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曹禺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张思思学号: 11L1102132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闫兰娜(副教授)
2015年3月10日
一文献综述
(一)引言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大师,他一生创作丰富,尤其是他的早期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更是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戏剧大师的地位,同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在此之前,中国的话剧艺术多是给读者传达一种政治的思维,而对艺术本身价值的认识并不充分。夏衍也曾在他的《〈上海屋檐下〉后记》中写道:“这是我写的第四个剧本。但也可以说这是我写的第一个剧本。因为,在这个剧本中,我开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摸索”,“在这以前,我很简单地把艺术看做宣传的手段,引起我这种写作方法和写作态度之转变的,是因为读了曹禺同志的《雷雨》和《原野》”。可见,曹禺对中国话剧艺术的影响是很大的。
曹禺的剧作通常被称之为“心灵的艺术”,这是因为,在其剧作中充斥着太多对于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于人物心理和人物灵魂的探索。在他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女性形象”一直是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他最有成就的早期四部话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中,同样给后人留下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极富革新精神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尤为令人惊叹。曹禺的女性形象凄绝壮美,呈现出与其他男性作家截然不同的女性激情与活力。他以细腻而又无所顾忌的笔触去发掘那些爱着而又压抑着,走在人生边缘的女性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他以满怀生命激情的诗化笔触,浓烈而又深沉地表现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追求个性解放自由理想以及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痛苦,并赋予这些女性形象以浓郁的悲剧色彩。
纵观曹禺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牺牲自我富有传统美德女性形象,以鲁侍萍、四风、愫芳为代表,她们集中国文学传统中“贤妻良母”于一身,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相夫教子,敢当配角,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她们是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也是男人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和母亲。也有论者认为,曹禺笔下女性形象和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天使型女性有契合之处:是美与爱结合的受难天使,可以称之为“女性天使”。一类是追求自我富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以繁漪、花金子、陈白露为代表,她们是早期剧作的主人公,沐浴着“五四”自由开放的时代余风,成为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旗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反叛意识。这些女性身上散发出原始的生命力和欲望,面对命运与苦难敢于主动出击,为追求幸福不惜去死,她们都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不是那么安分守己,也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她们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撞击
着当时的黑暗社会,撞击着各种陈规陋俗与旧的精神堡垒,喷射着生命力的火花和人文意识的光芒。第三类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受压迫和凌辱的女性以小东西和翠西为代表,她们都被迫到妓院,小东西是典型的弱小受害者,她最后用死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抗争,翠西因家庭重担才卖身,可是当她遇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小东西时,她用自己的力量给与了小东西最大的帮助和关爱,展现了人性美。本文正是从以上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通过对曹禺早期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三类不同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及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并深入分析其现实意义。我们从曹禺塑造的女性形象里,看到了中国新女性正在悲哀、哭泣、痛苦中觉醒,她们正以灵与肉的代价,血与泪的控诉,爱与恨的爆发,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火花来寻求美,探索美,追求美。
(二)研究成果与空白
曹禺一登上剧坛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评论者的注意,曹禺研究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曹禺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其数量相当于解放前的总和,就内容和方法来说,也有明显变化。许多文章涉及到过去未曾探讨过的新领域,填补了一些空白。曹禺的三大名剧《日出》、《雷雨》、《北京人》依然是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比过去是大大深入了。有的是作品总论,如田本相的《〈雷雨〉论》[1],卢湘的《论〈日出〉》[2],朱栋霖的《论〈北京人〉》[3],的着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如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四凤、鲁大海、鲁贵)》[4],晏学的《论陈白露的悲剧》[5],《繁漪与周萍》[6],李树凯的《〈北京人〉人物论》[7]:;有的是对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的研究,如朱月瑾的《〈北京人〉戏剧冲突与艺术手法》[8],彬子的《论〈雷雨〉的主要冲突和主要人物》[9],也有的是对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探讨,如程中原的《论〈日出〉的艺术独特性》[10],黄金铎的《象征性——〈北京人〉风格特点之一》[11]等。此外,过去研究较少,长期被忽略的作品如《原野》、《蜕变》等开始被研究者重视起来,特别是对《原野》,随着电影《原液》的改编和放映,评论文章逐渐增多,并且提出了一些同过去流行的观点不同的新见解。比如吴建华的《〈原野〉中的仇虎并非农民形象》[12]认为“仇虎不是一个农民,而是一个具有与作品中的焦阎王相同的阶级属性的人物”,这是一种颇为极端的看法。除了以上这些,随着社会的变革,这一时期许多文章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几乎对曹禺所有作品的评价上我们都会发现见解的不同。同时还有研究曹禺专著的出现,首先做出成绩的是钱谷融,他的《〈雷雨〉人物谈》[13]是第一部关于《雷雨》人物论的专注,接着向世的一部专著是田本相的《曹禺剧作论》
[14],后来又有一部专著——辛宪锡的《曹禺的戏剧艺术》[15]出版。此外,华忱之、朱栋霖,等同志也有专著问世,说明曹禺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并正在继续进展之中。孙庆生的《曹禺论》[16]中说“当然,至今为止,曹禺研究仍有空白领域有待填补,已有的研究仍表现出某种不平衡性。”本篇文章主要研究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女性形象,通过研究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生存遭遇,悲欢离合,同样可以感受到曹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并引发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1.田本相.雷雨论.戏剧艺术论丛.1979 (1)
2.卢湘.论日出.吉林大学学报.1979 (2)
3.朱栋霖.论北京人.文学评论.1979 (2)
4.钱谷融.雷雨人物谈四凤、鲁大海、鲁贵.文学评论.1979 (6)
5.晏学.论陈白露的悲剧.戏剧学习.1979 (3)
6.晏学.繁漪与周萍.戏剧论丛.1981 (3)
7.李树凯.北京人人物论.甘肃师大学报.1980 (1)
8.朱月瑾.北京人戏剧冲突与艺术手法.南京大学学报.1979 (3)
9.彬子的.论雷雨的主要冲突和主要人物.戏剧节.1980 (5)
10.程中原.论日出的艺术独特性.淮阴师专学报.1979 (1)
11.黄金铎.象征性——北京人风格特点之一.戏剧学习.1984 (2)
12.吴建华.原野中的仇虎并非农民形象.湖南学院学报.1983 (4)
13.钱谷融.雷雨人物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0
14.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2
15.辛宪锡的.曹禺的戏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5
16.孙庆生的.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