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故事的距离_以_层累说_为例

合集下载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研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研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研作者:李正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9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立项课题“现当代中国文献辨伪学(1912—2012)研究”(课题编号:13BTQ035)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2—26作者简介:李正辉(1980—),男,河南汝南人。

郑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目录学与经学。

李正辉(郑州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8)摘要:顾颉刚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论战。

古史层累是顾颉刚学术的根本观点,他的研究工作几乎都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古史层累说”的形成与顾颉刚所处学术年代以及个人的学术性格和人生际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古史层累说”进行客观的认知,有助于对顾颉刚学术以及上古史的研究。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辨伪;“古史层累说”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9.060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138—03顾颉刚(1893~1980),本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现代神话学、民俗学的奠基人。

他1906年入地方公立高等小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毕业。

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任教。

创办过民俗学会、禹贡学会、中国边疆学会等学术团体以及《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责善》半月刊、《民众周刊》等杂志。

还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史学集刊》《文讯》《老百姓》旬刊等刊物。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还担任过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务。

先后主持《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校点工作。

一、“古史层累说”解析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这封信中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者,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生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生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谢谢题主佳问。

这个题⽬貌似“冷门”,其实相当重要啊。

在我国近现代⽂化的星空,群星璀璨,顾颉刚先⽣就是其中⼀位著名的史学家。

顾颉刚在学⽣时代观看戏曲时,就注意到⼀个现象:同⼀出戏,随着历史的演变,剧情往往随着时代变化⽽经常被修改。

他对于某个⽂化成果曲折演变的细⼼观察,从戏曲观察逐渐扩展到历史研究中。

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印书馆编写中学历史课本,打算将《诗》、《书》等古书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

随着整理的⼀步步深⼊,他发现很多耐⼈寻味的现象,萌⽣了“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观点。

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同先⽣论古史》这篇⽂章⾥,⽐较系统地发表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主要有三点:第⼀,“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例如:周代,⼈们起初认为最早的帝王是⼤禹;到孔⼦时,⼈们⼼⽬中最早帝王向上提早到了尧、舜;战国时,⽂献⾥有了更早的黄帝、神农;汉以后的描述中有了更早的盘古。

第⼆,“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物愈放⼤”。

例如,关于舜,舜被孔⼦时代⼈们看成是⽆为⽽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全⽅位积极有为的圣⼈,到孟⼦时代增加了”模范孝⼦”内容。

第三,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件事的确切状况,但是,⾄少可以知道某⼀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例如,我们不⼀定知道实际的夏商史是怎么样的,但是,可以知道东周时代⼈们⼼⽬中的夏商史。

顾颉刚发表这⼀观点后,得到钱⽞同、胡适等⼈积极⽀持。

但也遭到⼀些坚持传统看法的学者激烈批评,被视为“牵强附会”。

顾颉刚等⼈在论战中充实了其观点,他们开始出版《古史辨》。

于是,民国学术中著名的“古史辨”学派形成。

他们编纂了七⼤册《古史辨》(数百万字篇幅),对于中国早期历史以及⽂献进⾏了⼴泛的新探讨,研究范围涉及远古神话、远古历史、经学等领域,⽴新说,开新风,产⽣了很⼤影响。

从此以后,受到顾颉刚等⼈启发,学术界⼀般不再把神话传说⼈物⼀味当成真实⼈物,不再把“六经”编写全都归功于孔⼦,不再盲⽬地把扑朔迷离、⾯貌极其模糊的“三皇五帝、尧舜禹”视为最理想社会,⽽是更加注重独⽴思考、史料慎之⼜慎。

2022年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2022年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2022 年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范文(精选 3 篇)
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范文(精选 3 篇) 当品尝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想,是时候抽
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 理的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范文(精选 3 篇),欢迎阅读,希望 大家能够喜爱。
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 1 “中国的文化古迹经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是的,莫高窟 就是其典型的例子。读完整篇文章,被他那精致的文字所吸引。 利用色调的改变,娓娓述说着历史的改变。不仅道出政治的更替 经济的改变,更难能珍贵的交代了莫高窟壁画的时序性和差别性。 从艺术的角度阐述时代的变迁以及艺术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北魏战事激烈,“色泽深厚镇静得犹如立体,笔触奔放豪迈 得犹如剑戟”。当色调“畅快优美”的时候,是那英勇的隋文帝 统一了中国。唐代,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辉煌的历史。 大唐帝国,以一个帝国来称呼,一点都不恭维。经济旺盛,政治
这是课文中的两个介绍彩塑和壁画的段落。尽管这种穿透历 史的仰视有些吃力,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效的补充完 全可以缩短仰视的距离。可以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殊是 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美丽的音乐,给学生以剧烈的视听享受, 激发学生阅读的爱好。可以收集大量的资料,如彩塑、壁画丰富 的图片和《藏经洞发觉与敦煌遗书流散》等补充阅读材料,创设 情境,激发爱艺术,历史、文化、宗教、艺 术的四重交织,让人在这大漠之中感到生命的珍贵。
莫高窟的神奇,或许不是余秋雨能写明白能述说清晰的,只 有等你自己去解谜了。期盼莫高窟之行。
最终想说,余秋雨,你牛。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您的文字功 底和艺术功力,更让我能感受到犹如和您一起站在莫高窟的洞窟 之中感受它的魅力。感谢您的《莫高窟》,《文化苦旅》我将进行 究竟。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李禹阶内容提要 20世纪初的“古史辨”思潮提出了百年之问,当代古典学、历史学中的疑古、辨古、信古思想均是对其的回应。

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是该学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同时亦存在方法论、认识论的局限。

实际上,早期中国具有丰富而“多元”的上古历史,由于传统史学“史以载道”所含蕴的“助流政教”的“资治”功能,古代史家所塑造的文本书写的历史主要是以中原国家“礼义”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而少见上古时遍及我国各区域聚落先民的社会活动的史迹记载。

“历史记忆”是人类早期史迹的遗留,但是“历史记忆”成为历史文本则有一个被后代史家再加工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往往是史家的史学理念对“历史记忆”进行“层累式整合”的结果。

我国传统经典所载上古史正是“历史记忆”在“层累式整合”中完成的,它既使史前丰富多彩的各区域文化被融入早期中原国家礼乐文明的历史中,同时也在这种历史书写中保留着中国上古真实史迹的痕迹。

关键词 “古史层累说” “历史记忆” “层累式整合” 历史文本书写〔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7-0036-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提出“古史层累说”后,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直到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其强烈的时代批判精神。

“古史层累说”之所以至今仍有这么持续的影响,是因为它对中国的古典学、历史学等问题仍然有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或者说我们今天仍然有诸多“古史辨”中曾探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学界的共识。

因此,在当今大量考古材料基础上反思顾氏的“疑古”及古典学思想,对于理解与评价顾颉刚先生“疑古”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构建中国文明起源的独特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顾颉刚“疑古”说的是非与启迪顾颉刚(1892—1980),作为现代史学家,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史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再论“层累说”的来源——兼谈历史与故事的距离

再论“层累说”的来源——兼谈历史与故事的距离

同先 生论古史 书》 一文 中首 次提 出 , 后来 又有 诸 多
的延伸 , 例如“ 看 史迹 的整 理还 轻 , 而 看传 说 的 的 ,
顾颉 刚对 大 禹的 解读 , 不适 用 于《 诗经 》 的其 他 篇
幅, 这一 点刘搂黎在 当时 就指 出来 了。 ⑧ 至于说 经 过后世 整理 的文 献里 的故 事 是 “ 晚 出” 的, 裘 锡 圭 先生辩 驳说 : “ 在 某 些 成 书时代 较 晚 的作 品里 , 有
证 主义者 。 ② 顾颉 刚从 歌谣 、 戏 曲 中悟出 了“ 层 累说 ” , 例如 他提 到 : “ 我 看 了两 年 多 的戏 , 惟 一 的成 绩 便是 认 识 了这些故 事 的性 质 和 格 局 , 知道 虽 是 无 稽之 谈 原 也有 它的无 稽 的法 则 。 ” ⑧我们 有必 要从顾 颉 刚
故事的表现
故事高潮 期 的征 兆是 “ 依 靠一 种 有 意 义 的善
行来 为它产 生 意 义 的 ; 结 尾 与 它 之前 的东 西形 成

无论是 虚构 的还 是 非 虚构 的叙 事 , 我 们 都 应
该首先 思考作者 意 欲表 现 的内容 是什 么 。顾 颉 刚 提 出“ 层 累说 ” 是 试 图表 现故 事 的 历史 演化 特 征 , 呈现单 线发展 的故事 。论说 在 1 9 2 3年 的《 与钱玄
2 0 1 2年 , 第2 5 0页。
② 罗志田: 《 ( 古史 辨) 的学术和思想背景》 , 《 社会科学战线》 2 0 0 8 年第 2 期; 又见罗志 田: 《 检讨 ( 古 史辨 > 学理 基础的一项 早 期尝试》 , 《 社会科学研究) 2 o o 8 年第 3 期。
厶又 瓤. 多 2 0 1 3 年 第 4 期

司马迁是怎样“整齐其世传”的

司马迁是怎样“整齐其世传”的

司马迁是怎样“整齐其世传”的作者:杜泽逊来源:《读书》2015年第12期司马迁《史记》在他本人看来是“成一家之言”。

孔子宣称“述而不作”,而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则明确说“作三十世家”,“作七十列传”。

不说“述”,而说“作”,其自负可见一斑。

只有一位名叫壶遂的人夸奖他时,他才谦虚地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实际情况是,《史记》主要的篇幅都是“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史记》是怎样“整齐其世传”的?这是我们认识《史记》的一个重要角度。

《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六月十七日,晋国军队与齐国军队打了一仗,晋军统帅为郤克,齐国统帅为齐顷公,地点在鞌(约在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战争的结果是齐军失败,晋国军队追击齐国军队,“三周华不住”,围着著名的华不住山转了三圈。

这华不住山,在今天山东济南市北郊,一座孤山。

元代赵孟的名画《鹊华秋色图》,鹊指鹊山,华指华不住山,当地人叫华山。

这场战争叫“齐晋鞌之战”。

这段关于战争的描写,是《左传》里的名篇,这个暂且不表。

鞌之战发生在齐国的地盘,晋国军队是主动前来讨伐的。

那么讨伐的理由是什么呢?齐国得罪郤克,起于郤克出使齐国,受到齐国不礼貌的接待。

《左传》宣公十七年(公元前五八六年)有这样的记载:十七年春,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

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

郤子登,妇人笑于房。

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献子先归,使栾京庐待命于齐,曰:“不得齐事,无复命矣。

”郤子至,请伐齐。

晋侯弗许。

请以其私属。

又弗许。

献子,即郤克。

为什么郤克登台阶时,妇人笑呢?《左传》没有明确,但问题想必发生在腿脚上。

郤克被躲在帷幔后面的妇人取笑,作为大国使者,是莫大的羞辱,所以他发誓:“所不此报,无能涉河。

”郤克的复仇计划,因晋国国君的阻止而暂时未能实现。

直到鲁成公二年才有了复仇的机会。

按《春秋经》记载:“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

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战于新筑(卫地),卫师败绩。

我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作文

我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作文

我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作文
我和历史之间的距离。

一。

有次我站在故宫的城墙下,看着那高高翘起的屋檐,心里就想,哇,这地方得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啊!可是,摸都摸不到,就像隔了
层玻璃,看得到摸不着。

二。

有次在书店翻了本古籍,那字儿,写得跟画儿似的,真好看!
但读起来却像隔了层雾,难懂得很。

那历史啊,就像那雾里的风景,美是美,就是摸不着头脑。

三。

有次逛街,看到个古董店,里面摆满了各种奇怪的东西。

我凑
过去看,心想,这些东西都是啥时候的啊?咋感觉离我这么远呢?
就像是看了一场老电影,虽然精彩,但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四。

有次去长江边玩,看着那江水滚滚东流,心里就想到,这江水流了多少年了啊,得有多少故事在里面吧!可惜啊,我只能站在这儿看,没法儿跟着它一起流。

五。

有时候吧,我会想,要是我能回到过去,那该多好啊!看看古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跟那些历史人物聊聊天啥的。

不过也就想想罢了,毕竟历史这东西,就像是个遥不可及的梦,看着美,但咱还是得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

历史分层论述怎么写范文

历史分层论述怎么写范文

历史分层论述怎么写范文历史分层论述是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用于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下面是一个关于历史分层论述的范文示例:篇题:从不同层面解读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引言: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法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解读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正文:政治层面:首先,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一个以民主、平等和自由为核心价值观的共和国。

这一政治改革对后续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推动了民主制度的传播和普及。

其次,法国大革命的均等观念,在全球范围内激发了人民追求平等与公正的愿望,为其他国家的社会运动提供了榜样。

例如,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欧洲的自由主义运动,都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追求民主、平等和人权。

经济层面:法国大革命对法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废除封建地主的特权,土地重新分配,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大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

这种土地改革对于后来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法国大革命也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封建地主的特权被废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逐渐运作起来,市场逐渐扩大。

这种经济改革为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

社会层面:法国大革命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通过废除特权和贵族统治,法国大革命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制度。

这种社会变革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为后来的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追求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民主的普及、启发了其他国家的社会运动,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平等的追求。

这些影响持续至今,并将继续塑造着世界的发展。

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顾颉刚层累说是一种理论分析方法,旨在揭示人的行为和思维背后的心理机制。

它是以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综合研究,从而探索其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

顾颉刚层累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表面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还尝试挖掘出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内在结构和作用机制。

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之一是它强调了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不仅受到内在因素(如个人的特质和信念),还受到外在因素(如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使得顾颉刚层累说能够更全面地解释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多样性,从而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另一个特点是顾颉刚层累说注重整体性的分析。

它强调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整体的贡献,而不仅仅是关注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通过整体性的分析,顾颉刚层累说能够揭示出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心理过程。

总而言之,顾颉刚层累说在研究人的行为和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强调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整体性的分析,通过这些特点能够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解释。

通过对顾颉刚层累说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机制,为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首先对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该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接下来,说明了本文的目的,即深入研究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探讨其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正文部分将从两个方面探讨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

首先,在特点一部分,将详细介绍顾颉刚层累说的第一个特点,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场景和效果等。

其次,在特点二部分,将进一步分析顾颉刚层累说的第二个特点,并讨论其与特点一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在结论部分,将对前文所述的两个特点进行总结。

层累造成说

层累造成说

层累造成说中国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是“层累造成说”。

该说最初源于商朝时期著名的先秦哲学家、历史学家王充,后被谢灵运、杨辉等儒家学派所发扬广泛弘扬。

它认为每一件事物的成败、败亡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层累”,也就是历史累积。

正是历史累积塑造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层次,其中也蕴藏了文明和发展的可能。

真正理解层累造成说,就需要全面把握其理论内涵。

层累造成说认为,历史的发展犹如流沙,不断的延续下来,并将深深印入人们的思维形态,形成一种“历史”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将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被人们接受的逻辑”,每个人在历史的推动之下都经常会把这种逻辑作为行为准则,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性意识”。

层累造成说也认为,历史累积不仅仅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结构,还会影响社会以及其中的一切活动。

历史的发展不仅会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还会深深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一种“历史思想”。

“历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气质”。

此外,层累造成说认为,历史和当下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穿越历史,在历史的灵光中映照出当下的发展,把当下的发展与历史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从而更好地看待当下。

层累造成说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反思历史,不断深入、全面地对历史进行改造和发展,从而使历史的发展更加健康。

在当今的社会,层累造成说不仅受到了影响,它也影响着今天的发展和趋势。

因为它把历史的发展视为一种选择,它强调反思历史中的一些经验,从而帮助人们把握当下发展的新趋势,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和创新。

总之,层累造成说是一种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它从不同角度凸显了历史的发展性、连续性和耦合性,从丰富多彩的层面强调历史的长久性。

层累造成说能够帮助人们梳理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历史价值观,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历史、反思历史,并能够开创美好的未来。

历史教育中的故事讲述技巧

历史教育中的故事讲述技巧

历史教育中的故事讲述技巧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是我们认识和了解过去的窗口。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过去的事件和过程,并思考它们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历史往往是枯燥乏味的。

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意义,教师需要运用故事讲述技巧。

一、开门见山,掀开历史的面纱在历史教育中,开门见山的讲述方法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话题。

教师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开门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唤起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例如,教师可以以“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1912年的美国社会和人类困境的思考,展开对历史的探索。

二、以人为线索,呈现历史的多样性在历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以人物为线索,展现历史的多样性。

通过学习具体的人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并思考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工运动,通过讲述罗伯特·欧文和他的改革事迹,让学生了解劳工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三、使用视觉和听觉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视觉和听觉媒体在历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体,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时,教师可以使用珍珠港的照片和目击者的回忆录,通过展现真实的证据和故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影响。

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些事件和年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讲述历史故事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例如,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背后的思想和原则,并与当时的国际形势进行比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五、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引导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历史的连贯性

引导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历史的连贯性

引导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历史的连贯性在小学三年级阶段,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连贯性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过去发生的事件的简单堆砌,它更像是一部由许多故事组成的大书,每个故事都串联着前因后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

首先,我们可以想象历史就像一条长长的小溪,悄悄地穿过山川,连接着不同的地方和时间。

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眼中,这条小溪可能还很浅,但他们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的历史事件,开始意识到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

比如,他们可以从了解古代文明的兴衰开始,明白各个文明是如何相互影响和交流的。

其次,历史也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每一年轮都记录着过去岁月的痕迹。

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一切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地区的历史,了解到当地的习俗、传统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的,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再者,历史也可以比作一座巍峨的建筑,它由许多砖块和石块组成,每一块都承载着一段故事。

在小学三年级阶段,学生们可以通过探索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逐渐拼凑出一个个完整的历史画面。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研究某位伟大领袖的生平和成就,理解到这些个体是如何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远影响的。

最后,历史也像是一本富有智慧的书籍,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明白过去的错误和成功,以指导他们未来的行为和选择。

例如,通过学习历史上的战争和和平时期,学生可以明白到战争的代价以及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出更加和平与理解的态度。

因此,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可以帮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连贯性。

就像一个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一样,历史也在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历史的探索者和传承者。

历史是一种语境--以《世说新语》为例

历史是一种语境--以《世说新语》为例

作者: 王庆杰
作者机构: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53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70-71页
摘要: 历史飘忽久远,文字承载定格.历史网眼繁密,盘根错节,文字筛选,打磨砺炼.文化在语境中团聚,历史在语境中生成.我们沉人历史,其实是沉入语境.《世说新语》文字发酵,清香浓烈,画面多彩,细节摇曳,言辞灼灼,一种个性张扬的语言磁力场,牢牢地吸附了解读其无穷魅力的代代后生.它是一包防腐剂,让历史永保鲜活.它是一枚银针,扎入历史的肌肤,让被历史沉重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后人们,从麻木中觉醒,从觉醒中心灵悸动.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的原貌,我们却有权品评历史.现实总是一种肤浅,历史永远厚重.历史是线,现实是点.我们站在现实的基点上,去梳理牵扯《世说新语》这个庞大的线团时,内心会生发无数之感慨,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之比较,会给当今时代怎样的文化启示?《世说新语》中那次第出场的人物其神态举止,言谈爽利,点石成金,发言玄远,又会给情感冷漠,精神萎缩、语言粗陋的当代中国人以怎样的语言思想训诫洗礼?当我们绝倒于魏晋士人风流,竭尽全力张扬其超凡脱俗的文化个性时,我们在汗颜中又会怎样地惊座而起、审视自我,祛除懦弱,去塑造自身精神的伟岸呢?……。

历史学求时间跨度、人物到历史事件的距离专题(文科)

历史学求时间跨度、人物到历史事件的距离专题(文科)

历史学求时间跨度、人物到历史事件的距离专题(文科)历史学求时间跨度、人物到历史事件的距离专题简介本专题旨在探讨历史学中时间跨度以及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关系。

通过对历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演变以及历史人物对这些事件的影响。

时间跨度历史学关注的是过去的事件和行为,因此时间跨度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时间跨度指的是研究的时间范围,可以从几个世纪、数十年,甚至几天或几小时都有可能。

通过研究不同时间跨度内的历史事件,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变化等。

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距离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决策者或影响者。

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可以从多个维度考虑:时间距离时间距离指的是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间隔。

有些历史人物直接参与并塑造了某一历史事件,他们与该历史事件的时间距离非常近;而有些历史人物可能是在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才出生,他们与该历史事件的时间距离较远。

通过分析时间距离,可以更好地评估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影响程度。

地理距离地理距离指的是历史人物在空间上与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之间的距离。

某些历史人物出生或活动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地,他们与该历史事件的地理距离非常近;而有些历史人物可能是远在他乡,他们与该历史事件的地理距离较远。

地理距离也对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参与产生影响。

结论通过对历史学中时间跨度以及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距离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历史人物的作用。

时间跨度和人物与事件的距离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概念,对于揭示历史的真相和理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运用历史和回忆讲述真实的故事

如何运用历史和回忆讲述真实的故事

如何运用历史和回忆讲述真实的故事历史和回忆是讲述真实故事的重要工具。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通过回忆,我们可以重温个人经历和情感。

当这两者相结合时,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展现真实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历史和回忆,讲述一个真实且引人入胜的故事。

第一部分:利用历史研究历史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信息。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背景知识和深入理解。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讲述故事时运用历史研究:一、深入研究背景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对于真实性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相关事件、文化和社会背景,我们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故事,使之更具可信度。

二、引用历史细节:在故事中引用一些历史细节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真实的感觉。

通过引用确切的日期、地点和事件,我们能够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并使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三、采访历史学家或专家:与历史学家或专家进行访谈,能够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历史理解。

他们可以分享细节、见解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讲述故事。

第二部分:运用个人回忆回忆是一种个人的、真实的体验。

通过回忆,我们可以让故事更具人情味和情感共鸣。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讲述故事时运用个人回忆:一、深入回忆个人经历:回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能够为故事增添亲身体验的真实性。

通过详细描述自己的情感、感觉和思维过程,我们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二、描绘个人情感:故事中的情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

通过描绘个人情感和内心矛盾,我们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三、创建真实对话和场景:通过回忆,我们可以重现真实的对话和场景。

通过引用真实的对话和场景,我们能够使故事更加生动,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并沉浸其中。

第三部分:结合历史和回忆结合历史和回忆的方法让故事更加生动且真实。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讲述故事时结合历史和回忆:一、在历史事件中融入个人经历:将个人经历嵌入到历史事件中,可以为故事增添情感和真实感。

层累史观名词解释

层累史观名词解释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据顾先生自己说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上的内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到孔子时始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三皇出来了,汉以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顾于是形成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譬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顾先生由此得出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知识"性质的结论是:"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

"稍后他干脆和盘托出了他的致知取向:"我对于古史的主要观点,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

"简而言之就是"不立一夏,惟穷流变"。

以古史层累说分析中国古代传说的发展历史的研究成果

以古史层累说分析中国古代传说的发展历史的研究成果

以古史层累说分析中国古代传说的发展历史的研
究成果
中国号称有四千年(有的说五千年)的历史,大家从《纲鉴》上得来的知识,一闭目就有一个完备的三皇五帝的统系,三皇五帝又各有各的事实,在研究后发现,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有一个规律,把这个规律总结为三点,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层累说”。

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比如说周代,人们心中最古老的人是大禹,但是越到后来,就越有“更古老”的人。

例如孔子就常常说上古的尧舜,战国时出现了上古的黄帝,再到后来就有了盘古女娲。

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比如,在孔子那里,舜是一个圣君,到了孟子嘴里,舜不仅是圣君,还是一个大孝子。

甚至连孔子本人也逃不脱这个规律,孔子活着的时候,顶多只是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但是死后地位越来越高,汉代称他为“素王”(无冕之君王),到了后代就成了圣人,再后来简直就是神一样的人物,没有丝毫缺点。

三、我们在这上面虽不能知道某一事件正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事件在传说中最早的状况。

层累说最关键的是前两点。

也就是说,后人总是要添加附会,总要把故事“编得圆满”。

于是时代越晚,出现的上古神话越古老,出现越来越多的上古大神。

比如盘古是三国时期才出现的,却成了开天辟地最早的神。

这就好像积累柴火,后来者反而居上。

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对后来人影响很大,无异于给生活一片漆黑、愚昧迷信的中国人点亮了一盏智慧之灯。

以顾先生的研究成果来看,上古历史中的许多谜团一下变得清晰起来。

古史层累说的20个要点

古史层累说的20个要点

古史层累说的20个要点古史层累是指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时期,大致从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末期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为止。

以下是古史层累的20个要点:1.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传说中的王朝,传说中的创建者是禹。

2.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出现了最早的文字。

3. 商朝中期出现了商纣王,暴虐无道,导致商朝的灭亡。

4. 周朝取代商朝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5. 春秋时期是周朝的衰败期,各国相争不断,出现了霸主和诸侯之间的较量。

6.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七雄争霸,最终秦国统一中国。

7.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儒家思想。

8.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人性本善、天命审判。

9.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

10. 孙子是战国时期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11.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楚辞的代表作。

12. 秦始皇是秦朝的建立者,他统一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13. 秦始皇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标准文字、修建万里长城等。

14. 秦朝统一后实行了严苛的法律制度,对异议进行严厉镇压。

15.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16. 西汉时期兴起了汉武帝时期的西域通商,汉朝疆域扩张至最大。

17.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标志着东汉的衰落。

18.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斗。

19. 魏国最终取代了曹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

20.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人物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以上是古史层累的20个要点,涉及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人物和事件。

历史层累造成说

历史层累造成说

历史学的基本学术理念:怀疑的态度与历史演进的方法李勇有两种情况促使本文的写成。

在对史学进行比较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史学乃至不同民族例如中西史学在学术层面上的共同理念是什么?或者说历史学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民族那里的学术上的共同的基本追求是什么?当前历史相对主义的盛行,冲击了主流史学中历史进步观念、史料的真实和史学的科学信念。

人们在欣喜它给史学带来可能的解放和美好发展前景的同时,却不能不考虑它可能导致社会对史学学术价值的彻底否定。

换言之,史学从业者面对这种挑战如果退让的话,那么是否有最基本的底限?这两种诉求最终促使笔者,通过一些个案,对不同话语体系下的历史学学术层面的基本理念进行分析与概括。

一、层累造成说中的态度与方法顾颉刚的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受到崔述的不少影响和启发。

他发表在1923年《读书杂志》第9期上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称:“崔述的《考信录》确是一部伟大又极细密的著作,我是望尘莫及的。

我自知要好好的读十几年书,才可追得上他。

”[①]若干年后,关于崔述他还说:“我们今日讲疑古辨伪,大部分只是承受和改进他的研究。

”[②] 顾颉刚在反思古史辨时说过,“远在清代中叶,大胆的崔述已经本其宋学的‘卫道’精神和汉学的考据方法,把一部分荒诞不经的古史传说一笔削去,他所著的《考信录》,真是清代史学研究史上的一部奇书,其目光的敏锐和史学方法的谨严,在近代的史学界上可以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他因为限于时代,一切的研求还是不够彻底。

”[③]关于这种影响,顾颉刚说:“崔述的《东壁遗书》整理古代史实,刊落百家谬妄,这是我以前读《先正事略》时知道的,但这部书却没有见过。

十年一月中,适之先生买到了送给我看。

我读了大痛快。

尤其使我惊诧的,是他在《提要》中引的‘达碎沙锅纹到底’一句谚语。

‘你又要打碎鸟盆问到底了!’这是我的祖母常常用来禁止我发言的一句话;想不到这种‘过细而问多’的毛病,我竟与崔先生同样地犯着。

古蜀史说——精选推荐

古蜀史说——精选推荐

古蜀史说古蜀吟·执愿:⼀曲散尽,两⾏浊泪。

想来三四⽉,谁知五六载。

屋⽆七弦古琴,⾝⽆⼋两纹银。

九霄犹可摘星⾠,⼗⾥烟云迹难寻。

百般想,千回念,万语千⾔话惹嫌,百折不回⼗世愿。

梦魂中,九陌⼋街华灯上。

七间坊,六律五⾳绚华裳。

归去兮,四马三檐尘飞扬。

薄衾寒,抚危栏,⼆更天⾥喑秋蝉。

好难!⼀盏明⽉怨纠缠。

前⾔:先秦时期的古蜀是怎样的情形?与中原是否有关系?战国中后期⾄秦汉时期成书的《⼭海经》、东晋⼲宝的《搜神记》和南宋罗泌的《路史》看似荒诞不经的描述是否有可取之处?为何史书上鲜有关于古蜀的记载,却留下蚕丛、鱼凫与杜鹃的传说?战国时期《⽵书纪年》记载⽈:“夷王⼆年,蜀⼈、吕⼈来进献琼⽟,祭祀河神,⽤⼤圭沉河”。

由秦博⼠伏⽣⼝授伏羲娥翻译晁错笔录的《书·夏书·禹贡》记载⽈:“华阳、⿊⽔惟梁州。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

蔡、蒙旅平,和夷厎绩。

厥⼟青黎,厥⽥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于渭,乱于河。

”西汉司马迁承其⽗司马谈之志和遗作,参考《书》《春秋三传》《五帝系谍》等上古书籍⽽编纂的《史记》,其中描写古蜀地的⽂字多为秦汉时期,先秦时代的笔墨极少。

西汉蜀⼈扬雄《蜀王本纪》原⽂已佚,现版为明朝郑朴辑录,先秦古蜀的情形描述稍多,多为神话传说。

东汉班固《汉书》的《西南夷传》《货值转》《循吏传》和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西南夷传》基本沿⽤了《史记·西南夷列传》的叙述,仅增述了西汉之后的蜀地⼀些简易情形,先秦时期⼏⽆考据。

三国时期蜀汉旧⾂来敏写的《本蜀论》原⽂已佚,只能在《⽔经注》中查阅到部分篇章。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对先秦时期的古蜀情形叙述稍详,但苦⽆典籍⽂字,难逃窠⾅。

唐代李⽩《蜀道难》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千岁,不与秦塞通⼈烟。

”李⽩的意思很了然,他也不知古蜀的前世今⽣,⾥⾯“四万⼋千岁”虚数的感慨却也道尽了古蜀艰难跋涉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的模型
理论是模型的理想化分类。历史学研究有没 有模型,不同 学 者 之 间 看 法 各 异,不 过 毋 庸 置 疑, 顾颉刚通过概括几个事例便得出“层 累 说”,且 用 它来解释整个上古史是有认识论的基础: “历史的 阅读者以及 撰 写 者 都 是 积 习 成 癖 的 概 括 者,总 是 把历史学家的观察应用到他所熟悉的其他历史现 象上 去———或 者,也 许 应 用 到 他 自 己 的 时 代 上 去。”②然而,这种抽 象 出 来 的 模 型、规 律 都 不 是 完 全 的 、充 分 的 ,它 们 只 能 是 历 史 解 释 中 的 某 一 函 项 而 已 。 所 谓“古 史 辨 派 ”是 由 一 群 阐 释 上 古 史 领 域 的相同模糊 理 论 的 历 史 学 家 组 成,也 是 虚 构 出 来 的,例如同为 胡 适 门 徒 的 傅 斯 年 后 来 就 与 顾 颉 刚 分道扬镳。③
二、进化论等西方近代科学思想; 三、前人辨伪学说 和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 四、近代考古学的刺激。 罗志田检视了 1933 年罗香林先生从故事的角度提 及的历史写作的两个层次,同时澄清了对古史辨的 一些“误会”,例如疑古、释古、信古三分法是有问题 的。② 本文试图以“层累说”为例,从历史和故事之 间的临界点出发,分析顾颉刚在表现故事时显示出 的张力,同时探讨历史叙事中内在、外在两种视角对 应的不同解释方式。文章同时认为,顾颉刚在 1933 年前后阐释“层累说”时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冲突: 前 期强调求真,后期侧重致用。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 05JJD770003) 阶段性成 果。
① 余英时: 《论戴震与章学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年,第 250 页。
② 罗志田: 《〈古史辨〉的学术和思想背景》,《社会科学战线》 2008 年第 2 期; 又见罗志田: 《检讨〈古史辨〉学理基础的一项早 期尝试》,《社会科学研究》2008 年第 3 期。
在历史叙 事 里,作 者 认 为 真 实 的 和 实 际 的 真 实 情 况 密 切 相 关 ,但 也 有 一 段 距 离 。 也 就 是 说 ,历 史事实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真实事件和历史 文 本 。 事 件 已 经 过 去 ,我 们 无 法 重 新“回 到 历 史 的 现场”,有论者就指出: “历史本身在任何意义上不 是 一 个 文 本 ,也 不 是 主 导 文 本 或 主 导 叙 事 ,但 我 们 只能以文本 形 式 或 叙 事 模 式 体 现 出 来 的 历 史,换 句话说,我们 只 能 通 过 预 先 的 文 本 或 叙 事 建 构 才 能 接 触 历 史 。”①换 句 话 说 ,客 观 的 历 史 只 能 通 过 历 史 文 本 ,即 主 观 的 方 式 才 能 获 得 认 识 和 理 解 ,所 以 “层累说”有其一定的道理。
关键词 叙事 层累说 顾颉刚 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 2013) 04 - 0081 - 06
叙事与绘画相似,是双重的展示,我们既可以感 知到绘画表现的 内 容,又 可 以 察 觉 到 绘 画 所 遵 循 的 理念,即可辨识出一幅画属于立体派、印象派还是表 现派。在一段文字 叙 述 里 ,我 们 无 法 直 接 观 察 到 人 物的性格 及 行 为,但 可 以 通 过“人 同 此 心,心 同 此 理”来理解 作 者 叙 述 的 事 件 和 人 物,以 及 作 者 的 洞 察力。叙事包含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余英时先生 在述及章学 诚 和 柯 林 武 德 的 历 史 观 时,提 到 了“任 何历史事件都有 两 个 方 面 ,即 内 在 的 和 外 在 的 ”。① 甚至可以进一步 说,一 则 完 整 的 叙 事 里 可 以 找 到 内 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协调关系; 后者也没有必要遮蔽 前者。
母 题 ,就 会 发 现 它 们 都 有‘前 因 后 果 ’的 逻 辑 关 系 , 环 环 相 扣 ,… … 围 绕 着 故 事 的 标 志 性 事 件 ,被 故 事 进程紧紧地串 在 了 一 起。”④这 是 孟 姜 女 故 事 发 展 的内在逻 辑。也 就 是 说,顾 颉 刚 以 单 线 的 方 式 讲 述 故 事 ,他 只 看 到 了 后 人 添 加 进 去 的 东 西 ,就 说 别 人是在“造伪”。
《孟 姜 女 故 事 的 转 变 》罗 列 了 孟 姜 女 故 事 从 春 秋至北宋的演变; 《孟姜女故事研 究》一 文 补 入 了 唐 代 的《同 贤 记 》、抄 本 敦 煌 小 曲 和 周 朴《塞 上 行 》 等,宋 元 的《北 辕 录》、《南 村 辍 耕 录》等。顾 颉 刚 写道: “故事 是 没 有 固 定 的 体 的,故 事 的 体 便 在 前 后左右的种种变化上。……懂得了这件故事的情 状 ,再 去 看 传 说 中 的 古 史 ,便 可 见 出 它 们 的 意 义 和 变 化 是 一 样 的 。”顾 颉 刚 最 终 试 图 强 调《左 传 》的 相 关古史记载与现代 歌 曲 中 的 孟 姜 女 故 事 是“同 一 的”,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一物”。⑤ 他对故事的看 法似乎抛弃了历史本身,陷入了不可知论。
81
2013 年第 4 期
故事的表现
无论是虚 构 的 还 是 非 虚 构 的 叙 事,我 们 都 应 该首先思考作者意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顾颉刚 提出“层累说”是试图表现故事 的 历 史 演 化 特 征, 呈现单线发展的故事。论说在 1923 年的《与钱玄 同 先 生 论 古 史 书 》一 文 中 首 次 提 出 ,后 来 又 有 诸 多 的延伸,例如“看 史 迹 的 整 理 还 轻,而 看 传 说 的 经 历 却 重 。 凡 是 一 件 史 事 ,应 当 看 它 最 先 是 怎 样 的 , 以 后 逐 步 逐 步 的 变 迁 是 怎 样”,“不 立 一 真 ,惟 穷 流 变”等。① 前一句 带 有 实 证 主 义 的 痕 迹,后 者 又 似 乎有点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只是“历 史 演 进 法”是 他的史学研 究 的 范 式,因 而 顾 颉 刚 更 多 地 属 于 实 证主义者。②
顾颉刚的 表 述 还 有 一 个 问 题,即 对 故 事 的 理 解 。 一 般 的 说 法 是 ,故 事 呈 现 事 件 和 行 动 的 顺 序 : 某一事件因 为 另 一 事 件 才 发 生,或 者 由 几 件 事 共 同造成了一 种 局 面 或 状 态,但 它 们 没 有 严 格 意 义 上 的 因 果 联 系 。 也 就 是 说 ,一 段 完 整 的 故 事 ,它 有 自己的起、承、转、合。顾 颉 刚 所 论 述 的 大 禹 和 孟 姜女,都与 这 里 对 故 事 的 定 义 有 差 别。这 里 的 故
故事高潮期 的 征 兆 是“依 靠 一 种 有 意 义 的 善 行来为它产生意义的; 结尾与它之前的东西形成 一种和 谐 的 关 系。”⑥不 过,早 就 有 学 者 指 出: 《左 传》所 载“杞 梁 ”事 迹 与 孟 姜 女 故 事 并 非“同 一 的”,是后人 将 一 些 节 妇 的 事 例 附 加 给 了 孟 姜 女。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还提到: “孟姜女传说起源于 古籍资料,这一 结 论 是 不 能 令 人 同 意 的。”⑦同 样, 顾颉刚对大禹的解读,不适用于《诗 经》的 其 他 篇 幅,这一点刘掞黎在当时就指出来了。⑧ 至于说经 过后世整理的文献里的故事是“晚 出”的,裘 锡 圭 先生辩驳说: “在 某 些 成 书 时 代 较 晚 的 作 品 里,有 时也可 以 找 到 跟 时 代 很 早 的 地 下 材 料 相 合 的 资 料。例如《山 海 经》的 主 要 部 分 和《尧 典》大 概 都 是在战国时 代 成 书 的,但 是 甲 骨 文 所 记 四 方 神 名 和 四 方 风 名 ,却 见 于《山 海 经 》,并 以 一 种 经 过 改 造 的 形 式 编 入《尧 典 》。 … … 由 此 可 知 成 书 时 代 较 晚 的作品,有时 也 能 给 我 们 提 供 来 源 很 古 的 宝 贵 资 料。”⑨
⑧ 顾颉刚: 《古史辨》第一册,第 151 页及以下。 ⑨ 裘锡圭: 《中国 文 史 研 究 新 探》,江 苏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年,第 48 - 49 页。
82
历史和故事的距离
事强调因果联系,而顾颉刚对“故 事”的 编 排 更 多 是描述性的,而 不 是 分 析 故 事 的 时 代 背 景 及 产 生 的 意 义 ,同 时 他 的 焦 点 在 于 人 ,而 没 有 注 意 到 描 述 对象所处的环境。他没有注意到每个故事产生的 语 境 ,及 这 些 故 事 在 语 境 中 的 意 义 。 换 句 话 说 ,意 义阐释在这里要比因果联系更重要。
①③ 顾颉刚: 《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第 60、273、22 页。
② 顾颉刚形成“层 累 说”给当 时 及 后 来 学 人 的 教 益,参 见 施爱东: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清华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2 期。
④ 顾颉刚: 《孟 姜 女 故 事 研 究 集 》第 一 册,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4 年,第 1 - 73 页。
⑤ 顾颉刚: 《孟 姜 女 故 事 研 究 集 》第 二 册,第 70 - 73、81 页。
⑥ 弗兰克·克默德: 《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刘 建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169 页。
⑦ 路工编: 《孟姜女万里寻夫集》,中华书局,1958 年; 顾颉 刚等: 《孟姜女故事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年,第 187 页。
顾 颉 刚 从 歌 谣 、戏 曲 中 悟 出 了“层 累 说 ”,例 如 他提到: “我 看 了 两 年 多 的 戏,惟 一 的 成 绩 便 是 认 识了这些故 事 的 性 质 和 格 局,知 道 虽 是 无 稽 之 谈 原也有它的无稽的法则。”③ 我们有必要从顾颉刚 对孟姜女的 故 事 研 究 出 发,探 讨 故 事 的 流 变 对 真 实表现的影响。孟姜女的故事有两篇文章组成, 深化了他之前提出的“四个打破”的目标: 《孟姜女 故事的转 变》作 于 1924 年 ( 原 刊 1924 年 11 月 北 京大学《歌谣周刊》第 69 号) ; 《孟姜女故事研究》 作于 1926 年( 原为《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因篇 幅太长,故另成一文) 。④ 《嫦娥故事之演化》、《羿 的故事》、《尾 生 故 事》等 系 列 论 文 都 是“层 累 说 ” 的衍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