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内伤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骨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还论述了开放性创口早期处理的重要性。

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用,总结了诊疗骨折、脱位的手法,如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骨伤病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2.损伤的分类(1)根据损伤部位分类:分为外伤和内伤。

外伤是指皮、肉、筋、骨、脉损伤,根据具体受伤部位还可分为骨折、脱位与筋伤。

(2)根据损伤性质分类: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

(3)根据受伤时间分类:分为新伤与陈伤。

新伤是指2~3周以内的损伤。

(4)根据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类: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

开放性损伤指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或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5)根据受伤程度分类:分为轻伤与重伤。

(6)根据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分为生活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交通性损伤、运动性损伤等。

(7)根据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分为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学损伤等。

3.骨病的分类:中医骨病分为骨与关节先天性畸形、骨痈疽(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梅毒等)、骨痨(骨与关节结核)、骨痹、骨萎(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蚀(骨缺血性坏死、骨骺炎)、骨肿瘤、地方病与职业病。

4.损伤的病因(1)外因(指引起人体损伤的外界因素):①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②外感六淫;③邪毒感染(2)内因(指引起人体损伤的内在因素):①年龄;②体质;③解剖结构;④先天因素;⑤病理因素;⑥职业工种;⑦七情六伤5.肝主筋、主藏血;肾主骨、主生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心主血;肺主气6.损伤的局部症状体征:(1)一般症状体征:①疼痛和压痛②肿胀和瘀斑③功能障碍(2)特殊症状体征:①畸形②骨擦音③异常活动④关节盂空虚⑤弹性固定7.望局部:①望畸形(如肩关节前脱位有方肩畸形,四肢完全性骨折会因重叠移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和缩短,桡远骨折可出现“餐叉”样畸形)②望肿胀、瘀斑③望创口④望肢体功能8.闻诊:①听骨擦音②听骨传导音③听入臼声④听筋的响声⑤听啼哭声⑥听皮下气肿音9.问诊—十问歌(新版):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一、发展历史:1、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P51)我国现存最早一部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类证型。

2)总结了一套诊疗骨折、脱位的手法(相度损处、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

3)提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

4)对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理论做了进一步阐述。

“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

后时时运动,盖屈则得伸,得伸则不能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

”5)对难以手法复位的骨折主张采取手术整复。

“凡损伤重者,大概要拔伸捺正,或取开捺正。

”“凡皮破骨出差爻,拔伸不入,撙捺相近,争一二分,用快刀割些捺入骨。

”6)首次记载髋关节脱位,并分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治疗后脱位。

7)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8)介绍杉树皮固定法。

“凡用杉皮,浸约如指大片,疏排令周匝用小绳三度紧缚。

”9)对内伤治疗采用“七步”法。

10)提出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方案。

11)载方50首,药139味,包括内服及煎洗、填疮、敷贴等外用方剂,体现了骨伤科内外兼治的整体观。

2、清代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骨伤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P7二、分类与病因病机:1、根据损伤的主要范畴,骨伤病分为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四类。

P262、损伤的病因:P31(1)外因:1)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

2)外感六淫3)邪毒感染(2)内因:年龄、体制、解剖结构、病理因素、职业工种。

3、气血津液病机:P36(1)伤气:气滞、气虚、气闭、气脱、气逆。

(2)伤血:血瘀、血虚、血脱、血热。

三、诊断:1、损伤的局部一般症状和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P442、骨病症症状和体征:P46(1)一般症状和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特殊体征:畸形、肌萎缩、筋肉挛缩、肿块、创口窦道。

3、望诊的望局部:畸形、肿胀和瘀斑、创口、肢体功能。

骨伤重点

骨伤重点

1.葛洪:《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专著3.危亦林:最早使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4.骨伤观念:①整体观念: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②逆创伤机制5.上肢长度:从肩峰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6.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中立位0度法7.肌力标准分为六级(0到五):0级:肌肉无收缩。

1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

2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

3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轻度的阻力。

5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

8.三期辩证的治法:初期:攻下逐瘀,行气消瘀,清热凉血,开窍活血。

中期: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后期: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舒筋活络。

9.拔伸手法:用于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

10.夹板固定作用机理: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断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并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产生的内在动力克服移位因素。

11.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

12.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①抬高患肢,利于消肿。

②观察伤肢血运及肿胀程度。

③询问骨骼突出部是否烧灼感,防止压迫性溃疡。

④调节扎带松紧度⑤X线检查⑥功能锻炼13.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

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疲劳骨折。

内因:年龄健康、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骨骼病变。

14.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15.稳定:横断、嵌插。

不稳定:斜形、螺旋形、粉碎。

16.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

17.骨折并发症: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整理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整理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中医骨伤科学就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得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得手法整复方法,首次使用竹片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就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得最早记载3、《吕氏春秋·季春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为后世骨伤科动静结合理论奠定了基础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得分层缝合,正确包扎5、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骨伤科专著,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与功能锻练得治疗大法。

6、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7、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8、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得分类与病因病机损伤:就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得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得破坏,及其1、损伤得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2、损伤病机: 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与。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第三章诊断一.损伤得症状体征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得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二.骨病得症状体征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2.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3.望诊望局部:①畸形②肿胀、瘀斑③创口④肢体功能4.闻诊①听骨擦音:骨擦音就是骨折得主要体征之一。

无嵌插得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得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响声或摩擦感,称骨擦音。

中医骨伤科重点整理2

中医骨伤科重点整理2

肱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上1/3和中1/3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上1/3近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多向内移位,远端受三角肌牵拉外展,同时受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使两骨折段重叠,中1/3近端受三角肌影响而外展,远端受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牵拉向上移位,肢体缩短。

下1/3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常呈斜形、螺旋形骨折。

移位可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为成角、内旋移位。

股骨头坏死:分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诊断要点:①病史:常有外伤,长期饮酒或服用激素病史。

②临床症状:早期髋部无疼痛,中晚期出现髋部疼痛,严重出现髋部静息痛,有时疼痛沿大腿内侧向膝部放射,跛行,髋部功能受限,内外旋活动受限明显。

③体征:腹股沟中点压痛明显,患肢有纵轴叩击痛,“4”字征阳性,托马斯征阳性,屈徳仑堡征阳性。

④辅助检查:爽髋关节正蛙位能显示坏死范围和塌陷部位情况。

早期股骨头坏死应照双侧股骨头MRI检查股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①上1/3骨折: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的牵拉而屈曲、外旋和外展,而远端则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导致向外成角和缩短畸形。

②中1/3骨折:两骨折端除有重叠外,移位无一定规律,多数骨折近端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向内上方移位,故骨折断端多向前外突起成角。

③下1/3骨折:受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严重者易导致腘动、静脉及坐骨神经的损伤。

膝关节损伤三联征:在强大的旋转暴力下,内侧副韧带完全撕裂的同时易合并内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腰椎间盘退变后,在暴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于纤维环之外,刺激或压迫脊髓(圆锥)、马尾、血管或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痛综合征。

体征:1、腰部畸形2、腰部压痛或扣痛3、腰部活动受限4、皮肤感觉障碍5、肌力减退或肌萎缩6、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7、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屈颈试验可阳性临床症状: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腰椎活动受限,跛行。

中医骨伤学重点

中医骨伤学重点

骨伤重点1 .间接暴力导致何种骨折斜形、螺旋形或压缩性骨折2.手法复位适用于哪些骨折a拔伸牵引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

股骨干,肱骨干骨折b旋转屈伸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多轴性关节,肩、髋关节附近骨折)c 端挤提按纠正骨折之侧方移位d夹挤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的侧方移位(胫腓骨、尺桡骨、掌骨干或跖骨干之间有骨间膜或骨间肌附着骨折)e 折顶回旋肌肉发达的患者发生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前臂中下1/3骨折回旋手法多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股骨干或肱骨干骨折)f 摇摆触碰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

3.肱骨干骨折移位趋势外科颈稍下部近端向外展,远端向上向内三角肌止点以上(上1/3骨折)近端向前向内,远端向外向上三角肌止点以下(中1/3骨折)近端向外向前,远端向上重叠4.伸直型髁上骨折的骨折线、移位方向及固定骨折线多从前下方斜行到后下方,亦有横形或粉碎形,远端移向后方、近端移向前方。

骨折处向前成角畸形尺偏型远端容易向尺侧移位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型骨折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110度位置3周5.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移位,合并症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腕及手部“餐叉样”畸形,常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及尺骨茎突骨折。

6.股骨干骨折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脂肪栓塞综合症,末梢循环障碍,血管、神经损伤7.胫腓骨骨折治疗原则恢复小腿的长度和轴线8.颈椎骨折脱位分型1,. 寰、枢椎骨折脱位:单纯性寰椎骨折,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椎脱位,单纯横韧带病变 2.第3~7颈椎骨折脱位:颈椎单纯性骨折,颈椎单纯脱位,颈椎骨折脱位9.骨折不同分期,不同治则初、中、后三期辩证用药初期以“消”为主,多内服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的药物,外用药用药膏摊于纱布上,敷于骨折部以消肿止痛。

中期以“和”为主,内服药用接骨散后期以“补”为主,治宜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兼温经通络,外用熏洗、熨药或治伤药液外擦,配合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环者,称为骨折2.脱位:关节遭受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3.石膏临界点:指石膏的硬化、定型阶段,一般需要10~20分钟。

4.骨骺损伤是小儿和青少年骨骼发育停止以前的一种特殊损伤。

5.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

6.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7.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并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8. 弹性固定:脱位后,骨端位置改变,关节周围未撕裂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位置上,对脱位关节作被动运动时,虽有一定活动度,但存在弹性阻力,当除去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

知识点1.小夹板最初记载在葛洪《肘后救卒方》。

2.现存最早的骨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诸病源候论》对伤科学的描述,清创疗方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4.华佗的贡献:发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手术、刮骨术,还创立了五禽戏,似今练功疗法,可运用于骨伤科疾病之康复。

5.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为横断骨折火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

6.骨折的内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骨骼病变。

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

7.骨折的类型: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为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11.12.下1/3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或螺旋形骨折,移位可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位成角、内旋移位。

中医骨伤内伤学考试重点

中医骨伤内伤学考试重点

1、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第一部病理专著、第一部病因症状学:《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明朝薛己《正体类要》问世,标志骨伤内伤学成为独立学科。

2、伤气、伤血及其分类。

何为瘀血伤气:主要是气机因损伤而运行失常。

可分为气滞,气闭,气脱,气虚,气逆等,其中气闭,气脱是危象。

伤血:指损伤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或血液不得循环流通。

可分为血瘀,出血,血虚,血脱,血热等,是损伤最常见且最重要的症候。

瘀血:无开放创口之内伤者,离经之血停积于皮下,肌腠之间,或积于脏腑、体腔之内,一时不得消散,即成瘀血。

3、气滞与血瘀、气虚与血虚症状特点气滞:临床表现为无形之疼痛,其痛多无定处,且范围较广,忽聚忽散,无明显压痛点,多有咳嗽,呼吸不畅,气急,胸闷胀满,牵掣作痛,神疲纳呆,脉沉等症状。

血瘀:临床表现为体表肿痛青紫,疼痛部位固定,咳呛及转侧时疼痛显著。

体表瘀血常有青紫瘀斑,内脏瘀血常可触及肿块,瘀血郁久可发热,瘀血注于四肢关节,成为瘀血泛注,瘀血宿积经久不愈,则变为宿伤。

气虚:表现为疼痛绵绵,漫肿不散,头昏目眩,少气懒言,心悸怔仲,耳聋耳鸣,多梦易惊,食少汗多,脉虚细无力。

血虚: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气短,手足麻木,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

4、下列伤科病症的症状表现:大肠实热、肾阴虚、肾阳虚、膀胱湿热、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血虚、脾气虚弱大肠实热:一般以发热,腹痛拒按,便秘为辨证要点,发热口渴,烦躁;腹胀、疼痛拒按;不思饮食,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肾阴虚:肾病主要症状:腰膝痠软,眩晕耳鸣,阴虚内热证:咽干舌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肾病主要症状:腰膝痠软(+)阳虚内寒证:形寒肢冷,面白无华食少便溏,尿少浮肿;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膀胱湿热:湿热症状: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数(+)膀胱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色浑浊。

骨伤内伤学整理材料

骨伤内伤学整理材料

《骨伤内伤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

《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理学专著薛己《正体类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内伤学专著凡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受损或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者,称为内伤。

内伤的分类一般有五种。

一是根据病理的不同,分为伤气、伤血、伤经络、伤脏腑;二是根据受伤的时间,分为新伤、旧伤;三是根据受伤过程、外力作用的性质,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四是根据受伤的部位,分为头部内伤、胸部内伤、腹部内伤、腰部内伤;五是根据受伤的程度,分为轻伤、重伤。

伤气:所谓伤气,是指人体受到外力作用后,气机运行失常而引起的气闭、气滞、气逆、气虚、气脱等表现。

内伤的辩证方法:八纲辨证是总纲,脏腑辩证是基础,而气血辩证则是伤科辩证之关键。

内伤的治疗方法:初期治法以“攻”为主,常用的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法,通窍开闭法,补气摄血法等五法。

中期治法以“和”为主,和营止痛法,接骨续损法。

后期治法以“补”为主,补气摄血法,健脾益胃法,补益肝肾法,舒筋活络法。

灸法:灸法是利用艾绒等物灼烫或熏灼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具有温经通络,祛寒散法,回阳救逆,扶正补虚等作用。

灸法禁忌症与注意事项:对于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实热证、阴虚火旺者不宜灸治。

对于头面部、乳头、外阴部以及邻近大血管处不可直接灸。

施灸时体位要保持平稳,避免艾火烫伤。

直接灸后局部因灼伤而成炎症者,要注意护理,防止感染。

拔火罐:拔火罐疗法是利用大小不同的罐子,采用各种方法使其内部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

拔火罐疗法具有疏通气血,消瘀祛肿,温通经络,祛湿驱风,散寒活血,舒筋止痛之效。

操作方法1、伤处皮肤用75%酒精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击或用中号注射针头在伤处刺6~7个孔,然后采用常规拔火罐疗法。

2、准备好器材,常用有竹筒或玻璃火罐,分大、中、小三种口径。

面积大、肌肉厚的治疗部位宜用大罐,面积小、肌肉薄的部位宜用小罐。

中医骨伤科学考点整理版

中医骨伤科学考点整理版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单选&多选:1、骨病局部症状、体征?(P25)一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特殊: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2 量诊的范畴,视触叩量包括哪些内容(P33)3、颈部特殊检查?(P39)分离试验、颈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实验、深呼吸试验、超外展试验4、骨盆特殊检查?(P41)骨盆挤压试验、骨盆分离试验、骨盆纵向挤压试验、屈膝屈髋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床边试验、髋外展外旋试验、斜扳试验5、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6、小夹板固定特点?局部固定、可调整的固定、能矫正残余移位的固定7、CT在哪些骨折中应用多?(P50)脊柱、骨盆、四肢关节较复杂的解剖部位和病变8、骨折延迟愈合标准?(P146)骨折未能在其平均愈合时间(通常3-6月)内愈合;临床症状体征未消失;X片显示骨痂稀少,长期不连成一片,间隙增宽,但整个骨端无硬化改变。

1、骨折常见移位方式?(P132)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2、骨折临床愈合标准(P140)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2周后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3、桡骨远端骨折常见类型(P174)伸直型、屈曲型、背侧缘型、掌侧缘型4、肱骨髁上骨折容易并发(P157)神经血管损伤5、肱骨外科颈骨折哪种类型多见?(P149)外展型6、肌力与判断?(P38)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7、骨折外因包括?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8、尺桡骨双骨折最重要的整复手法?挤压分骨法9、肱骨干、骨盆、多发性骨折多发的并发症是?创伤性休克10、影响骨折愈合因素?(P140)全身因素:年龄、健康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11、肘关节处出现畸形,畸形似靴状样最常见骨折类型肱骨髁上骨折12、桡骨远端骨折定义(几厘米)(P173)桡骨远端骨折是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范围内的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13、肱骨干骨折中,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类型(P152)肱骨干中上部骨折多因直接暴力引起,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

中医骨伤科重点整理1

中医骨伤科重点整理1

骨折特有的体征:局部压痛,纵轴叩击痛,畸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肌力的测定标准:0级:肌肌肉完全麻痹,完全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时,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Ⅴ级:正常肌力。

骨折内治法: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接骨续筋后期,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骨折的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功能复位: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A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B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C长度: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2cm,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骨折的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是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1/3尺骨干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无脱位。

多发于儿童。

分伸直型,屈曲型和内收型。

盖氏骨折:即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

多见于成年男性。

骨折并发症:骨折后引发的机体病理性反应称之。

并发症分早期和晚期。

畸形愈合:骨折有重叠,旋转和成角的愈合。

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衰竭等。

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等。

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运;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治疗方法的影响(固定和运动)影响骨折愈合的整体因素:年龄、健康情况。

【整体】中医骨伤学考试复习重点

【整体】中医骨伤学考试复习重点

【关键字】整体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中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2、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动静结合即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即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即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即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

1、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3、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4、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

5、肢体长度测量法: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腓骨头至外踝下缘。

6、肢体周径测量法: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

7、肌力测定标准可分为以下6级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8、特殊检查法.颈部:颈椎间孔挤压试验,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腰背部:直腿抬高试验,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加强实验用以鉴别是神经受压还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拾物试验,用于检查儿童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背伸试验,阳性说明病人的腰肌、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棘突、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有病变或者有腰椎管狭窄症。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题型:单选 20*1=20 多选 5*2=10 填空 20*1=20 名解 5*4=20 简答 2*5=10 病案 2*10=20总论第一章:发展史(选、填)1.《黄帝内经》——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体解剖学知识。

2、《肘后救卒方》晋·葛洪——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3、《刘涓子鬼遗方》南北朝·龚庆宣——是我国最早的外伤科专书,对金疮和痈疽的诊治有较详尽的论述。

4、《诸病源候论》隋·巢元——为我国第一部病理学专著,将骨伤科疾病列为专章。

5、《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蔺道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

6、《洗冤集录》宋·宋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7、《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8、《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清·吴谦——将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9、治疗骨折的四项基本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填)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损伤的分类①按损伤部位:外伤和内伤②按损伤的发生过程和外力作用的性质: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③按受伤时间:新伤:2~3周以内的损伤或损伤后立即就诊者。

陈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④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是否破损: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或黏膜破损而有创口流血,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2、外力伤害性质的不同可分类:(会根据具体损伤各自分类)(1)直接暴力:损伤部位发生在直接作用部位,如创伤、挫伤、骨折、脱位(2)间接暴力:损伤部位在远离外力作用部位,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引起相应部位的骨折、脱位。

如高空坠落,臀着地,对脊柱反作用力,造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伴严重的脱位及脊髓损伤(3)肌肉强烈收缩:跌仆股四头肌收缩引起髌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环者,称为骨折2.脱位:关节遭受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3.石膏临界点:指石膏的硬化、定型阶段,一般需要10~20分钟。

4.骨骺损伤是小儿和青少年骨骼发育停止以前的一种特殊损伤。

5.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

6.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7.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并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8. 弹性固定:脱位后,骨端位置改变,关节周围未撕裂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位置上,对脱位关节作被动运动时,虽有一定活动度,但存在弹性阻力,当除去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

知识点1.小夹板最初记载在葛洪《肘后救卒方》。

2.现存最早的骨科专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诸病源候论》对伤科学的描述,清创疗方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4.华佗的贡献:发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手术、刮骨术,还创立了五禽戏,似今练功疗法,可运用于骨伤科疾病之康复。

5.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为横断骨折火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

6.骨折的内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骨骼病变。

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

7.骨折的类型: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为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骨折。

移位的方式: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8.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内伤学知识点整理一、填空题1、急救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2、脑震荡昏迷期中药治疗:清窍闭阻---(理气开窍)复苏汤加减;肾精不足---(补肾益气养髓)杞菊地黄丸加减3、气胸穿刺部位: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血胸穿刺部位:腋中线和腋后线第6~8肋间4、癃闭的治疗原则:六腑以通为顺5、疼痛的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

6、水罐加多少水:在火罐内装入1/3~1/2温水二、单选题1、亡阴亡阳口服中药:亡阴宜益气养阴用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亡阳宜回阳固脱,用参附汤加减2、腹部内伤的首要表现:腹痛3、正常人胃肠道气体量:大约100~150ml气体4、胸部屏伤多以(伤气)为主,胸部挫伤以(伤血)为主。

5、动静脉出血特点:动脉出血—血色鲜红,来势凶猛成喷射状,血量随心脏的搏动而增强,多发生于血管断裂的近端。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来势稍缓,持续渗出,多发生于血管断裂的远端。

6、肝、脾破裂分型:中央型破裂,包膜下血肿,真性裂伤7、针灸作用: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名解1、损伤内证:严重肢体损伤,往往会产生闭证。

骨伤内伤闭证多为气闭,属实证,是由于伤后气机不利,闭塞机窍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伤后立即表现为昏迷,牙关紧闭,气粗痰鸣,四肢痉厥,治疗以开闭通窍为主。

2、反常呼吸:在胸外伤时,多处多根肋骨骨折时,胸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胸部伤处软组织失去胸廓的支撑,出现反常呼吸,即随呼气外凸,吸气时凹陷,是一种病理的呼吸运动3、内伤麻木:是指伤后肢体或局部触觉、痛觉和温觉障碍。

麻是肌肤不仁,但犹觉气微流行;木则痛痒不知,真气不能运及。

4、内伤萎软:是指损伤后,筋脉弛缓,筋肉软弱失用,日久因不能随意运行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痿指肢体痿弱不用,软指筋肉软弱无力。

常见于脊柱损伤引起的外伤性截瘫及其他损伤后期之失用性萎缩等病变。

5、胸部陈伤:胸部内伤超过一个月以上,仍遗留胸胁疼痛等后遗症,或称胸部宿伤或老伤。

6、腹部陈伤:腹部内伤超过半个月以上,仍遗留腹痛不适等后遗症者,也称腹部宿伤。

多因新伤未经治疗或未彻底治疗,日久不愈,反复发作。

7、俯卧位扳腿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掌根或拇指推压患部为支点,另一手抱托痛侧大腿、膝部拔伸,并向正后方或斜后方扳拉或旋转大腿,使腰部受后伸、旋转应力,扳3~5次。

8、端坐旋腰法患者端坐椅上,两腿分开,面向椅背,两手放于靠背上。

术者立于患者背后,右手上臂和肘部置于病员右腋下,前臂手腕绕过左肩上方。

然后,两手配合,右手向右后方旋转,左手拇指用力向左前上方推动。

重复操作2~3遍。

如手法正确,可听到“格嗒”的响声。

9、俯卧扳腿法:术者一手按住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对侧膝关节部,使该下肢尽量后伸,双手同时交替用力,可听到有弹响声,左右各做1次。

10、弹筋法:用拇食中三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拿紧一定部位的肌束或肌腱,用力向上提拉,当筋肉被提到一定高度后,在迅速放开使其弹回,如拉放弓弦之状。

11、点拨法:用指尖掌侧顺行经络作波浪形的点括,动作宜迅速紧凑,使伤处受到震激,以利气血通过。

12、背法术者用两肘由下向上挽住患者两侧肘弯,背靠背将患者慢慢离地揹起,背起后术者两膝屈曲,运用自己尾骶部抵住患者腰部,而后医者迅速将自己两膝猛然挺直,使尾骶部力点对准患者腰部产生颠簸震动,并使腰部产生过伸活动。

本法对腰部扭挫伤具有一定疗效。

13、拿筋法:用拇、食二指提住肌肉或筋腰的两旁,并作有节奏的拿拔动作(不用猛力),可松解肌肉痉挛。

14、药膏:将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饴糖、蜜、油、水、鲜草药汁、酒、醋或医用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涂敷伤处。

隔一定时间换药一次,以达到活血祛瘀,行气通经,消肿止痛之目的15、坎离砂(风寒砂):用醋水各半将药物熬浓后冷却,然后将细铁砂炒热,将药汁冲入搅拌后立即密封贮放。

用时将铁砂倒出,加醋适量,和匀装入布袋,数分钟后自然发热,热敷患处。

下次使用时再加醋少许,又能发热。

四、简答1、损伤内证的三期治疗方法:初期治法以“攻”为主,常用的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法,通窍开闭法,补气摄血法等五法。

中期治法以“和”为主,和营止痛法,接骨续损法。

后期治法以“补”为主,补气摄血法,健脾益胃法,补益肝肾法,舒筋活络法。

2、损伤内证的按病程进行三期辨证论治初期一般在伤后l一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攻”为主攻下逐瘀:适应于损伤早期替换,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数的体实患者;方剂有桃仁承气汤、复元活血汤、大成汤、行气活血:凡损伤气血所形成的集聚凝滞,一般损伤可用此法。

方剂有桃仁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清热凉血:损伤而引起错经妄行以及火毒内攻,瘀聚成热。

方剂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通窍开闭:头部损伤,神昏人事不省者,以及内伤闭证。

补气摄血:气随血脱之征兆。

方剂有独参汤中期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痹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虽消而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濡养筋骨为主和营止痛法:和营止痛汤接骨续损法:新伤续断汤后期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为主。

补气养血法: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亏损,筋骨萎弱者。

方剂有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健脾益胃法: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亏损,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者。

方剂:健脾养胃汤、归脾汤补益肝肾法:适用于损伤后期,肝肾已虚,肢体功能尚未恢复者;或禀赋不足,筋骨不强者。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舒筋活络法:适用于损伤日久、失治,或气血凝滞,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侵袭经络,留而成痹,阴天发作者。

大活络丹、独活寄生汤3、血胸血的来源:一是肺损伤,由于肺循环血压低,出血慢,多可自行停止。

二是胸壁血管损伤,如肋间动静脉和胸廓内动静脉破裂出血等,因这些血管属于体循环,血压较高,一般不易自止。

三是心脏或胸内大血管的损伤,出血凶猛。

4、热熨法的操作方法:1)将药物研为粗末,分装于2只布包内,扎好袋口放入锅中蒸热,乘热敷烫患处。

2只轮流使用,约20—30分钟,每日2次。

2)艾绒点燃装进热熨器,在患处频频热熨。

本法适用于损伤中后期、痹证及神经痛,日熨2次,每次15—20分钟。

3)米糠、粗盐、黄砂、铁皮等炒热(或加伤药共炒)装入布袋,热熨伤处5、火罐拔火罐禁忌症,注意事项,操作方法☐操作方法1)伤处皮肤用75%酒精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击或用中号注射针头在伤处刺6—7个孔,然后来用常规拔火靖疗法。

2)备好器材,常用有竹筒或玻璃火罐,分大、中、小三种口径。

面积大、肌肉厚的治疗部位宜用大罐,面积小、肌肉薄的部位宜用小罐3)用长镊子夹点燃的酒精棉球放进罐内,或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片刻,迅速拍出,将其立即扣在治疗部位。

4)起罐,若见拔罐处针孔有少量瘀血流出,即可取掉火罐,其方法是一手按压略口下皮肤,待空气进入,罐使自行脱落,不可强力取下,以防伤害皮肤。

☐注意事项1)火罐口不能过热,防止烫伤。

2)发现皮肤起泡或破皮,应预防感染,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3)在治疗中,如出现头昏,恶心,面色苍白,。

四肢发凉,应立即取下火罐,让患者卧床休息,并注念观察4)选好拔罐部位,勿在血管多,骨凸起,有毛发及心脏搏动处拔罐。

5)起罐后,若局部有较大的肿块或明显的紫斑时,应给予轻轻按摩,使肿块及瘀斑消散。

☐禁忌症1)老年、体衰、消瘦以及肌肉失去弹性者.2)全身性剧烈抽掐者。

3)孕妇之腹部、腰背部。

4)出血性疾患,水肿患者。

5)恶性肿瘤以及局部皮肤有破损之处等。

6、针灸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针刺禁忌:1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2,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3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4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灸法禁忌:对于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实热证、阴虚火旺者不宜灸治。

对于头面部、乳头、外阴部以及邻近大血管处不可直接灸。

注意事项:施灸时体位要保持平稳,避免艾火烫伤。

直接灸后局部因灼伤而成炎症者,要注意护理,防止感染。

7、腰部损伤封闭疗法的禁忌症?严重肝脏疾病;晚期严重脓毒血症及败血症;大血管晚期炎症或坏死,如四肢深部、盆腔、纵隔等处静脉炎等。

封闭可能加速坏死组织脱落而引发大出血者;肿瘤及结核病,禁用病灶局部封闭。

8、攻下逐瘀法禁忌症:年老体衰,气血虚弱,内伤重症,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妊娠,月经期间,产后荣血不足者等均应忌用五、论述:内伤便秘的辨证论治瘀血蓄积主症:胸,腹,脊柱骨盆等损伤,伤后大便不通,腹满腹胀,腹中坚实,疼痛拒按,按之更甚+纳呆,食少,口渴,发热,舌红苔黄厚而腻治法:攻下逐瘀方药:桃仁承气汤热盛津枯主症:伤后常有发热,面红身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伤后汗出过多,口渴唇燥,便坚,舌红苔黄燥,脉洪或滑数治法:清热润肠方药: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气机郁滞主症:胸胁痞满,嗳气频发,纳食不振,欲便不得,腹中胀痛,舌苔薄腻,脉弦治法:顺气行滞方药:六磨汤气血两亏主症:久病气虚,或出血过多,头晕目眩,心悸短气,面色皖白,胃纳甚少,排便努挣,但不干结,便后乏力,苔薄舌质淡,脉沉弱细治法:益气养血润燥方药:补中益气汤1热盛津枯①实证便秘者居住的病室应凉爽通风,湿度偏高。

因患者热结于内,大便数日不通,是必心情急躁,烦恼易怒,故需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

②饮食宜清淡,偏凉润为主,如蜂蜜、雪梨、番茄、西瓜、扁豆、苦瓜、田螺、芝麻、核桃、松子、香蕉等。

③禁忌辛辣厚味,烟酒油腻。

④鼓励患者多饮白开水或果汁,以泻热而通利小便。

⑤热邪熏蒸于上,口臭、口舌生疮者,应注意做好口腔护理,可用银花甘草水、2%黄芩水、2%双氧水、或五倍子、地骨皮煎水漱口,患处涂锡类散、冰硼散或消炎膏。

⑥针刺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龟尾等穴(强刺激),可以调节胃肠功能而通便⑦服泻药后应注意患者排便的次数及大便量,观察有无腹痛和泻下不止的情况,如有腹痛难奈,腹泻严重时应立即停药,并请医生处理。

⑧用肥皂水灌肠通便时,应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腹痛、腹胀等反应,必要时中止灌肠2气机郁滞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是致病原因,故调理气机,使七情和合是本证护理的关键,要对患者关心体贴,了解其心理活动,予以劝导;并应做好家属工作,避免不良环境的恶性刺激,尽量使之心情舒畅。

②指导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论有无便意,均按时去厕所作排便动作。

③鼓励患者在病情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运动,如散步、作操、打太极拳等,促进气机通畅④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有疏利作用的食品,如香菇、大蒜、洋葱、芦根、竹笋、萝卜等,禁忌甜粘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之品。

⑤可在便前热敷腹部或艾灸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