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_以_伟大的抗日战争_为例

合集下载

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高中历史课堂——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

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高中历史课堂——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

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高中历史课堂——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以课标代称)中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纲要上第八单元为教学单位,学生只要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即可,所以本课适用于高一阶段的历史教学。

一、素养达成之“时空观念”本课“时空观念”很凸显,十四年抗战涉及日军侵华、中国抗战诸多事件。

所以,本课导入到第一部分均围绕“时空”展开。

导入开始,教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要为“抗日战争”这个名词下个定义,需要考虑到哪些要素?”学生会从时间、战争结果等要素回答,教师总结道:“同学们在解释“抗日战争”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几个要素:时间、空间、战争双方、战争结果,通俗讲就是英文中的四个“W”:“Who”“When”、“Where”、“How”。

我们从宏观上理解一下这几个要素,“Who”,参与抗日的中国军民既包括国民党、共产党,还有其它社会力量,在外敌入侵时整合了起来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When”由于日本侵略方式的变化,可分为局部抗战、全面抗战两个时期,全面抗战阶段又由于战局变化,出现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Where”有“正面”、“敌后”和“滇缅”三个战场;至于“How”,每一场具体战役都有各自的结果,宏观上看,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紧接着,课堂第一部分教师就要利用导学案和地图,指导学生用四个“W”梳理抗战大事年表。

(以下为导学案部分展示)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来考查“时空观念”。

例如通过抗战家书“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谅亦同此景象耳。

抗日战争口述史教学一例

抗日战争口述史教学一例

抗日战争口述史教学一例作者:郁桦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0年第11期摘要:笔者以抗战口述史为例,简述了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抗战;口述史;课程资源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1 -01在抗日战争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如南京的地区特点,组织讨论和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参观等活动,还可以将抗日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写成文稿等多种方式进行抗日战争史学习,丰富补充课堂教学。

下面就是我收集的一篇口述抗日战争的文章《我所经历的抗日战争》:口述者曹鲁 1933年出生现为南京中和桥空军干休所离休干部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日寇,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回忆起抗战时期,我国人民所遭遇的苦难真是义愤填膺,罄竹难书。

有几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更是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日本鬼子1938年到南通,我当时只有5岁,我妈在南通余西刚生下我二弟还没下灰匾子【南通一种习俗生完孩子都要坐在灰袋子上24小时才能躺下】就逃难,人们一听说日本鬼子来了,都吓得魂飞魄散,扶老携幼,连夜往乡下逃,我大舅推的独轮车送我们,当过独木桥时,他心慌胆战掉到河里,摔折了腰致残。

第二天我与叔叔回家想取点东西,刚走到街头,迎面来了两个鬼子,当时街两面全都关门闭户,没有一个人影,没处躲没处藏,只听到笃、笃、笃的皮鞋声,吓得大气不敢出,硬着头皮往前走,幸好平安无事。

苏北是游击区,新四军与日本鬼子打的是游击战,一会儿他来,一会儿你去,老百姓深受其苦。

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抓了一些嫌犯加的罪名是共党,綁赴大河边的一块荒地处决,把全镇的老老少少都赶去示警,有的杀头,当头颅滚下,一股鲜血冒得很高。

有的排成行,日本鬼子面对面刺死,真是惊心动魄惨绝人寰。

但人们并没被吓倒,相反仇恨越深斗志越强。

另一件事发生我家中,当时我们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提心吊胆,晚上听到狗吠就心惊肉跳,那天半夜狗狂吠,大人孩子都被惊醒,突然一阵紧急的敲门声,把大家吓得没有一个人敢去开门,敲门声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只听“哐”一声,门被推倒了,接着日本鬼子拿手电筒乱照,我躲在被窝里看都不敢看,结果抓走了一个亲戚,他是中学教员,怀疑他与新四军有关系,可能搞错了,关了一段时间放出来了。

历史教学课例研究——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

历史教学课例研究——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

新教师教学课例研究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由民族革命走向民主的桥梁和纽带,是近代百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

因此本课不但是这一专题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既然抗战在中华民族复兴史和中国近代抗争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凸显它的重要性呢?为此我设计本课的题目为《三封信引发的思考——从理性角度回望抗日战争》,目的在于从微观角度,以抗战真实历史人物故事为引导,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走进这段历史,感悟这些历史人物的悲喜,从而达到小角度大历史的目的。

在结合历史学科及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我对教材知识进行了大胆整合,将整个抗战的历史分为:国之殇:日军侵华原因;民之奋:中国抗战;吾之思:勿忘国耻,守住理性的底线,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国之殇:日军侵华原因在本课开始前,我向学生展示本课的第一封信:美惠子女士:……尽管我们俩的国籍不同,远隔海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让我们像亲姐妹一样,为中日两国入民世代友好作出贡献!陈难1990年11月1日。

展示第一封信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交代故事主人公美惠子的丈夫高桥(侵华日军战机飞行员),陈难(抗战烈士陈怀民的妹妹);另一方面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为更好引领学生进行本课史实的学习做好铺垫。

对日军侵华原因的处理,我通过以下PPT 展示让学生自主思考、归纳: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它为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日本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帝国存亡上必要之事也。

”——1927年东方会议之《田中奏折》。

材料二:红军长征及国民党堵截红军的路线图。

这样既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理解十四年抗战及局部和全面抗战奠定了基础。

二、民之奋(一)局部抗战针对十四年抗战的第一阶段即局部抗战来讲,我把局部抗战的相关事件标识在地图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中国抗战是怎么开始的,另一方面是有哪些中国军民在进行抗争?结果怎样?这为后面介绍全面抗战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强化历史史料运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强化历史史料运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2014年第11期分的绝不给分,可给可不给的酌情定夺。

根据前两年的情况看,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一般分层评分。

只要修改建议合理,修改理由能做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整理了以下几个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1.千方百计、生动活泼地引导学生落实基础知识。

一些老师认为帮助学生落实基础,就是背、默写、填空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落实基础的传统办法,但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这些不是最有效的办法。

个人认为千方百计地促成学生在体验和运用中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才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2.备考要有针对性。

高考一结束,对照高考卷和最后模拟卷,我们惊喜地发现,本届备考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有了提高。

历史组命制的高考模拟题第41题(宋应星和牛顿的两本著作的比较说明题)、临门一脚的资料中17~18世纪中西对比都和高考第40题高度吻合,该题正是以宋应星和牛顿两本著作为载体考查17~18世纪中西科技比较。

临门一脚(二)材料中抗日战争、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中国古代法治,分别与高考第41题、29题、45题吻合。

临门一脚(一)第32题与高考第34题相似。

这些考点和试题均从学科主干知识、学术研究热点和社会焦点出发,经备课组讨论确定,为本届高三取得好成绩作出了贡献。

3.中学教学应特别关注学术界研究动态,教师要多读专业著作与论文,这样才能提高指导学生应对不同的题型的教学能力。

如本次高考全国卷Ⅰ的第41题的要点在于全民族抗战,目录过于强调共产党抗日,沿着这个思路,修改建议与理由当正确与充分,得高分不难,但考生未能发挥正常水平,说明我们的教学还有较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4.综合训练要加强。

本次阅卷,我们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考卷没有做第41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时间作答;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把握试题的立意,虽然写了很多,但仅得5分左右;还有的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太快,因此选择题错得较多。

因此,加强文科综合训练特别是选择题高质量的训练是高三历史备考的必要途径。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课堂漫议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张琴(海南省东方市东方中学 572600)摘要:口述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它集合文字、图片、录音等为一体,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等特点。

口述这一形式可以用来更生动地展现历史阶段和事件。

在高中历史课堂应用口述史,不仅符合课堂教学的趋势,而且与学生学习认知相契合。

教师应注重调整教学程序,筛选口述史、呈现口述史、探析口述史、运用口述史等,展开有效实践应用,为学生学习营造恰当教学氛围,引领学生深入进行历史学习,顺利达成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口述史 高效应用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口述史,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求教学方法的直观运用。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精心筛选与生活贴近的口述史料作为教育内容,并适时为学生展示重大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录像,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历史事件,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将生活气息寓于课堂教学气氛之中。

口述史是最近发展比较快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它更加接近具体历史事件的真相。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入口述史,可以拓宽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展开主动思维。

口述史料具有口语化、生活化等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提升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具体实际操作中认真筛选、恰当投放、深入探析、灵活应用口述史,可以给学生带来独特体验,不仅优化学生历史思维,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筛选口述史,营造教学氛围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离自己太遥远,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往往以应付的心态对待历史学科,这导致其学习成效不尽如人意。

其实,口述史具有民众性、通俗性等特点。

从直观角度上讲,口述史具备浓厚的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并使学生将主观感受代入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口述史材料的内容是以录音或者录像的方式对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行记录而成的。

它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和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形成难得的学习契机。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现今,口述史学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其理论以及实践成果不断推陈出新。

而将口述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也呈上升态势。

口述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增强高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据此,笔者从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现状入手,结合口述史学的相关内容分析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除去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界定口述历史以及口述史料的相关概念,并对口述史料进行分类。

第二章介绍了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包括口述史料的运用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补充历史史料库,活化历史课堂。

第三章通过部分学生的问卷和教师的访谈分析现今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应用的现状。

第四章介绍了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

第五章通过“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抗日战争”教学片断的设计分析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并推荐相关口述史料书目供一线教师参考。

第六章通过部分案例分析了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遵循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以及针对性原则。

并提出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补充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参加口述史料实践活动。

关键词:口述历史 口述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 应用策略IIIAbstractNowadays, the study of oral histor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 application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es is also on the rise.The application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interest of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historical data teaching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and the related contents of oral history.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Chapter one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oral history and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classifies them.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including the use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e quality of history;Supplement historical data bank and activate history classroom.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history class of high school through some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and teachers' interviews.Chapter four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application.Chapter five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e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lips of "xia and shang system and western zhou dynasty feudalism", "great depression and Roosevelt's New Deal", and "Anti-Japanese War", and recommends the relevant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the reference of frontline teachers.I VChapter six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through some cases, including the principles of authenticity, appropriateness and pertinence.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including creating historical situation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historical thinking.Supplementary textbook knowledge;Guide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Key words:oral history the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V目 录摘 要 (III)Abstract (IV)目 录 (VI)绪论 (1)一、 研究背景 (1)(一)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二) 口述历史相关研究的深入 (1)(三) 适应高考的需要 (2)二、 研究综述 (2)(一) 国外研究综述 (3)(二) 国内研究综述 (4)三、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7)四、 研究方法 (8)第一章口述史料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9)一、 口述历史的概念 (9)二、 口述史料的概念 (9)三、 口述史料的分类 (10)(一) 文献类型的口述史料 (10)(二) 音像类型的口述史料 (11)第二章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必要性 (12)一、 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 (12)二、 补充历史史料库 ,活化历史课堂 (13)第三章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15)一、 调查对象 (15)二、 调查方法 (15)三、 调查内容 (15)(一) 学生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15)V I(二) 教师访谈内容设计 (17)四、调查结果分析 (18)(一) 高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18)(二) 教师的访谈分析 (22)第四章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26)一、 口述史料在中学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6)(一) 口述史料受重视程度不够 (26)(二) 口述史料的选择不严谨 (26)(三) 缺乏口述史料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26)二、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的建议 (27)(一) 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提升对口述史料的重视程度 (27)(二) 客观看待口述史料 (27)(三) 确保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7)(四) 积极组织、参加口述史料的实践活动 (28)第五章口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应用案例设计 (29)一、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片段案例设计 (29)二、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片段案例设计 (31)三、 “抗日战争”教学片段案例设计 (34)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口述史料资源推荐 (37)(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37)(二) 中外历史纲要(下) (40)第六章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策略 (41)一、 口述史料的使用原则 (41)(一) 真实性原则 (41)(二) 适度性原则 (42)(三) 针对性原则 (43)二、 口述史料的应用策略 (43)(一) 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43)(二) 补充教材知识、提升学生历史感 (44)VII(三) 引导学生参与口述史料实践活动 (45)结语 (47)参考文献 (48)致 谢 (50)V III绪 论一、研究背景(一)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探究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探究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探究作者:高慎晶,李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2期摘要:口述史料作为三大史料之一,将其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运用口述史料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实施,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与课堂匹配性不高、不受教师重视、主观性过强等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客观看待口述史料,提高自身的專业素质,有针对性地选取口述史料,让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价值。

关键词:口述史料;口述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2-0106-04一、口述史料与口述历史教学(一)口述史料的概念与分类对于口述史料的概念问题,学术界主要从受访者、采访者、撰写者和采访工具四个角度进行定义。

从受访者角度,程中原认为口述史料的概念应该偏重于事件的亲历者,并提出“口述史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1]。

从采访者角度,赵兴彬认为“口碑史料是指由历史研究者亲自采访得来的、仅供自己使用的口耳相传的史料”[2]。

从撰写者角度,虞和平认为“口述史料是指非亲历者或知情者写作的历史回忆录”[3]。

从采访工具角度,路易斯·斯塔尔认为“口述史料是通过有准备的,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资料”[4]。

结合以上研究观点,笔者认为口述史料应该是由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二者共同完成的,不应比较二者孰轻孰重,一部合格的口述史作品必然离不开二者的共同协作。

对于口述史料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文本口述史料、音频口述史料、视频口述史料和数字媒体形态的口述史料。

文本口述史料是由研究者收集、整合编辑成稿的口述史料形态。

它是最传统和最主要的类型,其真实性和可读性满足了历史研究与教学对史料的严格要求。

音频口述史料是以录音设备为载体,将受访者所讲述的话语完整记录下来的口述史料形态。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

教学篇誗经验交流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刘彦忠(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甘肃定西)历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突破固有的教学限制,重点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爱国情怀。

而口述史料作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各界学者对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应用方式,但不可否认口述史料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历史事件能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更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和历史本源,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更有助于历史传承。

一、口述史料的相关概念和分类口述史料有两个主体:一是采访者,二是受访者。

二者没有侧重,主要是对过去的重大事件进行回忆,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并最终形成记录的一种史料记载形式。

它可以划分为文本口述、音频口述、视频口述以及数字媒体形态这四个方面的口述形式。

文本口述史料是最传统、最主要的一种类型,是通过研究者的搜集、整理、编辑最终形成稿件的方式;音频口述史料需要依托录音设备进行,即将受访者的话语进行全程录音处理;视频口述史料则更生动形象,是以录像设备为媒介,能够清晰地记录受访者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更具有研究意义;数字媒体形态口述史料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机移动终端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口述史料的记载。

二、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一)口述史料教学有助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口述史料教学是一种口述形式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在接受相关培训后,由历史教师从旁进行引导参与到口述历史的活动环节中,并凭借亲身参与的实践经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从而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史料,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

口述史料的研究成果耗时较长,但胜在内容丰富、更新较快并且涉及领域较广,如果将其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会起到很好的丰富史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摘要】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口述史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在案例分析部分,列举了几个成功应用口述史的实例,并对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效果进行评估。

结论部分总结了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启示,强调了学生参与性和思辨性的提升,进一步展望了口述史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口述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口述史、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应用、研究、概念、特点、意义、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估、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研究如何有效应用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历史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和效果,可以为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历史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口述史可以使历史知识活灵活现,通过真实的声音和生动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

通过参与口述史项目,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史料和资料,还可以通过采访、整理、分析等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献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增进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口述史项目通常需要学生与当地居民或历史事件相关人士进行接触和交流,通过这种亲身经历,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增进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珍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分析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引言历史学的范式已经从以前的“历史事实”的无味陈列转变成为一种更为复杂的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口述史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口述史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口述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它基于口头回忆、传统和其他非书面渠道,记录和保留历史事件的信息和细节。

从文化地理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口述史法被认为是一种传统文化和知识保护的方式。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口述史法被认为是补充和丰富正式历史书写的重要手段。

口述史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基于以下原则:1.借助班级提问答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和互动,分享他们的个人历史经验、观念和认知。

2.探索历史事件和人物,收集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思考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重视口头传说和曲解历史事件的表现形式,探究其发展趋势和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4.重视口述史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口述史方法来记录历史事件,为未来社会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忆。

口述史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口述史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优势包括:能够增强学生们的敏感性历史不仅是一个学科,也是一种文化和习惯。

通过口述史法,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历史领悟能力。

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历史,需要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深入探究和发现历史背后的深刻意义。

口述史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积极探索各种学习资源和途径。

能够促进学生们的沟通和交流口述史法是一种以交流和互动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学生们可以通过相互分享和讨论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发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和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能够增强学生的思考意识历史中涉及许多复杂和深刻的问题,例如对于战争、革命和现代经济的转型等。

间接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间接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间接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郑汉东(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224005)摘㊀要:教学策略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高中历史教学应积极运用间接教学策略.运用间接教学策略可以从能力立意㊁问题导学㊁情境创设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㊁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键词:间接教学策略㊀能力㊀思维㊀情境㊀㊀美国学者加里 D.鲍里奇博士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出,教学策略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教学策略 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主要由教师来提供信息.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以直接的方式把事实㊁规则和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 .而间接教学策略则是向学生呈现材料㊁对象和事件, 要求他们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结论㊁概括大意,或者找到一种关系类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㊁为广大历史教师所谙熟的教学策略大多属直接教学策略,如讲授一个历史事件,无非是从背景㊁经过㊁影响等方面条分缕析.笔者在参加教学视导活动中发现,目前许多教师仍在沿用直接教学策略,这固然有习惯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认识的缺位.笔者以为,面对新课程㊁新教材和新高考的要求,间接教学策略更适合高中历史教学.这种适应性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高中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高中历史教材的专题体系结构,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本文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探讨间接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学科教育73㊀一㊁能力立意,创新教学设计路径教学立意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统帅,对实现教学价值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应成为立意的主线.而间接教学策略 需由学生自己努力去调动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来为材料找出答案和赋予意义 ,这实质上就是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抗日战争为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讲述战争的背景(或原因)㊁经过㊁结果㊁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一种知识灌输,而非能力培养.笔者尝试以人类历史上战争的五个普遍性规律为主线,设计本课教学,具体如下规律一:战争是失衡之子(战争的起因);规律二:战争是强者之剑(战争的爆发);规律三:战争是没有规则的游戏(战争中的战略战术);规律四:战争是战场主动权的争夺(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规律五:战争是国家命运的拐点(战争的影响).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必然符合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循着这五个规律,和学生分别探讨抗日战争的起因㊁进程和影响.当规律逐一呈现时,学生不仅要思考并理解规律的含义,更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论证,这有利于学生历史论证㊁历史解释㊁历史理解㊁历史表达等多种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一堂优秀的历史课,高远的立意是其基本前提. 笔者以为,教学立意不但要高远,还要新颖,更要紧扣能力主线.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二㊁问题导学,提升学生思维技巧为深入理解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是间接教学策略的教学功能之一,发现问题㊁思考问题㊁解决问题是历史课堂的魅力所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间接教学策略,必须通过教师富有思维深度的精心设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围绕战争的五个普遍性规律设计如下问题问题一:近代史上中日两国出现了怎样的力量相对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是如何被打破的?问题二:日本作为强者为何要发动战争?中国作为弱者做出了怎样的牺牲?为尊严而战,中国采取了什么行动?问题三: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为何屡战屡败?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为何令敌胆寒?问题四:抗日战争的战场主动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移?问题五:抗日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既要联系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又要运用甲午中日战争㊁洋务运动等已学知识.在自主探究㊁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熟悉并掌握了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要求,而且加深了对战争普遍性规律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 布卢姆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分为六大类:知识类㊁理解类㊁应用类㊁分析类㊁综74㊀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年第5期合类和评估类.他认为,教师 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更高层次的思维技巧来回答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间接教学策略,教师应更多地设计理解类和分析类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三㊁情境创设,促进学生深度思考间接教学策略认为,课堂教学应 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和已学知识与当前主题相联系,而不是通过呈现预先设计好的材料来促使学生获得对学习任务的理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更多地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深入特定历史时空中 ,引导学生理清历史脉络,深度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笔者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课结束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2015年第18期«读者»杂志转载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统先生的文章«熬出来的胜利»,文章说: 20世纪60年代,我们总结中共抗战的历史经验时,用了一个字 熬. 1.你对 熬 这个字的含义是如何理解的?2.试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说明 抗日战争是熬出来的胜利 这一观点.这道思考题突破了传统的问题设计思路,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新的情境.学生在思考和讨论问题时,必然会置身抗日战争的 特定历史时空 之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抗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而且对于中华民族抗战的艰苦性㊁持久抗战的必要性㊁抗战胜利的必然性都能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抗战胜利来之不易,抗日战争是最伟大的反侵略斗争等历史结论.历史能教会你如何思考.你将学会提问题,并根据材料归纳出结论;你还将学会评估事件的各个方面,分出轻重缓急;你会看到,人们如何做出影响几百㊁几千人命运的决定;而你也将学会判断他们的决定是否正确. 理性思考是历史学科的特质,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应更多地运用间接教学策略,将历史思维的特性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致力于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参考文献:[1]ʌ美ɔ加里 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黄开红.注重教学立意,启迪学生汲取历史智慧[J].历史教学问题,2017(4).[3]ʌ英ɔ朱莉娅 墨菲.历史教学之巧[M].张锦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张胜平.培育 历史解释 素养的路径选择[J].历史教学问题,2017(4).学科教育75㊀。

立足学科的素养,打造历史的课堂——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

立足学科的素养,打造历史的课堂——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

课程篇一直以来,“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是大多数高中生真实的内心独白。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历史素养,促进社会化发展,是放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打造历史的课堂,必须先入历史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第一步就是要营造课堂氛围,带学生进入历史的大门。

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通过再现历史,实现强大的交互功能,在体验中、兴趣中轻松学习。

抗日战争,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影视作品也关注过很多。

对他们来说这个历史事件早已没有了新鲜感。

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把学生拉进历史中。

学生都知道日本侵华战争以日本战败告终,知道东条英机等战犯被送上了断头台。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时审判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是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而他们大多数都不赞成死刑。

那么中国法官是如何据理力争,扭转乾坤的?很快学生就被吸引过来,试图寻求答案。

接下来将历史课堂模拟为当时的国际法庭,全体学生充当陪审团成员,让原告中国和被告日本进行各自辩护,进而做出审判。

在课堂上重现历史,学生是历史中的成员,他们不知不觉中就“下水”“游泳”了。

如此,课堂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生活的。

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学科素养,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法庭审判的情境创设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情境创设还要注意服务现实。

学生是社会化的人,课堂就该是缩小的社会。

法庭庭审的情境创设是为了让学生与法庭零距离接触,知道原告和被告的权利,树立法律意识。

只要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时空,让他们愿意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有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打造历史的课堂,必须品读历史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考试的考查重点,又是作为社会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而要提高这方面的素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最有效的方法。

PBL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PBL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以问题为主轴架构的。
2. 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
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性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
法和过程。
3. 偏重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运用讲述法进
行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来培养能力和技巧。
4.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通过资源整合、

提供材料,
提供材料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 教师展示《田中奏折》中的相关内容和“历史纵
横”里日本从 1931 年逐步侵略中国的史实
材料一
图2
图3
问题:列举日军侵华的暴行有哪些?
4. 教师展示“滇缅公路”的图片(图 4)和罗斯福总
[3] 郭圣铭 . 美国独立战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以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材料给予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
[4] 黄安年 . 美国的崛起:17-19 世纪的美国[M]. 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是处
点。
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从人类创造的不同
文明形式中汲取养分,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
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的美丽艺术品。
教师展示上述材料,引导学生比较英国君主立宪

第一手资料助力历史核心素养教育——以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

第一手资料助力历史核心素养教育——以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

材料一:说到这里,李老兴奋地一摊手。

年,第159页。

章士钊:《吴敬恒—梁启超—陈独秀》,《甲寅周刊》
30号,1926年1月30日。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43—344页。

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传记文学》卷第5号,1977年。

这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
头记录下台儿庄战役时候,一名敢死队队员在一名老兵的帮助下,把手榴弹绑在身上的照片
片和材料后向学生提问: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激励着
材料一:中广网济南9月24日消息(记者桂山东台记者王磊通讯员王展)昨天(23日
在台儿庄古城重建施工现场,西门城墙下,清理水系的工人们发现了两具头戴钢盔的尸骨残骸。

一具遗骸的钢盔多处腐烂,钢盔紧裹士兵头部骨骼钢盔下有一粒淡白色子弹。

遗骸右侧是一根锈迹斑斑的杆状物,露在外面有一米长。

材料二:为准确判断两具大战尸骸的生前身2011年10月26日,通过山东大学人类学和考古学专家的双重鉴定,确认逝者为中国籍男性骨殖年龄分别在25和35岁左右,并根据其装备样式及
11期。

论《抗日战争》课堂史料的应用

论《抗日战争》课堂史料的应用

论《抗日战争》课堂史料的应用摘要:近年来,史料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在教学中,能充分运用史料是非常重要的,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至今日者也。

”[1]我认为我们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适度的运用一些史料,这样有助于学生近距离的感知理解历史,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理念。

所以本篇论文以《抗日战争》为例讨论史料在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课堂;论从史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纪念仪式,在新的时期里,如何给学生传达新的观念,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承载使命,就成为了历史课堂所面临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呈现这一主题,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不同的史料来讲解。

下面我就《抗日战争》中史料的运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于抗日战争,军旅作家王树增写了一本著作《抗日战争》里面详实的了整部抗日战争史,成为了今年书写战争史的巅峰之作,“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第一次全民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反侵略战争胜利,它的波澜壮阔和气壮山河,体现了民族坚韧的生命力。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没有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就没有办法解释抗战胜利的结局。

所以在课堂中对《抗日战争》的处理上重点讲解全民族抗战。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史料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给学生呈现,选择生动的史料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最新史学界关于抗战的观点是国共合作的抗日,是社会各阶层合作抗日的结果,是全民族的抗战。

所以在选择史料时我也费了一番周折,翻阅了大量的史料书籍之后,最后在给学生呈现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这条统一战线是国共双方合作建立的。

“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是一项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口述史资源来教授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术研究。

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以教科书为主要教学工具,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口述史是一种直接从亲历者口中获得历史信息的方法,不仅更具体和生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口述史资源,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方面,口述史可以通过直接邀请亲历者来进行,他们可以向学生分享他们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从而提供可靠的、真实的历史信息。

这种直接的经历和见证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真实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二战时,可以邀请当时的老兵来分享他们的经历和见闻,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影响和破坏。

在与亲历者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提出问题,深入了解事件的细节,并从中获取更丰富的历史知识。

口述史还可以通过使用口述史档案资料进行。

许多历史档案馆和博物馆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口头采访、录音、视频等形式的记录。

这些资料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直接听取或观看亲历者关于历史事件的讲述。

通过观察和聆听直接的历史见证,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与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来理解历史事件,并形成独立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口述史资源,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对亲历者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知识水平,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堂活动,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们参观相关的历史地点和博物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的理解。

通过有效地应用口述史资源,可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例说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例说

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例说
房宝强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年(卷),期】2022()1
【摘要】面对新时代教育背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努力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采用口述史料进行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
历史情境的新视角,有利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运用口述史料需要科学选择和甄别真伪,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增强实证意识。

传统史料往往以大
人物为中心,而口述史料的焦点则聚焦在大众身上,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

学生在探究口述史料时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社会的变化与人民的幸福,有效提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新人;新时代教育;口述史料;历史情境;实证
意识;高中历史教育
【作者】房宝强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非文本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系列之二——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2.口述历史现场,鲜活历史教学--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3.例说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4.“数”说历史读“数”求通--计量史学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数据史料深度应用例谈
5.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史料实证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以人教版 《抗日战争》为例

  基于史料实证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以人教版 《抗日战争》为例

基于史料实证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为例摘要:史料实证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是探寻历史真相的必要手段。

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让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的正确思维。

想要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让学生掌握了解历史真相的方法。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随着教育的深刻发展,历史学科的地位日益凸显,了解过去才能珍视现在,才能谋划未来。

历史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复杂的表象当中探索历史真相和历史本质。

同时也提出了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搜集和史料分析辨别的能力,可以通过史料提出自身的观点。

因此,史料教学成为了当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史料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证意识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战争,回顾历史我国在抗日战争当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当中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教师在这段历史教学当中要结合现实进行教学。

近几年我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2018年美国副总统彭斯又发表了不合实际的演说,将中国利益与美国利益对立了起来,并且还宣称“中美的盟友关系,到此结束”。

那么中美的“盟友关系”从何而来?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何关系?教师可以将这一案例当作本节课的导入语,让学生根据这一导入语去探寻“中美盟友”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我国一直在组织抗日活动,直到“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加入到反法西斯斗争当中,中美双方一同反抗日本的暴行。

这个时期中美处于反法西斯战争的统一战线,形成了盟友关系,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因而中美之间的盟友关系更像是“职场盟友”,在利益面前美国选择了背叛。

当然本节课的重点是探讨中国的抗日战争,至于中美关系可以将其当作引子,来激发学生探索真相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述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卢晓华(当湖高级中学,浙江平湖314200)【收稿日期】2015-04-06[关键词]口述资料,历史课堂,抗日战争史[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22-04口述资料是当代研究历史的工具之一,是史料的一种形式。

口述是通过当事人主观的口述、回忆、记录与研究者对“主观回忆”的评估,看他怎样说的,怎样组织的,他着重强调什么,遗漏掉了什么,他究竟选用什么样的说法,在理解如何访谈之后,通过分类技巧,组织成的一份正式的口述史报告。

口述历史的引入,使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史学家。

口述史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这是历史学进入21世纪的重要倾向。

①然而,学术界的新思潮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并未形成应有的影响,多数教师还是以历史文献、史学名家的观点来经营历史课堂,较少运用鲜活生动的口述资料。

虽说口述资料适用的历史时期有一定限制,但从二战史到当代史教学,口述资料大有用武之地。

笔者试以人民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口述资料在历史课堂的运用,以求抛砖引玉。

“抗日战争真的存在吗?”一位历史经常考不及格的后进生曾不经意地问过笔者。

当时笔者的第一反应是:这还用问吗?教科书上不是写着吗?但转念一想,教科书上有的,电影、电视上播放的就一定是真的吗?看来让学生多了解历史是通过哪些途径构建的很有必要。

口述资料是原汁原味的,还没有经过史学家的专业化解读,它呈现的历史画面给人真实感,能让师生以此为载体走近历史,自主探究历史的真相。

相对于严肃的历史教科书,学生更喜欢亲人、身边的人像讲故事那样叙述历史的细节。

下面笔者引用的一段资料就是本地一位老人的抗战回忆:我们家是在全塘开茶馆的,我后来到这里来当童养媳,婆家也是开茶馆的,生活条件都不错,日本人从全公亭登陆,我当时13岁,在全公亭小学读四年级,日本人来了以后,我就读不成书了。

我记得日本人到我们这里是正月里,天气还很冷,一来就杀人放火,很多村民都逃到新庙还有别的地方。

我们家也逃到新庙,过了半个月以后回家,发现家里七八间房子烧得只剩一间了。

事实上,当时整个全公亭都烧得只剩一片废墟。

我们怕日本人再来,只好逃到乡下亲戚家,种田两年,回来再重造房子开茶馆。

日军的部队驻扎在沿海的海天寺里,当了当地的总管兵,到了晚上出来杀人放火,强奸妇女,还把当地的百姓划分良民,但依旧杀村民,还曾剖开他们的肚子,丢在坑里,一个坑里就堆满了五六十具尸体。

当地的老百姓把日军占领地区的伪军叫做“和平军”,是日军用来维持地方①袁成毅、丁贤勇主编:《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浙江抗日战争口述访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总第720期Sum No.7202015年第11期No .11,2015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一、运用口述资料,重返历史现场治安的,都是一些和日本人关系很好的中国人组成,有些也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才干的。

我们老百姓对日本人都恨之入骨,过了这么多年回忆起来,日军犯下的罪行好像还在眼前。

解放后,我们家协助大队开了茶馆,生活才渐渐好起来。

但是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应该永远记在心里。

陆玉珍(女,1924年生,平湖市全塘镇人)口述①问题:根据材料,陆玉珍谈到的“日本人从全公亭登陆”可能与日军发动哪一次军事进攻有关?日军选择在此登陆的军事目的是什么?陆玉珍口述中谈到了日军哪些罪行?你还知道其他的罪行吗?日本侵略对陆玉珍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她的生活后来是怎样好转的?从中你得到哪些认识?为什么陆玉珍认为“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应该永远记在心里”?除了记住日军的暴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日本的侵略罪行折射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残忍和疯狂,中国受害民众的无辜和悲惨。

但是教材对此的叙述客观理性,少了一份感情色彩,难以激发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兴趣。

陆玉珍的口述显然比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这一冰冷的数字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弦。

它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从一个当年13岁小姑娘的眼睛看日本侵华战争。

我们的思绪被一下子拉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似乎和陆玉珍一起站在那断壁残垣的“家”门前,看着满地狼藉发愣。

笔者以此为情境创设问题链,试图能引导学生思维迅速集中到了解、迁移教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且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抗战、中国民间向日索赔等问题的讨论作了铺垫。

中日两国间的战争状态已经通过签订条约的形式来结束,两国民众心中的战争状态,尤其是中国受害民众的战争心理伤害却会长期存留而难以消除。

②而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③将类似陆玉珍的口述资料引入课堂,通过“晒课”形式上传互联网,让更多的人(包括日本民众)有机会了解历史事实,从而唤起社会的关注,促成中日两国民众对战争历史形成共同认识,促进中日之间关于战争历史的“感情记忆”交流,可为结束中日两国人民“心中的战争”提供一个途径。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人民版教材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叙述条理清晰但生动不足,而且省略了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既团结又斗争的史实,不够完整,易使学生误以为统一战线建立后运行正常,不存在摩擦。

另外,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教材语焉不详,而有教师试图抽象分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辅相成的关系,效果也不佳。

口述资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具体而鲜活的例子:莘塍镇上村胜利头发公司,这是温州农村首个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企业。

头发公司楼上就是东区地下区委驻地,指挥全区党组织抗日活动。

原省委统战部长吴毓、东区区委书记陈文征、区委委员朱云龙……还有不少武工队队员频频往来公司,印发大量的抗日宣传资料,藏放过党内不少刊物和抄印传单标语,并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动员大会。

当年积极抗日的国民党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进驻宝坦寺,东区区委委员、头发公司经理朱云龙、老党员叶子午等人在东区召开声势浩大的军民联欢大会。

在朱云龙等的思想教育下,四支队司令徐图远在东区公开揭发国民党县长吕律的罪行,并亲自率领抗日义勇军,在东山梅头、飞云江沿海一带堵截国民党县长吕律的20多船走私物资,救济贫民,大快人心。

皖南事变后,区委书记陈文征遵照刘英(原①袁成毅、丁贤勇主编:《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浙江抗日战争口述访谈》,第15页。

②吴广义:《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91页。

③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页。

二、运用口述资料,突破重点难点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1937年,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指示:“东区作为浙南的喉舌,把东区工作做好,就等于浙南地区干好了。

”为了把东区情报信息搞好,黄岩和等22户“红点户”和28名地下交通员,把党的文件资料从头发公司转发给各联络点。

陈文征在头发公司召集热血青年王连友、丁福柱等150人,教唱抗日歌曲:“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和刀枪,走出田野和课堂,到前线去吧!走向民族解放战场,我们不做亡国奴,齐心奋力,全力抵抗,中国不会亡!”这首歌当时红遍莘塍革命根据地,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孙娟妹(女,1926年生,温州瑞安人)口述①问题:头发公司是个什么性质的企业?它在温州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根据材料说明“共产党领导着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这一论断。

国民党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的存在说明什么?你如何评价第四支队司令徐图远?国民党县长吕律的行为说明什么?歌词“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反映出怎样的呼声?对抗日斗争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材料和设问的意图就是帮助学生明白:统一战线就是要团结一切力量一致抗日,为此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而扎实的工作,比如用教唱抗日歌曲的形式启蒙民众,用军民联欢大会和思想教育的形式争取国民党内爱国将领,坚决打击反共投降行径等。

所以中共不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口述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了抗日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使我们突破思维定势,纠正某些错误观念(如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只进行阵地战不进行游击战),知道更多鲜为人知的内幕,铭记那些为抗战作出过贡献而教材没法一一记载的英雄们。

研究表明,当学生所参与的活动与某一专业领域专家的日常活动十分相似的时候,参与者将会学到更为深入的知识。

这即是“像专家一样学习”的含义所在,而且这一观点已经进入到教育政策和实践中,真实实践已经成为一些学科(如历史、科学)西方教育标准中的基调。

例如,学习历史就要运用历史学者所使用的历史分析法和历史观,对基本的史料进行历史探究,而不是记忆事件的日期和发生次序。

②口述资料是真实实践的产物,对口述资料进行探究为学生“像专家一样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下面就用一段口述历史访谈片段加以说明。

问:俞老,您是哪年参加抗战?俞:1944年,也就是我18岁的时候。

问:那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参加革命的啊?俞:一、九·一八事变时,我还小。

后来进入小学渐渐知道日本鬼子在东北是怎样残杀我们同胞的,当时我们老师的思想都很进步,他们教我们唱爱国主义歌曲,比如《在松花江上》,而且经常给我们讲马占山、傅作义将军的抗日事迹,使我们心情激动,从小就产生爱国主义思想。

二、我的一位堂妹被日军飞机炸死了,她比我小几个月,我很伤心,我父亲由于惊吓,几年后也过世,这些都促使我走向抗日之路。

问:您是属于哪支部队的啊?俞:诸暨金萧支队,是浙东抗战组织的一部分,我在里面当税务总站会计,下半年就调到了余姚。

问:您能简述余姚沦陷的事吗?俞:余姚在1941年5月就沦陷了,但在余姚沦陷之前,余姚就有很好的革命基础。

早年大革命时,郭静唐就领导余姚人打军阀。

抗战时国民党余姚党政机关的官吏,听到日军进攻浙东,逃往梁弄后又撤至大岚,逃之夭夭。

余姚沦陷后,中共余姚县特派张光员于5月初在姚北召开会议,决定筹建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但会后筹建抗日武装却屡遭挫折。

俞善章(男,1926年生,诸暨市丰桥人,中共党员)口述③①③袁成毅、丁贤勇主编:《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浙江抗日战争口述访谈》,第107、142页。

②高文等编著:《学习科学的关键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三、运用口述资料,提升史学研究能力口述史是追问出来的历史,访谈提纲设计是关键。

如上例所示,环环相扣的提问决定了访谈的深度。

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搜集如何与为何等开放性问题的资料,以取得丰富的见解。

笔者呈现这一口述历史访谈片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口述史研究的一般学术范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访谈有哪些史学价值?如果由你主持访谈,你会从哪些方面提问?口述史是否就是一人说,一人记的研究?要弄清俞善章老人的回忆是否属实还需要从哪些途径寻找哪些资料加以印证?学生在搜集和运用口述资料过程中,不仅教材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熟练运用,提高了理顺文法、换位思考、调整逻辑结构、去伪存真等技术层面的历史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尊重历史,敬畏科学,坚定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