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传
包拯公正廉明的事迹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
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
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
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
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
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资料来源《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参考资料:/Art/2006/05/16/Article_20060516438 7_1.htm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
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
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
包拯传阅读答案_包拯传翻译赏析

包拯传阅读答案_包拯传翻译赏析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县人。
当初考取进士后,拜官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
因为父母都年事已高,他推辞不去就职。
又调和州监税,父母更不愿随行,他便辞官回家奉养。
过了几年,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就在墓旁造屋居住守孝,到守丧期满,仍然徘徊不忍离去,邻里父老曾多次过来劝他结束守丧。
过了很久,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便做了天长知县。
有个盗者割了一人家的牛舌,失主来县上诉,包拯说:“只管回去,把牛杀了卖掉。
”过后不久又有一人来县报告,说有人私自杀牛,请予处理。
包拯对这个人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又反来告他的状?”盗窃者听后十分惊恐,立即服罪了。
调任端州知州,升迁为殿中丞。
端州地方出产上好的砚台,以前的州官借进贡之名,大都从这里索取几十倍的进贡量去赠送权贵。
包拯为了杜绝这种弊端,叫做砚台的人只做足够进贡的数量。
他在那里一年任期届满,没有拿一个端砚回来。
接着,拜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这时,张尧佐做了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共同参他升官不当,言辞十分激切。
又曾建议皇帝:“国家每年给契丹纳币来求和,这不是抵挡敌人的办法,而应当训练一个强大的军队,选任有谋略的将领,致力加强边境防务。
”又请求重视门下封驳的规定,以及罢免、禁锢贪官污吏,选择有德有才的人担任州县长官,对补荫弟子实行考试录取的办法。
当时,各道转运使兼任按察使,他们奏劾官吏大多拾取人家无关原则的细小事故,专门以这种苛察相夸耀来表现自己,使官吏们忧心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止了按察使的设置。
一次,他出使契丹。
契丹授意接待官员,问包拯:“你们在雄州城新近开辟了便门,是打算引诱我们的叛人,用来刺探我们的边防情报吗?”包拯回答说“:你们在涿州不是也开了便门,刺探边情为什么一定要用开便门的办法呢?”这位官员无言以对。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都转运使,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迁陕西,又转调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通用11篇)

《包拯》阅读参考答案(通用11篇)《包拯》阅读参考答案(通用11篇)《包拯》阅读参考答案篇1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包拯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您。
《包拯》选段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供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无言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给下列句子划分恰当的停顿节奏。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翻译下列句子:(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照例子,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段中另外两段话的意思。
例:第一段:突出写包拯为官廉洁。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段从多角度刻画人物,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看,选段第一、二段是___________描写,第三段是________描写;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来看,第一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描写,第二段则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
5、人们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请结合第三段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6、根据你对包拯的了解,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清贪官传---包拯传》原文和翻译

《清贪官传》原文和翻译:xx传xx传——《xx》卷三一六[说明]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夷犹、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好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惊讶又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
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好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齐对此进行辩论,话语十分恳挚。
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八年级上册常考课外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常考课外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常考的课外文言文可能因地区和版本而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几篇可能会出现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
1. 《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有澄清天下之志。
后来受迫害遭遇坎坷,他不苟且附合俗流,在危难之中表现出英雄气概。
2. 《包拯传》:包拯出使辽国,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气。
他铁面无私,公正廉洁,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3. 《苏武传》:苏武坚守汉节,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最终被释放回汉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4. 《王羲之传》: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5. 《祖逖传》:祖逖闻鸡起舞,志向远大,最终成为东晋时期的重要将领。
这些文言文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传记,它们描绘了这些人物的性格、成就和品质。
考试时可能会要求考生解释文言文中的词义、翻译句子或理解文章的主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小学资料】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39 包拯

39 包拯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包拯(999年—1062年),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朝进士。
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文章主旨】本文写出了一个“包青天”的形象。
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
也表现了老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
【文言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对照注译】【率取【召权知】召令暂时代理。
【为之语和包老头。
”皆【绝】之。
吾志】我的意志。
【作品赏析】本文写出了通过几个故事,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包青天”的形象。
通过“盗割牛舌”的故事说明他办案精明;通过“岁满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写出了他为官清廉,不贪财、不枉法;通过开正门办案说明他的执法公正,为民作主;通过临死遗言很好的表明了他的志向,他对后代的期许。
当然也表现了老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
文章还通过“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和“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来侧面写出包拯的美好品行,生动形象。
【读后必练】(共30分)1. 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③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④使得至前陈.曲直()⑤第.归,杀而鬻之()⑥迁.右司郎中()⑦闻者皆惮.之()⑧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⑨故人、亲党皆绝.之()⑩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2. 翻译。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包拯吃鱼的故事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
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
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
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
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
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
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
“昨天那条鱼很好吃。
”包拯说。
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
”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以民为贵开仓放粮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
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
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
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
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包拯阅读答案

包拯阅读答案包拯阅读答案1细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12分)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3分)⑴第归,杀而鬻之()⑵与人不苟合()⑶闻者皆惮之( )⑷陈曲直()⑸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⑹非吾子若孙也( )2.文末划线句子说明了包拯怎样的愿望?(1分)答:3.用波浪线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
(2分)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译:⑵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译:⑶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译:参考答案:(二)11.⑴卖⑵随便、随意⑶畏惧⑷是非⑸不久⑹和 12.告诫子孙为官要清正廉洁。
13.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14.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⑵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⑶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阅读答案2“以诗谢礼”在民间传说中,包拯可说得上是天下第一清官了。
相传在他60大寿时,皇上念他为官清正廉明,诚心要为他祝寿。
文言文包拯传诵读视频

文言文包拯传诵读视频【篇一:文言文包拯传诵读视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传》原文及译文

《包拯传》原文及译文精品资源~临风文档。
《包拯传》原文及译文《包拯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xfrom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分享]文言译读54包拯为官清廉
![[分享]文言译读54包拯为官清廉](https://img.taocdn.com/s3/m/a218239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1.png)
包拯清廉为官《宋史》本文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宋史》是元代脱脱、阿鲁图先后领衔,欧阳玄、张起岩等人总裁编纂的。
共496卷,历时两年修成。
包拯(公元999年至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是宋代仁宗在位时进士出生的名臣。
包拯是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清官”之一。
在专制的古代,“清官”很难终身受宠于官场,包拯却例外地官运亨通,最初曾任州、县官,后来累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最后做到枢密副使。
包拯生逢宋代封建统治没落、国内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周边少数民族所建的辽国、金国日益鼎盛,进而累犯中原、战事频繁而内外交困的乱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生不逢时,但包拯却是逢时而生,把握时机,在乱世中成为俊杰。
包拯以其出色的政绩博得当时及后世万民仰慕、爱戴。
包拯在任期间,力主对外严修武备、精选将士、广蓄军粮,以御外侮;对内限制臣戚特权、任用贤能、肃治官场、休养生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刚考中进士时,朝廷授予他大理评事的官职,派他做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知县。
他因为父母年老,没有就职。
又派他任和州监税,父母又不愿随他去,于是他便辞了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官,回家侍奉父母。
过了几年,双亲相继去世,他就在父母墓旁搭茅棚守丧。
守丧期满仍然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徘徊不忍离去,乡里的父老多次劝告勉励,过了一段时间,他才根据调动赴任,到天长县做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第:知县。
县内有个盗贼偷偷割了人家一头牛的舌头,牛的主人告到县衙。
包拯说:“你暂且。
」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暂且回去,把牛杀了卖掉吧。
”不久就有人来告发,说有人私自宰杀耕牛,包公说:“你为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何割了人家牛的舌头又来告发人家私自宰杀耕牛呢?”偷割牛舌的盗贼吃了一惊,只得认罪。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翻译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翻译
1、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翻译:意思是不传承我的志向的都不是我的子孙。
2、出处:出自《包拯传》
3、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后世子孙做官,假如有人贪赃犯法,不得回到老家,死了不得葬在家族墓地里。
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这番话表明包拯为官清廉,刚正,克己奉公的精神。
他不仅自己执法严峻,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
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包公探案故事简短概括

包公探案故事简短概括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神探,但其实我们现在所知的关于包公探案的事迹基本都是出自民间的小说故事,在官修《宋史·包拯传》中,只记载了一件名为“牛舌案”与包公有关的探案故事。
《宋史·包拯传》记载,1037年包拯调任天长知县期间,当地发生了一件奇怪的“牛舌盗窃案”。
有一天,当地的某位老农,打算去牵自家的牛下地干活的时候,竟惊奇地发现:自家牛的舌头不见了!
牛的舌头是帮助牛进食、喝水的重要器官,如果牛失去了舌头,牛的生存能力会大幅下降。
老农一看自己的牛舌头被人割了,他又急又怒:谁这么缺德,这是要杀了我家牛啊。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这个小偷割老农牛舌头的做法,无异于断人生路,老农自然不愿意忍下这口气。
于是乎,老农便来到天长县衙,向当时的知县包拯告状。
包拯在听了老农的话后,他并没有直接派出衙役去村里寻找未知的犯人,毕竟在那个没有监控的时代,这样做不亚于大海捞针了。
怎么办呢?
包拯给老农出了个主意:“你只管回去把受伤的牛给宰杀掉,然后拿到集市上售卖,偷割你牛舌的人,到时候自己就会现身。
”
果然老农按照包拯的方法做了没多久,就有一人跑到县衙来状告老农宰了自家耕牛卖钱,希望包拯能够重处他。
出乎告状人所料的是,包拯听到他的话之后,并未去惩罚老农,反倒追问他:“你为什么割
了人家的牛舌又反来告他的状?”
割牛舌的人忽然听到包拯说这话,心里一惊,以为包拯什么都清楚了,当场便服怂认罪了。
包拯公正廉明的事迹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
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
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
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
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
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资料来源《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参考资料:/Art/2006/05/16/Article_20060516438 7_1.htm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
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
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
文言文《宋史包拯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山东聊城高考模拟)

2022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依律私杀耕牛者罪。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仅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
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
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细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
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究、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
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
不报。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
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
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迁给事中,为三司使。
数日,拜枢密副使。
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
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B.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C.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D.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包拯传》原文及翻译

《包拯传》原文及翻译《包拯传》原文及翻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下面小编整理了《包拯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包拯传》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
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
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
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
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
”从之。
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包拯的事迹——精选推荐

包拯的事迹篇一:包拯的事迹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包拯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
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
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
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
小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
他二十八岁那年考上进士,开始做官,后来一直做到枢密副使(枢密使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副使是副职)。
包拯这个人很会审理案件,而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候,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
包拯依法处理,照样打他一顿板子。
有些亲友本来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
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
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
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
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
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
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
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当面争吵起来。
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当时,还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
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的时候,非常残暴凶狠,拼命剥削和压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
后来,他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还是继续残害百姓。
包拯访问到这些情况,气愤极了,立刻上了两道奏疏,弹劾说:“王逵残害百姓,逼得他们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
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
”这两道奏疏上去了,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又调他做了淮南转运使。
包拯坚决反对朝廷这种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进行弹劾。
过了一些时候,包拯又了解到王逵的另一项重大罪行。
原来,王逵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一下子关押了五六百人,制造了一个大冤案。
《宋史 包拯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契丹聚兵近。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洛、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
"从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京师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中官势族筑园拊侵惠民河以故河寒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莹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且尤/子非邀福者/B.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且尤子/非邀福者/C.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且尤子/非邀福者/D.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且尤/子非邀福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官,指官员因故辞去官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拯传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 题。
(15分)
(甲)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乙)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恪素刚正。
所至,抑豪右,祛奸弊。
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
平乐、义宁二王遂讦③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
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
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属吏以羡金赠,恪挥之去。
至则值
岐王至封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中官:宦官。
②抽分:实物税。
③讦(jié):揭发。
④构:诬陷,中伤。
15.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犹裴徊不忍去()(2)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3)恪素刚正()(4)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1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3分)
A. 久之,赴调
B.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C.第归,杀而鬻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2)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
18.包拯与徐恪性格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5.4分)离开赠送向来(一向)交换
16.(3分)A
17(4分)(1)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2分)
(2)等到(徐恪)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
(2分)
18.(4分)包拯与徐恪两人都是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
包拯是因为父母生病便辞官回家照顾,不贪端州砚台。
徐恪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强权,实行改革,淘汰多余的官员,制定详细的赋税政策,一心为百姓着想。
(性格2分,结合内容2分)
【附译文】(甲)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乙)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徐恪向来刚正。
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
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
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
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
恨。
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
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
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
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