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语文古文言文实虚词翻译
一、实词1. 山(shān):名词,指自然界的山脉。
例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翻译:我将登上那高耸的山峰,俯瞰群山,发现它们都显得很小。
2. 水(shuǐ):名词,指自然界的水流。
例句:水自源头来,山自云外来。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水是从源头来的,山是从云中来。
3. 月(yuè):名词,指自然界的月亮。
例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明亮的月亮何时会出现?我举起酒杯向天空询问。
4. 花(huā):名词,指自然界中的花卉。
例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翻译: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昨晚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
5. 雨(yǔ):名词,指自然界的降雨。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这场好雨知道下雨的时节,正逢春天便滋润万物。
二、虚词1. 而(ér):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论语》)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2. 于(yú):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或范围内。
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孟子《离娄上》)翻译: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3. 以(yǐ):连词,表示原因、目的或方式。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丘明《左传》)翻译:因为他对待晋国不礼貌,并且背叛了楚国。
4. 之(zhī):代词,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论语》)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5. 于(yú):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或范围。
例句:孔子于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论语》)翻译: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通过以上对古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语言表达,领略古文的风采。
在学习和阅读古文时,我们要注重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语文18个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译文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译文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含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 个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假如没有蛇、蟮的洞窟它就无处安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分外高险。
一人来坚守,万人悲伤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绩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宽泛地学习,并且每日对自己检查反思。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传记》)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婪,并且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研究、思虑得深沉并且宽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裂。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世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迷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伤心,理好衣襟正直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而后按一准时间去复习,不也很快乐的吗?⑤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取新的看法与领会了。
依赖这点就能够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 假如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也有 , 就要帮助更正自己与他们同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语文实词虚词文言文翻译
一、实词翻译1. 名词(1)山:指自然界的高大地形,如“山川壮丽”。
翻译:山水景色壮丽。
(2)河:指自然界的大河流,如“河水潺潺”。
翻译:河水流淌。
(3)人:指人类,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翻译:人非圣贤,谁能够不犯错误。
2. 动词(1)行:指行走,如“行者无疆”。
翻译:行走的人没有边界。
(2)食:指吃饭,如“民以食为天”。
翻译:人民把吃饭当作头等大事。
(3)听:指听信,如“听其言,观其行”。
翻译:听他说话,观察他的行为。
3. 形容词(1)美:指美好,如“美轮美奂”。
翻译:非常美好。
(2)善:指善良,如“善莫大焉”。
翻译:善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3)快:指快乐,如“快意恩仇”。
翻译:快乐地报答恩情和报仇。
二、虚词翻译1. 连词(1)而:表示转折、并列等关系,如“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然而,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2)与:表示并列、关联等关系,如“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翻译:和你一起唱一首歌,请你为我倾耳倾听。
(3)虽:表示让步,如“虽千里之远,不辞驾马之劳”。
翻译:虽然千里之远,也不辞驾马之劳。
2. 副词(1)然:表示转折、转折关系,如“然则,是非成败,皆由天命”。
翻译:那么,是非成败,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2)何:表示疑问,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翻译:怎样解忧,唯有喝酒。
(3)遂:表示结果,如“遂成千古绝唱”。
翻译:于是成为千古绝唱。
三、总结通过对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各具特色,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文言文的丰富内涵。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文言文虚词例句及翻译
1.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2.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3.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4. 例句:孟尝君知其贤,而使将楚。
翻译:孟尝君知道他的贤能,就派他带兵去楚国。
5. 例句:夫战,勇气也;胜,智勇之略也。
翻译:战争,需要勇气;胜利,则需要智慧和勇略。
6. 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7. 例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问那渠道怎么会这么清澈?因为有源头不断涌出的活水。
8.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例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护别人的孩子。
10. 例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连一瞬间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11. 例句:满招损,谦受益。
翻译: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12. 例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翻译:在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危难,想到危难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
以上例句中,文言文虚词起到了连接、转折、补充等作用,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表达更加丰富。
学习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语文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精品文档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柳敬亭传》)..译文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r1.而,é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又”、“和”或不译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译文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2.乎,hū“并且”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1)语气助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译《劝学》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译文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破之。
(《鸿门宴》)置之地,拔剑撞而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译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却”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译文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青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劝学》)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译文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假使”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译文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文言文虚词例句翻译
1.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3. 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4. 例句:左传曰:“战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翻译:《左传》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不可不认真观察。
”5. 例句: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
”6. 例句:韩非子曰:“人生有命,富贵在天。
”翻译:韩非子说:“人生有命运,富贵由天意。
”7. 例句:史记曰:“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翻译:《史记》说:“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人,不仅要有超越时代的才华,还必须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8. 例句:屈原曰:“吾闻君子之度,不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翻译:屈原说:“我听说君子度量,不会用小人的胸怀去衡量君子的心灵。
”9. 例句:李斯曰:“吾闻之,人生如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李斯说:“我听说,人生如梦,富贵不能使人放纵,贫贱不能使人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
”10. 例句: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诸葛亮说:“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虚词在文言文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虚词虽然不具实际意义,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限制等语法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谨,表达更加准确。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重对虚词的掌握和运用。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小学而大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祭十二郎文》)--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范围上更进一层。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
(强调一点,古汉语中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不要求区分,所以递进关系译成“并且”是可以的)6、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可译为“地”或不译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表示动作的频率)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文言文虚词及例句翻译
一、助词1. 也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矣例句: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翻译:子路说:“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人民,这是善。
”3. 之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的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二、连词1. 而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2. 且例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孟子说:“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3. 且例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4. 以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三、副词1. 乃例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2. 且例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明白天命,六十岁能顺应自然,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矩。
”3. 犹例句: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翻译: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4. 乃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器物。
”综上所述,文言文虚词虽无实义,但在表达句意、篇章结构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之一是“之”。
作为代词,它可以代替人、事或物。
通常用于第三人称,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X和XXX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XXX作战。
《曹刿论战》),“XXX,并杀两尉”(XXX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肉食者谋之”(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例如,“XXX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假如XXX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为助词,它有多种用法。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有些情况下可以不翻译。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曹刿论战》)。
作为音节助词,通常用于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XXX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
作为动词,它可以翻译为“到”或“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XXX?”(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为学》)。
另一个常用的虚词是“者”。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XXX”(于是XXX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愚公移山》)。
①《出师表》中提到,对于那些作恶违法的人或是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由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
②《为学》中说,如果去做一件事情,就算这件事情看起来很难,也会变得容易;但如果不去做,本来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③《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XXX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的存在。
①《愚公移山》中提到,北山下有一个名叫XXX的人,他已经快90岁了。
②《隆中对》中提到,XXX这个人就像是人间卧伏着的龙一样。
其他文言文虚词例句翻译
1. 而例句:吾欲之南海,而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2. 以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于例句:于今为烈。
翻译:现在变得更加严重。
4. 为例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我的茅屋破败受冻,死也值得。
5. 于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6. 是例句:吾友是也。
翻译:这就是我的朋友。
7. 也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8. 则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9. 故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10. 于例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11. 以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天,不要因为我而看不起我。
12. 而例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13. 于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14. 以例句:是以圣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因此圣人不会积累小步,不会达到千里之远。
15. 而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器物。
”这些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的使用使得句子更加通顺、富有韵味。
通过对这些虚词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高中文言文虚词翻译例句
一、助词1.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强调或疑问。
例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的意思是坐在旁边。
)2. 之:代词,表示指示、代替或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的意思是那里。
)3. 的:助词,表示修饰作用。
例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或"的意思是有的。
)二、连词1. 而: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的意思是从。
)2. 且:表示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意思是愉快。
)3.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例句:虽天下之大,必有小人。
("虽"的意思是虽然。
)三、副词1. 乃:表示强调、出乎意料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乃"的意思是竟然。
) 2. 何:表示疑问、感叹、加强语气等。
例句:何患无辞?("何"的意思是什么。
)3. 犹:表示比较、转折等。
例句:吾尝求之矣,未尝得之也。
("犹"的意思是还。
)四、介词1.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
例句:吾友王生,家于楚。
("于"的意思是在。
)2. 以: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的意思是凭借。
)3. 于:表示比较、状态等。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于"的意思是在。
)以上仅为部分文言文虚词的翻译例句,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在实际阅读中,还需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便准确把握虚词的含义。
18个文言虚词例句翻译[高一语文虚词例句汇总]
18个文言虚词例句翻译[高一语文虚词例句汇总]高一语文虚词例句一.【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缺乏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假设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译文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译文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柳敬亭传》)译文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译文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2.乎,hū(1)语气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文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译文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译文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译文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
相当于“于”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3.其,qí(1)代词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译文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2)副词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译文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译文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译文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殽之战》)译文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连词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涉江》)译文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4.且,qiě(1)连词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河水清且.涟猗。
(《伐檀》)译文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译文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译文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译文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2)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译文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译文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译文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译文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殽山、函谷关的险固,还和原来一样。
5.然,rán(1)代词,这样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译文即使又经过风吹日晒枯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輮制使它这样的啊。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译文然而看洞的左右,到这里来并且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减少了。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的样子”等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石钟山记》)译文大石头侧立着有千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人。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译文忠肃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封口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是”等然.,诚有百姓者。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5)形容词,正确,对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陈涉起义》)译文吴广认为他说得对,就去进行占卜。
(6)动词,认为……正确“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促织》)译文“不如自己去寻找,或许能有万一的收获。
”成名认为她说的对。
(7)复音虚词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您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老年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实现王道的,没有听说过。
6.所,suǒ(1)助词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赶快前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先。
(2)名词,处所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译文成名自己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点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3)表概数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4)复音虚词,所以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