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恐龙无处不有》【情境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首先我们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新课解读】一、感知内容——理清顺序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明确:1.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这是一篇科普论文)2.第一部分(第1段):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 ~14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第15段):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收束全文。

3.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明确: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文化传承与理解: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设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在上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知识点,其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能够自主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推理,理解通过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其中《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佐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被压扁的沙子》则由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撞击说”。

两篇文章不但内容相互关联,推理过程和语言风格也基本一致,同时还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原则,展现出万物互联的思考方法。

教学中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小品”、提升互联性思维为目的,双线交织,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第1—6[HJ1.7mm]恐龙无处不有说明浅显易懂。

“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等都是很抽象的内容,但作者在说明时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将有关事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例如,第7段中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地壳运动比作板块背上驮着大陆一起运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

被压扁的沙子语言幽默风趣。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

例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原始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这一俏皮话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幽默风趣。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比较阅读,查找异同。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文化自信: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梳理两篇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法。

(重点)◎审美创造:体会事理说明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难点)第1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导入新课恐龙曾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后来突然灭绝了,留下了很多谜团。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两篇短文都与恐龙的消失之谜有关,但两篇短文选用的材料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否都是恐龙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探讨。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褶皱”“两栖”“天衣无缝”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曾获代表科幻艺术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

其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文体知识科普作品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并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

◎初看题目,猜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

介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恐龙灭绝、恐龙化石等。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生物学(恐龙)和地质学(板块理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包括《被压扁的沙子》和《自然选择》两篇短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分析两篇科幻小说,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科学知识来展现主题。

同时,本节课还涉及到科学知识的介绍,要求学生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小说,对于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可能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短文中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难点: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短文中的科学知识,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科学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科学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参考。

2.准备短文的复印件,以便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科幻小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发短文的复印件,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针对短文中的科学知识,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5.拓展(10分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主题演讲,分享科幻小说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心得体会。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

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

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3。

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6课预习卡第1课时1。

把握《恐龙无处不有》一文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生:恐龙。

师:没错,这就是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恐龙曾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后来突然灭绝了,留下了很多谜团。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两篇短文都与恐龙的消失之谜有关,但两篇短文选用的材料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否都是恐龙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探讨。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恐龙图片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自主归纳内容1。

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速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理清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③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④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来印证所阐述的问题?(生自由读课文,筛选信息,比较分析作答)预设(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问题。

(2)课文选用的材料:①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重点
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作者为了更好地说明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本文有多处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四、拓展探究,深入文本
1.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为什么?
3.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他是如何论证的?
4.作者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你能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吗?
5.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三、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标注、分析。
1.本文的语言严密而准确,主要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比较本文与《恐龙无处不有》的异同。
(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五、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骼(gé)臀部(diàn) 致密(zhì) 两栖(qī)
B.彗星(huì)地壳(qiào) 岛屿(yù) 褶皱(zhě)
C.携带(xié)潮汐(xī) 劫难(jié) 撞击(chuà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小品文,通过阅读科普作品,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阿西莫夫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本课时的两篇短文分别是《被偷走的时间》和《记忆的移植》。

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通过对时间的感知和记忆的理解,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这些领域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逐步建立。

此外,学生可能对科幻作品感兴趣,但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程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不懂的概念或问题,相互探讨。

教学目标1.明确两篇文章的说明内容,学习快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方法。

2.了解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相互影响,并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明确两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相互影响,并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思考,喜欢质疑是他们突出的特点。

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上踊跃发言,因而语文课是轻松快乐的。

然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欠缺。

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是让他们学习迅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方法,学习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品质。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生活着一种貌似蜥蜴的巨型动物。

(出示图片)它的名字大家非常熟悉——恐龙。

然而6500万年前,这种生物突然灭绝了,这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期待他给我们带来科学的解释。

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这两篇短文,边读边划出你认为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2.这两篇文章内容上有什么关联?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说明对象吗?三、脉络梳理恐龙无处不在1.指名说说你找出的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2.教师点拨。

课件展示文章说明思路。

板书:证明“板块构造”论被压扁的沙子1.本文主要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它和被压扁的沙子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2.交流归纳。

课件展示。

板书:撞击说教师质疑: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板书:逻辑顺序)四、难点直击文章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地理概念。

课前让同学们自己查资料,交流探究。

老师也从中找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概念,一起来探讨一下。

1.“板块构造”论(课件出示)2.斯石英(图片展示)五、比较总结这两篇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它们在原书中被编排在一起,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

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4 灯笼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把握文章的线索及作用,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B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在两篇文章中的思维方式。

2.揣摩语言,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课前准备阅读课文,查找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距今约2.3亿年~6 500万年,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约1.6亿年间,它们成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 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凶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 hái) 褶.(zhě)皱劫难.(nàn) 追溯.(sù)2.解释下列词语。

遗骸:遗体、尸骨。

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三、初读感知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新疆域》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恐龙及恐龙灭绝的一些图片。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这种生物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
(学生交流,激起情趣)
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精品课件】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参考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局部探究
(一)播放【音频课文】,认真聆听,然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思考,交流。

参考
1.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3)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4)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3)(4)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5)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6)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行文思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而前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提出另一个问题。

3.作者在说明事理的过程中,其科学精神体现在哪里?
参考:作者始终以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进行科学的推理,层次清楚地说明,充分体现了其以事实为依据,尊重科学的精神。

(二)《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可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思考,交流。

参考
1.说明内容:《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是因为地球受到撞击。

2.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止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可参考【微教案】《比较阅读的策略》
(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播放【影视课文】,认真观看,总结回顾本课所学。

参考
本文通过探究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其性质,探究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撞击说”的正确性。

文章逻辑严谨,说理充分,是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又一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拓展: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如果不认同,请说说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学生交流。

五、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知识。

2.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六、板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撞击说
恐龙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 斯石英分布情
况支持了“撞击说”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科学证明 准确表达 科学精神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
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
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
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准你真正的位置。

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用心工作,快乐生活!(工作好,才有好的生活!)
此文档可编辑,欢迎使用!
~~~专业文档,VIP专享。

更多精彩文档,尽在Baidu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