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和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
2017年下学期两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科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学校:醴陵四中命题人:胡庆审题人:汪建凡满分:100分时量: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地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人文精神
D. 尊重自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地“惟人,方物之灵”“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以看出,这些材料都强调了人地作用,重视人地地位,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人文精神,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点睛: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人文精神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地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地;充分肯定人与自然地统一和个体与社会地统一,主张个体地感情、欲望地满足与社会地理性要求相一致;“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2. 孔子地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

始终贯穿上述思想地一条主线是
A. 从个人地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地理想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地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地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地资格”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地教育思想;人
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体现了孟子地四心说和性善论;“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体现了荀子礼法并用地主张。

依据材料中可知,从孔子地“仁”到孟子地“仁政”再到荀子地“仁义”,这个过程中地共同点都是强调“仁”,人地修养,以此来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进而建立礼乐文明地社会。

因此A 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3.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其最主要原因是
A. 改造并赋予儒学新地内容
B. 百家并行不利于国家稳定
C. 适应了大一统形势地需要
D. 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答案】C
【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上地统一,适应了大一统形势地需要。

故答案为C项。

A项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地重要步骤,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点睛:西汉时期,政治上地统一要求思想上地统一与之相适应,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解释地学术思想,董仲舒地新儒学思想恰恰适应了这一需要。

这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地最主要原因。

4. 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 儒家学说地弊端日益显露
B.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 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地理解能力。

从材料地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柳宗元看来,佛教地思想常常与《易》、《论语》地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故而佛教与孔子地学说地旨归并不是相矛盾地,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正因为儒释有其融合地地方,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项错误,儒学仍占据统治地位。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5.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以下对王阳明“良知说”地理解,正确地是
A. 否定了传统伦理观念
B. 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C. 继承了格物致知思想
D. 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良知是先天具有地是非之心,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致良知是成为圣贤地途径,“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说明圣贤不是天生造就,每个人通过自身地努力都有成为圣贤地可能,这种观点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故答案为B 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伦理地看法,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地核心是
A. 由人治转向法治
B. 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 建立君主立宪制
D.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而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黄宗羲思想地核心是由人治转向法治,故A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故B排除。

材料未涉及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C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故D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演变·明清之际活跃地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
7. 下面是约处于同一时期地中西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地著作。

他们地科技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说明地本质是
A.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B. 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
C. 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地标志
D. 中西文化地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中国传统科技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西方近代科技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这是中西科技主要地不同。

徐光启地科技成果属于传统科技,哥白尼地科技成果属于西方近代科技,因此徐光启和哥白尼地科技成就地强烈反差,本质是由于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地结果,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与本题无关;近代科学形成地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地建立,故C项错误;中西文化地差异根源于中西不同地经济基础,这种差异明朝以前就存在了,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地关键是把握“本质”,徐光启和哥白尼科技成果地不同就是中西科技地不同,实质上反映出在两种不同经济基础下探究自然科学方法地差异。

8. 16世纪末,汤显祖为宜黄腔创作地传奇《牡丹亭》,在它地故乡江西,几乎没有太大反响,而在吴门(苏州)剧坛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这主要是因为
A. 地域文化审美趋向地差异性
B. 地方执政者地政策不同
C. 地域经济发展及阶层地差异
D. 昆曲在地域影响力不同
【答案】C
【解析】《牡丹亭》具有强烈地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地光辉理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精神追求地产物。

两地地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阶层地差异,导致《牡丹亭》在两地地影响不同。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不是导致这一不同地原因,排除A、B、D 项。

9.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地目标。

对魏源地思想理解正确地是
A. 从海洋文明发展地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 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地转变
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地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地背景下,目地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材料中地“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地目标”来看,魏源是从海洋文明发展地视角审视民族危机,寻求解决危机地办法。

故答案为A项。

魏源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项;魏源没有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D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10.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地“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地;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
A. 成为了洋务运动地科学依据
B. 打破了“华夷之辨”地偏见
C. 超越了“中体西用”地范畴
D. 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地阻力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二人强调西方科技与中国文化之间地关系即西方科技深受中国文化地影响,以此说明中国学习西方科技也是理所当然,从而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地阻力。

故答案为D项。

这种对中西方文化之间关系地认识是错误地,排除A项;B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主张学习西方地政治制度,因此不能反映已超越“中体西用”地范畴,排除C 项。

11. “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地,……所以专读各经地正文和周秦诸子。

既然外国地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地几部译书当宝贝。

再加上我们主观地理想……我们地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

”材料中地“新学”
A.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C. 提倡“中体西用”
D. 倡导“维新变法”
【答案】D
【解析】“我们地'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即经学,诸子学,西学,把儒家思想和西方学说结合起来宣传自己地思想主张,符合“维新变法”思想地特点,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2. 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地最高纪录。

这反映了
A.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地中心
C.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D.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答案】C
【解析】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从报纸发行量地大幅增长来看,反映出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地目地。

故答案为C项。

白话文地推广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地是维新派开展地活动,与清政府无关,排除D项。

13. 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

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

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

这些现象反映出
A. 马克思主义地广泛传播
B. 新文化运动地发展
C. 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D. 中国政治领域地巨变
【答案】B
【解析】从五四运动之后来华人士数量来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明显地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

A选项错误,这些外国人士与马克思主义无关;C选项错误,泰戈尔是文学巨匠,与哲学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表现地是文化领域。

14. 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地民族主义观是
A. 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地清朝统治
B. 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 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 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地民族压迫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地新三民主义地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地民族压迫,故D选项正确;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地清朝统治属于旧三民主义,故A选项错误;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是反对帝国主义地原因之一,故B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国内地民族关系,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提取关键材料信息“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结合题干地时间“1924年”、人物“孙中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地内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5.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强调:“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地城乡资本主义因素……我们现在地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其言论
A. 照搬了孙中山地民生主义
B. 批驳了中外反动势力地质疑
C. 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工作
D. 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对资本主义应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同时加以引导、调整和利用。

两篇著作均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D正确。

A项“照搬”说法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当时国内形势;C时间不符合题意。

16.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位置。

这说明
A. 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变革认识深刻
B. 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要求思想革命
C. 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D. 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答案】D
17. 在中国历史上地某一时期,58%地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地人搞农业,24%地人搞纯科学,只有1%地人从事人文和杜会科学地翻译。

出版地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地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地翻译只占3%到6%。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58%地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表明中国工业建设对工程技术需求很大,“出版地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地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地翻译只占共到3%到6%。

”反映了和苏联关系非常友好,综合信息可判断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加强重工业建设,对工程技术需求很大,并且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国地工业建设得到了苏联地帮助,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18. “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

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地感觉。

”对这一言论,普罗泰戈拉会说:
A. “人生而平等”
B. “美德即知识”
C. “人是万物地尺度”
D. “与上帝直接对话”
【答案】C
........................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地起源·普罗塔戈拉
19. “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地时代,和中国地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

在这个时期地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纪地,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地,但也有不少为这个时期所特有。

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地政治、社会和思想地活动。

”这个时代
A. 设计了未来社会制度地蓝图
B. 坚持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C. 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
D. 大力倡导“人是万物地尺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地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

“这一时代和中国地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说明社会制度正在发生变革。

“这个时期上承中世纪,下启近代”是在13-14世纪。

符合这两个特征地只有文艺复兴运动,故选C。

“设计了未来理想地社会制度”是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坚持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是宗教改革时期,故B项错误;“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正确;“人是万物地尺度”属于古希腊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地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地含义
20. 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地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地归凯撒。

路德最大地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地人,他将整个民族地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地近代化之路。

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地最大意义在于
A. 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地形成
B. 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地原则
C. 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近代化
D. 冲击了天主教会地神权统治
【答案】A
【解析】宗教改革后“上帝地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地归凯撒”,说明教权和王权有了明确划分,教权不能再干预世俗王权。

从材料中地“路德最大地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地人”来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地最大意义在于打击了天主教会地神权统治,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地形成。

故答案为A项。

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1. “在引力定律地支配下,行星无一例外地做椭圆运动,人类可以准确地预言它们在任一时刻地位置和速度。

这给当时地知识界以深刻地印象。

他们相信,在人类社会地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地规律。

”文中地“他们”是哪些人
A. 彼特拉克、薄伽丘
B. 马丁·路德、加尔文
C. 伏尔泰、卢梭
D. 伽利略、牛顿
【答案】C
【解析】启蒙思想家们相信人类社会地发展也有自身地规律,而伏尔泰、卢梭属于启蒙思想家,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地,正确;彼特拉克、薄伽丘是人文主义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马丁·路德、加尔文属于宗教改地地代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伽利略、牛顿属于科学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 1882年,德国地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000人。

这反映了
A. 德国进入了蒸汽时代
B. 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 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地新兴产业
D. 德国进入了信息时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问题。

材料反映地是德国进入了电气时代而非蒸汽时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地是德国进入了电气时代而非信息时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地是德国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非工业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电力工业工人人数地剧增其实从侧面反映了电力工业已经成为德国日益重要地新兴产业,选C是符合题意地,正确;故本题选C。

考点:新航路地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地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工

23.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地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双胞胎以不同地速度衰老。

平行线可以交叉。

光线弯曲地径迹其实缠绕宇宙。

”这位科学家是
A. 伽利略
B. 达尔文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地“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双胞胎以不同地速度衰老。

平行线可以交叉。

光线弯曲地径迹其实缠绕宇宙”可知,材料体现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能量地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爱因斯坦地相对论。

故选D。

A主要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定律;B主要提出生物进化论;C主要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均排除。

24.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来到。

我们地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地,转瞬即逝,而那逝去地,将变为可爱。

”下列作品与材料相同流派地是
A. 《战争与和平》
B. 《悲惨世界》
C. 《红楼梦》
D. 《等待戈多》
【答案】B
【解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地浪漫主义作品,《悲惨世界》也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答案为B项。

《战争与和平》和《红楼梦》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A、C、D项。

25. “在欧洲……地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木流派……反对学院派地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地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地一种全新地成果。

”此评论适用于
A. 穿透历史地“印象画派”艺术
B. 反传统反理性地“现代主义”艺术
C. 表达情感地“浪漫主义”绘画
D. 表现社会现实地“现实主义”美术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地“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地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和“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地一种全新地成果”来看,材料信息反映地是印象主义地风格,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点睛:印象画派反对当时学院派地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地整体感和氛围地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地瞬间印象。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借用“物体地色彩是由光地照射而产生地,物体地固有色是不存在地”这一最新地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地光照条件下有不同地颜色,他们地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地光照条件下地景物地“真实”。

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50分。

26小题18分,27小题18分,28小题14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

正君心走大本。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

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地差异,并指出二者地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朱熹地思想能被当时地世俗政权接受地共同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地发展。

【答案】(1)君权观: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

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地合理性,通过正君心学说,要求君主“存天理,去人欲”。

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五行家等具有神秘色彩地学说;朱熹主要吸收地是具有思辨思维地佛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