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整个文化现象之中。
学校是文化的具体范畴,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
而在我们长期的教育中,学校的课程往往轻视了民族文化的教育。
因此,再次审视民族文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起点,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民族文化和教育传承的精华复兴和弘扬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责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发现、发掘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真正的多元文化中的民族人,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通过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吸引进来。
《茶文化》通过研究茶叶的历史、分类、茶艺、茶道、茶圣、中国十大名茶等过程,体验茶文化的内涵,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在人们生活和国际交往中的作用;在《扑克牌的秘密》课题探究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四种花色了解了其与春夏秋冬的关系,通过计算扑克牌的总点数知道了一年的天数,通过扑克牌的张数(去掉大小王)揭开了全年周数的秘密……与天文历法千丝万缕的联系尽在其中。
孩子们在解开这些秘密的同时,也懂得了我国的历法在世界上地位与作用,建立了文化自信。
二、以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抓住综合实践活动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中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在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在综合实践课上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三、走进自然景观,在文化熏陶中开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提升审美理解力和领悟力。
扎实推进六个育人渠道 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扎实推进六个育人渠道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望都县新城区小学宋浩新城区小学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完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六个育人途径,逐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一、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挖掘课程思想内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综合德育课程,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统筹安排上好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班队会、少先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社团活动课、法治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课程,落实课时,重点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和积极心理个性的养成、思想道德的修为、公民素养的提升。
二、文化育人学校以“树兴国之理想,育新城现代人”为办学理念,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校训,着力打造“书香四溢,生命盎然”的校风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学风,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学校着力打造清新怡人的物质文化环境。
建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宣传系列展示区、校园展板群、电子屏文化区、餐厅“艺术天地”展示区。
综合楼走廊、楼梯分别设有优秀传统文化格言系列、《弟子规》故事系列、《家乡名人》系列、读书漫画系列,大厅、转角处设有图书漂流站、好书推介区等,供师生课间及闲暇时间阅读。
餐厅师生作品展示区定期进行作品展,目前共展出书画、剪纸等作品6000余件。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学校公众号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推进家校互动。
截至目前,新小家校联盟公众号累计推送消息265条,内容涉及校园动态、学生风采、教师活动、安全教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等,累计阅读人数达95443人,累计打开阅读323494次。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核心素养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核心素养作者:钟玉芳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11期伴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急剧变革,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在基础教育下,怎样的学生才能适应无法预测的未来?”那恐怕就只有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才可以得心应手应对这繁杂的世界了。
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它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那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具体有什么强大的能力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项具有权威的研究成果,详细阐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能够得心应手应付各种人与人之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问题解决、自主学习、沟通合作、实践创新、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六大素养。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最终促进人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底如何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呢?综合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为主要目的,突出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新需要,迎接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新挑战。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六种核心素养:一、问题解决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两大类: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服务学习活动。
那研究性学习就是孩子们通过细心观察身边的人、事和物,善于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在同学们群体中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交流,直到想到解决的方法。
例如以下的主题活动“凤岗水资源,关系你我他”“夏季也防蚊有妙招”“废旧电池与环保”等,通过合作活动,解决了自己要研究的难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们将学科活动最终很好服务到了生活中,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功感。
在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以教材为依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硬塞给学生,忽略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为此,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尽量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一篇课文后时,我开展了“感受坚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看电影、写体会、编课本剧、做小报、办专题学习网站等系列活动,学生在感受桑兰坚强品质的同时,“坚强”一词已经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底。
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非常丰富,这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契机,同时也为学生增加了许多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阅读节”引领师生成长人生的起点不是诞生,而是与好书结缘的那一刻。
因此,如何让学生尽早养成一生阅读的好习惯以及选择阅读什么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推动书香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建设,我校每年九月都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让好书引领师生成长”校园阅读节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61期一、指导思想与设计依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强化了新型课程形态的建构,要求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创造,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做”出来。
一些国家或机构组织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需走上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之路,让基于标准的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和真实性评价成为教育的常态。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具体界定存在差异,但基本都认同将审辩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由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和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21)共同研发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更是在此基础上引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并置于核心素养的统领位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课程,有利于上述理念、目標的实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课程[3]能够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位目标的均衡达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使社会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课堂,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过程中,经过“确立研究课题—实地调查、资料查询—研究报告撰写”几个阶段后,进行“答辩展示交流”,可以使研究成果产生辐射作用,体现其研究价值,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指个体在各个领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高效而且有趣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公园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美好。
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小组任务,让学生们合作完成,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科学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了解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三、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活动等,让他们动手实践,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四、开展体育运动活动体育运动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运动会等,让他们体验运动的乐趣,并且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体育运动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五、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组织各种社团,如科技社团、文学社团、音乐社团等,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并加入其中。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自信心和领导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科学实验、艺术实践、体育运动以及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浅谈在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落实核心素养
学校困境:学校地处农村、城乡之郊,外部环境,家长学历、素质参差不齐,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重视情度等远远不够,整条村的学习氛围更是不足,观念上全部以赚钱为主。
无论家长抑或村官,对小孩子的教育大都处于忽视状态。
内部环境,教师对教材研读不深,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和训练,视野狭窄,教学基本局限于教材,忽视资源拓展,如学生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数学资源、网络资源等。
而新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提出的数学学科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统称为数学综合素养),更是得不到落实,更谈不上质量好了。
破解之法:通过半年来的实践研究,发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农村学校数学质量的有效利器。
原因有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生活动,甚至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出外活动,其针对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与人合作、小组合作或者独立思考,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升华感悟到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到的数学内容的理解。
把生活搬到课堂,或者把课堂搬到了室外,甚至亲自实践,从而有效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互助、配合、协调,增长见闻,丰富阅历,让学生易学、乐学,想学,从而唤起数学学习的本旨回归。
原因有二:学校所处的农村地区,生活、劳作资源非常丰富,地大物博,具有各种特色建筑,拥有各种农民自创的农具,以及各种农作物生长过程、采集过程、销售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数学学习资源,校外实践天地广阔,数学计算应用处处皆有,信手拈来,可谓“铁笔的称呼比毛笔更有诗意,我把大地当成一张白纸,套上黄牛向纸上写新诗。
”如此雄伟的场景,正是农村小学的长处。
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晏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学习。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从小学到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个主题,即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
这四个主题又分别对应四大课程目标,即问题解决、责任担当、创意物化和价值认同。
这些都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作为国家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仍然普遍重视语文和数学等学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是课程资源匮乏,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探究、服务、制作和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我、社会和自然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活动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更需要课程整合能力,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基于STEM理念设计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STEM教育强调问题引领、项目实施和团队协作,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教育理念。
基于STEM 理念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1.通过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M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基于真实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那些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既基于学生的认知,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习积极性。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改变中国教育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遵循以下了几个原则:一、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
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是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1.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年33期┆99教法研究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孙玉美摘 要:当前,在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事业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找到符合当前学生知识学习需求的教育工作开展模式,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所以本文也结合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重点了解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优化教育工作开展现状,以此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核心素养 在教育事业走上最新改革道路的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教育开展阶段一个热门的话题,其中主要指的就是学生所需要具备能力的培养情况,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终身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进步中所提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所以初中校园内部更是需要注重学生的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本文就是基于此情况,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具体的应用和融入情况,希望能够利用有效的课程开展模式,优化学生的知识学习现状,保证学生能够后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的关键时期,他们所呈现出的特点就是,拥有着比较旺盛的好奇心理和旺盛的精力,经常活泼好动,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着好奇。
校园和教师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之中,也需要关注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把课业以外的经历都融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之中,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最终目标。
初中阶段是学生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养成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状态,以及行为习惯等,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学生就能够在一个正确环境熏陶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属于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内容,能够保证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活动形式也能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而保证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培养,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形成的最佳手段。
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者:刘鹏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9年第03期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小组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表现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而作为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基于此认识,我们建设了废纸再生室,并以此为平台,进行学科统整学习,研发了《废纸的美丽蜕变》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其中包括蜕变之文理篇、蜕变之制作篇、蜕变之工具篇、蜕变之研究篇、蜕变之创造篇。
我们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景为学习的背景,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学生全员参与、亲身体验,搭建探究空间、思考空间,极大限度的让整个活动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沃土。
笔者将试图从此课程管窥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核心素养的发展。
调研中,培养社会责任感首先,本课程的选题切合环保,缘起于三年级学生面对大量废纸时提出的问题:“废纸能再造纸吗?”问题提出后,他们自发的组成团队访问垃圾处理工厂,上网查阅废纸处理的方法,进而了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及其发展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目光聚焦到纸张浪费、一张纸的成本等问题上,也把眼界拓展到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文化,了解我国的伟大的发明创造。
其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探究中,发展科学素养在实验中,发展科学素养造纸中,有些学生发现不同颜色的废纸造出来的纸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便提问:可不可以加入一些东西让纸浆变白呢?加什么比较好呢?有些学生认为加肥皂,有些学生认为加洗衣粉,有些学生认为这些都不环保,也许可以试试面粉……我们顺势引导学生成立实验小组,制订实验计划,严格控制好其他变量进行规范的对比实验。
实验后,他们发现纸浆的颜色果真发生了改变,而且加入面粉的纸浆最白,洗衣粉的其次。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让他们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全面的学习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赢。
最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核心素养、跨学科整合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
1. 引言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实践过程有助于弥补传统教育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胜任。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际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在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1.2 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基本品质和综合能力。
扎实推进六个育人渠道 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扎实推进六个育人渠道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望都县新城区小学宋浩新城区小学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完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六个育人途径,逐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一、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挖掘课程思想内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综合德育课程,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统筹安排上好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班队会、少先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社团活动课、法治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课程,落实课时,重点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和积极心理个性的养成、思想道德的修为、公民素养的提升。
二、文化育人学校以“树兴国之理想,育新城现代人”为办学理念,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校训,着力打造“书香四溢,生命盎然”的校风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学风,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学校着力打造清新怡人的物质文化环境。
建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宣传系列展示区、校园展板群、电子屏文化区、餐厅“艺术天地”展示区。
综合楼走廊、楼梯分别设有优秀传统文化格言系列、《弟子规》故事系列、《家乡名人》系列、读书漫画系列,大厅、转角处设有图书漂流站、好书推介区等,供师生课间及闲暇时间阅读。
餐厅师生作品展示区定期进行作品展,目前共展出书画、剪纸等作品6000余件。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学校公众号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推进家校互动。
截至目前,新小家校联盟公众号累计推送消息265条,内容涉及校园动态、学生风采、教师活动、安全教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等,累计阅读人数达95443人,累计打开阅读323494次。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优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方法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优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方法1.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将探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优化方法。
2.培养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喜好和课程内容,设计吸引人的实践活动,例如户外探索、实地考察等。
通过兴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3.问题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
问题的设置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讨论的热情。
通过问题导入,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5.实践操作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去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观察、实践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6.反思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
学生可以对整个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思考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通过反思评价,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能力。
7.综合评价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情况,综合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进行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综合素养提升情况,并得到激励继续努力。
8.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得到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提升。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拓展教学计划培养综合素养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拓展教学计划培养综合素养一、前言综合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制定了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拓展教学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探索、合作、创新,全面发展身心,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目标与意义1. 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2. 意义:综合素养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创新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计划1. 活动一:社区服务日时间:XX年X月X日内容:学生组成小组,前往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如清理垃圾、整理图书馆、植树造林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活动二:科技创新比赛时间:XX年X月X日内容:学生自由组队,开展科技创新比赛。
比赛内容涵盖科技知识和技能,如机器人制作、APP开发等。
通过比赛,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锻炼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活动三:文化体验活动时间:XX年X月X日内容: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通过文化体验,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
4. 活动四:实践交流座谈会时间:XX年X月X日内容:学生根据个人实践经验,撰写相关报告,并进行交流座谈。
通过座谈会,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学习体会,互相启发,提高自己的表达和倾听能力。
五、评价与总结通过以上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总结他们在综合素养培养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评价可以体现在学生的自我反思、小组讨论、教师评语等形式上。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活动一、引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发展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实践教案,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活动。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综合实践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身体素质、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2. 教学内容选取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团队合作、手工制作、实地考察等,以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志愿者活动等。
3. 教学方法(1)项目制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践项目,通过规划、设计和执行的过程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技能。
(2)问题导向学习: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构建知识。
(3)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教学步骤(1)确定活动主题: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综合活动的主题。
(2)选取实践活动:根据主题,选择与学科知识相关或社会生活实践相关的活动。
(3)制定教案:为每个实践活动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4)实施教案:按照教案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5)总结反思: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反思和评估。
5.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三、教学实施效果通过此种综合实践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养。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四、结语小学综合实践教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和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现综合发展的目标。
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发展需求。
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思想价值观点和侧重点应当能够有所转变,推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这些过程当中能够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升锻炼,激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内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核心素养引言:教师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定位,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为了能够对学生的能力起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和推动作用,需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学生的角色定转变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要性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辅助引导。
一、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培养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使用组织学生进入到革命文化场地进行实地的参观和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提升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对老一辈革命人的精神进行深入学习,了解相应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情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革命距离这一和平年代相对较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性相对较弱,学生对于革命情感的学习更加应当能够变得深刻且充足才能够保障学生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加强建设,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行深入的培养及教学。
革命精神,也是我国老一辈革命人通过付出生命战争当中不断寻求突破,保护国家,为了寻求和平,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凝结。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革命思想的教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从而推动学生能够加强对相关精神品质的教学和建设。
学生距离这一时代相对较远,也会导致学生自身的联系相对较为薄弱,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对相关理论知识内容进行学习,会让学生自身的联系性相对较弱,不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通过实地教学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联系教材文本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相关的革命精神进行学习,增加学生的震撼力,能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产生切实的情感体验。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校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
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之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素养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各方面能力。
本文将从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入手,结合核心素养的概念,探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注重实践、注重综合素养培养的课程。
在这门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实际活动的参与,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培养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通常包括文化体验、社会实践、科学探究、技术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也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
在这门课上,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组织、自主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一系列核心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些基本素养。
这些素养包括但不限于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这些素养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应该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1. 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实践为重点的课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最为关键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技术创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 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如小组项目、社会实践等,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人教版初一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法分享促进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人教版初一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法分享促进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导言: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人教版初一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被赋予更加重要的地位,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帮助初一学生有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跨学科发展。
一、积极参与活动为了提高综合素养,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
从课堂到社区,学生都能找到许多机会与同学合作,并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实践课程、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等,不断扩展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二、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形成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从教材中获取各个学科的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整合。
例如,在参加科学实验时,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借用语言知识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
三、培养观察和思辨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辨能力的良好机会。
学生在活动中应注重观察和思考,及时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过程。
通过观察和思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并在实践中将其应用。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应该被鼓励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在设计科技玩具时,学生可以结合数学、科学和艺术学科的知识,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通过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对不同学科的理解。
五、合作与交流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与他人合作,并进行有效的交流。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应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看待问题,并获得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同时,合作与交流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六、反思与总结学生在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后,应该进行反思与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肖捷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最具活力与挑战的课程,也是最能表现学生个性与智慧的课程。
这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是一片异彩纷呈的天地。
当然这种新课程的出现,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初探综合实践活动是一场教育界的变革,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教是为了不教”。
这里的“教”不是“课堂教学”而是“随时指导”,这里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配角是老师,但老师更应该做学生的辅导员。
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们自己找方法、找答案。
我们要做的是迅速转变思路,顺应这种潮流,而不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找回以前上课的感觉。
下面,我就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关于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是指组织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性学习。
根据实践研究的需要,时间可长可短,有时需要1—2个月或更长一些的时间。
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的实施模式,我认为可初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生成课题、拟订方案阶段。
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创设的有效问题情境,根据实践活动课设计的初衷和主题,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课题和子课题。
比如,研究《家乡的交通》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展示方式,从学校周围的杂乱的交通状况入手,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音像资料,引发学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在开展《和鸟交朋友》主题活动时,教师先播放一些小鸟在自然界叽叽喳喳,自由飞翔、与人嬉戏的音像资料,接着出现小鸟被关在笼子里,急切地想要挣扎出去的画面。
这时学生就会从沉浸在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上,一下子被小鸟的命运揪住了,从而激发起了学生探究“怎样与鸟交朋友”这个主题的探究欲望。
然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和活动的学习小组,在建立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由他们自己选择研究和活动的伙伴,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充分协作。
同时,小组成员必须各种学生的搭配,而且每组必须有一个学习小组长,组织开展讨论,这样可以协调气氛,相互间作用会更为显著。
另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还能实现互帮互助的效果,从而克服忽视能力较弱的学生现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筛选,确定要研究的主课题和子课题,并制定出活动计划表,形成小组或个体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
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并指导学生不断修订、完善研究活动的计划方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课改理念,在具体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指导的内容不是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研究的方式。
教师的指导程度,取决于学生的需要。
我们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
让学生经历“尝试—错误—从教训中学习”这样的机会。
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活动结束后,小组要提交活动记录报告,内容包括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
教师要认真审阅研究报告,提出该小组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在一个学习小组的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会远远超过一个人”,让学生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对合作中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的行为加以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对于活动中小组产生的问题,教师无需着急,可做适度的点拨。
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在下一次的合作时,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如在进行“校园网络”之《上网红绿灯》这个主题活动中,我要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合作。
因此学生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有的同学上网查资料,有的同学则进行调查访问,有的同学绘制宣传报,小组同学在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
第三个阶段是成果展示、交流分享阶段。
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展示、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
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编写的报纸,布置的板报等等。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如:小论文答辩、辩论赛、现场表演、成果展示等等,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
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例如学生在进行了、《校园平面设计图》、《公交车的线路改造》等调查研究后,汇制了大量的设计图、布局图、线路图,有的还将校园平面设计制作成模型,教师适时地将成果交流活动改成成果展示活动,由设计者和制作者担任讲解员,并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质疑进行解答,参观者也向设计者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服装你我他》主题活动汇报时可以搞一次“服装表演赛”;《广告与生活》汇报时可以来一次广告设计加表演;《关于青少年近视眼预防的研究》、《我们的早餐》等活动就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有关青少年近视眼的预防、早餐方式及营养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为题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我们的交通》、《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等主题活动都可以由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后撰写成小论文,在成果展示课上宣读小论文;针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可以请学校校长参与答辩,担当主问角色。
第四个阶段是全面总结、动态评价阶段。
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总结,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由家长和教师填写评语。
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主体性原则,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连动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自信心的逐步树立与增强。
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从整体上说应包括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方面。
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自我评价层面:包括小组里我所担当的角色表现情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活动表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遇到困难的表现和处理,研究成果呈现方式和自我感受等。
(2)小组评价层面:包括每个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3)家长评价层面: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寻求家长帮助情况、课外实践情况、学生素质发展变化等。
(4)教师评价层面:对学生自主精神的评价、对学生合作精神的评价、对学生交流能力的评价。
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知道参与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例如我在进行《小帽子折纸》活动时,设计了小组折帽子比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了不同质地、颜色和大小的纸。
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相互配合,自由发挥,他们折出来的帽子大小不一,颜色丰富多彩。
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评议,选出“你最喜欢的帽子”,并把学生评议出的作品,放在讲台上展评,请小设计者自己也来评说一下,再由大家评议出最喜欢的帽子在班里展览。
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第五个阶段是反思提高、立体延伸阶段。
这是教学的最后阶段。
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与各学科结合,向纵深发展。
并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为下一次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
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
比如:在《购物技巧》活动课的延伸应用阶段,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带家里可以卖的小商品来卖,也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别的同学卖的商品,跟父母商定价格范围,真正开展一次购物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卖商品的同学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买商品的同学想方设法讲低价钱,不但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二、践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需注意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更是新课程的难点,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答案。
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践行研究性学习类课型实研究性学习类课型实施模式初探 拟定方案 生成课题 分组活动 自主探究 交流分享 成果展示 动态评价 全面总结 立体延伸反思提高施模式中,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1、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刚刚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时,我觉得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选择什么题目我就准备哪些内容进行教学。
事实上学生还小,不知道该选什么题目,甚至有的学生竟然选择了“我的铅笔盒”这个题目,显然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
这次教训也给了我不少启迪,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比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时,在课堂上我先和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然后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筛选出几个比较深刻又有意义的课题:如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关于本班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课题。
在无记名投票中学生选择了“关于本班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这个课题,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所以在以后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分头搜集资料后,再在组内交流、汇总搜集到的资料,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就完成了调查,而且对搜集到的资料自己进行分类和筛选,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确实令我感到惊讶。
看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选题时我们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