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知觉、学习与归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 知觉与归因
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
(2)需要与动机
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 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 对象。
(3)个性特征
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
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多血质
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
质的人群则对事物感知细致入微。
( 4)经验
( 5)环境与文化
(二)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 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 出解释。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感 觉
内部感觉
物体知觉 知 觉
社会知觉
二、知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
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换。 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1、影响直接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张总生气地说:“好了好了,搞来搞去还不是那一
套,我说了不搞就是不搞,以后不要再提这些了,那就 这样吧,你还是好好地将公司的薪酬调整计划早点做出 来吧。”
刘嘉无言以对。 一整天,刘嘉都觉得没精打采的,感觉很沮丧。她
问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呢?张总为什么这样不信任自己, 连计划都懒得看,唉,还没正式开展工作,就给老板留 下如此不好的印象。刘嘉坐在电脑前,试图写张总催的 那份薪酬调整计划,可是始终无法落笔,一直在胡
(三)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 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 保持不变。
(四)知觉的相对性
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会引起 知觉的变化。
(五)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按照事物的 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 体。
三、知觉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培训系之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ppt课件
表2-3 时代沉积相(高振东)
出生年代 1948年以前 1949—1950 1951—1953 1954—1957 1958—1959 1960—1963 1964—1965 1966—1976 1977—1983
贾得宝 郑解放 司卫国 刘建设 孟跃进 任坚强 高学锋 董文革 韩振兴
孙发财 叶南下 邓援朝 申互助 潘胜天 冯抗洪 钱志农 张要武 李跃华
2、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
(1)知觉:首先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决策;其次,决策的知觉过程会影响决 策的正确性(错觉等)。
(2)思维方式:分析思维(战术性)、发散思维(非程序性)和聚合思维(程序 性)。
(3)气质与性格:如胆汁质容易冲动,盲目大胆;意志坚强的人果断等。 (4)情绪与情感
(一)决策过程模型
七、 洞察力
(一)洞察力的本质(顿悟或悟性相近)
所谓洞察力就是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 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本质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管理故事(识人的技巧) 曾国藩的洞察力——台湾巡抚刘铭传的识别 (李鸿章)
39
(二)人际洞察力
人际洞察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 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 ➢ ★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洞察力。(如何从人的言行 进行判断:恭维等) ➢ 根据洞察力三元观点,洞察力过程包括: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合并 ◆选择性比较
1、基本假设1——纯理性人
纯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如下:
(1)决策者是追求最大限度的组织目标的完美有理性的 人。
(2)决策者拥有为作出最好决策所必需的正确和全部信 息。
(3)决策者只找出那些能写成线性形式的、具有一个或 一组标的问题的最佳值。
(4)所有决策者在作出抉择时,能够以相同的态度来运 用信息。
出生年代 1948年以前 1949—1950 1951—1953 1954—1957 1958—1959 1960—1963 1964—1965 1966—1976 1977—1983
贾得宝 郑解放 司卫国 刘建设 孟跃进 任坚强 高学锋 董文革 韩振兴
孙发财 叶南下 邓援朝 申互助 潘胜天 冯抗洪 钱志农 张要武 李跃华
2、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
(1)知觉:首先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决策;其次,决策的知觉过程会影响决 策的正确性(错觉等)。
(2)思维方式:分析思维(战术性)、发散思维(非程序性)和聚合思维(程序 性)。
(3)气质与性格:如胆汁质容易冲动,盲目大胆;意志坚强的人果断等。 (4)情绪与情感
(一)决策过程模型
七、 洞察力
(一)洞察力的本质(顿悟或悟性相近)
所谓洞察力就是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 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本质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管理故事(识人的技巧) 曾国藩的洞察力——台湾巡抚刘铭传的识别 (李鸿章)
39
(二)人际洞察力
人际洞察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 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 ➢ ★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洞察力。(如何从人的言行 进行判断:恭维等) ➢ 根据洞察力三元观点,洞察力过程包括: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合并 ◆选择性比较
1、基本假设1——纯理性人
纯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如下:
(1)决策者是追求最大限度的组织目标的完美有理性的 人。
(2)决策者拥有为作出最好决策所必需的正确和全部信 息。
(3)决策者只找出那些能写成线性形式的、具有一个或 一组标的问题的最佳值。
(4)所有决策者在作出抉择时,能够以相同的态度来运 用信息。
第三讲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三讲 个体行为的基础
1、知觉 2 2、归因 3、情绪 4、态度
一、知觉
1、知觉及其基本特征 知觉: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选择性/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选择性/相对性 进行反映。如对象和背景 整体性:整体优先。 整体性 理解性:以过去知识经验去解释当前对象 理解性 恒常性:当知觉对象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 恒常性 们对它的知觉映象不变的特性。
读下面故事有何感想? 读下面故事有何感想?
1、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2、“雕刻大师与小女孩"——叔叔, 你怎么知道这么漂亮的人藏在里面 呢? ---投射
二、归因
1、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 归因 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 的过程。 2、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认为,归因包 括三个步骤:对行为的知觉;对行为 原因的判断;对个性的归因。
知觉者 自身
知觉
知觉对 象特征 知觉发 生的情 境
eg1:国际通用的摩尔斯密码
eg2: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上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财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这种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常常导致不同部门之间 的相互指责。
1.70 3.91 社会和职业上的 5.28 幸福 8.83 总的幸福状况 1.52 结婚的可能性
数值越高,越具有表中特性
近因效应 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它一般产生于熟人之间。 刻板效应 指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 的看法,又称刻板印象 投射
1、知觉 2 2、归因 3、情绪 4、态度
一、知觉
1、知觉及其基本特征 知觉: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选择性/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选择性/相对性 进行反映。如对象和背景 整体性:整体优先。 整体性 理解性:以过去知识经验去解释当前对象 理解性 恒常性:当知觉对象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 恒常性 们对它的知觉映象不变的特性。
读下面故事有何感想? 读下面故事有何感想?
1、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2、“雕刻大师与小女孩"——叔叔, 你怎么知道这么漂亮的人藏在里面 呢? ---投射
二、归因
1、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 归因 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 的过程。 2、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认为,归因包 括三个步骤:对行为的知觉;对行为 原因的判断;对个性的归因。
知觉者 自身
知觉
知觉对 象特征 知觉发 生的情 境
eg1:国际通用的摩尔斯密码
eg2: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上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财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这种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常常导致不同部门之间 的相互指责。
1.70 3.91 社会和职业上的 5.28 幸福 8.83 总的幸福状况 1.52 结婚的可能性
数值越高,越具有表中特性
近因效应 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它一般产生于熟人之间。 刻板效应 指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 的看法,又称刻板印象 投射
《知觉与归因》课件
。
知觉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输入 ,还受到个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的影响。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适应性
Hale Waihona Puke 人们总是将感觉信息整合成一 个完整的、有意义的整体,而 不是孤立的、分散的元素。
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会选择性地 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 息。这种选择性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兴趣、需要、动机 等。
。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人工 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可以为研究 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
推动知觉与归因的研究。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01
了解知觉与归因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 中的各种情境和挑战。
02
在教育、商业、心理咨询等领域,可 以利用知觉与归因的知识来提高个体 和组织的绩效和适应性。
当外界刺激发生变化时,人们 的知觉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是保持相对稳定。例如,当 光线、距离等因素发生变化时 ,人们仍然能够识别熟悉的事 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 ,人们的知觉会逐渐适应新的 刺激和环境,从而调整自己的 感知方式。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指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向、距离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对 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至关重要,如导航、操作工具等。
晚期归因理论
关注外部不稳定因素(如 情境、运气等)在行为解 释中的作用。
因果推理模型
将归因过程视为一种因果 推理过程,强调个体在归 因时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 推断。
归因理论的应用
心理学
归因理论在心理学领域被广泛 应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 以及探究心理疾病的病因和治
疗方法。
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 倾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归 因模式,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 成绩。
知觉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输入 ,还受到个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的影响。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适应性
Hale Waihona Puke 人们总是将感觉信息整合成一 个完整的、有意义的整体,而 不是孤立的、分散的元素。
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会选择性地 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 息。这种选择性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兴趣、需要、动机 等。
。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人工 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可以为研究 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
推动知觉与归因的研究。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01
了解知觉与归因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 中的各种情境和挑战。
02
在教育、商业、心理咨询等领域,可 以利用知觉与归因的知识来提高个体 和组织的绩效和适应性。
当外界刺激发生变化时,人们 的知觉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是保持相对稳定。例如,当 光线、距离等因素发生变化时 ,人们仍然能够识别熟悉的事 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 ,人们的知觉会逐渐适应新的 刺激和环境,从而调整自己的 感知方式。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指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向、距离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对 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至关重要,如导航、操作工具等。
晚期归因理论
关注外部不稳定因素(如 情境、运气等)在行为解 释中的作用。
因果推理模型
将归因过程视为一种因果 推理过程,强调个体在归 因时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 推断。
归因理论的应用
心理学
归因理论在心理学领域被广泛 应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 以及探究心理疾病的病因和治
疗方法。
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 倾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归 因模式,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 成绩。
《知觉与归因理论》课件
02 它涉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和判断,以了解行为发 生的真正原因。
02 归因不仅是对行为原因的简单描述,还包括对原 因的评估和解释。
归因的过程
第一步:观察行为 第三步:根据线索进行推理和判断
第二步:识别行为中的线索 第四步:得出结论并解释行为的原因
归因的影响因素
信息掌握程度
个体所掌握的信息越多,对行为的归 因就越准确。
03 品牌形象塑造
企业可以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 的知觉和归因过程,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忠诚 度。
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01 社会认知偏差
知觉与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面对复 杂的社会现象时,如何形成认知偏差,以及这些 偏差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事件的解释和判断。
02 群体行为研究
在社会心理学中,知觉与归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 群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 互影响。
动机和情感
个体的动机和情感状态会影响其对行 为的归因,例如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 时,更可能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积极
的方面。
社会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 一行为的归因可能存在差异。
认知偏差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可能存在认知偏差 ,如基本归因错误,即个体在解释他 人行为时过于强调内部因素,而忽视 外部环境的影响。
不同感觉通道对刺激的感 知效果不同,如视觉、听 觉、触觉等。
03 知觉定势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形成的
预期和假设,会影响其对
刺激的知觉。
02 知识经验
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会影 响其对刺激的理解和解释 。
04 注意
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分配
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刺激的
感知和加工。
02
归因理论
02 归因不仅是对行为原因的简单描述,还包括对原 因的评估和解释。
归因的过程
第一步:观察行为 第三步:根据线索进行推理和判断
第二步:识别行为中的线索 第四步:得出结论并解释行为的原因
归因的影响因素
信息掌握程度
个体所掌握的信息越多,对行为的归 因就越准确。
03 品牌形象塑造
企业可以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 的知觉和归因过程,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忠诚 度。
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01 社会认知偏差
知觉与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面对复 杂的社会现象时,如何形成认知偏差,以及这些 偏差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事件的解释和判断。
02 群体行为研究
在社会心理学中,知觉与归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 群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 互影响。
动机和情感
个体的动机和情感状态会影响其对行 为的归因,例如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 时,更可能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积极
的方面。
社会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 一行为的归因可能存在差异。
认知偏差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可能存在认知偏差 ,如基本归因错误,即个体在解释他 人行为时过于强调内部因素,而忽视 外部环境的影响。
不同感觉通道对刺激的感 知效果不同,如视觉、听 觉、触觉等。
03 知觉定势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形成的
预期和假设,会影响其对
刺激的知觉。
02 知识经验
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会影 响其对刺激的理解和解释 。
04 注意
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分配
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刺激的
感知和加工。
02
归因理论
《知觉与归因理论》课件
应用案例
1
营销策略
通过了解客户的归因方式,创造更准确的定位和定价策略。
2
沟通技巧
在冲突和合作问题上,通过了解对方的归因方式,加强沟通和建立信任。
3
团队建设
了解不同团队成员的归因方式,创造更高效的团队动机氛围。
示例
案例一:营销策略的优化
通过了解客户的归因方式,一家服 装公司通过联合促销等方式提高了 品牌同视性和销量。
《知觉与归因理论》PPT 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知觉与归因理论,探讨它们的影响和错误,并提供应用案例。
知觉理论
什么是知觉?
它是我们对感官刺激的处理,包括 感知并加以解释与理解。
知觉的影响因素
它由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包 括经验、外部与内部因素。
知觉的错误
它容易出现偏见、先入为主、面孔 效应和颜色对比效应等错误。
案例二:构建高效招聘团队 案例三:改善员工绩效评估
通过了解招聘团队成员的归因方式, 一家公司基于“能力”、“努力”和“运 气”作为评价标准,成功提高了进 职员工关键能力的评估准确性。
通过了解员工的归因方式,一家公 司采用更公平的评估政策,消除员 工的拟人化归因和自我服务归因等 偏见。结果提高了员工满意度和绩 效。
总结
知觉与归因理论的意义
它提供了人类行为的科学解释,对加强人际交往、应对文化差异和优化营销策略等方面帮助 巨大。
未来发展方向
它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结合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在社会科学和商业领域发挥 重要作用。
结语
这里只是对知觉与归因理论的浅尝辄止,了解它们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归因理论
什么是归因?
它是我们对别人行为或是自己行为的原因进行的解 释,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
第三讲自我知觉
情绪比较:在判断我们情绪是否恰当时,人们 常进行社会比较。
情绪(害怕、害怕的程度)是否恰当?——人际交往 (相似背景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比 较
17
情绪归因
沙赫特等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 (1)生理上的激起 (2)认知标签。 沙赫特理论模型:E=A*C 实验:
18
实训:自画像
24
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发生的条件:
(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 (2)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 (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
25
自我服务偏见产生的原因:
(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 尊。
(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
26
启发?
严以律己, 自我批评, 勇于承担责任 。
10 12、理想抱负
…………
真实的我
理想的我
别人眼中的我
有多少不一致的项目? 你的痛苦、烦恼有多少与之有关? 如何让自己更快乐?
11
第一节 自我知觉和自我归因理论
一、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D.J.贝姆 于1972 年提出了自我知觉理论:
1、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自己的态度,情感和 情绪。
29
启示?
正确归因, 培养健康的自尊, 改善重要他人态度, 强化自我肯定训练
30
二、习得无助
31
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当事 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下,他们并不努力去控 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 态称为习得无助。
32
造成习得无助的原因: 学习: 归因
27
第三节 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自我归因的两种现象
一、自我障碍 个体为保护自尊而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
情绪(害怕、害怕的程度)是否恰当?——人际交往 (相似背景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比 较
17
情绪归因
沙赫特等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 (1)生理上的激起 (2)认知标签。 沙赫特理论模型:E=A*C 实验:
18
实训:自画像
24
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发生的条件:
(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 (2)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 (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
25
自我服务偏见产生的原因:
(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 尊。
(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
26
启发?
严以律己, 自我批评, 勇于承担责任 。
10 12、理想抱负
…………
真实的我
理想的我
别人眼中的我
有多少不一致的项目? 你的痛苦、烦恼有多少与之有关? 如何让自己更快乐?
11
第一节 自我知觉和自我归因理论
一、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D.J.贝姆 于1972 年提出了自我知觉理论:
1、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自己的态度,情感和 情绪。
29
启示?
正确归因, 培养健康的自尊, 改善重要他人态度, 强化自我肯定训练
30
二、习得无助
31
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当事 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下,他们并不努力去控 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 态称为习得无助。
32
造成习得无助的原因: 学习: 归因
27
第三节 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自我归因的两种现象
一、自我障碍 个体为保护自尊而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重视人的内在价值。 环境的作用只在于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
2020/7/20
14
.
一、归因的概念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 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归因过程
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的过 程,是从行为结果回溯推论原因的过程。 归因过程示意图:
行为结果 行为过程
2020/7/20
4
.
3.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首次见面时的 外貌特征和表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近期的印 象影响本人长期形成的看法。
(3)晕轮效应:指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 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他方面去的现象。
(4)刻板印象: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某一类人 产生固定的看法。
学习是经验引起的可观察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本质是形成刺激(S)与反应(R)的连接。 影响学习的主要条件是外部的强化。 行为主义不考虑学习者内部的结构或者变化。
2020/7/20
7
.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 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 产生与无条件刺激相似的反应。 基本观点:
2020/7/20
5
.
一、学习的含义
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 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2020/7/20
6
.
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
要义:强调可观察的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 果使个体发生改变。 主要特征:
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 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 甚至消失。
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 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
2020/7/20
8
.
巴甫洛夫的狗
2020/7/20
9.Biblioteka 狗对铃声形成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2020/7/20
10
.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斯金纳箱
2.知觉对象:一是对象物的特性;二是 对象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3.知觉情境:影响知觉的情境主要是时 间、地点和空间等。
2020/7/20
2
.
三、社会知觉
1.含义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 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 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一、知觉的含义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 了对这些事物各个部分和整体的反映,这种对事物 的整体反映就叫知觉。
感官的直接反映。 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首先离不开“感觉”,其次离不
开个人知识和经验。
2020/7/20
1
.
二、知觉的影响因素
1.知觉者:知觉者个体的因素会影响到 知觉过程和知觉的结果,例如个体的 动机、态度、兴趣与个人经历等。
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联结, 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 知结构。
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而是 通过顿悟与理解。
2020/7/20
13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学习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潜 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他人的交往,阐明自 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发挥全部潜能,达到最佳境界 的过程。
知觉者的内部状态
2020/7/20
15
.
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三维度:
*内—外归因(第一维度) *稳定性—非稳定性归因(第二维度) *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第三维度)
2020/7/20
16
.
行为成败的原因四要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运气(机遇)好坏
2020/7/20
17
.
No Image
/10/29
18
.
2020/7/20
11
.
基本观点:
条件发射有两种类型:刺激性条件发射和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 的反应,是强化物和反应相结合的过程。
认为人类的学习几乎都是操作学习,强化 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
2020/7/20
12
.
(二)认知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研究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结构、重点 研究个体的认知结构。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2020/7/20
3
.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 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知、理解 和评价。
(3)角色知觉: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占据的 位置及其被该社会结构规定和期望的行为模式, 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 和职责。
2020/7/20
14
.
一、归因的概念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 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归因过程
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的过 程,是从行为结果回溯推论原因的过程。 归因过程示意图:
行为结果 行为过程
2020/7/20
4
.
3.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首次见面时的 外貌特征和表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近期的印 象影响本人长期形成的看法。
(3)晕轮效应:指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 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他方面去的现象。
(4)刻板印象: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某一类人 产生固定的看法。
学习是经验引起的可观察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本质是形成刺激(S)与反应(R)的连接。 影响学习的主要条件是外部的强化。 行为主义不考虑学习者内部的结构或者变化。
2020/7/20
7
.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 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 产生与无条件刺激相似的反应。 基本观点:
2020/7/20
5
.
一、学习的含义
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 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2020/7/20
6
.
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
要义:强调可观察的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 果使个体发生改变。 主要特征:
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 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 甚至消失。
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 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
2020/7/20
8
.
巴甫洛夫的狗
2020/7/20
9.Biblioteka 狗对铃声形成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2020/7/20
10
.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斯金纳箱
2.知觉对象:一是对象物的特性;二是 对象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3.知觉情境:影响知觉的情境主要是时 间、地点和空间等。
2020/7/20
2
.
三、社会知觉
1.含义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 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 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一、知觉的含义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 了对这些事物各个部分和整体的反映,这种对事物 的整体反映就叫知觉。
感官的直接反映。 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首先离不开“感觉”,其次离不
开个人知识和经验。
2020/7/20
1
.
二、知觉的影响因素
1.知觉者:知觉者个体的因素会影响到 知觉过程和知觉的结果,例如个体的 动机、态度、兴趣与个人经历等。
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联结, 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 知结构。
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而是 通过顿悟与理解。
2020/7/20
13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学习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潜 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他人的交往,阐明自 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发挥全部潜能,达到最佳境界 的过程。
知觉者的内部状态
2020/7/20
15
.
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三维度:
*内—外归因(第一维度) *稳定性—非稳定性归因(第二维度) *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第三维度)
2020/7/20
16
.
行为成败的原因四要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运气(机遇)好坏
2020/7/20
17
.
No Image
/10/29
18
.
2020/7/20
11
.
基本观点:
条件发射有两种类型:刺激性条件发射和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 的反应,是强化物和反应相结合的过程。
认为人类的学习几乎都是操作学习,强化 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
2020/7/20
12
.
(二)认知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研究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结构、重点 研究个体的认知结构。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2020/7/20
3
.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 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知、理解 和评价。
(3)角色知觉: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占据的 位置及其被该社会结构规定和期望的行为模式, 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 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