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基于当时的经济探索,1982年有人撰文说:“外国侵略通过历次《租界章程》大肆掠夺中国领
土和主权的惨痛事实,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及其官僚主义在同国际资本打交道过程中的极端腐朽
和无比昏庸。

……它则是不可忘记的一页。

”其主旨是()
A.开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B.改革必然要剔除旧的体制
C.建设可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D.借屈辱历史影射特区建设
2.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道:“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
最新理论指示。

”是因为当时在( )
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
3.下表中“凤阳三大步”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凤阳农民的科学种田
C.凤阳县干部领导有方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5.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
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
A.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6.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③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④市场经济逐步显现活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计划。

”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 )
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十五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9.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其()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材料反映( )
A.“大跃进”的开展局限于农业领域 B.“大跃进”于1960年达到高潮
C. 1960年人民政府开始全面纠正“左”倾错误 D.“大跃进”进程中已出现反思
11.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12.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3.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了四大经济特区,下边珠三角地区示意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 )
A.甲——深圳,乙——珠海 B.甲——汕头,乙——厦门
C.甲——汕头,乙——深圳 D.甲——珠海,乙——深圳
1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15.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你认为他整理的主题是()
A.政权巩固 B.曲折探索 C.改革创新 D.盛世华章
16.“一五”计划绪言说:“鉴于我国经济这种极端落后的情况,我们必须实行积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来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水平。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工业,便没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据此可知,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大力重视轻工业的发展
C.重工业投资的比重与轻工业均等 D.轻工业投资的比重大于重工业
17.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18.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都采取了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C.都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D.都重视调动劳动者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
19.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

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②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③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④“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1.“三星智力快车”的主持人给出了某道题答题的提示语:“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依据提示,正确的是( )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22.下表为某同学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
A.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23.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24.下图为中国某时期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
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 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25.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必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人家封锁我们”,给中国带来困难
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

——邓小平
材料二“我一直认为入世后既不会遭遇洪水猛兽也不会一夜之间发生经济奇迹。

”“打
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但有时难免会飞进一两只苍蝇。


——中国入世谈判的最后一任团长龙永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2)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呈弓箭状。

观察上图,指出图中“弓”上的城市哪些是改革开放时的经济特区,哪些是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3)据此谈谈你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27.人类文明在继承(借鉴)和创新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现代中国的发展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照搬别国经验的教训。

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学习外国经验的背景和途经,列举中国在新时期经济建设方面的借鉴与创新表现。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根据材料,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30.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材料三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是要人们“不可忘记”历史上的“惨痛事实”,不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剔除旧体制的意思,故B项错误;“寻找智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1980年,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对外开放发展起来,因为其特殊的、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做法,有可能引起部分保守人士的担心,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三大改造”运动(1953~1956年),排除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1958年,中共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故B项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率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

联系所学,应是三大改造。

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答案】A
【解析】注意时间“90年代初”,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都发生在1992年,符合题意。

而B项在21世纪初。

D项在2001年,均排除。

C项与题干无直接联系。

6.【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公社体制改革后,农业经营承包到户”说明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故①正确;我国经济一直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②错误;材料中“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③正确;市场经济逐步显现活力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故错④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关键是“国家权力”与“空想”;“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恩格斯提出来的,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不是国家政权,故A项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也不是国家政权,且三民主义不是空想,故B项错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故C项正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正确的口号,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其他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所以选B。

9.【答案】A
【解析】之所以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首先就是基于二者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可以借助港澳先发展起来。

10.【答案】D
【解析】“大跃进”的开展主要在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1958年有85篇……1960年只有1篇”,说明“大跃进”于1958年达到高潮,故B项错误;1960年人民政府在农村纠正“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从材料“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说明“大跃进”进程中已出现反思,故D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特”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两类特区建立的前提是中央政府的领导,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

A、B项不属于两类特区的共同点,C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大跃进高潮出现于1958年,不是对联出现背景,故A项错误;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恢复经济时间为1971年,故B项错误;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并于1961年正式提出八字方针,同对联精神一致,故为上述对联背景,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离对联时间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本题须抓住地图提示“香港、澳门和珠江口”,厦门和台湾对望,汕头远离港澳和珠江口,故B、C项可以排除。

珠海与澳门毗邻,深圳与香港毗邻,故A项错误,D为正确选项。

14.【答案】D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成功的,但农民个体经营妨碍了现代化大生产,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是它的不足,选D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生产经营权问题,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5.【答案】B
【解析】从题目中涉及的内容来看,既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如“一五”
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召开,也包括重大的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因此,他整理的主题是曲折探索。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的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另据“一五”计划这一时间限定可知,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

17.【答案】A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18.【答案】D
【解析】中国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包产到户”形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采取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没有革命的积极性,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9.【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是在1952年—1957年,故①不正确;“八大”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而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④不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反映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这与开展“大跃进”运动有关,是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的反映,故②③正确。

20.【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是属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1984年”,故 A项错误;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是1979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邓小平的这段讲话主要是引进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对内改革,不属于引进外资,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厦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22.【答案】D
【解析】潮州和福州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C两项;③应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由此排除A项。

2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1957年”“同工同酬的满意工分”可知应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24.【答案】D
【解析】中国是农业大国,建国后其产值相对较高,且农业产值变化幅度不大,符合曲线①;一五计划时期,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年发起大跃进运动,推动了该时期重工业产值迅速增加,1960年八字方针出台,调整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其产值迅速回落,符合曲线③;选择D项符合题意。

25.【答案】A
【解析】邓小平的谈话意在表明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中国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

26.【答案】(1)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2)经济特区:汕头。

开放城市:天津、烟台、青岛、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广州。

(3)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决定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对外开放的实行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以鼓励和肯定。

③但同时还应注意,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该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解析】解答本题第(1)问需要联系近现代中外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答。

第(2)问需要联系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回答。

第(3)问要结合材料联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所取得成就及作用来分析解答。

27.【答案】教训:建国初期经济上照搬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其他如“人民公社”等均可)
背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落后;国际环境相对安定,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途经: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

借鉴与创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实行股份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公有制形式实现多样化。

【解析】第一问注意限定词“新中国”,举例说明照搬苏联模式的教训即可。

第二问背景从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两方面回答,途径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的方式”。

第三问注意限定词“新时期”和“经济建设”,首先根据材料信息“股份制”、“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列举借鉴表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经济建设的创新表现。

28.【答案】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有限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解析】此时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可以从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本地文学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所占比重看出。

分析其时代背景,即归纳1949—1958年间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包括“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苏关系恶化等等。

29.【答案】(1)第一次由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变为以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①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②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已经初见成效。

③1993年: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第一问紧扣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第二问结合曲线图,联系所学知识解答。

30.【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工业类型: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第(1)问,先根据材料一表格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时间进行归纳回答即可。

第(2)问,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从表中先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比例逐渐减少,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工业类型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

变化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所学,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