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国学传统文化选修《朱子语录》解读讲义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7《朱子语类》三则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7《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课程介绍】:教者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与我校的诵读经典课程相结合,每周一节,课上师生一起研读经典,课下我们有一周的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大量的查阅资料,筛选、理解和消化信息,这个过程会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理解经典,中国文化经典的精髓也会持久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

《<朱子语类>三则》收录在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收录的朱熹晚年精要语较多,可以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是研究理学的重要典籍。

而天理与人欲是理学思想核心问题,教者在设计本课教学之前,研读了大量的关于天理人欲的论作。

在对朱子理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之后,来把握本课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师生汇集资料,了解程朱理学,疏通了三则语类的文意。

课下我们留了研究性学习的作业,要求学生将课上所学绘制成思维导图,老师给出儒家关于“天理人欲”相关的言论,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搜集、整合资料,形成理解性文字。

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是分享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加深对这三则语类内容的理解,尤其是攻克第二则“天理”“人欲”的难点问题,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讲练结合,由读到写,锤炼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1、思辨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3、锻炼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4、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环节】一、导入:同学们,上周我们经典诵读课介绍了程朱理学,疏通了朱子语类三则的文意。

课下,我们留了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同学们经过一周的研究性学习,对这篇经典的学习任务完成的都不错,现在我总结一下课文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并结合复习。

(上周经典诵读课的作业:整合课文知识点,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每则内容概括及相关名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复习并强调一些文言知识点,达成每则内容的共识。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和学习传统哲学思想。

朱熹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留下深远的影响。

其著作《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篇文章将分享三个教案,以探索如何在高二选修课程中教授《朱子语类》。

教案一:《朱子语类》入门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思想步骤:1.引入:介绍朱熹及其学术思想,如朱熹思想的来源、特点等。

2.重点讲解:将学生引导钻研《朱子语类》第一篇《杂言》。

讲解其中的主要脉络和关键思想: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

3.活动:请学生自行挑选一段《朱子语类》的内容,并针对其主题写出个人见解。

4.总结:让学生讨论和分享各自的见解,进一步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和精神内涵。

教案二:探索《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理论框架步骤:1.引入:让学生从“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关键词入手,梳理出朱子思想的总体框架。

2.重点讲解:将学生分小组研究某一篇《朱子语类》,深入探讨其中的主要思想和相关理论,如人性论、教育论等。

3.辅助材料:请学生阅读相应的论述和历史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框架。

4.总结:各小组向全班介绍其所研究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及其最核心的思想。

教案三: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目标:巩固并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思考。

步骤:1.引入:让学生了解朱子学派的后继者及其对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解读和发展。

2.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朱子思想和现代社会相结合,包括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困境和挑战。

3.活动:让学生自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朱子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例如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道德缺失、个人主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研习第二则,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上的基本思想。

2、通过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们对“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关系进行辨析,并形成正确认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提到《祝福》,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

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

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尚有怜之者;死于理,谁复怜之?”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今天我们开始第七单元的学习——《天理人欲》。

二、学习目标:1、研习第二则,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2、联系现实,正确看待“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归纳概括朱熹“天理”“人欲”的概念: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是善的。

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行为。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三、研读文本:1、诵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思考:如何在行为上去贯彻“天理”,克制“人欲”?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践行方法天埽除打叠克喻证:大路、小路(形象阐释)理己圣人明理以先之分类贤人(区别对待)人复中人欲勇猛以行之“理”引证承担、坚持(如何用功)小心、谨慎(板书设计)四、读写训练: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三则 (4) 含解析

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三则 (4) 含解析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疏通第二则段意,理解“天理人欲”内涵2、辩证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和当今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教学过程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分小组疏通文意,并且展示。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自家:自己大段:仔细学者:求学的人以为:以……为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原因:无克己工夫思考:(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圣人:自然存天理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三、教师精讲1、这一则是围绕什么思想来展开的?天理人欲天理:道德规范(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人欲:物质欲望(追求过高的享受,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

)3、如何辩证看待“存天理,灭人欲”(1)对社会稳定发挥过一定作用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代传承下去。

7《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7《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7 《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子语类》的内容和意义;2.学习朱子的思想,掌握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3.形成学习经典、领悟人生的意识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选读《朱子语类》三篇:(1)《知识解如(上)》、《知识解如(下)》主要内容:注意名实关系,善于比喻,以辞达意,宜知所养。

学习任务:① 速读全文,初步了解朱子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② 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中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③ 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并解释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格物致知》主要内容:格物,即从具体事物出发,通观宇宙、人生;致知,即求知识和真理。

学习任务:① 快速浏览全文,寻找文章的重点和主题;② 仔细阅读,理解朱子的格物与致知思想,分析文章中的论证过程;③ 在课堂上进行感悟交流,探讨格物致知的影响和意义。

2. 思想解读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探究朱子思想的根源和内涵。

学习任务:① 详细了解朱子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典故;② 总结朱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思想体系;③ 对比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朱子思想,思考现代人应该如何实践朱子思想。

3. 课外拓展1.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其他篇章,加深对朱子思想的理解;2.到图书馆或者线上搜索相关资料,对朱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3.听取文化名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朱子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在阅读文本和分析思想过程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拓宽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堂演讲分组设计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就朱子思想的某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例如:出门考察,实地观察,回报家乡等。

四、学习评估1. 课堂测验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培养的文化素养进行检测。

高中语文 7.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7.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义”置于谓语“喻”后。 品德高尚
的人懂得理义。
4.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先之”置于谓语“明理”后。
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去做。
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 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 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答案:介词,等到/动词,到达/动词,比得上/介词,和、与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 3.乃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答案:连词,却/连词,于是、就/副词,才/表示判断,为,是的意思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二、一词多义
穷得多少义理( ) 1.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答案:动词,推究、追究到底/形容词,困厄,处境艰难/动词,穷尽、走 到尽头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 2.及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
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 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 相关的,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探究平台】 《朱子语录》集中体现了理学的思想,阅读下面材料,概括理学思想的 进步之处。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7 《朱子语类》三则5-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7 《朱子语类》三则5-人教版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第二则重点文言词语。

2、疏通第二则的文意,探究主旨。

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作者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2、文段引用曾子的话的用意。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分小组对学、互学、群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回忆朱熹的诗歌《观书有感》导入新课——“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第二则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文言词语是关键词语,找出来。

2、从段落层次看,这一则可以划分为几层?各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3、这一则的核心主旨是什么?(二)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1、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三)拓展延伸展示目的——何为天理,何为人欲?材料一:昆明市西山区富善村的普通村民张正祥,40多年来,为保护滇池,经常在滇池边巡查、拍摄、写材料、反映污染情况,为此他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还变卖了家里的养猪场,妻子离开他,非法矿主见他就打,右眼瞎了,右手折了,他始终没有放弃保卫滇池的孤军奋战……材料二:震惊全国的大案——2017年8月4日,辽宁原省委书记王珉因受贿1.46亿、贪污100万、玩忽职守,被判处无期徒刑。

看法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十八大以来获刑省部级及以上高官中,敛财上亿者共有15人。

其中,贪腐超2亿元的大老虎共有4只。

武长顺以贪污3.42亿、受贿8440万,共计4.2亿,超过了白恩培(2.47亿),成为新的“首贪”。

位居第三名的是朱明国,受贿1.4亿,另9104万元不明来源。

最后一个超2亿元的是苏荣,受贿1.16亿,另8027万元来源不明。

至于王珉,他的1.46亿位居第8位,如果以纸币100元/1.15克来计算,此人受贿达1.6吨多,相当于5只雄性东北虎(一只成年虎约为300公斤)。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 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 学案

《朱子语类》三则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学习过程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整体感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工夫煞有:很有解析:B项,厌:满足。

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1活页《朱子语类》三则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1活页《朱子语类》三则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1活页《朱子语类》三则第一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1活页《朱子语类》三则(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

.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

.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

..D.里面煞有工夫煞有:很有。

..解析 B项,厌:满足。

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欲别求书看别:另外。

.B.只恁昏塞不通恁:这般。

.C.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

.D.试自睹当自家当:理当。

.解析D项,“当”应为“本”“此”。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略晓其义即厌之.⎪则愈明⎩②天理所在,用之.B.⎨⎧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圣人者⎩②若贤人资质次于.⎧人欲引去⎪①乃为.C.⎨⎪②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任,不亦重乎⎪①仁以.⎪先之⎩②此须明理以.D.⎨解析A项,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

B项,①表对象;②表比较。

C项,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

D项,都是介词,把。

答案 D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B.不得苟且放过..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解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

B项,“苟且”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C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

D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

答案 B 5.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3分)A.蚓无爪牙之利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而今安在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华文化经典研读”《读圣贤书,明君子理: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朱子语类》三则选自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部分。

出自于先秦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先生的讲学记录《朱子语类》。

三则语录分别围绕读书的方法,天理人欲之间的关系和读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论述。

学习这一课,既可以让学生获得读书方法方面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了解历史上真正的“理学”与“天理人欲”的观念。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目前已经完成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部分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较好,对于先秦时期的文化也有所了解。

同时《论语》部分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选篇与《孟子》部分的《王何必曰利》选篇所涉及到的古之学者的“义利观”也与本文中所提到的朱熹的“义利观”有一脉同源的关系。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朱熹的“天理人欲”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

2、教学难点: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设计思路】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找到多则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本次的教学中,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文本顺序,以“读书”为设计主线,按照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价值和读书的方法这一逻辑线,将三则语录连接起来。

因为是学校选择课本之外的选修教材,在课前给学生印发了相关的课文原文,并印制了导学案,介绍文本的相关创作背景和作者朱熹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播法。

【学习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很多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我们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味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肌肉。

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难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设想理解分析掌握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1、齐读2、分析课文第一则老师读第一则翻译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

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教案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教案

刺周幽王政治昏暗的一首诗,诗的最后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明在政治上要非常认真谨慎。

这几句诗历代流传,至今已成为习语。

曾子引用这几句诗,也是表明一种谨慎的态度。

朱熹在这里又一次引用,4、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学习第三则。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明确:义利问题本章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这与前章的理欲之辨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问题。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

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讲明的问题。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

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他一方面认为,作为政府和地方官吏,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

朱熹对此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说,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论语集注·里仁》),这是说,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

而利则是“人情之所欲”(《论语集注·里仁》),是“人欲之私”(《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 (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6)之⎩⎪⎪⎨⎪⎪⎧ 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河南省洛阳市高中语文 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河南省洛阳市高中语文 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进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同学争辩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缘由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日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倾听朱老夫子的教导。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有名理学家,训练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假如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进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见,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见。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有用。

三、研习第一则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把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

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

他还特殊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朱子语录》解读主讲教师:卢丽华陈登桓郑荣燕一、作者及其影响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县。

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71岁,葬于建阳县黄坑镇大林谷。

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

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为一代理学大师。

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顺应“天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

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集理学大成。

其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14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

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b5E2RGbCAP 朱熹一生实际从政的时间并不多,正如宋史朱熹传所概括的:“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他的大半生都从事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

p1EanqFDPw 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中,朱熹首先是作为宋、明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集大成的人物着称的。

他的哲学思想,从宋代末一直到清代晚期为止的七百年中,都占有统治地位,成为几个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学。

朱子语类中相当多的卷数都是直接阐述他的哲学观点的。

DXDiTa9E3d二、成书的经过及其版本《朱子语类》,中国南宋哲学家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宋景定四年(1263)黎靖德根据李道传的《池州刊朱子语录》43卷,黄士毅的《眉州刊朱子语类》140 卷,李性传的《饶州刊朱子语续录》46卷,蔡抗的《饶州刊朱子语后录》26卷,王□的《徽州刊朱子语续类》40卷,吴坚的《建安刊朱子语别录》20卷等四录二类,互相参校,收遗正误,削其重复,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70)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的《朱子语类》。

RTCrpUDGiT朱子语类编集了朱熹死后七十年间所保存的语录,在当时虽然是较完备的,但仍有一部分重要材料在这期间已经散失了。

李性传谈到:“先生又有别录十卷,所谭者炎、兴以来大事,为其多省中语,未敢传,而卯火亡之,今所存者幸亦一二焉。

”(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蔡抗也提到有一本朱熹亲自删定他与蔡元定的论学记录翁季录,“久未得出,以流行于世”。

(饶州刊朱子语后录后序)现存朱熹适孙朱鉴所辑集的朱文公易说和文公诗传遗说中,有些条目也是这本语类所未列入的。

从这些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推测,魏了翁所说,“则公之说,至是几无复遗余矣”(眉州刊朱子语类序),即使应用到黎靖德所编的这个本子,也是不完全切合实际的。

5PCzVD7HxA朱子语类综合了九十七家所记载的朱熹语录,其中有无名氏四家。

辅广所录的一部分,曾经朱熹本人审阅,(朱子语类后序)其他各家则未经朱熹过目。

虽然如此,但这本语类将朱熹许多同一次谈话因记录人不同而留下数条详略不同的记录稿都保存下来,这样编辑增加了这些条目的可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朱熹的原意。

黎靖德编辑这部书时,也将每个人记录的语录的年代都保存下来,自宋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0年)开始到宋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年)朱熹逝世前为止,历时共约三十年。

在九十七家记录人之中,记录朱熹六十岁以后的语录多达六十四人,因而更详尽地保存朱熹许多晚年定论,这是朱子语类的特点和具有更高参考价值的所在。

jLBHrnAILg三、内容简介朱子语类所谈到的内容,全部一百四十卷中,四书占五十一卷,五经占二十九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个人治学方法等,约占四十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二十卷。

虽然李性传所说“语录与四书异者当以书为正”,似乎语录对研究朱熹有关四书的见解,只具有辅助的作用,但有些问题只有通过语录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认识。

xHAQX74J0X《朱子语类》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论述范围很广,自天地万物之源,至一草一木之微,从自然界到人类本身,无所不谈。

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

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

继又斥异端,排释老、明道统。

最后是对宋与历代君臣人物以及政治、经济、法制科举等制度的评论。

《朱子语类》基本上代表了朱熹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向为学者推崇。

朱熹门人黄干曾说:“师生函丈间往复诘难,其辨愈详,其义愈精”(《池州刊朱子语录后序》)。

但其中也有许多不准确、欠妥贴和前后矛盾之处,所以黄干又说:“记录之语,未必尽得师传之本者,而更相传写,又多失其本真” (同前)。

由于记录与搜求较详,《语类》不仅可以看到朱熹思想的精微极致之处,更可窥见其思想观点不断发展改定的曲折层次。

LDAYtRyKfE首先,结合语录和文集,我们了解四书集注的成书过程,表明他的确曾用平生精力进行工作。

第一步是收集关于四书的各种注解,特别是二程及其门徒的注解,反复选择编成精义、要义或集义。

然后从集义中选出他认为正确的解释加入集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他的观点。

再作或问来阐述他所以如此注解的理由,解答别人可能提出的问题。

对于四书所涉及的音读训诂、名物制度,仍多采用汉、魏人的注疏,正如他自已所评述的:“汉、魏诸儒,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

”(朱文公文集语孟集义序)他则着重推敲字句,发挥他的哲学观点。

李性传称赞他的四书集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无复余蕴。

”(饶州刊朱子语录后序)从成书的过程及朱熹的主观要求来看,是反映了一些客观事实的。

Zzz6ZB2Ltk从论孟集注的成书看,朱熹三十四岁时编写论语要义和论语训蒙口义,四十三岁时编写语孟精义,刊于建阳。

四十七岁时,他与黄干谈到已编写论语略解。

(语类卷十九)在这些着作的基础上,四十八岁时他完成论孟集注与论孟或问。

这个初稿本未经他同意曾被刊行,这就是他在语录中所说为“乡人遂不告而刊”的初刊本。

(语类卷十九)五十一岁时,他将论孟精义改写成论孟要义,刊于南康,这本书后又改名论孟集义。

在这个材料的基础上,他修改论孟集注初稿,六十一岁时刊于临漳四子书中。

六十三岁时编成孟子要略。

临漳本论孟集注,经修改后约于绍熙四年他六十四岁前又在南康刊出,所以六十七岁时曾说:“南康语孟,是后来所定本,然比读之,尚有合改定处,未及下手。

”(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三答孙敬甫)看来,以后他仍在不断修改,所以六十八岁时他对曾祖道说:“某所解语、孟和训诂注在下面,要人精粗本末,字字为咀嚼过。

此书,某自三十岁便下工夫,到今改犹未了,不是草草看者。

”(语类卷一一六)dvzfvkwMI1大学中庸章句的成书,情况也相类似。

朱熹三十八岁时已写有大学解初稿,四十五岁时曾将大学中庸章句及大学或问稿寄吕祖谦。

五十六岁时谈到大学中庸章句修改甚多。

五十七岁尚与邵浩谈到中庸解尚不拟刊出:“某为人迟纯,旋见得旋改,一年之内,改了数遍。

”(语类卷六十二)又说:“大学、中庸屡改,终未能到无可改处。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答应仁仲)六十一岁时,他在漳州将大学中庸章句刊出于四子书中,又与陈淳谈到大学解“据某而今自谓稳矣,祇恐数年后又见不稳。

”(语类卷十四)绍熙四年前,有人将他的四子书在南康刻出,所以他在给刘德脩的信中又说:“某所为大学、论、孟说,近有为刻本南康者,后颇复有所刊正。

(朱文公别集卷一)六十五岁后,他尚与王过说:“大学则一面看,一面疑,未有惬意,所以改削不已。

”(语类卷十九)因而一直到庆元六年临终前,仍在修改“诚意”章。

rqyn14ZNXI其次,由于他集中平生精力编写四书集注,因此他教导学生时要求他们认真学习。

对于语孟集注,六十四岁时他说:“某语孟集注,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公子细看。

”(语类卷十九)对于中庸章句,六十五岁时他说:“中庸解,每番看过,不甚有疑。

”(语类卷十九)对于大学章句,六十九岁时他说:“某于大学用工甚多,温公作通鉴,言:‘臣平生精力,尽在此书。

'某于大学亦然。

”(语类卷十四)关于论孟或问,四十八岁他写成后,一直未修改。

六十六岁时,他对学生说,“论语或问不须看”,因为写得太“支离”。

(语类卷一0五)至于对大学或问,则极为重视,六十岁后尚说:“看大学,且逐章理会。

须先读本文,念得,次将章句来解本文,又将或问来参章句。

须逐一令记得,反覆寻究,待他浃洽。

”(语类卷十四)六十二岁他更具体指出:“此一书之间,要紧祇在格物两字。

认得这里看,则许多说自是闲了。

初看须用这本子,认得要害处,本子自无可用。

”(语类卷十四)在语类中,关于大学或问的语录就有两卷。

朱熹认为,大学一书“要紧祇在格物两字”,因而在大学或问中,系统列举了格物的九条意义,分析程颐以外对格物的各种解释和缺点的所在。

在语类中又指出各重解释的代表人物,进一步阐述了格物穷理的意义,使我们能结合当时具体历史背景,全面地了解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思想。

EmxvxOtOco 最后,通过语类,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朱熹对四书的评价和在经学中的地位。

对于四书本身的特点,五十九岁后他说:“中庸一书,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做得一个文字整齐。

”(语类卷六十二)六十八岁时他谈到论语时又说:“圣人说话,磨棱合缝,盛水不漏。

” (语类卷十九)四书与六经相比,他认为前者的重要性远在后者之上,他说:“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

”(语类卷十九)六十三岁后,有一次,他甚至将易经与诗经比做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易非学者之急务也,某平生也费了些精神,理会易与诗,然其得力,则未若语、孟之多也。

易与诗中所得,似鸡肋焉。

”(语类一百四)SixE2yXPq5四、内容选讲[原文]大而无形,小而无形。

见著知微,人概莫能。

[释义]大的事物(比如宇宙),你看不清它的形状;小的东西(微生物),你也看不清它的形状。

看清大的东西。

了解小的东西,没人能做到这一点。

6ewMyirQFL[原文]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小智智于机,大智智于愚。

[释义]低级的隐士,身居深山田野,以躲避尘世的喧嚣,而高级的隐士则身居闹市,却能做到对尘世的你争我夺,灯红酒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kavU42VRUs一般的智者,善于计策权谋,逢事临危总能妥善处理,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有大智慧的人却常常对万事万物表现出愚钝,看上去愚不可及,其实他们心里是看透了一切,看开了一切,而只对生命活动的本根感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