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合集下载

高考考纲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附主要例句的翻译)

高考考纲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附主要例句的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每日都反省自己>《师说》。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语文18个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

(1)作连词

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作代词

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

(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

(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2、表停顿。相当于“啊”。例: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地”。例: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乃 出图书,空囊,徐徐~蚀狼其中。 4、助语意。相当于“也”、“乎”。民之服~,不亦宜乎!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5、表决定。相当于“矣”。例:六艺从此缺~。 6、表肯定。相当于“呢”。例:寒暑易节,始一反~。 7、表疑问。相当于“乎”。例:既富矣,又何加~? 8、表感叹。例:虽无石棺,又何戚~!
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高考文言文复习 18 个常用虚词详解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
一、而 ㈠[ér] ⑴名词。鳞属颊侧下垂的毛。w.w.w.k.s.5.u.c.o.m ⑵代词。1、你。例:余知~无罪也。
五、其 ㈠[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 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并且”“又”。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例如: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 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

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祭十二郎文》)--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不断检验反省自己。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18个文言文虚词详细注解及举例

18个文言文虚词详细注解及举例

18个文言虚词集录

1.而(e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亲。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

当于“罢了”

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何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

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向北解救国,向西击退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①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

④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②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如果死了,谁来继承他?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祭十二郎文》)--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不断检验反省自己。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③楚怀王贪而信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坏王贪婪并且信任仪,于是与齐断绝往来。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为古人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

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围上更进一层。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强调一点,古汉语中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不要求区分,所以递进关系译成“并且”是可以的)

6、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可译

为“地”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表示动作的频率)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②吾恂恂而起(表示动作的状态)(《捕蛇者说》) -- 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

③喟然而叹(气)。(表示动作的状态) --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喟然形容叹气的样子。)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所以”

①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因而只能这样做。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阻抑它的生机,拿这样的病梅来谋求高价,因而、的梅花都病残了。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8、表示目的关系,可翻译为“目的是”,“来”,“用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来等待将军的驾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帐的。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这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③余知而无罪也。 --我知道你没罪

作代词,“这样”: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固定词组】

【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这样但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然的时运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

个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像这

样罢了。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②三月而后成。(《逍遥游》) --起码得三个月才行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