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登飞来峰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语文登飞来峰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一1重视点拨,准确理解《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 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几年来每学期学生都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在理解古诗方面也有了较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很高教学重点理解思想内容熟练背诵教学用具光盘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品味全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教师范读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看图,并汇报看到了什么?学生轻吟。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学生质疑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质疑讨论活动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语文版实用课件《登飞来峰》

语文版实用课件《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有《王临川集》等作品 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 法。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到
பைடு நூலகம்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登 飞 来 峰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写景)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情) 作者登高望远,表现了他高瞻远瞩的心怀。
赏析方法
第一步:分析修辞或写作手法或表达方式。 第二步:概括诗句的内容或描写的意境。 第三步:诗句表达的感情或道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一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用“浮云”来比 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的事物。这两句诗情景 理三者交融,诗句写了高山之巅浮云重重的景 物,表达诗人面对困难决不畏惧的决心,揭示 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全诗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扩展资料: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词古诗词选入语文教材,历史非常悠久,引导八年级学生学好语文古诗词,可以促进儿童情感、智能等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语言时,不仅可对古诗词中相应的字、句有所理解和掌握,且可提高学生对身边诸多事物的领悟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词人教版,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全部古诗词(一)课内部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轼北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饮酒(其五)】(陶渊明东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李白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品读古诗,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7.比喻、用典不怕漂浮的云会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的身体处在最高层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18.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或: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解析】17.①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同时诗人用“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又用“最高层”暗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据此可知,①修辞手法是用典和比喻。

②本题考查诗歌内容。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③本题考查诗歌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因为“我”站得“最高”,所以没有云雾能遮住“我”的视线,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18.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综上所述,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初中古诗词:《登飞来峰》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登飞来峰》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登飞来峰》原文译文赏析《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自缘一作:只缘)【韵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层。

【散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归纳:1、表明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锐意进行变法改革时的抱负的诗句;写出《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这首诗中,鸡鸣日升、浮云最高层寓意各是什么?答: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三四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答: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三四句的意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蕴涵的哲理。

答:★脚下云雾缭绕、浮云翻滚,但我再也不用担心它们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视野开阔,远近景物一览无余。

★启示: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
法,使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不畏浮云遮望眼
表达了诗人不畏困难和阻挠的坚定信念。
只缘身在最高层
点明了诗人身处的高度,也暗喻了他的人生境界和思想高度。
字词注释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遮望眼
遮挡视线,比喻困难、挫折等对前进的阻碍 。
浮云
比喻困难、挫折、障碍等。
只缘
只因为,指原因。
03
创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王安石借登飞来峰之景,表达了自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胸怀大志 的情感。
寓情于景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内心的 豪情壮志。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千寻塔”与“白云浮”,“闻说鸡鸣 见日升”与“不畏浮云遮望眼”,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修辞手法
比喻
诗人用“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用“日升”比喻光明、希望,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追求理想 的决心。
对社会的批判
社会之弊
王安石在诗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和批判,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 弊病的深刻反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社会之变革
诗人通过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呼吁进行变革和革新,体现了其政治 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之期望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呼吁人们为美好的未来而 努力奋斗。
05
历史地位与影响

02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怀与抱负
03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刚毅与无畏
02
诗词原文
原文全篇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句解
飞来峰上千寻塔
描述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强调其高耸入云的形象。

《登飞来峰》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4)缘:因为。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解析及易错知识点《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挡我的视线,只因为我身在最高层。

注释1.寻:古时长度单位。

不是“寻找”。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比喻:困难、障碍。

4.望眼:视线。

5.缘:因为。

不是有“有缘”,6.自:只7.最高层:比喻朝廷。

背景:北宋时期,王安石在改革中遇到了许多困难,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在途经杭州时,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现了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寻:古代长度单位2.缘:因为3.自:只易错知识点1.寻:古代长度单位,不是寻找!缘:因为,不是有缘!最高层:指朝廷,不是飞来峰及千寻塔顶!闻说:听说,不是亲眼看到!没有登上飞来峰及千寻塔顶!2.全诗略写景色,详写感受,不是略写感受!3.是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不是直接表达!4.“飞来山上千寻塔”,实写景象,夸张的修辞手法,全诗只有这一句是实写!5.“飞来山上千寻塔”,从正面表现山的高峻,千寻:很高很高。

6.“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听说,虚写景象,写景。

7.“闻说鸡鸣见日升” ,从侧面表现山的高峻!8.“不畏浮云遮望眼”,虚写景象,议论、抒情,浮云:比喻困难和反对改革的人。

间接表达不怕困难的决心。

9.“自缘身在最高层”,议论、抒情,虚写。

间接表达自己的信心。

10.“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指朝廷,没有登上山顶!11.情感:朝气向上,自信满满。

没有悲伤、失望、退缩之情,没有归隐之意。

12.第一句交代了地点:飞来山。

没有时间,不是清晨!1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不是托物言志!14.诗人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不是从抽象的情境中提炼事理!情境(景)是形象真实的,抽象的是哲理。

1.中心思想(诗人情感)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诗的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安石的生平和改革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起承转合。

(2)解析诗的艺术特色,如比喻、象征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人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登飞来峰》。

2. 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比较教学:将《登飞来峰》与其他古诗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其艺术特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附录里的10首古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附录里的10首古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附录里的10首古诗篇一:八年级下册语文附录里的10首古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附录里的10首古1.《赠从弟》(其二) 刘桢【汉末】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无题》李商隐【晚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自〕缘身在最高层。

10.《苏幕遮》范仲淹【北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参考资料:语文书第五单元21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23 马说韩愈唐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初25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登飞来峰》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登飞来峰》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层: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10〕寻: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寻;
〔11〕闻:听;
〔12〕畏:畏惧,害怕;
〔13〕遮望眼:遮住远望的视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河初中简洁式课堂方案
科目:语文年级:八课题:《登飞来峰》姓名:祁瑞婷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这首诗歌较为简单,应以自学为主,教师从
旁辅助。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简介以及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描述情景。

2、理解诗中蕴含道理,并背会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反馈)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一座山峰。

据传,此峰自天外飞来,名叫飞来峰。

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诗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登飞来峰》。

今天让我们开启时光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

【二】简洁课堂(学、讲、练、测)(讲、学、练、测)
师生课堂活动批注一由导入进入课题,将课题板书于黑板正中,并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
家。

“唐宋八大家”(三苏曾王欧韩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韩愈、柳宗元。

教师活动:
①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并用电子白板展示。

②教师提示学生做好笔记。

③教师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背会并完成电子白板所列习题。

④教师用电子白板展示习题。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背诵任务和检测习题。

任务二: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
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
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教师活动: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并要求学生朗读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
三合作交流
诗歌大意
教师活动:①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展示注释和学法
②教师巡查,辅导学生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按要求完成
四点拨指导
任务四: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任务五: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任务六:诗歌寄寓
教师活动:①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展示习题,重点点拨任务六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五整理巩固
任务七:背诵诗歌
教师活动:教师明确任务,限定时间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整理
【三】达标检测(依据本科学习目标,制定以下题目)1、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
王安石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