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文言实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虚词句式翻译

在此
承接连词
吾祖死于是
词语
古义
指出, 给人看。 行,品行;为 ,是 把…当做
今义
为指导工作而发出 的品头或书面意见 举动
例句
璧有瑕,请指示王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以为神
指示
行为 以为 可以 从而
祖父
认为
可以…凭 从 跟随;而 而且。
能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吾从而师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荆棘
连词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 的)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 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 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 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
“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表原因的虚词
3、用来,靠它来
表示因果关系 余叩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的关联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词语
古义
因为心思 妃嫔 鱼和肉 侍卫人员 作祭礼的 牲畜
崤山以东、 函谷关以西
今义
例句
用心
美人
读书用功或肯 蚓…上食埃土,下饮黄 动脑筋 泉,用心一也 美貌女子 鱼的肉 1、方位词 2、控制 为正义而死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 及左右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词语
古义
父母兄弟, 统指亲人 妻子儿女
今义
旁系亲属
例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 妻子
爱人(女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华人民共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 和国 中国抗衡 很、大 (副词)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中国
非常 所以
中原地区
意外事故 (名词)
1、缘故, 名词 2、表原因的虚词 3、用来,靠它来
表示因果关 余叩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系的关联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词语
古义
因为心思 妃嫔 鱼和肉 侍卫人员 作祭礼的 牲畜
崤山以东、 函谷关以西
今义
例句
用心
美人
读书用功或肯 蚓…上食埃土,下饮黄 动脑筋 泉,用心一也 美貌女子 鱼的肉 1、方位词 2、控制 为正义而死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 及左右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鱼肉
左右 牺牲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 侯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顺流而东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臵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魏臵相,相田文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
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 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 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 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 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 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 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 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 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 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2021年整理)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2021年整理)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014年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014年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014年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贵州印江民族中学施毅敏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 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词语
古义
包括父母 及兄弟在 内的内外 亲属 深远曲折 的样子 谦辞,后 辈,晚生
今义
指与自己家 庭有婚姻或 血统关系的 家庭或成员 女子文静而 美好 男孩子,泛 指儿童。 说话做事故 意迎合他人
例句
悦亲戚之情话,… …
亲戚 窈窕 童子
既窈窕以寻壑 童子何知,恭逢胜饯
逢迎
迎接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词语
实词 虚词 句式 翻译
文言实词
“常见实词” 的学习,课文注释中 的实词为重点,把一个个的实词臵于一定 的语境之下,即一个个的句子,根据上下 文意限制判定该实词的义项。
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或形近
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⑴可与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通“捧”,用手托 。
⑶拜送书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
⑷召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仔细。
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通“向” )
公子与侯生决(通“诀”)
乃瞻衡宇 景翳翳以将入 云销雨霁 俨骖騑于上路 北冥有鱼 小知不及大知 汤之问棘也是已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_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四)何:通”呵”,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
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 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 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 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 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 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 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 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 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 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 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 中所处的语法位臵,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 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 “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 位臵,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 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 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 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 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 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 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 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 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 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 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 正确的。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 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 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 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 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 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 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 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 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 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 正确的。
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
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 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 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 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 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 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 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 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 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 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 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 为正确答案。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 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 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 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文言文虚实词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实词例句翻译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词义深远,虚虚实实,变化莫测。

虚实词者,文言文中之关键也。

虚词者,无实义,而用以联络文句;实词者,有实义,而用以表达思想。

今试举数例,以明虚实词之运用及翻译。

一、虚词例句及翻译1.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2. 例句:孟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翻译:孟子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蜜如酒。

”3. 例句: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有限,但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

”二、实词例句及翻译1. 例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翻译:泰山不拒绝土壤,因此能成就它的伟大;河海不拒绝细流,因此能成就它的深邃。

2.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3. 例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青青的衣领,悠长的我心。

三、虚实词结合例句及翻译1. 例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翻译:古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2. 例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问您能有几多忧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例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翻译:春风又使江南岸变得绿意盎然,明月何时才能照见我归来?总之,文言文虚实词的运用及翻译,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文意,掌握词义,才能准确表达。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善于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虚实词,以达到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文言文虚词+例句

文言文虚词+例句

文言文虚词例句文言文虚词例句都有哪些?答:文言文虚词例句如下:常考的且较为复杂的虚词就以下这6个:而、之、其、以、于、为。

1、.而而一般在文言文中起连接作用。

①表示并列关系时,译为:又、和,也可以不做翻译。

例句:蟹六跪而二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表示承接关系时,译为:就、然后、接着,或者不做翻译。

例句: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③表示递进关系时,译为:并且、而且,或者不做翻译。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表示转折关系时,译为:然而、却、但是、可是。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⑤表示因果关系时,译为:因而、所以。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表示修饰关系时,连接状语,可不做翻译。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⑦表示假设关系时,译为:如果。

例句: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当而不作连词的时候,也有别的意思。

①通“尔”,译为:你、你的。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②语气助词,译为:啊、吧。

例句: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常出现的词语搭配:而已、而后、继而、而或等。

2、之之一般在文言文中用作代词或者助词。

①作为指示代词时,译为:这个、这、这种、此。

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时,译为:他、它、它们、他们。

例句: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③作为指代说话人本人或者听话者时,译为:我。

例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时,译为:的,或者不做翻译。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⑤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一般不做翻译。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⑦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⑧作为音节助词,常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没有实际意思。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3、木欣欣以向荣24、作《师说》以贻之2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6、背晋以归梁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为一、用法归纳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①而君幸舎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表选择关系
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 而延
农历每月的第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一天
词语
古义
哪怕;怕什 么;怎怕。 有德行的人
今义
不值得做,犯不 着。 年长的人 因结婚而产生的 夫妻关系
例句
何苦而不平 以公子为长者
何苦 长者
婚姻
姻亲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一词多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 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 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仔细。
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通“向” )
公子与侯生决(通“诀”)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 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其他文言文虚词例句翻译

其他文言文虚词例句翻译

1. 而例句:吾欲之南海,而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2. 以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于例句:于今为烈。

翻译:现在变得更加严重。

4. 为例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我的茅屋破败受冻,死也值得。

5. 于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6. 是例句:吾友是也。

翻译:这就是我的朋友。

7. 也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8. 则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9. 故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10. 于例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11. 以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天,不要因为我而看不起我。

12. 而例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13. 于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14. 以例句:是以圣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因此圣人不会积累小步,不会达到千里之远。

15. 而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器物。

”这些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的使用使得句子更加通顺、富有韵味。

通过对这些虚词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2)因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向北解救国,向西击退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②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如果死了,谁来继承他?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祭十二郎文》)--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不断检验反省自己。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③楚怀王贪而信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楚坏王贪婪并且信任仪,于是与齐断绝往来。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古人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

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围上更进一层。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

(强调一点,古汉语中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不要求区分,所以递进关系译成“并且”是可以的)6、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可译为“地”或不译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表示动作的频率)--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②吾恂恂而起(表示动作的状态)(《捕蛇者说》) -- 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

③喟然而叹(气)。

(表示动作的状态) --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喟然形容叹气的样子。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所以”①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因而只能这样做。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抑它的生机,拿这样的病梅来谋求高价,因而、的梅花都病残了。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8、表示目的关系,可翻译为“目的是”,“来”,“用来”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来等待将军的驾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帐的。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这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③余知而无罪也。

--我知道你没罪作代词,“这样”: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固定词组】【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这样但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然的时运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罢了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②三月而后成。

(《逍遥游》) --起码得三个月才行【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我虽是愚人,也知道那是不行的,何况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呢!【既而】不久,一会儿,后来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不久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不久从井中打捞上来尸体,(那些人)才转怒为悲,开始哭天抢地,伤心欲绝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③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拿着什么过来?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一有朝一日您(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国立身呢?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春夜洛城闻笛》)--在这里从早到晚听到的是什么事物的声音?是杜鹃声声啼血,猿猴声声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快乐呢?③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为什么不解除军队,向他投降呢?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肉食者)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④长夜沾湿何由彻。

--在这样漫长的夜晚,湿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 --青泥岭上多么曲折,百步九折绕山峦。

(三)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论》)【固定词组】【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那士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他们使别人感到受侮辱、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本来怎么样呢?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如同泥沙呢?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