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特性及生态养殖标准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是一种重要的淡水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因此在市场上受到广泛的欢迎。
以下是河蟹养殖技术的基本介绍:
1. 筛选种苗:选择健康、体型偏大、壳色鲜艳、无明显畸形的螃蟹为种苗。
2. 准备池塘:选择水流平稳、水质清澈、水深适中的池塘或鱼塘,并进行清理和消毒。
3. 水质管理:保证水源的新鲜和干净,避免有害物质的污染。
控制水温在15-28℃之间,酸碱度在6.5-8.5之间。
4. 饲料管理:适当配置营养成分合理的饲料,饵料以虾皮、鱼粉、豆饼等为主,每天喂食3-4次,每次喂食量以螃蟹总重量的2%-3%为宜。
5. 疾病防治:加强对螃蟹的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并治疗螃蟹出现的疾病。
6. 增殖规划:在保证池塘水质、饲料和疾病控制等方面做好管理,可通过分批投放种苗的方式,使螃蟹种群逐渐壮大。
7. 收获管理:一般来说,养殖时间为半年至一年左右,达到收获标准时进行清理,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捕捞。
需要指出的是,河蟹养殖技术需要注意细节,例如不要将不同来源的螃蟹混养,定期更换水源等。
同时还需要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
河蟹实用生态养殖模式
河蟹实用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技术一: 消毒清塘与生物降解清塘的目的是为消除养殖隐患,是健康养殖的基础工作,对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清塘必须把好三关:第一关,消毒灭菌除杂(杀死病原菌及杂鱼杂虾杂蟹等):可选用漂白粉、生石灰等,在使用生石灰时必须根据池塘酸碱度掌握合适的用量;使用漂白粉要根据池塘排水多少决定用量,防止用量过大把塘内螺蛳杀死。
第二关,解毒:降解消毒药品的残毒以及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甲烷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毒性,可在消毒除杂的五天后泼洒解毒绿水王、解毒碧水爽、解毒绿水宝250-500ml/亩·米。
第三关,生物净化:解毒3~5小时后,即可采用蟹爽(101.108)1-1.5l/亩·米+复合芽孢杆菌或复合枯草芽孢杆菌150g-200g/亩·米+底优二代0.5-1kg/亩·米或黑精灵1-1.5kg/亩·米三种混合浸泡2小时后泼洒。
,分解消毒杀死的各种生物尸体,避免二次污染,消除病原隐患。
如果不用有益微生物对消毒杀死的生物尸体进行彻底的分解,清塘就不彻底,具抗体的病原微生物待消毒药效过期后就会复活,并利用残留的生物尸体作培养基大量繁殖。
前期,恰好是河蟹蜕壳最频繁的时期,蜕壳时的河蟹活力弱,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病原微生物极易侵入蟹体,容易引发病害。
所以培植有益微生物种群,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消除健康养殖隐患,还可将塘底有机物和生物尸体通过生物降解转化成藻类、水草所需的营养盐类,为肥水培藻、强壮水草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态养殖技术二:肥水培藻、保健养苗放苗前的肥水培藻(施基肥)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该环节不仅关系到苗的成活率,苗的健康状况,还关系到养殖过程中河蟹的抗应激和抗病害的能力及河蟹回捕率高低,更关系到养殖产量乃至养殖成败。
肥水就是为了培育良好的藻相,良好的藻相既能解毒、净水(吸收水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又产氧(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大量的溶解氧,水体中70%左右的氧是藻类和水草产生的),还是蟹苗喜食的天然优质饵料(无论是藻本身的营养或是食藻的浮游动物,对苗期的营养保健作用是其它任何人工饵料不可比拟的)。
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中华绒螯蟹,又称为河蟹,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广大消费者十分喜爱的高档水产品,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本技术为实现亩产河蟹50-60公斤,平均规格3两以上,回捕率达70%以上而设计。
一、池塘条件池塘以新开池(推土机开挖)为最好,一般池塘也可。
具体要求:面积10-30亩,最小不低于5亩,最大不超过50亩,水深1.2-2米,平均1.5米左右;坡比1:3-4,保证一定的浅滩区(缓坡河蟹不易打洞);淤泥10厘米以下,最好5厘米左右;池角圆弧形;池中央为浅滩区(平坦底质),最高水位0.5-0.8米,池中四周留埂浅滩脚前后外为深水区,宽5-8米,最高水位可达1.5-2米;进排水口设置于池塘对角线上,以利注水时形成循环水流;进排水方便,外河水质良好。
根据具体情况可配套蓄水消毒净化池(种植水草及适量水葫芦),容水量为一次可加注蟹池20厘米水位为宜。
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一般要求在春节前完成。
首先清除过多淤泥(老蟹池最好用推土机改造良质),清淤后曝晒15-30天,促进底泥有机质分解。
然后灌水20厘水,用生石灰150-200公斤/亩全池泼洒,随即均匀翻耙底泥;也可结合使用茶粕除野,使用前将茶粕浸泡24小时,加1%食盐水,效果更佳,泼洒浓度为20-30克/立方米。
三、放种前准备1.防逃设施池埂四周内侧,用加厚薄膜,钙塑板,铝皮围起,入泥10-15厘米,高出埂面50厘米,每隔0.5-1米设一桩支撑,最好在其外围四周设置网片,高2米。
2.过滤设施 60目双层筛网过滤进排水。
3.暂养区在蟹种入池前10天,用网片圈池塘面积1/10-1/5作暂养区,地点为深水区或起捕集蟹沟处(水位相对深的区域),待水草覆盖率达50%-60%时撤除暂养区网片,暂养时间一般至4月份,最迟不超过5月底,以免影响河蟹生长。
4.选择蟹种宜本地就近选购蟹种,要求规格基本均匀一致,足爪无损(包括爪尖无磨损),色泽光洁,清新无附着物,呈半透明状长脚长江水系蟹种,100-200只/公斤。
河蟹
一、河蟹养殖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蟹、螃蟹、大闸蟹、清水蟹等。
在动物分类系统中隶属于节支动物门、甲克纲、软甲亚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等。
河蟹在淡水中生长育肥,在海水中生殖繁育。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存竞争,河蟹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了解河蟹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对于进行河蟹无公害养殖来说十分重要,有利于在养殖生产中利用这些特征创建适宜于河蟹生长育肥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成活率、回捕率、生长率,减少病害发生率,切实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无公害河蟹的品质,获得稳产高产。
(一)外部形态河蟹的身体分为21节,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6节和尾部1节。
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已完全吻合,因此河蟹的全身仅分为头脑部和腹部两大部分。
从外形上看,河蟹有头胸部(蟹壳)、腹部(脐子)和胸足(爪子)三大部分组成。
1.头胸甲河蟹的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背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
河蟹的大小像其它短尾类一样,也以头胸甲长度来表示。
2.腹部腹部俗称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紧贴在头胸部腹面。
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为狭长形;在成长过程中,雌性渐呈圆形,雄性则仍为狭长三角形。
所以分别俗称团脐、尖脐(长脐)。
腹部的形状是区别雌雄性别最显著的外形标志。
雌性腹肢共4对,着生于第二至第五腹节上,腹肢上的刚毛细而长,是附着卵的地方;雄性腹肢已转化为交接器,着生于第一、第二腹节上。
3.胸足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1对螯足和4对步足,是行动器官。
(二)内部结构河蟹体内具有完整的各种器官,现仅就于无公害养殖生产密切相关的内容结构加以简要概述。
1.呼吸系统鳃是呼吸器官,共有6对,位于头胸部两侧鳃腔内。
鳃腔通过入水孔和出水孔与外界相通。
河蟹的呼吸作用是不能停止的,即使离开水体,河蟹仍要尽力呼吸。
了解河蟹的这种生理特点,对于现实生产中河蟹的管养与运输有重要的意义。
2.循环系统心脏位于头胸部中央,背甲之下。
血液由心脏经动脉流出,经过入鳃血管,进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再由鳃静脉汇入心脏,由心脏上3对心孔回到心脏,如此往复循环。
河蟹养殖条件要求,河蟹养殖的方式有哪几种
河蟹养殖条件要求,河蟹养殖的方式有哪几种河蟹是一种非常好养的水产品,为了争取高产,更需要一定的养殖条件。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人工养殖河蟹的条件要求,以及河蟹养殖的方式有哪几种。
一、养殖螃蟹需要什么条件螃蟹是非常好养的,对环境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需要水质要清澈、有丰富的水草、弱光以及水温不要太低等。
螃蟹一般白天隐居或穴居,夜间出来四处觅食。
喜水质清澈,溶氧充足,水草丰盛的水体;厌恶肥水、污水,怕缺氧,对不良水质回避性十分明显。
喜弱光、怕强光,喜安静、怕惊动。
当水温达10°C以上时开始摄食,15°C左右蜕壳生长,20~28°C 为生长盛期。
水温过高对螃蟹摄食、生长、蜕壳均有抑制作用。
二、河蟹的三种养殖方式河蟹养殖主要有池塘养殖、湖泊网围养殖和稻田养殖三种模式。
①池塘养殖池塘养蟹的特点是可人工控制养殖的全过程,回捕率较高,经济效益可观。
池塘养蟹的养殖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单养,二是混养。
单养即单养河蟹,只放蟹种,不放养鱼、虾等其他养殖品种。
一般亩产成蟹50-75千克;混养即以河蟹为主,混套养青虾、鳜鱼等。
近年来,常州地区池塘养蟹大多采用后一种模式,特别是近年来金坛市水产站推广的蟹池“631”养殖模式(即亩产河蟹60千克、青虾30千克、优质鱼类100千克),成效十分显著。
②湖泊网围养殖湖泊网围养蟹是在网围养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河蟹养殖方法,其技术内容主要是:在湖泊中选择水质良好、水草茂盛、水位适中的一片水域,用网片加竹桩围定,网栏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一定的面积(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根据河蟹的生长要求,种植水革、移殖螺蛳、投喂饲料,精心饲养管理。
这种养蟹方式由于湖泊水体流动性大,水质好,河蟹活动范围广,天然饵料丰富,生产的河蟹一般规格大、品质好。
③稻田养殖利用稻田饲养成蟹,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使稻禾和河蟹在同一环境中共生,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病害,达到提高稻谷、河蟹商品质量和种养经济效益的目的。
河蟹养殖新技术
河蟹养殖新技术河蟹养殖及新技术:一、河蟹的特性1. 河蟹是一种鲜艳的水生动物,体型通常较大,有多种类型;2. 吃的主要是水生植物,也可以吃一些小的水族鱼类;3. 具有很多营养价值,常常被人们用来做饭,也是优质的食材;4. 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是水域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生物种类。
二、河蟹养殖的技术1. 鱼塘选址:要选择水量充沛的地方,并且没有污染的淤泥或汽油等有害物质;2. 养殖环境:要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水位要充足,水温在20℃~30℃之间;3. 饲料管理:要选择高营养的水族饵料,每天喂养2-3次;4. 自然整理:要定期进行清理,确保自然环境的干净无污染;5. 产蝇管理:定期章渔蝇,以减少噪声、空气污染等影响;6. 适度疫苗接种:要定期接种防病疫苗,以防止病害的发病发展。
三、河蟹养殖的新技术1. 精细化饲料:利用最新的生物技术,根据河蟹的生长需求,精心添加适当的营养添加剂,这样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河蟹的养殖效果;2. 监控技术:通过鱼塘监控技术,可以更准确的分析河蟹的生活习性,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河蟹养殖的稳定发展;3. 自动投喂系统:利用传感器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以便更好地控制鱼塘内河蟹饲料的投喂量;4. 快速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新型仪器技术,快速检测河蟹的体质,判断是否出现不良现象;5. 温控技术:利用新型的水位调节技术,可以有效控制鱼塘内温度,让河蟹能够快速增长;6. 其他技术:还包括河蟹良种选育技术、毒素检测技术以及鱼塘水质检测技术等。
四、总结河蟹养殖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水族鱼类养殖活动,为了促进其养殖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新生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正在发展很多新的技术,使河蟹养殖更加科学、更加有效,以提高河蟹养殖的效益。
大规格河蟹无公害的养殖技术
大规格河蟹无公害的养殖技术1、选择种苗技术放养时选择规格整齐、优质健壮的长江水系天然蟹苗培育的蟹种,规格为每千克150-260只。
每亩放养500-600只。
放养规格整齐、密度适宜,成活率普遍高于46%以上,有的高达70%,亩产达45千克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3千克。
2、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技术(1)采取秋冬季带籽移植轮叶黑藻、黄丝草和小茨藻等优质水草。
在河蟹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调配水草的种类,组成挺水、沉水相结合的水草群落,形成植物生态链,吸收分解有害物质,有效地控制不利于河蟹生长发育的植物:青泥苔、水网藻、湖靛、甲藻、小三毛金藻,使得pH值保持在7.2-7.8,含氧量5毫克/升以上。
水生植物的生长为河蟹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质绿色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确保水草覆盖率达到60%以上,夏季高温时能降低池水温度,使得河蟹处在最适生长温度20-28℃之间,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
(2)贝类移植技术。
春季2-5月份河蟹养殖池塘投放螺蛳、蚬和蚌等鲜活软体动物,每亩投入量为250-300千克,使其自然繁殖,既能增加防污能力、净化水质、提高河蟹抗病能力,又为河蟹的整个生长过程提供了适口的鲜活饵料,而且可以节约人工配合饲料,确保优质商品蟹达标。
(3)饲养管理技术。
必须彻底清塘,杀灭病原体,每年捕获后排干池水,使塘底充分曝晒,并用无公害药物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土质贫脊的池塘适量施有机肥料,为水生植物生长提供优质基肥。
调控水质,增加溶氧量,保持水体含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防止河蟹脱壳时缺氧死亡,污染水质。
同时还需在池中培育和移植水生生物,增加池塘天然饵料的种类和密度,为基本满足河蟹营养需求,还需适时适量投喂无公害熟化料。
做到早期要吃好、中期要吃好又吃饱、晚期吃食不能少的科学合理投料方法。
预防病害发生,基本不用生石灰净化水质,可移植一定量的螺蛳等贝类动物,这些贝类动物同样与水生植物一样净化水质,使得水质pH值保持在7.2-8.2,这样预防河蟹颤抖病及丝藻附着病有效率可达95%,因为水体pH值在6以下时易暴发河蟹颤抖病,水体混浊时易发生丝藻附着病,这两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营造优质河蟹生态环境,根据生态学、生物学、环境学的原理,按照生态学中生物占据各自生态位的特点,建立商品蟹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河蟹生态育苗技术要点
河蟹生态育苗技术要点河蟹生态育苗包括亲蟹的选留、运输、越冬、促产,怀卵蟹的饲养(幼体孵化)、幼体培育和蟹苗捕捞等技术环节。
其中亲蟹是生态育苗的基础,幼体培育是育苗的关键。
一、亲蟹的选留亲蟹应选择长江水系精养池塘中养成的河蟹作为亲本,要求体质健壮,附肢齐全,体表干净,无病害。
雌蟹规格在80克左右,雄蟹规格在125克左右,雌雄比例为2―3:1。
亲蟹的选留一般在立冬前后进行,选留后随即进行强化培育。
但根据崇明地区几年来的生产情况,养殖户一般都在3月上、中旬,水温8―14℃时采购,然后直接将亲蟹投入促产池中进行交配,这样对亲蟹体力的恢复以及对水环境的适应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亲蟹交配亲蟹放入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育,待外界条件适宜便可进行交配。
根据崇明地区的气候特点,3月上中旬是河蟹交配产卵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将越冬亲蟹置于15‰―22‰海水中,均能顺利交配产卵。
海水促产后的第二天,即能见到怀卵个体,一周后怀卵率可达70%左右,半个月后可基本怀卵。
三、怀卵蟹饲养怀卵蟹的饲养与亲蟹饲养相比,除了需要海水环境外,一般管理方法基本相仿,应该做到以下4点:(1)必须雌雄分养:将雄蟹全部拣除干净,因为如果有雄蟹混养在怀卵蟹中,雄蟹会追逐纠缠怀卵蟹,重复交配,容易造成怀卵蟹步足伤残或卵粒散落,雄蟹的分养密度为2―3只/m2。
(2)投饲量应适当增加:怀卵蟹在第一次怀卵后还需要大量摄食,积累营养,为下一次怀卵作准备,因此不仅需增加投饲量,而且应改善饵料品种,绝不能让怀卵蟹饥饿,否则怀卵蟹会用大螯挖取卵块充饥,对生产造成严重后果。
(3)保持水质清新:每3―4天要换注新水一次,同时应注意防止海水盐度聚变,尤其在胚胎发育时,对盐度突变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全军覆没。
(4)在亲蟹抱卵后约1个月,必须认真检查胚胎的发育情况,当胚胎心跳达到每分钟130次左右,即可干塘将怀卵蟹捕出。
四、幼体培育(1)清塘消毒工作:在幼体培育开始前的半个月至1个月,就必须对培育池加以清整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清除塘底淤泥及维修进、排水管道等等,以保证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节 河蟹的养殖
在日常管理中还要防逃,幼蟹有攀爬的习 性,特别在雨天或闷热天,水中溶氧较低, 更易逃逸。为要防青蛙、水蛇、水鸟、水 鼠等敌害。 经过半个月饲养,蟹苗基本变成幼蟹。 可进一步分塘散养。
2.成蟹养殖 河蟹从幼蟹阶段起就有穴居的生活习性, 喜底栖爬行,有时还登岸觅食,也喜水草丛生、 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体中生活。为此人工 养蟹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以利河 蟹的生活和生长。目前人工养殖主要是采取池 塘养蟹和湖泊外荡的围养两式方式,也有尝试 用水泥池和稻田养蟹的。
(1)水泥池培育幼蟹 首先要给蟹苗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池子要 经洗刷和消毒,用100ppm漂白粉消毒。进水用 40目的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为 1~1.5米。培育池内可放些芦苇、柳树根、棕榈 片等作为蟹苗的栖息和隐蔽的附着物。还可投放 些苦草、紫背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既 可改善水质,又可供蟹苗栖息和摄食。有条件的 还可采用增氧设施。
2.盐度 河蟹从大眼幼体开始就迁移到淡水中生活。 尤其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环境安静的 湖泊中栖息和生长发育。大眼幼体进入淡水水 域后,要求水体的盐度越低越好。秋季当河蟹 达到性成熟时,亲蟹要洄游到河口半咸水处交 配、产卵和孵化。直至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 体,对盐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不同发育阶段 对盐度要求也有所差别,第1期蚤状幼体盐度 要求比以后几期蚤状幼体高,一般不能低于 7‰;
二、河蟹养殖的环境因素要求
水域环境是河蟹生存的场所。水域中温 度、盐度、酸碱度、光照、氧气等因素的 变化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变态和繁殖, 只有掌握河蟹养殖水域环境的相互关系, 并给予满足才能促进河蟹生长发育,争取 高产。
1.温度 河蟹是变温动物,体温主要取决于环境水 温,通常河蟹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 水温能影响到河蟹的生长和变态,适温条件下, 温度高,河蟹的摄食旺盛,生长和变态迅速加 快。水温21℃左右,第1期蚤状幼体只需四五 天就可变态;水温15℃左右变态十分缓慢,一 般水温在10℃时开始明显摄食;10℃以下时 摄食能力减弱。河蟹能忍受低温,水温在-1~ -2℃条件下抱卵蟹能顺利过冬,蟹卵和产蟹均 不会死亡。冬天河蟹停止摄食,隐藏于洞穴中 越冬。
河蟹养殖技术要点
河蟹养殖技术要点河蟹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鲜美的水产,因其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备受市场青睐。
了解河蟹养殖技术要点,是保障河蟹养殖效益的关键。
一、养殖环境河蟹适宜在水温13℃-28℃、PH值6.5-7.5、溶氧量5mg/L以上、水质清澈、水深0.8m-1.2m的环境下生长。
在养殖初期应保持水深40cm左右,每亩养殖30万只左右。
随着生长发育,每只蟹需要1.5到2升的水体空间,适宜的养殖密度为每亩10万只。
为了保证蟹苗健康成长,应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测量水质参数并做好换水。
二、饲料管理河蟹属于贪食性动物,它们食欲旺盛,可食用植物、动物、腐殖质等多种食物。
通常情况下,细粮、豆cake、菜叶、虾皮、小鱼干等为常见饲料,可根据生长情况和需求适当添加其他饲料。
为减少浪费和保证饲料的新鲜性,要坚持定时、定量喂养原则。
此外,注意饲料的水分、蛋白质、甲壳素、维生素等成分比例,以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蟹需求。
三、疫病防治河蟹养殖中疫病防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疫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癌病、溃疡病、壳斑病等。
预防疫病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测量水质,减少饵料残留。
一旦发现病情,应立即将病蟹和发病的水域隔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浴、药食合用、注射药等等。
在医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药物使用量,并注意药物分类,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或替代作用而使病情加重。
四、饲养管理河蟹是一种需要高水质的水产,因此饲养过程中应注意调节水质,保证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饵料中的易消化蛋白、碳水化合物等适宜的营养成分。
同时,应注意蟹类的生活规律,加强日常护理和饲养管理,促进蟹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收获与销售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采用分期养殖模式,定期收获。
对于正常生长健康的蟹,可在季节适宜的时候进行定期收获。
在收获前应对养殖池进行清洗、消毒,对于收获的蟹,要按规格、分类、洗净并包装。
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应注意河蟹销售环节的规范化、专业化。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一、河蟹有哪些特殊的生活习性?(1)栖息河蟹通常栖居江河湖泊岸边和水草丛生的地方。
在水位稳定、水面开阔、水质良好的水域里,一般是不打洞的。
在水位不稳定的水域里会打洞穴居。
穴居常位于高低潮水位之间,其洞呈管状,与地平线呈10度左右的倾斜,洞的深处有少量积水,洞底不与外界相通。
穴道长20-80厘米。
大蟹一般一蟹一穴,有时在连通的蟹道里也有居几只蟹的。
仔蟹和扣蟹一穴几只或数只。
河蟹通常昼伏夜出,白天隐蔽,夜晚出来觅食。
(2)食性河蟹为杂食性动物。
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蚌肉、畜禽下脚料等;植物性饵料有苦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草以及豆饼、花生、芝麻等商品饵料。
通常好食动物性饵料。
河蟹贪食量大,在7、8、9三个月的暴长季节,一只成蟹一次能食多只螺类。
临近性成熟时不仅夜晚出来觅食,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
河蟹吃饱后,除自身消耗外,其余的营养物质都储存在肝脏内形成蟹黄。
河蟹能耐饥,健壮的蟹十天或更长的时间不食也能活着。
(3)争食与好斗争食与好斗是河蟹的天性,经常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格斗,在密度大、饵料少时还会互相残杀。
在河蟹交配产卵季节,多只雄蟹为争夺一只雌蟹而凶猛格斗。
在食物十分缺乏时,久饥的抱卵蟹常取自身腹部的卵来充饥。
根据这种习性,人工养殖河蟹要多点均匀投喂饵料,确保吃饱吃好,使其均匀生长。
(4)自切与再生当河蟹受到机械损伤或敌害攻击时,常在附肢的基节与底节之间的关节处切断,这种现象称之为“自切”。
自切是河蟹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有效方法,是长期适应自然界生存竞争的结果。
河蟹自切以后还可再生新足,新足比原足细小一些,但仍具有原足的功能。
(5)感觉与感动河蟹的运动有趋光、趋水流和攀越障碍的习性,所以人们就编帘、设簖、张灯拦捕河蟹,池塘养蟹利用其趋弱流顺强流习性,通过注排水在出、入水口处集中出蟹。
(6)蜕壳生长有人观察并统计过,河蟹一生蜕壳(蜕皮)多达一二十次:蚤状幼体在一个月多的时间内蜕皮五次才成大眼幼体(蟹苗),大眼幼体在十天内蜕皮一次才成幼蟹,幼蟹约隔五天左右蜕壳一次,小蟹还要蜕壳十多次才能长成大蟹、老蟹。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部分)目前,蟹类养殖分海水和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梭子蟹和青蟹;淡水养殖主要品种是河蟹。
全国河蟹养殖的面积大产量高。
目前河蟹养殖特点:技术上相对简单成熟;时间上周期短见效快;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下面主要讲一下河蟹的养殖。
河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据分析测定,100克蟹肉中含维生素A达5900国际单位,热量达582千焦,为水产品之冠,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黄素的含量均高于许多名特水产。
常说“蟹过无味”。
食用母蟹最佳时间为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前后。
食用公蟹最佳时间为农历十月刮西北风的时候,这就是常说“九雌十雄”。
第一部:河蟹的基础知识第一节:河蟹分类: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河蟹的正名,它还有许多别称,各个地方叫法也不一,如螃蟹、毛蟹、大闸蟹、清水蟹等。
河蟹属高等甲壳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
河蟹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北起辽河、南至闽江。
凡通海的江河湖泊均有它的足迹。
在国外除朝鲜黄海沿岸外,整个欧洲平原都有它的分布。
中国的河蟹按水系分可以分为: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
其中长江水系的河蟹味道鲜美、壳薄、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
(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第二节:河蟹形态结构(一)、外部形态:河蟹体分头胸甲,腹部及足等部分。
①头胸部:因进化演变的原因,河蟹的头部与胸部是愈合在一起的;是蟹体的主要部分。
背面覆盖一层坚硬的背甲也称头胸甲。
头胸部腹面为腹甲所包被。
腹甲通常呈灰白色、腹甲通常也称胸板。
②腹部:河蟹的腹部俗称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紧贴在头胸甲的腹面。
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均为狭长形,在生长过程中。
雌性渐成圆形,雄性则仍为狭长的三角形,俗称团脐、尖脐,这是区别雌雄性别的最显著的标志。
③胸足: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一对螯足和四对步足。
(二)、内部结构:河蟹体内里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①河蟹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肠、肛门。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一、河蟹的生物学特性河蟹(淡水螃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名大闸蟹,是一种大型甲壳动物,是在淡水中生长,半咸水中繁殖的蟹类。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寿命一般2年,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几个阶段。
幼体需要5次脱壳成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培育1个多月,长成3000只/千克左右的仔蟹,俗称Ⅴ期幼蟹、豆蟹;豆蟹经过5~6个月的培育,仔蟹长成100~200只/千克的幼蟹,即蟹种或称“扣蟹”。
扣蟹再经5次左右脱壳成为成蟹。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
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
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很少在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
河蟹食性为杂食性,河蟹食物匮乏时会同类相残。
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脱壳、仔幼蟹或成蟹脱壳进行的,每脱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脱壳和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
二、蟹种培育蟹苗又称大眼幼体,一般16~18万只/千克,在低盐度咸水中生长;蟹种又称幼蟹、扣蟹,一般100~200只/千克,在淡水中生长。
安徽省主要涉及蟹种的培育。
(一)、培育池选址与建造。
选择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土质为粘壤土,池底为硬质的地块建造培育池。
面积3~6亩,最大水深能够达到1.5米,池埂坡比1:2~3。
池塘坚实不漏水,池底平面向出水口倾斜,比降0.5%。
池塘呈长方形,东西向排列,长宽比5:3。
池塘四周用厚塑料薄膜搭建防逃墙,埋入土内10厘米,墙高60厘米,防止蟹种逃逸。
池内设有若干“闷水埂”,埂高0.6米,埂宽0.8米,闷水埂之间距离4~5米,与池埂之间距离2~2.5米。
进出水口用密眼网扎紧,放苗后第一个月网目0.3~0.4毫米,其后网目可适当增大,以防杂鱼、蝌蚪等敌害进入和蟹种逃逸。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河蟹,又称长江稻蟹,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由于其美味可口、肉质鲜嫩,近年来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养殖河蟹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
本文将详细介绍河蟹的养殖技术,帮助养殖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河蟹养殖的要点和方法。
一、场地选择与准备1. 水质要求:河蟹适宜生长的水质为 pH 值在7-8之间,温度保持在22-30℃范围内,氧气含量要达到5毫克/升以上,硬度应在80-120 mg/L,总碱度在80-120 mg/L。
因此,选址时需要选择水质清洁、环境优美、水源充足的地方。
2. 池塘建设:河蟹适宜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中,因此,养殖河蟹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合适的池塘。
养殖池塘的选址要避开工业排污口、城市废水排放口等污染源,而且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同时要考虑避免洪水和干旱。
3. 池塘光照:为了提高河蟹的生长速度和品质,需要合理控制池塘的光照。
河蟹对光照的要求较高,每天需要保证8-10小时的光照时间,以促进其正常的代谢和生长。
二、种苗选择与养殖管理1. 种苗选取:选择健康、体型完整、外壳完好、腿部无残疾的河蟹种苗。
避免使用病死或有病害的种苗,以防疾病传播和影响养殖效果。
2. 饲料供应:河蟹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如稻谷、豆粉、菜叶等。
合理搭配饲料,确保河蟹获得充足的营养。
同时,饲料要注意新鲜和干燥,避免发霉变质。
3.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是河蟹养殖的关键。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指标值,及时进行水质调整。
定期更换水源,保证池塘中的氧气充足。
4. 疾病防控:河蟹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疾病的侵袭,如白点病、溶解病等。
定期对河蟹进行疫苗接种,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和规范的管理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5. 养殖周期管理:河蟹的养殖周期大约为3-4个月,因此,需要根据养殖需要进行合理的饲养和管理。
在河蟹成熟后,及时捕捞并进行下一周期的饲养。
三、河蟹销售与市场分析1. 市场需求:在进行河蟹养殖前,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分析。
河蟹养殖技术
出,注入经沉淀的海水,再将一定数量的雌蟹或雄蟹放入 即可。 2、交配 按雌雄性比2—3 :1的比例,放入盐度为18~30的交配池 中,放养密度为5~10只/平方米。适宜水温为8~12℃。
(三) 抱卵蟹的越冬管理
1、越冬池的处理 越冬池提前1月准备,在使用前要进行清淤、消毒,要求彻底清
起,组成头胸部,腹部比较退化,折贴于头胸部之下。五对胸 足伸展于头胸部的两侧,左右对称。头胸部和腹部都有附肢。
(三)内部构造
与对虾相似,同样具有: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 排泄器官 : 神经系统 : 感觉器官 : 生殖系统 :
二、生活习性
殖的成蟹。 ②雌雄蟹最好异地选购。
亲蟹的运输
把亲蟹装入聚乙烯网袋中,力求蟹体平放,扎牢袋口,使 亲蟹在袋内不能活动,以减少亲蟹附肢的脱落和本身体力 的消耗。
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潮湿;防止风吹、日晒、雨淋,也不 宜放在高温或不通风的车厢内。
2、暂养育肥
购回的亲蟹应雌、雄分池饲养育肥,加强管理 暂养池:面积一般为1~5亩,水深1~1.5米。放养密度为250~500
三、河蟹的人工繁殖
(一)亲蟹的暂养 抱卵蟹的获得有两种办法:一是捕的选购
其选择标准为:身体健壮、肢体齐全、无伤无病、外观呈“青 背白肚,红毛金爪”;
个体规格为:雌蟹100克/只左右、雄蟹100~150克/只左右;雌 雄比例2~3:1。
选留时间北方一般在国庆节前后,南方稍晚。 选择亲蟹的注意事项: ①要了解所选购亲蟹的种苗来源。最好选择适合于本地生长繁
尾叉内侧缘的刚毛对数依次为3、3、4、4、5对。
养殖河蟹需要什么条件,要注意哪些-
养殖河蟹需要什么条件,要注意哪些?只要有合适的养殖环境,比如水质要清澈、有丰富的水草、弱光以及合理的水温等,河蟹都能正常生长。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养殖河蟹需要什么条件,要注意哪些。
一、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河蟹对水质很敏感,不合格的养殖水体是养不好蟹的。
如果养蟹池进入污染水,轻则使河蟹体内积累毒性,影响河蟹品质,食用对人体有害;重则使河蟹大规模死亡,造成重要经济损失。
二、生存环境建设要合理河蟹养殖不仅要水源充足,水深面阔、排灌方便,污泥少、水质清新,饵源充沛,而且还要根据河蟹的特性建设好河蟹的生存环境。
要有深水区和浅水区,深浅水区面积之比为3∶1以上。
三、河蟹苗种要无病原微生物引进和使用有病或有病原体潜伏又未消毒的苗种,待发病的条件成熟时,就能造成某种蟹病的流行或大流行。
购买河蟹苗种要检验是否带有病原体,放入蟹池之前要进行消毒。
实践证明,从发病区引进的蟹种大都会发病,健康蟹种就很少发病。
四、要有合理的养殖模式一些养蟹户在养殖商品蟹的过程中,总会在5、6月再投养一部分仔蟹,年底收获时,捕成熟的蟹,留下的蟹继续再养,翌年5、6月再补充仔蟹。
对这种养殖模式,他们不但看不到它的危害性,反而认为是养蟹的“好办法”,结果造成大蟹和敌害残杀小蟹和软壳蟹的现象很严重。
而正确的做法是:放养的河蟹苗种要保证规格一致,养殖一个周期要彻底清塘消毒。
五、投喂的饲料营养要合理在养蟹过程中,有的养蟹户投饵不足,使河蟹生长慢,躯体瘦弱;有的投饵虽较多,但饵料质量差,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有的只投喂植物性饵料,不投动物性饵料,造成蛋白质缺乏等。
这些不正确的做法,使河蟹营养缺乏,抗病力就弱,因而发生各种病害的概率也就会高起来。
因此,要养好一池螃蟹,必须按照河蟹的营养需求来饲养管理,使河蟹健康生长。
河蟹生态高效养殖六步法
今日三农网,一、改善养殖条件河蟹池塘养殖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埂面宽在2米,池坡比为1:3,池埂应夯实不渗水,进排水系需配套,四周采用钙塑板做好防逃设施。
二、确保晒池与消毒养蟹塘放养前必须经太阳曝晒15-20天,然后注水10厘米,每亩使用生石灰75-100公斤进行消毒,彻底杀灭池内残留的细菌和病虫害。
三、移植培育水草用网片在池内围出80-90%的水面,作为水草培育区。
培育方法可以先移栽一批“轮叶黑藻”、“伊乐藻”,待春季3、4月间再播种一茬“苦草”,力争5月河蟹放开后水草覆盖面积占池水的1/3-2/3。
四、选育健壮蟹种河蟹种子放养时间一般在2至3月份,气温达l0℃左右时较为适宜。
放养的种蟹须是无病无伤、附肢齐全、活动性强、反应灵活的个体,规格在100-160只/公斤的长江水系幼蟹。
以自繁自育一龄幼体为宜,外购种蟹注意不应购买花色蟹、海水苗、嫩苗、药害苗、脱壳苗及“老头蟹”。
亩放养量参考数为500只左右,放前须采用药物浸泡消毒,先放入暂养区内养殖,5月份待水草生长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放入大池。
五、立体养殖增效益在不影响河蟹生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域资源,采用立体养殖模式增加收益。
一是套养青虾。
套养春季青虾,规格2.0-3.5厘米,每亩放养10~20公斤,可产上市虾25~35公斤。
套秋季青虾,规格1.5厘米左右,每亩放养3-4万尾,产上市虾5-10公斤。
二是套养鳜鱼。
放养规格6~7厘米,亩投放10~15尾,以小鱼为饵料,能有效控制池中野杂鱼的数量,每亩可产商品鳜鱼5- 7.5公斤。
另一种是套养数为30~50尾,但每月需增补一次饵料鱼,如鲫鱼、鲢鱼、鲮鱼等,每亩可产商品鳜鱼15~25公斤。
六、生态管理措施(1)水:整个养殖期间,要求水质清新,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
水位相对稳定不易(宜)太低,水少了蟹易上岸打洞,水太高了使水体透光缺少,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对河蟹生长同样不利。
溶氧要确保在5毫克/升以上,PH值控制在7.5~8.5之间,氨氮、亚硝基氮不超过0.5和0.2PP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蜕壳与营养密切有关。 除了生长所必 须的营养物质外,蜕壳素起重要作用。
(7)正常情况下河蟹一生蜕 18 次壳。 二、生态养殖标准 (一)何谓优质蟹 1、外形标准:青背、白肚、金爪、黄毛。 2、食用标准: 优质蟹品质的评价可用 5 个字概括: “肥”— —— 一星级; “大”— —— 二星级; “腥”— —— 三星级; “鲜”— —— 四星级; “甜”— —— 五星级 (1)肥:背厚。可看腹部“开门”宽度。 宽度 越大,说明肥满度越高,性腺发育好。 (2)大:雌 150 克以上;雄 200 克以上。 (3)腥 :有 一 股 特 殊 的 蟹 腥 味 。 (4)鲜 :含 游 离 氨 基 酸 、鲜 味 氨 基 酸 多 。 (5)甜 :含 甘 氨 酸 多 。 (二)传统河蟹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 传统河蟹养殖生产工艺是片面强调消费 者,忽视分解者和生产者,其生态系统极不平 衡。 消 费 者— — — 水 产 养 殖 对 象 是 整 个 生 态 系 统的核心,其数量多,投饵量大,产生大量的 排泄物和残饵; 分 解 者— — — 有 益 微 生 物 的 数 量 少 。 生 产 者— ——水 生 植 物 被 河 蟹 消 灭 干 净 , 水体生产者以藻类为主体, 能量转化效率低 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因此,这种片面强调消费者,忽视分解者 和生产者的生态系统是极为不平衡的。 其物 质循环途径存在两处“瓶颈”。 传统的河蟹养 殖造成的后果是: 水产养殖的外环境失衡; 有机体内的微生态失衡。
- 42 -
2010-14
名特水产
4、自切和再生
河 蟹 特性及生态养殖标准
自切和再生是河蟹为了适应自 然环境而长期形成的一种保护性本
○章 彬
能,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均有自切现 象,性成熟后再生功能消失。
近些年在饲料、渔药价格不断上涨,养殖 水源污染日趋严的养殖环境下, 传统四大 家鱼的收益越来少。 河蟹养殖成为了近几年 我镇渔民养殖主要品种之一, 同时实现生态 养殖模式,相对传统养殖,是投入少、效益高 的好项目。
名特水产
这样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养殖对象生 长缓慢,养殖病害严重,大量使用药物治疗病 害,水产品品质下降。
因此,改善养殖水环境,必须打破传统养 殖工艺存在的“瓶颈”。
(三)生态养殖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保持水域养殖生态系统的生 态平衡。 生态系统包括:消费者、分解者和生 产者三大部分, 其核心就是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 因此, 生态养殖基本原理就是要保持养 殖水体中消费者、 分解者和生产者三者之间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 在生态系统的 三个方面采取“强化分解者,促进生产者,改 革消费者”的原则,保持三者之间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的平衡。 要求其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不存在“瓶颈”。 强化分解者— ——改善水体溶氧、pH 条件 和利用微生态制剂, 使水体和底泥中的有益 微生物数量大大增加, 将大量的有机物分解 成无机盐。 促 进 生 产 者— — — 栽 培 和 保 护 水 生 维 管 束 植物(或高等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盐 转化为绿色植物。 改 革 消 费 者— — — 坚 持 “ 以 鱼 养 水 、 以 鱼 保 水” 观念, 改革养殖对象和养殖模式, 发展 “名、特、优”养殖,实施混养、稀养、轮养。 饲养水生动物产生的废物全部被微生物 分解, 所分解的营养物质又全部被高等水生 植物(水草)所利用。 因此,生态养殖工艺,对 水体是零排放,零污染。 作为养蟹水体,生态养殖的核心是什么?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 ,修复水环境 。 怎样修复水 环境? 重点就是水草资源的保护和栽培。 当前要改善养蟹水体的水质, 最有效的措施 就是: 水体“绿化”:建造水底森林。 以生态防病 为主,低毒药物为辅,以药物预防为主,治疗 为辅。 (通 联 :433100,湖 北 省 潜 江 市 龙 湾 镇 水 产 技 术 服 务 中 心 ,0728-6623006 )
一、河蟹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习性 1、栖居方式 河蟹生长在水质清晰、 水草丰盛的淡水 湖泊、江河中栖息。 栖息方式有隐居和穴居 两种。 2、食性 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耐饥饿能力较强, 在水温 5℃以下时摄食强度弱或不摄食。 3、争食和格斗 河蟹不仅贪食, 而且还有抢食和格斗的 天性,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1 ) 养 殖 密 度 大 (2 ) 争 抢 动 物 性 可 口 饵 料 (3 ) 交 配 产 卵 季 节 争 抢 配 偶 (4 ) 抱 卵 蟹 取 自 身 卵 充 饥 措施:多投饵、均匀投饵;动物性饵料和 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栽种水草。
5、感觉和运动 河蟹反应敏感、对外界环境反应迅速。能 在水中短暂游泳,又能迅速爬行和高攀。 6、对温度的适应 对 温 度 的 适 应 范 围 较 大 ,水 温 在 1-35℃ 都 能 生 存 ,10℃以 下 仍 摄 食 ,5℃以 下 基 本 不 摄食,30℃以上穴居比例增高。长期在 30℃以 上生长易性早熟。 7、对光线的适应 河蟹喜弱光, 畏强光。 有昼伏夜出的习 性, 在夜间河蟹依靠嗅觉和一对复眼在微弱 的光线下寻找食物。 8、洄游的习性 河蟹必须由淡水进入咸淡水中繁殖、育 苗,幼体又重新进入淡水中生长、育肥。 (二)生长 1、蜕壳 河蟹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蜕皮(幼体) 或蜕壳而进行的。 特点: (1)河 蟹 蜕 壳 要 求 浅 水 、弱 光 、安 静 和 水 质清新的环境。 (2)蜕 壳 前 河 蟹 体 色 深 ,蟹 壳 呈 黄 褐 色 和 黑褐色,腹甲水锈多,步足硬。蜕壳后体色淡,
(通联:214255 江 苏 省 宜 兴 市 杨 巷 镇 农 服 中 心 , 电 话 :13337923050 )
2010-14
- 41 -
腹甲白,无锈水,步足软。 (3)河 蟹 在 蜕 壳 时 不 摄 食 。 (4)蜕壳后身体软弱(软壳蟹)。 1-5 小时
后才能爬动。 (最为脆弱) (5)蜕 壳 后 体 内 吸 收 大 量 水 份 , 体 重 明 显
值 1673.2 万 元 ,平 均 亩 产 值 7117 元 ,亩 利 润 3912 元。
三、分析与讨论 1.河 蟹 养 殖 需 要 有 优 良 的 水 质 、充 足 的 溶氧、良好的生态环境 。 我地大部分地区外河 水源质量较差, 不能完全依靠用传统的换水 方式来改善蟹塘水质,为此,我们实施池塘循 环水养蟹技术。 蓄水池具有较强的净化水质 作用,同时蟹塘合理的水草、螺蛳、鲢鳙鱼,对 蟹塘的水体有净化作用, 加之生物制剂调水 和管道充气增氧的作用, 蟹塘生态得到良性 循环,蟹塘水质、环境保持良好状态,为本项
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这对于我们今后池塘 养蟹的可持续发展和水产生产的节水养殖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蓄 水 池 和 蟹 塘 面 积 的 比 ,应 根 据 蟹 塘 条件、放养密度、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蟹塘 条件好,放养密度小,管理水平高,蓄水池面 积适当小一些,反之要增加蓄水池面积,根据 目前本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 这个比应掌握 在(15-20)∶100 的范围比较适宜,既节约了资 源又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