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终极热点阅读素材:诗词话趣之诗词创作的精神气候

合集下载

2021 高考时文选粹 考前必备 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

2021 高考时文选粹 考前必备 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

【高考时文选粹】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编者按:“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于闹市中寻一幽隐之处,四方友朋往来酬酢,斗茶饮酒,吟诗作画,岂不快哉?现代人追求“返璞归真”,因此常有新闻曰“某市荣膺园林城市称号”“某地带您回归诗意的园林生活”。

可现代人的园林,总让我们感觉匠气较重、缺乏神韵,与古代名园不可比。

造园如作诗,拥有神韵,才能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

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标题即观点。

化用古诗句,意蕴悠长。

①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让人们对北宋东京汴梁产生了兴趣。

和《长安十二时辰》展现出的唐长安城的繁华不一样,东京汴梁代表的是宋朝城市的人文化、平民化、世俗化。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等活动活跃在这座城市的各个空间。

他们结成了多种类型的朋友圈,举办各式各样的聚会,聚会场所遍布茶楼、酒肆、名园、古寺等。

四方友朋往来酬酢,斗茶饮酒,吟诗作画,极一时之乐。

②历史上的文人雅集有很多,流传至今令人神往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东晋绍兴的“兰亭集”,另一个便是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

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花园,这里“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苏轼《水龙吟》中“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的“西园”写的就是这里。

宋神宗元丰年间,王诜曾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16位文人名士在此游园聚会。

后来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写了《西园雅集图记》,使“西园雅集”成为后人追捧摹绘的主题。

马远、刘松年、赵孟頫、唐寅、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

开篇由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集的故事引出园林话题。

③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可知,那时“都城士大夫有园圃者,每岁花时必纵人游观”。

每年元宵节过后,东京汴梁市民都有游园探春的习惯:“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游人赏玩。

”《东京梦华录》还列举了汴京人赏玩的园圃名单,其中既有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所描绘的金明池、宋太祖大宴群臣的玉津园等皇家园林,也有王太尉园、李驸马园、蔡太师园、童太师园这样的私家园林。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9:古诗人的“气候”情结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9:古诗人的“气候”情结
2.春残花始艳,秋老麦初芒。 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
3.十月江南天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飞。
5.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2.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23.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竹折声。 24.别来十二月,去到漏天边。 2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7.一入川西面目新,平原冬望绿如春 8.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12.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13.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14.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1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7.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18.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19.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近五千年来我国温度距平变化图
英雄所见略同
——我国气候的差异
南北差异 东西差异 垂直差异 地方性差异 古今及季节性差异
杜甫: 李商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命题专家思维,帮你解读“古代诗歌”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命题专家思维,帮你解读“古代诗歌”

诗词鉴赏有哪些标准诗词的鉴赏标准与创作要求,林丛龙先生在《诗苑寻芳》一书中概括为:情真、味厚、格高。

下面我们便分别详细讲解。

(1)情真。

情真,即真情实感。

不能虚情假意。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

”这些话都说明了“诗主情”的道理。

诗是诗人情感的强烈反应。

唯有真实的情感,才会有美的诗篇。

例如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词的悲伤基调。

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这说明了诗贵情真,情真才有好诗。

(2)味厚。

诗讲究韵味,韵味一般指自然含蓄,天机活泼,超越言象之外,令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的独特审美境界。

韵味,亦可称之为“诗趣”。

①理趣。

诗有理趣,是指诗人在诗里讲述道理,发表议论,应该使作品充满诗意和趣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些诗都极富理趣。

另外禅趣亦应归入理趣之中。

②事趣。

事趣包括物趣,是诗人对事物的体察入微,描写事物富有情理或情趣。

如皮日休《闲夜酒醒》:“醒来山月高,孤枕琴书理。

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些诗把生活琐事写得富于诗情画意,也只有诗人能够感受到。

③情趣。

高考写作指导:古为今用,妙趣横生(化用古诗词,写满分作文)

高考写作指导:古为今用,妙趣横生(化用古诗词,写满分作文)

⾼考写作指导:古为今⽤,妙趣横⽣(化⽤古诗词,写满分作⽂)这节课我们讲讲引⽤这种写作⽅法:引⽤作为⼀种常见修辞⽅法,通过在⽂章中有意引⽤诗句、名⼈事例、格⾔等,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看法。

引⽤古诗词的作⽤、效果(⼀)从体裁上看1、散⽂(记叙)中,有利于表情达意:可使所表达简洁凝练,委婉含蓄,增添感染⼒,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的良效,增添感染⼒,增强⽣动性,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

2、论⽂中,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的论据,增强说服⼒,提⾼可信度。

3、说明⽂中,引⽤古诗词,能⽣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特点,同时有增强⽂学⾊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

(⼆)从位置上看,可⽤在⽂章的标题、题记、⾸段和末尾等处。

1、在⽂章开头(标题、题记、⾸段)嵌⼊诗词佳句,以领起全篇引出下⽂,则能够使语⾔显得凝练精辟,让阅卷者⽴刻“窥”到作者的⽂化积淀和⼈⽂素养,留下良好的第⼀印象。

2、在正⽂主体部分(中间段)引⽤诗句,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衔接作⽤。

3、在⽂章收尾处引⽤古典诗⽂,具有画龙点睛之效,结构上总结上⽂照应标题,呼应开头;能够启⼈⼼智、升华或深化主题,收到⾔有尽⽽意⽆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穷。

(三)综合⽽⾔:古⼈常说,“腹有诗书⽓⾃华”,古典诗⽂蕴涵着深厚的⽂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古诗⽂可以丰富⽂本内容,激活语⾔表达,彰显⽂章底蕴,使⽂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和⽂化⽓,凸显⽂采性。

可以使⽂章更有⽂学内涵,可以增加⽂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如何引⽤?1、直接引⽤2、间接引⽤(化⽤)化⽤古诗词做题⽬,别有⼀番韵味在⼼头:1.会当⾝由⼰,婉转⼊江南2.你是⼈间四⽉天3.句读之不知,可乎?4.鸿鹄之志,⼀个美丽的错误5.这⼀跪,万般滋味6.⼼有千千结7.恰同学少年8.⼀江春⽔向东流9.问君能有⼏多愁10庭院深深11.在⽔⼀⽅12.⼈间正道是沧桑13.莫让迷雾遮望眼14.⽣命诚可贵,爱⼼价更⾼15.长相思16.归园⽥居17东风破(定风波)18.定风波19.奋⽃吧,青年!20.少年奋⽃说21.路从今夜⽩22.春风⼗⾥不如你正⽂中的引⽤,不同位置各有其妙这篇学⽣习作引⽤古诗词名句达到了极致。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唐宋词与人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唐宋词与人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唐宋词与人生》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2021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3期)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

2021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3期)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

2021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3期)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14届湖北孝感高三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本诗选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人那时客居在夔州西阁楼中的,他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样繁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小题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叹万千,请联系具体诗句,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悲慨之情。

(4分)【小题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制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请说说诗人在此联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分)【答案】2.(14届吉林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周邦彦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

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

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

借指人世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

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小题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术?请简要分析。

(6分)【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3.(14届辽宁省实验北校高三上期中)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宋亡后,隐居苏州。

【小题1】这首诗写了菊花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小题2】这首诗采纳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解析】【小题1】4.(14届湖北武汉部份学校新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吾观超级者,碌碌在目前。

高考浏览中国古典诗歌的情绪气氛

高考浏览中国古典诗歌的情绪气氛

高考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氛围——意境美的创造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殿堂里绚丽夺目的瑰宝。

其内容或抒情,或状物,或言志,或绘景,无所不包,其艺术风格多姿多彩,或委婉,或豪放,或清幽,或空阔。

而意境美的创造则更是众多作家在诗歌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说过:“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境界,即意境,在这里他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创作的艺术真谛。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相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意境的创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情随境生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会,而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物境,忽有感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把自己打扮了一番,登上楼去观赏春景。

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婿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青春韶华,才后悔真不该让夫婿远离自己去谋取功名。

这少妇的的怨仇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柳色交织在一起的。

这是诗中人物的随景生情。

在古典诗歌中不乏这类脍炙人口的佳作。

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的情思意会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

而有些诗更写出情境随着物境的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

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大热五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大热五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大热五首》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大热五首(其一)戴复古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注)陶镕: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语言平易浅近,更易让人感受到农夫夏日劳作的艰辛。

B.诗人把六月的天地比作一个大窑,太阳像炭火一样熔炼着其中的一切。

“烹”字尤其精当。

C.暑天虽极炎热,诗人却认为不应抱怨,因为秋天的谷物均赖此而成熟。

富有理趣,值得称道。

D.田中的水被晒得似乎要沸腾,“我”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

虽是夸张,却也写实。

8.此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都表达出对农人艰辛劳作的同情,但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7.D8.同:两诗都在结尾表达了自己不从事农耕生产,却能饱食的惭愧之情。

以此表达对农人劳作的同情赞美。

异:① 本诗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极力描写夏日的炎热,以此衬托农人劳作的艰辛,从而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 白诗先描写农家人人忙于夏收的场景,再特写拾穗妇女的悲惨遭遇,以此突出农人辛勤劳作却生活贫困的现实。

以此表现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分析】7.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D.“‘我’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错误。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的意思是:田中的水被晒得像沸水一样烫,农人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

“背汗湿如泼”一句描写的应该是农人,而不是诗人自己。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同:本诗最后两句“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意思是“但他们还要继续耕耘劳作,我又怎敢安然高坐饱食呢?”诗人自己无需劳作,与前文农民“背汗湿如泼”做对比,表达了自己不从事农耕生产,却能饱食的惭愧之情,侧面烘托了对农人劳作的同情赞美。

《观刈麦》的最后两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也同样因为自己不从事农耕生产,而农民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而暗自惭愧。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著名诗人的创造风格,搞定高考古诗词语言风格题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著名诗人的创造风格,搞定高考古诗词语言风格题

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范成大-清新妩媚杨万里-浏亮晓畅周邦彦-富丽精工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文天祥-沉郁悲壮萨都剌-清丽俊爽王冕-纯朴自然马致远-清隽流畅关汉卿-泼辣清新张养浩-警辟深远睢景臣-新奇辛辣明清于谦-朴直浅近顾炎武-苍劲沉郁王士祯-含蓄清远袁枚-空灵浮坦朱彝尊-清新疏淡纳兰性德-抑郁婉约龚自珍-清奇瑰丽郑燮-刚劲清新黄遵宪-浅俗新颖其他◇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预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独特风格对应的著名作家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隽永:李煜、刘禹锡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古典诗词的常见语言风格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古典诗词的常见语言风格

一、语言风格1.平淡(平实质朴、朴实无华、冲淡自然、多用口语)即语言不着意修饰,不堆砌典故。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此诗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既绘苔之形,又显苔之神,更写出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鸟鸣涧》)其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2.清新(清新自然、明快、清幽淡雅)即人们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

孟浩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

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月光和音响的变化。

3.典雅、含蓄(含蓄隽永、委婉)含蓄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典雅: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如《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形象生动即运用绘形、绘声、绘色的语言对所写对象进行描摹或刻画。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阅读

•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B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 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 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 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 “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 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 书气自华”的道理。 •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 的态度。
材料二:
•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 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 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 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 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 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 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 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 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 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 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浪费按规定罚款。
•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 A.舌尖上的浪费,不止在中国,在其 他国家也同样存在。 • B.由于舌尖上浪费太多,使得全球有 很多人因饥饿丧生。 • C.韩国的自助餐厅均陆续推出出“吃 自助,交押金”政策。 • D.在德国,相关机构可对餐厅的浪 费行为任意进行罚款。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文高考试卷中的古诗词

语文高考试卷中的古诗词

请根据以下材料,创作一首五言律诗,题目自拟。

材料:
春日,花开满园,蜂蝶翩翩,春风拂面,诗人心旷神怡。

此时,诗人漫步于山间小径,远眺山峦起伏,近观溪水潺潺,耳闻鸟鸣声声,心中感慨万千。

【要求】
1. 诗歌要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押韵合理;
2. 体现春日景致,表达诗人情感;
3. 字数不少于20句。

【答案示例】
春日山间行
春风拂面来,花开满园香。

蜂蝶翩翩舞,鸟鸣声声扬。

山峦起伏处,溪水潺潺旁。

心境何悠然,诗意满胸膛。

柳绿桃红艳,花香入鼻香。

踏青寻美景,悠然步履忙。

遥望天边云,悠然心自畅。

人生如春梦,愿得常欢畅。

山川壮丽景,岁月如梦长。

诗心随春意,岁月共欢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创作的精神气候
清代的大文学理论批评家叶燮,在其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原诗》中,曾经针对当时的创作与批评界否定晚唐诗歌的偏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当时流行的一种观点是:称诗“必曰唐诗,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于唾骂。

谓‘唐无古诗’,并谓‘唐中、晚且无诗也’”(《原诗·內篇上》)。

这种观点由来已久,渊源颇长,它来源于明代前后七子的文艺创作与批评主张,他们认为“诗必盛唐”,并将之奉为创作楷模,而对于除此以外的诗歌,则不屑一顾了。

叶燮对此现象十分愤慨,他在《原诗·外篇下》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着重将盛唐与晚唐的诗歌予以分析、评论,从比较中阐发了他的文艺理论观点: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风衰飒”。

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

夫天有四时,四时有春秋。

春气滋生,秋气肃杀。

滋生则敷荣,肃杀则衰飒。

气之候不同,非气有优劣也。

使气有优劣,春与秋亦有优劣乎?故衰飒以为气,秋气也;衰飒以为声,商声也。

俱天地之出于自然者,不可以为贬也。

又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寒瘦俭薄之态,固足美也。

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夫一字之褒贬以定其评,固当详其本末;奈何不察而以辞加人,又从而为之贬乎!
叶燮在这段话中认为,如果说晚唐之诗充满了衰飒的景象,多衰飒之音,那么,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但如果说“衰飒”就是不好,就应该予以贬低,那就完全错了。

因为像天地有四时,从而会使万物繁荣与衰飒一样,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气候,也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盛唐之诗和晚唐之诗的出现也就都受一定的时代制约,也都取决于各自的时代精神和精神气候。

如果把盛唐诗比作春天的花朵,那么秾艳华妍的贵重之态正是盛唐诗的特色;如果把晚唐诗比作秋天的花朵,那么幽艳俭瘦之韵也正是晚唐诗的特色。

既然春天和秋天都是大自然运行的必然,那么,春花与秋花也就各有其固有的特色美、天然美,所以盛唐之诗与晚唐之诗也就不应该有什么高下之分,优劣之别了。

叶燮《巳畦集》书影
叶燮这里的阐述虽然在于批判那种贬低盛唐以外诗歌的错误观点,阐明盛唐与晚唐诗的各自特色,但却反映了他对艺术美的认识。

更可贵的是,反映了他对时代精神或精神气候决定某种文学作品出现、以致影响创作时代特色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观点中,这一认识可以说是相当有价值的。

由此我们想到19世纪法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他在其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巨著《艺术哲学》中,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出现时,就曾经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认为:
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我们研究自然界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植物的出现,了解玉蜀黍或燕麦,芦荟或松树;同样我们应当研究精神上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艺术的出现,了解异教的雕塑或写实派的绘画,充满神秘气息的建筑或古典派的文学,柔媚的音乐或理想派的诗歌。

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同时丹纳还说:“一个观念好比一颗种子: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要从水分、空气、阳光、泥土中吸取养料;观念的成熟与成形也需要周围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补充,帮助发展。

在悲伤的时代,周围的人在精神上能给他哪一类的暗
示呢?只有悲伤的暗示;因为所有的人心思都用在这方面。

”这里,我们看到,丹纳所阐述的思想与叶燮是完全相合的:一、他们二人都以自然界的运行,以及自然界的运行决定动植物的变化作比;二、他们都发现并承认精神气候、时代环境对文艺作品的种类、特色的影响。

而二人所不同的是,叶燮是在批评“盛唐外无诗”的错误观点中,将盛唐与晚唐诗予以比较,阐发出这一观点的;而丹纳则是在具体的理论阐述中直接论述出这一思想的。

他们一重在批评实践,一重在理论叙述。

当然,这反映了中西理论批评思维方式的不同。

但二人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中西文艺理论家对文艺创作规律的共同认识。

叶燮生于公元1627年,卒于公元1703年,他比丹纳早生了200年,因此,如果就对时代精神、精神气候决定某种艺术作品的出现,及决定其特色这一艺术规律的发现而言,叶燮的贡献也许更大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