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文人的怀洛诗

合集下载

怀古诗大全

怀古诗大全

怀古诗大全怀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怀念古人、咏史抒怀为主题,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怀古诗,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人的情怀。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壮丽的山河,通过“更上一层楼”的呼唤,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传递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描绘了巍峨壮丽的泰山景色。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杜甫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豪情壮志。

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辛弃疾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思考。

通过比喻鸿雁飞行的形象,辛弃疾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感叹和对世事沧桑的触动,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哲理。

4.《长恨歌》 - 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琅琅上口,流传千年。

诗中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示了一种深情厚意。

5.《登高》 -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杜甫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苦难的感叹,展示了一种深情豪放的气质。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杨万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的怀念和对家园的思念。

通过描绘广袤的山川河流和艰难的历史时刻,杨万里抒发了民众的疾苦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7.《古香堂》 - 陆游亭亭兰叶,冉冉桂花香。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赏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以及自身不遇知音的伤感之情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赏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以及自身不遇知音的伤感之情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赏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以及自身不遇知音的伤感之情《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停泊在牛渚山下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以及自身不遇知音的伤感之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唐代〕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朗吟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2、注释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

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

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斯人:此人,指谢尚。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

挂帆:扬帆。

落:一作“正”。

三、创作背景此诗自伤不遇知音,当作于李白青年时代名声未振之时,诗云“明朝挂帆席”,疑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秋完成“东涉溟海”后溯江往洞庭拟安葬友人吴指南途经牛渚时所作。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

此诗题下原有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

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舟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

题中所谓“怀古”,就是指这件事。

四、整体赏析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

李白、杜牧、李商隐怀古诗之比较

李白、杜牧、李商隐怀古诗之比较

李白、杜牧、李商隐怀古诗之比较李白、杜牧和李商隐是唐代三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在怀古诗的创作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通过本文,我们将对这三位诗人在怀古诗方面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比较。

李白是唐代怀古诗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作情感奔放,意境高远,有“诗仙”之美誉。

他的怀古诗主要表达对古人古事的敬仰和追慕,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古老传说和历史人物。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是李白的一首代表作,诗中通过对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的追慕,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向往。

李白的怀古诗不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还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深度。

杜牧是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俊逸清新,深沉雅致。

在怀古诗方面,杜牧的创作以借古讽今、感怀时事为主,通过咏史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他的诗作往往通过鲜明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例如,《赤壁》一诗中,杜牧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追述,感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辉煌与消逝,同时借此表达对唐代政治的忧虑和对自己无法施展才华的抑郁之情。

李商隐是唐代末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风深情绵邈,婉约含蓄。

在怀古诗方面,李商隐的创作以借古抒怀、寄托幽思为主,通过对古人古事的吟咏,表达自己对故人、故乡、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情感寄托。

他的诗作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哀思和感怀,例如《咏史》一诗中,李商隐通过对汉武帝刘彻的追慕,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无法重返故乡的悲哀。

李白、杜牧和李商隐这三位唐代杰出的诗人,在怀古诗的创作上各有特色。

李白的怀古诗豪放浪漫,哲理性强,杜牧的怀古诗则借古讽今,深沉雅致,而李商隐的怀古诗则是寄托幽思,婉约含蓄。

他们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远影响。

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薛宝琴的《怀古》诗灯谜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是唐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特点。

首先,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主题主要是怀古,通过对历史文化进行回想和追忆来表达作者对过去的憧憬和对现状的失落感。

作者通过赞美历史上的文化遗产,抒发自己对过去和现在的感慨,展现了一种让人思维和情感上深深愉悦的感觉。

其次,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语言具有高雅、深沉、富有畅想的特点。

作者常常用典故、古诗词等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表达的过程中,常常使用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名称,以及余光中所说的“文件的”语言。

这种语言使各个时代的人们都能领会其所表达的寓意,让读者有一种与时代相知、与历史相融的感觉。

再次,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情感表达非常独特。

在表达情感方面,作者将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历史文化等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以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的细致描写去表达情感的更高境界。

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常常是玄妙、婉约的韵味,深层的感受力和高度的思考力使这些诗歌都历久弥新。

最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形式也非常严谨,应用的技巧独具匠心。

在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中,多使用五言、七言句式,其押韵和节奏非常稳定,总能够体现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更加具有艺术美感和韵味。

总的来说,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是一种独特的诗歌流派,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其特点不仅在于主题的回顾和自恋,以及语言的高雅与深入,更在于情感的自由表达和形式的工艺创新。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长相思李白 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

长相思李白 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

长相思李白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李白《长相思》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下!《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如此排列诗句是为了展示诗的结构特色:完美的对称!以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为转折,在句式、字数上形成完全对称,简单洁净却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长短句式的对称与重复,在节奏上形成复沓效果,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意趣。

《长相思》是古乐府题,而两汉乐府诗是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一],很显然,李白在创作此诗继承了乐府诗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但是,结构上的完美对称还不值什么,重在诗意的对称性。

我们细品:首句起兴长相思,交待了地点在长安,意虽平淡却为后文的渲染留出许多余地。

络纬句尽力描写了实景,纺织娘在井栏边鸣叫,霜露凄凄,已是深秋时节,竹席上透着寒意,用词明白如话却满是凄清。

主人公在晦暗的孤灯下思念绵绵,打起帷帘对月长叹,这样的心境因何而起?原来是因为美人如花隔云端。

前面说美人句为结构转折点,此处亦是诗意转折点,上承咏景,下启抒情。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文字何浅,然意境何深!将诗人情感放到了一个无穷的空间中。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似乎要把此情抽离出躯体,魂飞关山而关山难越,顿叫人心肝尽催!最后回到主题长相思上,而感情较之开篇已翻过数倍,摧心肝三字结句,话虽尽而情未绝,反复咀嚼,更显荡气回肠。

诗意的对称美成了一种循环反复的情感体验。

浅浅读来,《长相思》固是一首真挚隽永的爱情诗,但我无意陷落于此小儿女情态中。

此诗写于李白去朝之后,满怀失意和愤懑的诗人哪有心情在此缠绵婉转?细细揣摩诗中意象,我们完全可以得出更深的涵义。

李白去朝后常有超世之语,但诗人难舍宫阙的心理始终存在。

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都是在发牢骚,呼喊得越激昂,心中就越痛苦。

唐诗中的怀人诗赏析

唐诗中的怀人诗赏析

唐诗中的怀人诗赏析唐诗凭借其优美的词藻、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其中,怀人诗是唐代文人经常创作的一种文体,它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爱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传递出浓郁的人情味道。

本文将对唐诗中的怀人诗进行赏析,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高度,展示了眼前壮美自然景色。

然而,这首诗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思念之情。

王之涣身处京城,远离家乡,他的思绪却牵挂着远在他乡的家人和亲友。

通过“欲穷千里目”一句,他表达出思念之情的强烈。

另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怀人诗。

在《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月的光辉令人联想到家乡的美好,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读完这首诗,不禁让人陷入对家人和故乡的深深思念之中。

杜牧则以细腻的情感和婉约的语言写出了《秋夕》一诗:“銮舆北去秋空晚,杨柳繁时御苑寒。

只有木兰知我意,敢将十载寄孤看。

”这首怀人诗以诗人与儿时伴侣木兰为主题,描述了诗人对她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独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尤其是最后一句“敢将十载寄孤看”,表达了诗人十年来对木兰思念之情的坚守和执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怀人诗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首诗描绘了明皇独自寻思杨贵妃的情景。

通过空山回音的设定,表达了他对贵妃的思念之情艺术的创作手法让人产生了对于明皇的同情和理解。

怀人诗是唐代文人从个人角度创作的表达情感之作,它们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让读者在享受美好的诗歌之余,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

无论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还是对亲人朋友的牵挂,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渴望。

唐代咏怀诗的特点

唐代咏怀诗的特点

唐代咏怀诗的特点
唐代咏怀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以表达对时代变迁、人生沧桑、青春易逝等情感和思考而著称。

下面是唐代咏怀诗的一些特点:
1.感伤忧郁:唐代咏怀诗常常表达出作者于时光流转、人生苦短的悲慨与忧伤之情。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或个人经历的描写,表现出对生命无常、岁月易逝的感慨。

2.对世事的思考:这类诗作常常反映了对世事沧桑、人事无常的深入思考。

诗人通过对人生命运、功名利禄、权谋斗争等话题的思考,展示出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洞察与反思。

3.抒发豪情或雅怀:有些唐代咏怀诗表达出豪情壮志,借助醒目的形象和辞藻,赞美英雄人物,抒发对国家、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而另一部分诗作则以雅致冷峻的笔触,借助对自然的微妙描摹,表达出对世间琐碎和喧嚣的返璞归真之情。

4.以景物描写为基础:唐代咏怀诗常常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基础,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抒发人生哲理与情感。

通过对山水、花草、昼夜变化等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类生命的共通关怀。

5.多样化的形式和艺术手法:唐代咏怀诗不拘一格,可以采用各种诗体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也可运用夸张修辞、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这种多样性使得咏怀诗在形式上更加自由而丰富。

总的来说,唐代咏怀诗充满了感伤忧郁、对世事的思考,同时也包含了豪情壮志和雅怀之情。

它以自然景物描写为基础,运用多样的形式和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人生沧桑的独特思考和感慨。

唐诗洛水怀古的解析

唐诗洛水怀古的解析

唐诗洛水怀古的解析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之一,其中以唐朝的诗歌尤为精致、细腻。

其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的诗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但也有一些描写历史的诗歌,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而杜甫的《唐诗洛水怀古》也是一首著名的描写历史的诗歌。

杜甫的《唐诗洛水怀古》讲述了唐朝时期的洛阳城和洛水的沧桑历史。

首先,诗歌描写了当时洛阳城的富贵与壮丽,但不久被安史之乱搅乱了。

杜甫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句与安史之乱前的富贵和安史之乱后的平民生活对比,让人感受到了安史之乱对洛阳城的摧残和破坏。

其次,诗歌描写了洛水的历史沧桑。

杜甫将洛水的历史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唐朝三个时期进行回忆。

他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洛水周边的国家统治者,引出了萧何、张骞等燕赵的汉朝政治家,最后到了唐朝,让洛水的历史渐渐走向了尾声。

整首诗的情感是无比激荡的,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实的感慨。

从洛阳城的衰落到洛水的历史沧桑,杜甫渲染了这首诗歌最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对唐这个盛世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敬仰之情。

要想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唐诗洛水怀古》,就需要对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汇进行解析。

首先是“洛阳城”。

洛阳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古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

唐时期,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但在安史之乱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是“洛水”。

洛水是黄河的谷地内的一条重要的河流,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文化景观。

洛水在古代的时候一直是中国文化流传的中心。

在《楚辞》中就有“涤洛川清流”之句,可见其在古代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是“王谢堂前燕”。

这一词汇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师说》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也出现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而这个“翁”就是在杜甫的《唐诗洛水怀古》中出现的王谢。

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王谢家族非常富有,他们在洛阳城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的诗

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的诗

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的诗
哎呀,朋友们,你们知道唐诗三百首里那些咏史怀古的诗有多精彩吗?就拿杜牧的来说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短
短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在泥沙中掩埋的残戟,生锈却又带着往
昔的故事。

这不就像是我们偶然翻出的老照片,一下子把思绪拉回到
过去吗?
再看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在豪门
大族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却飞到了普通百姓家里,这变化难道不让人
感慨万千?这就好比曾经高高在上的明星,如今也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还有李白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曾经的宫殿里
满是如花似玉的宫女,如今却只有鹧鸪在那飞来飞去。

这反差,难道
不让人唏嘘?就好像曾经繁华热闹的集市,如今变得冷冷清清。

这些咏史怀古的诗,不就是诗人穿越时空的感慨吗?它们让我们看
到了历史的兴衰,感受到了岁月的无常。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品味这
些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吗?
我觉得呀,这些唐诗三百首里的咏史怀古诗,真的是瑰宝,让我们
能以古人之眼观今之世事,太值得我们反复诵读和琢磨啦!。

《天末怀李白》(杜甫)评析

《天末怀李白》(杜甫)评析

《天末怀李白》(杜甫)评析原文:《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评析: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李白因附永王璘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时已还至湖南。

杜甫正客居秦州(甘肃天水),距湖南甚远。

题曰:“天末怀李白”,“天末”,天的尽头,意谓远在天边怀念李白。

全诗按内容可以分为两段。

前半部分独写一个“怀”字,后半部分围绕一个“冤”字。

首联以秋风起兴,先给全诗罩上一片悲凉凄愁的气氛。

陆士衡诗:“借问欲何为?凉风起天末。

”这里全袭其语而倒转用之。

因为加上了“君子”的称谓,所以改造句比原句又增添了对被怀念者的尊重和推崇的成分。

虽然地域不同,但是时令一致,“凉风起天末”,景物皆萧疏,蕴涵着作者对世海浮沉、宦途凶险的感叹。

其实杜甫自己的处境比李白好不了多少,这些年因为“安史之乱”,杜甫一直流离颠沛,疲于奔命。

但是自己的困苦不足虑,却深切惦记着罹受大难的挚友李白:“与君同命,而君更苦!”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种种苦难不必说,也不便说,终于化作这一声平淡无奇的寒喧语:“君子意如何?”返朴归真,言浅旨远,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次联进一步抒写作者对李白的怀念之情。

杜甫听到李白遇赦的消息,心中大喜。

但欣喜之余,又不免焦急和担忧。

焦急的是,报信的鸿雁什么时候能够飞到李白的身边;担忧的是,江湖浩荡,风波险阻,即使李白获知赦书,归程依然十分艰苦!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

”作者这一急一虑中,充满了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

这一联中的“江湖秋水”对上一联的“天末秋风”,既是照应,又是补充。

我们读来,可以感觉得到有一种悲凉惆怅的情绪,袭上心头。

对于挚友深切的怀念,不能不引起对他厄运的同情。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文章憎恶命运通达的人,倒是魑魅出没的四裔之乡,名人斥谪到此,千载借光。

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

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

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给后代留下了研究的价值,关于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大家知道其主要内容吗?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他是中唐大诗人之一,同时代的白居易曾盛赞如斯:“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我认为,刘禹锡能得时贤名流推重如此,主要在于他的怀古咏史之作能发前人所未发,自成一派,并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

在任夔州、和州刺史期间,刘禹锡治政之余,凭吊三国、六朝之遗迹,创作了近二十首咏史诗。

这些作品抒发沧桑之感,极富哲人意兴,成为怀古咏史诗中的名篇。

如《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首诗前四句写刘备创业盛德,后四句写刘禅守成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创业难,守成更难。

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君主对于国家兴亡的作用和责任。

又如《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贞一斋诗说》有云:“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这首诗前两联不囿于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即天险不足恃,兴亡在人事,亦即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

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该诗颈联化出。

晚唐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隋宫》中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便脱胎于该诗尾联,由此可见该诗影响之深远。

再如《西塞山怀古》:王氵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论唐代文人的怀洛诗

论唐代文人的怀洛诗

论唐代文人的怀洛诗
殷海卫
【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9)017
【摘要】唐代文人的怀洛诗兼有政治、精神、情感等回归洛阳的多重创作主旨.流放文人多思君恋阙,显示出一种政治理性,情感凄怨;外任文人多倦于官场,怀居忆旧,
期望回归精神的家园,情思恬淡;流寓文人多思家怀亲,情深意淳.其情思也随时序变化、空间流转、迎来送往等自然萌生;其传情方式,或通过水陆空,或借助于梦境;其表达题式多样,技法错综.怀洛诗反映了唐代政局的动荡和文人的心路历程,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总页数】7页(P20-26)
【作者】殷海卫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谈唐代文人的人格与其干谒诗的关系--以高适为例 [J], 申玲玲
2.河流意象与唐代文人汉江诗 [J], 王丽芳
3.唐代田园诗与唐代文人的淑世精神 [J], 周秀荣
4.论阮籍《詠怀诗》是魏晋易代的史诗(《阮籍<詠怀诗>探解》代序) [J], 陈
赓平
5.从茶诗看唐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J], 柏秀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宋诗词》之各有怀抱

《唐宋诗词》之各有怀抱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 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 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 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 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 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 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 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 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 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 开头第一句就运用了典故。孔子曾 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 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 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 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 • 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 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 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封建文人对于这种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与荒谬往往不能正面触及王安石自然也不能摆脱时代的局限但他却巧妙地将批判的锋芒藏起旁敲侧击地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语道之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各有怀抱
炣煜组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失意无南北。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一去心知,写明妃思汉情绪。一去心知更不归,可 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四句写家人对昭君的慰藉。家人万里传 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 意无南北。

关于咏史怀古诗

关于咏史怀古诗

关于咏史怀古诗
1. 《咏史》作者:高适(唐代)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2. 《咏史》作者:戎昱(唐代)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弼臣。

3. 《石头城》作者:刘禹锡(唐代)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 《泊秦淮》作者: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 《赤壁》作者: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作者:杜牧(唐代)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8. 《题乌江亭》作者:杜牧(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甫《天末怀李白》审美赏析

杜甫《天末怀李白》审美赏析

杜甫《天末怀李白》审美赏析在杜甫20岁时,开始漫游,于天宝三载,在洛阳结交李白,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亲如兄弟。

李白在至德二载(757),由于受永王李璘事件而牵连罪受,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

杜甫对李白遭遇非常同情,也十分怀念这位好友,于乾元二年(759)作《天末怀李白》。

诗歌描述了李白遭受打击而流放,有设想李白当路经汨罗江的情景,并以此表现李白的冤屈及其人格美好,从而抒发了杜甫对李白真挚之情。

全诗如下: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首联“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末”即天边。

“君子”这里指李白。

首句“凉风起天末”,首先,诗人描写了抒情的环境。

也就是说,这一句在诗歌中不但起兴,而且诗人借一“凉”字,表明了时间的变化,用“天末”表明空间的遥远,时空结合,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索的气氛,为整首诗歌“怀人”奠定了伤感的情调。

接着,诗人一句“君子意如何”,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因秋风起而想到在天际远游的朋友李白。

然而,杜甫不直接表述自己对李白牵挂之情,而是用“君子意如何”这反问句委婉曲折予以表达,这好似在问李白,你遭贬远游,现在情况怎样了。

可以说,这一个反问句,不但增强了诗人的情感,而且视角转入对方,加深了诗人所表现的关切之情。

颔联“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这一联主要是写诗人急于盼望李白的音讯。

“鸿雁”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代称。

这里代指给朋友李白的书信。

“几时到”即什么时候到达。

“江湖”这里指社会。

“秋水多”如同《梦李白》中的“江湖多风波”。

这里喻指社会中险恶的事多。

这里承上联的“君子意如何”而来。

意思是说,我给你的信什么时候才能收到,现在社会动荡,暗含着无尽的险恶。

这里,诗人运用了借代修辞的手法,含蓄而形象地表明当时社会的动荡,到处充满着险恶。

诗句中,“鸿雁”一词,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李白远游他乡的担忧,惆怅之感油然而生。

杜甫《天末怀李白》欣赏

杜甫《天末怀李白》欣赏

杜甫《天末怀李白》欣赏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天末怀李白唐代: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及注释译文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天末:天的尽头。

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

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白。

鸿雁:喻指书信。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

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命:命运,时运。

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过:过错,过失。

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冤魂:指屈原。

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

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鉴赏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

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

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

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

代人着想,“怀”之深也。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

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

孟浩然《自洛之越》鉴赏

孟浩然《自洛之越》鉴赏

孟浩然《自洛之越》鉴赏孟浩然《自洛之越》鉴赏自洛之越孟浩然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鉴赏: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大约在开元十六年( 729 )到东都洛阳游览。

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

这首诗就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

,忙碌的样子。

出自《列子》“尔竞一时之虚荣”。

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算起,举成数为三十载。

《史记》载:项羽年轻的时候,“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

其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

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

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

洛京,洛阳长安。

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恶劣心绪。

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

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

“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

诗人游吴越的路线是,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

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非泛泛之辞。

公卿,指达官显贵。

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

诗人一生为人傲岸,“长揖谢公卿”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傲岸。

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且乐杯中物”,借用陶渊明《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 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论唐代文人的怀洛诗殷海卫(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摘 要:唐代文人的怀洛诗兼有政治㊁精神㊁情感等回归洛阳的多重创作主旨㊂流放文人多思君恋阙,显示出一种政治理性,情感凄怨;外任文人多倦于官场,怀居忆旧,期望回归精神的家园,情思恬淡;流寓文人多思家怀亲,情深意淳㊂其情思也随时序变化㊁空间流转㊁迎来送往等自然萌生;其传情方式,或通过水陆空,或借助于梦境;其表达题式多样,技法错综㊂怀洛诗反映了唐代政局的动荡和文人的心路历程,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㊂关键词:唐代文人;唐诗;洛阳;怀洛诗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4)17-0020-07收稿日期:2014-06-2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唐宋洛阳文人群体研究(11YJC75105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唐代洛阳诗人群体研究(2011-JD-00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明清中原文人群体研究(2011FWX02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白居易居洛闲适诗研究(2014-gh-778);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唐代河洛应制诗研究(2014B236);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道家思想海外传播研究(2013B178)作者简介:殷海卫(1971 ),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诗学研究㊂ 唐代河洛地区活跃着大量的文人,他们在此从政㊁交友㊁游历㊁居住等,对洛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㊂后来又因诸多原因离洛,但无论是时序的变化,还是空间的流转,河洛的山川草木㊁花月林泉㊁故园田舍㊁故人旧游㊁亲朋知交等,无不萦绕在怀㊂这种怀洛之情,愈远愈浓,愈久愈烈㊂流放蛮荒的文人㊁远谪他乡的官员㊁羁旅流寓的客子等,莫不如此㊂唐人的怀洛诗与其河洛诗相表里,既反映了唐代政治风云的变幻,展现了河洛地区的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也展示了文人曲折多样的生命历程及其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凸显出他们对人生苦难的承载与超越,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寻,对自我本真的终极思考等精神品质,因此有必要加以探究㊂本文拟从怀洛诗的创作主体㊁怀洛场景㊁寄情方式㊁艺术表现等几方面展开论述㊂一㊁相由心生,真俗不二 不同的怀洛主体㊁多样的人生情怀㊁共通的怀洛情结 唐代文人因其共同的怀洛情结而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诗人群体,它主要有三类诗人构成:被放逐的御用文人㊁外放的官员㊁流寓文人等㊂正是由于创作主体有别,人生情怀相远,故而怀洛诗又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审美风味,但它们都同样真切地表现了唐代文人对洛阳的款款深情㊂首先是初唐被流放的御用文人,如沈佺期㊁宋之问㊁杜审言等㊂他们多是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依附的宫廷势力倒台而遭流放㊂其怀洛诗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多舛的命运人生,表达出穷愁悲苦之情及怀君恋阙之意㊂有的写诗人投荒南蛮,精神备受摧折,未老先衰㊂如沈佺期‘入鬼门关“云: 自从别京洛,颓鬓与衰颜㊂”[1]卷97鬼门关,在今广西北流市城西,其地瘴疠尤多,去者罕能生还㊂谚有云: 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㊂”诗人因阿附张易之兄弟而被流放,故多感叹时运不济,期盼朝廷恩泽,以重返东都㊂‘初达驩州“云: 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㊂配远天遂穷,到迟日最后㊂ 魂魄游鬼门,骸骨遗鲸口㊂夜则忍饥卧,朝则抱病走㊂搔首向南荒,拭泪看北斗㊂何年赦书来,重饮洛阳酒㊂[1]卷95诗人造语凄凉哀怨,据傅璇琮先生考: 佺期因附会张昌宗而流于驩州,在中宗神龙元年(705)春初㊂”[2]75中宗复辟,沈佺期㊁李峤㊁崔融㊁杜审言㊁阎朝隐㊁王无竞诸名士十八人,咸皆贬远恶各州㊂政治格局的改变,直接影响到诗人的前途命运㊂身处2014年9月第29卷第17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Sept.2014Vol.29 No.17他乡,诗人思洛断肠㊂‘驩州南亭夜望“云: 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㊂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㊂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㊂肝肠余几寸,拭泪坐春风㊂[1]卷96和他遭受同样命运的,还有杜审言(‘春日怀归“云: 心是伤归望,春归异往年㊂ 更怀欢赏地,车马洛桥边㊂”[1]卷62)㊂诗人与其同病相怜,思君恋阙盼归㊂‘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云: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㊂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㊂ 北望衡阳雁几群㊂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㊂[1]卷96岭南恶劣的气候,使诗人倍思洛城浓浓春意,怀念帝乡及亲人㊂‘岭表逢寒食“云: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㊂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㊂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㊂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㊂[1]卷96流放了一年,诗人在第二年春,终于等到了天降恩泽㊂‘喜赦“云: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㊂ 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㊂”[1]卷96查洪德‘沈佺期年谱“曰: 神龙元年二月,佺期以谄附二张罪名长流驩州㊂神龙二年三月遇赦,约五月北归㊂”[3]269这一时期,宋之问亦在流放之列㊂神龙元年,宋之问经湖湘,度大庾岭前往贬所泷州㊂‘早发大庾岭“云: 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㊂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㊂ 歇鞍问徒旅,乡关在西北㊂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㊂自惟勖忠孝,斯罪懵所得㊂ 适蛮悲疾首,怀巩泪沾臆㊂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㊂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㊂[1]卷51诗人恨辞怨别,思亲恋阙,惟愿生还报恩㊂‘度大庾岭“云: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㊂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㊂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㊂[1]卷52一路山险水恶,不能动其忠信之心㊂‘入泷州江“云: 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㊂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㊂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㊂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㊂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㊂ 违隐乖求志,披荒为近名㊂ 只应保忠信,延促付神明㊂[1]卷53神龙二年,张柬之等被排挤于外,宋之问借机逃回洛阳㊂‘渡汉江“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㊂”[1]卷53诗中形象地摹写出诗人惶恐的思亲心理,但诗人最终没能摆脱政治厄运㊂谭优学‘宋之问行年考“曰: 睿宗即位,以之问尝附张易之㊁武三思,贬岭外钦州㊂之问乃于太极元年循汴水入淮,经广陵,循大江西去,至黄梅渡江至江州,溯灨水而上,越大庾,抵广府,溯西江,经梧州,北上桂管,晋见府主,再南去钦州,复返桂府盘桓㊂开元元年,玄宗使使赐之问自尽于桂州㊂”[3]273其诗歌也真实记录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初宿淮口“云: 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㊂”[1]卷51‘题大庾岭北驿“云: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㊂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㊂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㊂”[1]卷52诗人回首洛都,悲苦日增㊂再次度岭,归期难卜,乡思不绝,故园山水,魂牵梦绕㊂‘早发韶州“云: 回瞻乡路遥 青云洛水桥㊂故园长在目,魂去不须招㊂”[1]卷53昔日承欢侍宴的荣宠,依然历历在目,但洛阳音书不至,客子肠断㊂‘桂州三月三日“云: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㊂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㊂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㊂西夏黄河水心剑,东周清洛羽觞杯㊂ 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㊂荔浦蘅皋万里余,洛阳音信绝能疏㊂故园今日应愁思,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㊂[1]卷51这些不平之鸣,尤为感发人心㊂郑振铎先生论曰: 沈㊁宋的诗,自当以这种迁谪后所作的最工㊂应制诸什,非不精妙,却不尽是肺腑中流出的,故有灵魂㊁有真情感者甚少㊂”[4]302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㊂初唐文人的不幸命运是普遍的,同样受到女皇垂爱,却遭流放的还有张说㊂‘旧唐书㊃张说传“曰: 长安初,修‘三教珠英“毕,迁右史㊁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擢拜凤阁舍人㊂时临台监张易之与其弟昌宗构陷御史大夫魏元忠,称其谋反,引说令证其事㊂说至御前,扬言元忠实不反,此是易之诬构耳㊂元忠由是免诛,说坐忤旨配流钦州㊂在岭外岁余㊂”[5]3050其诗或写思洛之情,如‘晦日“云: 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㊂”[1]卷87或写归洛之喜,如‘喜度岭“云: 盛明良可遇,莫后洛城游㊂”[1]卷88其次是外任官员的怀洛诗,多写怀土思居,厌倦仕途,向往田园闲适生活㊂如卢僎㊁白居易㊁李德㊃12㊃2014年第17期 殷海卫:论唐代文人的怀洛诗 裕㊁武元衡㊁羊士谔等人㊂有的文人因得罪权要而被远谪出洛,如初唐的卢僎,他的‘初出京邑有怀旧林“云: 世网余何触,天涯谪南蛮㊂回首思洛阳,喟然悲贞艰㊂旧林日夜远,孤云何时还㊂”[1]卷99诗人多写去国怀乡之情㊂中唐藩镇割据于外,宦官弄权㊁朝臣相争于内,又有宦官与朝臣间的南衙北司之争,中层官吏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而被排挤出朝廷乃是一种必然㊂如羊士谔‘资中早春“云: 淹留巫峡梦,惆怅洛阳人㊂”[1]卷332诗人在元和初,曾得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㊂后因与同僚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㊂诗人认为官场如同池笼,束缚了自己的天性,‘登郡前山“云: 洛阳归客滞巴东 岂将官舍作池笼㊂”[1]卷332同样被贬的还有白居易,他的‘忆洛下故园(时淮汝寇戎未灭)“云: 浔阳迁谪地,洛阳离乱年㊂烟尘三川上,炎瘴九江边㊂乡心坐如此,秋风仍飒然㊂[1]卷433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裴度受重伤,朝野震惊㊂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㊂诗人远谪浔阳,心忧时局㊂但这次贬谪,也使其政治态度由兼济转为独善㊂敬宗宝历元年(825),白居易除苏州刺史,宦情日浅,乡思日笃,‘忆洛中所居“流露出归休洛城的愿望: 忽忆东都宅,春来事宛然㊂ 宦情薄似纸,乡思争于弦㊂岂合姑苏守,归休更待年㊂[1]卷448中唐宰辅李德裕的怀洛诗最多,最能体现政坛风向的转变和诗人的心灵历程㊂大和九年(835),李德裕在 牛李党争”中失势,远赴袁州㊂‘夏晚有怀平泉林居(宜春作)“诗云: 愀然何所念,念我龙门坞㊂ 谁言圣与哲,曾是不怀土㊂公旦既思周,宣尼亦念鲁㊂矧余窜炎裔,日夕谁晤语㊂ 凄凄视环玦,恻恻步庭庑㊂岂待庄舄吟,方知倦羁旅㊂[1]卷475诗人感叹羁旅之苦,身心俱疲,无人交语,眷怀洛土㊂开成二年(837)五月,李德裕由浙西观察使,出为淮南节度使㊂诗人怀土思归,如‘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云: 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㊂”[1]卷475‘峡山亭月夜独宿对樱桃花有怀伊川别墅(金陵作)“云: 恨无金谷妓,为我奏思归㊂”[1]卷475金陵即润州㊂傅璇琮‘李德裕年谱“按: 德裕第一镇浙西,尚未茸平泉别墅,第二次镇浙西,亦未至平泉赴任㊂独第三次镇浙西前曾在平泉小住,引所谓忆平泉别业㊁怀伊川别墅,当皆是开成二年春作,时刚离洛阳未久,而又未赴淮南㊂”[6]272又‘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云: 我有爱山心,如饥复如渴㊂出谷一年余,常疑十年别㊂春思岩花烂,夏忆寒泉冽㊂秋忆泛兰卮,冬思玩松雪㊂晨思小山桂,暝忆深潭月㊂醉忆剖红梨,饭思食紫蕨㊂坐思藤萝密,步忆莓苔滑㊂昼夜百刻中,愁肠几回绝㊂每念羊叔子,言之岂常辍㊂人生不如意,十乃居七八㊂我未及悬舆,今犹佩朝绂㊂焉能逐糜鹿,便得游林樾㊂范恣沧波舟,张怀赤松列㊂惟应讵身恤,岂敢忘臣节㊂器满自当欹,物盈终有缺㊂从兹返樵径,庶可希前哲㊂[1]卷475诗人别后度日如年,平泉的四季风物,无不萦绕在怀,渔樵之志与忠节之心何能兼得?开成五年(840),李德裕又有‘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重忆山居六首“‘忆平泉杂咏“‘思山居一十首“等组诗,形成了怀洛思居的多重奏,远离了政治中心,少了些党争的纷扰,但归梦难成㊂ 闲思昔岁事,忽忽念伊川㊂ 怀兹长在梦,归去且无缘㊂(‘思在山居日偶成此咏邀松阳子同作“)遥怀少室山,常恐非吾望㊂(‘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㊃自叙“)衰疾常怀土,郊园欲掩扉㊂虽知明目地,不及有身归㊂ 此生看白首,良愿已应违㊂(‘怀伊川郊居“)同时,诗人又表现出一种超尘脱俗㊁清旷雅逸的人生情怀㊂或厌倦世事繁喧,觉悟宦场劳心㊂如‘书楼晴望“云: 幽居人世外,久厌市朝喧㊂”[1]卷475‘忆村中老人春酒“云: 闲思春谷事,转觉宦途劳㊂”[1]卷475或表现其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息心绝念,灌园躬耕,如‘春日独坐思归“云: 岂望图麟阁,惟思卧鹿门㊂ 只有容身去,幽山自灌园㊂”[1]卷475‘忆春耕“云: 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㊂”[1]卷475‘忆晚眺“云: 不及乡园叟,悠悠尽日闲㊂”[1]卷475或表现其渔钓江河,濯足万里的超然情怀㊂如‘思平泉树石杂咏㊃舴艋舟“云: 永日歌濯缨,超然谢尘滓㊂”[1]卷475‘重忆山居六首㊃钓石“云: 余㊃22㊃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29卷怀慕君子,且欲坐潭石㊂持此返伊川,悠然慰衰疾㊂”[1]卷475‘思平泉树石杂咏㊃海鱼骨“云: 陶潜虽好事,观海只披图㊂”[1]卷475或心追竹下风流,如‘思山居㊃思登家山林岭“云: 自知无世用,只是爱山游㊂旧有嵇康懒,今惭赵武偷㊂登峦未觉疾,泛水便忘忧㊂”[1]卷475但造化弄人,大中元年(847),牛党白敏中㊁令狐绹㊁崔铉等被重新启用,皆文饶素仇㊂乃借机唆使党人李咸斥德裕阴事,李德裕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寻贬潮州司马㊂诗人一路且叹且行,诗中充满了凄苦之音㊂‘盘陀岭驿楼“云: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㊂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㊂[1]卷475又‘谪岭南道中作“云: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㊂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㊂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㊂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㊂[1]卷475二年,牛党又导吴汝纳讼李绅杀吴湘事,德裕徇成其冤,又贬崖州司户参军㊂明年,卒㊂[7]5341 牛李党争”随告结束,李唐江山已是风雨飘摇㊂困于官场,欲归不能的也有中层官员,如白居易‘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云: 形骸黾勉班行内,骨肉句留俸禄中㊂ 竹院新抛洛水东㊂自是未能归去得,世间谁要白须翁㊂”[1]卷448归休洛城,便成了许多文人的夙愿㊂如吕温‘道州途中即事“云: 零桂佳山水,荥阳旧自同㊂经途看不暇,遇境说难穷㊂ 信美非吾土,分忧属贱躬㊂ 课终如免戾,归养洛城东㊂[1]卷371最后是流寓文人的怀洛诗㊂有游宦异方㊁羁旅行役的文人,如杜审言㊁崔融㊁陈子昂㊁吴融㊁储光羲㊁于武陵㊁孙逖㊁李洞㊁杨凝㊁李乂㊁王湾㊁祖咏㊁严维㊁刘方平㊁王適㊁陆龟蒙㊁刘沧等;有时局动荡㊁躲避战乱的文人,如杜甫㊁耿湋㊁刘长卿㊁韦应物㊁吴融等;其他还有入边文人崔颢等㊂这类诗歌表现了文人对洛城家园亲友的怀恋,反映了时局的动荡㊁战争对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及民生的艰难等㊂游历他方的怀洛诗,有的比较明快,因为只是暂别,如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云: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㊂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㊂公子南桥应尽兴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㊂[1]卷62有的诗人曾为官于此,后又转徙他方,故多情恋洛城㊂如孙逖‘夜宿浙江“云: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㊂”[1]卷118‘山阴县西楼“云: 一见湖边杨柳风,遥忆青青洛阳道㊂”[1]卷118有的本是洛人,因旅泊他乡,而起归洛之思㊂怀其城,恋其桥㊂如祖咏‘江南旅情“感叹 归路但萧条” 无媒寄洛桥”[1]卷131㊂‘宿陈留李少府揆厅“云: 归思那堪说,悠悠限洛城㊂”[1]卷131于武陵‘望月“云: 离家凡几宵,一望一寥寥㊂新魄又将满,故乡应渐遥㊂ 远忆洛阳桥㊂”[1]卷595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文人,感时伤事,思洛怀乡,造语沉痛㊂如杜甫‘凭孟仓曹将书觅土娄旧庄“云: 平居丧乱后,不到洛阳岑㊂ 十载江湖客,茫茫迟暮心㊂”[1]卷231漂泊江湖,忧时思亲的还有大历诗人,如刘长卿‘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造语哀怨,诗云: 一水阻佳期,相望空脉脉㊂那堪岁芳尽,更使春梦积㊂故国胡尘飞,远山楚云隔㊂家人想何在,庭草为谁碧㊂”[1]卷149有的反映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与报国情怀,如崔颢‘辽西作“云: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㊂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㊂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㊂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㊂”[1]卷130唐末诗人吴融也是心忧时局,悲怀难诉㊂‘登途怀友人“云: 京洛遥天外,江河战鼓间㊂孤怀欲谁寄,应望塞鸿还㊂”[1]卷686流寓文人的思念对象,或是故人,如施肩吾‘对月忆嵩阳故人“[1]卷494;或是旧游,如李洞‘西蜀与崔先生话东洛旧游“[1]卷722;或是故园旧宅,如岑参‘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1]卷198‘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1]卷198‘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1]卷200等㊂有时又形成一种复调,有的写怀居㊁思归,如周贺‘同徐处士秋怀少室旧居“云: 曾居少室黄河畔,秋梦长悬未得回㊂扶病半年离水石,思归一夜隔风雷㊂”[1]卷503有的写思家㊁怀归与恋游,如严维‘同王征君湘中有怀“云: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㊂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㊂”[1]卷263有的写思亲㊁念故与怀归,如刘长卿‘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 如何异乡县,日复怀亲故㊂遥与洛阳人,相逢梦中路㊂”[1]卷149㊃32㊃2014年第17期 殷海卫:论唐代文人的怀洛诗 二㊁情不孤起,待境而生不同的怀洛场景 唐人文人的怀洛情思,总会在不同的场景下自然生发㊂其情虽一,其境万殊㊂我们可以从时间线索㊁空间线索㊁交结线索三个方面加以整体把握㊂一是因节序变化而催生的怀洛之情㊂或感春,如杨凝‘春情“云: 旧宅洛川阳,曾游游侠场㊂水添杨柳色,花绊绮罗香㊂ 江潭远相忆,春梦不胜长㊂”[1]卷290武元衡‘春兴“云: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㊂春风一夜吹香梦,梦逐春风到洛城㊂”[1]卷317或遣夏,如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云: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㊂”[1]卷447二是因羁旅行役,随空间的流转而萌生的怀洛之情㊂在山水驿程中,旅次江南的颇多,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㊂”[1]卷115诗人或登楼,如孙逖‘山阴县西楼“云: 谁知春色朝朝好,二月飞花满江草㊂一见湖边杨柳风,遥忆青青洛阳道㊂”[1]卷118或临水,如杜甫‘云山“云: 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㊂神交作赋客,力尽望乡台㊂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㊂”[1]卷226或舟行,如刘沧‘春日游嘉陵江“云: 独泛扁舟映绿杨,嘉陵江水色苍苍㊂行看芳草故乡远, 今来谁识东归意,把酒闲吟思洛阳㊂”[1]卷586或夜泛,如刘方平‘秋夜泛舟“云: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㊂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㊂”[1]卷251无论置身何种场景,都能勾起唐人的怀洛之思,至于流放或远谪途中,亦不需赘述㊂三是因与人交结,迎来送往而产生怀洛之思㊂或因偶遇故交,如韦应物‘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云: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㊂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㊂”[1]卷186‘淮上遇洛阳李主簿“云: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㊂”[1]卷190或因老客逢邻,如耿湋‘巴陵逢洛阳邻舍“云: 因君知北事,流浪已忘机㊂客久多人识,年高众病归㊂ 又说家林尽,凄伤泪满衣㊂”[1]卷268或因送人入洛,托传音讯㊂如陈子昂‘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云: 闻君洛阳使,因子寄南音㊂”[1]卷83 三㊁虚实相生,高下相形不同的传情方式 如果我们再从传情达意的方式对唐人的怀洛诗加以考察,也会发现他们存有共性㊂其寄情之途大体有二:实的有形的方式,虚的无形的方式㊂前者指有实物寄托,以看得见的方式进行㊂或从陆上,通过信使㊁友人㊁邻居等传递;或从水上,通过舟船㊁归人等传递;或从空中,通过鸿雁㊁白云㊁明月等寄情传意㊂后者是指通过各种梦境,寄托思洛之情㊂这些寄情方式,前人或为一用,在怀洛诗中,显得更为全面,更加灵活多样㊂先看有形的传情方式,如在陆上的传情,因地域的阻隔,天各一方,难以相见,又无法放下对家人的牵挂㊂诗人或托书与使者,如陈子昂‘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云: 闻君洛阳使,因子寄南音㊂”[1]卷83崔颢‘辽西作“云: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㊂”[1]130有的则憾叹书成而无可托者,如耿湋‘津亭有怀“云: 惆怅缄书毕,何人向洛阳㊂”[1]卷268或通过水路,由江上舟船来传书㊂如王维‘杂诗“云: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㊂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㊂”[1]卷128也有通过寄物,传达怀洛之情,如白居易‘莲石“云: 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㊂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㊂ 还乡去已迟㊂”[1]卷447这两种情况较为少见,弥显其意味深重㊂或通过空中,托鸿雁传书㊂尽管早有苏武牧羊北海传书之事,但这种方式并不切实,不过是文人情感心理的一种替代性满足㊂如张说‘晦日“云: 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㊂”[1]卷87王湾‘次北固山下“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㊂”[1]卷115吴融‘登途怀友人“云: 孤怀欲谁寄,应望塞鸿还”[1]卷686等㊂有的托白云传情,如刘长卿‘桂阳西州晚泊古桥村住人“云: 帝乡片云去,遥寄千里忆㊂”[1]卷149也有借月寄思,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刘禹锡‘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云: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㊂”[1]卷355王適‘江上有怀“云: 海上云尽月苍苍,万里分辉满洛阳㊂”[1]卷94如果思乡的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种被郁积的情感,还会以另一种变形的方式曲折地表现出来,那就是梦境㊂以往在洛的生活经历,也会在梦中呈现㊂正如弗洛伊德所言: 一个意识的欲望只有当它能不断唤醒类似的潜意识欲望并从它那里取得援助才能促使梦的产生㊂”[8]505唐人笔下,有怀念洛城美景的春梦,如杨凝‘春情“云: 江潭远相忆,春梦不胜长㊂”[1]卷290武元衡‘春兴“云: 春风一夜吹香梦,梦逐春风到洛㊃42㊃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29卷城㊂”[1]卷317有怀乡思家的秋梦,如孙逖‘淮阴夜宿“云: 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㊂”[1]卷118李吉甫‘怀伊川赋“云: 梦魂秋日到郊园㊂”[1]卷318李贺‘题归梦“云: 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㊂”[1]卷393周贺‘同徐处士秋怀少室旧居“云: 曾居少室黄河畔,秋梦长悬未得回㊂”[1]卷503有怀念故人旧游㊁洛城的别梦,如李洞‘西蜀与崔先生话东洛旧游“云: 王屋峭难名,三刀梦四更㊂”[1]卷722刘允济‘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云: 故园有归梦 旧游劳梦寐㊂”[1]卷63元稹‘西还“云: 悠悠洛阳梦㊂”[1]卷400储光羲‘新丰主人“云: 醉来忘却巴陵道,梦中疑是洛阳城㊂”[1]卷138从以上传情方式,都可显示出唐代文人对洛阳其城㊁其人㊁其居的深情眷恋,这其实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显现㊂ 四㊁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 唐代文人能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临机接应,左右逢源㊂在表达题式㊁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显得灵活多变,从而丰富了怀洛诗的审美内涵㊂1.丰富多样的怀洛题式㊂唐人怀洛诗主要有忆㊁重忆㊁题㊁怀㊁述怀㊁思㊁梦㊁话㊁兴㊁遣兴㊁想等表达题式,它们既表现了诗人丰富的人生情怀,也给后人提供了抒写范式㊂以忆为题的,多出现在中唐文人笔下,或忆洛下酒朋诗友,如刘禹锡‘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1]卷355;或念及山中故旧,如施肩吾‘对月忆嵩阳故人“[1]卷494;或是怀念旧居别业,如李德裕‘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忆平泉杂咏“‘晨起见雪忆山居“[1]卷475等㊂又有重忆之作,更显情深意重,如‘重忆山居六首“[1]卷475等㊂以怀为题的,或怀念旧居,如岑参‘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1]卷198㊁刘长卿‘京口怀洛阳旧居“[1]卷149㊁李德裕‘峡山亭月夜独宿对樱桃花有怀伊川别墅“‘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近腊对雪有怀林居“[1]卷475等;有时还出现父子兼怀的情形,如李吉甫‘怀伊川赋“[1]卷318㊁李德裕‘怀伊川郊居“[1]卷475;或怀念友人,如贯休‘怀洛下卢缙云“[1]卷833等㊂以思为题的,或思念自家的旧斋别业,如岑参‘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1]卷198‘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1]卷200㊂如果说别人仅赋一首或几首聊以寄情写怀,那么李德裕由于在宦海中沉浮不定,洛宅难归,故思洛之作最多㊂有‘思归赤松村呈松阳子“‘思在山居日偶成此咏邀松阳子同作“[1]卷475等㊂他还长于以组诗的形式吟咏故园之思,如‘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思山居一十首“[1]卷475等,都是畅抒其怀㊂以梦为题的,如刘长卿‘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1]卷149㊁李贺‘题归梦“[1]卷393等;以话为题的,如李洞‘西蜀与崔先生话东洛旧游“[1]卷722等;以兴为题的,如杜甫‘遣兴“[1]卷218等;以想为题的,如刘允济‘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㊁李德裕‘首夏清景想望山居“[1]卷475等,这样的方式更为直白㊂2.错综的表现技法㊂怀洛诗许多传情达意的技巧,如联想㊁类比㊁反写㊁双写㊁设想㊁移情㊁否定㊁白描等也颇值得称道㊂它们凸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怀洛诗格调异彩纷呈㊂诗人思归怀乡,有的通过两地今昔对比,或追怀昔日的感觉,如韦应物‘广陵行“云: 忽如京洛间,游子风尘飘㊂”[1]卷194或感怀唯洛乡是好,如孙逖‘淮阴夜宿“云: 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㊂ 客行心绪乱,不及洛阳时㊂”[1]卷118杜甫‘至后“云: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㊂”[1]卷228或回环比照,如李乂‘次苏州“云: 洛渚问吴潮,吴门想洛桥㊂”都很好地突出了怀洛之情㊂诗人又感叹 无因生羽翼,轻举托还飙”[1]卷92,更加强化了言情的效果㊂有的运用反写,从对方着笔,曲尽其情㊂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㊂”[1]卷143有的双写两地,使虚实相生㊂或写男女刻骨铭心的思恋之情,如王適‘江上有怀“云: 海上云尽月苍苍,万里分辉满洛阳㊂洛阳闺阁夜何央,蛾眉婵娟断人肠㊂寂寥金屏空自掩,青荧银烛不生光㊂应怜水宿洞庭子,今夕迢遥天一方㊂”[1]卷94或写酒朋诗友间灵犀相通的思念,如刘禹锡‘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云: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㊂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㊂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㊂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㊂”[1]卷355有的巧妙设想,写景怀人,形成隽永的诗境㊂如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云: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㊂”[1]卷447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云: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㊂”[1]卷390刘方平‘秋夜泛舟“云: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㊂”[1]卷251㊃52㊃2014年第17期 殷海卫:论唐代文人的怀洛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