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七年级地理)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了解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理解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表现。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水平。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以实际例子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

2.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变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

呈现一些实例,如大陆漂移、海陆变迁的地理意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实例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篇1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XX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过渡: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二、板块的运动
1.六大板块
2.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2.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善于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建立地理意识。
地理实践力
1.通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案例选择及学习,初步形成时空综合的视角和方法。
•学情与学法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通过教师讲授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结合教具,动手拼图、小组讨论展示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本课知识。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课的内容在《大洲和大洋》之后,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已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新视角,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今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过程
环节
活动实施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江西道教名山的图片,引出《神仙传》。展示麻姑仙子的图片,说出沧海桑田的典故,从而进入本节情境式教学主题麻姑之《海陆的变迁》。
通过乡土文化的展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置情境
1.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证据;
2.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原因。
拓展型:1.板块构造学说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说明理由。
2.目前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情况。(任选一题查找资料并予以说明,不少于300字。)
通过分层式的作业布置,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基础型的作业面向是全体的学生且对第二课时大陆漂移学说的学习做了铺垫;拓展型的作业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希望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节课的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对科学知识地不断探索还在继续着。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互相激励:学生通过互相激励,鼓励彼此努力学习和进步,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
-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3.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填海造陆、河流改道等实例分析
(2)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举例: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为例,让学生分析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联。
举例:以填海造陆为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表形态,进而影响海陆变迁。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海陆变迁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4)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如马尔代夫的海平面上升问题。
举例:分析马尔代夫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地壳运动涉及板块运动、地震、火山等现象,学生难以理解其内在联系。
举例:通过动画演示地球板块的运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地球板块运动示意图、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图表、填海造陆前后的对比图片等。这些辅助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七年级地理)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七年级地理)

新安镇第一初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活动,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

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为了科学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作为一个假说,本身也有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

1926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地质学家的大陆漂移说讨论会,当时魏格纳本人也应邀参加。

据记载,共有14位参加会的人对大陆漂移说发表了意见,发表意见者中,有5人积极支持,有2人持有保留意见,有7人反对。

反对者就提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能替魏格纳回答这个问题吗?主持那次纽约讨论会的主席,在会后作了非常有理智、非常有预见性的总结性发言。

他说,大陆漂移说解答了许多古生物、地层以及古气候方面的事实,这些我们在上节课已经深有体会,但他又说但没有任何物理学理论能够对漂移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言下之意是还要待将来的科学发展去检验和完善。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

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

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说发展来的。

(过渡)提到“板块学说”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什么是“板块”?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①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3“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5“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7图“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图2.19“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20 “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实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际例子,用于案例分析。

3.投影仪:保证教学课件的展示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出本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的形成、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等,让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了海陆变迁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认识的重要阶段,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地理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但关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逐步探究海陆变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能够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解释。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好课件,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内在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如: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例,尝试自己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变迁”,属于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与地图”的第二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可能局限于表面现象,对于其背后的原因和科学原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

2.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图片。

3.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案例、问题、知识点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详细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海陆变迁的现象,如填海造陆、海岸线变化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课后整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板书,便于学生回顾和复习。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3. 气候变化
- 气候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 例: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导致海平面变化
4. 人类活动
- 水利工程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 城市化进程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5. 实例分析
- 地中海的变迁
- 黄河改道的历史变迁
6. 实践与思考
-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 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地理实践能力: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将有机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将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这两个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时过于依赖多媒体资源,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为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从实际案例中总结规律,提高理解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陆变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镇第一初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活动,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考察,在他50 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

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为了科学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作为一个假说,本身也有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

1926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地质学家的大陆漂移说讨论会,当时魏格纳本人也应邀参加。

据记载,共有14 位参加会的人对大陆漂移说发表了意见,发表意见者中,有 5 人积极支持,
有 2 人持有保留意见,有7 人反对。

反对者就提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能替魏格纳回答这个问题吗?
主持那次纽约讨论会的主席,在会后作了非常有理智、非常有预见性的总结性发言。

他说,大陆漂移说解答了许多古生物、地层以及古气候方面的事实,这些我们在上节课已经深有体会,但他又说但没有任何物理学理论能够对漂移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言下之意是还要待将来的科学发展去检验和完善。

到了20 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

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 。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

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说发展来的。

(过渡)提到“板块学说”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什么是“板块”?
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
(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
①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②用煮鸡蛋和茶鸡蛋对比,明确地球并不存在一张完整、坚硬的“壳”,用在地球仪上贴上
用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直观的显示地表是由板块拼成的。

③出示六大板块图,让学生知道六大板块名称,为后面解释一些板块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作准备。

过渡:为什么如此划分?一个板块和另一个板块如何划分开?(讨论)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自然现象,他们发现其中火山、地震分布是有规律的。

(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①火山录像,来展示地壳活跃的剧烈场面。

②地震录像,了解地震的危害。

③出示1900年以来世界最大的10次地震分布图、1989年一1998年世界10次最大地震分布
图、2001年1—8月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1900年一2001年世界最大地震分布图,通过观察这些较大地震分布图,找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探究与板块的关系。

(讨论)结论:
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④出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明确中国在火山地震带中的位置。

⑤讨论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只讨论在上课期间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

(过渡)科学家们现在虽然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火山地
震分布的规律,它们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火山地震作为划分板块的一个重要依据,其实在板块交界处还有很多自然现象,大家观察37页书上的图,在板块交界地带不仅有火山地震现象,还有很多红色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呢?(板块运动方向),板块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
象呢?
(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①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成山,演示板块碰撞示意图。

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查看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系。

结合书中图像,看喜马拉雅山形成录像。

②结合书中活动,板块张裂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演示红海形成示意图。

③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三、小结
通过简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新安镇第一初级中学简案
班级:七年级姓名: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