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例题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阅读专项练习及解析
动词理解 XX 生 动 表 现 了 人 ( 事 ) 物 XX 的 特 点 ( 情 状 ) ( 或 描 绘 出 一 幅 ……的 场 景 ) , 反 映 了 人 物 ……的 心 情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 1) 与 人 们 认 识 事 物 的 ( 由 浅 入 深 、 由 表 入 里 、 由 现 象 到 本 质)规律不一致; ( 2) 该 词 与 上 文 是 一 一 对 应 的 关 系 ; ( 3) 这 些 词 是 递 进 关 系 , 环 环 相 扣 , 不 能 互 换 。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 体能不能哦!)
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A、 比 喻 、 拟 人 作用:生动形象; 答 题 格 式 : 把 XX 比 作 ( 把 XX 拟 人 化 ) XX, 生 动 形 象 地 写 出 了 ( 事 物 ) ……的 特 点 , 表 达 了 ( 人 物 ) ……
B、 排 比 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 题 格 式 :应 用 排 比 句 能 使 句 式 更 整 齐 ,更 有 气 势 ,强 调 了( 事 物 ) 的 ……, 突 出 了 ( 事 物 ) ……的 特 点 C、 设 问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 中 或 结 尾 出 现 , 其 作 用 通 常 为 “ 引 起 了 对 ……的 问 题 的 关 注 (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 对 比 作 用 : 强 调 了 ……突 出 了 …… E、 反 复 作 用 : 强 调 了 ……加 强 语 气 F、 反 问 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 题 格 式 :这 个 反 问 句 的 意 思 是 … … ,以 强 烈 的 语 气 表 达 了( 人 物 ) ……的 感 情 G、 借 代 作 用 :用 XX 代 XX ,使 被 借 代 的 更 加 具 体 ,生 动 表 达 了 什 么 感 情或特点 H、 引 用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练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练习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2、归纳综合某段粗心(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天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历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归纳综合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全,建议三年级小学生阅读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全,建议三年级小学生阅读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附15篇练习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
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
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
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
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要向学生强调,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
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三、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1、对于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习题答题步骤方法与技巧详解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习题答题步骤方法与技巧详解解题步骤1 .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 .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 .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 .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七、选择正确的读音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小学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及技巧33种题型解题方法
小学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及技巧题型1:概括文章内容答:(时间+地点)+人+事记叙文:谁做了什么,用三句话把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写景文:什么东西,怎么样。
题型2: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什么感想?答:可以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寻找答案,或者从文章的中心句下手。
写景文:一般是对景色的喜爱与赞美。
写人文: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物文:直接表达对某物的喜爱;或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借物喻人,表达对某一类人的喜爱与赞美。
题型3:某个自然段的作用答:可以分成三段回答。
第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
落笔点题,点明主指。
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中间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什么什么,启发下文什么什么。
(有的只有为下文埋下伏笔)。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指。
首尾呼应,点题(省略号结尾还有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题型4:概括文章主旨(中心意思)答:找寻文章的关键词作答。
答题公式:通过一个什么故事,歌颂了(赞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题型5:赏析划线句子(修辞手法)答:先看有没有修辞手法。
有的,答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题公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解释修辞手法十修辞手法的作用十作者的情感。
①比喻、拟人: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
②对比:则是突出了所写对象的特点。
③排比:则是增强气势,强调突出所写对象④设问:则是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
⑤反问:则是加强了语气题型6:赏析划线句子(描写手法)答:先看有没有描写方法。
有的,答出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各种描写无非都是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本质、特点或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答题公式: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十解释描写方法十这种描写方法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情感。
题型7: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答:找到该词语的近义词,用该词扩充成一句活来解释。
再结合文章,说说这个词在文章里具体的含义。
题型8:给文章起一个标题答:找出文章的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给其加上一个特定的修饰词。
部编小学语文阅读题的回答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小学语文阅读题的回答技巧+阅读理解题和答案阅读题的回答技巧一、给文章加标题我们经常把题目称之为文章的题眼,题目应该是文章主线的关键所在。
一个小技巧:读完一篇文章后,你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基本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然后看一看文章的头尾,一般写文章都会在开头和结尾突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题目就是中心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在头尾里找到线索。
且给文章命名要文学化一些,艺术化一些,既要点明中心,又要精而巧。
(我们自己在构思也文章时也可以借鉴)二、题中的看音写汉字、换词、将词语补充完整,写近义词、反义词等这类题一定要审清题目,看是否有“请在文中”这样的字眼,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文章当中找到答案,二就是平时的积累。
三、解释文中的词语要从几个层面进行作答。
先解释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写一写这个词在文章当中的意思。
比如这次毕业考试题中的“木然”这个词。
先写出本意“形容人受到惊吓发呆、不知所措的样子”然后再联系文中答“本文指年轻人见到老人是盲人后,惊呆了。
”所以“木然”最合适的解释为:形容人受到惊吓发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本文指年轻人见到老人是盲人后,惊呆了。
需要解释的词=本意+文中意思四、理解、品味词句题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品味词语、句子含义: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一、关于词语(一)理解词义的方法:1.拆拼法。
把词语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个词语的意思。
如“自勉”。
2.近义换词法。
用近义词对于要解释的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如“推辞”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推却、拒绝”。
3.反义词否定法。
利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
运用时,先找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然后在这个反义词的前面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如“模糊”的意思为不清楚。
4.联系生活法。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解释词语的方法。
如:犹豫不决。
5.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答题范例:本义+文中的意思。
(二)体会作者用字(词)的巧妙:-1-这句话用上“**”这个字(词),能够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三)换成其它词行不行?为什么?不能换。
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去思考:1.词语意思不同。
“**”的意思是……,而“**”的意思是……,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不同,所以不能换。
2.表达的程度不同。
这两个词都表示“……”的意思,但是它们表达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表达的程度更深一些(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所以不能换。
3.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二、关于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概括(一)概括文章主题的方法:1.内容分析法。
如《陶校长的演讲》。
2.题目入手法。
如《师恩难忘》。
3.中心句或重点段提取法。
4.感悟抒情议论法。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
-2-(二)不同文体主要内容概括范例:1.写人记事类。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在哪里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表达了……的情感。
(写人的就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2.写景类。
短文描写了什么季节(地方)的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赞美了(表达了)……的情感。
(或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或抒发对生活的热爱,或抒发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
)3.状物类。
短文从……等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了……的什么特点,表达了……(单纯写物的基本上是表示对物的喜爱,也有借物抒情或借物言志的情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一、关于词语(一)理解词义的方法:1.拆拼法。
把词语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个词语的意思。
如“自勉”。
2.近义换词法。
用近义词对于要解释的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如“推辞”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推却、拒绝”。
3.反义词否定法。
利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
运用时,先找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然后在这个反义词的前面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如“模糊”的意思为不清楚。
4.联系生活法。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解释词语的方法。
如:犹豫不决。
5.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答题范例:本义+文中的意思。
(二)体会作者用字(词)的巧妙:-1-这句话用上“**”这个字(词),能够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三)换成其它词行不行?为什么?不能换。
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去思考:1.词语意思不同。
“**”的意思是……,而“**”的意思是……,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不同,所以不能换。
2.表达的程度不同。
这两个词都表示“……”的意思,但是它们表达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表达的程度更深一些(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所以不能换。
3.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二、关于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概括(一)概括文章主题的方法:1.内容分析法。
如《陶校长的演讲》。
2.题目入手法。
如《师恩难忘》。
3.中心句或重点段提取法。
4.感悟抒情议论法。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
-2-(二)不同文体主要内容概括范例:1.写人记事类。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在哪里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表达了……的情感。
(写人的就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2.写景类。
短文描写了什么季节(地方)的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赞美了(表达了)……的情感。
(或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或抒发对生活的热爱,或抒发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
)3.状物类。
短文从……等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了……的什么特点,表达了……(单纯写物的基本上是表示对物的喜爱,也有借物抒情或借物言志的情况。
小学语文简单实用的阅读答题技巧(附1-6年级训练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简单实用的阅读答题技巧(附1-6年级训练题及答案)词语◆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三、仿写句子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小学语文阅读理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解析
小学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答案解析一、词语一、常见题型:1. 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3. 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4. 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 文中加点的“××”能去掉吗?6. 文中加点的“××”换成“××”好不好,为什么?7.文中某两三个词语的顺序能换吗?一、词语替换或去掉例1:“停止试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问:去掉句中的“逐渐”一词可以吗?为什么?答:不可以去掉。
逐渐更准确地表现出中毒现象是一点点消失的,说明毒性很强。
(删除后,不能准确的说明毒性很强)。
例2:“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中“绿〞宇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宇?为什么?答:不可以。
(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该动词生动形象写出了春风所带来的生机,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例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钻”的运用好在哪里?分析:①语境---春天来临之际;②产生的效果---“偷偷地”体现出春天在我们不经意间就到来了,就像小草在我们不经意间就长了出来一样。
“钻”这个词极富表现力,把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得惟妙惟肖;③表达的感情---作者的惊喜的感觉和对小草的喜爱之情答:“偷偷”形容行动不使人觉察,“钻”表示用尖物在另一物体转动或穿过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表现了春草的活力,表达了作者的惊喜的感觉和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能不换(去掉)”答题模式:①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②删掉或调换后“XX”词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语境有何变化: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③用了“X X”词,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地说明了......(状态,如: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写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常见修饰句子的方法1) 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方法答题方法:结合文章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天上的星星眨呀眨,好像在向我们招手。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答:这句话表达了星星在闪烁的情景,并且用“向我们招手”来形象地描绘出星星的动作,让人感到亲切和友好。
(理解句子的含义)考法2: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正确的答案。
例如:“XXX看到路边的狗狗很可怜,便把自己的午餐给了它。
”这句话表达了XXX的什么行为?A.XXX打了狗狗B.XXX吓了狗狗C.XXX给了狗狗午餐D.XXX跑了答:C。
(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正确的答案)题型三】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考法: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理解文章(段落)的中心思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例如:“XXX去动物园看了大熊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请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答:XXX去看大熊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题型四】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考法: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阅读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请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提倡环保,保护我们的地球。
(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题型五】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考法: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答题方法: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对其进行评价,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
例如:阅读一篇关于勇敢的故事,请评价主人公的勇敢,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
答:主人公勇敢地面对困难,值得我们研究和尊重。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其次,要注重细节,注意文章中的描写和比喻,理解作者的意图。
同时,要注重上下文的联系,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
最后,要注重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会文章中的人物和情节。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葵花宝典)答题题顺序1. 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2. 认真读懂所有题目,理解题的意思,明了题目的要求。
3.每条逐一回答,带着问题去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4.检查,看是否达到了内容切题.完整.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的标准.主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人+ 事。
格式:(时间+ 地点)+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格式:说明(介绍)+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格式:用什么论证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告诉我们什么道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它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地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 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 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 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 对象+ 特性.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 对象+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顾名思义,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
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
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例题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等。
下面我来谈谈在阅读理解短文上的一点想法: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什么叫“读懂文章”,我做了这样一些界定: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
(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想回答好这五个问题,文章不读上三遍是不可能一下子弄清楚的。
因此教育孩子阅读短文,文章至少读三遍,读第一遍,标小节号,题目边上写清楚:写什么;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题目的作用是什么读第三遍时,写中心词或者在文中勾画中心句,作者表达什么。
正如叶圣陶所说:“一篇文章要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读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都有事情可做,孩子的读有目的,读懂文章是完成阅读题的关键。
阅读理解题型及解答方法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
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四、回答问答题的方法:1、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2、回答“为什么”的题型:教会学生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
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3、回答“怎么理解……”的题型:首先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
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六、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这样的阅读题答案其实就那么几个,孩子掌握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只要细心就能很快又准确的完成阅读任务,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下面以几篇文章为例,与大家探讨如何巧妙审题,继而轻松的解题。
例文1:(写事类)垃圾堆深夜,美国某城市的一条僻(p)静的街道上,就在公共汽车开动的一瞬间,一位刚下车的老人,突然看见垃圾堆前有几个鬼鬼祟祟的人影。
老人的心怦(pēng)怦直跳。
他很明白:他口袋里刚领到的工资将被抢劫,几十年相依为命的妻子将成为寡妇,十几岁的儿子弗(f)雷迪(d)将失去父亲。
老人想赶快离开这儿。
就在这时,歹徒们在昏暗中朝他一步步逼近。
忽然响起一声刺耳的口哨声,紧接着,一个黑影朝老人猛扑过来。
老人不顾一切地举起手杖向黑影尽力劈去。
那黑影发出一声惨叫,便倒下了。
老人盲目地跑进了垃圾堆。
垃圾堆里到处是铁丝、铁块和破汽车。
一个歹徒紧紧追赶,离他越来越近了。
老人急忙拐了个弯,不料被什么东西绊倒了,他想:这下可完了!他就势打了几个滚,滚到了一辆破卡车下,等待死亡的到来。
“妈的,他逃走了!”一个歹徒骂着。
“咱们走吧!”有个歹徒丧气地说。
“弗雷迪!”另一个歹徒压低声音喊着。
没有人回答。
“弗雷迪,你在哪儿?”仍没有人回答。
听见歹徒们呼唤弗雷迪,躲在破卡车下面的老人的心怦然一动“天哪,他在这儿!”一个歹徒忽然叫道。
“是弗雷迪,”另一个说,“他死了!” “把他抬起来,”有个歹徒命令着,“塞到那辆破卡车底下!”躲在破卡车下的老人,把塞到身旁的尸体翻过来。
虽然光线很暗,但他还是看清了尸体的面庞,随着发出一声惊叫:“天啊,真的是他!”老人从卡车底下爬出来,痛苦地举起双手,两眼望着黑暗的天空呼喊着:“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随后,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垃圾堆。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4分)一刹那——()伤心——()此题主要是考(1)学生的审题情况,“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在文章中,学生无需思考,只要认真读文章即可找到答案;(2)一般情况下,学生读完一遍文章,就会急冲冲的往下写,这一题在文中找答案,就“逼着”学生再把文章认真的看一遍。
2、短文两次写了老人的心:“怦怦直跳”、“怦然一动”,第一次是因为,第二次因为此题主要考核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高低,第一处的“怦怦直跳”,原因就在关键词的后面,简短缩句抄下来即可;第二处的“怦然一动”,原因其实也在文章中,联系上下文读后稍加思考,应该可以做出来,前文中提到“十几岁的儿子弗(f)雷迪(d)将失去父亲。
”后面的歹徒口中念道的“弗雷迪”就是他的儿子,换句话是他的儿子是歹徒之一,他打死了自己的儿子。
3、结合短文,其中正确的说法是()(3分)A、老人打死的歹徒叫弗雷迪,老人之所以惊叫、痛苦,是因为他成了杀人犯。
B、老人打死的歹徒叫弗雷迪,老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死者是他的儿子,他为自己的错杀而自责。
C、老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也和这群歹徒混在一起,更想不到自己亲手打死的竟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他痛苦。
这题的考点其实和上一题类似,或者上回答上一题可以为下一题做好铺垫;也可以说上一题不会写的,做这一题时会有所启发。
我们要告诉孩子,读短文时要联系上下文思考,有时做问答题也可以这样,“迁移而学”,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情感是一样的,回答问题时可以想一想上一题的答案对这一题有无帮助。
4、这篇短文为什么以《垃圾堆》为题?(5分)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关系到文章的中心,所以做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教育学生关注文章中心,既要结合文章内容,又要结合文章中心来回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要深入文章内部,找到“抓手”,抓住关键词,品读文字背后的东西。
“垃圾堆”就是这篇文章的“抓手”。
我们平时在教学时,就建议孩子先在文中找到问题里提到的句子,既“抓手”再读读前文,读读后文,仔细挖掘文字的内涵。
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垃圾堆”旁的,老人遇见的这群歹徒就是社会的垃圾。
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5分)此题是考核学生的思维深度,考察学生是否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形象,是否体悟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碰到写人物品德、特点时一定要具体化,不能简单概括为一、两个词,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写具体。
考虑问题时还需要全面一些,多想几点,多考虑几个方面。
做这一题学生就应该考虑两方面,一从老人是父亲的角度来考虑,体会一个父亲亲手打死自己的儿子时,是多么的伤心和后悔,这时我们应该安慰他;二可以从孩子的角度,作为一个青年不与好人相处学习,不做正当的工作,而与社会上的“垃圾”在一起,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应该受到惩罚,而老人是正当防卫,我们应该适时地劝解。
例文2:(写人类)屋顶上的月光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地演奏来赚取生活费,家境十分贫寒,生活艰苦。
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
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家的草垛旁或是马厩里歇一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汉堡。
虽然来到汉堡,音乐教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
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了一位教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
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饿地走到撒勒。
经过苦苦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
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奋使他很快脱颖而出。
少年渐渐不能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回乡后便向哥哥要提出了请求。
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
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
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的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
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那是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的变奏。
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也被感染了,深为其悲。
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有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
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眼泪潸然也下。
他继往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发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
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继续深造。
少年终于一偿宿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马赫。
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支持着你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光。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
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1 巴赫的“宿愿和美梦”是什么?(巴赫的“宿愿和美梦”是对音乐的渴望。
)这是一道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孩子们多数情况下读完一遍都能理解。
2.读句子,体会人物形象或想象人物心理。
(1)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写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