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珍苑二期住宅安置小区A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山海珍苑二期安置住宅小区
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1、绪言
1.1拟建工程概况
舟山海珍苑二期安置住宅小区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兴建路北侧,本工程总用地面积6640.44m2(不含河道),总建筑面积31195.85m2(其中地下总建筑面积5521.95 m2),工程包括1幢14层宾馆(框架-剪力墙结构,最大单柱荷载约10000KN)、3幢高层住宅楼(6-2#、7-1#、7-2#楼,框架-剪力墙结构,分别为16层、17层、11层,最大单柱荷载分别约11000KN、10000KN、5500KN)、1幢6层住宅楼(6-1#楼,框架结构,最大单柱荷载约5000KN)、1幢单层开关站(框架结构)及其周边附属单层商业网点(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础及浅基础;上述4幢住宅楼及1幢宾馆均由1幢单层地下室大底盘连成整体,纯地下室为框架结构,单柱荷载约1500~3500KN,拟采用桩基础;场地整平标高3.00~3.30m(国家85高程),拟建地下室±0.000m标高相当于国家85高程3.30m,设计单层地下室板底标高为-2.26~-2.96m(电梯基坑处为-4.20~-5.20m,为国家85高程)。

该工程由舟山市平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浙江建院建筑设计院设计。

由于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不清,缺乏基础设计和岩土施工的工程地质依据,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承担该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评价工作。

1.2勘察依据
根据建(构)筑物规模、性质、结构类型和设计单位提供的有关勘察技术要求,并依据下列规范、规程,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并具体执行。

(1)建设及设计单位提供的建筑物总平面及工程勘察委托书
(2)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3)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行标《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
(7)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8)行标《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
(9)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0)行标《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1)省标《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 33/T1065-2009)
(12)省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13)省标《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96-2014)
1.3勘察目的与要求
依据现行国家有关勘察规范及设计单位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要求,为提供工程基础设计和施工等所需的各项岩土技术参数及依据,其主要任务:
1.3.1查明建筑场地内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查明有无可液化地层,并对液化可能性作出评价,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1.3.2查明建筑场地的地层结构、均匀性及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1.3.3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腐蚀性;基坑开挖的边坡、支挡方案;
1.3.4根据场地条件和施工条件,建议经济合理的桩基类型;选择合理的桩尖持力层,并详细查明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的分布;分层提出桩周摩擦力及持力层的桩端承载力,预估单桩承载力;
1.3.5对预制桩判断沉桩的可能性和对相邻建筑的影响,推荐合适的施工设备;对灌注桩推荐合适的施工方法,提出施工中应注意有问题。

1.3.6推荐基坑开挖围护方案,提供基坑围护设计、计算的有关参数。

1.4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4.1勘察点布置及控制深度
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二级工程)、场地复杂程度(二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二级地基),综合判定其勘察等级为乙级。

本场地勘察孔按网格状并兼顾建筑边线和角点布设,勘察网距14.5~30.0m×11.6~22.3m 初步布置24个勘探点,均为钻探孔,后由于设计方案变更而增加至27个钻探孔(Z1~Z27孔);因局部地段地层层顶高程起伏偏大而增补3个钻探孔(Z28~Z30孔);由于场地西南部现有居民住宅楼未拆,拟建宾馆西南部地下室的Z5号钻孔未能正常施工、以待下次补勘,至此已完成29个钻探孔(Z1~Z4及Z6~Z30),钻孔最大控制深度为72.70m。

另外,受场地内河道、周边待拆建筑物等条件限制,Z1、Z3、Z9、Z10、Z20、Z25、Z26等7个钻孔的实际施工位置相对拟建建筑物边线有所偏移,偏移距离为2.1~4.3m,详见附图1-1。

1.4.2勘察方法及手段
依据勘察纲要要求,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取芯,并采集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软土采用敞口薄壁取土器、硬土层采用敞口厚壁取土器,砂土、碎石土采扰动样),辅以标贯、动探试验、波速试验等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1.4.3完成的工作量统计
前期野外工作分二次进场,分别于2013年12月19日至2013年12月26日及2014年9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受台风及节假日影响而停工3天)进行,历时35天,动用勘察设备4台套(包括3台钻机、1套剪切波速测试仪),完成的工作量如下表:
完成的工作量统计表
1.4.4勘察点定位及高程引测依据
本次勘察各孔位系根据建设方提供的1/1000平面地形图用全站仪施放,高程由1/1000平面地形图上场地西南侧墩头路与兴建路交叉路口的、距场地西南角约38.6m的“I00125”点引测,其高程为3.228m(为85国家高程),详见附图1-1。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地形地貌及环境条件
拟建二期场地位于舟山市普陀区东海中路沈家门墩头码头客运中心北侧,场地西侧为墩头路,南侧为兴建路,东侧为里墩头居民区,北侧为拟建的新河道(其中西北侧为现有外西河改道而开挖的新河道、东北侧为外西河拓宽的新河道),新河道北侧为已建的平海.海珍苑一期,场地属滨海相沉积地貌。

二期场地原为居民住宅区,现除西南侧及东南侧外大部分已拆迁,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地表填有砼、砖块等建筑垃圾,局部为塘渣;场地西部为一条近东西向的外西河贯穿、沿东南向延伸至东部场地的北侧(外西河宽约8.0~10.0m、深约 2.00~3.90m,勘探期间最大水深约
0.60~1.60m、水位高程约0.40~1.20m,由于外西河的西端与海域相连,故河道水位受海水潮汐涨落影响明显、动态变化大,水位日变幅在0.50~1.00m左右),场地西北侧分布一近东西向的水沟(水沟西起海珍苑一期的门卫,水沟宽约1.5~7.0m、深约1.50~2.50m,勘探期间最大水深约1.20m);场地内原居民区地段埋有自来水管线(埋深在地表以下0.50~1.60m,处于供水状态),场地东南部北侧外西河河道边线上(即万德堂路北侧)埋有地下通讯光缆(埋深在地表以下0.70~1.00m,平行于河道),且万德堂路上埋有较密集的集水井等,见附图1-1。

2.2地基土的构成与分布特征
场地经勘察揭示,在勘察深度72.70m范围内,地基土主要为一套第四系滨海相与坡洪积相沉积地层,按其成因类型和物理力学特征可划分为十大工程地质层,其中(6)、(10)号层分为二个亚层,(9)号层分为三个亚层,现将各土层的主要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1)杂填土
杂色,松散状,高压缩性,主要由碎石、块石、碎砖及部分碎砼、粘性土、角砾等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为8.0~30.0cm、最大可达40~50cm、大部分强度较高,中下部以碎石、块石为主;土质均匀性差,局部地段为砼构件(如Z7孔表层2.0m、Z20孔表层0.40m),局部地段底部含0.20~0.40m 厚的河底淤泥。

该层全场分布,层厚0.80~4.50m。

(2)粉质粘土
灰棕~棕灰色,软可塑状,局部硬可塑状或软塑状,饱和,中压缩性,含铁锰质锈斑,土质均匀性尚可;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全场分布,层厚0.70~2.50m,层面分布高程-0.24 ~2.55m。

(3)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流塑状,饱和,高压缩性,淤泥质土与流塑~软塑状粘性土互层,层间距约20~30cm,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含少量有机质及贝壳碎屑,含部分粉土团块、局部粉粒含量较高,土质均匀性一般;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全场分布,层厚16.40~21.90m,层面分布高程-1.33~0.86m。

(4)粘土
黄青灰~灰黄色,硬塑状,局部硬可塑状,饱和,中压缩性,含铁锰质结核,土质均匀性尚可,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

该层仅Z3孔处缺失,层厚3.10~10.90m,层面分布高程-19.14 ~-13.11m。

(5)粘土
灰色,软可塑状,饱和,中偏高压缩性,含有机质,土质均匀性一般,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

该层大部分地段缺失,层厚1.20~8.10m,层面分布高程-24.53 ~-18.08m。

(6)-1粘土
黄青灰~青灰色,硬塑状,饱和,中压缩性,含铁锰质结核,土质均匀性尚可,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或顶部夹中密状含粘性土砾砂薄层;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

该层仅Z6、Z9、Z29孔处缺失,层厚1.00~11.90m,层面分布高程-25.83 ~-20.15m。

(6)-2含粘性土砾砂
灰黄色,中密状,饱和,中压缩性,胶结较好,级配较差,成分主要由粉粘粒、角砾及部分砂粒、碎石组成,碎石含量占10.8%、角砾含量占31.3%、砂含量占19.3%、粉粘粒含量占38.9%;砾、碎石磨圆度差,主要呈次棱角~棱角状,粒径一般为0.4~2.0cm,最大达5.0~7.0cm;土质均匀性稍差,局部夹中密状含粘性土角砾薄层。

该层仅在Z2、Z4、Z6、Z8、Z27孔揭示,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1.00~3.60m,层面分布高程-30.69
~-25.82m。

(7)粉质粘土
青灰~灰色,软可塑状,局部软塑状,饱和,中压缩性,含少量有机质、下部局部夹泥炭质土薄层,粉粒含量较高,土质均匀性一般,局部夹中密状粘质粉土薄层,局部底部含部分砾砂团块;大部无摇振反应、局部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局部地段缺失,层厚
1.50~1
2.90m,层面分布高程-30.75 ~-2
3.75m。

(8)粘土
青灰~灰黄色,硬塑状,局部硬可塑状,饱和,中压缩性,含铁锰质结核及少量砂粒,土质均匀性尚可,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

该层局部地段分布,层厚1.40~6.00m,层面分布高程-40.11 ~-28.81m。

(9)-1含砾砂粉质粘土
青灰~灰黄色,硬塑状,局部硬可塑状,饱和,中压缩性,以粘性土为主,含部分角砾、碎石及砂颗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0.3~1.5cm,粒径最大可达2.0~3.0cm,其含量约占10%~15%,砂含量约占5%~10%;土质均匀性尚可,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韧性中等。

该层局部地段缺失,层厚0.70~7.00m,层面分布高程-39.46~-31.12m。

(9)-2含粘性土砾砂
青灰色,中密状,饱和,中压缩性,胶结较好,级配较差,成分主要由粉粘粒、角砾、碎石及部分砂粒组成,碎石含量占22.9%、角砾含量占23.0%、砂含量占19.3%、粉粘粒含量占34.8%;砾、碎石磨圆度差,主要呈次棱角~棱角状,粒径一般为0.5~3.0cm,最大达8.0~10.0cm;土质均匀性稍差,局部夹中密状含粘性土角砾或碎石或粉砂薄层。

该层局部地段缺失,层厚0.70~5.10m,层面分布高程-41.52 ~-30.28m。

(9)-3粉质粘土夹砾砂
灰黄~黄青灰色,硬塑~中密状,局部硬可塑状,饱和,中压缩性,以粘性土为主,含部分角砾、碎石及砂颗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0.4~3.0cm,粒径最大可达8.0~10.0cm,部分强度较大,其含量约占25%~40%,砂含量约占10%~15%,局部夹中密状含粘性土砾砂或含粘性土角砾或碎石薄层,局部地段该层底部夹(9)-3a含粘性土碎石透镜体层;土质均匀性稍差,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韧性中等。

该层全场分布,层厚1.30~22.30m,层面分布高程-44.11~-33.78m。

(9)-3a含粘性土碎石
灰黄色,中密状,饱和,中压缩性,胶结尚可,级配较差,成分主要由碎石、粉粘粒及部分砂粒、角砾组成,碎石含量占61.0%、角砾含量占5.4%、砂含量占7.9%、粉粘粒含量占25.7%;碎石磨圆度差,主要呈次棱角~棱角状,粒径一般为3.0~10.0cm,最大达15.0~20.0cm;土质均匀性稍差。

该透镜体层在场地部分地段分布(如Z7、Z10、Z15、Z21孔等),层厚0.50~2.10m,层面分布高程-57.36~-48.34m。

(10)-1强风化凝灰岩
灰黄~褐黄色,坚硬,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碎块~块状,极破碎,岩块强度较低,裂隙发育,充填铁锰质及泥质胶结,锤击易碎。

该层仅Z26孔未揭示,揭示厚度0.50~5.80m,层面分布高程-61.92 ~-38.21m。

(10)-2中等风化凝灰岩
青灰黄~黄青灰~青灰色,坚硬,块状构造清晰,凝灰质结构,岩芯呈碎块~长柱状,裂隙发育~发育一般,裂隙中充填铁锰质或钙质胶结,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9.0Mpa(见附表四),属较硬岩。

场地西南部(如Z6、Z8~Z10、Z12~Z14、Z29、Z30孔)岩芯敲击声脆,岩块强度较高,该层上部0.70~2.60m岩芯呈黄青灰~青灰色、破碎或较破碎、岩体完
整性指数约0.15~0.4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中下部岩芯呈青灰色、较完整、岩体完整性指数约0.60~0.7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Ⅲ;其余地段的该层岩块强度一般且向下渐增,大部分岩芯呈青灰黄~黄青灰色、破碎、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指数约0.15~0.25,局部下部岩芯较破碎、岩体完整性指数约0.4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该层大部分钻孔揭示,揭示厚度2.30~5.30m,层面分布高程-63.66 ~-39.61m。

以上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详见附表一、二、三、四。

2.3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及设计参数确定
2.3.1物理指标按常规试验取得,压缩指标按快速固结试验取得,抗剪强度指标按固结快剪试验及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取得。

2.3.2土层定名,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以各工程地质(亚)层为统计单元,统计前先对各层土试指标的原始记录逐个进行分析对比,剔除个别不合理指标(如附表三中带“*”的土样及带“*”的土工试验原始数据均不参加统计),然后输入计算机统计出各工程地质层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修正系数及标准值。

2.3.3标准贯入试验、园锥动力触探试验指标统计值为实测分层的平均值,未经杆长修正,详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一中抗剪强度指标为标准值,其它物理指标为平均值。

2.3.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桩侧阻力值q sa和端阻力值q pa设计参数系根据土工试验指标,参照(DB33/1001-2003)及用标准贯入试验、园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次平均值计算后结合地区经验确定。

2.4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水质对建筑材料砼的腐蚀性
该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在地表下0.40~3.50m之间,埋深标高在0.01~2.70m之间,初见水位在地表下0.82~3.70m之间,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弱孔隙承压水,水位受季节性气候影响,水位变化幅度在1.0米左右。

孔隙潜水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入补给,含水量较少;(6)-2、(9)-2层的弱孔隙承压水受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孔隙承压水水位在0.80~1.00m之间,属中等透水层,富水性一般。

根据Z2、Z3、Z19孔及河道中取水样分析,水质类型分别为氯化物—钠型咸水及氯化物—钠型盐水,地下水水质对建筑材料砼有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强腐蚀性影响,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影响(见附件二)。

根据邻近建筑经验,地下水以上土质对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

地下水对桩基施工影响较小。

根据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结合舟山水文气象特征,考虑周围的环境、道路(路面标高3.02~3.32m),场地室外设计标高3.00~3.30m,拟建工程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可采用3.0m。

2.5不良地质作用及地震效应分析
2.5.1波速测试成果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要求,本次勘察选取4个孔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工作,测试深度20米,各单孔各层剪切波速值详见附件Z16、Z28、Z29、Z30单孔波速测试综合成果表。

(1)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值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范,土层的等效剪切波波速计算公式为:
V se=d0/t
t=∑
=
n
i1
(d i/V si)
式中V 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
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s)
d 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
v 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分层数
取20.0m深度范围各土层剪切波速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值V se,根据测试成果,各单孔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值V se分别为Z16为122.1m/s、Z28为119.4m/s、Z29为120.8m/s、Z30为121.6m/s。

(2)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根据20.0m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值V se在117.8m/s~135.9m/s之间,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范,该场地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场地土;结合周边场地地层分布状况,本场地覆盖层厚度在15~80m 范围内,综合确定该场地类别为Ⅲ类。

2.5.2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有关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特征周期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查GB50011-2010规范表5.1.4-2为0.45s。

2.5.3饱和粉(砂)土的液化判别
勘察资料表明,在场地20.0m深度范围内的无饱和粉土、砂土,因此无液化土层分布。

2.5.4不良地质作用及不利的埋藏物
本场地地形较为平坦,不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基岩为凝灰岩,不存在岩溶,在勘察中未发现洞穴、临空面和软弱岩层。

但中上部存在软土,且场地西部的外西河两侧及场地东部的外西河南侧分别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暗浜A区、B区、C区(深度分别为2.2~3.7m、2.4~4.5m、2.0~4.1m,见附图1-1),暗浜底部局部未清淤主要为本世纪前原有河道由人工回填高强度碎石、块石及砖块、碎砼等建筑垃圾而成,回填龄期长。

故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条文,综合判定本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

2.5.5软土的震陷特性
本场地(3)号层属软土层,由于饱和软土具有高灵敏度、高压缩性、低强度、低渗透性、固结时间长等特点,包括周期性可恢复变形及不可恢复残余变形(永久变形),在地震作用时,会造成土体震陷、构筑物失稳。

3、岩土工程条件分析与评价
3.1场地整体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本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在场地20m深度范围内土层无液化土层,不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不存在岩溶,在勘察中未发现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和软弱岩层;但场地西部及东部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暗浜A区、B区、C区(深约2.0~4.5m,见附图1-1),已回填高强度碎、块石、砖块、砼等,可在施工前期进行充分碾压、夯实;场地中西部被外西河贯穿,可在施工前期,清理河底淤泥,回填优质塘渣,并充分进行分层碾压。

在场地20.0m深度范围内土层无液化土层,地基土层状分布,地基土层均匀性尚可,局部层顶埋深起伏较大,但主要持力层分布尚稳定,故场地的整体稳定性尚可,适宜本工程建设。

3.2浅基础天然地基条件评价
表部(1)号杂填土,力学强度较低,均匀性差;(2)号粉质粘土,力学强度稍高,厚度偏薄,局部地段缺失;(3)号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力学强度较低,故本场地浅基础天然地基条件较差,不具备大部分拟建建筑物的浅基础天然地基条件,仅可作为荷载不大、结构简单的建(构)筑物的浅地基,如开关站等。

拟建的单层开关站,可挖除表层(1)号杂填土,以(2)号层作浅基础持力层,基础可以采用加宽条形基础或整板基础,基础宜浅埋,但应对下卧层应进行变形及强度验算。

3.3桩基础地基条件评价
(4)层为硬塑状粘土,力学强度较高,局部地段缺失,场地层顶埋深变化不大,厚度尚可、局部地段厚度偏薄,下卧的(5)粘土层力学强度一般,故(4)层可作中短桩基础持力层,适宜桩型φ400mm以上规格的预应力管桩或φ500mm以上规格的钻孔灌注桩。

因埋深较浅,单桩承载力偏低。

(6)-1层为硬塑状粘土,力学强度较高,局部地段缺失,场地层顶埋深变化不大,厚度尚可、局部地段厚度偏薄,下卧的(7)粉质粘土层力学强度一般,故(6)-1号层发育部位可作中长桩基础持力层,适宜桩型φ400mm以上规格的预应力管桩或φ500mm以上规格的钻孔灌注桩。

(9)层为硬塑状~中密状粉质粘土夹砾砂,该土层工程力学性质较好,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层顶起伏较大,大部分地段厚度较大、局部地段偏薄,底部局部夹中密状(9)-3a含粘性土碎石透镜体层,下卧(10)-1层强风化凝灰岩工程力学性质较好,故(9)层可作为长桩基础持力层,适宜桩型φ500mm以上规格的预应力管桩或φ500mm以上规格的钻孔灌注桩。

(10)-2层为中等风化凝灰岩,除6-2#高层住宅楼所处地段外其余大部分地段该土层层顶起伏偏大(即相邻两钻孔间的该层层顶坡度超过0.1:1.0,大部分地段其坡度超过0.2:1.0、局部达到0.5:1.0),但其工程力学性质较好、分布稳定、厚度大,可作长桩基础持力层,适宜桩型建议φ600mm以上规格的钻孔灌注桩。

由于场地暗浜范围回填碎块石、砼、砖块而成,对于预制管桩等挤土桩施工可造成桩身偏位或断桩,钻孔灌注桩施工则填土层易塌落,沉桩均较困难,桩基施工时需对填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导孔或换土处理、采用不同强度类型的管桩进行施工等。

由于场地大部分地段(包括中西部场地范围内的外西河)处于拟建地下室开挖范围,开挖深度超过(1)层厚度,故在工程桩桩基验算时不须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

从场地的地层分布情况,根据拟建物的结构、荷载特点,结合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对于拟建的14层宾馆、16层6-2#住宅楼、17层7-1#住宅楼及11层7-2#住宅楼,可选用φ600mm以上规格的钻孔灌注桩,以(10)-2层作为桩基础持力层,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1d以上。

对于拟建的6层6-1#住宅楼、6-1#、6-2#住宅楼及7-1#、7-2#住宅楼的附属单层商业网点,可选用φ600mm以上规格的钻孔灌注桩,以(9)-3层作为桩基础持力层,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3d以上。

对于拟建的单层地下室,由于场地地下室水位较高,需要进行抗浮处理,故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可选用φ500mm以上规格的钻孔灌注桩,以(9)-3层或(9)-3、(10)-1层合并作为桩基础持力层,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3d以上,采用q pa值较小的(9)-3层的桩端土端阻力特征值。

3.4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根据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参照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结合舟山地区经验,提出了各土层的桩周土侧阻力特征值q sa和持力层的桩端土端阻力特征值q pa(见表一)。

根据规范推荐公式:
R a=υpΣq sa L i+q pa A p 计算
式中q pa,q sia——桩端端阻力,桩侧阻力特征值;
A p——桩底端横截面面积;
u p——桩身周边长度;
l i——第i层岩土的厚度;
不考虑桩身混凝土强度,分别以(4)、(6)-1、(9)-3、(10)-2层作桩基础持力层,预估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见附表九。

3.5地下室单桩抗拔承载力的估算
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F a 按下列计算:
F a =Q ul /2.0
Q ul =∑λi q s i u i l i
式中:F a — 抗浮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Q ul — 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
q si —桩侧第i 层土的抗压极限侧阻力,按各桩型的侧阻力特征值的两倍取
值;
u i —桩身周长; l i —第i 层土的厚度;
λi —第i 层土的抗拔系数;
单桩竖向抗拔力特征值估算表
2、对于抗浮桩,(3)、(4)、(5)、(6)-1、(7)、(8)、(9)-1、(9)-3层的抗拔系数取0.70,(6)-2、(9)-2、(9)-3a 、层抗拔系数取0.50,不计桩端承载力;
3、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大于由桩身结构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时,应取后者。

3.6沉桩可行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本场地上部地基土层,力学强度一般,(1)、(2)、(3)、(4)、(5)、(6)-1、(7)、(8)、(9)-1、(9)-3层不会对桩基施工造成困难,但对于(6)-2、(9)-2、(9)-3a 的砂土及碎石层,管桩穿过困难,可采取增加配重或采取锤击方式等措施。

由于场地周边紧邻公路及居民区,与北侧拟建新河道距离约1.0~8.0m ,挤土桩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比较明显,若采用预应力管桩等挤土桩,桩基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沉桩速率,合理安排沉桩顺序,在场地周围设置观测点,密切注意其影响程度,采用相应的防挤土措施,如打应力释放孔、设置防挤土沟、预掏土等,以防周边建筑物、河堤、道路管线破坏。

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注意(1)、(6)-2、(9)-2、(9)-3a 层易坍塌及(3)号层易产生缩颈,上部(1)号土层范围内可采用护筒,严
格控制泥浆浓度,合理排放泥浆,按规范清底,同时应注意泥浆的排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7基坑支护
拟建一层地下室,最大开挖深度超过6.5m (电梯井处最深超过9.0m ),在开挖深度范围内,地基土主要为(1)号杂填土、(2)号粉质粘土、(3)号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渗透性差,抗剪强度低,土层开挖后稳定性差;地下室东部、南部、西部距周边居民住宅楼及拟建规划道路较近(最近距离约5.0m ),北部距外西河及新河道较近(最近距离约1.5m );因此在基坑开挖前,应采取支护措施,基坑支护与降水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见下表:
基坑支护与开挖设计参数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