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歌情与意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诗歌情与意的解读
摘要:古代诗歌情与意的解读可以从文学、美学、人文和历史等多角度进行审视,对诗歌中常见的情感、经常塑造的形象、创作的时代背景、诗歌的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等要有全面理解。
关键词:古代诗歌;情感;形象;背景;语言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因其内容的含蓄概括、意境的深邃幽远、手法的丰富灵活、语言的形象凝练而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成为我国辉煌的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解读古代诗歌可以从文学、美学、人文和历史等多角度进行审视,对诗歌中常见的情感、经常塑造的形象、创作的时代背景、诗歌的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等要有全面理解。
一、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深沉的爱国情。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如明代诗人杨继盛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大笔挥洒,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2.浓烈的思乡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李白的《静夜思》描写的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逝。
3.执着的男女情。男女情爱,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情诗大多都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爱情得到满足时的愉悦
和欢乐。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读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纯洁热烈,誓言是多么干脆利落。
4.美好的朋友情。友谊是人生旅途中催人奋进的伴侣,友谊是信任理解,是无私奉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道出时间、环境及事件。时间是暮春,环境是飘飘扬扬的杨花和音似“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这一切带给人的无疑都是悲凉。后两句是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让这颗愁心随着风,和着月,伴着不幸的友人直到夜郎西。
5.温馨的骨肉情。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家人之间应该“相爱”、“相顾”、“友悌”、“和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表达了兄弟之间浓厚的关爱之情。前两句正面叙述对亲人的怀念,劈头一个“独”字,点明只身客居的孤单;“在异乡”,表露自己远离故乡亲人的怅惘。后两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家乡亲人重阳登高、欢度节日的图画。这里诗人不直说自己在思亲,而是用烘托的方法,说兄弟们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在思念自己。这种以揣摩别人而表现自我的方法,使所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沉,也使诗中所表达的兄弟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怀更加温馨感人。
二、诗歌的鉴赏
诗歌创作必须凭借形象来表情达意,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解读诗歌,需要从对形象的感知入手,逐渐深入到诗的深层意义中。诗歌中的形象被称为“意象”,大凡涉及的人、物、景观(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在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解读诗歌。如“月”这个意象含有思乡的意思,我们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中可以感受到这一内涵,当有了这个知识,当我们再看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或”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在谁家”时,便能初步感知诗句所要传达的内涵。
诗歌的鉴赏,要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只有这样才有助于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如唐朝诗人朱庆徐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通过诗歌题目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出来诗歌内容决不像字面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和时代联系起来才能正确深入的了解这首诗。唐代的科举考试,并非密封卷,主考官除了要审阅考生的卷子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品行及地位,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推荐。因此,应试前,往往用自己的诗文“干渴”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赏识,在社会上代为宣扬,一旦成名,登第就有把握。《闺意献张水部》一诗,即是一首典型的干渴诗。这首诗歌的外在含义和真实意图之间并无实质性联系,但诗人却巧妙用笔,通过新颖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把二者统一在一起,使人读后叹为观止,为诗人的笔力所折服。如果只是从表面理解,极容易将其理解成一首世俗的生活诗。可见了解诗歌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进行语言鉴赏?关键在于把握全诗,品读上下文,揣摩作者遣词造句之独运匠心,把握语言运用的精髓。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化抽象为具象。诗歌是要塑造形象的,但其所写对象常常又是抽象的,协调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准确的遣词造句。如宋祁的《玉楼春》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更为人称道,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以崇高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那么这“闹”字到底好在哪里呢?简言之,其根本原因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着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而且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飞蝶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抽象的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可感。
2.赋静物以动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之“绿”字,据记载,诗人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10多字,最后才选定“绿”字。我们不能不叹服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为什么呢?除了化抽象为具象外,还因为“绿”有“使……变绿”之意,把一个较长的、几乎是静止的生长过程浓缩在瞬间完成,赋予江南春色以鲜明的动感,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拂,花草发芽萌生、变绿变翠,进而莺飞草长的喜人画卷,令人拍案叫绝。
3.准确描摹事物情态。怎样准确描摹?就是白描式的、穷形尽相的描写。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解读古代诗歌的情与意,应该抓住对诗歌字、词、句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把握诗歌的形象,从而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及意境。但应该记住“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积累的确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