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平等与生育选择——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独生子女问题国内研究评述张敏

独生子女问题国内研究评述张敏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减少了资源、环境压力,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升,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然而,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我国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步入社会,承担起经济建设的重任,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在系统分析近十年国内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做出评述,以期为国内独生子女问题的纵深研究提供理论借鉴,最终促进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1国内独生子女的总体状况1.1独生子女的界定综合学者宋健[1]、风笑天[2]等人的观点,本研究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中国的独生子女是成批次出现的,具体可以界定为:独生子女是指在没有任何兄弟姐妹的家庭长大成人,其父母终生只生育或养育一个孩子.1.2独生子女的规模及分布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表明[3]:截至2005年我国0-25岁独生子女已达1.26亿,占同龄人口的27.7%,课题组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独生子女的地区分布和结构特征:独生子女主要分布在城镇和东部地区;199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占72.7%;男性独生子女远远多于女性;独生子女的受教育状况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1.3对独生子女的总体评价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独生子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独生子女的特点,独生子女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心理品质,以及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等.多数研究认为独生子女成长在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其自身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协作精神、懒惰、依赖性强等,但同时也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是:独生子女绝不是“问题儿童”,独生子女并不必然的表现出上述问题,并且与非独生子相比还具备独特的优势.2国内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性研究研究独生子女的成长特点和规律,自然要与其对照组非独生子女群体进行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诸多社会化特征方面是否存在实质性差异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2.1.1个性心理方面有学者[4]指出:独生子女在缺乏协作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他律性道德的某些特征会或多或少影响其自律性道德的发展,并由此使独生子女道德发展在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出现暂时的相对滞后性.有学者[5]分析指出独生子女在聪慧性、独立性、敏感性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稳定性、乐群性、自律性、有恒性方面则低于非独生子女.有的学者[6]指出独生子女在智力发育、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优势,而中心化、依赖性、责任感等方面处于劣势.有的学者[7]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部分心理健康素质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2.1.2社会适应方面有学者[8]进行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独生子女问题国内研究评述张敏(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134)摘要:中国的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这就决定独生子女问题在中国有着鲜明特色,因此,基于本国实际、因地制宜的研究成果对于制定相关的独生子女政策、解决独生子女发展问题更具现实意义.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总体状况、理论成果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评述.关键词:独生子女;比较研究;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1-0256-03Vol.28No.1Jan.2012第28卷第1期(下)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56--生活能力比较测试,研究表明双方的社会生活能力无差异,虽然独身子女的智力明显比非独生子女高,但其自我管理能力显著低于非独身子女.有学者[9]定量描述了处于职业初期的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青年总体的职业适应状况较好,双方在职业适应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别.综上所述,学术界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独生子女绝不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初人们预想的那样会成为“问题群体”,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必然赋予这个群体以鲜明的特色,使其在社会化初期特别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滞后于非独生子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进程的深入,这种差异会减弱、消失,直至独生子女社会化的总体状况同非独生子女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在智力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独生子女还体现出成长的优势.运用风笑天[10]提出的“消磨一趋同”、“变异关键年龄”以及“社会交往补偿”理论可以合理的解释这个问题.独生子女成长早期社会交往经验的匮乏反而会促使他们更主动的寻找伙伴,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在人际交往方面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更多,从而提升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2.2独生子女的特点独生子女作为时代的产物与改革开放和商业社会几乎是同步发展起来的,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个群体具备自身的一些特点.2.2.1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1)独立与依赖并存:独生子女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有着独立自主的愿望,却难以真正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当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常会表现出挫折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的一面.(2)自我中心主义:独生子女在价值取向上更倾向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相结合,较多接受“合理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此外学者们公认“懒惰”是独生子女青少年在个性特征方面明显不及非独生子女的弱点.2.2.2独生子女的价值观特点在消费观上渴望自食其力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恋爱观上既希望追求内在美又缺乏长远打算;在择业观上喜欢选择收入较高且工作不太艰苦的行业.在对待理想与金钱方面,表现为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有崇尚实用主义的倾向.2.2.3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学者赵然[11]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智力状况良好,他们是勇于探索自我统一性的一代,他们是处于过渡与夹缝感中的一代人,其长大成人的标志主要是对自己负责任、能够独立做决定和经济上的独立.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高稳定性、高兴奋性、高恃强性等心理特征. 2.3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样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众多学者认为:独生子女问题本质上就是教育问题,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源于一个“独”字,因为独生子女的问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恰恰是后天特殊的家庭和成长环境造成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要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对于独生子女的人格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在独生子女人格塑造、品行培养方面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都替代不了的.近些年来,学者们针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有学者[12]在研究中指出:独生子女从小成长在“保护特区”中,普遍缺乏逆境和挫折教育,加之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倾向,导致独生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者[13]指出:感恩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美好纽带,是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基础,然而由于家庭、学校中感恩教育的不足,使得一些独生子女人际关系冷漠,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匮乏.有学者[14]研究发现劳动教育是独生子女教育的重要内容,独生子女劳动观念差、懒惰、依赖性强、挫折承受能力差都与劳动教育的缺失、劳动经历的匮乏密切相关.有学者[15]指出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家庭德育可以促进独生子女基本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的学者[16]揭示出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形象建构存在着明显的“妖魔化”倾向.正是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社会形成了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刻板印象,这种不公正、不客观的社会评价对于独生子女的自我构建和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对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众媒体应该进行客观的评价,给与他们积极、宽松的成长环境.独生子女的成长,社会各界都应予以关注并施加积极的影响,努力为他们营造健康、清新、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强化媒体责任,共同为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可以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独生子女个人的发展,更是关系整个民族素质的大事.做好独生子女的教育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育工作要以促进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对独生子女群体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研究者要进入独生子女群体中深入调查,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优势、劣势,只有清醒的认识到独生子女群体存在的问题,才能辨证施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2.家庭教育是独生子女教育的核心和重点.独257--生子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特殊的家庭环境所造成的,因此必须改善家庭教育模式.家长应自觉加强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孩子营造积极、民主、快乐的家庭氛围,此外还应主动与学校和社区沟通,了解孩子的多方面表现,努力保持多方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3.独生子女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这也就决定了独生子女的教育也将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开发和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独生子女素质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4.完善独生子女的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导向有必要结合独身子女群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构建起能够促进独生子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在原有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上,针对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融入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着重塑造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挫折承受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以及协作精神.3现有研究的不足及研究展望我国的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层次和角度,为深入研究我国独生子女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但仍存在一些不足.1.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独生子女个体心理的、微观的等表象问题的探讨,不同程度忽略了在宏观社会变迁的视野中研究独生子女的发展问题.很多实证研究受调查范围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样本的代表性不强,缺乏说服力.2.相似内容、同一角度、同等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不同研究之间缺乏沟通、比较和积累,现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和积累意义不足,缺乏对独生子女人口的纵向、跟踪研究,还未构建起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宏观、科学的理论框架体系,还不能对独生子女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做出客观、准确的阐述,因此在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发展等相关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3.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选择上不够科学,在心理学、教育学一些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将问题的原因局限在个体心理或局部的教育环境内,而忽视了对独生子女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宏观社会、文化等因素.研究对象的选择代表性不强,针对青少年、儿童期的研究较多,对成年独生子女的研究又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多以城市子女为样本,而忽视了其他独生子女群体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的研究,所得到的一系列结论缺乏说服力,难以得到推广.综上所述: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迫切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调动多方力量,对独生子女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综合多学科的深入研究.要把独生子女的特点和影响他们成长与发展的客观的、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结合起来,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更全面、研究内容上更深入,开展纵向的跟踪研究,探索独生子女成长和教育的内在规律,能够分析和预测独生子女群体发展的趋势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的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在整体上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全面提升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1〕宋健.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J].人口研究,2005,(2).〔2〕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理论月刊,2006,(4).〔3〕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独生子女的基本特征分析及政策建议[N].中国信息报,2008,(11).〔4〕段文阁.独生子女的协作关系与道德发展[N].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5〕黄春英、吕文富.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须引起全社会关注[N].中国中医药学报,2006,(7).〔6〕姜健,么加利.历史与现状:我国独生子女的优势与劣势[J].教育学术月刊,2010,(3).〔7〕张小远,俞守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N].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4).〔8〕张伟峰,燕良轼.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N].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9〕风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03,(4).〔10〕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1〕赵然.独生子女青年心理特点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0,(3).〔12〕石玮.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问题及对策[N].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5).〔13〕张世平.独生子女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分析及思考[N].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1).〔14〕张文瀚.当代中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5〕赵红丽.当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德育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16〕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社会学研究,2010,(3).258--。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科技信息
博士 ・ 专家论 坛
大学生 又 独生子 女刻板印象的实i 研穷 J 1 正
王 彭 葛 国宏 严 建 雯 杜 雪 (. 大学教 师教 育 学院 2宁波 大学心理 健康 指 导 中心 ) 1宁波 .
[ 摘 要] 目的: 探讨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的刻板 印象及其与“ 一外群体效应” 内 的关 系。方法 : 采用独生子女 刻板印象问
.8 1 6 .3 1 2 .1 0 7
一 ~ 评 价 1 者 独 生 ~ 性 2
2 8 .3 32 9 2 35 2 .9
评价组合 X 独生性 评价组合 × 性别 × 独生性
误差 ( 评价组合 )
误 差
3 3
27 3
7 9
2 4 . 1 3 3 2 1 5 . 8 4 2 11 . 2 2 6 9 5 8 . 8 6 7
非 独 生 非 独 生
总数
平 均 数
8 3
8 3
8 3
8 3
2 .69 2 .3 1 2 .9 0 2 . 4 0 9 35 0 1 4 1 0 8 4 4 2
2实 验设 计 . 21 试 .被
标准差
32对 热 情 维度 的评 价 .
349 316 36 3 3 6 l .2 9 .2 9 . 8 7 . 5 6
在热情维度上 ,大学生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明显的刻板 印象 。利用多因素方 差分析发现 ( 见表 2 , )性别与独生性造成 的变异不 显著 ; 评价组合造 成的变异非常显著 ( ( , 7= . 2p O 0 ) F 3 3 )4 5 , . 1 需进行 2 9 < 0 事后多重比较 ; 评价组合与独生性 的交互作用异常显著( (, )9 9 , F 3 9=. 1 7 2 pO 0) <. 1, O 评价组合号 性别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 ( 2 7= . 0 p O 1, F 3 3 ) 4 ,< . ) , 41 0 皆需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 其余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综上 , 对交互作用进 行分析至关重要。 在热情维度上 ,大学生对 四个群体 的喜爱程度为 “ 女性非 独生 子 女” “ > 男性非独生子女 ” “ > 男性独生子女 ” “ > 女性 独生子女” 并且对评 , 价组合的事后 多重 比较检验显示 “ 性非独生” “ 男 与 男性 独生” “ 和 女性 独生” 都存 在显著性差异 ,女性非独生” 男性 独生 ” 女性独生” “ 与“ 和“ 都 存在非常显 著性差异 。

农村性别不平等问题浅析

农村性别不平等问题浅析

农村性别不平等问题浅析——针对农村留守女童问题内容摘要:在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外出务工者“留女不留男”的人为性选择既是农村妇女非农转移迟缓的副产品,也是乡村社会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过程中一种文化失调的重要表征。

当前,处于以传统性别意识为主导的村落文化氛围中的大量“留守女童”,在接受教育、精神心理发育、日常安全保护等方面比“留守男童”更易出现问题,并且这一问题的加重及扩展势必会对未来的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及其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留守女童正文: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乡域中,平时人们已很难见到16—22岁的年轻女孩,她们大都随着民工潮去了最需要和最欢迎自己的地方。

但是,那些16岁以下的女孩子并不乏见,似乎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人们现在在村庄里见到她们的机会总是要远远大于与其同龄的男孩子。

倘若对此有兴趣的人在农村住上几天并对此加以深究,就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生育上的自然性别选择(按照常理,同龄男孩的数量总是要略多于女孩的数量),而是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外出务工者“留女不留男”的人为性选择。

为什么农村外出务工者要做出如此的性别选择?其中深层的原因恐怕是来自他们头脑中性别不平等意识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

这种积淀不断地滋生和强化着人们对于性别角色定位的刻板印象,同时不断地再生产着社会生活中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社会变革从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看,“留女不留男”是农村妇女非农转移迟缓的副产品。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和推算,近些年来,农村妇女劳动力一直占全国一线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非农转移的迟缓使许多妇女处于低水平、重复性的为生存而运作的发展滞后状态。

正是由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所带来的这种发展滞后状态,加大了男女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距,直接影响到农村外出务工者“留女不留男”的价值取向的形成。

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滞后状态也直接影响到她们婚姻的稳定性。

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一、概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个体而言,教育是实现自我提升和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领域,性别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文化背景复杂的社会,其城乡居民在教育获得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个体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在教育获得方面的性别差异,以期为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城乡居民”、“教育获得”和“性别差异”等,以确保研究的清晰性和准确性。

接着,我们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包括国内外关于教育性别差异的研究现状,以及中国在推进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阐述本研究对于深化理解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的潜在价值。

1. 研究背景:简述教育性别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及中国的现状,强调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全球范围内教育机会的平等化进程不断加速,性别平等已成为教育领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性别差异在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领域的性别差异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在全球范围内,尽管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在某些学科领域,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女性的参与度仍然远远低于男性。

同时,女性在职业发展和薪资水平上也常常面临不平等待遇。

在中国,尽管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教育,但受传统文化观念、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城乡居民在教育获得上仍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农村地区的教育性别差异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等因素,农村地区的女性在接受教育方面往往面临更多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她们个人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构成了障碍。

关于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爱女孩,从农村抓起【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党和国家特别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关注农村人口问题对国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要抓紧抓好。

生育作为影响人口问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广泛地被各界学者关注。

然而重男轻女现象屡见不鲜,女婴经常惨遭遗弃,导致我国男女比例失调严重。

为此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计划生育,B超不准严明婴儿性别,关爱女孩行动等等,但收效并不十分理想。

为此了解农民生育行为的特殊性,并且由此提出一些形成良好生育观念的建议,有助于在和谐社会条件下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的生育观。

【关键词】:农村重男轻女生育观众所周知,泱泱中华五千年,重男轻女现象屡见不鲜。

在万恶的旧社会,女子被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

生男还是生女,那是天与地的差别。

很多女婴被贩卖或遗弃。

改革开放后,此类现象还是随处可见。

现在,我们已进入21世纪,但对于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我们却依旧经常束手无策。

一、重男轻女现象调查为了了解农村重男轻女的事实,我走访了湖南省常德市牛鼻滩镇黄溪堰第14组的87户农民家庭。

我把采访的农民家庭细分为老年组(60岁及以上)和中年组(30岁到60岁)。

其中老年组100人,中年组65人。

在老年组中只有12.5%明确表示有重男轻女思想。

但我问及“是生男孩好,还是生女孩好”时,有50%的老人明确表示生男孩好,23%未明确表态或表示听儿女的,只有27%表示“生男生女都一样”或“生女儿好”。

并且在谈话中,我发现在按父母的想法在有男孩的家庭,基本上女儿并不能分的房屋及其他家产,有93%的农民表示以后会帮男孩带孩子,但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帮女孩带。

而且在有2个及2个以上的农村家庭,有90%以上是多个姐姐一个弟弟或者都是女孩,但父母还打算再生。

在这些家庭中87.5%的女孩已经辍学,但男孩大多还在继续读书,虽然他们很多成绩并不好。

青少年同辈交往的性别分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青少年同辈交往的性别分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青少年同辈交往的性别分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张艳霞
【期刊名称】《青年探索》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对城市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他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同辈交往方面的共同点要远远多于其相异之处,其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少受传统性别角色规范的束缚;青少年在同辈交往中存在性别隔离现象,但在该问题上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并不一致;青少年对同辈的男性气质特征认可程度更高.
【总页数】7页(P73-79)
【作者】张艳霞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8
【相关文献】
1.人际交往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 [J], 许传新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差异研究 [J], 何梦露
3.新空巢期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生活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J], 杨静
4.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较 [J], 程硕; 贾存显
5.五至十一、二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的调查与比较 [J], 白乙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调查 第七章 测量与操作化

社会调查 第七章 测量与操作化

例3 “现代化的生存环境”
李银河博士在研究浪漫爱情时,试图检验这样一个假 设:人们的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则他们越会看重 浪漫爱情
为此,她需要对“现代化的生存环境”进行操作化
“现代化生存环境”的操作化
概念
现代化的 生存环境
维度
指标
时间维度——————年 龄 空间维度——————城乡社区 社会经济地位维度——教育程度
对这种抽象概念进行操作化时,往往在具体方法和测量指标方 面,存在多种不同的选择
对同一个概念进行测量时,可能会产生出不同的测量指标
我们以“夫妻权力”的测量为例 1960年,美国社会学者布拉德和沃尔夫的八个指标
丈夫的职业选择 买什么样的汽车 是否买人寿保险 到什么地方度假
买什么样的房子 妻子是否应该参加社会工作 家里有人生病时,应去看哪位医生 全家每周在食品方面应花多少钱
“父母投资”的操作化框架
父母投资
早期家庭帮助
被访者早期对家庭帮助的依赖 父母为子女结婚所花的费用 被访人的教育水平 婚后的居住情况
近期给与的帮助
照看孩子 做家务 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是否在家做作业 在升学上是否得到帮助 在就业上是否得到帮助 在换工作上是否得到帮助 在分房上是否得到帮助
正在给与的帮助
照看孩子 做家务 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第七章 测量与操作化
第三节 概念的操作化
一、概念、变量与指标
概念 变量 指标
概念、变量、指标及取值关系
变量
指标
取值:
(具有多个取值的概念)(表示变量含义的具体事物)
概念……
(对事物或
现象的抽象)
常量……
(仅有一个取值的概念)

事物1 事物2 事物n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作者:王倩茹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22年第10期(一)幸福感:华维(2011)认为,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或规则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与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及其对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二)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早源自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l958)生活质量概念的明确提出。

在心理学领域中,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happiness这些词基本上是通用的,一般均译为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人们依据自己对生活水平所设定的标准及对其所处的生活质量作出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不仅仅能反映个体的生活水平,更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第一,主观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学习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等设立了相应的幸福感标准。

第二,可变性。

在校大学生伴随着经验的变化和累积、工作经验的增多,他的主观幸福感也会出现转变。

第三,整体性。

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那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会要求提高满意程度。

社会心理学家Diener开创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Diener(1984)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自身生活水平质量的整体和综合评价,其中就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以及对生活事件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同时Diener还提出“主观幸福感高的人,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会更高,就会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感。

”景淑华、张积家(1997 )认为,主观幸福感能够表达对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的评价态度和满意度。

可以为生活品质提供参考,也是了解生活质量的关键标示。

秦素琼(201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评价本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综合指标,就是指本人按照自己设置的规范对生活质量开展总体评价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当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

当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

当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摘要: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昔日小皇帝进入青春期,独生子女入大学的高峰期迫近,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

经调查浙江高校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达到43.48%,可预计,再过数年中国大学生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

因此,加强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全面把握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使高校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全面落实卷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价该值观一调查基本情况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我们在浙江高校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在嘉兴学院的学生中进行。

整个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调查的形式。

问卷根据浙江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而成,并请有关专家,教授进行了多次修改,经测验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除问卷调查外,我们还与部分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教师进行了座谈,多方面了解当今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状况及特点,以期望得出科学的结论。

整个调查过程安排细致。

样本量大,学生认真配合,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472份,回收率98.13%,所抽样本中,独生子女大学生占43.48%,非独生子女占56.5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文通过集体主义价值观恋爱观人际交往情况空余时间的安排择业学习动机支援西部捐赠及助人等九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

1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比较(见表1~表3)我国历来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集体主义被赋予了现代意义,那就是以国家和集体为主,兼顾个人利益,提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主流是好的。

如何推动性别平等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实现

如何推动性别平等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实现

如何推动性别平等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实现性别平等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性别平等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一些推动性别平等的方式和途径。

一、性别平等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性别平等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性别平等可以增加农村女性的参与度和机会。

农村女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文化、教育和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她们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少。

通过推动性别平等,为农村女性提供更多的培训、技能提升和资源支持,可以增加她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实现她们的自主发展。

其次,性别平等可以提高农村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

在农村社区中,女性往往面临贫困和社会排斥的问题。

通过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分配,农村女性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提高她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最后,性别平等有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男女性别间的分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然而,这种分工往往偏向男性,限制了农村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通过推动性别平等,可以打破这种性别分工的局限,提高农村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能力和决策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性别平等的方式和途径要推动性别平等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实现,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促进社会对农村女性的尊重和关注。

2. 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

为农村女性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她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加她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

3. 改善农村女性的权益保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农村女性的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服务,加强对性别暴力和歧视行为的打击。

4. 提供金融支持和产业扶持。

增加农村女性的金融支持和产业扶持,鼓励她们创业和发展经济活动,提高她们的收入和经济地位。

城市家庭中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的代际传递——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比较

城市家庭中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的代际传递——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比较
只是 计分方 向相反 , 最后 把所 有 的在男 性特征 和女性特 征上 的得分 总和 , 以此分 数判 断被访 者
对 性别气 质 的看 法与性 别刻 板 印象 的相符程 度 , 其取值 区 间为 一 2至 2 2 2分 , 分数 越高表 明与 刻 板 印象 的相符 程度越 高 。
表1 父母 与子 女在 性 别气质 观念上 的相关性 ( r系数 )

对 应 。本 调查 共发放 问卷 85份 , 效 问卷 为 69份 , 效 回收率 为 7 % 。其 中独 生 子女 0 有 1 有 7
占6 .% , 64 非独生子女占 3 .% ; 36 男孩 占4 . %, 7 0 女孩 占5 .%。 3O


性 别 气质观 念性别角色社会化中, 父母通过直接教导 、 示范和强化等方式 , 把其性别角色态度传递给
子女 , 母成 为子 女性别 角 色观 念 和行为形 成 与发展 过程 中最 主要 的“ 要他人 ” 父 重 。
2 世纪 7 年代末开始实施 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 中国的家庭规模发生了重大变化 , O 0 特别 是在城市家庭 中, 独生子女家庭成为 占主导地位的家庭模式。由于当代城市家庭又是 以核心
角色观念和行为的代际传递上是否也有所不 同呢?
本 文 以 20 06年 3月 笔者 对郑 州 、 开封 两城 市青 少 年所 做 的 抽样 调 查 为 资料 来 源 , 用班 运 杜拉 的社会认 知理 论来 探讨 城 市独 生 子 女 与非 独 生 子女 在 性 别 角 色 ( 括 两 性 在 性别 气 质 、 包 家庭 和职业领 域所 扮演 的 角色 ) 念 和行 为方 面 受父 母 影 响 的异 同 , 图揭 示 城 市 家 庭 中性 观 力

农村人口生育政策的人口性别比失衡与流动人口

农村人口生育政策的人口性别比失衡与流动人口

农村人口生育政策的人口性别比失衡与流动人口人口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而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农村人口生育政策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人口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同时也加剧了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人口生育政策对人口性别比失衡和流动人口的影响。

1.农村人口生育政策的原因农村人口生育政策的实施是出于多个原因。

首先,农村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社会服务的供给产生了压力。

其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部分农村家庭仍然存在较高的生育意愿。

最后,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老龄化问题,缺乏劳动力给了政府方面推行控制生育的政策法规的必要。

2.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更为严重。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农村家庭对于男性后代的偏好程度较高,导致了性别选择性生育的出现。

二,农村流动人口现象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由于社会福利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偏向,农村地区的男性流动人口较多,使得农村地区的女性剩余较多。

3.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人口性别比失衡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

首先,人口性别比失衡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婚姻市场压力,导致了婚恋观念的改变和恶性竞争的出现。

其次,人口性别比失衡还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犯罪率,男性多余的现象使得部分人无法找到配偶,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最后,人口性别比失衡还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女性剩余加剧了家庭的负担,同时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

4.农村流动人口的原因农村流动人口是指在农村地区户籍,但长期在城市或其他地区工作、生活的人口群体。

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与农村人口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首先,政策的实施使得部分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政策福利,从而选择将子女留在城市接受教育。

其次,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学习决定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学习决定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42、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向 人群提供面对面的政策、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及家庭保健等咨询指导和服务。 A健康 B 不健康 C 亚健康 D健康、亚健康 43、以 为龙头,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产业。 A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B 药具站 C 计划生育协会 D 生殖健康产业协会 4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 要将本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中央作专题报告。 A 不定期 B 每两年 C 每三年 D每年 45、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党政领导、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进行考核,实行“ ”制度。 A 政绩考核 B 奖惩并举 C 责任追究 D 一票否决 46、在农村综合改革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中,要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 撤并和改变机构性质。 A 视情况 B 可以 C 应当 D不得随意 47、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岗位 、任务艰巨,要按规定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 A 辛苦 B 轻松 C 一般 D特殊 48、按照 规模比例配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 A 育龄人口 B 户籍人口 C 流动人口 D常住人口 49、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公益服务,经费由 保障。 A 社会投入 B 社会抚养费 C 经营收入 D财政 50、 以上学校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纳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或开设专题讲座等。 A 大专 B 高等 C 职业高中 D中等 二二二二、、、、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 51、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将迎来 、 、 三大人口高峰。 A 总人口 B 劳动年龄人口 C老年人口 D 男性人口 52、“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 、 、 的新阶段。 A 稳定低生育水平 B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53、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阶段的工作方针是 、 、 。 A 稳定 B统筹 C提高 D放松

性别平等与生育率的关联性研究

性别平等与生育率的关联性研究

性别平等与生育率的关联性研究近年来,性别平等问题备受关注。

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追求不仅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也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在探讨性别平等的同时,我们不可忽视与之相关的生育率问题。

本文将探讨性别平等对生育率的影响,并分析其关联性。

1. 性别平等与女性就业机会性别平等与女性就业机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当一个社会对女性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并且给予平等的工作待遇时,女性能够获得更多的独立与自主,无需依赖丈夫或家庭来维持生计。

这将减少家庭的经济压力,并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包括生育子女的时间和机会。

2. 性别平等与教育机会教育对于提升女性地位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性别平等政策能够确保女性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并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教育延迟了女性的结婚年龄,并提高了女性的工作技能与素质。

这使得女性能够更好地平衡事业与家庭的需求,对生育子女给予更多的考虑。

3. 性别平等与家庭责任分担传统观念中,家庭责任通常由女性承担更多。

然而,在性别平等的背景下,男性开始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和育儿工作。

这种转变有助于减轻女性的压力,让她们更有动力生育子女。

男性介入家庭责任分担不仅能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也为女性创造了更多的生育条件。

4. 性别平等与生育观念的改变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生育观念的改变也有助于提高生育率。

性别平等促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使得生育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义务,而是一种角色扮演的选择。

这种变化意味着人们对生育的态度更加积极,愿意为了个人和家庭的追求而生育。

5. 性别平等与社会保障政策性别平等的推动也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

女性需要得到合理的产假和育儿假期,以便能够平衡职业发展与生育需求。

此外,提供充足的托儿所和相关的育儿服务是保障女性安心生育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性别平等与生育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从提供就业机会、平等的教育机会、家庭责任分担和生育观念的改变等方面来看,性别平等有助于提高生育率。

人口生育政策的性别平等与家庭和谐发展

人口生育政策的性别平等与家庭和谐发展

人口生育政策的性别平等与家庭和谐发展1.引言人口生育政策在每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关乎国家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更直接影响到个体家庭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要实现人口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关注性别平等与家庭和谐发展的关系,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2.性别平等和人口生育政策性别平等是指男女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和机会。

人口生育政策应该平等对待男女,消除性别不平等对生育决策的影响。

政府应该鼓励男性承担育儿责任,提供便利的育儿政策和强化父亲角色的社会认同。

3.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家庭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

家庭和谐不仅关乎夫妻关系的和睦,还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尊重,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人口生育政策在促进家庭和谐方面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4.男性角色的重要性传统上,养育孩子的责任主要由女性承担,而男性则更多地关注事业发展。

然而,当男性积极参与育儿时,不仅有益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也能改善夫妻关系,提高家庭和谐度。

人口生育政策应该激励男性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为其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育儿假期等支持。

5.女性权益的保护在人口生育政策中,保护女性的权益尤为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对女性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提供健康的生育环境和优质的产前、产后医疗服务。

此外,也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女性免受家庭暴力和歧视的侵害。

6.婚姻关系的平等和尊重婚姻关系应该基于平等和尊重,夫妻双方都应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

人口生育政策需要推动夫妻之间的平等,在生育决策中给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决策权。

此外,也需要加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相互支持,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

7.儿童权益的保障儿童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

人口生育政策应该更加关注儿童的权益保护和全面发展。

除了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弱势儿童的保护,为他们创造更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8.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和家庭和谐的认知是关键。

北京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差别研究

北京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差别研究

北京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差别研究王银浩;刘菊芬【摘要】目的研究全面二胎政策放开后北京高校大学生生育意愿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关系.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生育意愿,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进行比较,探讨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非独生子女中理想孩子数量为2个的比例更高,在一孩生育时独生子女表现出更明显的性别倾向;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在一孩生育时更有性别倾向(OR=1.92,95%CI:1.25~2.97),研究生及以上(OR=1.94,95% CI:1.05~3.58)、家庭情况较差(OR=1.67,95% CI:1.10 ~2.54)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要男孩. 结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理想生育数量、性别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年(卷),期】2018(029)005【总页数】7页(P401-406,419)【关键词】生育意愿;独生子女;大学生【作者】王银浩;刘菊芬【作者单位】100191,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正文语种】中文自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迅速增加,研究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独生子女存量约为2.2亿[1]。

如此巨大的独生子女数量,在未来对于我国的生育水平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生育意愿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下生育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影响着生育政策的制定,反之,生育政策也引导着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2]。

我国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们的生育意愿或多或少将随之发生变化。

由于我国社会中的生育行为主要发生在20~30岁的青年身上,这些处于婚育年龄的青年群体的生育意愿对现实生育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3]。

在现阶段国家教育水平迅速上升的情况下,未来大学生群体将成为主力军,2010—201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分别为630万、660万和680万[4],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规模则达到699万[5],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

指导教师提交日期 2013・5・15分类号0212 编号2013010231舁曲论夂业____________________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类型 研究综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 学 专 姓 班 学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论文指导教师签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天水741000)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天水师范学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差异。

研究釆用16PF人格因素量表(修订版)对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

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聪慧性、兴奋性、侍强性、敢为性等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子,在侍强性和敢为性两个因素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有恒性、幻想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等因素上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上差异显著。

在次级人格因素比较,除感情与机警型、心理健康因素外,独生子女在其它六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结论:天水师范学院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具有差异性,并且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独生子女。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差异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only child and non - only child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Study on using 16PF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Revised Edition)were administered to 12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nly child in intelligence, excitability, strong paternity, dare to and so on factor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nly child, in strong paternity and dare to a factor of two,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perseverance, fantasy, sophistication, independence, self-discipline factors such as the only-child score lower than non-only child, significantly in the fantasy, independence, self-discipline difference・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condary personality factors, in addition to affection and alertness, mental health factors, scoring the only child in the other six factors are higher than non-only child・Conclusion: personality only-child and non-only-child College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has the difference, and the only child in a certain extent better than non-only child・Keywords:one-child non personality only-child dif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空巢期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生活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新空巢期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生活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新空巢期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生活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杨静【摘要】自独生子女外出求学起,其父母就进入新空巢期,并且空巢期可能一直延续下去.通过对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生活互动情况的调查和横向比较发现: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生活互动更加频繁;父母更加积极主动地和子女进行生活互动,对外出求学的子女情感更强;在主动与父母进行生活互动方面,两类子女没有差异.再通过纵向比较发现: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生活互动中,父母掌握着主动性,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强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0)005【总页数】8页(P62-69)【关键词】新空巢期;独生子女;代际生活互动【作者】杨静【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一、问题的提出“独生子女”政策让中国家庭迈向了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家庭也变成大众化的基本组成单位。

两次“二孩”政策的调整又推动中国家庭由独生子女时代迈向“后独生子女时代”[1]。

王广州根据2005年数据估计0岁~18岁独生子女数和1990年全国数据推算了2008年全国0岁~18岁独生子女总量应当在1.1亿左右,而60岁以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在1.3亿人左右,同时预计2020年独生子女母亲数量将达到1.5亿人左右[2]。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全国独生子女数量仍将持续增长,2050年将达到3.03亿人,但比原计划生育政策下将减少0.45亿人[3]。

所以,独生子女家庭总人口数目在中国总人口所占比例同样不可小视。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致使我国出现了大量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父母,一孩家庭在历代中国社会中的不可参考性,以及中国自古以来的多子多女的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人口老龄化加快,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焦虑、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早已远离了生养自己的家庭,和人生另一半组成了新的家庭及养育下一代,大量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空巢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 的生育行为及其结果 ,而生育行为及其结果更能反 映父母对子女 的性别态度 。 生育 的性别观念指 的是对 于生男孩或生女孩 的价
值 取 向 ,通 过李克 特 量表来 测 量 。量 表包 括六 个 陈
述 ,其 中三个陈述强调生育男孩 的价值 ,另i个 陈述
强调生育女孩 的价值 。按照强调生育女孩 的价值 的方
19 97年设 立 为 直辖 市 以后 也 继续 实 行 独 生 子 女政 策) 。而且独生子女政 策在农 村地 区执 行的绝对效果 也不如城镇地 区。笔者 曾在 江苏 、四川两省做 过关于 农村独生子女 问题 的调查 ,苏南苏州相城区和苏北金 湖县 的独生 子女 占 8 %左 右 ,非 独生 子女 占 2 %左 0 0
向赋值 ,强调 生 育男 孩 的价值 的陈 述 则反 向赋 值 。
易一些 ,但是 要改变 生育的性别意愿却十分 困难 ,因 为这涉及 到了生育问题 的实质 ,即是否有男孩 。在政
策的压 力下 ,育龄夫 妇通常会退而求其次 ,牺牲数量 确保男孩 。那些按计 划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 ,或者是 其生育 男孩的意愿得到 了最低限度的满足 ,或者是对 子女具有相对平 等的性别态 度。那些超计 划生育的夫 妇往往 不仅仅是 为了多生小孩 ,更 是通过多生小孩 以
政 策 同时推 行 的农 村改 革恢 复 了农 村 家庭 的生产 、 生活 等功 能 ,改 变 了农 村社会 “ 三级所有 ,队为 基
础 ”的组织 形式 ,国家 对农村 居 民的控制 和动员 能 力迅速 下降。这对于农村居 民生育 非独生子女来 说 ,
培植 了原始 动力 ,提供 了选择 空 间 ,并且 降低 了违
差数等 5 个指标 来考察父母对 子女 的性别偏好 。这 5 个指标既涉及到父母对 子女 的性 别观念 ,也涉及到父
那么多 的夫 妇生育多子 女呢?按 政策生 育独生子 女 , 夫妇和小孩都能享有一定的奖励和照顾 ,而违反政策 生育多子女 ,夫妇和小孩都 会遭到一定的惩罚 。但是
生育政策上的奖励和惩罚都不会是农村夫妇选择是否 生育一 胎的根本原因。 我们认 为 ,选择 生育一胎或多胎涉及到一个共 同
关键词 :父母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性别平等 ;重 男轻女
右 ;川东 岳池 县 的独 生子女 占 3%左右 ,非独 生子 0
● l一
L— —— — —— — —
— — —

— — — —
背景与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女 占 7 %左右 ;川西名 山县 的独生子女 占 4 %左 右 , 0 0

非独生子女 占 6 %左右 。 0 17 年 ,我 国在城 镇和农 村地 区 同时开始 实行 99
独 生子女 政策普 遍提倡 的要 求 ,独 生子 女 比例 应该 占到 9 % 5
获得生男孩 的机 会。
( 量表 中的陈述 和赋值 方法 :生儿子是 名 气,生女儿
是福 气 ( 同意 1 ;说不准 2 ;不 同意 3 ;女儿 同样 可 ) 以有 出息 ,同样 光宗耀 祖;时代 变 了,生男生女都一
样 ;如果 没有儿子 ,会被 别人看不起 的 ( 同意 3 ;说
D i Xig Y — a n — a n
蹙i= h = j u
性 别平 等 与生育选 择
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的比较研究
口 肖富群

风 笑天
要 :在 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农村地 区,平等程度不 同的性别 态度是影响育龄夫妇选择 是否只生一个孩子 的根 本性 因素。对子女相对平等的性别 态度是一些夫妇选择 生 育独生子女的重要原 因,而较 为严重的重 男轻女观念却让另一些夫妇选择 了生育 多子女。对于这两类子女 来说 ,这种来 自父母 的性别态度差异可能对他们 的成长 与发展 带来深远影响。
以上 。因此 ,当地如此高 的非独生 子女 比例绝不是
广泛地独 生子女政策 。近 3 年来 ,城 镇地 区一 直实 0 行独生子女政策 ,并且收到显著的效果。9%以上的 0 城镇居 民生育的都是独生子女 ,违反政策生育非独生
子女的城镇居民不到 1%m 0 。但是农村地 区普遍性独 生子女政 策并没 有延续下 来 。18 9 4年生育政 策做 出 了调整之后 ,仅有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四川等
独生 子女政策所允许 的 “ 例外 ” ,而是部分 农村居 民
违反 生 育政 策 、 自主选 择生 育的结 果 。当然 ,农 村 居 民违反政 策生 育非独 生子 女并不 奇怪 。农 村 的生 育文 化 总体 上 比较传统 。最 关键 的是 ,与独生子 女
五个 省市 的农 村地 区保 留 了独 生子 女政策 ( 重庆 市
反生育政策 的成本 。
史国宣堡
二 ! z o

然而 ,在同样 的独生子女政策之下 ,农村地区为 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夫妇选择了生育独生子女 ,而又有
自变量是平等程度不 同的性 别态度 。这里 的性别 态度指 的是父母对于子女 的性别态度 ,主要有两种取 值 。我们假定 :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子女有相对平等 的 性别态度 ,而多子女父母有男孩偏好 。我们挑选 了生 育 的性别观念 、生育意愿 中的子女性别结构 、怀孕 时 是否担心胎儿 的性别 、第一胎 的性别 、家庭 中子女 的
的事实 ,即对 子女 的性 别平 等态度。生儿育女在崇 尚 生育的儒家文化中是人生之大事 。人们希望早生 、多 生 、生男孩 ,有 了男孩还要 生女孩 ,但 是如果没有男 孩 ,女 孩再 多也等于没有完成个人的生育使命 。如果 没有独 生子女政 策 ,人们 可以通过增加生育数量来实 现生育 的性 别意愿 ,但 是独生子女政策使生育数量降 到了极 限 ,一般情况下 ,压缩 生育 的数量 意愿相对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