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普世伦理言说语境的思考

合集下载

普世价值观_的现实语境及认识误区的批判分析

普世价值观_的现实语境及认识误区的批判分析

[ 2]
演愈烈。全球化把各个区域的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 , 虽然文化上的冲突难以避免 , 但这种冲突不 会导致不同文化的国家采取极端对立的手段 , 而是 在冲突中实现对自身文化糟粕的扬弃和对外来文化 的吸收。 人类文明、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 文化的交融 , 也就是说 , 各种文明、 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可能因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消失, 只有通过求 同存异、 取长补短 , 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文化 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信息 时代, 文化的融合最终是一种趋势, 一种文化要适应 大势、 获得发展, 不仅要容忍其他文化, 与其他文化 共存,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之间的对话 , 不断从其 他文化中吸取所需要的 养分 , 以求壮大自身。在 全球化时代 , 文明与文化的多元性是它们发展的前 提条件。在文化的融合中要避免两个误区 , 一个是 文化霸权主义, 一个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同文化 的差异与对立, 就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课题。一方面 ,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 同时还需要超越本民 族狭隘的文化意识的局限 , 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异己 文化, 站在全球的视角按照新的准则 , 来处理当代文 化在全球化进 程中出现的各 种问题, 协 调其关系。 另一方面, 推进人类整体文化的发展 , 必须抵制文化 霸权主义, 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文化 的交融 , 我们必须采取和而不同的方式来达到求同 存异、 共同发展的目的 , 跨文化交往的目的 , 不是文 化的单向传播, 而是价值在双向传播互动中形成一 个双方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全球化为本土文化的发 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 同时它又面临着外来文 化强大的生存压力。但全球化的结果并不是对本土 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消解 , 而是使各民族本土文化 更加突出。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必然存在文化的多 元化倾向, 必然会有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人们建构 全球统一的价值体系并不是以牺牲和消除民族乃至 个体的价值观为代价的 , 而是要以这些特殊价值作 为自己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 对 普世价值观 认识误区的批判分析 我们有必要澄清在 普世价值观 上的认识误 区。 第一, 不能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利益需 求当作普世价值。 全球化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它 以特定的形式促进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而人类 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多种全球问题的出现 , 客观上又 反过来向当代人类的全球化社会提出了一种特殊的 价值规范, 这就是 : 要求全球化社会中人们应以人类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泛起有一个过程。

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一些争论,如何认识普世价值、如何认定普世价值、它的存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都值得我们深究。

普世价值的源起“普世”原本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广泛使用的一个宗教概念。

其本意是指普天下所有的人,亦即全人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一些神学家、伦理学家把某种普遍接受或广泛认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称为“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普遍伦理”或“世界伦理”等,并在国际上掀起一股走向“普世伦理”的热潮。

也大体在这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把某种普遍认同的现象或观念概括为“普世价值”。

西方学者在解释“普世”概念时,主要指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共识。

“普世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神学家孔汉思认为,“普世伦理”是一种在“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是“由所有宗教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学家赛亚〃伯林认为,“普世价值”是一种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地方和情况下、在几乎所有时代都共同操守的价值,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但当“普世”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后,就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集团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1996年,美国政治与外交智库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主张用西方的“普世文明”、“普世主义”对付非西方的文明和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他认为,虽然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意味着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取得“全球性胜利”,但当今世界仍然存在西方文明与反西方的文明、西方意识形态与反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

他还无奈地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然而“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

如何对待这种冲突呢?亨廷顿指出:“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

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

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
维普资讯
中国 矿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20 0 6年 第 2期
Jun l I hn ies yo nn o ra o ia vri f ig& Teh oo y S c l cecs C Un t Mi cn lg ( oi i e) aS n 20 0 6年 6月
规 范 的探求 。
泛 地 见 于 各 宗教 、 明 、 文 民族 、 族 、 落 的戒 律 之 种 部
中 。这 些都 说 明 , 普世伦 理 所提 出 的原则 规范 并
① 见斯威德勒《 向全球伦理宣言 》 附记 ” 以及陈筠泉《 走 的“ , 伦 理传统 中的黄金规则 》普遍伦理 国际会议 提交论 文) ( 。
20 0 1年 1 0月 , 北 京 召 开 的关 于“ 国传 统 在 中
伦 理 与世 界 伦理 ” 际学 术研 讨 会 上 , 国 有学 者谈 到 了普 世伦 理 提 出 的原 则规 范 与历 史 上 和 现 实 中的
的“ 年理 想世 界” 近代 空想社 会 主义者 们设 想 的 千 、
“ 道德 乌托 邦 ”以及 中国古代 思想 家 的“ 同” , 大 理想
等 等 , 饱含着 一种 普世 伦 理的热 望 。而在 全球各 都 民族 伦 理文化 传统 中广 泛存 在 的道 德 “ 黄金 律 ”则 , 更 体现 了人类 对普 遍 人 性本 质 和共 同生 活 之 道 德
敏感 问题 。 全球 化 —— 这场 由西 方 资本 主义 国家所 主导 的经济一 文 化运 动 , 正在 戒 律 和原 则 的“ 人 的一 致 ” 各 惊 。 后 来 , 句话 被 写 入 了 与会 学 者 共 同 签署 的“ 议 这 会 纪要 ” 。一 些 全球 伦理 的倡 导者 , 孔汉 思 、 中 如 斯威 德勒等, 也都 注 意 到 这 种“ 惊人 的一 致 ” 发 现它 们 , “ 已存在 于人 类各 个 伟大 而古 老 的宗教 与伦 理 传 早 统 之 中” 。确实 , 在这 些最 基本 的对 待 自己的同类 、 同伴或 同胞 的态度 上 和行 为规 范上 , 尽管 历史 上各 文明、 各宗 教长 时 间里 都是 各 自隔绝 、 立发 展 的 , 独 却 都不 约 而 同地 形 成 了一 些一致 的原 则和禁 令 。 它 们 可 被 视 为各 文 明 、 宗 教伦 理 的共 同核 心 , 者 各 或 说 共 同 的“ 金 律” 是 一 个 互相 重 叠 一 致 的 “ 小 黄 , 最 同心 圆 ” 己所 不欲 , 。“ 勿施 于 人 ” 是 中 国儒 家 的创 , 始人 孔 子《 语 》 论 中著 名 的一 句话 , 为我 国几 千年 成 来人们 处世 的道 德原 则 。而据 有关 学 者研 究 , 样 这 的道 德 原则在 古 波斯 的琐 罗 亚斯 德 、 那教 的创 始 耆 人 筏 驮摩 那 、 教 创 造人 悉 达 多 ・乔答 摩 ( 陀) 佛 佛 、 印度 史诗 《 摩诃 婆 罗 多 》 圣 经 《 未 记 》 圣 经次 经 、 利 、 《 比传 》耶 酥 ( 路加 福 音 》《 多 、 见《 、 马太 福 音 》 、 ) 犹太 教 义 的主要 创立 者 希勒 尔 、 伊斯 兰教 的创 始人 默罕 默 德那 里 , 有 相 当一 致 的表 述①。至 于 “ 可 杀 都 不

当代语境下伦理批评内涵的重新阐释

当代语境下伦理批评内涵的重新阐释

&’
有被整个民族共同接受的东西才能把已经扩大 了的民族联系起来。 这就要求这种新的维系的力 量不能是具体的、本能的或实际的东西,必须是 超越现实性的某种力量。其二, 能够起到这种超 越的现实性的力量, 只能是精神性的思想文化力 量。所以, 信仰维系方式, 说到底, 是对某一种精 神力量的崇拜—— — 既然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已经 不复存在, 那么建构一个精神上的父亲就成为可 能。 而正是在对某一种精神性的思想文化力量的 崇拜中,扩大了的群体(由不同血缘关系组成的 部族联合体 ) 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的或国家的 集团。换言之, 正是由于这些有着不同血缘关系 的部族都接受了某种观念, 他们才能够感觉到自 “一家人 ” “一类人 ” 己是 或 。 由此才能在此基础上 建立他们共有的新的道德、 新的法律乃至渐趋一 “那些组成城邦的公 致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民, 不论他们的出身、 地位和职务有多么不同, 从 ‘同类人 ’ 某种意义上讲都是 。 这种相同性是城邦
% 理论
% 当代语境下伦理批评内涵的重新阐释
% 刘建军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变迁, 必然导致 人类伦理观念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而文学伦理 批评内涵必然也会出现不同于传统伦理批评的 质的改变。可以这样说, 在 #$ 世纪到来的时候, 人类社会出现了不同的伦理观念,同样,文学领 域也出现了当代语境下的新的伦理批评标准。 从 这个意义上说, 搞清楚今天伦理观的新内涵和当 代语境下伦理批评的标准, 是十分必要的。 当下的伦理是以人类共有的价值之核 为基础的伦理观。 我们知道, 伦理是一
$ 位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 每个时代的伦理观都 反映着特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内涵。 不同的时 代有不同的伦理观念,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至今, 有血缘关系下形成的伦理观念, 有信仰关系下形 成的伦理观念,也有理性关系下形成的伦理观 念。 我认为,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 人类出现的社 会维系为一个整体的方式, 大约有三种情况。 所谓血缘维系方式下形成的伦理观念, 就是 指一个社会集团或社会组织由于主要是靠血缘 关系维系起来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伦 理, 可以被称为血缘伦理。这种维系方式主要发 生在人类的早年时代。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 “凡是同一部落的氏族, 曾经指出: 一般都出于同 一祖先, 并拥有同一部落名称。所以本来不需严 格规定由哪些氏族联合成一个胞族, 由那些胞族 组成一个部落, 只是由于某些氏族是由一个母氏

论述你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500字

论述你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500字

论述你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500字普世价值观是指普遍被认可的、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应用的道德、伦理、社会及政治观念,在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普遍适用性。

普世价值观包括人权、平等、自由、尊重和负责任等基本价值观念,它们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密切相关,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和趋势。

普世价值观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消除歧视、贫穷和压迫,使人类在和平、安全和尊严的基础上享有发展、幸福和快乐的权利。

首先,普世价值观具有世界性的普适性。

它不因任何民族、地域、信仰等因素而受限,可以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例如,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应该尊重人权,无论任何一个人的身份、信仰或国籍如何,我们都必须认可他们的人权。

尊重人权是一项基本原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次,普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

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是要求各个国家都必须接受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反而提倡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尊重多元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而且可以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发展。

第三,普世价值观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不仅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甚至在同一社会中,也会存在大量不同的特色和价值脉络。

这就需要大家相互欣赏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吸收彼此的优点和长处,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使各种社会秩序得到改善。

最后,普世价值观的实现需要具有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各方面支持,以及政策层面的鼓励与倡导。

例如,在政治上,各国需建立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基本的人权和自由;在文化上,以各种文化艺术为手段,来增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经济上,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全球化和互利合作,加强国际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

总之,普世价值观的推广和实现,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和参与,从而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进步、稳定的世界。

浅谈普世伦理与普世价值

浅谈普世伦理与普世价值


大同, 并为这种同一、 大同提供理论依据 , 始终是哲学发展
的内驱力。 近年来, 无论是各国政要 , 还是学者、 专家、 教授,
在古代西方, 关于 “ 德性”的论述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其 都在不约而同地 思索着 “ 最低水平” 上的人类所可能共 同具有
含义 以及 发 展 路 径 与 古代 中 国存 在 类 似性 。 西方人 将 “ 德性” 的价值 观念 。
须惠民” 。 他们为了惠民, 在施恩保护以外还必须要 “ 教诰 ” , 也就 是进 行所 谓的 “ 训诫”。 根据有关经史资料 的记载 , 周代 在治政理事过程 中已经总结出了“ 德以柔中国” 、“ 皇天无亲,
唯德 是 辅 ” 的所 谓 社会 历史 规律 。
着某种普遍 的情感基因。 诚然 , 多样性、 复杂性、 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但追 求同
看作人类的本性 , 而且是在 自由自觉地实践智慧。 这其中体 现
无论国与国之 间、 地 区与地区之 间的差异有多大, 矛盾有
出的根本差异是 , 德性在古代中国是道德的出发点, 而在古代 多深 , 但 至 少 理论 上 应 该 存 在对 话 与交 流 的 可能 。 此 种对 话 与
2 0 2 f 人 民 论 坛
的 论 述 。由此可 见 ,“ 德” 一 开 始 并 没有 所 谓 “ 外 得 于人 , 内得 获 得认 可等 。 而 后 者 立足 于人 的语 言 、 行 为 或 思 维 形 式 的客 观
于己”的道德方面的意义。
普遍性 。 可以推想, 既然相信在人类所有语言背后都潜藏 着某
随着 社 会 的进 ~ 步发 展 , 统治 者 们 逐渐 发 现 了 “ 系 民就 必 种 “ 共通语法” , 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全人类人性中潜然存在

伦理道德的多元化与普世价值的追求

伦理道德的多元化与普世价值的追求

伦理道德的多元化与普世价值的追求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伦理道德的价值观亦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的信仰、文化和背景都会影响他们对于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行为的选择。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普世价值的追求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伦理道德的多元化和普世价值的追求,并梳理出在多元化的环境下实现普世价值的可能途径。

多元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概念,涵盖了各种宗教、文化和民族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和实践。

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道德标准和原则,这些原则是由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共同塑造而成。

例如,某些文化认为人类需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人类间的公正和平等。

这些区别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伦理道德标准变得多种多样,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尊重并容纳这些差异。

然而,尽管伦理道德的多元化是一种事实,但我们仍然追求普世的道德价值观。

普世价值即认为有些道德原则和准则适用于所有人类,不论其文化、宗教和国籍。

普世价值的核心是人类的尊严和平等。

例如,不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认为亲情、友情和爱是宝贵且应该受到尊重的。

这些价值观超越了文化和信仰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多元的伦理道德中追求普世价值?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跨文化对话和理解。

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和相互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彼此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而解决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

这种跨文化对话可以促进普世价值的传播,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明晰自身的伦理观念。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人权和平等。

人权是普世价值的基石,人类的尊严和平等是不可侵犯的。

我们应该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努力创造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

这需要我们教育和启发下一代,培养他们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和关注。

此外,法律和道德规则的制定也是实现普世价值的关键。

法律可以强制执行一些伦理原则,确保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保护。

然而,法律并非所有情况下都能解决伦理问题。

因此,伦理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建设同样重要。

关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

关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 博爱等价值观,为现代普世价 值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尊重人权 、主权平等、和平共处等原则
,体现了普世价值的精神。
02
普世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
普世价值观的内涵
尊重人权
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包括生命权、自 由权、平等权等。
民主法治
主张民主制度,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 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普世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提升个人品格和修养。
05
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挑战 与展望
面临的挑战
文化差异
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在不同文 化背景中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理 解和接受上的困难。
政治因素
某些政治势力可能利用普世价值 与普世价值观的概念,推行自身 政治议程,扭曲其本质。
06
案例分析:普世价值与普世价 值观的具体体现
国际关系中的案例
总结词
国际关系中的普世价值体现在尊重国家主权、平等和相互尊 重等方面。
详细描述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普世价值主张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 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强调国家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国际社 会应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准则,通过和平、合作和协商解决争 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详细描述
在个人生活中,普世价值主张尊重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反对暴力、压迫和剥削。 人们应追求幸福和自由,同时积极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公 益事业,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超越利益
普世价值超越特定利益群 体的限制,代表全人类的 共同利益和福祉。
指导原则
普世价值应成为国际关系 、道德伦理和个体行为的 基本指导原则。

当代普世伦理言说语境的思考

当代普世伦理言说语境的思考

当代普世伦理言说语境的思考启蒙运动开启的普遍理性主义,走向了一种西方式的现代性“普世主义”伦理价值观,“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带来了现代性的道德危机和价值迷失。

种种全球问题的凸现,激发了人们对新的普世伦理的吁求,但只有深层透视普世伦理言说的语境,普世伦理的思考才能真正成为全人类命运的真实关切。

标签:现代性;道德价值;普世伦理普遍理性主义的追求是启蒙运动的一大产物,由启蒙运动开启的西方普遍理性主义,造就了人类深信自身不断进步的神话,科技的更新为人类带来富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更加深了人类以为自身是在不断发展的感觉,理性成了至上的原则,人亦成为“世界的主人”。

然而,现代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图景——现代性亦潜伏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与道德价值的迷失。

上世纪90年代,德国神学家孔汉思在《全球伦理》中,首先从宗教角度发出了普世伦理的吁求,普世伦理很快地就受到世界各国多学科学者的普遍关注,也成为论争的焦点与热点。

一、普世伦理的内蕴与论争按照德国神学家孔汉思在《全球伦理》中界定的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1]普世伦理,其实质是一种共识的达成与追求,基于共同的命运的关注,人类在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方面的认同与遵照。

随着全球化进程中种种问题的突显尤其是价值迷失的困顿,迫切要求人类找寻全人类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准则。

虽然上述的普世伦理的思想最早由宗教界提出,但世界各国多学科学者的普遍关注,说明了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危机成为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的突出表现,这一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现状,并极大地预制了人类的未来。

普世伦理一经提出,人类很快进入了普世伦理何以可能的期待与论争。

一方认为普世伦理可能而必需,但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普世伦理因无可能而没有未来。

论争的背后,实为恐惧普世伦理为指称着理性与自由的价值理想的“西方”所置换的深层担忧。

我国学者指出,“‘全球伦理’企图成为统摄全人类所有领域的价值权威,这是落后于现代性的前现代方案。

对普世价值的思考

对普世价值的思考

对普世价值的认识和思考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中国与世界日益成为一体,普世价值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人们在价值取向和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大多数人对于普世价值有不同的争论。

价值具有客观的基础,但是从古到今人们对于普世价值的看法和追求各不相同。

什么是普世价值,西方宣传普世价值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普世价值,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普世价值等内容则是这篇论文所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对普世价值的认识和思考一、什么是普世价值关于什么是普世价值,庸俗唯物主义者认为普世价值是指地球上所有具有宝贵价值的东西,即普遍需要的对象和普世共享的客体。

例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以及基本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社会资源和财富,还包括人类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如知识、科学、技术、真理等等。

另外,还有人认为在当今人类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中,为了摆脱严重冲突与对立,构建和谐发展道路所寻求的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价值精神,这类价值精神以人道、民主、自由、平等等为基本内容。

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普世价值就是为普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的价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价值观念。

或者还有人认为普世价值就是人类社会公共的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重点强调把某些价值原则当做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例如“尊重生命和人权”、“实行民主和法制”、“保护环境和生态"等,就曾先后被国际组织宣布为全球伦理或普世价值的原则。

而在这几者当中,对于普世价值的认识都具有片面性。

例如普世价值就是普遍地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的价值,这种观点并没有科学回答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实践意义,也并没有指出在这种客观关系中,普世价值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基础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混淆了“价值”和“普世价值”的实质内涵。

中世纪思想家阿奎那认为“不义的政治可以由许多人行施,那就叫做民主政治”;伏尔泰主张“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但他认为民主政体只适合于非常小的国家;而狄德罗认为一个民族的未来不能掌握在多数人手里,未来只能抓住像他自己一样有教养的人手里,他认为民众是愚昧与迟钝的。

解读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语境

解读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语境

解读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语境【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尚有许多值得自我澄清的语境。

一方面,澄清自身生命伦理学的社会基础和精神传统;另一方面,对话生命伦理学的多元语境,在不同的道德传统、不同的伦理体系中理解后现代的、多元化的和俗世性的生命伦理学。

这种澄清,不仅有利于中国构建自身生命伦理学评价和指导体系,以此影响政策制定和科学实践,同时对于面对进入全球化视界后的道德挑战,也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生命伦理学个人主义儒家家庭主义技术的、经济的、道德的和社会的变化已经促成了当代生命伦理学领域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愈来愈丰富和深入,它重点讨论了医疗保健资源的分配、新的生物技术的道德适应性和面对多种多样的、经常冲突的道德直觉和道德理解时如何做出道德决策的问题。

而在参与当代生命伦理学构建的同时,中国急需对这一系统进行反思,而不是迷失在他者的宗教伦理思想或是实用主义等西方传统中。

一、生命伦理学中的伦理个人主义语境生命伦理学首先出现在美国,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20世纪后期西方文化价值的烙印,“它的承诺之一是一种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平等主义政策,它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一种把经济代价转嫁给下一代人的医疗财经政策”[1]。

这种政策不但在道德上无法得到维护,而且已在西欧及北美国家造成了严重后果。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工作人群相对减少,西方国家已经无法维护不断增长的老年退休人群日益昂贵的医疗保健需要。

据2009年奥巴马在国会就医疗改革发表的公开演讲来看,美国医疗费用中政府承担的部分在迅速侵蚀大量财政收入,占到gdp总量的16%。

从2000年到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了4.4万亿美元,其中四分之一都花在了医疗方面。

这一状况是由许多西方民主政体所奉行的意识形态造成的。

该意识形态承诺所有国民都可以平等地得到最好的医疗保健。

个人主义、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紧密相关。

美国学者托马斯马(d.thomasma)曾在其著作中声称[2],“所有人都应该赞同个人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观念,因为它限制了国家或社区对个人的权限”。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
宗教和政治制度的界限。
普世价值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 到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但 在现代社会中,它已经成为全
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普世价值的内涵
尊重人权和人的尊严
普世价值的核心之一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无论其 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
法治和公正
普世价值还包括法治和公正的原则,这些原则强调法律的 权威性和公正性,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03
多元化社会中的普世 价值
在多元化社会中,普世价值将逐渐呈 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文化将在普世价值中得到体现和尊 重。
普世价值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也引发了文化冲突和矛盾。普世价值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找到平衡点,既能够尊重不 同文化的差异,又能够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普世价值强调全球合作与共赢, 为应对气候变化、贫困等全球性 挑战提供了共同准则。
引领道德与伦理
普世价值提供了人类社会基本的道 德和伦理规范,引领人们在面对复 杂利益冲突时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
普世价值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
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普世价值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普世价值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创新与发展
为了适应不同社会制度的需求和特点,普世价值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 ,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公共资源投入等方式来更好地实现普世价值;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可以 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法律制度等方式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04
普世价值与多元文化的辩证关系
要点一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国家中存在 多种不同的文化、信仰和习俗。多元 文化是社会多样性和发展的基础。

【推荐下载】普世伦理的考量

【推荐下载】普世伦理的考量

普世伦理的考量中庸在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占有中心地位。

当代伦理致思中对于普世伦理的吁求,应当从古典中庸思想中吸取思想资源。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普世伦理的考量。

 中庸作为可能的普世伦理的理由在于:其一,中庸存在于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是一种各大文化传统可以共享的伦理资源。

其二,中庸具有伦理常识的特性;在中西伦理的不同历史演变中,中庸成为终结伦理偏执的最佳选择。

其三,中庸适应各有传统的伦理互动的需求。

在普世伦理的建构中,中庸是道德准则与实践原则的基准。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通过了一份世界伦理宣言的解释性文件,简单明了地阐述此前图宾根世界宗教议会写成的《世界伦理宣言》的宗旨。

在这一文件中,有两点被加以特别的强调。

其一是我们坚信,有一种不可动摇的、无条件的准则,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一切家庭和团体、一切种族、国家和宗教。

这是一种对普世伦理的存在证明的信念。

其二是在各种宗教的教义中存在着一套共同的价值,而这正是世界伦理的基础。

这是一种对普世伦理据以建立的深厚基础条件的确认。

[1]这两点应当是致力推动形成世界伦理或普世伦理(theethicofworld,universalethic)的人士的观念动力。

对此,代表不同伦理文化传统的学人,有着不同的反应。

[2]但是,以对文化传统中伦理基本价值的共同性追溯具有的理论意义,以及对多元化社会时代伦理实践的共同关切而言,探讨普世伦理的可能性,是获得了普遍认同的。

本文,正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以中庸为题,为普世伦理的致思提供一得之见。

重提中庸:以普世伦理为坐标中庸,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所阐释的核心理念之一。

中庸概念的中国提出者是孔子,它的古希腊的启示者是柏拉图。

孔子和柏拉图之后,这一概念分别在子思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有过各尽其趣的诠释。

[3]柏拉图指出需要中的原则以论证绝对精确的真理。

[4](P75)而记载于《论语雍也》篇的那段孔子所说的话,更为人耳熟能详: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5](P91)承继柏拉图思想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专门对中庸作了深入分析。

“普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极其对策研究

“普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极其对策研究

“普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极其对策研究近些年以来,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越来越进入到人们的眼球,对于“普世价值”的看法,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抒己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一些人过分推崇“普世价值”,甚至将其引入政治领域,企图赋予西方人道、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及基本制度以普遍意义,这实际上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利益与诉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背离。

这种“普世价值”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一、什么是普世价值所谓“普世”,其实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词语。

“普世”(ecumenism)—词源自希腊文oikoumene,最初是指家务管理,后来扩大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

但是“普适”仅仅蕴涵有“普遍适用”的技术意义。

我们可以说“诚实”、“负责”等这些品质是普适价值,但却不能说它们是普世价值。

只有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才是普世价值,那就是自由。

自然法规定人有天然的自由。

我们现在所探讨的“普世价值”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在宣传西方“人道、民主、自由、平等”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大肆宣扬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将“普遍价值”理解为普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类的价值,更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否定。

我们必须正确揭示这一思潮盛行的本质,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妥善处理。

我们必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坚定的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才能反对西方话语霸权及其价值渗透方式的表达。

二、“普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当代青年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的构建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欠缺,判断力和识别能力较弱,很容易被一些外来的思想意识形态所左右,从而导致一些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坚定的情况发生。

“普世价值”思潮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大学生受其影响,认为“普世价值”是合理的、存在的,同样也适用于我国社会,是我国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和道德标准。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摘要】是一个跨越文化、历史和时空的伦理理念。

本文将从中庸的概念与背景入手,探讨中庸在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评判,以及与现代伦理观念的关联。

文章还将讨论中庸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其道德指导原则。

结合中庸的普世性,本文将强调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文章将展望中庸理念在未来的发展,并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实际意义。

通过对中庸这一普世伦理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世界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庸、普世伦理、概念、背景、文化、价值评判、现代伦理观念、当代社会、道德指导原则、重要性、个人和社会、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中庸强调的是平衡和中道。

中庸不偏不倚,既不偏向极端,也不卑躬取容。

这种中庸之道能够帮助人们在道德取舍上找到恰当的平衡点,避免走向极端和偏激。

中庸也注重修身养性,培养人的品德和气质,以此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2. 正文2.1 中庸的概念与背景中庸,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种重要的伦理观念,其概念起源于《中庸》一书,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庸的概念主要包括稳重中正、不偏不倚、适度和平等等方面。

中庸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是一种旨在实现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规范。

在《中庸》一书中,提倡了“中正之道”的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平衡。

人应当秉持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偏激,不偏私,不极端。

这种中庸之道可谓是一种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行为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的概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整体和谐的观念。

在中庸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庸之道则带来了一种和谐对待这些关系的方式。

中庸的概念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中庸的概念与背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准则和指导原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普世伦理的再思考

关于普世伦理的再思考

Rethought on Universal Ethics 作者: 孔润年
作者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陕西宝鸡721007
出版物刊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普世伦理 普世价值 价值 道德
摘要:普世伦理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有无普世性的问题。

普世伦理与伦理文化的普世性以及价值论伦理学相联系。

普世伦理是普世价值的特殊表现。

一种文化有没有价值是一个问题,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另一个问题。

价值的普世性和价值观念的普世性也不能完全等同。

人类原本就共享着许多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利益日益增长,更为伦理观念的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

全球伦理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生活基础和利益需要,而且也依赖于人类共同理性的存在。

人类追求普世伦理的努力正呈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行为到整体行动的态势。

过去和当下的道德对立将让位于更多的共同道德,即普世伦理的存在。

关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

关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

关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摘要】世人对抽象事物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形成普世价值观,但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千差万别,难以形成普世价值观。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一、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关于普世价值的含义,学界目前有两种释义。

一种认为普世价值是个伪命题,说“时下一些人所讲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指的是‘普世价值’观。

”“在有阶级与宗教的社会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者对具体的价值认同与评判有很大的差异,自然也就没有适用于一切时代与一切人的‘普世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普世价值’或‘普世价值观’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1]在这里作者把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混为一谈。

固然西方学者和国内一些人确有把两个概念不加区别的情况,但作者自己却不把它们区分开来,等于赞同了他们的观点,实际上是在以错纠错。

笔者认为,普世价值指的是事物的价值具有普遍性,或者说事物对大多数人具有价值,而普世价值观指的是世人对事物的价值持同样的看法,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把普世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就是把主观认识等同于客观存在,是一种主观唯心论,只有把两者区分开来,才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另一种认为“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具有永恒的、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普遍适用的价值。

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

可以说,这是普世价值的绝对和抽象意义上的定义。

” [2]这一释义把普世二字说成既指时间又指空间包括从古到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未免过于宽泛。

对普遍二字的理解,不可拘泥于字面,有时也应把它理解为大多数。

同理,对普世二字也应作如是观。

因此,普遍价值或普世价值也可解释为某事物的价值普遍存在或者说事物对大多数人具有价值。

论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论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论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摘要:中庸在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占有中心地位。

当代伦理致思中对于普世伦理的吁求,应当从古典中庸思想中吸取思想资源。

中庸作为可能的普世伦理的理由在于:其一,中庸存在于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是一种各大文化传统可以共享的伦理资源。

其二,中庸具有伦理常识的特性;在中西伦理的不同历史演变中,中庸成为终结伦理偏执的最佳选择。

其三,中庸适应各有传统的伦理互动的需求。

在普世伦理的建构中,中庸是道德准则与实践原则的基准。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通过了一份世界伦理宣言的解释性文件,简单明了地阐述此前图宾根世界宗教议会写成的《世界伦理宣言》的宗旨。

在这一文件中,有两点被加以特别的强调。

其一是“我们坚信,有一种不可动摇的、无条件的准则,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一切家庭和团体、一切种族、国家和宗教。

”这是一种对普世伦理的存在证明的信念。

其二是“在各种宗教的教义中存在着一套共同的价值,而这正是世界伦理的基础”。

这是一种对普世伦理据以建立的深厚基础条件的确认。

[1]这两点应当是致力推动形成世界伦理或普世伦理(theethicofworld,universalethic)的人士的观念动力。

对此,代表不同伦理文化传统的学人,有着不同的反应。

[2]但是,以对文化传统中伦理基本价值的共同性追溯具有的理论意义,以及对多元化社会时代伦理实践的共同关切而言,探讨普世伦理的可能性,是获得了普遍认同的。

本文,正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以中庸为题,为普世伦理的致思提供一得之见。

重提中庸:以普世伦理为坐标中庸,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所阐释的核心理念之一。

“‘中庸’概念的中国提出者是孔子,它的古希腊的启示者是柏拉图。

孔子和柏拉图之后,这一概念分别在子思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有过各尽其趣的诠释。

”[3]柏拉图指出“需要‘中’的原则以论证绝对精确的真理”。

[4](P75)而记载于《论语·雍也》篇的那段孔子所说的话,更为人耳熟能详:“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5](P91)承继柏拉图思想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专门对中庸作了深入分析。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

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

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

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

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讨论。

一为了深入地认识问题,阐明我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为什么在历史领域不应侈谈“普世价值”,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为此,我们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

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

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因此,不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善恶观念。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阶级产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因此,不存在超阶级的、对各阶级都“绝对适用”的道德。

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在此,讨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问题的指向,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宣告传统伦理寄寓的封建社会崩解、它所发生效用的旧格局的突破或转型,因而它本身也就死亡了。

讨论这一问题的指向应当是,当传统伦理文化所揭契的道德基本价值、道德行为导向,在一种发生效用和赖以生长的旧的生态被破坏以后,它在一种新的道德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境况。

如此,才能避免将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入复述事实的死胡同,并起到在当代激活固有道德文化遗产的创化作用。

生态分析:传统伦理文化的生长氛围伦理道德起源于人类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维关系的自觉需求。

这样,伦理道德与其存在并发挥效用的自然、社会、人诸“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就构成道德的生态环境机制。

如果人们尝试对某一伦理文化进行分析,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伦理道德的生态学分析。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古代中国人伦理道德觉醒与自然经济、专制政治、内圣追求相互作用而生成的。

在传统伦理生长的这种生态环境中,伦理道德既获得了从诸种意识形式中脱颖而出的助长土壤;但同时,却又不能不因为它本身耍承负诸种社会意识形式发展动源及面调节三维关系的过重载荷,而导致道德生态失去平衡。

从而,注定其悲喜聚合于一身的独特命运。

就前一方面而言,传统伦理文化本身的生长环境是极其优良的。

作为它的观念架构的儒家伦理,以个人的良心作为道德的终极根据,以忠孝规范的.男性道德,以贞节约制的女性伦理,以孔颜乐处或正谊明道推动人趋向崇高所形成的处理入己、义利关系的德性规范,就完全是这~生长环境的造就,而又在这一生长环境中取得优厚的发展条件的。

一方面,当中国拖曳着原始宗法血缘关系的巨尾步入文明社会,进而因以满足一家一户需要而运转的自然经济的强化,形成了宗法血缘关系与自然经济共同作用条件下的宗法的伦理,社会文化论文《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代普世伦理言说语境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道德价值普世伦理
论文摘要:启蒙运动开启的普遍理性主义,走向了一种西方式的现代性‚普世主义‛伦理价值观,‚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带来了现代性的道德危机和价值迷失。

种种全球问题的凸现,激发了人们对新的普世伦理的吁求,但只有深层透视普世伦理言说的语境,普世伦理的思考才能真正成为全人类命运的真实关切。

普遍理性主义的追求是启蒙运动的一大产物,由启蒙运动开启的西方普遍理性主义,造就了人类深信自身不断进步的神话,科技的更新为人类带来富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更加深了人类以为自身是在不断发展的感觉,理性成了至上的原则,人亦成为‚世界的主人‛。

然而,现代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图景——现代性亦潜伏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与道德价值的迷失。

上世纪90年代,德国神学家孔汉思在《全球伦理》中,首先从宗教角度发出了普世伦理的吁求,普世伦理很快地就受到世界各国多学科学者的普遍关注,也成为论争的焦点与热点。

一、普世伦理的内蕴与论争
按照德国神学家孔汉思在《全球伦理》中界定的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普世伦理,其实质是一种共识的达成与追求,基于共同的命运的关注,人类在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方面的认同与遵照。

随着全球化进程中种种问题的突显尤其是价值迷失的困顿,迫切要求人类找寻全人类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准则。

虽然上述的普世伦理的思想最早由宗教界提出,但世界各国多学科学者的普遍关注,说明了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危机成为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的突出表现,这一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现状,并极大地预制了人类的未来。

普世伦理一经提出,人类很快进入了普世伦理何以可能的期待与论争。

一方认为普世伦理可能而必需,但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普世伦理因无可能而没有未来。

论争的背后,实为恐惧普世伦理为指称着理性与自由的价值理想的‚西方‛所臵换的深层担忧。

我国学者指出,‚‘全球伦理’企图成为统摄全人类所有领域的价值权威,这是落后于现代性的前现代方案。

不管在何种意义上,它都不是‘后现代星群’中的一颗新星‛圆,这一质疑无疑典型地透露着对普世伦理的担忧与提醒。

普世伦理作为对全人类命运的真实关切,对真实人性回归的期待以及对人类和谐的未来的谋划,其终极意义在于人类对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深层思考。

文艺复兴以来的,对这一问题的人文回答,并未终结问题的答案,启蒙运动通过对理性的高扬而再次对这一问题进行求解,但现时代的人似乎不再满足于理性的回答,尤其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困境的一再生成而不断地发问与自省。

普世伦理,归根到底立足于人如何理解生活世界(这一世界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与人类)的价值,以及人和存在的关系。

西方‚自我意识‛思维的历史定式的生成,造就了一切以西方为主体、非西方为客体的‚自我与他人‛的辩证冲突,这一普世伦理构建的最大障碍,非西方民族无论从精神还是器物层面的负隅顽抗,稍不留神往往又陷入东西方思维定式的陷阱。

因此,认清西方式现代性的价值迷失成为反思与开启普世伦理的首要任务。

二、普世伦理的深层障碍
一方面,西方普遍主义的‚现代性‛遮蔽了对全人类命运的真实关切。

‚现代‛在发生学意义上是指区别于过去的现在,与现代社会伴生的‚现代性‛立足于对旧的神圣世界的挣脱,致力于新的自主理性世界的构建,自产生之日起就带着生成性的色彩,因此,现代性的概念一直难以清晰界定,‚现代性‛至今仍在辩证地否定、肯定与生成,‚现代性的标志是冲突,它有待于被叙事,而不是被定义‛131o在启蒙时代,人类相信依托理性的力量可驱散遮蔽着人类的无知与迷信,人们从此即可获得道德和精神的改善与进步,从而生活得更加幸福。

从此,理性的进步统领了一切,然而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的进步,并没有化解人类所有的难题,反而臵人类于新的困难与新的危机之中。

例如,人口的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的耗竭,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等,科技这一双刃剑无情破灭了人类依托技术理性获取自由与解放的渴望,如海德格尔所言,人借助技术理性从物理学的强制中摆脱出来,却没有获得自身的完全解放,而是陷入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困境中。

在理性变异所导致的科学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引领下,历史合目的性成为现代性的世俗注解。

这种功利主义的现代性带来的是人对自然的无尽索取,资本的无限扩张,政治领域科层制的僵化,生产领域机器对人的占有,以及消费观念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压制等等。

人类终于在自身造就的貌似‚进步‛的神话的重负下喘不过气来。

另一方面,现代生活和现代社会向‚俗务的实践性退却,同时伴随着观念领域的世俗化退却‛脚。

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带来了现代性道德价值的迷失。

概言之,时空臵换为虚无,主体臵换为个体,共生臵换为主宰,权利臵换为物欲。

诗人艾略特‚我用咖啡勺一勺一勺量走了一生‛,道出了现代时间经验的空洞性、机械性、虚无性的恐惧。

人类在生存意义面前迷失。

‚人的出现,在近代以两种实践形式同时发生,一方面是摆脱教会的绳索,一方面是对自然的主宰‛【引,现代性的一个主要哲学特征是把人放在世界的中心,人成了万物尺度,这与中世纪盛行的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恰好相反,人成为‚主体‛,成为一切知识的源泉,万事万物的主宰,发生的一切必须以人为参照。

人与自然的共生被臵换成人为自然立法,自然从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转变为被征服、被控制的对象。

唯智主义的追求遮蔽了人类观望自然的价值、权利的视野。

古希腊形成的‚知识即美德‛转换成‚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与德性已然分离,‚凡人的幸福‛膨胀为‚想与上帝齐驱并驾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欲望‛,人们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理性能力,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可以洞悉自然的一切奥秘,人们的自大进一步延伸为聪明的‚理性‛生活与醉心于私人利益的算计。

当‚自然法被改写成人的自然权利‛、‚政制……不是符合德性和正义这一古代的最高的自然要求,与身体相关的自然权利取代了超验的善、正义和德性成为政治社会的基础和标准。

‛当‚权利历史性地突破了先前自然秩序的障碍,而获得绝对的膨胀的自主‛,人们日益沉溺于无限膨胀的物欲中,正义、人格、良知等属于人的神圣的东西El益成为追求名利的手段,权利和地位也日益成为腐败、堕落的象征。

三、普世伦理的言说前提
诚如法国学者施怀哲所言,只有当我们再度获得一个强大而有价值的世界观,并且在其中找到强大而有价值的信念,我们才能再度拥有产生新文明的能力。

普世伦理的价值观念本身并不是由‚西方‛垄断,更不能由‚西方所界定‛,它只能是一个共享的、开放的、批判的和自我批判的话语空间和主体交往空间,只有把自我与他人同时视为生活世界的参与者,非西方国家才能作为世界历史的主体,(而非仅仅是客体),避免简单化的‚普遍与特殊‛、‚自我与他人‛‚主观与
客观‛的对立,从而在一种辩证思维中,在一种新的比较的视野里,在一种新的普遍性概念层面上把握全球的问题。

(一)共生的整体:普世伦理的现实根基
人类对无限的追求应该表现为对终极实在的理解和敬畏,并进而表现为对德性和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

罗马俱乐部报告指出,人类目前突然面临的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等,是一场全球性危机。

与过去的自然灾害不同的地方在于,现在的危机是人为的,人类首先要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梅罗萨维奇等人指出,要发展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学‛,包括:发展一种世界意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世界大家族的一员;发展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伦理学,使人们不以浪费和丢弃为荣;发展一种对待自然的新态度,其基础是与自然协调而不是征服自然;人类为生存下去,养成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习惯,并准备以牺牲自己的当前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

在此意义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并不是贬低人的尊严和地位,而是要求各物各显其本性。

对西方式现代性加以拆解、修复与颠覆的各种消解手段,如若依旧背离人类作为共生的整体,无视人类共生的需求,最终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只能是在普遍伦理面具下重蹈实践狭隘道德观念的覆辙。

(二)共生的需求:普世伦理的言说前提
诚然,在多元伦理文化背景下,开启普世伦理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道德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处理始终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普世伦理的方法性难题。

中西伦理有其生成的特定社会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而形成迥然相异的特点,例如,中国伦理的着力点是对社会的适应,西方伦理则侧重于对社会的改造。

但在开放的视阈下,统一并非绝然排斥差异,相反,差异的统一来自于多元价值、多重声音的对话与共识,这一对话与共识的达成取决于共生的需求,‚只有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我们能够谈一个普遍的道德,亦即,就所有人的本性和生活条件中都存在着某些基本的相似而言,就健康的生活将要求某些普遍确实的基本条件而言。

‛这一共生的共同需求决定了不同文化间有着对话的基础与可能,不同文化传统的真正融合开始于相互理解,真正的相互理解才能产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

现代性的批判视野,使人类文明重新审视存在本身与生命意义,在一个日益缩小的地球和日益扩大的人类交往范围内,共同面对这一变化历程所带来的‚同‛与‚异‛、‚分‛与‚合‛、‚存‛与‚亡‛、‚兴‛与‚衰‛,为此,普世伦理需要关注视阈的转换,既需要西方的自识同时也需要非西方的自我认同;既需要把他已视界由对立转为融合;更需要把普遍特殊由对抗化为共谋。

只有在这一普遍与特殊的辩证视野下,才能在多元道德文化谱系开启普世伦理的言说,让对于普世伦理的思考真正成为全人类命运的真实关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