图便”,因此没有必要禁止。

林则徐的这一看法显然是正确的,在当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国家对白银尽快采用铸币形态。

乾隆、嘉庆与道光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地发展,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纹银因为保持原始的条块形态,已不能满足资本周转迅速的要求。

因为每块银锭在全国没有统一的规格,重量、成色、平法各异,每一次支付都需要经过鉴别成色和权衡轻重等复杂的手续。

这种烦难的支付方法很不利于商业活动,中国商品市场上这时急需一种成色、重量和规格一定的银铸币。

尽管社会各界不断提出铸造银币的要求,由于保守势力强大,清廷一再表示拒绝。

然而就在这时,由于中外贸易的发展,“洋钱”以其计算方便而无须称量大量出现在中国商品市场上,受到人们的欢迎。

“洋钱”由南而北,自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

“番银之用,广于库银。

”[3](卷下)“江浙市易,皆以洋钱起算。

”[4](卷35)郑观应后来比较了纹银与“洋钱”在中国各地的流通情况,揭示了“洋钱”在中国顺利流通的奥秘,“盖洋钱大者七钱二分,小者递减以至一角五分(应是二角五分———笔者注)。

市肆可以平行,无折扣之损;囊橐便于携带,无笨重之虞。

较之纹银,实属简便。

纹银大者为元宝,小者为锭,或重百两,或重五十两,以至二三两,用之于市肆,则耗损频多,有加耗,有贴费,有减水,有折色,有库平、湘平之异,漕平、规平之殊,畸重畸轻,但凭市侩把持垄断,隐受其亏。

若洋钱则一圆一圆之数,百圆有百圆之数,即穷乡僻壤亦不能乐价居奇,此民间所以称便也。

”[5](p691)当时在中国流通的“洋钱”有荷兰的“马钱”(又名马剑),西班牙的本洋,西欧的“十字钱”和美国的银元。

“马钱”、“十字钱”和美国的银元流通数量和范围有限,只有“本洋”流通范围最广。

“本洋”的产地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铸造于1535~1821年间,原定成色为937/1000,后来降低到902/1000;在中国流通的“本洋”分为大、中、小三号,以大的为主,重量为七钱二分,中号为半元,小号相当与大本洋的四分之一。

“洋钱”在中国如此盛行,兑换中又有浮额,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银贵由于银少,而银少是由于外国人利用银元套购纹银的结果。

在嘉庆年间,为此专门订立章程,禁止“洋钱”流通,禁止纹银出洋,禁止“洋钱”兑换纹银,甚至规定只准以货易货,不准以“洋钱”易货。

以为如此便可以使“洋银塞其来源,其用不禁而自绌;纹银断其去路,其价不减而自平”[1](p20)。

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找到“银贵钱贱”的真实原因。

诚然,“洋钱”大量出现在中国商品市场上必然会影响中国当时的银钱并用制度,但影响毕竟是有限的。

因为,“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铸币、辅币、价格标准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条块的形式。

”[6](p123)“洋钱”进入中国也必然脱掉其民族服装,还原为条块形态,经过检验成色,权衡轻重,才能按它的实际含量进入中国流通之渠。

中国当时所实行的银两制度对于“洋钱”的进入必然起着限制作用。

有人对于“洋钱”的浮额作过比较精细地分析,在广州的兑换率是,“一百块西班牙银元相当于七十四两银锭;一百块新西班牙银元相当于七十二两银锭。

而银锭的纯度一般是94%,旧西班牙银元的纯度只有90%,加上西班牙银元重量不足,因此一百块旧西班牙银元有纯银41600谷(grains),而七十四两标准银锭则有42120谷,比西班牙银币多520谷,或者说多1.25%。

”[7]p291)也就是说,“洋钱”对于银锭的浮额一般在1.25%。

对于国际贸易来说,这种商品利润并不高。

对于金融投机商人来说,也是不合算的。

由于在中国没有铸造银元的机器,他们如果利用“洋钱”套利的话,既要负担往返的运输费用,又要付出加工费,还要经受海洋贸易的不测风险。

因此,我们认为,利用“洋钱”与纹银之间的微小差价进行套利活动即使存在这种可能性,也不会是经常的大规模的。

再从商人所具有的那种天生的“计及锱铢”的心理来看,他们也不会盲目接受外国的银币。

有的“洋钱”在中国市场上之所以无法流通,而被中国商人熔成条块使用,就在于其本身成色和规格不稳定,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1830年,两广总督李鸿宾对于“洋钱”在中国的流通情况进行了调查,他认为外国商人利用“洋钱”大规模套购纹银的事情很少发生,对于银钱比价的影响不大。

他说:“其偷换纹银不过纸包布裹,夹入他货之内,零星收取,以冀积而成多。

若专载洋钱收买纹银,则为数甚巨,势难掩人耳目,岂非自寻败露。

至内地商贾贸易,洋钱与纹银价各不同,皆按色扣算。

”[1](p7)至于说“洋钱”为什么会大量出现在中国市场上,道理很简单,那是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所形成的。

据彭信威估计:“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那一百五十三年中,输入中国的银币和银块纯额有七千多万两,合银元约一亿。

”[8](p782)林则徐认为“洋钱”在江浙地区流通,“每洋银一元作漕平纹银七钱三分,虽成色远逊足纹,而分两尚无轩轾”,因此,老百姓“恬不为怪”。

在他看来,利用行政的手段禁止“洋钱”流通既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他借用年老商人之口说:“百年以前,洋钱尚未盛行,则抑价可也,即属厉禁,亦可也。

自粤贩愈通愈广,民间用洋钱之处,转比用银为多。

其势断难骤遏。

盖民情图省图便,寻常交接应用银一两者,而用洋钱一枚,自觉节省,而且无须弹兑,又便取携。

是以不胫而走,价虽浮而人乐用。

此系实在情形。

”[2](江苏奏稿卷一p15)针对“洋钱”流通引起的问题,林则徐曾先后提出三项建议:第一项建议是“稍示限制”的截流之法,“此时抑价固多窒碍,究宜设法以截其流,只得于听从民便之中稍示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