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差别

合集下载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管理资料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管理资料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管理资料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实际上属于组织理论的范畴,。

尽管大内在撰写该书时使用了大量有关文化的论述,但它绝不是一本单纯的文化论著。

从研究路线来说,与其说它是本尼迪克特方式(这是文化人类学的典型方式),不如说他是马克斯·韦伯方式(这是社会学的典型方式)。

指出这一点,对于评价大内的学术贡献不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从组织理论角度看,韦伯方式是“正宗”的组织理论路径,而本尼迪克特方式是“正宗”的文化理论路径。

大内对日本式管理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总结和归纳,并由此提出了Z 理论。

在他的笔下,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截然不同。

然而,这种模式化的归纳方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失误。

大内自己也承认,任何模式化的做法,都有可能过于简单化。

进行模型分析,建模难度是十分大的。

原因在于,如果不对现实简化,模型的变量将会十分复杂,甚至复杂到无法衡量;而如果简化过多,就会偏离现实,甚至沦落为同现实不符的纸上作业。

从经验和常识的角度看,大内对日本企业特点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他对美国企业的概括是否准确就值得推敲。

因为他在书中,对美国企业的描述远远没有对日本企业的描述细致,但他却断言“在所有重要方面,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P42)。

难道真是截然相反的吗?让我们从最重要的雇用时间长短说起。

表面上看,美国确实是短期雇用制。

大内引用密歇根大学科尔的研究结论,说明美国公司的人员流动率是所有日本公司的4~8倍(P43)。

但是,大内没有把蓝领和白领的流动率区分开来。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流动率,尤其是流水线上的高流动率,主要表现在蓝领人员上。

所以,大内断言,是短期雇用制造成了评估和升职的快速化。

这似乎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因为蓝领的升职问题和白领是不能比的。

而且如果把日本常见的大量“临时工”考虑进去,那么,日美的员工流动率是否有这么大的差别就有疑问。

当然,大内所说的在美国管理人员中三年没有晋升到重要岗位就意味着失败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差异?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美国与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希望对你有帮助。

美国与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一) 日本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和家族意识,强调组织风土建设,教育意识强,重视企业家族.影响因素:1.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2.民族传统心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务实心理;"忠""和"心理3.日本宗教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儒家的"忠""和"思想;佛家的"惊世济众"的思想4.日本的历史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大化革新,明治维新,二战之后5.战后日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倾斜生产方式"的决策特点:1、和魂洋才构成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2、家族主义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3、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一) 美国企业文化美国企业以"个人主义"为企业文化,强调个人奋斗,竞争意识强烈,员工有着明显的雇佣概念,重视企业利益,忽视人际关系.美国企业的团队文化:自由竞争;自主管理日趋取代被动管理;白领人员挤走了企业主;参与制排斥了家长制;利益共同体的文化趋势.特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竞争和献身:奖励创新:利益共享特点:1、强调个人主义注重绩效及个人能力的发挥。

2 、重视个人责任和权利。

3、具有典型的西方价值观。

4、实施制度化管理。

5 强调重视顾客,一切为了顾客的观念。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近百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决定美国经济振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管理方面的先进性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美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可以看出,美国创立了与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协调一致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及其外化的冒险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了美国科学管理理论的深厚文化基础,注重物质追求,讲求实用主义的经营哲学以及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构成了美国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的内核。

日本、美国及欧盟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演变与启示

日本、美国及欧盟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演变与启示

日本、美国及欧盟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演变与启示张宝山受国际国内严峻金融形势的影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目标已转变为“扩内需、增就业、促增长”。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小企业不仅在分散市场风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吸纳新增就业、扩大内需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力量,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

在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陷入了出口减少和融资困难的“两难”窘境。

鉴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政府及时出台了相关财税和信贷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努力解决其融资瓶颈。

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使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有了法律基础,但是随之而来就是要明确政府政策扶持的范围,即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界定问题。

2011年6月我国政府出台并执行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该标准的实施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划定标准上有长达近百年的历史经验,站在不同角度审视我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或许在实施新标准的背景下,能指引相关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日本中小企业划定标准的演变及修订动因日本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是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形成的,加之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

因此,借鉴和吸取日本有关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历史经验就非常有必要。

1940年,日本以职工人数小于100人作为划分中小企业的依据。

1946年,日本政府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经济,实施“倾斜生产方式”的经济政策,同时为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的扶持范围,相应地将职工人数标准上限提高到200人。

1950年,开始采用职工人数和资本金额作为划分标准,进一步将职工人数上限提高到300人。

1963年,日本颁布《中小企业基本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界定了中小企业的划定标准,此次标准相对于之前的三次标准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美国与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与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

三是对如何达到高质量的看法或观点。

就第一层含义而言,由于世界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交流的日益频繁,美日两国企业对质量含义的理解也日益趋同,基本的观点认为,质量就是顾客满意的程度。

就第二层含义而言,美日企业虽然都对质量比较重视,但其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美国企业一般将竞争对手的质量水平作为一种可接受状态,不能低于竞争对手的质量水平,而将优秀或者卓越的质量作为一种竞争的有力武器,或者说,追求超乎寻常的高质量是众多可以选择的竞争战略之一。

美国企业还有一层非常重要的考虑,就是重视股东的权益,质量是顾客满意与股东利益权衡的一个方面。

日本由于经济的崛起受益于产品的高质量,所以日本企业对质量非常重视,视高质量为企业生存的基础之一,追求高质量是一种不言而喻的事情,并不视为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竞争也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由于竞争的作用,二者也是殊途同归,质量水平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对第三层含义来说,目前比较一致的观念是:高质量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但由于文化和发展环境的不同,美国和日本企业对如何具体实现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可见下面关于运作方式和活动方法的对比。

另外,由于操作方式的不同,美国企业认为追求高质量是高投入、高收益的事情;但日本企业做法不一样,观点也就不同:追求高质量花费不大但收益较高。

三、运作方式与重心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主要通过明确职责权限,增加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来逐步提高质量水平,对存在的问题或隐患以项目管理形式进行突破式解决,强调的是解决问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发挥主导作用,基层员工辅助他们完成工作。

而日本企业强调一种质量至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进行持续地改善,全员通过团队方式参与,所有过程均是改善的着眼点,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基层员工,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加以辅导并负责解决重大问题。

四、活动方法与工具美国企业的活动方法主要通过项目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结构化的角色设计和任务设计,主要工具有SPC、DOE、FMEA、QFD、回归分析、可靠性分析等,并大量应用电脑及各种软件来辅助完成工作,偏好比较高深而精密的工具。

跨国公司理论

跨国公司理论

06:28
33
图中:
Ⅰ—Ⅰ线是日本(甲国)的商品成本线,假定其中由a—Z 都是用1万日元投资生产出来的日本商品的成本顺序线。由 a(劣)—Z(优)即由成本高——低。
Ⅱ—Ⅱ线是对方国家(东道国或乙国)商品成本由低到高 的顺序线:两线交点,表示按外汇汇率计算的两国M商品的成 本比率相等。
a、b、c产业是日本的边际产业,应该从这些产业开始进 行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的结果,对方国家的成本可望降至a*、 b*、c*。这样,日本就能从对方国家进口,亦即实现数量更 多、利益更大的贸易。小岛清称这种投资为顺贸易导向的— 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
比较优势的度量:
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 2、用相对劳动成本衡量 3、用机会成本衡量
1、相对劳动生产率
用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比较优势: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相对劳 动生产率,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100人)
中国 美国
大米 (MT) 100 125
小麦 (MT) 50 100
绝对优势论:实质上是讲一国企业必须占 有绝对优势或利用绝对优势。如:垄断优势理 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 产的综合理论。
比较优势论:主要以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建 立在其上的现代比较成本理论。
06:28
31
日本的小岛清教授则一反跨国公司理论的传 统,他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独树一帜 地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亦称母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亦即边际产 业依次进行,规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 业,这是小岛理论的核心。
生产可能性(100人)
中国 美国
大米 (MT) 100 125
小麦 (MT) 50 100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某壹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壹定时间,并在国际经济领域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占据显赫的竞争地位,其发展方法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措致处于竞争弱势各个不同的主体,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

如战後,日本、德国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对于日本、德国模式的重视。

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因爲学习日本模式并取得成功,并统称爲东亚模式。

欧洲的壹些国家因爲崇尚德国模式而纷纷要求加入欧洲经济联合矩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新经济”创记录的繁荣,美国模式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著美国高科技企业进入调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缩水,又出现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冲击,壹些人开始怀疑,甚至指责美国模式的弊端。

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优劣之争。

经济模式作爲世界经济领域的壹个重要课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确立适宜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

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後发优势,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壹、经济模式概念辨析及层面确定孔夫子认爲,名不正则言不顺,爲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正名”,即对于文章所探讨的概念的本质特点、范围和层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范。

1.概念辨析爲了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与经济模式概念相近的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1)经济制度: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壹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産关系总和,即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産资料公有制爲基础的社会主义生産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産、收入和消费决策的壹组机制和制度,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决策结构、经营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

[6](3)经济模型: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关系进行抽象的、简化的表达。

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

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

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一)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1.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以私人垄断为主导。

在美国。

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一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等等分量更小,80%一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在生产、销售、投资和就业等方面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们毕竟是补充的和从属的。

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工业资产总额的49%。

在日本,以营利为目的经营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只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他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2.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

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模式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

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要重视建立人为的有秩序的竞争。

二是认为,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立法,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致力于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

3.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

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思路主要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二是针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

中日美企业文化差异

中日美企业文化差异

美国的管理文化,沿袭了其非东即西、黑白分明的美国文化,在社会交往人的个性鲜明,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是非明确、有章可循,因此,美国公司的管理制度非常细化。

日本是一个求同的文化底蕴(同心圆),向心力很强,上司、长官、前辈(学长)的意见非常重要。

大家的行为非常一致,即使在思想上各有不同的看法,但行动上不会有方向性的差别,即使是错的,大家跟着一起错,最高层未有新的决定之前,错误继续。

但近年来,在日本本土,也有出现小部分日本员工跳槽频繁,不再囿于原先的企业终身制的限制,追求个性化的现象。

我们中国区别于前二者最大的是黑白中间夹着一大块灰地地带。

“是”有,如法律法规、企业制度,也就是原则性。

但“是”之外,不象美国,仅仅是“非”的问题。

中国人强调的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但灵活性没有标准,没有可供把握的尺度,因此造成了大量灰色地带,让人看不清楚,这种社会文化投射在企业管理上,也就形成了中国企业管理有别于日企、美企的特色管理文化。

要了解日本与美国企业文化的差异,首先要从两个国家的地缘差异来了解。

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不但有大量的海底火山,平坦和适宜发展农业的土地也几乎没有。

在山坡上开垦出的梯田利用每一寸适于耕种的土地。

同时日本还饱受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之苦。

为此,民众富于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历史上与中国的长期交流,使得日本接受了儒家学说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和宗法观念。

民族单一,内聚力强,战后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形成了东西方融合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民族文化复杂,历史文化积淀较浅。

由于美国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导致了自力更生和更加独立的价值观。

美国的主导文化是科学文化。

独立人格和科学主义精神下形成的契约社会和法制结构,使美国企业文化具有充分逻辑原则,同时也使美国人富有开放与创新精神.。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过去的几年,金融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稳压日本、德国,甚至个别年份还超过结果是——制造业!进一步的焦虑是,在中国增长日渐放缓、劳动生产成本飞速上升、人口红利加速收缩的当下,中国凭什么来和世界诸强竞争,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未来?一番斟酌之后,答案是——制造升级!制造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在制造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甚至■ 昆仑策强过美国。

那么,日本制造到底哪些方面比美国强?在中国准备发力的高端制造领域,年初在“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说的,发展了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

2017年,东丽株式会社承认数据造假。

2017-2018年,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造中国军转民10它总能在已有的众多高端领域做到顶尖,超过“疲沓”的美国人。

下图是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创新企业100强,美企业,例如松浦,浜井都有其独到的技术实力。

就算是营销做得牛逼的德国德玛吉机床也要和日本森精合资,德玛吉现在生产、成型技术就是由日本掌握的。

在全球化程度已经相当深远的今天,工业加工领域随时会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政策的变化转移到别的国家,但是许的外径公差范围在5.974毫米和5.794毫米之间,大约就是允许有0.18毫米以内的制造误差,当然对内径、牙距、材质,表面处理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个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所以,赶超日本光靠花架子、靠房产、。

日本和美国的企业文化差异

日本和美国的企业文化差异

⽇本和美国的企业⽂化差异美⽇企业⽂化不同的原因:1、⾃然原因:(⾃然条件的不同)美国:⾃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组织的规模经济显著。

将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放在优先考虑地位,对⼈的管理习惯于从个⼈能⼒的培养和发挥出发。

⽇本:⼀个岛国,⾃然资源匮乏,迫使他们重视他们唯⼀的富裕资源――⼈,也迫使他们依靠团结协作,降低损耗。

2、历史原因:美国:他们没有什么历史传统,是⼀个移民国家,其中多数的西欧移民是因为逃避⾼压政策⽽来,所以害怕集权,各⼈都拥有独⽴意识和强烈的个⼈主义,⾏为遵从⾃由主义。

⽽且美国⼈有冒险精神和对财富的疯狂追求(西部⽜仔,淘⾦热),对成功有独特见解(信奉能⼒主义(每个⼈应该,也可以通过个⼈努⼒追求收⼊和地位)⽇本:受历史上的封建家族关系的影响,上级对下级就表现出家长式的统治、关怀、⼲预,下级表现出服从、信任、忠诚。

⼤家族式的和睦⽓氛,更多的是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个⼈服从集体。

3、⽂化原因:美国:⼤多民众信奉基督教。

教义中有⼀种原罪的观念,认为⼈是天⽣懒惰的,好逸恶劳,所以管理要加强控制,监督。

⽇本:⽇本⽂化深受佛教、中国儒教、本地神道的影响,遵从儒家的"仁、义,礼、智、忠、孝、和、爱"伦理道德⽂化,⼈与⼈之间追求和睦相处,互助互敬。

⽇本⼈信奉:爱⼈者,⼈恒爱之;敬⼈者,⼈恒敬之。

讲求⼈际之间信任、忠诚、利他。

四、美⽇组织⽂化的简要⽐较:1、基本的雇佣制度美国:短期雇佣制(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的要求解聘他认为不需要的员⼯,并随时补充新员⼯。

同时,每个员⼯也都可以根据⾃⼰的条件,选择更有利于⾃⼰的企业,员⼯流动频率⾼)⽇本:终⾝雇佣制(主要的⾻⼲员⼯⼀进⼊企业,就⼀⽣与这个企业命运相连,没有什么极为特殊的原因是不能挑槽的,⽽且员⼯⼀旦进⼊企业,这个企业也必须对这个员⼯终⾝负责,不能轻易裁员,有些⼤企业还设⽴专门埋葬员⼯的墓地)2、决策制度美国:⾸席执⾏官(CEO)决定(⼤量的决策是凭借CEO的能⼒和经验⽽个⼈决策这样决策效率很⾼,但执⾏时要使员⼯信服和理解执⾏需要做⼤量的解释⼯作,且⼀级⼀级地传达下去也相当耗时)⽇本:集体决策(先把决策下传到最底层,征求各个层⾯的意见,然后汇总反馈上来,⾼层对意见进⾏整理归类,之后再传下去征询各级意见,如此上下传达⼏次以达成最后共识,再共同执⾏,不需要耗费时间去解释,执⾏偏差率⼩)3、责任制美国:CEO得到充分授权,对企业的各⽅⾯运作都有充分的权⼒和责任(这也决策机制有关。

日本欧美对外投资比较

日本欧美对外投资比较

先从这些部门开始。
同时 , 由于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特点与东道国差异不大 , 因而转让的技术多为适用技
术, 符合当地生产要素结构和水平, 容易受到东道国的欢迎。此外, 由于日 本对外直接投资 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所以投资多采用合资方式进行。 而在欧美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 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都是由大型跨国公司完成的。这 是因为, 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大、 实力强, 拥有更多的垄断资源, 即所有权优势; 同时, 大型跨国 公司把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强, 因此大型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国际生
国公司在投资区位选择上的优势, 特指投资东道国所拥有的优势, 如丰富的资源条件、 方便
的地理位置、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政策法规等等。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 决定对外资直接投资的三项 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 紧密联 系 的。与外国企业相比, 本国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越大, 则将资产内部化的可能性也越大, 如果存在区位优势, 则在国外利用其资产 比在国内更为有利, 也就越有可能发展对外直接投 资。
来的最大优势。
从投资目的可以看出, 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国不同的比较优势, 日 因而
必然把“ 比较优势原则”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而西方跨国公司以企业利润最大化
为出发点, 以所有权优势的保持、 内部化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区位优势的利用为 目的, 自然也 就把这三点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2 对贸易影响的比较 。 “ 是日 贸易立国” 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这一战略是 日 一致的。小岛清的“ 边际产业扩张论” 认为可以将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建立 在“ 比较优势原理” 的基础之上.在国际直接投资中, 投资国与东道国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

日本、德国和美国企业文化的分析比较以及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日本、德国和美国企业文化的分析比较以及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业 文化 。
1注 重 团队 合 作精 神 . 以人 为本 的 日本 企 业文 化 日本是~ 个 自然 资源贫乏 的 国家, 需要凭借 团体 的智 慧和力量来 赢得 个人 的生存 和 发 展 。 团结协 作 、同甘 共 苦 、休 戚 与共 的 团队 精神 作 用 于企 业 , 其凝 聚 力和 创造 力 是 不可 低 估 的 。 日本 能在 较 短的 历 史时 期 内实 现经 济 腾 飞, 迅速 崛起成 为 世界第 二 经济 大 国, 很大 程度 上得 益于 这种 注重 团 队合作 、 以人 为 本 的 日本 企业 文 化 。 终 身 雇 佣制 、年功 序 列 制 、企 业 工会 制 是 日本企 业 文 化 的核 心 内容 。 日本 企业对 员工 实行长 期或 终身 雇佣制 度, 除了员 工的 失业危机 , 消 使员 工与 企业 同甘 共 苦 、共 存 亡,更 能激 发 员 工 的责任 感 、积 极 性和 创 造 力 。所 以 在 日本企业 常常 能看 到没有 加班 费也 主动加 班 的员工 。年功序 列制 即工 资和 职务 随员工 在本企 业 的工龄 的增 加而增 加 的一种制 度 。这 种制 度确保 每个 员
理 论 广 角
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日本 德 国和 美 国企 业文 化 的分 析 比较 以及 对 我 国企 业
文化建设 的启示
张 芳
( 苏技术 师范 学院) 江
[ 摘 要 ] 企业 文 化最 早 由美 国 提 出,在 日本企 业得 到 发展 和完 善 。近年 来 ,我 国也 逐 渐重 视 企业 文化 的 建设 。但 大 多还 停 留在 重形 式轻 内容 的 初级 阶段 。如何 有效 的建设 我 国的企 业文化 ?如 何让 企业 文化起 到促进 我 国企业发 展 的作用 ?本文 给 出的答案 是:分析 比较 目德美 发达 国家 的企业 文化 , 后取其 然 精 粹 , 同时 结合 我 国民族 文 化 以及 本 企 业 的 自身特 点来 构 建企 业 文化 。 [ 关键 词] 企业 文化 分 析 比较 建设 启示 中 图分类号 :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94 (00 3 22 0 10— 1X 2 1)4 04 2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

(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企业为主导。

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

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

[1]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2]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
如果把大内的观点理解为A+J模式,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美国企业向日本学习可以发展为Z型组织,那么,日本企业能不能演化为Z型组织?大内巧妙地回避了J型组织向Z型组织的演化问题,在他的书中,有许多地方直接把J型组织作为Z型组织来看待。所以,许多读者把Z理论当作日本式管理,正是大内自己造成的。
实际上,按照大内自己的描述,J型组织产生于日本的特有社会环境,即由历史形成的种族、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上的同质化(P48),以及认定个人无关紧要的集体价值观。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曾经明确指出:“任何人想弄明白日本人,得首先明白他们的口头禅‘各安其位’。他们对秩序和等级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如此对立,有如南北两极。我们认为等级制不可能是个合法制度。日本人首先对‘社会人’有一个整体概念,然后形成等级制度,要理解它,必须对他们的民族习俗,诸如家庭、国家、宗教信仰及经济生活等作一番描述。”而对于这种同质化社会如何实现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大内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无论如何,彻底否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不可能导向现代社会的,反而有可能导向极权社会。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就孕育于这一土壤之中。对此,大内的反思不够彻底。而大内总结出的Z型组织,恰恰是建立在美国的社会背景基础上的。弄清这一点,才能够使我们牢牢站在现代化的基石之上,而不致于回归到中世纪去寻找医治现代化弊端的药方。
大内对日本式管理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总结和归纳,并由此提出了Z理论。在他的笔下,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截然不同。然而,这种模式化的归纳方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失误。大内自己也承认,任何模式化的做法,都有可能过于简单化。进行模型分析,建模难度是十分大的。原因在于,如果不对现实简化,模型的变量将会十分复杂,甚至复杂到无法衡量;而如果简化过多,就会偏离现实,甚至沦落为同现实不符的纸上作业。从经验和常识的角度看,大内对日本企业特点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但是,他对美国企业的概括是否准确就值得推敲。因为他在书中,对美国企业的描述远远没有对日本企业的描述细致,但他却断言“在所有重要方面,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P42)。

60.美国和日本的TQM特点

60.美国和日本的TQM特点

说到质量管理,不能不提及美国和日本。

这两个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不同,特点也不同,但都代表着国际质量管理的最高水平。

(1)美国:强调程序化、规范化。

自泰罗在其科学管理体系中提出质量管理以来,美国企业一直重视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4个阶段。

这里重点介绍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的定点超越。

20世纪80年代,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大举进军美国市场,触动了美国企业的神经。

美国决心学习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决定设立国家质量大奖。

1987年,美国政府开始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适用于三类企业:一是制造业,二是服务业(依据销售额判定),三是小型企业(少于500人)。

评奖标准很严,每类企业每年最多有两个获奖者。

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的核心是定点超越,它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本企业与历史同期相比取得了多少进步,它能够激励本企业继续前进;第二步,企业要想获得巨大进步,就要不断地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最好企业的业绩相比较,找出差距,迎头赶上。

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设立,使许多企业纷纷比照获奖者找差距,然后定点超越,结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重新树立了对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2)日本:强调自主、主动。

“二战”之后,日本接受了爱德化·戴明的质量观,于1951年设立戴明国家质量奖——被日本国内誉为“企业诺贝尔奖”。

该奖主要面向国内的制造业,评奖标准非常严格,每年的获奖企业不超过两名。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循环上。

其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企业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寻找问题并加以改进;第一循环结束后,就进入更高一级的循环;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戴明强调连续改进质量,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息的、不断获得进步的过程。

2023年吉林省四平市统招专升本管理学月考卷(含答案)

2023年吉林省四平市统招专升本管理学月考卷(含答案)

2023年吉林省四平市统招专升本管理学月考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中年骨干职工,领导风格宜采取()A.命令型B.说服型C.参与型D.授权型2.格拉丘纳斯指出,管理幅度呈算术级数增加时,主管人员和下属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将以()A.几何级数增加B.算术级数增加C.等比级数增加D.没有增加3.下列关于公平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A.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B.是否公平是比较的结果C.是否公平是有客观标准的D.公平结果发生在自己的结果与投入之比等于他人的结果与投入之比时4.下列关于产品部门化的优势,不正确的说法是()A.有利于促进企业内的竞争B.各部门可能会存在本位主义倾向C.有利于节约成本,减少机构的重复设置D.有利于多面手式的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5.政策指导矩阵方法的两个分析维度是市场前景和()A.业务增长率B.市场占有率C.资金投入D.相对竞争能力6.在管理方格理论中,被称为乡村俱乐部型的领导方式应该是()A.(9,9)型领导方式B.(9,1)型领导方式C.(1,1)型领导方式D.(1,9)型领导方式7.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业务合作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组织形式是()A.矩阵制B.动态网络结构C.控股型结构D.扁平型组织8.要素组合的创新主要是从()分析了人、机、料各种结合方式的改进和更新A.技术角度B.社会经济角度C.产品更新角度D.生产流程角度9.按照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以将领导者分为()A.感召型领导者和专长型领导者B.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C.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D.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10.打破了组织的命令统一原则,使一个员工属于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部门,这种特点的组织结构属于()A.直线制组织B.直线职务制组织C.矩阵制组织D.职能制组织11.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行为与支持行为的领导方式是()A.指导型领导B.推销型领导C.参与型领导D.授权型领导12.组织中产生冲突的原因不包括()A.文化差异B.沟通差异C.结构差异D.个体差异13.某研究所中存在许多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并因为需求不同而发生冲突,以致影响组织的发展。

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统招专升本管理学自考真题(含答案)

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统招专升本管理学自考真题(含答案)

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统招专升本管理学自考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下属工作的相近性,属于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的()A.工作能力B.工作内容和性质C.工作条件D.工作环境2.一个企业内对于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的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是()A.直线制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D.事业部制3.根据企业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下列哪一项命题是不正确的()A.幼童和瘦狗都可能被放弃B.金牛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现金流C.应用该方法决策要以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增长和利润为前提D.对幼童和明星都应该投入巨资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4.目标管理的一个主要优点是()A.减少了书面工作B.为产品组合制定了目标C.把目标的制定和个人的激励联系了起来D.为组织制定了目标5.马克斯·韦伯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A.X—Y理论B.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C.人际关系学说D.管理方格论6.在管理者方格中的(1,9)型领导方式称为()A.乡村俱乐部型管理B.贫乏型管理C.团队型管理D.任务型管理7.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授权型领导方式适用于()A.高任务—低关系B.高任务—高关系C.低任务—高关系D.低任务—低关系8.非股权安排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A.新建进入和购并进入B.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C.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D.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9.下列属于激励的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的是()A.成长B.晋升C.承认D.监督10.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的基础是()A.个人崇拜式权威B.理性—合法权威C.传统式权威D.个人情感11.按照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可以将领导者分为()A.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B.感召型领导者和专长型领导者C.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D.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12.某企业在推行目标管理中,提出了如下的目标:质量上台阶,管理上水平,效益创一流,人人争上游。

人才离开日企的六条理由

人才离开日企的六条理由

人才离开日企的六条理由*导读:人才离开日企的六条理由,大多数白领都不愿在日企就职,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管理经验、教育背景以及语言能力,但是他们为什么还是不愿在日企工作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人才离开日企的六条理由。

第一、日企按资排辈导致员工发展空间小日本企业的等级森严据说是世界闻名。

时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被采访的在日企有过工作经历的人都对日企的按资排辈有所感触。

而且不仅是日企中的中方员工,即使是日方员工也认为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欧美企业不以年龄和辈份作为能否升迁的标准,而日本企业比较注重按资排辈。

据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当待遇工资等条件相当的条件下,在日企工作的日本员工比中国员工似乎更倾向于选择欧美企业。

许多人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都提到,在日本企业就是一个熬字。

像微软公司,请两个十几岁的高中生去做软件设计师的做法在他们看来绝对是荒唐之举。

这也是部分有能力的中国白领在日企待不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对日本企业文化有研究的专家认为:日本企业一般都有一套管理模式,在某一阶段做什么事情是非常明白的、整个公司的工作模式基本是按步就班,每个新人来到日企,公司会有专门地培训,他会告诉你做什么事情用什么样的方法会比较好,甚至于填表这样的事情也会有专门带你的人教你。

但公司也会有一整套比较严格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工作时间,拨打或接听私人电话会被日本老板当作偷盗行为,被日本人视为不耻。

这种非常森严的管理制度,等级制度,让不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很难感到舒服。

第二、日企中的中国员工为何总是当副手采访中有日企员工抱怨日本人根本就不信任中国人,即使能力再强也得不到与能力相当的重用。

同样的能力,日本员工比中国员工更能得到高升机会。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尽管日本企业中占据中层管理职位的中国员工与欧美企业中差不多,但是对绝大多数在华日本公司来说,中国员工能达到的最高职位也就是副总。

采访中还有人认为,中国员工不仅在发展机遇上受到不公待遇,薪酬福利也有差别。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试卷和答案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试卷和答案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试卷一1、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十分重视,尤其重视( C )方面的培训。

[A] 企业文化[B] 态度[C] 专业知识[D] 技能2、日本国际企业往往采取( A )考评机制[A] 集体绩效[B] 个体绩效[C] 英雄及榜样[D] 工作目标3、欧洲各国一直以( C )为其工资制定的主要特征。

[A] 同工同酬[B] 工会谈判[C] 全国和行业范围的谈判[D] 自主经营4、以下不属于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点的是( C )。

[A] 短期行为现象严重[B] 任意就业政策给许多员工带来严重的不安全感,影响对企业忠诚度[C] 不利于激励员工[D] 劳资对抗、决策权的过度集中也显示出较大的弊病5、以下属于全球组织设计原则的是( C )。

[A] 协调依赖相生的原则[B]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原则[C] 高耸化原则[D] 全球资源运筹原则6、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麦肯锡更注重一个人的(ABCD )素质。

[A]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 沟通、交往的能力[C] 领导的才能与潜力[D] 团队精神7、韩国企业强调(BC )。

[A] 英雄主义[B] 能力主义[C] 学历主义[D] 团队意识8、德国在薪酬管理上实行的主要形式有(AC )。

[A] 年薪制[B] 年功序列制[C] 股票期权[D] 绩效工资9、跨文化沟通的原则有(ABCD )。

[A] 没有证实相似性之前,先假设有差异[B] 重视描述而不是解释或评价[C] 移情[D] 把你的解释作为工作假说10、法人相互持股是日本企业的普遍现象,其主要意义在于(ABD )。

[A]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命运共同体”[B] 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组织的稳定发展[C] 控制某一企业并获取利润分红[D] 稳定客户关系11、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 T)12、文化留人最直接的表现是沟通授权和员工参与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美成本管理比较Cost Management Comparison between US andJapan《日本经济新闻》在2010年11月下旬,以136家在华日本制造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为对象开展调查,得到了其中101家企业的有效回卷。

调查结果显示,在华日本企业今年的利润仍继续大幅增长。

2010年42.5%的企业利润预计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华设备投资两位数增长的企业达到30%。

关于2011年的发展前景,预期赢利扩大的企业达到48.5%,近一半企业计划在2011年继续增加设备投资。

另外,47.5%的企业认为,中国人力成本上升、外资政策改变等对其投资没有影响,只有18.8%的公司表示投资略有减少,而表示“将转移至中国以外地区进行生产”的企业仅有5%。

以上数据有力地说明了日系企业在全球经济环境多变的今天,仍旧拥有着绝对的竞争实力和其特有的优越企业管理模式,这种特有的管理模式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在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管理。

当然,有人会认为日本的“成本经验”已然过时,但殊不知,人家过去的经验恰恰可能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

其实,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

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

独特的文化基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奇迹般的迅猛发展,其奥秘就在于日本人把东方古典的哲学思想、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日本传统民族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改进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特征,比如日本企业最讲究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诉求团队的力量,再比如日本企业的劳动关系的稳定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大多数日本企业都实行了终身雇佣制,甚至几代人在同一家企业中共事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等等,这都使得日本企业内部关系是自上而下的和谐一致,不会因为过分的诉求个人主义精神而导致决策的层层消耗,更不会导致执行偏差或无力执行等问题出现,还比如日本企业里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严格按照年功序列进行论资排辈,不允许越级行事等等。

日本的企业文化形成有其特殊原因。

首先,其社会是由单一的大和民族构成,使得普通百姓很容易具有强烈国民团结意识和统一向心的民族习惯。

其次,是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到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熏陶,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传统文化是其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础。

第三,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败国,战后的日本政府励精图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为日本企业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环境。

第四,日本善于吸取世界各国的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百家之长为自己所用,将多种文化的优良特征形于一体,从而形成了既注重原则、信条又重务实、创新的企业文化。

日本的企业也是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在经过长时期实践,潜移默化后才逐步形成。

“唯市场不唯预算”在这种特殊文化背景影响下,日本企业也形成独特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日本公司在制定目标成本的过程中,最为巧妙的是将其目标放在未来的市场,而非今天的市场。

NEC财务预算专家安雄其伊说:“我们深知竞争对手也在准备以较低的价格推出更好的产品,因此NEC制定目标成本不仅参考现行的零售价格水平和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成本,而且还考虑到今后半年至一年内竞争对手在同类产品和成本上可能发生的变化”。

在日资企业里,主流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将自身的经营管理和企业业绩评价控制二者相分离开来,将企业预算业绩与直接报酬相结合起来,这在国内企业是不多见的,确切地讲,在日本企业里,长期以来适用的是一种与管理会计体制分离开的、与人事管理体制相结合的业绩报酬关系。

预算成本管理是日资企业中一个十分实用的管理工具。

在日资企业里,预算成本管理可以通过各月召开经营报告会议进行预算实绩对比,来对企业的各项流程环节进行战略监控。

企业各级管理层可能通过预算成本管理报告会议,定期对企业的预算成本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分析。

在日资企业的预算成本是一种计划,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运用预算成本管理是为了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为了对业绩进行评价。

日资企业的预算成本管理主要是从企业的组织层面综合平衡预算成本与企业内其他管理组织之间的关联关系。

现代日本企业都有许多预算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用于联系企业内部的员工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如:计划目标控制、预算控制、业绩评价、薪酬考核、行政控制、企业文化控制等。

很多商业事例说明,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将严格的企业预算制度与企业内的公开、高效灵活、非正式的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日资企业里,预算成本管理体系仅仅是用于确立和细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传统的企业预算控制,日企并没有直接采纳。

为使企业的预算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多数的日资企业都采取将预算成本的经营管理职能与业绩评价控制职能相拆分的组织结构。

日资企业通常是以季度或者半年为一个预算周期,通过滚动预测的方式将计划与预算连接起来,将预测的灵活性与预算的相对稳定性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对平衡稳定。

在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以“唯市场不唯预算”的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开支不是建立在预算成本管理的基础之上的,而是遵循企业的相关程序和政策。

日资企业所有的预算成本管理流程均建立在“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日资企业非常注重培养“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企业文化,包括通过培训提高业务经理的沟通技能、预算成本技能和管理技能。

通过组织与文化的配合,较好地实现了预算成本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控制系统之间的整合。

成本管理的差异化与欧美企业相比,日企成本管理的主要不同点有以下几方面:1、企业目标成本定位的不同日本、美国两大发达国家以各自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发展成了新的成本管理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NEC公司是众多日本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这里有一组统计数据,以日本和美国有代表意义企业为对象,针对企业中日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了调查统计。

首先,按照日本、美国的企业管理者认为的重要程度,对企业战略成本目标中各个项目如何定位,在其各自的数据合计处依据下列规则打分:在一位数上加3分,在二位数上加2分,在三位数上加1分,其他的加0分(如表1)。

由上表可看出,日本企业管理者,由于可以依赖政府从银行得到相应的资金,对如何考虑靠企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使股票价格上扬问题几乎没有考虑。

在日本,尤其像NEC这样的大企业,银行、相关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比股东重要的意识占主流地位,企业管理者更多关心的是如何使市场份额成长壮大,以巩固其行业的地位。

美国企业者多数是从证券市场筹划资金的,如果股票下跌,企业管理者很可能被竞争对手通过收购股份的方式来夺取经营管理权。

2、企业成本管理的不同⑴ 管理思想上。

日本企业的成本企划思想是从产品的最初起点就开始进行充分透彻的分析,即“源流管理”。

欧美公司正好相反,通常是先设计出产品,再计算出成本,然后再估计产品销路的好坏,如果成本太高,则重新设计产品。

即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市价,再减去企业的目标。

日本企业先精确估算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市价,再减去企业目标、利润,得出成本,相当于事前在图纸上模拟生产了一遍。

⑵ 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作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作业上,过程为:资源-作业-产品,其中,作业是投入和产出的纽带。

企业通过对作业进行业务流程分析以改善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日本企业侧重于强调“事前控制”,即:对成本发生的过程提前进行预测、构化,使得在产品正式投产后,做到万无一失。

如图1。

与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相对比,也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企业的生产也产生了根本性变革。

传统成本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条件下的企业经营决策需要,尽管出现了邯郸钢铁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创新模式,但在大多数的国有企业中,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仍然存在着瓶颈。

1、在成本管理的起点上。

日本企业实行“源流管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下,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成本比重相应下降,于是产品的研创阶段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2、成本管理市场精确化。

日企的成本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的管理模式,日本企业通常精细估算市场的产品接受价,减去目标利润,再精确算出企业目标成本。

然后,利用“成本筑入”思想,将材料模拟成产品筑入产品。

我国的成本管理工作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效益,预先制定出成本控制的标准,核算后对产品产生的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考核,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3、在成本管理人员上。

在日企中,成本策划人员多数为从事成本策划工作多年、有丰富经验的成本规划师。

他们对市场行情、成本趋势有着精确的掌握和熟悉,容易发现降低成本的途径。

我国企业中,只有会计人员才能从事成本管理工作。

他们既从事日常的会计工作,又要进行成本规划工作,这很难达到企业管理者产品成本信息的要求。

LFA逻辑框架法日本企业预算成本管理的层次关系用LFA的垂直逻辑关系进行了很好梳理。

逻辑框架法(LFA)是美国国际开发署所开发并使用的一种计划和评价的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国际相关组织机构都把LFA作为一个项目策划、实施计划管理和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LFA不是一种程序化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对某一事物综合、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

采用LFA有助于对一个项目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做出系统合乎逻辑的系统分析。

LFA的基本模式如表2所示。

根据LFA的基本模式,日本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把目标及因果关系划分为具有垂直逻辑关系的四个层次,即:1、目标—通常指企业大方向战略目标,即与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保持一致的市场占有率、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总体规划等。

2、目的—指企业要实施完成某个目标成本管理所达到的效果。

3、产出—指目标成本投入产出后所达到的效果。

4、投入和活动—指目标预算成本管理的实施内容、方法和过程,主要包括成本资源的投入量和时间等。

日本企业预算成本管理的每个层次都符合逻辑框架法的4×4逻辑框架,即由指标、方法验证以及必要的假设条件等三个部分所构成。

1、客观进行指标检验。

新产品前期可进行检验的指标包括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经营销售等环节等预算成本价值、产品质量及生产人员的预测。

在期望值从预测销售价格中予以扣减后,成本预算管理人员开始对产品成本构成的每一个因素,即:产品设计、工程投资建设、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环节进行成本预测,并作进一步分解以便预测新产品每一个部件的所需成本。

2、检验方法。

在预算管理成本的目标制定过程中,日资公司巧妙的是将其目标定位于未来的市场而不是今天现有的市场。

如NEC公司所制定预算目标管理成本不仅科学地参考现行的手机零售价格水平以及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产品成本,而且还需要考虑到在未来的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内,竞争对手在竞争产品成本上可能发生的相关变化,将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自己产品设计的一项硬性目标成本来进行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