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文化基因与中国的文化安全
群体本位的中国文化(我)
群体本位的中国文化群体本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与核心精神。
它以外势中心和相互支持依靠为核心,认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的互动个体,每一个体的命运都与群体息息相关。
群体本位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其传统的历史渊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历史渊源才使得群体本位文化在历史发展的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
对于群体本位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是:它形成于西周时代,成熟于春秋以后,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殷周之际的社会政治变革、这种社会变革,“从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变革开始,而以意识形态的变革作为结束,最终体现了作为文化深层核心精神的心理素质(包括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以王权和宗法的强化为基础和条件的。
在殷周时期,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宗法制度的完善以及礼制思想的完成。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族制系统,是礼制思想的根本,它作为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到厂周代与嫡长子制的结合渐趋完备;礼制思想是宗法关系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宗法制度。
这就导致了观念化角色意识的产生,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孝”、“德”之类观念意识的出现,更是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所导致的思想发达的结果。
在周代,随着王权的强大,宗法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地趋于完善,而同时也就导致了神权的衰落。
这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口中的“神”已经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了。
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了自身,加强了对自我的约束和自省。
这种既强调角色对外在权威规范的制约,又强调角色对内在主体精神的要求,就将外在的社会与内在的价值达成了一个整合的状态。
与此同时,佛教、道教与儒教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而这些宗教所推崇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统一性,那就是抑制自我,放弃自我的主体性,加强人类与外界的整体性,使得群体本位在人们的心中确立并发展起来。
所谓的“群体本位”,是与“个体本位”相对而言的,实际上讲的是一种由人际关系而体现的文化特质。
体现集体主义的案例
体现集体主义的案例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找到体现集体主义的案例。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人们普遍认为,“家和万事兴”,强调家庭的团结和和睦。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利益。
比如,古代的农村社会中,人们会相互帮助,共同耕种土地,共同照顾老人和孩子,体现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
其次,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中找到体现集体主义的案例。
在中国的城市社会中,集体主义的精神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奔赴一线,不惜生命危险,全力以赴救治病患,体现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此外,中国的扶贫攻坚工作也是体现集体主义的典型案例,政府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让更多的人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再者,我们可以从团队合作中找到体现集体主义的案例。
在工作和学习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为团队的目标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为了整个团队的利益而努力。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我们可以从国家发展中找到体现集体主义的案例。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倡导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各项工作。
这种集体主义的精神,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体现集体主义的案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国家中,集体主义的精神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集体主义的精神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成因的探索
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成因的探索【摘要】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以及文化消失的可能性。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其根本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一定的压力,导致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我们需要加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问题,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实现中国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安全、挑战、冲击、传承、自信心、传统文化、全球化时代、根本原因、消失、保护、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断裂、中国文化自信心1. 引言1.1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球化使得中国文化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和竞争,通过全球化传播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全球化导致了文化传播的加速和碎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可能面临着被扭曲、演绎或消解的风险;全球化也带来了跨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需要更多地与外部文化开放互动,但同时也需要保持自身独特性和传统特色。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好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我们能更好地找到解决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1.2 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现状一是文化输出不足。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文化输出仍然相对落后,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并不为人所熟知。
与西方强大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较弱,导致中国文化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传播。
二是文化自信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怀疑甚至失落的情绪。
国家文化安全
论影响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因和外因以及我们的应对措施摘要: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与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这可从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全球化凸现了国家文化利益的战略地位,也加剧了其间的矛盾。
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面临美国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严峻挑战。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当务之急是强化和谋划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意识和安全战略,关键在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力、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内因外因文化战略制高点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文化安全问题必然更加突出,因此,有必要首先从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侵蚀、破坏或颠覆的狭义角度来谈谈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
当前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不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用二分法,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一、威胁中国文化安全的外因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及融合,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国际文化发展图景,为中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也有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
它们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损害本土文化为手段,图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延续和强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全世界的控制。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
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必然面临来自外部的严峻的文化安全挑战。
集体主义与中国传统美德
集体主义与中国传统美德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在中国,集体主义和传统美德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石,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集体主义的意义集体主义是一种把集体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集体主义被广泛接受和奉行,这部分源自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人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学会了相互帮助和合作。
集体主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旨在建立一个以集体利益为中心的社会。
集体主义的意义在于它强调团队合作、亲情和社会责任。
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会互相支持和帮助,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这种价值观念也激励着人们为集体的发展而努力工作,为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集体主义也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二、中国传统美德的内涵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美德涵盖了诸多方面,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勤劳节俭等。
这些美德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践行。
首先,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的价值观念中,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和道德准则。
中国人相信“有父母如山”,所以孝敬父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敬父母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重要的是尊重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受。
其次,尊敬长辈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辈在中国社会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尊敬和服从长辈是中国人的重要价值观念。
尊敬长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此外,关心他人、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践行。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心,尤其在困难时刻,人们会伸出援助之手。
勤劳节俭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中国人民一直以勤劳踏实的精神和节俭的生活方式而自豪。
三、集体主义与中国传统美德的结合集体主义和中国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中美两个大国作为代表,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与风貌。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六个维度,以电影《喜福会》作为案例,探讨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点,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关系紧密程度。
相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倾向更为显著。
在电影《喜福会》中,可以观察到中国人重视家族和亲属关系的情节。
例如,婚姻的安排、亲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家族的忠诚。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多展现了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故事。
第二维度: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各种不同权力角色之间的分布情况。
相对而言,中国的权力距离较高,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的严厉要求和权威地位。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强调个人权利和平等,较少出现对权威的崇拜。
第三维度: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社会对未来和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中国社会相对于美国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对风险持谨慎态度。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忧和对面子的追求。
相比之下,美国的电影更注重个人的冒险和对未知的探索。
第四维度:男性与女性的角色分配在中国文化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分配相对传统和保守。
电影《喜福会》中的男主角承担起家族责任,而女主角在一开始就已为婚姻许配。
而在美国电影中,更多呈现了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的形象。
第五维度:长期与短期导向这个维度涉及到社会中对待时间和未来的态度。
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长期计划和稳定发展,而美国文化更强调眼下的即时成果和享乐。
在电影《喜福会》中,婚姻的安排和亲戚关系的重要性都展现了中国对于长期关系的重视。
第六维度:忍耐与即时满足霍夫斯泰德的忍耐与即时满足维度涉及到个体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耐心和忍耐力。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文化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文化安全观作者:杨艳李振宇来源:《求知》 2018年第8期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11个重点领域的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维护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
一、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1.国家文化安全状况是整个国家安全状况的重要标志。
冷战结束后,除了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竞争外,各国及地区开始更加注重文化这一“软实力”的较量。
在当代,虽然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仍用赤裸裸的暴力手段侵略和威胁弱小国家,但同时也很明显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文化渗透方式,例如发生在西欧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实质上就是通过非暴力不流血的文化渗透方式达到颠覆已有政权建立新的利益集团的目的。
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今天,一些霸权主义国家,把文化渗透当作侵略别国的“金刚钻”,一些表面上友好的西方文化产品,往往带着某种西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例如美国很多电影,传播的主旨价值正是美国一直倡导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一直扮演的世界警察的完美结合。
国家文化安全是一张隐形的名片,标志着国家总体安全状况,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防止和抵制西方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国家文化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需要为文化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文化安全提供抵御风险的内在基础和战胜危险的强大力量。
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
文化强国的“强”,一方面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壮大,另一方面是指民族精神家园不被破坏。
没有文化安全,文化强国就难以有保障,没有文化强国,文化安全就难以有根基!只有切实维护文化安全,抵制和消除各种威胁文化安全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才能不断推进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进程。
核心文化价值观
核心文化价值观核心文化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交融并形成的一种最为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
它们代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精神面貌。
下面是中国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一、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之一。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忠诚,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和不屈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和文明进步的基石。
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无论是在国家安危、财富荣辱方面,都能自觉地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下。
二、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主义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讲究团队合作和群体协作,倡导团结互助、友爱互助、认真负责、共同进步。
中国人奉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追求群体利益最大化和个体利益的最佳实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集体主义精神,不断把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
三、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之一,传统思想认为,“孝道”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中国古代被排名为十大美德之一,堪称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之一。
孝道是一种尊敬父母的思想与行为,是爱和尊重家庭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崇尚家庭亲情,注重尊老爱幼,哪怕在现代都仍然视孝道为价值基石,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切忌不孝乃三无之人,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体现。
四、和谐思想和谐思想是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绿化环保、节约能源、建设和谐社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
在现代中国,和谐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人们不断反思和核实,企图通过发展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
五、诚信文化诚信文化是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之一,诚信是指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欺诈、不欺骗、不虚伪、不虚假、不说空话,是一种为人处世和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准则,是建设诚信社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保证公共信任的最佳手段之一。
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
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价值观体系,它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群体价值优先于个体价值。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一、集体主义的内涵集体主义是一种主张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念。
它强调集体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的私人利益,提倡为集体利益而奋斗。
在集体主义下,人们会更加关注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集体为本位,强调群体价值优先于个体价值,注重整体的利益和发展。
二、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特点1.强调群体价值优先性在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中,群体价值是最重要的,个人的私人利益应该服从群体的公共利益。
群体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机制。
这种群体价值优先性的观念使得人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更加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私人利益。
2.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认为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3.推崇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功和繁荣。
因此,中国人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发扬团队精神,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价值观体系,它强调群体价值优先性、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以及推崇团结协作的精神等重要特征。
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集体主义文化基因与中国的文化安全
口 赵壮道
【 摘要 】 从宏观文 化层面看,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 马克思主义, 整合了 中国传统文 化和西方市场经济文化而形
成的; 从 文化基 因层 面看, 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 义文化的价值观念, 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基 因。 文章从 社会主 义文 化基因的角度 , 提 出用社会主义文化基 因来保护中国文化安全。
中国文化 “ 马西中” 的结构
反 映 的是 天与 人 之 间 的和 谐 运 动 , 主张 人 类 应 当顺 应 自然 ,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 正 如 老 子 所 言 :‘ 法 地, 地法天 , 天法 道 , 道
从文化基因层面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马克思主 法 自然 ” 。 义, 整合了中西方文化而形成的。 在政治文化方面, 它延续了马
期
l 1 8 3
历 史 与 文化
Hi s t or y & c ul t ur e
中国文化的安全现状
这些 价值危机 的负面 现象若不能得到及时的遏 制,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若不能得 到社会的认同, 社会公民将会出现价值迷
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它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
因, 先经过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洗礼表达为个性解放、 个人
中国特 色 社 会主 义 的政 治 文化 , 包 括 政 治 理 论文化 和 政 治 自主 和 个人 自由 的文化 理 念 , 接 着 这 些文 化 理念 为人 际 间 形成 由于 契 约 关 系 明 确 界定 了个人 的权 利 与 制度 文化两个方面 。 在政 治理论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 契 约 关 系 提 供 了条 件 , 就 是 中国 特 色 社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 , 它 是 对 马克 思主 义 的继 承 和 义务, 这就又向制度化 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迈 出了关键性的一 发展 , 是 马克 思 主 义中 国化 的最 新 理 论 成 果 , 是 中 国最 宝 贵 的 步。 从g A" 视角来看, 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基因, 尤其是
探析信息时代的文化安全
思 想文化观念 呈现杂冗 、混乱 的现象。英 国信 息学家摩
尔( N i c k Mo o r e ) 说 :“ 所 有 迹 象 都 表 明 ,发达 国 家 正 利 用
规 模 、 自上 而下 、有组织 的信息 网络体 系。” 这 种信 息
家安全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 分。世纪 之交 ,以计算 机和 网
络 为标 志 ,人 类进 入信息 时代。信 息网络化有利 于不 同 国 家、不同 民族 文化之间 的交流 ,是 非常重要 的沟通 方 式 。但 与此 同时 ,世界强势 文化会进一步 广泛传播 ,危 及 弱势 文化 的生存 和发展 ,因而 ,在 网络 信息时代 维护 我 国国家文化安全成 为愈显重要的现实 问题。 我国文化安全面临 的冲击 信 息化是 指培育 、发展 以智能化 工具 为代 表 的新 的
的 网络 化 使 得 人 们 的 生产 方 式 、 生 活 方 式 、 学 习 方式 、
信息资 源未控制 ,而 不是帮助发展 中国家。 3 . 殃及我 国家信息主权
信 息 网 络 化 使 国 家 对 信 息传 播 的控 制 能 力 降低 。 一 方面 , 网络 极 大地 便 利 了人 民 的 生 活 、 学 习和 工 作 , 它
年 看 的 是 米 老 鼠 、唐 老 鸭 ,吃 的是 麦 当劳 、 肯德 基 ,喝 的是 “ 可 口可 乐 ” 、 “ 百 事 可 乐 ” :欣 赏 的 电影 是 “ 美
事物 ,更多的人仅仅懂一 些皮毛 ,仅仅忙于学 习和 使用 计 算机 网络 以及具体操作 ,而对于网络安全 意识相 当淡 薄 ,对网络不安全 的事实及 “ 信息战 ”的威胁 更是认识 不足 。凡 此种 种 ,都说 明人们 的 网络 安全 意识 亟 待提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文化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文化安全观作者:杨艳李振宇来源:《求知》2018年第08期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11个重点领域的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维护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
一、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1.国家文化安全状况是整个国家安全状况的重要标志。
冷战结束后,除了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竞争外,各国及地区开始更加注重文化这一“软实力”的较量。
在当代,虽然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仍用赤裸裸的暴力手段侵略和威胁弱小国家,但同时也很明显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文化渗透方式,例如发生在西欧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实质上就是通过非暴力不流血的文化渗透方式达到颠覆已有政权建立新的利益集团的目的。
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今天,一些霸权主义国家,把文化渗透当作侵略别国的“金刚钻”,一些表面上友好的西方文化产品,往往带着某种西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例如美国很多电影,传播的主旨价值正是美国一直倡导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一直扮演的世界警察的完美结合。
国家文化安全是一张隐形的名片,标志着国家总体安全状况,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防止和抵制西方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国家文化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需要为文化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文化安全提供抵御风险的内在基础和战胜危险的强大力量。
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
文化强国的“强”,一方面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壮大,另一方面是指民族精神家园不被破坏。
没有文化安全,文化强国就难以有保障,没有文化强国,文化安全就难以有根基!只有切实维护文化安全,抵制和消除各种威胁文化安全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才能不断推进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进程。
集体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集体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集体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和以某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
集体主义起源于古代中国,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
集体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群体形式的行为。
例如,中国人强调团结一致,重用协作,注重尊重和忠诚。
这种思想深深地坚持着中国社会,是中国人社会生存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坚持着一种文化的独特性。
这些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密切相关,例如,家庭、群体、传统、信仰、保持实践等。
这表明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中国文化一致性的重要因素。
此外,集体主义在中国文化中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以增强社会凝聚力。
集体主义通过宗教、家庭、社会、政治等领域的活动来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它通过加强特定社会群体内部的共同Bond来实现。
总之,集体主义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
它强调共同价值观和群体形式的行为,促使中国社会保持一致性和凝聚力。
我国集体主义传统的历史渊源及其现代意义——教育视角下的探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个人解放思想和个性化思维逐渐得到推崇,而集体主义的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挑战。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集体主义传统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集体主义传统的历史渊源集体主义的观念早已深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就是以家庭、部落、氏族、国家为单位的共同体形式。
在共同体中,个人的利益和行为都是为整体和集体利益服务的。
而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也被称为“以集体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深深地根植,并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
在中国的现代发展历史中,集体主义精神更是被高度强调和倡导。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的典型体现。
这个运动的核心理念是“集体所有制”和“共同富裕”,旨在通过集体化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实现农民的群众化和集体化。
二、现代意义——教育视角下的探究在现代社会中,集体主义传统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集体主义精神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
集体主义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学生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在国家和民族的大环境中,树立集体精神,将学生个人利益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相联系。
集体主义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
而集体主义的传统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文化传统的学习和探究,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
集体主义可以调动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只要每个人都为集体利益而奋斗,就可以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倡导团结、互助和合作的精神,鼓励学生为集体的成功做出贡献。
为什么一些社会更倾向于集体主义?
为什么一些社会更倾向于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心态。
在集体主义社会,个人经常一切为了集体,而在个人主义社会,个体处处受保护和尊重。
然而,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往往会在某些方面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习惯。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社会比其他社会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呢?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因素:1.历史和文化历史和文化是一些社会形成集体主义心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集体主义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在中国,从古代的“天命”思想到现代的“人民至上”,主流的思想一直是“利他主义”,即追求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这种思想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影响了多少人民的习惯和行为。
同样的,日本的“独立自强”文化也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的表现,它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2.家庭和家族另一个可能导致某些社会更倾向于集体主义的因素是家庭和家族。
在一些传统的亚洲文化中,家族至上和家族传统一直被看作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
由于亲情的影响,家族成员之间常常会表现出相互帮助和支持的行为。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使得一些社会的文化偏向于集体主义。
3.教育和思想教育和思想是文化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育和思想中的集体主义意识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苏联的崛起和发展,就与其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
由于苏联的宣传教育,一些社会的集体主义水平高于其它社会。
4.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些社会倾向于集体主义的重要因素。
在生活较为贫困的社会群体,人们之间常常会表现出相互帮助和支持的行为,以此来应对生活的压力。
这种价值观一直存在于一些社会中,例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总之,一些社会比其他社会更倾向于集体主义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历史和文化、家庭和家族、教育和思想、社会经济地位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深入了解集体主义这种社会文化心态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进步的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红色文化与安全生产
红色文化与安全生产红色文化与安全生产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安全生产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红色文化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红色文化对于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红色文化弘扬和传承了我国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鼓舞了人们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在安全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人们能够以正确的理念去对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环境,提高对待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红色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个人奉献精神,使人们更加重视集体安全和个人安全,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关心、相互保护的社会氛围。
其次,红色文化在安全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和培养作用。
安全教育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而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教育性和感染力的文化形式。
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对安全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红色文化中强调的共产主义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也能激发人们互助互爱的情感,形成人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定和注意安全细节的良好习惯。
最后,红色文化在安全生产中还起到了凝聚力和动力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安全生产中,红色文化能够激发人们对事业的热爱和投入,增强团队协作和集体行动的意识,从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效能,提高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
总之,红色文化与安全生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红色文化在思想引领、教育培养和凝聚动力等方面都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安全生产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只有将红色文化与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中国集体主义的理解
对中国集体主义的理解
中国集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利益应该服从集体的利益。
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这种集体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中国集体主义的核心是家庭和社会团体,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与集体相关。
在家庭中,父母会以家庭利益为出发点来教育子女,子女们也会以家庭的荣誉和利益为荣誉和利益为荣誉和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中,人们也会以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为集体的成长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也表现在政治上,强调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应该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服务。
在经济上,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中,强调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员工应该为企业的发展和利益而努力工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也在逐渐演变和调整,个人的价值和利益不再被完全置于集体之下,个人主义的思想也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影响。
集体主义的认识
集体主义的认识集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相帮助。
集体主义的体现在工作、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在工作方面,集体主义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还是与其他企业的合作,都需要各方尽力消除个人利益的影响,强化集体利益的意识。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深化合作,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家庭方面,集体主义也是关键词。
家庭的核心是亲情关系,而亲情关系的维护和建立需要成员之间的协作和相互信任。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尊重,共同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孩子明白个人行为的影响,从小学习与人协作、有责任感、尊重集体等品质,形成健康、正面的人格。
在教育方面,集体主义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而学生的素质包括个人素质和集体素质。
个人素质包括学术能力、艺术鉴赏力等,而集体素质则包括合作精神、责任心、广泛的社交等。
通过丰富的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生们可以在学习中发挥个人特长,在集体中感受合作与信任的力量,形成集体主义的意识。
在社会方面,集体主义也是现代社会的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互相信任和合作变得格外重要。
社会成员间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个人,更是一个社会成员,要在个人行为中注重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发展。
同时,社会也应该鼓励和支持民间团体的发展,形成一个彼此尊重、互相信任、互利互惠、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总之,集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应该在不断发展中,积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共同、发展的社会。
论“集体主义”概念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
论“集体主义”概念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集体主义,是一种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和悠久的精神。
从原始集体主义,家庭公社集体主义,到宗法家族集体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对近代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但也使得国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时产生了诸多的误读、误解和误用。
或是一味追求集体之上而忽视个体的价值;或是直接否定集体主义,以个人主义精神加以取代,都源于偏离了集体主义的根本内涵。
回到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回到国人最先接受集体主义的时代。
把握“集体主义”概念在中国近代发展之处的历史脉络和逻辑内涵。
才能还“集体主义”以本来面目。
一、“集体主义”概念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集体主义”思想的传播总是先于概念的出现。
马克思与恩格斯很早就表达了与个人主义相对应的集体主义的思想,从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体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相互关系中揭示集体主义的含义,但真正使用“集体主义”的概念,却要到1877年,恩格斯给意大利社会主义者的一信中,他将英国农业工人争取土地集体所有的斗争称为“农村的集体主义运动”。
总体上讲,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少使用“集体主义”这个概念,而真正给出明确定义的是列宁,也正是前苏联人对于“集体主义”的阐释和实践。
对“集体主义”概念在近代中国发展的路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集体主义”概念的传入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受“以群体为本位”思想的影响。
很多人并不留意近代“集体主义”的思想究竟是如何传入的。
近代的“集体主义”是一个与“个人主义”思潮相关的新概念,所以中国近代“集体主义”精神的传人与一场道德革命有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这场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高扬“个人主义”思想的文化运动,同样给予“集体主义”精神的传人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就是开始于这个共产主义的同义词。
新文化运动除了是一场政治运动以外,同样也是一场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伦理革命运动。
核心价值观gif
核心价值观gif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所共同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道德规范等。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形成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中国核心价值观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爱国主义是指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情感和精神纽带。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从古代的岳飞、文天祥,到现代的雷锋、王二小,无数的英雄人物都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汗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集体主义是中国核心价值观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集体主义是指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是中国人民的一种传统美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天下为公”,强调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现代社会中,集体主义的精神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无数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公安干警等都以集体利益为重,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是中国核心价值观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计划经济为主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种社会制度。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义的精神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断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民族精神是中国核心价值观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民族精神是指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社会中,民族精神的精神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道德规范是中国核心价值观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道德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强调的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主义文化基因与中国的文化安全作者:赵壮道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33期【摘要】从宏观文化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市场经济文化而形成的;从文化基因层面看,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基因。
文章从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角度,提出用社会主义文化基因来保护中国文化安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安全集体主义保护基因目前学术界在保护文化安全的措施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强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文化。
笔者从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角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凝炼出了集体主义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提出用社会主义文化基因来保护中国文化安全,即用集体主义价值观来维护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安全。
中国文化“马西中”的结构从文化基因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合了中西方文化而形成的。
在政治文化方面,它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在经济文化方面,它吸纳了西方市场经济的文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传统文化方面,它激活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既守住了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又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①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狭义的定义是指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广义的定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后人对它的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包括政治理论文化和政治制度文化两个方面。
在政治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的和谐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在不断传承着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的和谐文化主要包括:其一,“中庸之道”,它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石。
《中庸》一书明确界定“中”与“和”概念的本质:中庸是天下的根本,和合是天下的准则。
北宋程颐的解释更为明确:“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②其二,“天人合一”,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念”。
它反映的是天与人之间的和谐运动,主张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三,“贵和思想”,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理念”。
“和”代表平和、融合、协和、和睦、和平等文化理念,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墨家提倡“兼爱非攻”,道家提倡“无欲”、“无争”,这些思想都是为了实现“和”的社会环境而提出来的。
西方的市场经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色就是引入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产物,个人本位是西方文化理念的核心。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伯杰(Peter L. Berger)也赞同这一点:“个人自治的根源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它要比现代资本主义早得多。
”③个人主义被放在文化演进与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中考察时,正如伯杰所说,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基因是欧美现代化市场经济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基因,先经过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洗礼表达为个性解放、个人自主和个人自由的文化理念,接着这些文化理念为人际间形成契约关系提供了条件,由于契约关系明确界定了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这就又向制度化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从这个视角来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基因,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得以弘扬的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的文化理念,是西方近现代社会最终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内在力量。
中国文化的安全现状文章涉及的文化安全是指国家文化安全,关于它的内涵在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看法。
从广义上讲,国家文化安全就是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民族认同、语言符号、宗教信仰等免于威胁的状况。
从狭义上讲,国家文化安全就是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政治认同、国家形象等免于威胁。
两者的区别是后者内涵局限于政治文化,而前者内涵则更为宽泛。
结合当代中国的宏观文化结构,目前国内的文化安全突出表现为意识形态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民族传统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受到了来自国际与国内两方面的挑战。
从国际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从未结束,社会主义制度仍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攻击和颠覆的主要对象。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它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侵蚀从未停止过。
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经过多次修订,至今仍在使用的《行事手册》(又称为《十条戒令》),其中第一条就是:“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
”④从国内来看,除了西化思潮与西方和平演变相呼应外,还出现了新儒学等思潮,它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破坏了儒家思想的道统,使中国文化‘花果飘零’。
它认定,在当代中国,只有复兴儒学,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⑤这些现象和事实充分表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并不安全。
价值观文化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入了市场经济,也就吸纳了西方文化形态的长处和优势。
从文化价值方面看,对西方经济文化的吸纳,必然引入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大文化发展模式: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其中个人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伴生,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的群体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都强调社会、国家、集体的利益,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而西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人主义,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等价交换原则代替了大公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对个人来说,见利忘义不再受到谴责,见义勇为反而引起误会,个体的个性自由得到了张扬,社会公德却被忽视,“范跑跑事件”引起了公德伦理的争议,“郭美美炫富”引发了红会公信危机;对经济主体来说,为了追逐物质利益,罔顾社会责任,践踏社会公德,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不断出现,这些价值危机的负面现象若不能得到及时的遏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公民将会出现价值迷茫,整个社会将失去价值向导。
传统文化安全。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民族的身份名片。
从民族精神的角度看,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和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尚德务实、重义轻利、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市场经济的引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美德受到了冲击,“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等封建糟粕重新沉渣泛起;家庭美德正被异化,“养儿防老”,正演化为“养老防儿”,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民族美德正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销蚀,东西方“两个老太太”的故事成了消费主义的有力证据。
从传统节日的角度看,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给了我们同样的生活习惯,让我们过着相同的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着美好的民族理想,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承载着绵绵的民族血脉。
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了西方文化节日的巨大冲击。
在西方国家文化扩张、价值观渗透的图谋下,在节日经济红利的利益驱动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迅速登陆中国,“过洋节”成了青少年的时髦,而极具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却被忽视。
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中国文化的保护集体主义保护了意识形态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集体主义的文化理念。
简而言之,公益优先的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是一种方便的比喻,文化基因是指特定文化现象之中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理念和精神。
而社会主义文化基因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这种理念精神就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保护作用,体现在它的自私性特点上。
基因的自私性是说基因都是利己的,每个基因都只复制自己。
例如植物要尽力散布自己的种子,动物要努力地繁衍自己的后代。
同样,集体主义文化基因也有自私性。
它要本能地排斥和批判个人主义文化,复制集体主义文化,这样它才能发扬壮大。
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机体里,扮演的就是人体内免疫基因toll基因的角色。
在1995年德国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哈德因在果蝇体内发现了一种toll基因而荣获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而在2011年10月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因为发现了该toll基因具有免疫功能而成为生理学诺贝尔奖得主。
这种toll 基因在人体的两道免疫防线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先天性免疫)中,它扮演着免疫应答感应器的角色,起着“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的病原菌、抗御和限制病原菌对宿主的伤害”⑥的作用;如果入侵者冲破了第一道防线,进入了家门,在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获得性免疫)里,toll就直接参与第二道防线的战斗,激发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武器’,消灭已被感染的细胞及‘入侵者’”。
同样,在社会主义文化基因里,集体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内核,它尽可能地传播和复制自己,宣传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理念的无产阶级文化观,而且同时它还兼具toll基因的角色。
集体主义文化基因要监视、识别、批判各种非社会会主义文化理念,抗御和限制它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机体的伤害。
在国外,它要对西方所标榜的“人权”、“自由”等所谓的“普世价值”保持警惕和批驳;在国内,它要抵制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文化观,应对和驳斥各种非难、攻击、颠覆社会主义思想的错误观念。
集体主义守护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价值内核是一种群体主义或整体主义文化,而群体主义或整体主义价值观正是集体主义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历史表现形态,中国的集体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群体主义的积极内涵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如爱国主义、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