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乡村振兴五种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五种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各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这里,将介绍乡村振兴的五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是以农业为主导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注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加强农产品的统一采购、销售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种是以乡村旅游为引领的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挖掘乡村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游客前往乡村旅游。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通过修复古村落、保护传统民居,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农村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扶贫产业为重点的模式。
这种模式侧重于发展与地方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能带动就业的产业,通过扶贫产业的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发展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制作业等,提供就业机会,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第四种是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农业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模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提供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发展有机农业,加强农田水土保护,提倡循环农业,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双赢。
第五种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的模式。
这种模式依托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推广农业机械化、远程遥感技术等,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以上是乡村振兴的五种发展模式。
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政策支持和经验交流,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振兴五种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五种发展模式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
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发展模式,以下为您介绍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产业兴旺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这种模式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许多乡村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
比如,一些山区乡村发展高山蔬菜、有机茶叶、特色水果等种植业,以及土鸡、土猪等生态养殖业。
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市场需求大,能够为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
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例如,把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把粮食加工成糕点、酒类等。
这样不仅延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的渠道。
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
同时,电商还带动了农村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生态宜居型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种模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生态宜居型模式的重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电、通信等,提高农村生活的便利性。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加强农村房屋规划和建设管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发展生态旅游也是实现生态宜居的有效途径。
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游客可以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农民的环保意识。
实施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九种模式
实施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九种模式实施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九种模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已涌现出许多新模式,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1.“三融合”发展模式—浙江德清模式近年来,浙江德清立足实际,根据乡村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探索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德清模式”,包含“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和“城乡融合”等三个层次。
即:通过绿色化转型、数字化提升,拉长特色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以产兴村、以村促产,破解产业升级、村庄经营难题,实现“产村融合”;通过改革破壁垒、服务一体化,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融合”。
1.突出旅游经济发展。
依托名山、湿地、古镇等自然资源,充分发挥集体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产业、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等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
2.突出资源要素配置。
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核心,有效整合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
2015年起,德清县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激活农村产权收益;同时,充分发挥乡贤参事会“优化资源配置,凝聚人心人力”的作用。
3.引进数字技术赋能。
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动能。
如,推动生产智能转型,推动业态“链上嫁接”。
此外,还通过数字技术打造可视化治理体系,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
2.城乡一体化模式—湖南“浔龙河”生态模式早在2012年,湖南长沙县浔龙河村带头人柳中辉开始打造生态艺术小镇项目,并被列入长沙县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目录。
项目从盘活乡村资源和促进民生两部分入手,率先破题城乡发展瓶颈,形成了以教育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为基础、文旅产业为抓手、康养产业为配套,四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相容并生的产业布局。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充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尤其是国家针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制定西部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通过倾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重点推进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西部产业竞争力,促进了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
2000年10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通知》指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之一,强调了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
该《通知》详细说明了如何具体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涉及到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包括:中央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充分体现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在农业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优势产业、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农村电网改造贷款和优势产业贷款中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由农业银行总行专项安排和各商业银行总行直贷解决;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农业、矿产、旅游等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以及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支持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积极探索以中外合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引入外资;鼓励在华外商合资企业到西部地区再投资,其再投资项目外资比例超过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对外商投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适当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及出口创汇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国家在国外商业贷款指标安排上给予支持;围绕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组织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等。
乡村振兴的九种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的九种发展模式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多种发展模式。
以下是九种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1.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例如,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业,提升农民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
2.乡村美丽乡村模式:通过改善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比如,改进村庄规划,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农民合作社模式:通过农民组织成立农民合作社,实现资源整合,创新经营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共同购买农业机械、农资和种子,共同销售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模式:针对贫困地区,通过开展产业扶贫、劳务输出和交通建设等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5.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通过建立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议事会,推动农村自治,增强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
6.休闲农业模式:发展农田旅游、农家乐和生态农业等,鼓励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参与农业生产。
休闲农业既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城乡互动和文化交流。
7.电商扶贫模式: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产品走出乡村,拓展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和增值。
8.教育培训模式:通过提供农村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
通过发展农民大学、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帮助农村居民提高就业竞争力。
9.农村金融模式: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帮助农民获得贷款和保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可以缓解农村贫困地区的融资难题,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以上是九种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可以互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及路径选择
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及路径选择一、“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发展农业产业不仅关乎亿万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经济繁荣,也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中,应坚持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引进和创造先进的农业科技,可以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比如,应当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科技手段,如农业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绿色、智能发展。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意味着要通过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农业产业,如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业,来实现。
四、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农业模式更多是以农田为中心的,而农村一体化发展则是将农田与农村的其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全面的农村生产体系。
这一模式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来实现,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五、农业金融支持农业金融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因此,应加大对农业金融的支持力度,如加大对农业信贷的投放,推动金融创新,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等。
通过农业金融的支持,可以减轻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提高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农业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农业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农业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十分重要。
这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平台,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合理安排生产,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还应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农村经济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农村经济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导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实施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村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分析其中的利弊,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农业专业化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农业专业化。
农民通过专业化的农业生产,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加收入。
农业专业化也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农村合作社农村合作社是一种重要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它通过农民的联合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风险的分担。
农村合作社能够集中农户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农村产业集聚农村产业集聚是一种有效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将相同或相关的农村产业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村产业集聚还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农村创业就业农村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
农民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创办农业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农村产业发展还能够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五、农村产业精准扶贫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的一大特点是精准扶贫。
通过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精准扶贫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从而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问题。
六、农村产业保护农村产业发展还需要注重产业保护。
农村产业保护可以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护来实现。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产业,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律可以对农村产业进行保护,打击恶意竞争和侵权行为。
七、农村产业协同发展农村产业发展要注重协同发展。
农村各个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
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的协调发展。
产业扶贫模式有哪几种
产业扶贫模式有哪几种产业扶贫是一种可行的扶贫模式,它通过发展农村地区合适的产业来提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实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目前,产业扶贫已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扶贫企业和贫困户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基于贫困地区的产业资源和生产条件,将企业和贫困户合作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由扶贫资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此推动到农业高效生产、销售和服务领域的现代化升级,为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种模式在较为广阔的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状态。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激发农民的创业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还能够解决贫困户的就业和增加收入问题。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即立足于当地的气候、土地、水资源、自然生态等优势,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优势的种植产业或养殖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提高当地经济总收入、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显示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国家的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当地鼓励农民利用奶牛、羊肉、瑞香果等产业,积极发掘当地的现代农业资源,将当地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推向市场,以此维持当地农户的生计,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三、商品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扶贫过程中,通过商品的购买来帮助贫困地区获得更好的补贴,从而达到扶贫与购买的双重目的。
贫困地区制定特定的商品,市内市外通过电商等方式进行销售,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的特色商品的推介,同时也能够帮助贫困地区获得更好的补贴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这种模式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标,利用前沿的技术,打造高品质的农产品,为消费者服务。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为城市消费者提供高质、健康的食品。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将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利用,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例如发展农业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提高乡村经济效益和附加值。
2. 农业科技创新模式: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向着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例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
3. 乡村金融服务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包括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农业保险、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保险、信用等金融服务,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4. 乡村合作组织模式:鼓励农民建立乡村合作组织,通过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生产协作和经济联合,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 产业扶贫模式:将扶贫与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发展适合当地特色和资源的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问题。
6. 乡村人才引进模式:引进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通过培训和指导,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强乡村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以上是一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具体的发展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
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7月16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又一次被提及。
《规划》中明确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和目标:到2025年,全国新认定100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1600个农业产业强镇,建设3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150个产值超100亿元、30个产值超10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
以这四种发展模式为抓手,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小编梳理了四种发展模式的建设情况、申报条件和经典案例,通过实打实的建设要求和成功经验,告诉你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1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情况】“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模式和组织方式,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作用。
从2011年到2019年,农业农村部已经连续开展了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累计认定285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一村一品”快速推进,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农村人才集聚、农业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申报条件】根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的通知》,具体申报条件如下:(一)主导产业突出。
专业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6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贫困地区可分别放宽到40%和30%以上。
专业镇主导产业收入占全镇农业经济总收入3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30%以上,贫困地区可放宽到20%以上。
(二)实现绿色发展。
主导产品必须有注册商标,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农产品产地环境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要求。
经典乡村振兴模式
经典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地区不同的经典乡村振兴模式也应运而生。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选取农业特色产业,如苹果种植、茶叶种植等,通过整合资源,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这一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将农村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景点,通过农家乐、农庄等形式吸引游客,创造农民的增收机会,带动乡村发展。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将农村的第一产业(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农民合作社、农村电商等方式,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四、农村旅游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乡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项目,如农家院、农田景观等,吸引游客,创造农民的增收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村旅游还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机农业种植等方式,保护农
田资源,提高农产品品质,并通过市场渠道推广和销售,实现农民增收。
这些经典的乡村振兴模式,都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和经济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乡村振兴。
同时,政府也应该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一、农村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选择农村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差异明显。
通过对农村资源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
例如,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农田生态旅游;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产品养殖业;山区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良好的交通、通信、水电、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能够降低特色产业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农村创业创新与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创业创新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创业,提供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农村创业者。
此外,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人才素质和创业能力,也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
四、产业升级与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政府应加大对特色产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促进特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实现跨界融合,提高产业附加值。
五、市场开拓与特色产业发展市场开拓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村特色产业要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的创新,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
加强市场调研,了解消费需求和市场变化,积极开展产品宣传和推广,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农村金融与特色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贷款和金融服务,降低特色产业的融资成本。
政府应加大金融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七、农村合作社与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合作社是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形式。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模式选择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模式选择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中西部地区也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但是,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中仍然偏重于传统制造业,这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产业结构老化、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也进一步妨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中西部地区必须开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转型升级,走具有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先落地的区域,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面积,但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及“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再次成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重心。
然而,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与转型,传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此外,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为荒芜的环境和低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使得环保和节能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
二、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环保和节能的重大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挑战。
首先,中西部地区传统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占比较大,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受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而轻工业加工性质的产业往往更容易屈从于国际竞争。
而现代化的经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和高端产品的支撑。
这样一来,在中西部地区及其他先前相对滞后的地区,转型升级的压力就比较大。
其次,中西部地区环保和节能成为了发展的必要方向。
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保护环境既是维护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又为此提供了机会,意味着环保和节能成为了转型升级的必要方向。
此外,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方面的挑战也非常突出。
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特色农产品产业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政府支持、市场需求、农民创新等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
一、政府支持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支持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产业发展基金,向农民提供项目资金支持,鼓励他们进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农民参与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中去。
二、市场需求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的支撑。
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以及市场渠道的畅通,都是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和农民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根据需求调整生产结构,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力度,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帮助农民实现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三、农民创新农民在特色农产品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农民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培养他们对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此外,政府也可以鼓励农民组织成农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方式进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和效益提高。
四、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应注重生态农业的理念。
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为基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采用无公害、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保护土壤和水源的健康,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五、农旅融合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可以与农村旅游相结合,实现农旅融合的模式。
政府可以支持农民开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农村旅游项目,引导游客体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采摘过程。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与运作机制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与运作机制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不仅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更是促进农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全国各地,乡村特色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业等,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产业选择的关键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产业选择的关键。
产业选择应该以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为基础,结合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挖掘和培育能够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例如,苹果产业在陕西延安、红枣产业在山西运城等,都是依托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培育出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二、技术创新的支撑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例如,应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延长水果蔬菜的保鲜期限,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等,都是技术创新的具体体现。
三、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建设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
有了品牌,乡村特色产业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打开一片天地,获得更多的认可和信任。
品牌建设不仅需要具有特色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还需要积极推广和营销,打造出具有辨识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形象。
例如,马鞍山的“徽派文化”、河南的“豫剧”等,都是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代表。
四、市场营销的策略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传统销售渠道和现代电商平台,拓展销售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要注重产品包装与宣传,突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抓住市场竞争的重点,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五、政策支持与保障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文件,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资金、技术和市场的保障力度,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特色产业的投资与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共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一、引言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
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
二、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的意义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作为推动农村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具有多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减少农民对传统农业的依赖。
其次,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乡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村人口的就地就近就业,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需求。
此外,特色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业的繁荣。
三、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区别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产业多以农业为基础,产品单一,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链条相对简单。
而特色产业则以乡土资源为基础,通过深度加工和差异化运营,形成一种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的模式有多种选择。
其中,以合作社模式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升农民收入。
另外,合作社可以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的延伸,进而提高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也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农民参与”的模式,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引导农民参与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五、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应用在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应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特色产业发展需要运用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工艺和物流管理水平。
同时,通过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拓展特色产业的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特色产业的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要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
通过有效营销手段,向社会传递特色产业的价值与特色,吸引消费者购买。
此外,还可以通过产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开拓市场。
西部农业的发展趋势
西部农业的发展趋势
西部农业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西部农业正逐渐实现从传统的粮食种植向多元化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转变。
例如,发展特色农产品、有机农业、高效水肥一体化等新兴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
2. 农业科技创新:西部地区正加大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水资源和劳动力等问题。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农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设施等。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化。
4. 生态农业和绿色发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西部农业逐渐向生态农业和绿色发展转型。
以环境友好型农业为导向,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减少农业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5. 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西部农业要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
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
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总之,西部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科技化、绿色化和一体化。
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综合效益,西部农业将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的特点和意义。
一、资源禀赋的影响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对于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水资源等都会对当地的农产品生产方式产生影响,因此,农村经济发展中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模式也会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市场需求的引导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模式通常是由市场需求来引导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市场对于质量优良、独具特色的农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农村经济发展中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的建立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
三、科技支撑的重要性现代科技对于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通过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品质,并且减少生产成本。
例如,通过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以及加工技术,可以生产出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联动的有益互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模式往往需要依托一定的产业链来实现。
比如,某一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可能需要依托当地的农业基地、加工厂、销售渠道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互相依存,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支持,实现产业联动,促进各个环节的有益互动。
五、政策支持的重要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资金支持、优化产业政策环境等手段来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的发展。
只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得到落实,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
六、示范推广的重要作用示范推广是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在一些典型地区建立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可以引导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特色农产品生产中来,并且借鉴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从而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在更广泛地区的开展,实现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很多乡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文将从选取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培育、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合作社、促进农民就业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探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选取特色产业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选取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是发展的第一步。
通过对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进行调研,确定出能够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方向。
例如,山区可以选取林果、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水乡可以发展水产品养殖,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等。
选取特色产业需要充分考虑资源、市场和技术等要素,以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可以引入农旅结合、农业深加工、农产品电商等新模式,将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化的产业链。
同时,创新还包括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例如建立农民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推动农民参与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保障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可以进行土地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农民素质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产环境。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产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需要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创业就业等手段,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可以建立专业化的培育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引导乡村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大城市企业的合作,吸引投资与技术,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扩大产业规模产业规模的扩大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差异与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差异与发展模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中国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并且在历史、文化、人口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同区域的落地方式和发展模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东部地区: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高,产业结构相对完善。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东部地区可以重点关注产业升级和创新。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农业科技、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式,促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中部地区:注重农业发展和科技推广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农业占比相对较高。
因此,中部地区可以注重农业发展和科技推广。
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推动中部地区乡村振兴。
三、西部地区:注重生态保护和农村旅游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西部地区可以注重生态保护和农村旅游。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农村旅游业、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方式,实现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四、东北地区:注重农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流动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为发达,但农业存在结构不合理和人口流失等问题。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东北地区可以注重农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流动。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吸引外来人口参与农业生产等方式,推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
五、南部地区: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南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南部地区可以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通过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等方式,推动南部地区乡村振兴。
六、北部地区:注重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北部地区气候条件恶劣,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北部地区可以注重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发展调查【调查时间】2005年4月15日—4月16日
【调查地点】岐山县北郭村、祝家巷村,距岐山县城3公里。
【调查对象】所调查村庄随机抽取的农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问式调查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对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了解我国农村传统农业发展以外的情况,在我国尤其是西部的广大农村农业产业开发的新思路,并在调查
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认为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占据着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关心。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也显得尤其重要。
相比过去,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但相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农业前进的步伐的确有些缓慢。
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在如何凭借地区自身实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答案还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一方面,各地区发展农业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各地区还拥有不同的地区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
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应该根据地区的差异化特征选择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
更进一步,如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寻找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在传统产业之外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回顾
在经济学理论界,关于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
在张忠根的《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一文中就明确的提出,农业的发展有以下的模式选择:精准农业、都市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质量农业。
这实质上是一种横向的分类,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面对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对中国农业整体地做了一个较好的规划。
但是,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如此全面的宏观性的规划也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即所谓的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区域特色经济。
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有着诸多契机。
旅游与农业都是对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
旅游景点是一个地区有特色的山水、名胜或风土人情,让他人见识更多不同的风景、民俗、开阔人的视野。
不同地方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会有各自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种,“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农业的区域性由此可见一斑。
观光农业正是这两种地区特色相结合的结晶。
发展观光农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目前在世界各国最流行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型观光农业
农业的生产过程不为很多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也可吸引相当多的游客。
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
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赏,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其乐趣与在城市商店里买酒自然不一样。
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
二、都市型观光农业
面对城市化的噪音等污染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它的基本特点是利用城市的工业和科技优势,在城内的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分散的农、林、渔等生产基地,既为游客提供一部分时鲜农产品,又保留一部分农地,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有条件的还可提倡发展家庭型的都市休闲农业,利用屋顶、空地种植花草、果树、蔬菜等。
三、科技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的观光农业。
日本东京郊曾建有一座蔬菜工场,有各式各样的蔬菜品种,从空中悬吊的到地面栽培的,水、肥、供给都由电脑控制,每天可吸引大量游人前往参观。
美国俄勒冈市郊建有一处微生物工场,专门用石油废渣年产一万吨单细胞蛋白,这相当于用6万公顷耕地种植大豆的蛋白质产量,游览的人可以品赏这种蛋白质制成食品的品味。
另外,基因农业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美国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生产的马铃薯、蕃茄又大又好,慕名而至的国内外游额相当多。
科技型观光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科技型观光农业将是今后发展最快、也最吸引人的。
四、奇异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奇特的而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建立起来的观光型农业,例如:特殊的香稻、特殊品种的瓜果产地都可以建立奇异型的观光农业,来满足人们寻求离奇的心理。
以色列北部有一个地处沙漠中心地带的村庄,利用那里独有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还可以在那里做沙疗(一种把身体埋在热沙里治疗风湿病的方法),一个几百人的村子一年要接待20多万国内外旅客,其收入远远在农业之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奇异农产品和风土民俗都不一样,开发奇异型观光农业的潜力最大。
休闲体验农业则重点强调了农户提供必要的服务,游客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情况。
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真正的作物产出并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忽略。
重要的是农户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以及游客亲身体验过程中的乐趣。
这实际是观光农业的另外一种延伸,将农业与服务业联系的更加紧密。
台湾大学农经系江荣吉教授把休闲体验农业称为第六产业,原因有二,一是农业加工业加服务业,包涵前后两业容易理解,其中工业,大部分是食品加工和陶艺等手工艺,因此1+2+3=6;二是效益大增,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其效益是相乘的,即1×2×3=6,故称之谓第六产业。
三、休闲体验农业的模式构建(以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为例)
(一)背景材料
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位于岐山县城西北3公里处,是岐山臊子面的发源地。
自1998年以来,北郭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至今已有民俗旅游接待户118户,年接待能力达80万人次,从业人员600多人,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30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
根据调查,以占大约80%的中等规模的农家乐接待户为例,其启动资金为5-6万元,其资金来源以家庭积蓄为主,辅之以亲戚朋友的借助以及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补助。
作为农家乐中民宿的主要设施,经营用房的数量大约在5-8 间,接待能力可达30人左右。
日接待人数淡季约为10-20人,旺季约为30-50人,这一数字较两年以前有较大的减少,并且有可能
进一步减少。
从业人员主要为家庭成员,并且几乎集中了家中所有的劳力,而经营也以各家户为单位展开。
相关的项目主要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景点观光,但休闲娱乐仅限于较为简单的麻将扑克、电视及卡拉OK等。
农家乐的收费标准由政府成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农家乐及其相关项目年收入约为3-5万元,而这也几乎占家庭年总收入的全部。
另外,从访谈中还得知,走访的接待户普遍感到,近年来,由于从事这一经营的家户的增加,以及周边的西安、宝鸡等大中城市的游客新鲜感的逐步减少,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而政府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宣传上,而对农家乐接待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缺少相应的安排与规划。
因此,尽管收入远高于未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但不少接待户已经在思考未来的规划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北郭村在依据本地区特色资源即风味小吃以及旅游景点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这种休闲体验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这从民俗旅游每年带来的过千万的旅游收入就可以证明。
同时,也告诉我们,发展这一类的民俗旅游业,一定要紧紧扣住自身的卖点,以此有效地吸引消费群。
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首先,农家乐的发展也应当有分工的存在。
经营方式并不一定必须固定为以家庭为单位,让每一家都成为“全能型”。
通过家庭联营,分工合作,每个家庭承担整个服务流程中某几个环节的任务,既扩大了规模,也提高了效率。
甚至还可以让一些家户专为接待户提供服务,如专为接待户提供干洗服务。
实现“顾客←农家乐接待户←为接待户提供服务的家户”这样的专业化链,将更多的农村家庭纳入到这一产业中,拓宽致富面。
但这还需要当地政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安排。
其次,任何一种产业都不可能永恒发展,即使是新兴的农家乐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也不例外。
因此,农家乐的发展应当放眼长远,在抓住现有的主要卖点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卖点,防止游客在新鲜感消失后,后续发展难以为继。
这也是当地政府需要为农民做的远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忠根《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载于《农业经济》
(2)王远路等《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载于《现代化农业》
(3)钱啸风《关于台湾休闲体验农业的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