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女作家庐隐的“悲哀”和缘由
难产走了 庐隐
难产走了庐隐(一)张爱玲,萧红,庐隐,苏雪林,凌叔华,冰心,丁玲,石评梅,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坛的等十大才女。
从这十才女开始,国产的文坛有了一个定式的女味。
从此文体,不在是男人们的一笔统天下。
比如,庐隐的悲愁哀怨,苏雪林的清酣遒劲,凌叔华的疏朗飘逸,石评梅的美情心怀以及萧红的凄切忧蟹,丁玲的敏锐肃利等等,成为中国文坛不能灭磨的多层亮丽风景。
庐隐1899年出世,本名黄英,祖籍福州。
庐隐是五四时代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她的文学成就众人瞩目。
她的婚姻与生活却实历经磨难。
庐隐先与弱者订婚,继而出嫁志同道合却是有妇的郭梦良。
但是不久丈夫病逝,庐隐继续无依,形影相吊。
一个名叫李唯建的清华大学生进入庐隐生活。
庐隐姐姐,大他十岁。
在李唯建面前,庐隐确实象一个大姐姐,她常常是苦自己,却从不轻言伤那一种。
自从庐隐与那小她十岁的李唯建结合以后,庐隐的生活虽然有幸福,但同时她,也开始变得象一个真正女人起来。
今天,我们在庐隐致李唯建的情信当中,仍能读见她们的心景。
庐隐这么写道——心爱:血与泪是我贡献给你的呵!唯建!你应看见我多伤的心又加上一个症结!自然我也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你对我的真诚我不该怀疑,然而呵,唯建,天给我的宿命是事事不如人,我不敢说我能得到意外的幸福,纵然这些幸福已由你亲手交给我过!唉,唯建!唯建!我是断头台下脱逃的俘虏呵,你原谅我已经破裂的胆和心吧!我再不能受世上的风波,况且你的心是我生命的发源地,你要我忘了你,除非你毁掉我的生命!女人追逐男人,弥漫着梦寐。
女人追筑男人,常是不幸的。
而且,又是一个过于小龄的男士。
当然,旁边的人,闭讳怨言。
成全有情的人。
(二)五四运动那一年,庐隐用非常异绩升学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
庐隐似乎有一种骛外热力的女性天性。
上学时的庐隐,作文一但有了题目,众书生咿唔苦吟之际,庐隐一个背靠椅子,手笔不停顷刻脱稿。
而且,她的笔记从不誊录第二遍。
庐隐写作从来都是立等可取。
庐隐在学期间,思想活跃,自身优越。
说道庐隐
说道庐隐,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她。
在五四女作家中,她没有冰心的知名度,甚至曾一度被人遗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庐隐的光芒也在慢慢绽放。
她的作品所体现的独特价值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研究和探讨。
这位与冰心同时代的作家,因为家庭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作品风格与冰心的风格相差甚远。
她的降生对家人来说不是幸运而是灾星。
孩提时代就遭到家人的厌恶,这让庐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五四”时期,她在学校读书,汲取了新文化。
这对庐隐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她大胆地追求婚姻和恋爱的自由,更加追求独立的人格。
茅盾认为:“庐隐是文化运动‘五四’的产儿。
与“五四”运动具有血统关系。
”1她作品中的新女性接受“五四”洗礼,追求的同时却又在迷失。
她们在婚姻、爱情、人生理想的追求之路上,表现出了“五四”时代特有的痛苦、挣扎、彷徨、迷失的特点。
庐隐把自己短暂的一生都放在了女性解放的事业上。
通过小说来揭示“五四”新女性的状态。
她以自己和朋友的人生体验为蓝本,书写了一个个找不到自我、痛苦、迷茫的女性形象。
她也一直在寻求女性如何彻底解放、获得独立的方法。
这时的庐隐是觉醒的,因为她始终关注新女性的命运。
一、庐隐小说女性形象的成因(一)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被大家广泛提及的词语。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最先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这时的女性群体也开始觉醒,她们走出家庭,走入新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因此,“妇女解放运动”也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庐隐较早的接受了启蒙思想,成长为了一位新式女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初,庐隐正就读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这场运动席卷了全中国,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唤醒了中国人的觉醒意识。
在这样一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时期,庐隐身上自然显示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庐隐在《今后妇女的出路》一文中曾说:“女子失掉了独立的人格,失掉了社会的地位,埋没了个性。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
奥斯汀 的反 传统的观 点在伊利莎 白身上得到完整 的体现 。当时 的社会 认为妇 女的传 统美德是 “ 顺从” ,要求 女性 要压制 自己的所有感 情,而伊利 莎 白却根本 不在 乎这些虚 伪的条条框 框 。她可 以穿越 泥泞 的田野,去看 望 生病 的姐姐 , 而不在乎别人视她为 “ 野 丫头” 。当时英国社交界的规定是 : 如 果一个家庭有 几个女儿 ,那么在姐姐 出嫁 之前, 妹妹是不能进入社交界 的。 伊利莎 白向这种世俗观念提出了挑 战: “ 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 , 或是不愿 早 嫁 ,做妹妹 的就不能社 交和娱乐 ,我 想这 可就太委 屈她们 了。小妹和大 姐 同样有 权利 享受青春的乐趣。 ”面对 高 高在上 ,飞扬跋扈 的凯 瑟林 ・ 德宝 夫 人,她据理 力争 ,毫不 失 自己尊严 和 人格 。向权 势低头 ,对 她是决不可 能 的事 。当凯 瑟林 ・ 德宝 夫人干涉她和 达西的感情时, 她 当面谴 责对 方是 “ 浅 薄无聊” ,认为她根本没有权利 过问别 人的事情。她还理直气壮地说 :“ 怎么 做会使我 幸福 ,我就 怎么做 ,你管 不
可 医 治 的悲 哀 , 有 的 是 不 可 医 治 的 悲哀 。 我 们 的 悲 哀 ,是 不 可 医治 的根 本 的 烦 冤 。 除 非 毁 灭 ,是 不 能 使 我 们 与 悲 哀相 脱 离 。 ” 庐 隐 是 五 四时 期 具 有 浓厚 感 伤 主 义 色彩 的 一 位 女 作 家 ,正 如 苏 雪林 所言 ,她 的作 品 “ 总 是 充 满 了 悲 哀 、 苦 闷 、 愤世 、嫉 邪 ,视 世 间 事 无一 当意 ,世 间 人 无 一 惬 心 。 ” 综观 庐 隐 的 人 生 及 其 创 作 ,悲 哀 之 情 与 感 伤 主 义 都 充 盈 于 其 中。 【 关 键 词] 庐 隐 :感 伤 :情 怀
浅析庐隐自叙传小说中的苦闷情绪
、
悲 哀 时 期
这个时期 的庐 隐 是 一个 “ 悲哀 的叹美 者 ” , 用 她那 “ 灰 色的眼睛 ” 去打量世 间的一切 , 哀叹 “ 人生不免要 死 , 盛会不免 要散 , 好花 不免要残 , 圆月不免 要缺 ” ,L 2 并沉 浸其 间 , 不肯解脱 。她这 一时期 的小说无 不沾 染这 种悲 哀的基调 , 而苦 闷情 绪作 为这种悲 哀基 调的一 种表 现形 式, 无 处不在。 阅读庐 隐的小说 , 我们可 以看 到五 四时代 的知 识青 年, 尤其 是受过 高等教 育 的女 青年 们 , 在 那样 一个 新 旧 交替的时代所遭 受的彷徨苦 闷。她们 敏感 而软弱 , 接受 了新思想 , 却 没 有 足够 的勇 气 和 魄力 去 反抗 传 统 的 压 迫; 她们 苦苦追 问人生 的究 竟 , 却悟 出 “ 越 有知 识 , 越 与
< 海滨故 人= 》 里的 露 莎身 世 凄凉 悲 苦 , 爱 情 坎 坷不
作者简介 : 杨 雯( 1 9 9 1 一
・
) , 女, 安徽安庆人 , 西北 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专业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
8 6・
变” 。这一转 变的另一股 重要 的力 量来 自于她 和李 唯建
的恋爱 。转变 过程 中 , 庐隐心灵 的挣 扎和 苦闷 在她带 有 自传性的 中篇 小说< 归雁 > 和书 信集 < 云 欧情 书集 ) 有 着
文章编号 : 9 r 7 8—7— 8 0 7 3 6—7 7 l 一0 ( 2 0 1 5 ) 0 3—0 8 6— 0 2
庐 隐是文学研究会最早 一批 的女作 家之一 , 最 初 以 问题小说 跻身文 坛。庐 隐 曾将 自己十余 年 的思 想 历程 分为三个 时期 : 一、 悲哀 时期 , 这 一 时期产 生 了< 海 滨故 人》 、 < 灵 海 潮汐 》 和《 曼丽》 ; 二、 转 变时 期 , 产 生 了《 归
庐隐小说创作中悲哀情愫探源
庐隐小说创作中悲哀情愫探源作者:温翼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五四”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第一个女性会员,庐隐的创作无疑具有拓荒的价值。
然而早期部分评论家认为她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半新半旧的温柔的闺秀”或“小资产阶级的纯粹旧式的女性”,“脱不了旧文学的色彩,而她本人则是一个“悲观到自暴自弃的地步”的“脆弱女性”。
悲哀是庐隐一些重要作品的主旋律,但正如茅盾所说“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关系。
庐隐,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寻庐隐创作中悲哀情愫的成因。
一、多舛命运下的艰难人生庐隐自幼身世凄苦。
在来到人世之时,由于外祖母的去世被母亲认为是“不祥之物”而弃之如敝履。
这不幸的儿时经历在被认为是她的自叙性写作的《海滨故人》中,有真实而详细的描述:“露沙出世的时候,亲友们都庆贺她的命运。
因为露沙的母亲已经生过四个哥儿了。
…就是生露沙的那一天,她的外祖母死了。
并且曾经派人来接她的母亲。
为了露沙的出世,终没去成,…后来她忽感到露沙的出世有些不祥,把思量母亲的热情,变成憎厌露沙的心了!”。
苦难的童年使庐隐养成了倔强执拗、反叛的性格。
17岁那年一位远房表亲向她求婚,因为家人的反对,她便毅然决定与之订婚。
后来又因志趣相异而解除婚约并经过重重波折与使君有妇的郭梦良结为伉俪。
然而不幸的打击接踵而至,短暂的幸福过后,庐隐又体会到了丧偶的切肤之痛。
后来母亲、大哥以及好友石评梅相继去世,庐隐又因无法承受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伤心到极点:“这时节我被浸在悲哀的海里,我但愿早点死去,我天天喝酒吸烟,我试作着慢性的自杀。
”多舛的人生经历使庐隐沉浸在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使她“总拿着一声叹息,一颗眼泪,去笼罩宇宙,去解释一切”。
因此在她创作的《海滨故人》、《兰田的忏悔录》以及她以石评梅为原型的《象牙戒指》等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悲哀情调。
卢隐
卢隐庐隐与福州(无) (1)文学评价 (1)生平简介 (4)庐隐作品 (12)庐隐与福州(无)庐隐是福州人文学评价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
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
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
苏雪林说,庐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在《关于庐隐的回忆》一文中说:“在庐隐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们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
……庐隐的苦闷,现代有几个人不曾感觉到?经验过?但别人讳莫如深,唯恐人知,庐隐却很坦白地自加暴露,又能从世俗非笑中毅然决然找寻她苦闷的出路。
这就是她的天真可爱和过人处。
”冰心与庐隐,文学史家们把她们视为“人生派”中的一派。
虽然她们都关心现实生活,都主张在作品里表现时代色彩,但一旦这种思想和主张变成了果实——作品,她们的差别就显出来了。
冰心在作品里,通过对无限生动的大自然和母爱的讴歌,表现出她对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
庐隐的作品则不同,她的主人公都是无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们负荷着冷酷、无情的现实,悲哀着走向人生的尽头、有人说“黄庐隐对社会里的任何人都不承认,她深深的感受着孤独。
谢冰心主张则不然,她认为在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样,黄庐隐便必然的用着悲哀的视线眺望人间,而谢冰心,也不可避免的用了无限的热情来温暖人类。
她们俩,一个是对世界表现了完全的绝望,一个是感觉着被损害的伟大的爱可以如死灰之能复燃……”庐隐作品倾向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她的家庭、教育在她思想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世界观,这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二是她的生活环境是冷酷的,她几乎没有父母之爱,没有亲人之情,她在家奴般的生活里感情受到了摧毁;到了成年,其遭遇又十分不幸,亲人的相继死亡,这残酷的命运,使她悲痛欲绝。
庐隐小说中的女性苦闷描写及其成因分析
从 而 形 成 了 她 小 说 的苦 闷 感 伤 色 彩 。五 四 运 动 后 , 她 小 说
中的这种色彩更加浓厚 , 在 这 时 期 的小 说 中 , “ 我 们 看 见 一
些‘ 追 求 人 生 意义 ’ 的 热 情 的 然 而 空 想 的 青 年 们 在 书 中苦 闷
关键词 : 庐 隐 小说 ; 女性苦闷 ; 苦 闷成 因
中图 分 类 号 : I l O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9 4 7 6 ( 2 o 1 5 ) 0 3— 0 0 4 6 — 0 3
DoI : 1 0 . 1 3 4 5 0 / . c n k i . z k n u . 2 0 1 5 . 0 3 . 0 1 0
地徘徊 , 我 们 又 看 见 一 些 负 荷 着 几 千 年 传 统 思 想 束 缚 的 青 年们在书中叫着 ‘ 自我 发 展 ’ , 可 是 他 们 的 脆 弱 的 心 灵 却 又
动辄多所顾忌” E l ”。正 如 鲁 迅 所 说 , 人 生 最 苦 痛 的是 梦 醒 了无 路 可 走 。
一
不定 , 她 的 心 在 欲 爱 怯 爱 中 受 到 苦 闷 煎 熬 。《 海滨 故人 》 中
、
庐 隐小 说 中女 性 苦 闷 的表 现
的露 沙 接 受 了五 四思 潮 青 呼 唤 爱 情 的信 时 , 她 的 心底 泛 起 了 爱 的 波 浪 , 但 梓 青 有
身平凡 , 受 过 良好 教 育 , 感情细腻 , 性格倔 强 , 充 满 了对 爱 的
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 , 执着 于追 求人 生 的 意 义 , 却 无 法 找 到 人 生 的真 正 意 义 , 以至于不得 不怀疑人 生、 否定 人生 、 游 戏
悲哀中探究生命底蕴——谈庐隐小说的创作动机
匪叠竺型室堑~..悲哀中探究生命底蕴——谈庐隐小说的创作动机万谊1乔建中2(1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江苏南京210009;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坛上风格独具的“感伤派女作家”。
她的小说中充满感伤情调和悲哀色彩,是时代文化心理和作家独特经历的综合产物。
庐隐通过对悲哀的叹美来寻觅人类生命的底蕴。
关键词:庐隐小说创作动机庐隐无疑是现代文坛上最具悲哀色彩的女作家。
她自己曾经说过:“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染上了悲哀的色调r。
”a境论是激越昂扬。
还是凄切深婉,都沉浸于悲凉之中,奏响一首首震撼心灵的哀歌。
庐隐笔下的一切都倾注着作家浓重的悲哀情感,显示着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那么是何种心理力量.促使作家产生这样的创作动机,写下一个个悲哀、彷徨的女性人物,而那些故事又该如何进行情感解读.才能真正发现其埋藏在深处的生命底蕴?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庐隐小说的创作动机作简要探讨。
一、社会文化中的悲哀——女性的情感生活庐隐的小说大多没有选择社会的热点现象.也没有反映重大的革命事件.而是孜孜不倦地描写女性的情感生活。
她以近乎写实的方式,刻画出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如《丽石的日记》中的丽石、《灵魂可以卖吗》中的菏姑、《胜利以后》中的沁芝、《时代的牺牲者》中的秀贞、《彷旧道德的眼光中,都受到了蔑视与嘲讽。
作者通过自我价值表现性爱在理想辉映卜-的挣扎,拓展了性的精神领域.提高了精神品位;通过描写“个人的性爱”与民族歧视、传统文化等的碰撞与交织,控诉社会与传统道德等对“自我价值”的压抑与打击。
又如《蜃楼》与《沉沦》相似,它不仅对于“灵与肉”之间的复杂关系做r一定的开掘.也同样将个人的遭际与国家等社会文化冈素结合起来,在文化差异中分别自我,在国家兴亡中思考“个人”价值。
面对冶妮的凌厉攻势,主人公虽然渴望沉醉在冶妮的拥抱中.可是~想到与冶妮民族身份的反差,便在心里升腾起肩负民族责任而为个人寻找新的出路的念头。
庐隐
庐隐印象 矛盾《庐隐论》
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的关系。庐隐,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 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 我们读了庐隐的全部著作,总觉得她的题材的范围很仄狭;她给我们看的, 只不过是她自己,她的爱人,她的朋友,——她的作品带着很浓厚的自叙传 的性质。 庐隐作品的风格是流利自然。她只是老老实实写下来,从不在形式上炫奇斗 巧。她的前期的作品(包括短篇集《海滨故人》及《曼丽》),结构比较散 漫:《海滨故人》那样长的短篇作品,故事的结构颇觉杂乱,人物很多,忽 而讲到这个,忽然又讲到那个,“控制”不得其法。 庐隐未尝以“小品”文出名。可是在我看来,她的几篇小品文如《月下的回 忆》和《雷峰塔下》似乎比她的小说更好......在小品文中,庐隐很天真地把 她的“心”给我们看。
庐隐小说的价值
拓展了女性婚恋题材领域,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突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呼喊出一个觉醒了的“人之子”的真实心 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个性解放思潮的高涨。
庐隐印象 苏雪林《关于庐隐的回忆》
庐隐第一次给我的印象,似乎不怎样动人,身材短小,脸孔瘦而 且黄,而且身在客中,常有抑郁无欢之色,与我们谈话时态度也 很拘束。
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 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 回国后,生活在杭州,写出了长篇《象牙戒指》,出版了一部短 篇集《玫瑰的刺》。 离开杭州到上海后,发表了她的中篇小说《女人的心》及短篇小 说《情妇日记》,创作了中篇小说《地上的乐园》和《火焰》。
庐隐创作的艺术特点
1、带“自叙传”的性质 题材多是自己及同学、友人、家人的浮沉与悲欢。都是现实主义 的,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的一个侧影,是真实的现实。 2、悲哀的主旋律 “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 间人无一惬心”(《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 --苏雪林 1>身世所致。自幼缺乏家庭温暖,开始创作后,母亲、父亡、兄 凋、友逝,苦浪跌至,心痂百结。
庐隐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五四时期与冰心、林徽因同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庐隐首先介绍庐隐的生平与创作,一、悲惨的童年生活1898年5月4日出生,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庐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不曾读书的旧式女子。
出生时恰逢外祖母过世,被视为“不祥之物”。
母亲认定她是一颗灾星,便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
婴儿时代的庐隐,从未享受过母亲甜蜜的抚爱,全家人都讨厌她;两岁时生了一身疥疮,满了三岁,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但她却养成了爱哭、爱闹、拗傲的脾气。
这时她得了极重的热病,母亲对她完全绝望。
慈母般的奶妈把她带到山青水秀的乡下,村野的空气和阳光使她很快健康起来。
1901年父亲前往长沙任知县,她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随行父亲,可是她却悒悒终日,总是怀念着养育她的奶妈望着海水哭闹,竟哭得父亲心头起火,抱起她便向碧水抛去,幸亏被一个听差搭救,才免一死。
1903年父亲因心脏病在长沙去世,寄居在北京舅父家,受尽歧视。
甚至每逢舅父家里有什么喜事或请客,母亲便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怕她为他们丢脸。
1909年入教会慕贞小学小学部住读,学习单调严酷。
每天吃老米饭、窝窝头和不放油的咸菜。
在这里她的脚长了疮,几乎使她成了残废;后来肺管破裂,又吐血又止。
二、独立的少女时代1912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小,1913年入师范预科。
在学校还得了一个“小说迷”的绰号,连家里人都知道她爱看小说。
她曾说:“我发现了看小说的趣味,每天除了应付功课外,所有的时间,全用在看小说上,所以我这时候看的小说真多,中国几本出名的小说当然看了,就是林译的三百多种小说,我也都看过了,后来连弹词,如《笔生花》、《来生福》一类的东西,也搜罗净尽……”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了。
但当时还没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继续升学。
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竟被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多园艺教员。
然而她对家事园艺于根本一窍不通,这个学校的学生多半个子比她高,有的年龄比她大,三年级有几个学生对她教课不满意,说她念错了字,园艺讲不清。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作者:庞程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4期[摘要] 在《寄燕北故人》一文中,庐隐说,“因为这悲哀造成的世界,本以悲哀为原则。
不过有的是可医治的悲哀,有的是不可医治的悲哀。
我们的悲哀,是不可医治的根本的烦冤。
除非毁灭,是不能使我们与悲哀相脱离。
”庐隐是五四时期具有浓厚感伤主义色彩的一位女作家,正如苏雪林所言,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
”综观庐隐的人生及其创作,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都充盈于其中。
[关键词] 庐隐;感伤;情怀一、庐隐小说的感伤情调庐隐是五四时期多产的女作家,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之中,为我们留下了《海滨故人》、《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四个短篇集,《归雁》、《象牙戒指》、《女人的心》、《火焰》四个中长篇集,以及散文集《云鸥情书集》等,显示出强烈的感伤情调和执着的求索意趣。
在《中国文学史》的教材中也给予过庐隐的创作这样的评价“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情感世界,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
”庐隐小说的感伤情调与她对文学的认识有重要的关系。
在文学主张方面,她强调“文学创作者是重情感,富主观,凭借于刹那间的直觉,而描写事物,创造意境,不模仿,不造作,情之所至,意之所及,然后,发为文章,其效用则在安慰人生,鞭策人生。
”她将鲜明的主体意识融于文本,在不懈的求索中袒露出一个真诚、痛苦的灵魂,让我们在其作品的感伤中,也体会到作家不幸生活经历的坎坷与多难。
她笔下常写出女性生命无尽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经历或现象又往往升华为对生命的叩问。
因而她写作中流露出的感伤情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与现实黑暗的反映。
庐隐笔下的景物也是作家从情为文的衍生。
情景交融极为巧妙,多选取一些幽冷晦暗的意向,如晨雾,雨丝,凄风,冷月,疏星,黑云,衰草,枯藤,荒园,古墓,幽宅等。
男权藩篱下的女性悲歌-精选资料
男权藩篱下的女性悲歌庐隐是“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享誉文坛的女作家。
茅盾曾称她是“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
庐隐是五四女作家中多产的小说作家,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到稍后的《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等短篇小说集, 再到《女人的心》、《象牙戒指》等长篇小说,庐隐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书写着知识女性的婚恋题材,描写了她们追求、动摇、幻灭、沉沦的心路历程。
、封建父权压制下女性恋爱、婚姻的悲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封建文化统治的大国,在封建王朝的漫长的统治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套泯灭人伦、压制人性的封建礼教。
其中又以对女性的压制最为残忍,像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男权的伦理道德将女性的自由与权利全部剥夺殆尽。
如庐隐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一个著作家》中所描写的沁芬与邵浮尘彼此钟情、互相爱慕,可是沁芬的父母根本不顾女儿的恋爱权利,用封建父权强行扼杀了这段美好的姻缘,酿成了这对青年男女双双殉情的悲剧。
又如《海滨故人》中云青对于赵蔚然的人格信仰, 蔚然对云青也用情至深,可云清自幼生长在封建家庭里,时时处于在父权的压制下,迫于家庭的威力,从来不敢越出家庭一步。
纵然以后蔚然结婚,云青不能忘情于他,也只有研究佛学或沉溺于痛苦之中黯然伤感、憔悴,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黑暗社会中,女子只不过是父权意志的体现,更遑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庐隐以一个女作家特有的视角,以知识女性的婚恋为切入点,探索在封建父权压制下,妇女独立的出路,叩问妇女生存的境况、价值和意义。
看到的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如履薄冰,是一出出婚恋悲剧的上演者,以至于作品弥漫着悲哀、伤感的氛围。
二、冲出封建父权、夫权压制后,女性仍徘徊在歧路的悲歌庐隐创造了一批刚从封建家庭中冲出的“新女性”。
她们勇敢而坚决、充满了对爱的憧憬和理想的追求,勇敢的冲出了封建父权、夫权的家庭,但中国的社会一如“铁屋子”般断难打破, 她们只觉得梦醒后无路可走;她们执着于人生意义的追寻,然而又无法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
庐隐《或人的悲哀》解读.doc
庐隐《或人的悲哀》解读庐隐说:“我是一个心里藏不下丝毫渣滓的人。
”“在文章里,我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因为一切的伤痕,和上当的事实,我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得起来,而也是我写文章唯一的对象。
”读庐隐的小说,总是伴随着抑郁难平、苦涩凝重的心情,以及挥之不去的伤感。
也许,《或人的悲哀》正是典型的体现。
《或人的悲哀》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并窃以为堪称经典。
要想真正读懂一部作品,必须首先知道作者为什么写,在什么背景下写,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庐隐写作《或人的悲哀》的背景资料,以下将详谈。
一.为什么写?矛盾发表《庐隐论》说:“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关系。
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个女性。
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
”①《或人的悲哀》作于1924年,当时正处五四运动落潮时期,新青年们经历了大解放的时代,已经逐渐觉醒,对世界时局有了一定的了解,十分急切地渴望能够学有所成,挥洒出生命的每一份热量来,有一番作为。
然而,五四运动并没有带给他们意想中的结果,他们并没能正如矛盾所说,庐隐是“五四”的产儿,她完整地经历了五四运动,对于运动的产生、发展、消亡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
她意识到了在当代青年中普遍存在的渴望有所作为却迷惘、不知所措、对前途渺茫的矛盾心理,她企图通过文章来展现五四时期女性的复杂心理。
二.主要内容这部作品以书信体形式演绎了女主人公亚侠的一出生命悲剧,最终沉湖自尽是她的宿命。
这是一种青年的心路历程,在五四个性主义思潮的感召下,兴奋于探索人生而最终被人生的大车轮粉碎成沙石的命运。
她曾经很努力地配合治疗,渴望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以继续与朋友畅谈人生究竟的问题。
然而“敏感脆弱的心灵使亚侠坠入感情的漩涡而终于导致病痛折磨,理想爱情的缺失同时令她茫然无助,陷入了积极介入者与无用零余者的泥沼。
”②整部作品由主人公“我”和好友KY从前一年6月10日到次年的1月9日历时半年的九封信组成。
情节很简单:亚侠是一位文学女青年,患有较严重的失眠症和心脏病,很长时间都在日本治疗。
卢隐的一生。
孤独) 童年时期(孤独)
灾星:庐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不曾读书的旧 灾星 式女子。 父亲是一直想要女儿的,只是卢隐出生的那天, 外祖母去世了。 差点死了:父亲乘船赴任,抱起她不停哭得她便向碧水抛 差点死了 去,幸亏被一个听差搭救,才免一死。 孤儿:六岁时,父亲因心脏病在长沙去世,一群毫无援助 孤儿 的孤儿寡母马上陷入愁海之中,舅父得到消息,立刻打电 报要接他们到北京。母亲把父亲历年积存的一万多两银子 和一些东西变卖了,折成两万块现款,然后到北京外祖父 家生活。 虐待:庐隐和婢女住在一起。每逢舅父家里有什么喜事或 虐待 请客,母亲便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
卢隐的一生。 卢隐的一生。
庐隐
(1898.5.4-1934.5.13)
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 生于福建闽侯。
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除了早期 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 调。 要我说,卢隐本人的人生就是一部情节跌 宕的小说。庐隐对这社会是不惯,社会对 庐隐尤其不惯,庐隐对社会的不惯,是有 她的“谁管得着”的办法去管理,而社会 对庐隐却是冷嘲热讽、明枪暗箭作四面环 攻。
大学时期
思想进步:“五四”时代的新思潮、新思想冲淡 思想进步 了庐隐心里的悲哀,她精神焕发、时常处于兴奋 之中,废寝忘食地东奔西跑,她被选为学生会的 干事,积极做些社会工作 。 取消订婚。 取消订婚 爱情:郭梦良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时社会主义 爱情 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他的古文根底好 ,在杂志上 发表了不少文章。在同个社团里关系密切。
人生夕阳
爱情: 爱情:1928年,她认识了比她小九岁的清 华大学的学生,一位乐天派的青年诗人李 唯建。 《云鸥情书集》 香消玉殒: 香消玉殒:1934年5月,因难产手术,开 刀后流血不止,高烧不退,遂于13日11点 20分逝世于上海大华医院十四号病室,年 仅三十六岁。
简析庐隐《海滨故人》集中女性抑郁自杀的原因
走不出的悲哀——简析庐隐《海滨故人》集中女性抑郁自杀的原因摘要:在庐隐的代表小说集《海滨故人》中有着无数忧伤的女性,其或是抑郁而终或是自杀身亡,皆带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悲剧的原因在于什么呢?为什么庐隐的小说会带着如此浓郁的压抑呢?本文试图结合庐隐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民国时期女性的自杀现象对抑郁自杀的原因予以分析。
关键字:《海滨故人》女性自杀精神困境庐隐,原名黄淑仪或黄英,1898 年—1934 年,福建省福州人,是“五四”新文学拓荒时期的重要女作家。
她不仅擅长诗歌、散文创作,在小说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在她短短的十几年文学生涯中,创作出版了《海滨故人》、《曼丽》、《归雁》、《象牙戒指》、《灵海潮汐》等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
《海滨故人》最初是商务印书馆1925年7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纳了庐隐最初的14篇小说。
据《庐隐自传》所述,这些小说皆做于庐隐大学期间。
《海滨故人》集中无论是取材于哪一方面的作品,皆弥漫着悲哀的情绪和阴郁的故事,这二者似乎可以体现在所有小说的主人公身上。
抑郁灵魂的矛盾挣扎到极致便是走向死亡,初读海滨故人时便为其中抑郁的女性深深的难过,后又了解庐隐本人生活历程以及民国时期女性的自杀现象,便试图结合二者寻求女性自杀的原因。
《海滨故人》共14篇小说,如茅盾在《庐隐论》中所述,本集除七个例外的短篇,其余皆带着浓厚的自叙转性质。
“《一封信》写农民的女儿怎样被土财主巧夺为妾,以至惨死;《两个小学生》写军阀政府轰打请愿的小学生;《灵魂可以卖吗?》写纱厂女工;《余泪》写一个真正为‘和平’而殉道的女教士;即如《月下的回忆》虽然只能说是一篇小品,但作者很沉痛的告诉我们,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用他们的‘帝国教育’来麻醉大连的中国儿童,用吗啡来毒害大连的中国成人。
”这七篇带着革命性社会题材的小说虽充斥着社会运动的热气也不免弥漫着感伤的气氛。
而且从第一篇《一个著作家》开始,小说集中就一直带着一种无力反抗的无奈感,走投无路以至死亡的悲剧意识。
悲哀是永驻灵宫的骄子——庐隐小说创作中的悲哀情愫探源
我但愿早点死去, 我天天喝酒吸烟, 我试作着慢性 的 自 删 杀。
多舛 的人生经历使庐 隐沉浸在痛苦 的深渊 无法 自拔 ,使她 “ 总拿着 一声叹息 , 一颗眼泪 , 笼罩宇宙 , 去 去解 释一切 , 。 { 口
因此在她创作的 《 海滨 故人》 兰田的忏悔录》以及她 以石评 《 梅为原型 的像 牙戒指》 等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悲哀情调。 2 时代语境下女性的迷惘 与困惑 “ 五四 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 的“ 弑父 ” 时代。 五 四’
收稿 日期;O o _ l l 2 1 .o — 1
塑造了一批冲 出封建家庭 的新女性, 她们勇敢而坚 决, 含 饱
结果 , 到底打破 了我童年的厄运 、 但这 时我 已经十- =岁了, - 可贵 的童年 已成为过 去,我再也无法使这不快乐的童年, 变 成快乐……删
运动, ‘ 有 血统 ’ 关系 。 庐隐 , 她是被 ‘ 四’ 五 的怒潮从封建的氛
围中掀 起来 , 觉醒 了的一个女性 , 隐她是 ‘ 四 ’ 庐 五 的产 儿 ”
嘲
。
苦难 的童年使庐隐养成 了倔强执拗 、 反叛 的性格 。1 7岁 那年 当一位远 房表亲 向她求婚 , 由于 家人的反对 , 她毅然决
定与之订婚。 后来又因志趣相异而解除婚约并经过重重波折
庐隐是“ 五四” 时期女性创作 的标兵 , 的创作是应该被 她
认 同和肯定 的。 的作品中悲哀意蕴的产生也并非是无病 呻 她
吟, 而是有其深刻而特定 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笔者将 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探寻庐 隐创 作中悲哀情愫 的成 因, 以期对这位 “ 五四” 时期举足轻重 的女作家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
庐隐作品悲剧意识的来源
收稿日期:2019—07—10基金项目: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18年度校基金规划立项课题《民国女作家悲剧意识研究》作者简介:王爽(1981—),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霍慧玲(1962—),女,山西侯马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副教授。
第4期(总第117期)2019年12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Shanxi radio &TV UniversityNo.4Dec.2019庐隐作品悲剧意识的来源□王爽霍慧玲(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030027)摘要: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庐隐的作品始终充满着阴郁的悲剧色彩。
被厌弃的童年是造成悲剧的首要原因;五四运动促成了个体意识的觉醒,面对新旧思潮激烈对抗,焦虑和孤独始终伴随的时代,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捕捉到的是挥之不去的沉重压力。
作为第一代醒来的女性文人,思想意识的独立,爱情意识的觉醒以及觉醒后的彷徨都成为其悲剧的根源。
庐隐曲折的感情经历,践行了娜拉式出走的结果,虽有“恋爱至上”道德观作为理论依据,但对于旧式女子的关怀使得她们并不能够完全发声。
矛盾与纠结始终存在,悲剧性也就成为其作品的基调。
关键词:庐隐;悲剧意识;五四运动;童年;个体意识觉醒;感情经历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50(2019)04—0068—04庐隐是五四时期和冰心齐名的女作家,我国“五四新女性”代表人物。
她们共同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新文学的洗礼,并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相同的时代背景,相似的教育背景,产出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风。
冰心的文章充满温暖含蓄的闺秀气质,同时有着强烈的安抚人心的效用。
而庐隐的笔下尽是人间凄苦、满目苍凉,浓重的悲剧意识成为她作品的全部基调。
一、抹不去的童年阴影庐隐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官绅世家。
上有三个哥哥,本应是家中掌上明珠的她,却因为出生之日正逢外婆去世,深为母亲不喜,自小寄养在奶妈家中。
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
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闽侯人,父亲是举人。
她出生时,恰逢外祖母去世,母亲从此视她为“不祥的小生物”。
父亲突然病故后,寡母带着庐隐兄妹五个来到北京,寄居在舅父的屋檐下。
家庭的歧视、冷落严重地伤害了庐隐幼小的心灵。
她在“没有爱,没有希望,只有怨恨”中度过了灰色的童年。
17岁的庐隐已出落成大姑娘了。
但她长相平平,她自嘲为“短小精悍”。
已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同住的姨母家来了位亲戚叫林鸿俊,林曾在日本留学,因父病回国,在北京逗留期间,与庐隐相识并订婚约。
展开剩余84%1919年秋庐隐报考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因错过考期在国文专修科旁听。
一学期后因成绩优异与同为旁听生的苏雪林一起转为正班生。
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十分活跃。
庐隐被推选为学生会干事、福建同乡会代表,与学生会主席王世瑛、陈定秀和程俊英三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
四个人自制统一服饰,上着灰线套衫,下穿花边黑绸裙,颇有游侠味。
四个人出入相随,形影不离。
一时,“四公子”雅号传遍校内外。
1919年初冬,庐隐在北京学界福建同乡会成立大会上,结识了郑振铎、郭梦良等人。
郭梦良时为北京大学哲学门的学生,在北京学联兼职。
这次同乡会上,大家决定创办《闽潮》杂志,由郭梦良任编辑部主任,庐隐是编辑。
他们由此相识、相知、相爱起来。
郭梦良(1897—1925)是个性格沉稳、有思想、有大志的青年。
在频繁的接触中,郭梦良向庐隐坦言,他是有家室的人,20岁时父母包办成婚,与妻子谈不上爱情。
他是新婚一月后才入北大的。
庐隐陷入两难的困境:一边是已订婚的林鸿俊,一边是有妇之夫郭梦良。
她小说《海滨故人》,以“四公子”为原型,尽情宣泄了她的彷徨、苦闷:“青年男女,好像一朵含苞未放的玫瑰花,美丽的颜色足以安慰自己,诱惑别人……但是等到花残了,叶枯了,人家弃置,自己憎厌,花木不能躲过时间空间的支配,人类也是如此……恋爱不也是一样吗?不是和演剧般,到结局无论悲喜,总是空的呀!并且爱恋的花,总是衬着苦恼的叶子,如何跳出这可怕的圈套,清静一辈子呢?”庐隐曾想离开郭梦良,可又禁不住他的一往情深。
“悲哀的叹美者”——庐隐小说创作的心态
作者: 王桂青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枣庄师专学报
页码: 30-32页
主题词: 小说 心态 创作
摘要:翻开庐隐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悲凉哀怨之气;映入服帘的是一个个在人生苦海中艰难挣扎着的苦闷的灵魂;是一颗颗被服泪浸透了的破碎的心灵;是一道道抚慰不平的伤痕;是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读庐隐的小说,总伴随着抑郁难平、苦涩凝重的心情,伴随着挥之不去的伤感。
究其原因,在于庐隐小说的悲观的情调,郁闷的氛围。
就连庐隐本人也说:“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
福州才女庐隐的生平简介
福州才女庐隐的生平简介提起才女庐隐很多人会去百度上搜索庐隐的简介,然后会发现庐隐其实是和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黄淑仪的笔名,黄淑仪是一位感伤情怀很重的悲观主义者,其作品除了早期的一些,其他的大都是非常悲哀的风格,她的作品十分具有“五四”的风格,其小说甚至被称为是纯五四式的。
庐隐生于公元1898年,祖籍在福建闽侯县,因为庐隐出生的时候庐隐的外祖母就去世了,所以庐隐的母亲很不喜欢庐隐,觉得她身上晦气太重,所以把庐隐交给奶妈抚养,一直在乡下过着,知道庐隐的父亲在湖南长沙当了知县,庐隐才正式回到父母的身边生活。
1908年的时候庐隐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并且信仰基督教。
在清王朝被推翻后,庐隐的大哥开始教庐隐写短文,然后庐隐考上了高小、师范预科,开启自己的求学之路。
1912年庐隐进入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她才13岁,在学校庐隐特别喜欢看情感类的小说,人送外号“小说迷”,因为当时没有女子的大学,所以庐隐中学毕业后就被北平的公立女子学校聘为教员,但是庐隐对家事和园艺根本不懂,所以不就就辞职了。
后来又被一些女子学校聘请当校长。
庐隐的爱情很坎坷,先是和表亲林鸿俊定亲,后来又自己提出解除婚约,1923年又和有妇之夫郭梦良在上海举行婚礼,但是家庭生活很是繁琐,庐隐在这段婚姻期间创作了《胜利以后》、《父亲》等作品,1925年出版个人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
同年郭梦良去世,三年后又和一个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学生李唯建结婚,1934年,庐隐因难产手术大出血,高烧不退,在上海大华医院去世,享年仅仅36岁。
庐隐是和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黄淑仪的笔名,庐隐取自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庐隐的作品很少,因为庐隐去世的时候才36岁,而且她一生生活又非常艰辛。
但是庐隐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非常具有有特色,她的小说被称为是纯五四式的。
庐隐大代表作品有《地上的乐园》、《灵海潮汐》等。
庐隐的作品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论刊·2015年第2期文化长廊没落女作家庐隐的“悲哀”和缘由林 芬 李乐平(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摘要】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变革,孕育了一代作家。
庐隐作为新式女性,常以感伤哀婉的抒情笔调,抒写觉醒的知识女性在社会奋斗、爱情追求途中的种种坎坷与不幸。
她举起悲哀的旗帜,向着丑恶社会发出自己的呐喊,于悲苦中不忘询问人生出路,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庐隐对“五四”时期女性生存困境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发掘出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困厄和悲哀,但她并非为悲哀而写悲哀的作家。
相反,她是通过描写悲哀,寻求精神力量来抗争悲哀,以泪眼探寻生命真谛。
她利用“悲哀”意识来唤醒沉溺于现实的人们,鼓励人们正视现实,鞭策人们转变观念,指导人们勇于反抗,积极倡导个性解放与自由。
【关键词】庐隐;悲哀;缘由;精神力量“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都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作为“五四”产儿,觉醒的新女性庐隐,同样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增光添彩。
然而,庐隐所代表的“悲哀”文学,却在中国文学不断革新发展的今天渐渐明珠蒙尘。
相对于同时期的冰心、萧红等,庐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长期被忽视。
我们认为庐隐应该受到重视,重回大众视野。
本文意欲探究庐隐悲哀的内容和缘由以振奋人心,让悲哀主义色彩所蕴藏的精神能量重新散发出来。
一庐隐是五四时期具有浓厚感伤主义色彩的女作家。
正如苏雪林所言:“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
”[1]悲哀指示了庐隐的一切,她在《庐隐自传》中自称是“悲哀的叹美者”,认为“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染上了悲哀的色调”。
[2]在她笔下流淌的是浸着悲哀的血液,她以一种自觉形态去追求悲哀。
为何在朋友印象中“豪爽痛快”者会形成如此悲哀基调,写下那么多命运悲凉的女性人物?我们试着结合庐隐生平,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家庭成长经历的无奈是其内因。
庐隐笔下的悲哀世界,与她童年的遭遇息息相关。
庐隐出生之日,恰逢外祖母逝世,竟被视为不详之人,备受冷遇。
又因哭闹遭父亲嫌弃,最终体弱生病,被奶妈抱走抚养。
众人冷遇,父疼母爱、兄友弟恭,统统与她无关。
她在最天真无邪时被冷落,童心早已残破泯灭,消极悲观情绪从小就在性格中发酵。
童年不幸让哀伤自卑在庐隐性格中扎根,而其豆蔻年华时的遭遇,更促使其“悲哀”世界观树立。
正值青春,庐隐却被送到呆板的教会学校寄宿。
学校严规的逼迫压榨,她再失自由,更对任何事物报以悲观。
内心厚重的悲哀渗透在日常小事之中,如《月下的回忆》描写她和友人到大连南山看月亮,当众人沉醉月色之美时,她却从看月亮中引出大连沦陷、政局不稳的悲痛。
璀璨人生刚刚开始,但她却无法沉溺在浪漫假象之中,而是被悲哀现实鞭挞。
成年之时成家立业,本该幸福美满,然而她的苦难却未结束。
多舛的命运给她更多磨难:渐渐对她慈爱起来的母亲病重;心中深爱的郭梦良逝世;相互扶持的好友石评梅咽气;唯一疼爱她的大哥哥突亡。
她苦苦追求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最终化为泡沫。
母丧、夫亡、兄凋、友逝、国难、家愁,命运对她毫不留情。
一个接一个的磨难,在庐隐心灵深处留下不能愈合的创伤。
人生阅历加深她的悲哀,使她深切感受到世间炎凉,终形成不可逆转的悲哀愁绪。
外来思想文化的熏陶是其外因。
庐隐是“五四的产儿,是新时代觉醒的女性”[3],“五四”是与过去传统决裂的时代,新旧文化交织冲荡,作为作家的庐隐不得不发声。
庐隐所要毁灭的,是旧式思想,旧式文化。
然而中国几千年积下的弊端并非 “五四”思潮所能解决,落后的社会制度仍然束缚着民众,阻碍着自由发展的道路。
“五四”的悲剧让她跌入谷底,个人的浪漫气质与时代的现实不可调和,使她深深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悲哀。
悲哀投射到庐隐作品里,因此其人物都带着时代的苦闷、忧郁、感伤。
庐隐的悲哀还与其服膺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崇尚的美学原则有关。
因童年无爱,她在教会学校皈依了基督,成为虔诚的基督教信徒。
基督教文化告知人生来有罪,罪孽无法摆脱,只有通过向上帝忏悔,才不94至于迎来世界的毁灭。
这种深重的罪孽之感,增加了庐隐浓郁的悲剧色彩。
在《寄燕北故人》中,庐隐写道:“只有悲哀,能与超乎一切的神灵接近。
……悲哀诚然是伟大的。
”为接近神灵祈求救赎,她自然要创作悲哀文学。
虽然庐隐后来成为无神论者,但基督文化对她影响仍持久深远,最终使她形成悲哀的美学观念。
二“五四”文学风貌是全新的,既带着理性精神的张扬,又带着个性化的追求,更是带着感伤的精神标记。
[4]庐隐作品流露出的,正是那个时代带给她的悲剧主义。
时代感伤,时代的女性同胞必然暴露于悲哀的阴霾之下。
窒息之余,寻根溯源,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细细品味。
第一是时代的压迫。
“五四”是个性解放和自我觉醒的时代。
女性的觉醒虽然紧随时代步伐,但其解放依旧举步维艰。
在那个时代,萧红认为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而庐隐却叹息女性的天空是悲哀的。
她的诸多作品,轻易可见金钱对爱情的破坏、封建地主对农村少女的掠夺、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呻吟,以及社会对不幸女子的抛弃等。
可见女性解放和女权主义实现的道路任重道远。
在民族意识觉醒与封建传统观念的抑制之中,妇女解放的浪潮与封建制度的枷锁相博弈,她们憔悴痛苦的面容让我们清晰地听到她们心灵的呼声,看到她们探索人生的艰难足迹。
时代对女性同胞的压迫,透过庐隐独特的悲观视角,可谓一览无遗。
第二是女性性格的纠结。
女性天生的纠结与矛盾、柔弱与悲哀,是导致其悲哀的原因之一。
涉及“知”与“情”的矛盾与悲哀,最终使她们自己也成悲哀产物。
庐隐笔端流淌一段段凄切哀婉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一个悲哀的女儿国。
其中的女人之所以悲哀,便是因为时时陷于如此困境:“同时我是一只脚跷着向最终的地点观望,一只脚是放在感情的漩涡里,因之,我的两只脚的方向不同,遂至不能超脱又不能深溺,我是彷徨于歧路,——这就是我悲伤苦闷的根源。
”[5]当情感中的黑洞放大,首先丧失的必然是冷静与理性,愁苦的女性总是在理性与感情之间翻腾、反复,纠结、痛苦,继而陷入无限的悲哀世界。
第三是爱情婚姻的藩篱。
女性悲哀的另一缘由,富于情感必属其一。
这种情感,更多体现为对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与期盼,最终使其困顿不已。
在《一个情妇的日记》中,情妇为了爱,让独立的灵魂成为罪囚;为了爱,让纯洁的爱情成了别人眼里的龌龊。
以爱为名,抛负所有。
《前尘》里也有这么些寥寥数语:“沉迷在恋海里面的众生,正似嗜酒的醉汉,当他浮白称快的时候,什么思想都要被摈斥了,只有唯一的酒,是他的命。
”字字珠玑,道破无数可悲爱情不可控制的那些情愫。
在庐隐笔下,妆容精致少女沦为柴米油盐妇人,体态纤美尤物终成臃肿不堪母亲,曾经的理想与抱负付之东流,取而代之的是婚姻的高墙围困。
婚姻的身不由己,家庭的牵绊束缚,应是女子无限悲哀的源泉。
三悲哀是庐隐作品的最主要特色。
需要澄清的是,庐隐剖析女子的悲哀人生,并非为了控诉社会的不公,亦非企图得到对女子的同情与怜悯。
因为她抒写悲哀不仅只是让人落泪,而是为了激发人们对于生命强烈的欲求与执着。
正如她在《创作之我见》中所言——“于悲苦中寓生路”。
以下且从两方面寻求生路,浅析庐隐悲哀中蕴藏的精神力量。
第一是于悲哀中激发正能量。
庐隐本人或许虚弱乏力,但她的作品从不乏力。
相反,她的作品不乏侧面衬托出正能量。
庐隐在《云殴情书集》中曾说,“人间虽然污浊,但是黑暗中未尝没有光明;人类虽然渺小,但在这种环境之中也未尝没有伟大。
”哀其不幸是对旧传统社会的驳论,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这正是她创作的直接缘由——“为人生”寻找光明。
荆棘使全体伤损,赤血满染着大地,但其能量在于让后人辨认这血迹,寻找他们应走的路途。
庐隐探究悲哀的意义,超越个体的悲哀,更趋近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第二是推动女权运动发展。
因为当时女人“一是失掉了独立的人格,二是掉了社会的地位,三是埋没了个性。
”[6]庐隐作为一位强烈女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的作家,致力于通过“悲哀”改变现状。
在庐隐作品里,女性的主体意义无疑受到强化,这不仅是她作品中男性的淡化和缺席,而且体现为她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倾向,都明显指向女性,是典型的女性话语。
这在男权主义统治社会无疑颇具叛逆性,对于促进男女平等、提高女性主体意识具备积极意义。
悲哀女性的前车之鉴,使今天女权主义的发展有所进步,指引我们前行。
以庐隐为代表的“悲哀”女作家如今已很难受到关注,但她留下的文学作品依旧是巨大的文学财富。
她曾在自传中说道:“虽然世界是有缺陷,我要把这些缺陷,用人力填起来。
”,现如今的我们生存的世界,确实依旧千疮百孔,但愿通过品读庐隐的“悲哀”文学,能略为弥补长久以来的缺陷,借由庐隐对于人生的思索,能够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深刻感受“悲哀”世界中蕴藏的精神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CXXL2014124),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014105(下转第84页)95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注意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原则上最好每星期与子女交流一次,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二是积极引导广大父母转变家庭教育方式,与子女沟通不能只谈生活,应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学习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除了电话联系,还可以用书信等方式加强与子女的交流;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三是转变就业观念,教育广大父母正确权衡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之间的利弊得失,如有机会,即使工资稍低,也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
(四)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创新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一是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学生的寄宿条件,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留守儿童在学校也可以获得家庭生活的温暖,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弥足珍贵。
二是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共同探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三是分门别类做好留守儿童立册登记,及时跟进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经常性地组织他们开展文体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
四是积极推进课程创新,有针对性地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做到自尊、自立、知法、守法。
五是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老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疏导,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五)全社会齐抓共管,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尽快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一是积极建立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调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属地管理原则,制定具体的计划措施,加强工作的督查考核,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