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复习
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7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变会妨碍肺泡通气,使CO2在体内积累过多而导致酸中毒。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内的CO2来源于组织细胞的有氧呼吸B.缺氧会使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增多,有利于减轻酸中毒C.CO2既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又是内环境的成分D.可通过检测血浆的pH来判断患者是否酸中毒【答案】B【解析】A.人体内的CO2来源于组织细胞的有氧呼吸(产生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A正确;B.缺氧时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产生更多的CO2,B错误;C.CO2既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又可以运输到内环境,成为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故可通过检测血浆的pH来判断患者是否酸中毒,D正确。
故选B。
2.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空调房待的时间太长,人会容易头晕目眩、关节酸痛等,俗称“空调病”,下列关于空调病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大B.室内几乎与外界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病菌含量会快速升高C.空调房内,人不能正常排汗,可能会破坏内环境稳态D.空调房内,气流方向经常变换,使人对空气中的病菌、过敏原等的反应加强【答案】D【解析】A.空调风加快人体表面空气流动,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A正确;B.室内空气对外界几乎隔绝,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B正确;C.空调吹出的冷风使人体表面温度降低,让人体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C正确;D.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大,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D错误。
故选D。
3.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结构变化反映给味觉细胞并传递至大脑相应部位即可产生味觉。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味觉的产生是一种反射活动B.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决定了味觉受体蛋白的合成C.味觉产生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过程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后进入细胞内引起膜电位的变化【答案】C【解析】A.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味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B.口腔细胞没有特有基因,是口腔细胞中的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味觉受体蛋白,B错误;C.味觉产生过程通过神经调节传递到大脑皮层,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过程,C正确;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起膜电位的变化,随后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D错误。
2020高考备考生物重难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附答案解析版)

重难点04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本专题包括内环境与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等考查内容。
其中神经调节的考查中关于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传导和突触结构的图例是两个考查热点和难点,而体液调节主要考查激素的功能,调节方式、特点等。
免疫调节较少作为独立的非选大题出现,而多出现于选择题,或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结合,呈现在非选题中。
【满分技巧】1.在分析激素调节问题时,要有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要在整体前提下考虑各种环境刺激对体内激素变化带来的影响,2.在分析神经调节问题时,抓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离子进出带来的变化,突触上的各种细胞成分和结构最终决定了神经冲动的单向传导。
3.在分析免疫疾病问题时,注意审题,看看题干描述中,是否有“对自身细胞结构造成某种影响”一类的讲法,往往涉及到自身免疫病【必备知识】1.熟悉神经调节的几个图解,特别是有关电信号转化的一些图解2.掌握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产生和调节作用3.掌握免疫调节中特异性免疫调节的主要内容,和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问题【限时检测】1.(2019全国卷III·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六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学案一、内容分析本专题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调节、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免疫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
1、内环境稳态及调节所涉及的知识主要是理解和记忆水平,难度较小。
在复习中要注意理解细胞外液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部分内容难度不大,但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联系的知识面广,在考纲要求较高。
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理清每个调节过程的脉络,搞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同时,该部分记忆的内容中,需要注意一些名词术语的准确性以及固定说法,避免在做题或考试中出现因“自创术语”“词不达意”而失分。
3、免疫调节部分偏重于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在复习中要注意理清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等网络调节是新课标中贯彻的新理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备考方向与考情分析1、备考方向2、考情分析分析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可以看出本专题内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部分,侧重点在脊椎动物的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本专题呈现命题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结合图表,提供信息来命制试题,难度加大。
预测2012年本专题高考考查仍然会以脊椎动物的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为主的试题出现。
具体分析是:(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命题热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2)血浆pH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二是通过模型图解考查水盐、血糖及体温调节过程;三是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糖尿病、脱水病、免疫病等实例,考查稳态及其意义(2)免疫调节命题热点:(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2)与免疫相关的疾病分析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在高考中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考查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的功能;二是考查与免疫有关的实验设计(3)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命题热点:(1)反射弧各部分作用及异常分析(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间传导(递)(3)膜电位变化与电流表偏转问题分析命题角度:兴奋的传导始终是高考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一是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二是分析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三是分析膜电位变化曲线(4)动物激素功能及相关实验分析命题热点:(1)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功能(2)激素分泌的调节及激素调节的特点命题角度:此类考题考查角度有:一是考查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几种重要激素与新陈代谢的关系;二是结合实验或疾病考查动物激素的功能及分泌调节;三是比较激素与神经递质的异同三、复习策略1.以《考试说明》和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为依据,找出本专题的易错点,并进行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的复习措施,一节课解决一个易错点。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练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2.对于下面有关神经结构的模式图,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人体内,当兴奋流经图乙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都是由左向右B. 甲图和丙图有相同数目的神经元C. 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 刺激④,②处能测到动作电位3.科学家在研究甲状腺代偿性肿大时发现,将狗的甲状腺的大部分去除,残留部分不久会肥大并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其原因可能是( )A. 大脑皮层接受刺激后直接作用于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所致B. 甲状腺激素减少,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所致C. 甲状腺激素减少,刺激大脑皮层经分析综合后,直接作用于垂体,促使甲状腺肿大D. 大脑皮层接受刺激后作用于垂体调节甲状旁腺,从而促使甲状腺肿大4.分别刺激下图I、Ⅱ、Ⅲ、Ⅳ四处,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A. Ⅰ、Ⅱ、Ⅲ、ⅣB. Ⅱ、Ⅲ、ⅣC. Ⅰ、Ⅱ、ⅢD. I、Ⅲ、Ⅳ5.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
其中“一O一<”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稍。
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刺激图中②点,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是①②③④⑤⑥B.当⑤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电子分布为外正内负C. 刺激图中④点,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是④⑤⑥②D.刺激⑥处,神经兴奋能传到⑤④③②①6.某些麻醉剂是—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
这一事实说明(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所有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A.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的神经反射为非条件反射B.当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胰液分泌增加的调节方式只有神经调节C.胰腺中的胰岛细胞既能分泌胰岛素又能分泌胰高血糖素D.激素B是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胰腺的8.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高考生物基础回扣】考点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考必备知识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反射弧由哪几部分构成?
答案
(1)反射。
(2)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 器五个部分组成。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 是怎样的? (2)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有何变化? (3)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外两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吗?
答案
言语区的相关中枢如书写性语言中枢 (书写中
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 读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等。
4.动物激素的调节 (1)什么叫体液调节?
答案 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 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什么方式调节? (3)什么叫激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举例说明。 (5)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受哪几层调节控制?
2.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 )
答案
√,例如垂体包括神经垂体和腺垂体,腺垂体
可以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3. 只有神经细胞才会产生兴奋。
(
)
答案 ×,效应器细胞,比如肌肉细胞也会产生兴奋。
4.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 )
答案 ×,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 ( 局部电
流)的形式传导的,其传导的特点是双向传导。 (5)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经多次分支,最后的每个小枝末端 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 膜分别是相邻神经元相互接触部位的细胞膜。 (6)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糖被)。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

[总结提升] 内环境各组成成分关系的判断
两个单箭头之间的一定是淋巴,发出单箭头指向淋巴 的一定是组织液,由淋巴发出的单箭头一定指向血浆。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1
(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
原因① ②外 人界 体自 环身 境的 调变 节功 化能 过出 于现 剧障 烈碍 [注意] “内环境”稳态失调一定是由于“内环境成分或理 化性质”改变引起的。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呼吸酶的不断
更新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
3.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呼吸酶的不断
更新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⑥
和 免疫系统 。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
地正常运行。 内环境 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的 媒介 。
(4)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 化性质保持 动态平衡 。
2.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
(1)由图可以看出葡萄糖和氧气由外界到最终被细胞利用分别穿
答案:D
[总结提升] 组织水肿 5 大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 引发的原因如下:
[建体系·先填后看]
绝大多数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或血浆
3.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连线]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多选题):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0题)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多选题):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0题)一.多选题(共10小题)(多选)1.当长时间站立时,股直肌会逐渐疲劳,作用在肌腿的力量减小,降低了高尔基腱器官的兴奋性,反馈性解除对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提高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如图所示),下列叙述制正确的是()A.从反射弧的组成分析,高尔基腱器官属于感受器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股直肌的舒张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所处的位置均属于中枢神经D.股直肌的疲劳,最终引起股直肌产生一个较大的收缩,有利于站姿维持在舒适的状态(多选)2.将枪乌贼巨大轴突浸泡在海水中,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如图中1所示;当把海水换成33%海水加67%葡萄糖的等渗溶液时,记录到的动作电位为2;把溶液换回海水时,记录到的动作电位为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葡萄糖溶液损伤轴突膜,导致其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小B.葡萄糖抑制轴突膜上的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幅度变小C.需要在等渗的NaCl溶液中测量枪乌贼神经元正常电位D.轴突外Na+浓度降低是影响动作电位幅度的关键原因(多选)3.花椒带来的“麻”的感觉是一种触觉,等同于50赫兹的震颤。
花椒含有的羟基甲位山椒醇可激活皮下三叉神经纤维RA1,而RA1纤维负责感受中等震动频率。
如图是部分三叉神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食用花椒后“麻”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B.羟基甲位山椒醇激活皮下三叉神经纤维RA1进而产生“麻”的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C.三叉神经膜外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导致产生神经冲动,进而将信号传到大脑D.若将a点接至与b点对应的膜内,则给予刺激点刺激后电流计指针不会偏转(多选)4.甲、乙、丙三人在一次学校体检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如图1、图2所示。
糖尿病的形成往往有许多种病因,图3中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问题所导致的糖尿病,发病机制如图3所示。
专题08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备战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课件(新教材专用)

(2)条件反射建立之后需要怎样才能维持下去?
提示∶ 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3)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 怎样变化?
提示∶ 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 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4)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吗? 分析原因。
提示∶ 不是。 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 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铃声的出现不再预示着食物的到来。 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 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5)条件反射的意义
由于非条件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则是几乎无限的,因此条 件反射的建立,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
③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 Na+通道关闭, K+通道打开, K+ 顺
浓度梯度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外正内负,此时因K+外流过多导
致此时膜内外电位差值大于初始静息电位差值。
④DE段——恢复为初始静息电位,从而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特殊强调: ①整个过程中,钠钾泵一直在发挥作用,并非只有ef段; ②整个过程中,细胞膜内K+始终比膜外多,Na+始终比膜外少;
糖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复习撰稿教师:李文强责编:陈莉章节概述本专题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动物和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方式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包括了多个动物生理的经典实验,很容易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形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与迁移能力。
在高考中本专题往往是考察的热点内容,命题热点有:结合人体相关病理,考察激素的功能,不同激素之间的关系,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结合反射弧模式图、突触结构模式图、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模式图来考察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目标认知学习目标: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人脑的高级功能;动物激素的调节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重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难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网络图:知识链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主要介绍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以及内环境的成分、性质和作用。
重点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介绍了动物和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基本内容有反射、反射的结构接触、激素调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知识结构梳理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因为新陈代谢过程中发生许多的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性质是比较严格的,例如温度、酸碱度和某些离子浓度的变化等,都要求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稳态也是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体内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才能使细胞少受甚至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而更好适应变化较大的外环境。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内环境总是处于稳定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和某些生理活动出现障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下面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保持内环境稳态重要性。
(1)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的平衡遭到破坏。
由于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无机盐,维持无机盐的平衡。
(2)当我们较长时间没有进食饥饿时,或当我们由蹲位突然站立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低血糖引起的。
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血糖来源缺乏,血糖浓度降低。
由蹲位突然站立时大脑供血量减少,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引起头晕。
(3)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不振,进而引起四肢无力等症状。
这时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
关于兴奋的传导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依赖于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的推动和突触的神经递质的传递。
这些功能的发生要求神经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完整性,任何影响神经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因素都会影响兴奋的传导。
如果神经纤维膜损伤破裂,兴奋就不能通过损伤处继续向前传导。
即使不破坏神经纤维结构的连续性,而用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和化学药物等因素使其局部功能改变也会中断或阻止兴奋的传导。
同样,破坏突触,导致相邻神经元结构损伤,递质的释放和作用都将丧失,兴奋的化学信息传递不复完成,也将中断和阻止兴奋的传递。
且突触对内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缺O2、CO2增加、酸碱度变化等,都可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
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处,所产生的兴奋均可沿两侧方向同时传导,即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具有双向性。
而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具有单向性。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理解突触的有关知识①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和后膜比一般神经元膜略增厚,是特化的神经元膜。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一递质。
突触间隙是两个神经元之间很狭小的空隙。
②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兴奋性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另一个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如r氨基丁酸)引起另一个神经元抑制。
③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单方向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
这里,递质起携带信息的作用。
规律方法指导动物体内的各种激素经典例题透析1.下图表示高等动物的4种不同的生理调节过程。
(1)给蟾蜍注射垂体提取物促使蟾蜍产卵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过程。
(2)人进食后血糖的调节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过程。
(3)狗看到食物后分泌唾液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过程。
(4)日照变长促使多数鸟类开始产蛋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生理调节过程。
高等动物中,有些生理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有些生理过程属于激素调节,还有的生理过程包括两种调节方式。
要注意两种调节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题中,蟾蜍产卵属于激素调节,由于注射了垂体提取物,其中含有的促性腺激素促进了蟾蜍性腺的发育和产卵,因此属于B过程。
(2)题中,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发生变化,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胰岛,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胰岛分泌激素调节血糖的浓度,故属于C过程。
(3)题中,狗看到食物后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属神经调节,即A过程。
(4)题中,日照变化作为刺激物,通过鸟类的感觉器官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到鸟类的脑垂体(内分泌腺①),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内分泌腺②)的发育和产卵,因此属于D过程。
答案(1)B (2)B、C (3)A (4)D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细胞膜电位在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当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神经冲动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导,而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由“兴奋点”同时向两端传导。
答案 C3.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
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
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_________个。
(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__。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及神经冲动的传导。
从图象上看,该反射弧的起点是①,神经冲动传导的单方向是由感受器向效应器方向进行,在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间的传导的单方向性是神经元间传导单方向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1)神经中枢;①②③④⑤;(2)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c、d、e;(3)e、c;(4)树突或胞体;3。
(5)双向的;单向的,突触递质的释放是单向的(总是从突触前膜到突触间隙,到突触后膜。
)4.下图甲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2)当人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到B是以_________形式传导的,用字母写出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图甲中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个。
(4)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或_________的膜。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导的结构和功能。
一个反射活动要完成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而反射弧是由多个神经元所组成,神经元间的连接是突触结构,d就是突触,该结构显然位于脊髓灰质内,有两个,突触后膜一般是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
答案(1)效应器(2)神经冲动 a →b →d →e →f (3)d 2 (4)细胞体树突学习成果测评基础达标:1、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A.肾上腺 B.甲状腺 C.胰岛 D.性腺2、人体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不可能发生的是()A.[H]减少 B.贮存的糖元减少 C.乳酸积累增加D.肾上腺素含量增加3、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即时反应之一是皮肤起“鸡皮疙瘩”。
该反应属于()A.神经-体液调节 B.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应 C.条件反射D.应激反应4、请回答下列问题:(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_____________,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_____________,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____。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
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人人体,其效应是____。
(4)一位右侧脑溢血患者由于血块压迫了发自大脑皮层的_____________而造成左侧肢体瘫痪。
(5)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雄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关系,用尚未发育成熟的仔公鸡为材料,进行了摘除睾丸实验,发现阉割的仔公鸡长大后,不出现啼鸣、鸡冠不发育和无求偶行为,因此得出雄激素能促进和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的结论。
科学工作者认为该实验有不严谨之处,请给予补充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