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思念与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 《论语》十二章(一)(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元好问列传(节选)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①。

淹贯②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

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③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阻而止。

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④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遮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

(节选自《金史》,有删减)【注释】①举业:指科举时代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

②淹贯:深通广晓。

③金源氏:指金国。

④泯:灭,尽。

1.【甲】文出自儒家经典著作《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2)因名.曰《野史》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的画线句。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根据以上作品内容,完成表格。

5.【甲】文孔子对“不义而富且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面对同舍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44.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44.①替别人谋划办事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讲准“谋”、“忠”、“信”、“传”、“习”且句意流畅)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讲准“不义”、“于我”、“如浮云”且句意流畅)45.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特长,取其精华,去其糠糟,我们将会变得更加优秀。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所以..行之者一也D.敏于事而慎于.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8.选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课内语段阅读题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课内语段阅读题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课内语段阅读题
一、阅读《论语》第一则;完成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解释词语。

①时②说
2.这一则主要讲的愉快; 的珍贵; 的修养。

3.“不亦……乎?”相当于今天的句式;是
的意思。

4.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二、阅读《论语》第则;完成练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子贡是孔子的养子;知道孔子鄙薄卫国大夫孔圉的为人;因此对孔圉死后被赐予“文”的谥号不理解;就向孔子请教。

B.这是《论语》十则中唯一的对话体;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主张为人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孔子赞扬孔圉是借题发挥;教育弟子们要勤学好问;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不耻下问”的正确译句是()
A.不愿意耻辱地问下去。

B.不愿意耻辱地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请教。

C.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请教当作耻辱。

D.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发问为羞耻。

参考答案
一、1.①按一定的时间②同“悦”;愉快 2.学习友谊个人 3.反问“不也是……吗?”4.D
二、1.B 2.C
1 / 1。

《论语十二章》专项阅读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专项阅读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而枕.()()..()()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1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1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论语》原文朱熹的解说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

②“畏天命"三字好。

是理会得道理,便谨去做,不敢违,便是畏之也。

如非礼勿视听言动,与夫戒慎恐惧,皆所以畏天命也。

③要紧全在知上。

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乙《孟子》原文朱熹的解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

吾何畏彼哉!榱题:屋椽的两端之处。

①这为世上有人把大人许多崇高富贵当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尔。

②《论语》说“畏大人”,此却说“藐大人"。

大人固当畏,而所谓“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许多“堂高数仞,榱题数尺"之类。

1.下列叙述,不符合数据甲意旨的是()A.君子得识天命所归,遂谨于视听言动。

B.小人处懵然状态,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须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轻慢位高权重之人。

2.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现,与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人物言行表现A 郑文公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 项羽(樊哙)瞋目视项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C 刘备(刘备)每与臣(诸葛亮)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 杨素奢贵自奉,礼异人臣。

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A.A B.B C.C D.D3.下列关于数据甲、乙的叙述,最适当的是()A.小人所狎,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齿、德兼备的大人。

B.彼等小人专为狎大人、侮圣人之事,因此无法知天命。

C.合于古制的大人,当不为孟子所藐,且同于孔子所畏。

D.孟子提出藐大人的说法,是因自己本无意于大人之位。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

(14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分)
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2分)
答案:
5.(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7.忠信习品德。

41《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与答案

41《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与答案

41《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与答案41《论语》十二章一.黑体字解释与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问题,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六(含答案)(一)阅读《<论语>十则》,完成下面的习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84.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85.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诲女知之乎(4)传不习乎18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7.请写出本文中的成语(不少于6个)。

18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答案】184.丘,仲尼,春秋。

185.(1)“悦”的古字,愉快。

(2)生气,发怒。

(3)通“汝”,人称代词,你。

(4)老师传授的知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86.(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87.不亦乐乎;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七(含答案)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七(含答案)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
试题七(含答案)
一、选择题
1.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B、C三项的“之”都是代词,他(它)的意思。

D.“之”:到。

故选D。

2.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按照学习方法、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个人修养三方面进行分类.②③⑥谈学习方法;④⑤⑦是谈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①⑧⑨是谈个人修养。

据此:A:分类不正确;B:分类不正确;C:分类正确;D:分类不正确。

故选:C。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20.用诗文原句填空,其中(1)(2)两题还需填写出处或作者.....(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2)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3)姑苏城外寒山寺,。

(张继《枫桥夜泊》(4),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6)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艾青《我爱这土地》)(8)生活是多变的,人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化。

安定时常怀“,”的豪情;战乱时则易生“”的亲情之念。

(依次用杜甫《望岳》《春望》中的诗句填空)【答案】(1)不舍昼夜论语(2)落日故人情李白(3)夜半钟声到客船(4)最爱湖东行不足(5)东风不与周郎便(6)五十弦翻塞外声(7)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家书抵万金(每空1分,错、漏、添、倒一处,该空不得分)【解析】(1)至试题分析:特别注意:(1)(2)两题还需填写出处或作者。

......(7)小题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

小题1注意“昼”的写法。

小题5注意“周郎”的写法。

小题6注意“弦”的写法。

(4)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诗,注意提示:依次用杜甫《望岳》《春望》中的诗句填空。

然后根据要求,选择恰当的句子。

小题4注意“凌”“抵”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2)浊酒一杯家万里,。

(3),恨别鸟惊心。

(4)大漠孤烟直,。

(5)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开局破冰之年。

为此,党中央出台了许多新举措,真可谓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三(含答案)148.名句默写。

(1),冷露无声湿桂花。

(2)但愿人长久,。

(3)念天地之悠悠,。

(4),今夕是何年。

(5)今夜月明人尽望,?(6),何似在人间。

(7)青山有幸埋忠骨,。

(8),万家忧乐到心头。

(9)心中的风雨来了,。

(10)人曰:“?”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答案】(1)中庭地白树栖鸦(2)千里共婵娟(3)独怆然而涕下(4)不知天上宫阙(5)不知秋思在谁家(6)起舞弄清影(7)白铁无辜铸佞臣(8)四面湖山归眼底(9)我只躲到你的怀里(10)何不试之以足【解析】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9.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②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③僵卧孤村不自哀,。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④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和“”。

⑤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环境的凄清和冷苦的句子是“,。

”⑥某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爱动脑思考,你可以用《论语》中的“,”来劝解他,让他明白学与思的关系。

【答案】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②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③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⑤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四(含答案)51.读下列古诗文句子,将空缺处的原文语句书写在横线上。

(1)停杯投箸不能食,。

(《行路难》李白)(2),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李清照)(3)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白居易)(4)春蚕到死丝方尽,。

(《无题》李商隐)(5)?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秋瑾)(6)不义富且贵,。

(《论语》12章)(7),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8)善哉,善哉,,。

(《列子》一则)(9)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井口北固亭有怀》的词作中一腔豪气,思接千载,最后一句感叹道:“。

”【答案】(1)拔剑四顾心茫然(2)九万里风鹏正举(3)心忧炭贱愿天寒(4)蜡炬成灰泪始干(5)俗子胸襟谁识我?(6)于我如浮云(7)一鼓作气(8)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9)生子当如孙仲谋。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提示默写经典诗文句子的能力。

(1)至(8)小题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

小题1注意“茫然”的写法。

小题2注意“鹏”的写法。

小题3注意“炭贱”的写法。

小题5注意“胸襟”的写法。

(9)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诗,然后根据要求,选择恰当的句子。

小题9注意“孙仲谋”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52.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2)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3),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4)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5)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7)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达爱国热忱的诗句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一)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②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③,斯远暴慢④矣;正颜色⑤,斯近信矣;出辞气⑥,斯远鄙倍⑦矣。

”(注)①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②问:探望、探视。

③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④暴慢:粗暴、放肆。

⑤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⑥出辞气:出言,说话。

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⑦鄙倍:鄙,粗野。

倍同背,背理。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曾参临死前告诉孟敬子应该重视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二)子路见孔子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hào)?”曰:“好长剑。

”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太平御览》)注释:①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②括:扎,束。

③镞(zú):箭头。

揉:同“煣”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砺:磨砺敬:感谢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好.长剑(2)学岂有益.哉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学重问,孰不顺成?(2)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4.孔子认为学习的好处的是什么?孔子运用什么方法劝服了子路?(三)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____)安敢戏.其君乎(____)臣闻.之(___)善.哉(____)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思念》阅读练习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2.第一自然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是根据哪些语句判断的?3、用简要的话来概括一下母亲的形象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活”各有什么含义?5(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3)“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6、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7.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8 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3分)9、“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名话的含义是()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10、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11、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12、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不是其原因的是()A“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B“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C“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D.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是我国著名的、、,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古今异义词语(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择其善者而从之5.可以为师矣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秋天的思念》答案1、本文主要讲了:病重的母亲为了照顾瘫痪的儿子,终于倒下了。

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苦心,他要跟妹妹坚强地活下去。

2、(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3、课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

直到临终前,却还依然牵挂着自己孩子的坚强、伟大而无私的母亲形象。

4、母亲说“好好儿活”--母子两都要战胜病魔。

我说的“要好好活”——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5,(1)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逍遥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2)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3)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

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

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6.照应前文,含蓄地揭示了主题。

从烂漫的菊花中,记住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

结构上: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引起对母爱的赞美。

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内容上: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7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8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ACAD《〈论语〉十二章》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悦。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间常常加“有”字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八、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九、按要求默写(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回也不改其乐。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