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综合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分析思路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答题总的原则:1.在不特别指明....的状况下:(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包括位置(经......问题都要往两个大的方面去想,一是自然缘由,二是人为缘由。
自然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等;人为因素....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等。
(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留意从主动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留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2.作答地理综合题,应留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纳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留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依次;不出现答案中自相冲突的地方。
问什么就答什么,有什么就答什么。
当然,驾驭基础学问是前提。
答题时尽量结合题目所给的图上信息或资料作答。
一、地形背熟世界及中国各地的地形分布,驾驭它们的成因。
1、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2、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哪里高,哪里低。
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
(留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分)4、推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态(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②云贵高原:坎坷不平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④黄土高原:支离破裂、千沟万壑。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6、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积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凹地、风蚀城堡、戈壁。
高考地理综合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
高考地理综合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题型一特征描述类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1.描述地理位置特征1)纬度位置(界于什么纬度范围;处于什么热量带或气候带;低中高纬)2)海陆位置(哪一面临什么海;或位于大陆的东、西或中部)3)相邻位置4)交通位置(联系什么地方或沟通什么地方;处于什么重要通道等)2.对地形特征的描述:1)地形类型2)地形类型的分布3)地势情况(起伏大小,若起伏大何处高何处低)4)海岸线情况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山间小盆地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起伏小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黄土分布广。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4.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5.描述河流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2).含沙量:大小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6.描述河流水系特征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对称与否;扇形、放射状、向心状等)7.等值线特征1)等值线数值高低的变化情况2)延伸方向3)弯曲趋势4)疏密变化5)极值情况8.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人口、城市、交通线等)①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②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9..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植被(自然带)方面进行描述题型二原因分析类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整理)高中地理综合题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完美排版)(1)
高中地理综合题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3.天气气候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例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五、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2.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3.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六、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七、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3)中下游多为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地理高考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地理高考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命题规律根据近年问答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类型:1. 特征问题;2. 成因问题;3. 分布规律;4. 评价问题;5. 判断问题;6. 区位问题。
★分析方法和技巧:一、明确答题方向(一)特征描述。
一个区域最起码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特征描述和评价。
2.地形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
3.气候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
4.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
5.自然景观及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6、自然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评价。
7.自然灾害种类及成因分析及防减灾措施。
8.生态问题及原因及措施等方面问题。
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要回答的是:1.人口增长状况特征描述、成因分析、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2.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原因、城市发展变化及条件分析、城市化水平评价及解决措施。
3.农业类型、农业发展区位分析(变化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条件分析。
4,工业区位分析及产业转移的成因分析和影响。
5交通区位分析及交通方式选择与评价。
6.商业贸易的条件分析。
7.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及旅游资源类型及价值、旅游安全措施、旅游业的影响等。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规律,因果关系规律。
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1. 自然环境特点——异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
应注意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
◆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高中地理的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地理的综合题的解题技巧高中地理的综合题的解题技巧11、设问形成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2、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一般有两类:(1)名词比较类。
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
例如,比较两个海域的海水性质,首先要明确海水性质包括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海水温度大体上从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而海水盐度大体上从副热带海区向低纬海区和高纬海区递减;然后根据两个海域分布的纬度进行比较即可(如果是同纬度的海域,要考虑寒暖流对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的影响)。
(2)区域特征比较类。
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较。
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
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
3、要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同学们应掌握如下秘诀: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要点及格式。
(1)四步审题是关键。
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
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
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
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
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
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
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一、直接设问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原因?答题思路:设问直接,回答也直接,一般在课本上找到答案,也不必要作太多的联系。
二、材料说明什么?体现什么?反映什么?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对策:先答出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
答案的结构:现象加本质(点——面——体<本质>)(直接对应+适度发散)多个材料要特别留意:“分别”、“共同”!三、启示、警示(告诉…道理)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
启示是从材料中正、反方面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警示则侧重于从反面行为中认识其严重性应吸取教训。
答案的语言表述多为:材料反映了(什么事实、问题……等同于上一问题类型),应该(怎么做……)四、结合材料,谈理解、认识、感想、体会(比较全面的问题)重点是考查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思考的深度。
解答对策:1、材料分层、提炼各层中心意思:是什么2、结合课本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3、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怎么样答案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1、是什么:现象+本质(第二类型问题)2、为什么:原因+意义3、怎么做:分清角度——国家、社会等答案以教材知识为依据,思维发散、角度多样,不宜生搬硬套。
五、作用、影响、意义1、分析材料:找出关键词;分析:点——面——质答题思路:①分析答案层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家、个人等②课本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可以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③可套用:有利于…;体现了…;促进…;推动…;保护…;是…的需要等用语④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六、理由--为什么这样做、说?道理是什么?1、范围比谈作用、影响、意义要大。
2、答题基本思路:①是什么?(点、面——质)②为什么?原因+意义(或不这样做的危害)七、怎样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答题思路:1、剖析内容:清楚要建议的事物到底包含什么内容或包括解决什么问题2、分清对象:有谁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负责3、怎样解决(角度分清:国家或政府机关、社会、单位、个人等)问题对比:提示:回答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思路与提建议建议相同,不同的是,提建议是,所回答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的做法,而怎么做,所回答的是具有比较高的指导性、理论性的做法,至于回答个人怎么办,其实就是把建议中可以化为个人行为的答案进行个人化的转换,基本上就两层回答:A、观念上的、思想上的;B、具体行动。
高考地理常见问题设问方式及应对方案
高考地理常见问题设问方式及应对方案一、区位因素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河谷)、气候、土壤、水源②社会条件: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历史、资源地形:平原:农业: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可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区域化、规模化例:我国三江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美国中央平原工业:有利于工业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例:美国五大湖地区港口:在港口附近陆地必须地形平坦,这样有利于基础设施展开。
例:中国南方即长江口以南港口较少,就是由于陡峭的悬崖直逼海岸,而北方海岸附近平坦则利于港口建设人口: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中纬度沿海地区,因此全球变暖危害巨大城市:地形平坦容易形成大城市且城市呈同心圆分布,如四川成都交通:地形平坦有利于交通发展,陆地上的铁路对地形要求高;水路运输地形平坦有利于航行平稳,这就是平原地带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莱茵河是欧洲最为繁忙之地。
河谷:农业:①拥有灌溉水源,使农业具备灌溉条件。
②地形:河谷一般较为平坦有利于耕作。
③光照、热量(河谷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气温一般比较高。
)④土壤:河流沉积泥沙,土壤肥沃。
工业:利:①靠近河流,工业用水比较方便。
②靠近河流,水运方便。
弊:①工业取水会导致水污染。
②河谷地形,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城市:①城市分布呈条带状,即沿海分布或组团式,即城市分布破碎②热量不易散失使气温较高(中国南京、武汉、重庆三大火炉)(三大火炉形成原因:a、河谷地区热量不易散失。
b、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此地区)山地;农业:a、适合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b、25°坡度以上就不适合开垦梯田,否则易导致水土流失。
工业;一般分布在山区,只有资源开发和粗加工业会分布。
人口:山区人口较少,但坡度低的地区有利于人体健康(疗养院一般建在依山傍水有一定坡度的向阳地区。
)交通:①山区地区,铁路、路沿河谷分布。
②无河谷地带(我国西北地区)沿有地下水出入的绿洲分布,如河西走廊。
高考地理综合题设问及答题策略分析
高考地理综合题设问及答题策略分析高考地理综合题设问及答题策略分析——以2011年高考文综地理(江苏卷)第27题为例淄博市教研室高中地理教研员石光泉一、2011年文科综合试题(江苏卷)第27题27.图15为北非间图,图16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14分)二、设问分析及答题策略1.比较两地气温、降水的差异。
设问分析:提供甲乙两地的地理位置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示意图。
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气候特征。
因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构成要素,其在时间上的数量变化,显示了不同气候类型的差异,构成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在呈现形式上,该题的变化在于,一是在具体的区域地图上,标注具体的地理位置,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在地图上查找具体地方的具体位置;二是甲乙两地的气候要素叠加在一起;三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考查。
教材中,一般是某地气候资料单一呈现,在高考中就可能是叠加呈现,略微复杂了一点,但平时分析气候的方法都能用的上。
答题策略:一是比较两地气温、降水在数量上的多寡;二是在时间上的分配特点;三是气温年较差在气温曲线图上是如何呈现的?首先,对于图中所呈现的所有的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都要关注到。
图中,甲乙两地最热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敏感的联系到“气温年较差”这一重要的概念。
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差异了,但没有用气温年较差这一术语进行描述,说明基本概念还有缺陷;在构成答案时,就可能多费一些“口舌”,但仍然不严谨。
所以,该题也是在隐性的考查地理基本概念是否清晰,地理术语运用是否得当。
2.解释气温、降水差异的原因。
设问分析:掌握气候类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名称;二是分布;三是特征;四是成因。
第1题考查“气候特征”,接下来考查“气候成因”,也是顺理成章的。
考查的形式,可以是限定思路的,也可以是不限思路的。
如果不限定“从气压带风带位移的角度”,那么该题就要从影响气候的四大因素着手考虑了。
分别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思路实用1份
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思路实用1份最新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思路 1一、特征描述类简答题答题思路1.地形特征:①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②地势及起伏状况;③主要地形分布区;④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2.气候特征:①气温(生长期、积温);②降水(干燥状况);③大气运动(盛行风、风带、气压带);④水热状况(同一地区时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地区空间上水热状况);⑤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3.河流水系特征:①发源地与流向;②长度与流域面积;③支流及注入海洋;④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段河床特征);⑤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地形区。
4.河流水文特征:①年径流量;②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③含沙量;④结冰期。
5.农业生产特征:①地域类型;②农作物种类;③部门结构;④生产水平。
6.工业生产特征:①发达程度;②部门结构;③技术水平;④地域分布。
二、成因分析类简答题答题思路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①纬度;②地形、地势;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等);④天气状况。
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①纬度(低纬小、高纬大);②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③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3.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①太阳辐射;②地面状况(海洋和陆地、平原和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寒流和暖流);③大气环流;④人类活动。
4.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①昼长;②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③天气状况。
5.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太阳高度(即纬度);②地势;③天气状况;④空气密度。
如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的原因: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地势高;③晴天多;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6.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②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①0℃等温线的海拔;②降水量的大小(坡向: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
8.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①历史因素(原有基础决定现状、功能分区也在变化);②经济因素(付租能力、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③社会因素(收入高低、知名度、种族);④行政因素。
高中地理高考综合题答题思路
高考地理答题思路一、位置和区域1.某地的地理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的特征。
其中,绝对位置即为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如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傍依的山河或所处地形区部位等)、经济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所处经济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政治地理位置(相邻的行政区等)。
2.某区域的区域特征:包括突出的位置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3.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河湖)、生物(植被和动物)、土壤、资源等方面的特征。
4.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经济(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外贸特征等)、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特征。
二、地形:1.某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从海拔、地势起伏、地形的种类及分布、特殊地貌类型及分布等方面说明。
2.水库大坝选址条件——①地形条件:大坝选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等高线近于闭合的地段。
“口袋形”区域的出口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②地质条件: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带等;③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3.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原为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四川盆地成因与此相同)三、气候:1.气候特征:主要指气温(高低及变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两大方面,有的地区还应描述水热组合状况(如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和一些突出的气候要素的特征(如光照、风、气压等)。
2.气候成因分析: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纬度(太阳辐射,影响气温)、②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或季风环流;主要影响降水)、③下垫面(地面状况——海陆位置与分布、地形地势、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植被状况等)、④人类活动(城市热岛,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
3.影响气温的因素:⑴纬度(或太阳辐射):气温从低纬向高纬度递减;气温年较差从低纬向高纬递增;气温日较差以副热带大陆的沙漠最大,赤道和高纬度较小。
地理高考题选择题设问形式
地理高考题选择题设问形式
地理高考题选择题的设问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问形式:
1.直接设问:直接询问某一地理事物的名称、特征、成因等,考生需要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2.间接设问:通过提供相关背景信息,要求考生分析推理出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等,考生需要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3.比较设问:将两个或多个地理事物进行比较,要求考生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选出正确答案。
4.组合设问:将多个地理事物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选出正确答案。
5.图表设问:通过提供图表或数据,要求考生分析图表或数据中的信息,得出结论或选出正确答案。
6.推理设问: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推理或计算,得出结论或选出正确答案。
总之,地理高考题选择题的设问形式多样,考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理解题意,认真分析选项,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高考地理 综合题不同设问的应答思路素材(1)
因素类
一般只说因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市场、交通等,不用展开解释原因。如果是主导因素,则只说一、两种
比较
异同类
先说相同点再说不同点,要有层次。描述不同点时,两地的情况都要涉及,不能只说一方;即使另一方情况与这一方正好相反,也不能省略
分布
规律类
要先一般后特殊
举例
说明类
必须举出实例,再以实例的具体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或所给资料图表加以说明
【导与练】2015届高考地理 综合题不同设问的应图中所给信息总体陈述,再把一些特殊点具体描述,不用解释成因
分析类
既要陈述结论,又要分析原因
影响类
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评价类
有利和不利两方面
特征类
不同的地理事物特征有不同的描述方式,但要全面
成因类
综合分析,如自然和人为原因等
高考地理五类常见问题答题思维模型一措施类
高考地理常见问题答题思维模型——措施类一、设问形式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二、思维建模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分)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三、解答措施类设问的一般思路➢遏制全球变暖的措施【课本表述】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课本分析】含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高考答题】技术措施:①新型能源技术,如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②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固碳技术工程措施: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生物措施:①种树种草;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有计划地逐步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综合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
题型一特征描述类
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1.描述地理位置特征
1)纬度位置(界于什么纬度范围;处于什么热量带或气候带;低中高纬)2)海陆位置(哪一面临什么海;或位于大陆的东、西或中部)
3)相邻位置
4)交通位置(联系什么地方或沟通什么地方;处于什么重要通道等)
2.对地形特征的描述:
1)地形类型
2)地形类型的分布
3)地势情况(起伏大小,若起伏大何处高何处低)
4)海岸线情况
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山间小盆地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起伏小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黄土分布广。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或对气温、降水特征的描述)
4.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5.描述河流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
2).含沙量:大小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6.描述河流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对称与否;扇形、放射状、向心状等)
7.等值线特征
1)等值线数值高低的变化情况
2)延伸方向
3)弯曲趋势
4)疏密变化
5)极值情况
8.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人口、城市、交通线等)
①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②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9..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植被(自然带)方面进行描述
10、描述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基带、自然带的数目多少、同种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雪线的高度
11、描述农业和工业特点
农业特点:为主的部门、生产规模大小、商品率、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耕作制度、主要农产品
工业特点:为主的部门、生产规模、产品性质、分布情况、从业人员素质
题型二原因分析类
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同时在答题中要突出主要原因,把主要原因写在前面
1、分析太阳辐射多或少的原因
(1)、纬度(同一纬度昼长和正午高度相等)(2)、天气和气候状况,(3)、地形高低和南北坡(阴坡、阳坡)
2、分析气温的成因
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下垫面因素(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人类活动因素。
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3、分析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的因素
日变化的因素——海陆分布或海陆位置(受海洋影响大变化小);天气状况(阴雨天气变化小);地势高低(地势高,变化大)
年变化的因素——纬度高低(纬度高年变化大);海陆分布或海陆位置(受海洋影响大变化小)
4.分析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5.分析气压和风
(1)、同一高度和纬度1)气温高低和温差(季风的成因),2)空气的垂直运动(有无大气到达),(2)、不同纬度:由三圈环流决定,但差异大小受季节或温差制约(同一半球冬季强于夏季),(3)、不同同高度:海拔高气压低,海拔低气压高,(注意从气压中分析风向、风强)
6、分析气候类型普通分布和特殊分布的原因
普通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主
特殊分布主要受下垫面影响,如地形、洋流等影响
8、分析河流的流量变化
受降水量的变化或气温变化;流域面积的大小;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
9、分析河流的凌汛条件
①由低纬向高纬流。
②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发生时间各纬度不同,结冰时高纬早低纬晚,融冰时低纬早高纬晚
10、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①(地处什么气候)降水多,河水流量大。
②(地处阶梯交界处或者地处山地、地势起伏大)水位落差大
11、分析航运发达与否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即航道条件):a、气候b、地形
②社会经济条件:a、经济发达程度b、人口密度大小
如:西欧莱茵河航运价值高原因分析①航道条件优越:(温带海洋性气候)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河宽水深,无结冰期,常年可通航;(西欧平原地形)水流平缓②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
12、分析有关地形地貌的原因——联系内外力作用
如:(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
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9)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
13、分析湖泊等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
内陆湖泊——自然原因:地处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工农业引用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河水灌溉),汇入湖泊的河流水量减少。
外流湖——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使泥沙淤积严重等
14、自然灾害成因(如洪涝、干旱、滑坡和泥石流)
1).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形(山区)坡度大;地壳运动导致岩石破碎;气候(降水);植被状态。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按材料来)
2)洪涝灾害的原因:(从收支方面思考)
自然原因:降水(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丰沛导致河流水量大);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特点;区域内的地形状况等。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抗灾能力弱
3)干旱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变化、气候异常等导致河流水量少及变化大;
人为原因:人口、经济(农业、工业等)发达程度;污染;浪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干旱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思考。
如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15、环境问题成因(如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全球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处于升温期。
(2)人为原因:a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多。
b毁林。
两者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2)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1)自然原因: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②开矿。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破坏了植被。
3)土壤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原因: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②旱涝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③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