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对待不同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教师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某些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实践问题为驱动,通过核心观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下是笔者在课本“粗盐提纯”的教学后,再把粗盐中杂质成分增加一种所进行的“粗盐提纯”教学片段,该过程充分体现“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个实际案例
题目:除去粗盐中的杂质氯化镁、硫酸钠及泥沙。

教师:这些杂质中除了泥沙外,杂质离子有哪些,如何除去?同学们注意,除杂质要遵循的原则是:除杂试剂要过量,过量试剂要除去。

学生:有镁离子,硫酸根离子。

教师:用什么试剂除去这些杂质离子?
学生:用稍过量的NaOH使镁离子变成Mg(OH)2沉淀,用稍过量的BaCl2使硫酸根离子变成BaSO4沉淀,
教师:过量的NaOH如何除去?
学生:用盐酸除去NaOH。

在课本的学习中,学生知道过量的盐酸在食盐水蒸发结晶时会挥发掉,或加盐酸时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来控制盐酸的量。

教师:过量的BaCl2又是如何除去?
学生:用硫酸钠除去BaCl2。

话音刚落,马上有不少学生进行反驳。

学生:这样不行,会引进硫酸根离子。

这种反驳很快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可。

到底用什么除去BaCl2呢,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接着有个学生提出他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用Na2CO3除去BaCl2。

过量的Na2CO3可以用盐酸除去,因为盐酸和Na2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这时,很多学生向那个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大家都同意地点了点头。

教师:这个学生回答得很好,这些试剂的加入顺序如何?
学生:先加NaOH,BaCl2,然后加入Na2CO3,接着过滤,最后加盐酸。

思考片刻后,有学生做出了回答。

教师:这种加入顺序可以吗?
学生:可以。

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教师:NaOH,BaCl2和Na2CO3这三种试剂的加入顺序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有没有规律?
学生:加入Na2CO3是为了除去BaCl2,所以Na2CO3要在BaCl2的后面。

有个学生思维很敏锐,马上发现这个规律。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发现了这个重要规律。

那么NaOH 呢,什么时候加?
笔者继续追问。

学生:只要在过滤之前,NaOH怎么加应该都可以吧。

有个学生不是很肯定地说。

过了一会,另一个学生提出他的质疑。

学生:如果先加Na2CO3,就会和镁离子生成MgCO3沉淀,那么还要加NaOH吗?
问题一提出来,就引起不少学生的共鸣,大家觉得很有道理。

由于知识储备的有限,他们这么想也是正常的。

但为什么还要加NaOH,他们觉得肯定有它的理由,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于是,他们把疑惑而又渴望的目光投向了笔者。

教师:Na2CO3会和镁离子生成MgCO3沉淀,但如果再加NaOH溶液,就会转化为Mg(OH)2沉淀,使得镁离子沉淀更完全,除杂更彻底,因为Mg(OH)2沉淀比MgCO3沉淀溶解度更小,这知识以后我们才会学习。

所以刚才那个同学说对了,在过
滤之前,只要保证Na2CO3在BaCl2的后面, NaOH什么时候加进去都是可以的。

学生会意地点了点头,但很快又有学生提出他的疑问。

学生:用钡离子除去硫酸根离子,氢氧根除去镁离子,能不能直接用Ba(OH) 2同时除去两种离子?
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过了片刻,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学生:不一定可以啊,如果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量相差太多就不好。

这位学生的回答出乎其他学生的预料,大家半信半疑。

教师:确实如此,1molBa(OH)2刚好可以同时除去1mol 镁离子和1mol硫酸根离子。

然而,海水中,镁离子浓度接近硫酸根离子浓度的两倍,如果用Ba(OH)2除杂,若除尽镁离子,则加入的钡离子必然过量,近一半钡离子剩余。

为了除掉这些钡离子,Na2CO3的用量必须增加,而且根据计算,除去等量的杂质,用Ba(OH)2要比用NaOH和BaCl2贵得多,所以从实际应用和经济效益出发,不提倡用Ba(OH)2代替NaOH和BaCl2除去粗盐的杂质。

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着,从中他们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教师:NaOH、BaCl2和Na2CO3三种除杂试剂添加后,接下来的操作是过滤,最后加盐酸。

请问,能不能先加盐酸,再进行过滤操作呢?
学生:不行,这样盐酸会跟部分沉淀反应,使部分沉淀
溶解,影响制得的精盐的纯度。

教师:哪些沉淀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
学生:Mg(OH)2沉淀和BaCO3沉淀会溶解,BaSO4沉淀不会溶解。

这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个个对答如流。

师生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紧张而有序,充分展现了新课程下师生互动的活跃氛围。

“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是贯穿教学的主线,教师是引导教学的主力,问题的有效性,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1.注重问题的递变性
问题的提出应是有层次性的,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上述片段中,笔者先问粗盐中有哪些杂质离子,接着问用什么试剂除去杂质离子,然后问除杂试剂的加入顺序如何等等。

层层递进,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2.注重问题的生成性
“问题解决”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解决、知识构建的过程。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在问学生NaOH、BaCl2、 Na2CO3这三中试剂的加入顺序后,马上有学生提出“先加Na2CO3,就会和镁离子生成MgCO3沉淀,那么为什么还要加NaOH”这
样的问题。

通过问题生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

三、“问题解决”教学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对教学内容有很好的把握能力
把握好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在上述片段中,在解释为何不用Ba(OH)2代替NaOH和BaCl2除去粗盐中的杂质时,既体现教师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又说明化学与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道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对课堂生成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灵活的、生成性很强的教学过程。

该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

这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能够以动态生成的观念自主构建教学活动,捕捉生成,提炼生成,开发生成,变“课堂传授”为“课堂创造”。

“问题解决”教学充分展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为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提供契机,使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既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瑞雪, 陶秀梅, 兰俊耀.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化学教育, 2011,(6):18-19,22 [2]崔邑诚. 用奥斯本检核表法实行创新型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 (1~2):23-25
[3]刘四方.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2):38-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