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文章梗概
《科学发现的逻辑》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9年。
在这本书中,波普尔讨论了科学发现的方法论,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科学发现的逻辑框架。
他主张科学方法应该基于对自然界的可观察性和可预测性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形而上学或主观臆断。
波普尔强调科学发现的本质是建立在可检验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可以通过经验证据来验证或否定。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能够被经验证据所否定,并且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才能得到验证。
此外,波普尔还提出了科学发现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科学发现往往受到科学家个人的创造力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科学发现也受到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一本关于科学方法的哲学著作,对于理解科学发现的本质和方法论有很大的帮助。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论文之科学发现的逻辑
84号我对《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的哲学思考学院:专业:学号:姓名:2013年11月21日摘要:近代以来在科学发现有无逻辑问题上的争论都各有自己的理论优势和难点,都是与对“科学发现”和“逻辑”两词的理解分不开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的研究必须走辩证综合的道路。
“科学发现”是科学认识主体根据新的科学事实在思维中重建科学新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既有量的准备酝酿阶段又有质的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
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一定是形式逻辑,还可能是辩证逻辑,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程序或算法,非理性因素是科学发现逻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科学发现;思维方法;逻辑;非理性科学发现的逻辑是指在经验科学得到领域里,科学家构建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和实验,对照经验来检验它们,对这个程序做出的逻辑分析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现的逻辑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传统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科学理论的发现和证明分开,从而把科学发现看作是一个非逻辑的直觉灵感等的创造性活动,把发现的研究交给心理学,认为夺存在科学牲现的逻辑.科学发现是非理性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并非是超理性的,神秘不可探究的,科学认识过程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着的不同发展阶段,发现和证明既有区别,也有一定联系。
产生这一分歧的原因方面是对科学发现和发现逻辑的内涵外延的理解的不同;另一方面在于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对科学发现的理解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一、科学发现的理解在这一问题卜,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从新经验事实材料中去发现新的基本概念,科学发现和科学证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
这一观点的提出足有其历史渊源的。
19世纪的赫歇尔首先将发现和证明分开;惠威尔则进一步否认发现的逻辑的存在来否认发现与证明的关系。
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者莱欣巴哈则把发现的条件和证明的条件割裂开来,他认为发现条件是非哲学问题,认识论关心的是证明的条件。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科学的发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
我非常荣幸有机会阅读这本关于科学发现的书籍,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首先,科学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
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家们能够逐步解开自然界的谜团,揭示事物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原理。
这些发现让我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也让我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永远只是掌握其中一部分真相。
科学的发现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对科学的力量充满敬畏之情。
其次,科学的发现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发现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更是对应用的推动。
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催生了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人类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为研发新药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电磁波的科学发现。
这些科学发现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科学的发现还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科学发现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实验验证,这种思考和验证的方式对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大有裨益。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借鉴科学家们的思考方式,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观察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让我们更理性、更系统地解决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最后,科学的发现还提醒我们科学的发展永不停止。
尽管人类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科学发现,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这只是科学进步的一个起点。
科学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每一次发现只是推动了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世界的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支持科学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环境,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科学的发现读后感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科学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提醒我们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当翻开第一页时,我的探索之旅便开始了。
这本书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授刘润泽编著。
这部书阐述了一个关于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对传统逻辑改造与发展的研究结果。
如中国人民大学麻保安教授所作之评论:“突破了现代通行的逻辑教材的旧框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独特的改革方案”。
系统也介绍了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含有一百个引人入胜的探索故事,并作了评析,通过剖析其中所蕴含的逻辑哲理,可以借以提高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指导我们如何去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与奥秘。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
在四千年的科学史中,不少做出了巨大贡献,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元素,富兰克林揭开了雷电之谜,卡文迪什揭开物质化合的奥秘,古德伊尔
发明硫化橡胶等等,他们为世界科学进程一片一片的铺下瓦砖,才有了今天的飞速发展。
在中国古代,也有不少发明为此作出贡献,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四大发明。
此外,还有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北宋科学家沈括编著《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
每当我们想起这些时,不禁惊叹不止,前人是多么的伟大,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也要袭古人之风,将其传承下去,学会去开发创造。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
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瓦伦特·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一本关于科学发现的经典著作,它认为科学发现是由一系列可被追溯的推理步骤而构成的。
在这本书中,波普尔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科学发现过程:观察、建构和证实。
首先,观察是指科学家从观察和实验中收集数据,并运用科学观点来
分析和推断出新的实质性信息。
其次,科学发现过程还包括建构,即
科学家利用现有的信息和数据来建构出一种有限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和
论证观察到的现象。
最后,科学家还要对其建构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考察其是否与实践相符。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论述了一个有效的科学发现过程,即通过观察、建构和证实,科学家可以对未知的自然现象有更深
入和有效的认识,以实现真正的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
---------------------------------------------------------------最新资料推荐------------------------------------------------------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第一部分科学逻辑导论第一章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 1.归纳问题(1)归纳的定义: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即这些归纳方法的逻辑分析,一般把这样一种推理称作“归纳的”。
(2)归纳问题的定义:如何确立根据经验得出的全称陈述真理性的问题,经验科学的假说和理论系统就是这样的全称陈述。
(3)归纳原理的定义:归纳原理是我们借以能把归纳推理纳入逻辑上可接受的形式中去的陈述。
(4)归纳原理易于产生的矛盾:因为这个归纳原理本身也必须是一个全称陈述。
假如我们试图认为它的真理性来自经验而得知,那么,导致引入归纳原理的同一个问题就再一次产生了。
为了证明这个原理,我们就必须运用归纳推理;而为了证明这些归纳推理,我们就必须假定一个更高层次的归纳原理;如此等等。
这样,想把归纳原理建基于经验之上的试图就破产了。
因为这样做必定导致无穷后退。
(5)Kant 对于归纳原理矛盾的解决: Kant 试图摆脱这个困难,办法是他把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看作是“先验地正确的”。
(6)概然性推理易于产生的矛盾:和归纳逻辑的其他任何一种1/ 12形式一样,概然推理的逻辑,或“概率逻辑”,不是导致无穷后退就是导致先验论的学说。
2.心理学主义的排除(1)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与事实相关还是与正确性相关: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与事实的问题(无关,而只与正当或正确的问题有关。
(2)科学发现的过程都是理性所为:有人会反对说,把已导致科学家作出一个发现——找到某一新的真理——的步骤加以“理性重建”看作认识论的事更为合适。
但是,问题在于,确切地说,我们要重建什么?假如要重建的是灵感的激起和释放的过程,那么我将不认为它是知识逻辑的工作。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名为《科学的发现》。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20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读完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桥梁,每一次科学的发现都是人类对世界理解的深化。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发现是我们对自然世界规律的揭示,每一次的科学发现都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科学的发现往往源于对细微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这种敏感和好奇心是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发现中的心理因素。
科学家们对细微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心理因素使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发现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和验证,只有经过严格的证实,才能够被承认和接受。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科学发现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和验证,只有经过严格的证实,才能够被承认和接受。
这种严谨性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原则,也是科学发现的可靠性和价值所在。
“科学的发现往往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合作精神。
在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合作和交流,才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科学的发现不仅是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和提升。
”这句话提醒我们科学发现的多重意义。
科学的发现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提升我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发展水平。
这些经典语句在《科学的发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不仅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而且也让我们对科学如何改变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解读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科学的发现》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要性。
在20世纪,诸如飞机的发明、第一枚火箭的升空、门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青霉素的发明等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
科学发现的逻辑 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
波普尔认为归纳原理是多余的,它必定导致逻辑的矛盾。
归纳推理只能到达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或“概然性”。
于是我们将归纳原理描述为科学借以判定真理性的手段,它的作用是判定概然性。
因为科学并不能到达真理或谬误,科学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和下限就是真理和谬误。
书中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但是却能够被证伪。
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
他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问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
在历史上,证实与证伪都是科学发展的两种方式,都应该是科学的、积极而富有意义的。
证实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
证实的前提是肯定观,肯定原有的所有科学的真实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科学;而证伪的前提是否定观,认为现有科学存在其理论的残缺或者谬误,从而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补充或者纠正这些科学,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证实主义者的观点,在著名的“缸中之脑”难题的提出后似乎不攻自破,人类通过意识感知世界,世界外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
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
正如周庄梦蝶的典故所描述的那样,人是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的。
因而至今可证伪性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本质特征。
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瑟夫·阿伽西曾经给科学画了四副画像:第一幅,理智主义是最古老的科学观。
科学纯粹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无须求助经验。
从柏拉图到伽利略、笛卡尔再到康德,最重要的思想家们都主张这个观点。
《科学发现的逻辑》 理论的假说以及证伪
《科学发现的逻辑》理论的假说以及证伪笔记/曾星智《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卡尔.波普尔早期的科学哲学著作,和我之前阅读的他的10本书相比,本书可以说是他核心哲学观点的源泉。
正是在这本书中,波普尔重点提出了他的"证伪"的方法论思想,认为:科学发现的理论,都是假说,它们不能够被证明,而只能够被证伪。
由此看来,过去和现在的所有科学理论,只能分为两种:已经被证伪的和暂时没有被证伪的,而那些根本就无法证伪的假说,则不能称作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证伪",不同于一般的或以往的哲学概念,它甚至无法与历史上众多的哲学概念站在一起,它站在房间的另一边,一个人成一个群体。
这种哲学概念对我们的启示,是真正触及到了科学研究或者说人类思考的根本:方法论,也即是,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思考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正如在我们所熟悉的投资领域一样,在所有的领域里面,无论是科学研究的还是日常生活的,人们都习惯于一种归纳性的思维。
也即是,从我们的经验中归纳出一个规律,然后去预测未来,如果未来证明我们预测对了,那么就默认我们归纳出的那个规律是正确的。
这就是一种"证实"性的方法论。
但在波普尔的方法论体系中,这是一种彻底的错误,无论有多少的事实经验与我们归纳出的规律相符,也无法证明这个规律就是正确的。
就像无论我们看见过多少只、几千万、几亿只的天鹅都是白色,也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由此延伸出来,在金融投资领域,在投资理论方面,我们只能够建构出一种目前没有被证伪的思想体系(比如我的力量投机理论);在市场实践方面,我们只能够推出一个未来运行的假说,但不管市场实际上是否按照我们的假说运行,都无法证明我们的假说是正确的,只能说它暂时还没有错误。
也即是说,对金融投资而言,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我们都只能够通过不断的研究,获得一个更能经受检验的理论;以及,只能够通过不断的修正,获得一个更能符合市场实际运行的假说。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科学的发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学术期刊,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
作为世界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它承载着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任务。
这本期刊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这足以证明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对于《科学的发现》的感受是深深的敬意和钦佩。
它汇集了全球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每期的内容都充满了深度和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对科学前沿的独特见解和洞见。
它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的努力和付出。
我特别欣赏的是,《科学的发现》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探索和好奇。
它鼓励我们提出疑问,寻求答案,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和见解。
这种勇于探索和不断求知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此外,《科学的发现》还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挑战。
每一篇论文都是科学家们的心血结晶,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进行研究,探索着未知的领域,寻求着真理。
这种追求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科学的发现》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学术期刊,它为我们提供了对科学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力量,也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的努力和付出。
我相信,《科学的发现》会继续引领我们走向科学的未来,探索未知的世界。
读《科学发现的逻辑》心得体会[大全5篇]
读《科学发现的逻辑》心得体会[大全5篇]第一篇:读《科学发现的逻辑》心得体会读《科学发现的逻辑》心得体会久没读教育经典。
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拿来或粗或细的阅读,却也能或多或少的明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那里受阻之后,想找本轻松点的书看看,当当网一搜,科普类的热门书就这本,于是找来一看。
全书用80后、非常网络化的语言,描述了量子物理史近100年来的波澜壮阔、刀光剑影,使我这个门外汉读起来竟也津津有味,竟在昨晚欲罢不能,坚持到今天凌晨读完全书。
尤其是在读到薛定谔的.猫,读到量子自杀的章节时,我竟忍不住笑出声来。
也了解了为什么二战德国不能先于盟军制造出,难道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量子物理发展到现在,许多东西竟然都是假说,那个该死的讨厌的电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折腾了物理学家300年,没办法,因为没搞清楚的话,那么你和我是粒子还是波、这个世界是粒子还是波,就不清不楚了。
后来的结论竟然是:那个客观存在不知道是啥、不管它是粒子还是波,反正是一团迷雾,当观测者用各种手段去观测时,它就随机地现出原形(塌陷)了,有时表现为粒子,有时表现为波。
天啦,这跟幽灵差不多,后来,物理学家确实一路追踪到了幽灵——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的意识测量并解读时,影响了客观的东西。
人类意识里面都是主观的东西,而且无法获得真实的客观。
当然,这个结论只是暂时的结论,按照波普尔的讲法(书中又出现了他的名字,唉,还是没逃过他),科学就是用来证伪的,所以这个结论也只是用来证伪的。
——太唯心了,马克思肯定会说只是科学还没发展到人类搞清本质而已,本质或科学客观是真实存在的,可认知的。
可就是这个唯心的量子论,竟然想进一步发展,以超弦的名义,让不确定性充斥世界,占领引力领域,搞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统宇宙。
爱因斯坦生前就对量子论进行了几番攻击,都被量子论的掌门人玻尔以高明的手段化解,弄得站在经典物理一方的爱因斯坦郁闷地向玻尔发问:你真的认为因果论不存在,老头子(上帝)也掷骰子吗?是的,现在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测不准、不确定、随机的世界!物理是什么,物理就是假想,做实验,符合就成功,不符合再假想,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
《科学发现的逻辑》卡尔·波普
1.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现在仍然是只是增长的问题而研究知识增
长的最好方法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
2.哲学没有它独有的解法。
3.每当我们提出对一个问题的解法时,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地去试
图推翻我们的解法,而不是去保护它。
4.和知识增长相联系的问题,超越于语言学分析的两种标准方法,
需要对科学知识做分析。
5.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或者说是知识的逻
辑的任务。
6.归纳原理:我们借以能把归纳推理纳入逻辑上可接受的形式中去
陈述;
这个原理决定了科学理论的真理性;
从科学中排除这个原理就等于剥夺了科学决定其理论真伪的
能力。
7.归纳推理虽然严格地说是“不正确的”,但能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可
靠性”或“概然性”。
8.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的、猜测的:它们都是试探性
假说,而且永远都是这样的试探性假说。
9.我们无法确定任何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即我们的理论不管目前
多么成功,也未必完全真实,它只不过是真理的一种近似,为了找到更好的近似,我们除了对理论进行理论批判以外别无其它选择。
请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请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普尔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证明了有些宇宙现象是可以被科学证明的。
他的理论和研究使他得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结论,他坚持用逻辑学和定量分析来论证自己的发现。
比如,他证明了宇宙熵的原则,揭示了太阳系的结构,还发现了早期宇宙的速度波动。
波普尔的所有发现都是建立在他强烈的逻辑能力和科学观念确立的基础上的。
他以惊人的精确度证明了宇宙定律。
他用思维方式建立了很多宇宙学的观念。
他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宇宙的物理过程,也有助于形成宇宙的印象和模型。
此外,他还开发出了一些新的宇宙学理论,说明宇宙的过程是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测量的。
总之,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都是受其倾心有加的逻辑思维方式所支撑。
他的发现不仅为科学指明了一条可靠的道路,也为我们的宇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简要评论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简要评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发现之一,它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的同事爱德华·波普尔共同论证的。
波普尔的论证是基于他的实验结果,他发现光的速度是一个恒定的值,不管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如何。
他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联系的概念。
波普尔的发现改变了物理学的观念,它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宇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他的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物理定律的认识,物理定律不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波普尔的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它提出了宇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爱德华·波普尔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它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宇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他的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物理定律的认识,物理定律不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波普尔的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它提出了宇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爱德华·波普尔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它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宇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他的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物理定律的认识,物理定律不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波普尔的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它提出了宇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爱德华·波普尔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它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宇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他的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物理定律的认识,物理定律不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波普尔的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它提出了宇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爱德华·波普尔的发现改变了人。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哲学,被认为是科学逻辑的先驱。
这种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采用了一百多年,并且相信是能解释科学发现的基础逻辑。
因此,本文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进行系统梳理,并分析其特点、优缺点和当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观察客观事物,从中抽取到一定的定论,从而形成“规律”,从而获取基本的知识和定义。
也就是说,这种逻辑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观察,以确定是否存在客观规律和定理。
其次,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有三个重要特点:首先,逻辑规则是由抽象定义和类比推理组成的;其次,采用经验论证技术来证明其定理;第三,由于抽象定义和类比推理的性质,其可以正确用于实践领域。
最后,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具有一定的优缺点。
从优点上来讲,这种逻辑能够有效提高科学的推理效率,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而从缺点上来讲,这种逻辑并不能提供较为完整的解释,因此可能不被人们广泛接受。
当代社会,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建立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推理以及经验论证技术,来获取基本的知识和定义。
它在当代社会中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医学、科研、社会经济等,都可以从中获益。
因此,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依然是当代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科学发现的引领和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哲学,即在客观事物的观察基础上,以抽象定义和类比推理为基础,采取经验论证技术来证明其定理,从而获取基本的知识和定义。
它具有一定的优点以及不可忽视的缺点,但仍然是当代思维的一部分,对科学发现的推动仍然有重要意义。
请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请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是20世纪初的一项新的思想,他
提出的观点被认为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波普尔基于维洛克的理论,认为科学发现的基础是建立在相同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本身既不是自然现象的结果也不是对它们的统一理论,而是按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
此外,波普尔还认为科学家可以通过检验和分析,改变原有的假设,从而发现新的实践规律。
在今天,这一想法仍然是宝贵的,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科学的方法,同时允许科学家以批判的态度挑战它们既定的理论,去探索和开发新领域。
然而,波普尔的观点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不能只依靠逻辑分析来了解自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数据以及发现微观特性(比如细胞和分子等)可能也需要配合研究。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一种被广泛采纳的新观念,它开辟了科学家去探索自然现象的新的方向,而且也有效的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以避免在研究中出现偏差。
- 1 -。
请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请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引子:伦理学者丹尼尔波普尔(DanielC.Dennett)曾提出,科
学发现的逻辑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表明科学研究的基础体系是演化的,它不是一次性的、突然的发现,而是长期积累的成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波普尔提出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论。
正文: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基础体系是演化的这一观点,他认为,科学发现很少是一次性的突然发现,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波普尔强调,科学发现一般不是采用“把弹簧放在一边以后它就会自然弹起”这一模型,而是采用一种“演化”模型,即不断测试、不断推翻、不断累积,最终形成一系列紧密相连的大致结论。
他认为,这种演化逻辑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逻辑思维,从而更好地控制研究的发展方向,有效提高研究的效率。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肯定,他的理论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发现的实践中。
如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演化”过程,以不断询问和反思,得出有效可靠的实验结果;在理论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可以通过“演化逻辑”,
以不断检验和发现的方式,更好地完善理论的体系。
结论:
总之,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强调科学发现是演化式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突然发现。
这种新概念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控制其研究方向,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效率。
因此,业内人士对波普尔提出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普遍赞许,它已经成为科学发现中有效的一种思维模式。
科学发现的逻辑新论-精选文档
科学发现的逻辑新论科学发现有没有逻辑的长期论争,其关键在于:你说的是什么逻辑。
有人称其无,如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发现没有逻辑,非理性的,科学发现就是不断猜想和反驳。
”他的著名口号是:“大胆猜想。
” 有人说其有,又有归纳派和演绎派的分野。
演绎派不同于无逻辑派之处仅在于,他们认为从公理推出的定理就是发现。
1 归纳派和演绎派是相通的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归纳派或演绎派的基本见解,就会发现,分歧主要是由逻辑观不同而引起的。
笛卡儿是演绎派的代表人物,笛卡儿给予假设在科学中的作用以足够重视”爱因斯坦就明确提出“假说一演绎”的发现模式,但又说假说是直觉得来的。
假说无疑与观察、实验的经验有关,与归纳有关,归纳的或然性结论不就是假说吗?“假说一演绎”说实是“归纳一演绎”说。
是逻辑观的不同,阻碍他们提出归纳一演绎”说。
培根是归纳派的代表人物,他说:“寻求和发现真理的道路只有两条,也只能有两条。
一条是从感觉和特殊的事物飞到最普遍的公理,把这些原理看成固定和不变的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出发,来进行判断和发现中问的公理。
另一条道路是从感觉和特殊事物把公理引申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这是真正的道路,但是还没有试过。
”归纳一演绎”的发现模式,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了。
培根过分看重了他提出的不同于三段论的探求因果的归纳,笛卡儿又过分看重了欧几里得开创的演绎的公理体系,不承认归纳的假说实质,分歧仅此而已,皆因逻辑观的不同而生。
2 演绎派长短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建立起的第一个必然的演绎的公理体系。
世界上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公理体系、数理逻辑也不是万能的:2.1欧式几何主要是对前人有关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其创造主要是发现建立公理体系的方法。
牛顿力学的公理体系也是有关知识的整理。
2.2公理体系是有局限的,至今,不是所有成就很高的科学都可以建立公理体系。
2.3公理体系的局限性,也表现在经典的公理体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2008-10-07 12:39:47|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
归纳主义不能用理论来解释规律性,因为他们的看法是,理论只不过是有规律地同时发生的事件的陈述而已;而对于科学问题的证明通常是证明其结果的真实性或者是正确性。
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证伪,即认为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不是对称的,科学问题很难被证实,但是却能够被证伪。
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
波普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当自然界中出现了某种现象或问题时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或现象人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对于问题之间的关系,波普阐述了几个与别人不同的概念:全称陈述,单称陈述。
给予某一事件以因果解释就是演绎出一个描述这一事件的陈述。
在这里,现象、或者说单个的观察陈述,就是单称陈述;而规律、或者说一般性的普遍陈述,则是全称陈述,波普认为科学理论应划为全称陈述的范畴。
从逻辑上说,单称陈述的简单堆砌永远无法证明全称陈述的合理性,但是反过来单称陈述却可以对全称陈述进行证伪,从而推翻或反驳原有的科学理论。
这就是波普的科学逻辑的核心思想。
二.科学理论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释作者认为,理论是我们撤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使得世界合理化,说明它,并且支配它。
我们尽力使得这个网的网眼越来越小。
作为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约定”,一种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假说”。
约定论可以说是归纳逻辑的基础,它以证实性作为自己验证性的结果;经验或科学的假说则是证伪逻辑的工具或条件。
对于理论的选择,波普引入了可证伪性(或可检验度)这一概念来作为选择理论的条件。
我们优先选择在和其他理论的竞争中最能坚持住的理论;在自然选择中证明自己最适于生存的理论。
这种理论不仅迄今为止已经受住最严格的检验,而且仍然可以用最严格的方法进行检验的理论。
理论是工具,我们通过应用它来检验它,我们通过它的应用结果来判断它的适应性。
三.经验——检验理论可证伪性的工具这里所说的经验应当排除心理学主义的影响。
经验在归纳逻辑中,经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经验的基本目的是对理论进行证实。
而证伪逻辑认为,经验是用以对理论进行证伪进而反驳原理论的工具。
在表述经验观察时波普引入一个“基础陈述”的概念。
作者认为,基础陈述是关于事实的所有可设想的单称陈述,它能够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是可证伪的,即经验的,是检验理论可证伪性的基础。
在对理论进行检验时,一部分基础陈述表现出与理论应用结果不一致,这一部分基础陈述组成该理论的“潜在证伪类”;另一部分基础陈述与理论一致则组成一类。
如果一个理论的潜在证伪类不为空集,那我们就认为该理论是可被证伪的。
四.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证伪逻辑的核心是制定了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划界标准”,即将传统的对理论的证实演变成对理论的证伪。
可证伪首先要求理论是无矛盾的。
对于比较可证伪性的讨论,波普引入了子类关系,经验内容,曲线维,逻辑域,逻辑概率等概念。
其中重点介绍了逻辑概率的应用。
逻辑概率与可证伪度是一个互补的关系,逻辑概率+可证伪度=1。
即一个理论的逻辑概率越大,其可证伪度越低,其可接受或者可运用的程度越强;如果一个理论的概率逻辑很低,说明其很容易被证伪,这种理论应该将其淘汰。
五.对于原理论的反驳和新理论的提出上文提出,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
划界标准的结果是对两种不同检验结果的理论加以区分,一种是可被证伪的,一种是至少暂时不能被证伪的。
暂时或者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的理论说明其具是可接受或者是可运用的,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可被证伪的理论说明至少存在一种基础陈述与该理论所解释的问题不一致,这种理论就会遭到反驳,改进,或者替换其中的某些变量来适应新的基础陈述,解释新的科学问题,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理论的产生过程。
摘要: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于从小应培养科学素养问题开始,引出为什么相比西方近代我们缺乏世界级的大家问题。
对阅读《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进行了介绍,尤其对作者对科学的可证伪性观点和理解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说明,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现状也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关键词:科学发现;逻辑;归纳;可证伪性1,引言从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认识科学和西方国家相比,在我个人看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应该说整体上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其中的缘由很多,有制度的,有文化的,有历史的等各种因素,撇开既定的各种因素不谈,看到了差距未必只是件坏事,我们更多的是要认清事实认清自己,并在已有的环境和体制下“师夷长技”,弥补自身的不足。
对于读研究生的我们更是如此,在走上专业研究的科研道路上,很有必要对科学研究有个从哲学层面上的正确认识。
在阎老师推荐的三本书中,我选读了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在此说一下我个人的浅显理解和一些感想。
2,全书结构框架和内容《科学发现的逻辑》[1]全书共482页,正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逻辑导论,第二部分是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此外还有一部分详细的附录,是作者对正文里面一些概念和内容的补充和数学说明。
2.1 科学逻辑导论对于第一部分,作者分两方面来介绍科学逻辑,一方面是对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考察,包括:归纳问题,心理学主义的排除,理论的演绎检验,划界问题,作为方法的经验,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以及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
另一方面作者从科学方法理论本身问题讨论,分别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必要性、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方法论规则三方面进行说明。
波普尔从大众普遍认为的经验科学的特性即是它运用所谓的“归纳方法”这个问题入手,说明了什么是归纳的,什么是归纳推理,什么是归纳问题以及归纳原理等。
文中作者举例赖兴巴赫对归纳原理认识:归纳原理的作用是判定概然性,因为科学并不能达到真理或谬误,科学陈述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和下限就是真理和谬误。
然后作者对经验科学一方和以数学和逻辑以及“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的的标准提出了“划界问题”。
划界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而且划界标准必须被看成对一个协议或约定的建议,作者认为应该是分析科学的逻辑推断,指出它们的丰富性,也就是它们阐明知识理论问题的能力。
作者认为归纳逻辑的划界标准就是且必须是:证实它们和证伪它们。
所以作者的观点是不存在什么归纳,从经验所证实的单称称述推出的理论在逻辑上市不允许的,而且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
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建议基础上,作者在科学方法理论问题上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认识论或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科学方法的理论。
方法的理论与方法的选择有关,而方法的选择又与我们选择的目的而定。
所以接下来作者就对方法论的必要性进行了回答,然后对已有的有关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经验科学的方法论规则进行了说明。
2.2 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从第二部分开始,作者对经验理论的一些结构要素做了非常深刻的详细说明,这里面包括:演绎和理论系统、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可检验度、简单性、概率、对量子论的若干意见、理论如何经受住检验等。
经验科学是理论的系统,所以科学认识的逻辑可以说是理论的理论。
作者从因果性方面开始讨论与归纳方法相对应的演绎。
对于完全因果解释的必要成分,分为两类不同的陈述,一类是全称陈述,是带有自然定律性质的假说;另一类是单称陈述,它应用于所讨论的特殊事件上。
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普通概念或名词和个别概念或名词之间的区别是很密切的,然后用推理方式作者证伪了整个系统,区别了属于各种普遍性水平的陈述。
接着作者用方法论决定来批判性讨论“约定性主义”的立场,再用可证伪性表征一些可证伪的理论系统的逻辑,而证伪假说必须是经验的因而是可证伪的,所以理论的可证伪性问题是称作基础陈述的那些单称陈述的可证伪性问题。
作者接着对何种单称陈述是基础陈述,以及怎么能被证伪从经验基础的知觉经验即心里学主义以及记录语句方面进行了讨论。
接着波普尔通过比较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来比较它们不同的可检验度和可证伪度。
然后提出了简单性问题,这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作者排除美学和实用性概念,把可证伪度与简单性联系在一起,再说明了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形式表达简单性。
然后,作者用数学概率的问题把证伪性结合在一起,说明客观与主观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性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难解决,其实可以用某些数学方面的方法也即形式上单称的概率论来消除。
借助于概率论这个工具,然后分析了检验了现代量子论里面一些模糊不清的论点,主要讨论了海森堡纲领和测不准关系。
最后,波普尔说明了理论是不能被证实的,但是它们可以被“验证”,从归纳逻辑与概率逻辑以及验证理论等方面较为详细的阐明。
3,对科学的思考我们从物理学的实验和发现中可以知道,很多普遍的层次不高的理论可以深化到高水平的理论,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本身质量的提升,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归纳方法。
事实上不完全只是沿着这种形式,《科学逻辑的发现》一文里就已经说到了还可以用理论的可检验性和可验证性程度来解释。
因为一个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理论只能被一个具有普遍性且水平更高的理论来替代,也即是被一个更好检验的而且还能包含旧的、得到更充分检验的理论的理论来代替。
这种过程应该是:首先要提出某种具有普遍性水平的理论,然后用演绎的方法来检验,在可检验性基础上提出水平更高的普遍性理论,同时有能用以前水平的普遍性理论来检验。
而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从较高水平到较低水平的演绎推理,而理论的普遍性水平根据从提出的时间顺序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来达到。
科学本身不是一个确定的或既成的陈述的系统,它也不是一个朝着一个终极状态稳定前进的系统,它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因此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是科学发现的最有力的动机。
科学进展也并不是由我们越来越多的知觉经验累积而成,它也不是由于我们正在越来越好地利用我们的感觉。
大胆假设、带着思辨的思想小心求证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
4,结语这本书看下来主要讨论的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归纳和划界。
作者在文中对于什么是科学以及如何辨别是科学的标准不是以往我们认为的某种理论是否可以得到证实,相反,作者认为是该种理论是否存在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从零散事件中归纳而成,而是用演绎的检验法。
波普尔关于科学和非科学问题划界的思想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2]。
可证伪性是科学必不可少的特征,只要是不可能被我们经验事实证伪的问题就都属于非科学,比如:形而上学、本体论、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