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教案设计

高一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教案设计

高一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教案课题: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授课班级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1.从图书馆中的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从超市中的能快速挑选到所需要的商品2.实验教师能从药品室中顺利地拿到自己所需用的试剂或用品新课指导阅读提出问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两种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交流提出问题:请尝试对所学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化学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都还可以再分类)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归纳整理不论是对化学物质还是对化学反应所进行的分类,都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不同,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思考讨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组成、能否电离、结构)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化合物(根据组成)化合物(能否电离)化合物(根据结构)新课思考讨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从有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有无固定熔沸点、化学性质等方面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熔沸点无固定熔沸点保持该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学习探究归纳总结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学习探究归纳总结树状分类法便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也是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化合物的分类2.化学反应的分类3.交叉分类法4.树状分类法巩固练习:1、下列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冰、干冰、醋酸B.氮气、氧气、空气C.水银、水、医用消毒酒精D.石墨、熟石灰、盐酸2、下列各物质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是( )A.硫酸、碳酸钠、硫酸钠B.硫酸、烧碱、胆矾C.硫酸氢钠、生石灰、醋酸钠D.磷酸、熟石灰、苛性钠3、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CuO+H2Cu+H2OB.C+2CuO2Cu+CO2C.Fe2O3+3CO2Fe+CO2D.Fe+CuSO=FeSO+Cu4、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A.NaOHB.Na2SO4C. Na2CO3D.K 2CO3碱酸盐酸性氧化物A 纯碱盐酸烧碱二氧化硫B 烧碱硫酸食盐一氧化碳C 苛性钠醋酸石灰石水D 苛性钾碳酸苏打三氧化硫6、下列物质:①H2O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新课气体固体泡沫塑料液体固体固体固体有色玻璃、合金归纳小结分散系具有多样性学习探究分散系的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思考讨论三种分散系性质的比较: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粒子能否通过半透膜粒子能否通过滤纸举例浊液>100nm不均一、不稳定不能不能泥浆水溶液<1nm 均一、稳定能能盐酸胶体1~100nm均一、介稳定不能能蛋清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指导操作操作1:向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现象:体系变红褐色操作2:用激光笔分别照射得到的红褐色液体与CuSO4溶液,并进行比较前者:体系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后者:溶液中无光亮的“通路”归纳总结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内部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分析]胶体粒子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的离子−→−F e (O H )3胶粒只吸附阳离子,带正电−−→−通电向阴极移动−→−阴极区液体颜色变深。

新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导学案

新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导学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题: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课时:第二课时编号:12【学习目标】1.会用单线桥与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知道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3.理解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学法指导】理解记忆基本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试题总结规律【具体学习任务】一.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是指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还原剂:是指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图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常见的氧化剂:O2、Cl2、浓硫酸、HNO3、KMnO4、FeCl3等。

(2) 常见的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以及C、H2、CO等;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特征:谁变谁)步骤:①.先标化合价,双线桥从方程式左侧指向方程式右侧,连接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②.线上标明电子的“得”及“失”以及得失电子的数目注:a.电子得失的总数相等③.指出氧化还原类型例:2.单线桥法(特征:谁给谁)步骤:①、单箭号,箭号起点为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元素,终点为被还原(化合价降低)元素②、只标转移电子总数,不标得与失。

三.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1)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性:__氧化剂__>_氧化产物___ 还原性:___还原剂___>还原产物_______应用:①比较粒子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②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的判断③在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弱的物质或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弱的物质(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3)根据产物的价态判断一种氧化剂将还原剂氧化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4)依据反应条件来判断与同一种还原剂(氧化剂)发生反应,其反应越困难(即要求条件越高),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弱。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学案_132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学案_132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核心素养形成脉络1.了解影响气体、液体、固体体积的因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3.掌握标准状况下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4.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1)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2)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微粒。

2.气体摩尔体积知识点一:使用气体摩尔体积的注意事项(1)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是气体。

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为混合气体。

如标准状况下,0.2 mol H2与0.8 mol 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2)使用22.4 L·mol-1时的注意事项①条件:必须为标准状况。

因此一定要看清气体所处的状况。

②物质状态:必须为气体。

如水、酒精、四氯化碳等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

③数值:22.4 L·mol-1是近似值。

(3)计算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VV m②气体的密度:ρ=mV=mn·V m=MV m③气体的分子数:N=n·N A=VV m·N A④气体的质量:m=n·M=VV m·M知识点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应用(1)总结一个口诀阿伏加德罗定律可总结为“四同定律”,即“三同得一同”: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防范三个易错点易错点一适用范围:任何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易错点二定律中的同温同压,不一定指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1只是一种特殊情况。

易错点三定律中包含四同(同温、同压、同体积、同物质的量),只要其中有任意三个相同,则必有第四个相同,即“三同定一同”;若只有两个相同,则另外两个必定成比例,即“二同定比例”。

(3)掌握三个规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都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变形推出(pV=nRT,pV=mM RT,pM=ρRT,其中p——压强、V——体积、T——热力学温度、n——物质的量、R——气体常数、ρ——密度)。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课标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课标解读1.了解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

2.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及化学反应分类。

3.能够利用分类观点认识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

●教学地位本课时从我们熟悉的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变化的分类入手,总结了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其中重点应放在对于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上。

●新课导入建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情况,当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拿出某教材或学习资料,有些同学顺手就可以拿出来,但有些同学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有些同学将自己所有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整理,当然容易找到,而另外一些同学的资料杂乱无章的存放,所以难以找到。

那么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分类”方法促进学习呢?●教学流程设计看教材P24-2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分类及常见的分类方法”,并完成[思考交流1];看教材P2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分类方法的应用”,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1.导入新课2.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步骤5: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建议除例1外,再变换一下角度,利用“教师备课资源和备选例题”,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路。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24-25的讲解对探究1进行总结。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师生互动。

建议除例1外,再变换一下角度,利用“教师备课资源和备选例题”,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展开后续元素化合物合物的学习。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中学化学教学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反涉及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

只有让学生掌握好氧化还原,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后续化学学习的开展。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他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

而是统一地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教材。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及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但并不系统。

从学生能力上来看,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具体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作为依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掌握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概念,理清概念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通过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认识他们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这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进一步明白得氧化还原反应。

2.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定、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3.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各有关物质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探究的过程,明白得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差不多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能够发觉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摸索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展学习化学的爱好,乐于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隐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欢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异与和谐。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2.氧化剂、还原剂教学难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2.培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1.什么叫氧化反应?什么叫还原反应?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H2+Cl2点燃2HCl (4)生:(1)和(2)是物质得氧、失氧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

(3)和(4)反应中没有氧的得失,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师:(3)和(4)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得失又是什么关系?这就要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推进新课师:请同学们写出H、O、Ne、Na、Mg、Cl、Ar原子结构示意简图。

生:1.化合物NaCl的形成过程师:请大伙儿看书P36:让学生回答化合物NaCl的形成过程。

生: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达到像氖原子电子层的稳固结构,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一个电子达到像氩原子电子层的稳固结构,钠原子把一个电子先给了氯原子,从而使Na原子变为Na+,Cl原子变为Cl-,Na+和Cl-相互作用形成NaCl。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1-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在学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结合《化学1(必修)》中学习的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对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探究,整合Ⅷ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对金属钾性质的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二)知识框架本节教学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三个课时完成。

一是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外规律;二是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分两个课时完成学习任务;三是“位、构、性”关系规律及应用。

本课时的是第二课时。

(三)与其它版本教材区别人教版教材是在元素周期表基础上,根据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性质的递变通过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而鲁科版教材则是在学过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第3周期、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和金属钾性质,再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

教材这样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来指导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

我认为这一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四)本课时地位和作用第二课时更是利用第一课时掌握的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同主族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完善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

为第三课时研究“位、构、性”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是鲁科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律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初步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和重要用途,知道了元素周期表是今后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人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一、教学地位和作用《氧化还原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初中所学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延续和深化,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知识的重要纽带。

二、学情分析已知: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理解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初步知道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转移有关。

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知:对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和电子的关系并不清楚,相关特征了解的并不全面;对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系统关系并不清楚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从不同角度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双线桥写法及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思考讨论式”“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培养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以及对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难点:运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多媒体展示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反应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请这位同学起来说一下你的答案2【学生回答】: 第一个氧化反应,碳得氧。

第二个还原反应,氧化铜失氧(二)、新课讲授环节一:得失氧角度【老师引导】:没错,第一个反应碳得到了氧发生得是氧化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在初中的时候我们说它确实是还原反应,因为这里的氧化铜失去了氧,但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里的碳也得到了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因此这个反应不仅有还原反应还有氧化反应。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难点: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引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2. 概念讲解:介绍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4.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 情景案例: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区分化合物和混合物;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练习成绩:收集学生的练习题成绩,查看他们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意见。

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理解;
2. 给学生准备更多的案例,拓展他们对化合物和混合物的认识;
3.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更多化学的奥秘,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_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_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人教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理解氧化复原反响等概念 难点: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理解氧化复原反响等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新课导入
1.从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食物生锈、燃料的燃烧等现象导入
2.从学生写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





影:
从得
氧失
氧的
角度
分析
⑴氧
化反

⑵复
原反

⑶氧
化剂
⑷复
原剂
⑸氧
化复
原反

⑴氧化反响:物质得到氧的反响
⑵复原反响:物质失去氧的反响
⑶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⑷复原剂:接受氧的物质
⑸氧化复原反响:有得氧失氧的反响


检查
小结
人类很早就已经学会利用氧化复原
用、金属的冶炼等。

炼铜就是利用复
物中复原出来。

分析以下两种炼铜方法的异同。

比较:Cu都是从化合物中被复原出
相对应,在反响中被氧化。

但第二个
氧失氧的情况。





氧化复原反响不局限于存在得氧失氧的反响合价升降的反响都是氧化复原反响。

元素化
化复原反响的特征。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学习目标导航NO.1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的比较微思考:自发反应一定能发生反应,而非自发反应一定不能发生反应吗?提示:自发反应也需要一定条件引发反应,一旦反应后即可自发进行,而非自发反应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2.自发过程的特点(1)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2)体系趋向于从有序体系转变为无序体系。

NO.2互动探究·提升能力生活中,一般在室温下,冰块会融化,铁器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就燃烧,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其逆过程就是非自发的。

探究自发过程的判断问题1:知道了某个反应是自发反应后,能否知道某条件下是否发生?能否预测反应的快慢?提示:判断某反应是否自发,只是判断反应的方向,与是否会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的热效应无关。

问题2:自发反应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自发进行吗?提示:不是。

如H2和O2反应需要点燃。

NO.3应用体验·形成素养1.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 B )A.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室温下水结成冰C.气体从高密度处向低密度处扩散D.煤气的燃烧解析:自然界中水由高处向低处流、气体从高密度处向低密度处扩散、煤气的燃烧、室温下冰的融化都是自发过程,其逆过程都是非自发的。

2.下列关于自发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只有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够自动进行的过程才是自发过程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过程肯定不是自发过程C.同一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都有自发的可能D.非自发过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变为自发过程解析:在一定条件下,不用借助外力即可自发进行的过程为自发过程,所以自发过程也是需要特定的条件的,A、B错误;可逆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向不同方向自发进行,C正确;改变条件,可以使某些非自发过程转变为自发过程,D错误。

学习任务2 探究化学反应进行方向NO.1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焓变与反应的方向(1)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因此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科学家提出用焓变(能量变化)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这就是焓判据(能量判据)。

高中化学必修1学案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学案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学案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案篇一:高中化学必修一1.2教学案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3.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4.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5.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6.通过学习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体验概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点回顾】思考回顾如下问题:点燃(1)如何描述化学方程式2H2+O22H2O 的意义(2)初中学习过些物理量单位分别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请总结一下【预学能掌握的内容】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1)意义:表示的集合体(2)单位:简称符号(3)注意事项:①物质的量度量的对象是微粒集体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原子团).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物质的量不能度量宏观物质(原因是数值太大)②使用物质的量一般用化学式指明微粒而不能用名称③“物质的量”的专有名词不可随意增.减字如不能说成“物质的数量”.“物质量”等判断: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1mol氧B.1molH2OC.5molH+.D.2molO2E.0.5molNaOHF.3molHH.2molCO32-I.1mol麦粒 2.阿伏加德罗常数(1)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体所含有含有的粒子数与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个(2)把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用符号表示单位是【预学中的疑难问题】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交流展示〗小组交流课前预习收获与疑惑并积极展示〖合作探究〗(1)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用了什么方法称得一头大象的重量他运用了什么思想(2)你能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称去称得一粒米的质量你运用了什么思想(3)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双”.“打”等表示数目集体的词语它们分别表示多少个数目集体(4)物质的量的含义引入物质的量有什么意义(5)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如何定义的NA与6.02×1023的关系〖典例解析〗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错误请说明理由①1molH2O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②1molH2O中含有NA个氢原子③1molH2O中含有1molH2和1molO④1molH2O中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原子例2.完成下列填空:(1)2molNH3中含有个分子个N原子个H原子;2molNH3含有mol 原子(2)含有1.204×1023个H原子的H2O的物质的量是(3)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2molH2O中含有电子约含有个电子(4)现有CO.CO2.O3三种气体它们含有的氧原子个数相等则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交流小结〗根据上述例题你能归纳出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关系〖课堂练习〗1.2molCO2中含有molC和molO含有个CO2分子2.1molH2SO4中含有个H共含有mol原子3.3molCaCl2中含molCa2+molCl-共mol离子4.molH2O中所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molC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5.3.01×1023个O2的物质的量是与其物质的量相等的臭氧(O3)中所含氧原子个6.2molSO2和1molSO3所含氧原子个数之比为〖及时总结〗自主总结本课时主要内容并积极展示【基础达标】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mol氧B.1molH2SO4C.1mol米D.1mol面粉2.在0.5molNa2CO3中含有()A.0.5molCO32-B.1molNa+C.6.02×1023molNa+D.1.5个O 3.1mol下列气体中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A.H2B.CO2C.CH4D.O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1molN2和1molCO所含的分子数都是NAB.1molH2和1molCO2所含的原子数都是NAC.1molCO和1molCO2所含的氧原子数都是NAD.1molH2SO4和1molH3PO4所含的原子数都是4NA5.下列数量的各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A.1molHClB.3.01×1023个氧气分子C.12g12CD.0.5molCH4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C.阿伏加德罗常数通常使用6.02×1023mol-1这个近似值 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也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能力提升】7.物质的量相同的甲烷和氨气具有不同的()A.电子数目B.质子数目C.分子数目D.原子数目8.1molH2SO4的质量约是一个硫酸分子质量的()A.6.02×1023倍B.6.02倍C.98倍D.3.01×1023倍9.与0.3molH2O中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是下列种物质() A.0.3molHNO3B.3.612×1023个HNO3分子C.0.1molH3PO4D.0.2molCH4*10.(1)0.3molNH3分子中所含质子数与个H2O分子中所含质子数相等(2)含有5.418×1023个质子的OH-离子的物质的量为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摩尔质量)【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逻辑思维能力3.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4.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5.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相关知识点回顾】(1)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规定以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写出下列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式量):①C②Fe③H2O④H2SO4⑤Na+⑥OH-【预学能掌握的内容】二、摩尔质量1.定义:量2.摩尔质量的符号为3.规定: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为单位时其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或4.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的之间的关系表达式:练习:H2的摩尔质量CO2的摩尔质量H+的摩尔质量OH-的摩尔质量NaCl的摩尔质量Fe的摩尔质量【预学中的疑难问题】篇二: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1.与初中的衔接作用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3.值得注意的问题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1)物质分类法属于方法性工具就不要把它本身当做死的知识来学习和训练而要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对所学化学元素、物质、反应等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借以巩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2)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电解质)两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确是重点知识但绝不意味着此处的教学要“一步到位”而这里所说的不要“一步到位”也不意味着在概念教学方面随意降低要求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础概念的教学要务求扎实而这个扎实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记忆、联想和教师科学设计和安排的必要训练对于示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可考虑介绍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里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的事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电解质的完整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三、在高考中的地位及常见题型本章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点是高考中的重点热点是必考内容之一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分类是记忆的基础高考试题往往会综合考查物质的分类;对于胶体知识的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考查内容一般是将胶体知识与科技生活生产相结合的问题;离子反应的考查一般涉及的题型是选择和填空以及有关离子共存的综合判断;离子共存的命题发展趋势是:(1)增加限制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颜色遇到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以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等;(2)定性中有定量一般和水的电离溶液的PH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从考查上内容及历届的高考试题来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而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或漏掉部分反应等等;(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约占20%左右;(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往往多次重复出现例如碳酸盐与酸的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等等考查离子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今后的高考试题中还会保留离子反应的问题除保持传统题型外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的简单计算、析出沉淀物或微溶物的计算也会出现随着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问题污水中的离子反应担负着变废为宝的重担必将在综合考试中担任重要角色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它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考点涉及基本概念、配平简单计算以及关系式计算还有强弱规律的应用在高考中经常涉及的知识及题型有:(1)从氧化还原反映的角度来分析反应类型;(2)判断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3)比较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及反应产物;(4)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5)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近几年除注重基本概念的考查外还出现了将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与物质的分析推断结合在一起或已知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之比通过计算后确定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等新题型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考查面广能出较有深度的考题有较高的区分度该部分知识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今后的高考命题出继续从上面进行综合考查以为还可能推出新的题型和新的设问方式特别是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科学实验等实际紧密结合考纲解读一、本章的课标要求是:1.认识比较、分类等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4.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二、本章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1)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了解丁达尔效应(3)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6)能识别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2)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3)在与同学讨论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学习过程(4)通过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血液透析、卤水点豆腐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2)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4)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5)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快乐重点和难点分析如本文第二项之分析本章内容具有与初中化学衔接以及高中后续学习基础工具性的双重作用对于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今后继续深入地学习化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使学生扎实掌握1.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离子的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2.教学难点:(1)胶体概念的形成(2)氧化还原概念的形成(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教法及学习指导建议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而与传统相比学本身的目标要求也是发生了变化的传统教学中学主要是指学到知识而现代教学要求学有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有通过学生切身的学(阅读、思考、整理教材调动已有经验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实验、调查、观察借助音像资料和网络技术等)才可能达成这三维目标同时考虑到学生已进入高中阶段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均比初中阶段有了长足的进步要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就必须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意识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具体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如关于胶体的知识及其应用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外的研究性课题学习搜集素材做墙报的形式交流当然也可以运用课堂时间展示交流(关键是没有课时)再如关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可以编制预习提纲课前发给学生让其通过预习解决基本概念问题课堂上则以知识应用形式的巩固性练习为主还可已通过“大单元四环节”教学形式通过“自学自研问难讨论精讲点拨应用评价”加强教学的整体性2.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胶体知识的教学有一个解决学生“前认知”的问题必须联系实验和学生生活实际使其对胶体与“胶状物”、胶体与溶液的关系辨析清楚3.加强训练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抽象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没有什么理解可言只有记住但记住要有记住的办法这就是多加练习教师要舍得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做典型练习一定要在课内解决这个问题以免留下后患常见离子的性质也要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4.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方面首先要使学生通过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化学带给他的快乐但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与数学、物理相比化学毕竟是年轻的科学尤其对于他们来说化学还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很多感性的东西是需要记忆的让学生明白“没有记忆就没有理解也就没有思考”的道理不要排斥基础知识的记忆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凭兴趣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要学好一门学科必须付出应有的努力尤其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这样的抽象概念、离子反应这样微观层次的内容课时安排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2、教师指导下完成科学探究实验并能总结实验结果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探究(学生用)1.在初中化学中我们曾经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2.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交叉分类法: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法的不足例如对于碳酸钠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而从其组成的阴离子来看则属于碳酸盐4.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例如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互动课堂(一)情景激思(教师用)【导语】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所有这些问题都牵扯到一个物质的分类问题【教师强调】本节的课标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板书】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二)合作探究(师生共用)【教师活动】将全班同学按照10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小组长在每个实验小组的桌子上摆上一堆无序的摆放化学药品【问题】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很多种化学实验室的常用药品请每个小组在2分钟内将它们分成组我要提问每一个小组分组的依据【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开始【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答疑【教师提问】【教师总结】要点:(1)表扬分得好的组;(2)针对不同组分得的组数不同和依据不同选择典型情况分析;(3)所给药品的一些其它的学生没有想到的分类方法;(4)指出分类的重要意义【教师强调】为了研究化学的方便我们要对化学世界中的物质、现象、变化、概念等等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首先应该明确分类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被分类的对象将有不同存在关系在每一个分类标准中被分类的对象都有且只有一种存在形式【过渡】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思考回顾】初中对元素及物质的分类交流回答【教师提问】1、元素分类:2、化合物分类:3、化学反应分类:【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思考与交流】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1.提示:2.提示:如图书馆中的图书分类收藏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化学中分散系的分类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等【点评并板书】1.分类法的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等【归纳与整理】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所以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过渡】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学生思考回答】【师生交流】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例如:Na2CO3钠盐Na2SO4钾盐K2SO4硫酸盐K2CO3碳酸盐【板书】2.化学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课堂练习】常温常压下以下物质:①水②硫酸③氧化铜④空气⑤碳酸钙⑥水银⑦二氧化硫⑧石灰水⑨氢氧化钠⑩氨气(1)属于混合物的是④⑧;(2)属于化合物的是①②③⑤⑦⑨⑩;(3)属于是氧化物的①③⑦;(4)属于气体的是④⑦⑩;(5)属于碱的是⑨;【教师总结】【过渡】那么对于对同类事物如何再进行分类呢【思考与交流】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些分类结果【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例如:【板书】(2)树状分类法。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的探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

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所讲述的离子反应是高考的重点,并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在后几章的学习中,都会涉及到离子反应,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很轻松自如。

另外,教材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阶梯性深入,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本课重点:离子反应的发生及发生条件本课难点: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有前面的铺垫,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了,但离子方程的书写,还要经过多次的训练才能熟练。

三、方法与手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1)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对酸、碱、盐电离的归纳与比较,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归纳整合,逐步学会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3)通过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用语的能力,加深对化学用语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1.课前准备(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学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学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学法指导】1.知道化学反应是有方向的。

2.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有关。

3.能判断熵的变化(熵增或熵减)4.能判断简单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基础梳理】1.自发过程定义:一定的条件下,不需要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称为自发过程。

特点:体系趋向于从状态转变为状态;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自发转为的倾向。

2.自发反应在给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到显著程度的化学反应称为自发反应。

3.自发反应与非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卡,如果一个过程是自发的,那么它的逆过程通常是的。

自发”只是有发生的趋势,并不代表实际发生,更不能确定发生的速率。

“非自发“也不代表不能发生。

“自发”是一定条件下的自发,条件变了,可能由原来的“自发”变成“非自发”。

2.化学反应方向的焓判据焓判据:反应(△H 0),体系能量,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

(不全面)3.化学反应方向的熵判据(1)熵定义: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自发的转变为的倾向。

衡量:体系大小的物理量。

熵值越大,体系的混乱度越。

符号:单位:(2)熵变:发生化学反应时物质熵的变化,符号为△S。

(3)规律同一物质:S(g) S(l) S(s)化学反应中,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生成气态物质,体系的混乱度;从较少的气态物质生成较多的气态物质,体系的混乱度也。

(4)熵判据:熵增加(△S>0),体系混乱度增加,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

4.复合判据研究表明,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方向是焓变、熵变共同影响的结果。

反应方向的判据是∆H-T∆S。

∆H-T∆S<0 →∆H-T∆S>0 →应用: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学习目标1.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判断。

2.学会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

学习过程【练习】1.下列化学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u+Cl2CuCl2Zn+H2SO4ZnSO4+H2↑CaCO3+2HCl CaCl2+H2O+CO2↑Cl2+H2O HCl+HClO2.在反应MnO2+4HCl MnCl2+2H2O+Cl2↑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3.用双线桥表示CuO与H2的反应一、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1.概念(1)氧化剂:。

(2)还原剂:。

【练一练】下列反应中,哪些是氧化剂?哪些是还原剂?Cu+Cl2CuCl2Zn+H2SO4ZnSO4+H2↑Cl2+H2O HCl+HClO【想一想】从电子转移的观点说明氧化剂、还原剂的实质是什么?【练习】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①Fe2O3+3CO2Fe+3CO2②SO2+2H2S2H2O+3S③Zn+2HCl ZnCl2+H2↑④2KClO32KCl+3O2↑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3.氧化性、还原性的概念氧化性:。

还原性:。

二、氧化性和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比较1.根据元素活动性顺序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3.根据反应结果(产物的价态)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4.从反应所需条件和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练一练】1.在Fe2+、F、Mg2+、S、I-、H+中只有氧化性的是,只有还原性的是,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2.正误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非金属单质只具有氧化性()(2)金属阳离子只具有氧化性,不具有还原性()(3)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越多,该金属的还原性越强()(4)元素的价态越高,物质的氧化性越强()(5)某元素从化合态到游离态,则该元素一定被氧化()3.下列应用中各物质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1)燃料的燃烧中,O2作。

(2)金属Fe在空气中被腐蚀,O2作。

(3)湿法冶炼Cu时,用Fe置换CuSO4中的Cu,其中Fe作。

(4)工业冶炼铁时,碳作。

4.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①2Fe2++Br22Fe3++2Br-,②2Br-+Cl2Br2+2Cl-,③2Fe3++2I-2Fe2++I2。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铁元素在反应①和③中均被氧化B.反应②中当有1 mol Cl2被还原时,有2 mol Br-被氧化C.氧化性强弱顺序为:Cl2>Br2>F>I2D.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Fe2+>Br->Cl-5.苹果汁是人们喜欢的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Fe3+)。

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说明维生素C具有()A.氧化性B.还原性C.碱性D.酸性随堂检测1.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失去电子的反应是还原反应B.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C.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氧化剂D.作氧化剂的物质不能是还原剂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氧化剂中的每一种元素在反应中都得到电子B.还原剂在同一反应中既可以是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C.失电子多的还原剂,还原性不一定强D.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3.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转化是()A.浓硫酸→SO2B.Fe2+→FC.H2S→SO2D.HC-→CO24.在2FeBr2+3Cl22FeCl3+2Br2的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A.FeB.BrC.Fe和BrD.Cl5.在常温下,发生下列几种反应:①16H++10Z-+2X-2X2++5Z2+8H2O②2A2++B22A3++2B-③2B-+Z2B2+2Z-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溶液中可发生:Z2+2A2+2A3++2Z-B.Z2在①③反应中为还原剂C.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为:X->Z2>B2>A3+D.X2+是X-的还原产物6.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引发了镁失火,他立即拿起二氧化碳灭火器欲把火扑灭,却被实验老师及时制止。

原因是CO2可以支持镁燃烧发生以下反应:2Mg+CO22MgO+C,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A.Mg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2价,所以MgO是还原产物B.由此反应可以判断氧化性CO2>MgO,还原性Mg>CC.CO2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发生氧化反应D.Mg原子失去的电子数目等于氧原子得到的电子数目7.从矿物学资料查得,一定条件下自然界存在如下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u2S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B.5 mol FeS2发生反应,有10 mol电子转移C.产物中的S-有一部分是氧化产物D.FeS2只作还原剂8.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发生氧化反应物质质量比为(提示:3NO2+H2O2HNO3+NO)()A.3∶1B.1∶3C.1∶2D.2∶19.已知下列分子或离子在酸性条件下都能氧化KI,自身发生如下变化:H2O2→H2O I-→I2Mn-→Mn2+HNO2→NO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A.H2O2B.I-C.Mn-D.HNO210.硫代硫酸钠可用作脱氯剂,已知25.0 mL 0.10 mol·L-1 Na2S2O3溶液恰好把标准状况下112 mL Cl2完全转化为Cl-,则S2-将转化成()A.S2-B.SC.S-D.S-参考答案学习过程【练习】1.Cu+Cl2CuCl2(√)Zn+H2SO4ZnSO4+H2↑(√)CaCO3+2HCl CaCl2+H2O+CO2↑(×)Cl2+H2O HCl+HClO(√)2.氯氧化氧化锰还原还原3.一、1.(1)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2)是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练一练】【想一想】失e-的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e-的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练习】(1)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2)氧化剂还原剂2H2O+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3)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4)还原剂与氧化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2.3.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物质越容易得电子,即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就越强)还原剂失电子的能力(物质越容易失电子,即失电子能力越强,还原性就越强)二、1.(1)(2)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3.同一物质在相同条件下,被不同氧化剂氧化的化合价越高,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如2Fe+3Cl22FeCl3,Fe+S FeS,则氧化性:Cl2>S。

4.一般地,一组反应中,反应条件要求越低,反应越剧烈,对应反应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

MnO2+4HCl(浓)MnCl2+Cl2↑+2H2O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从反应条件可以看出氧化剂的氧化能力:KMnO4>MnO2。

【练一练】1.F、Mg2+、H+I-Fe2+、S2.(1)×(2)×(3)×(4)×(5)×3.(1)氧化剂(2)氧化剂(3)还原剂(4)还原剂4.A5.B1.解析: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有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一种物质。

答案:B2.解析:氧化剂中至少有一种元素得到电子,并不一定是每一种元素都得到电子,故A项错误;还原剂一定是反应物,在同一反应中,还原剂不可能作生成物,故B项错误;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数目无关,故C项正确;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如Fe2+具有还原性,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如Mn-具有氧化性,故D项错误。

答案:C3.解析: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转化,即该过程被还原,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A项,S元素由+6价→+4价;B项,Fe元素由+2价→+3价;C项,S元素由-2价→+4价;D项,元素化合价无变化。

答案:A4.解析:被氧化的元素是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元素,即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在上述反应中Fe元素从+2价升高到+3价,Br元素从-1价升高到0价,所以被氧化的元素是铁和溴两种元素,C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C5.解析:根据有关规律,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得出:氧化性:X->Z2>B2>A3+,还原性:A2+>B->Z->X2+,X2+是X-的还原产物。

答案:B6.解析:该反应的化合价变化及电子转移情况为:所以MgO是氧化产物,A项错误;氧化剂是CO2,氧化产物是MgO,氧化性为CO2>MgO;还原剂是Mg,还原产物是C,还原性Mg>C,B项正确;CO2作氧化剂,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C项错误;氧元素化合价没变价,所以氧原子不可能得电子,D项错误。

答案:B7.解析:分析元素价态变化,得:SO4S,Cu得电子,被还原;Fe -Cu2-,S得电子,被还原;Fe -Fe O4,S失电子,被氧化。

5 mol FeS2和14 mol CuSO4正好反应,反应过程中Cu得电子:14×1 mol=14 mol,S得电子:7×1 mol=7 mol,S失电子:3×7 mol=21 mol,反应中电子转移了21 mol,B不正确。

部分S-是由FeS2中的S元素失电子形成的,是氧化产物,C正确。

FeS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D不正确。

答案:C8.解析:在反应3O2+H2O2H O3+O中发生还原反应1O21O,发生氧化反应2O22H O3,故氮原子的个数比为1∶2。

9.解析:等物质的量的四种物质得到的电子都来自KI,得到的电子越多,需要KI和生成I2越多。

H2O2~2H2O~2e-,I-I2~5e-,Mn-~Mn2+~5e-,HNO2~NO~e-,故应选I-,因为它本身也生成I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