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天人合一_与中日两国茶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贞亮。 他在《茶十德》一文中,将茶叶的功效概括为十项: “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筋气,以茶利礼
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 道。 ”
其 中 “利 礼 仁 ”、“表 敬 意 ”、“可 雅 志 ”、“可 行 道 ” 等 就 是 属 于 茶 文 化精神范畴,是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是符 合唐代统治阶级普及饮茶的政治目的。
如此看来,虽然儒道释三家都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但 三者之间并非无区别。 儒家主张通过伦理道德、礼义约束人的心性,以 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道家、禅宗都主张要在一切听任自然,在自在 无碍的境界中自然见道。 但两者所定义的“自然”,是有区别的,道家的 “自然”,是自然中的自然,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而禅宗的“自 然”是人为的自然,体现规范之美。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 “和”既指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 “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 不动”教义。 “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 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 “清”指清净,它源于禅 宗 的 “六 根 清 净 ”。 “寂 ”即 “无 ”,强 调 “本 来 无 一 物 ”,“无 一 物 中 无 尽 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佛教的“会万物以成己”就与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有着极 大的共同之处。 道家要将主体融入天地自然之中,追求“天地与我共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佛教传家的“道无所不在”的思想,还直 接引出了禅宗万物皆有佛性的论点。 而老庄之自然即“自己而然”者, 又皆可以佛教的“圆满具足”界定之。 所以彻底中国化了的禅宗也就必 然要否定那种禅定念经苦行修炼的方式,主张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 宣扬佛性人人皆有,“真如”处处都在,“运水搬柴”、“饿吃困睡”之中有 般若妙道,所以要成正果,无须出家为僧。 说到底,悟道成佛不要去故 意做作,要在一切听任自然、自在无碍的境界中自然见道,亦即在平常 生活中见道,一念之间,即可顿悟成佛。 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禅 宗的瞬刻永恒和老庄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都是要现实的人放下现实 人生,进入和美的境界,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欢乐。
【关键词】“儒道释”;“天人合一”;中日茶文化
0 引言
中日两国茶文化,两者都渗透了“儒道释”三家思想,三家思想的 共性是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 儒家所谓“天”,一般指自然界的 最高存在,其“天人合一”即指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其实现手段是 通过伦理道德、“礼”约束“人”以达到与“天”合一;道家彻底否定了 “天”的宗教神秘性,复原了它的“自然”属性,并进一步提出“道”的范 畴,使其本体化、超越化。 道家是将与道合一即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 界。 “与道合一”的境界体现在行为原则上,就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 冷静、理智、不狂热、不走极端,把一切苦乐、生死、贫富、毁誉等统统放 下,进入“绝对自由”“独立自主”,“无我”的状态,自自然然地和自然乃 至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然而,茶文化精神并没有就此消失,它在文人中发扬光大。 文人可 谓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化身,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是 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因而他们往往 游离于上层统治阶级及下层民众之间。 他们虽比达官显贵清寒但却清 高得多,虽比普通百姓悠闲但却雍容典雅得多。 道德关怀的儒家情怀, 若隐若现的佛性禅机,羽化成仙的道家情结,加上对生命的深度理解 与对自由的全力追求,构成了中国文人士大夫既清高闲雅又追求精神
2 “天人合一”与日本茶文化精神
与从草根发展起来的中国茶文化不同,日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 引进本国后,就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 直到今天,他们饮 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 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还是历千年而不变。 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 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 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 不仅如 此,就是连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一 “和、敬、清、寂”也从是中国佛 门典籍中学去的。
463
2011 年 第 29 期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本刊重稿○
科技信息
境界的特殊性格。这性格成为传统而延续千年,流风余韵至今未绝。他 们这种性格与茶性不谋而合,谈起茶就离不开文人。
北宋理学家程颖的《秋日偶成》一诗,最好地表现了这种文人士大 夫闲雅而乐于追求天人境界的精神:
宋代前后修撰了很多茶书,却只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涉及茶文 化精神。 《大观茶论》谈到茶之功效时说:“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 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 矣。 ”“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是对中国茶文化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 那么不妨说宋徽宗的茶文化观就是“清、和、韵、静”四个字,应该说是 揭示出中国茶文化的本质特征。 遗憾的是,在宋徽宗之后,中国的茶文 化精神观念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 没有一部茶书谈到茶文化精神问 题。
给茶人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这“精行俭德”四字,可视为陆羽 《茶经》所倡导的茶精神。
之后同时代 的 诗 僧 皎 然 在 《饮 茶 歌·诮 崔 石 使 君 》中 提 出 了 的 “茶 三饮”。 这三句名句为: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诗中明确提出了茶的清高。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生动地描绘了饮茶的七个层次: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卢仝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说明茶与 道教关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飞到天上,羽化成仙了。 中国人这种神仙 观念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 反映在茶文化中,“乐生”精神是中国人所 独有的。 强调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国茶道没有严谨的规范,其道理也 在于此。 因为自然之道乃变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法无法,有生命的无秩序。 喝茶的时候忘记了茶的存在,快 乐自足,泡茶不拘于规矩,品茗不拘于特定的环境。 一切顺其自然,因 势而异。 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清与淡,要求心无杂念,忘却自 我和现实世界的存在,追求虚无飘渺的极乐幻境,淡泊人生,无所追 求,以脱尘世苦海。 这个清淡精神就是源出于道家思想的,茶生于天地 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来源于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选用 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给人以一种将自身溶于秀丽山川感觉,天 人合一。 飘然欲仙。 茶之本性清淡幽雅,这是与道家思想十分贴近的。 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对唐代茶文化精神进行概括的是晚唐时期的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至此自豪雄。 拈出此诗, 不仅因为此诗之兴味直与文人茶中的闲雅之致相通, 更因为它直接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直观整体思维方式。 头两句似有慵懒 闲雅之态,须不知正是为了“万物静观”作最好的铺垫。 “与人同”(四时 佳 兴 与 人 同 ), “ 与 物 同 ”( 万 物 静 观 皆 自 得 ), “ 与 天 同 ”( 道 通 天 地 有 形 外),把那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简直是浑然与物同 体。 有了这种胸怀,才能对于世间的富贵贫贱,以及一切个人得失毫不 介意,即“富贵不淫贫贱乐”。 程颖一生追求“孔颜乐处”,乐就乐在这种 精神境界。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已成千古名句,亦为 文人最相称颂的天人境界。 将它与茶文化联系起来,是再适合不过了。 文人茶道,最终不过追求这种天人合一的气象。 明窗净几,一瓯新茗, 万物静观,四时佳兴。 既是超然纯一的天趣,又是宁静自足的人趣,这 当然是一个“道通天地,思入风云”的天人境界了。 从以上诗文看来,中国茶文化精神体现在陆羽的“精行俭德”;皎 然“得道,清高”;刘贞亮的“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 宋徽宗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 北宋理学家程颖的“与人同”(四时 佳 兴 与 人 同),“与 物 同 ”(万 物 静 观 皆 自 得 ), “ 与 天 同 ”( 道 通 天 地 有 形 外 ) 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这些都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综合体现。 “日本茶道重在形式,中国茶道重在品饮”。 因为中国饮茶的重点 在于品,所以中国茶艺非常发达,而茶文化精神相对来说显得薄弱。 于 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茶文化热潮中,现代茶人纷纷对中国茶文化精神 阐释,其中有 80 年代有台湾林荆南的“茶道四义”:“美、健、性、伦。 ”吴 振铎的“茶艺精神”:“清、敬、怡、真。 ”范增平的“茶艺精神”:“和、俭、静、 洁。 ”以及后来周渝的“正、静、清、圆。 ”等等。 大陆影响较大的是庄晚 芳的“廉、美、和、敬。 ”程启坤、姚国坤的“理、敬、清、融。 ”等等。 丁文的 “和、静、怡、真”。 陈香白先生指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意味者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 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陈文华先生在 2002 年 归纳的“和、静、雅”,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 神是:清、敬、怡、真。 综观现 代 茶 人 的 茶 道 观 ,能 够 达 到 共 识 的 是 “和 、静 、清 ”,还 有 “怡、真”,“和、静、清” 并蓄儒、释、道三家思想,“怡、真”,则是怡情、舒 心,不造作。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迎合了一般中国民众 的强烈实用心理。 中国茶文化精神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崇尚道家, “自然舒心”。 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1 “天人合一”与中国茶文化精神Biblioteka Baidu
中国茶文化精神并不像日本茶道那样, 一下子就能脱口而出,用 “和、静、清、寂”四个字来概括。 中国茶文化包涵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以 至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由此看来,也说明中国茶文化崇尚 道家的自然、自由,不以某种形式、条条框框来限制人的自然心性。 从 古代到现代,中国茶文化精神有着漫长的发展阶段,由于篇幅的关系, 本节仅作简单的探讨。
以两国茶文化为例, 两者的艺术追求都是以自然为最高境界,二 者皆讲求自然、不造作,都是对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但是两 者的巨大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日本茶道“和、静、清寂”一举手、一 投足的精心苦练,都是在刻意追求禅境的寂灭与超越。 正是这样,才能 与世俗环境和世俗心境拉开距离,显示差别。 日本茶道“太做作”、“太 人为”、“有失自然”, “中国是即境求悟,日本是造境求悟。 ”①也就是说 中国茶文化是崇尚道家的“天人合一”,日本茶道是崇尚禅宗的“天人 合一”。
汉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凡提到茶叶时,多数是强调其药理和营养 功能,从未见涉及精神领域。 直到晋代以后,茶叶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的 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与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调 神和内”。 之后到了中唐,茶圣陆羽(733-804 年)在《茶经》中提出“茶之 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 茶之人 。 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 ,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 。 这是
科技信息
○本刊重稿○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 年 第 29 期
“天人合一”与中日两国茶文化精神
潘洁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 广州 510420)
【摘 要】中日茶文化都渗透了“儒道释”三家思想。虽然三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但三者之间并非毫无区别。中 国茶文化是崇尚道家的“天人合一”,日本茶道是崇尚禅宗的“天人合一”。本研究从中日茶文化精神的比较出发,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两国茶 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